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学习准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划出文中疑难字词。

2.对于作者欧阳修你了解多少,请查阅资料。

二、查查工具书,完成下列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滁()壑()琅琊()()潺()酿

()僧()

辄()霏()暝()朝()而往伛偻()( )

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

2.填空。

①《醉翁亭记》作者(),是()朝()家、()家。他自号(),又号()。这篇文章选自《》。

②《醉翁亭记》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

()自然结合。

③“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代在散文方面有成就的八位名家()、()、()、()、()、()、()和曾巩。【当堂反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岩穴暝()饮少辄()野蔌()伛偻()()提携()觥()筹交错树林阴翳()2.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B.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D.颓然乎其间也:醉醺醺的样子

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语气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B.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下面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落而石出者②云归而岩穴暝③佳木秀而繁阴④山间之朝暮也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⑥风霜高洁⑦山间之四时也⑧晦明变化者⑨野芳发而幽香

A.⑤②⑦⑨③⑥①⑧④B.⑨③⑥①⑦⑤②⑧④

C.⑨③⑥①⑧④⑤②⑦D.⑤②⑧④⑨③⑥①⑦

6.翻译下列句子

A.环滁皆山也。

译: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E: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课后巩固及拓展】

①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__ _____句。写景的顺序是______ 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_

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________和________,是为了引出下文对________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_______。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

___。

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

③名之者谁:④醉翁之意不在酒:

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

⑦伛偻提携:⑧宴酣之乐:

⑨觥筹交错:

【当堂反馈】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 _,

__ ,

__ ,____ ,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课后巩固及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今滁阅读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皇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指欧阳修)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安此丰年之乐安于畎亩衣食

B.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朝而往,暮而归

C.幸生无事之时也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D.四方宾客之所不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翻译句子。

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

______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子游也。

3.文段中点明了作者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_

4.文段中所写景物与《醉翁亭记》中描写的景物相类似的句子是

__ 。

5.本文段选自欧阳修的《丰乐亭记》,结合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丰乐亭”来命名。

6.从文段可以看出,作者表现出了与《醉翁亭记》一文相同的政治理想,就

是:(不超过5个字)。

【相关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