市政综合管沟工程设计概况

市政综合管沟工程设计概况
市政综合管沟工程设计概况

市政综合管沟工程设计概况

一、结构设计

(1)建筑设计

1)装修做法:管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管沟内侧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光滑,应符合《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169-2009)》中普通清水混凝土要求,不做装修。

2)建筑防水:本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主体结构,采用外包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单层3mm厚);施工缝及变形缝处予以加强;变形缝处加设橡胶止水带。

3)建筑防火:管沟主体耐火等级为一级,火灾危险性分类为丁类。

4)管沟内单侧设排水沟,管沟底做C20混凝土横向找坡层,坡向排水沟,排水沟随管沟纵坡与低点设置的排水井连接,排水井上设玻璃钢镂空格栅,尺寸现场裁制。

5)管沟内钢梯及竖爬梯均采用热浸锌钢材料,结构形式及安装做法均选自《钢梯》02J401,施工前应根据图集选择相应的预埋件,避免遗漏。

(2)结构设计

1)本构筑物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2)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3)抗震设防分类:乙类,抗震设防烈度:8度(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Ⅲ类;

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等级:三级,最大裂缝宽度限值:0.20mm。

5)混凝土环境类别为二b类。

6)主要设计荷载

恒载:考虑覆土重(18kN/m3)及结构自重(25 kN/m3)

活载:汽车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中城市-A级考虑;地面堆载10 kN/m2

管沟及夹层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按4 kN/m2。

(3)选用材料

1)钢筋:A-HPB300、C-HRB400。

2)钢型材、板材:Q235B。

3)混凝土:主体采用C35,P8,抗冻等级F150;垫层为C15,二次浇筑为C20。

材料的一般要求:混凝土中骨料为非碱活性骨料,最大水胶比0.5,最大氯离子含量0.06%。混凝土内应掺加微膨胀型防水剂,所用产品应按照《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要求选用,混凝土膨胀率不小于

1.5X10-4,限制干缩率不大于3 X10-4。掺加量在确定供应商后,根据产品性能经适配后确定。

4)钢梯需采用热浸锌型材;栏杆采用不锈钢栏杆。

(4)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采用天然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20kpa。局部软弱层,采取换填级配砂石处理。

(5)基坑开挖与支护

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标准段基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以放坡为主;节点处、局部较深的、无放坡条件的基坑应采用更有效的支护方式。基坑支护工程应

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专项设计,基坑开挖与监测应按照《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要求执行。

(6)基坑回填

1)回填材料要求:回填材料宜选用素土,不得含有50mm以上的砖、石等硬块,不准用腐植土、淤泥及工程性质不良的土。

2)回填时应沿管沟对称进行,分层夯实,填土含水量以接近最佳含水量为宜,回填压实系数不小于0.95。

3)管沟顶0.5米范围填土施工时,应采用人工夯打或轻型机械压实,严禁车载机械直接作用在结构上。

(7)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要求

1)变形缝设置:标准段没25m左右设一道变形缝,缝宽30mm;

2)钢筋保护层:钢筋净保护层厚度,底板下层为40mm,其他35mm;

3)所有砼侧墙及中隔墙两层钢筋网间设A8@600×600拉结钢筋;底板、顶板及夹层上下钢筋网间设C16@1000×1000马镫筋。

4)钢筋锚固及搭接应满足构造要求。

5)预留、预埋件

墙上孔洞必须事先预留,严禁后凿,施工前应仔细核对其它专业图纸,以免遗漏。穿墙套管应按相关专业要求事先预埋,并按要求进行洞口加固。

6)施工缝

侧壁水平施工缝应留在高出底板顶面不小于300mm位置,施工缝应按照《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执行。水平施工缝浇注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及杂质清除,然后涂刷混凝土界面剂,再铺30mm厚1:1水泥砂

浆,并及时浇注混凝土。

二、综合管沟布置和要求

市政综合管沟系统沿前程路、锦绣东路、锦绣西路、前程南路呈“井”字形布置。

三、综合管沟的分舱与断面布置

(1)分仓原则

1)热力一次线单独分舱布置,并严格与其他管道分舱隔离。

2)给水、再生水、通信等管线集中布置在水信舱。

3)综合管沟采用双舱形式,将给水管线、再生水管线、通信管线集中布置于水信舱,热力单独布置于热力舱。规划没有热力管线的路段采取水信单舱形式。

4)雨水、污水、燃气、市政电力等管线不进入综合管沟,单独敷设。

(2)竖向排布原则

1)重介质管道在下,轻介质管道在上。

2)小断面管道在上,大断面管道在下。

3)水舱管道排布自上而下的顺序应是消防水、给水、再生水。

4)管沟自用线缆布置在顶层排架,市政线缆布置在下层排架。

5)出线多的配送管道在上,输送管道在下。

6)人行通道中间布置,通道尺寸和管线间距满足检修人员通行要求。

7)需要经常维护的管种贴近中间通道。

8)管道与墙、管道之间间距均需满足检修要求。

(3)断面布置

各条道路的综合管沟设计入沟管线情况如下:

前程路(东四环路~化二东侧路)综合管沟收纳有2-D600毫米热力管线,DN400毫米给水管,DN300毫米再生水管、通信电(光)缆(弱电桥架相当15孔+2孔栅格管)。

锦绣东路(观音堂路~广渠路)综合管沟收纳有2-D400毫米热力管线,预留DN300毫米给水管,DN300毫米再生水管、通信电(光)缆(弱电桥架相当12孔+1孔栅格管)。

锦绣西路(观音堂路~广渠路)综合管沟收纳有2-D250毫米热力管线,DN600毫米给水管,DN200毫米再生水管、通信电(光)缆(弱电桥架相当15孔+1孔栅格管);锦绣西路(前程路~广渠路)综合管沟收纳有2-D600毫米热力管线,DN600毫米给水管,DN200毫米再生水管、通信电(光)缆(弱电桥架相当15孔+1孔栅格管)。

管沟断面考虑到管道安装、检修维护和人员通行空间,并预留一定管道空间。(见图3-1)

综合管沟标准断面图

前程南路(锦绣西路~锦绣东路)综合管沟收纳有DN300毫米给水管,

DN200毫米再生水管、通信电(光)缆(弱电桥架相当12孔);前程南路(锦绣东路~化二东侧路)综合管沟收纳有2-D200毫米热力管线,DN300毫米给水管,DN200毫米再生水管、通信电(光)缆(弱电桥架相当12孔)。

四、平面设计

市政综合管沟布置在道路两侧地块对公用管线的需求量大的一侧,平面布置满足与其他市政管线的间距要求。投料口、通风口、出入口等附属设施满足道路及城市景观及功能要求。综合管沟平面转弯半径,满足综合管沟内各市政管线(如热力管线)的转弯半径及安装要求。

五、综合管沟在道路内的位置

综合管沟放置在道路一侧。管沟位置以水信舱中线为管沟基准定位线确定。

前程路自道路桩号0+378~0+580,综合管沟基准定位线位于永中南侧20.0米;自道路桩号0+580~1+358,综合管沟基准定位线位于永中南侧9.5米。

前程南路自锦绣西路至道路桩号0+720,综合管沟基准定位线位于永中南侧7米。

锦绣西路自道路桩号0+040~1+063,综合管沟基准定位线位于永中东侧6.0米。

锦绣东路自道路桩号0+040~1+040,综合管沟基准定位线位于永中西侧

7.0米。

六、纵断设计

综合管沟最小坡度为5‰,满足沟内排水需要,最大纵坡按不大于20%控制,坡度走向结合道路纵断设计、雨污水管线高程和节点覆土要求综合考虑。

按道路设计地面高程,综合管沟的平均覆土约3米,局部下沉以避让雨污水重力流管线。

七、分舱设计

综合管沟设置水信舱和热力舱,将给水、再生水和通信管线集中布置在水信舱,热力单独分舱。

(1)水信舱

给水管道、再生水管道在出线处设置阀门进行控制。管道在管沟敷设,保证管道的排气阀、排水阀、伸缩补偿器、阀门等配件安装、维护的作业空间。三通、弯头等管道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设置供管道固定用的支墩或预埋件。

电信支(桥)架(管沟内电缆支架全部采用金属支架并做防火处理),侧墙出线预留预埋。

在综合管沟顶板处,设置供水管道及附件安装用的吊环或拉环,拉环间距4m。综合管沟的两侧侧墙上每隔6m设置预埋扁钢(宽200mm,通长设置)。

(2)热力舱

热力管为供热、回水双管路布置。设有滑动支架、固定支架及其支架结构预埋等,其他部分待热力管道安装时实施。在综合管沟顶板处设置热力管道及附件安装用的吊环或拉环,拉环间距4m。综合管沟的两侧侧墙上每隔6m设置预埋扁钢(宽200mm,通长设置)。

热力管道保温材料采用A级不燃或B1级难燃保温材料;热力舱有操作人员在管沟内工作时,环境温度不超过40℃。热力舱内由热力部门按照其专业要求设置“隔离门”等逃生措施。

八、节点设计

综合管沟的交叉点、出支线、端头等处设置节点满足综合管沟内管线交叉需要,节点还包括进排风井、投料口、人员进出口以及人员逃生孔等。

(1)通风井

包括自然进风井和进风亭、机械排风井和排风亭。进、排风亭均考虑防水设计,以防止事故发生。

(2)综合管沟交叉节点

在前程路与锦绣西路、锦绣东路的交叉路口,前程南路与锦绣东路交叉路口,有双向的综合管沟呈“十”字交汇,设置四通节点。前程南路与锦绣西路丁字路口处,设置三通形式节点。

(3)出支线节点

沟管出线均采取支沟形式。综合管沟干沟分别引出水信支沟和热力支沟,进入建筑用地红线1m,端头设入孔,管线通过穿墙套管出线后分别与小区管线相连。干支管沟连接处设置出支线节点。

(4)投料口

在综合管沟直线度按照不大于400m间隔设置投料口。总投料口设计尺寸为1.0m×6.5m;夹层内水信舱投料口尺寸为1.0m×6.5m、热力舱投料口设计尺寸1.0m×6.5m。总投料口设置在绿化隔离带内,采用混凝土盖板封闭,并设置人员逃生入孔(井盖)。

(5)人员进出口和人员逃生孔

综合管沟设置通道连接监控中心,正常情况下人员由监控中心进出综合管沟。同时在锦绣西路和前程南路节点附近增设一处人员出入口,以方便管理人员和紧

急救助人员出入。人员进出口通道断面为单孔2200×2400毫米。

人员逃生孔间距不大于200米,由管沟内设置爬梯直通地面,内经为800毫米,逃生孔在内部使用时易于开启,非专业人员在外部不能开启,如果被强行打开需要在监控中心报警。

除综合管沟端头必须设置人员逃生孔以外,其他人员逃生孔结合投料口、通风井以及其他节点设置。

(6)室外消火栓和绿化管的引出管

道路的室外消火栓水源由综合管沟内给水管提供。综合管沟内,按消防规范要求设置室外消火栓引出管,其间距不超过120m。

再生水的绿化支线也由综合管沟内再生水管引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