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必修)

湖南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必修)
湖南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人教版必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精要知识点·狂背默清单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属于细胞或个体;植物无系统层次;病毒不属于任何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步骤:“找、移、转、调”。

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

4。

常见真核生物:植物(衣藻)、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疟原虫)、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等。5、细胞学说(1)主要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2)要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意义:这一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生物界的统一性。

6、微量元素:Fe(铁)、Mn(锰)、B(硼)、Zn(锌)、Mo(钼)、Cu(铜)(6种)等(口诀:“铁猛碰新木桶”)

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等

主要元素:C、H、O、N、P、S(6

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C(1种)

7: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和有机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糖类和核酸)

8

(1)元素组成:C、H、O、N(可能含S …)

(2)基本单位: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通式:_____________;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R基的不同。(3)形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相连而成肽链,多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有功能的蛋白质。(4)计算:至少含有氨基-NH2数(羧基-COOH数)=肽链数;

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数-水分子数×18。

(5)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组成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不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6)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肌肉、羽毛;催化作用:酶;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9

(1)元素组成:C、H、O、N、P

(2)基本单位:核苷酸(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

(3)种类:①脱氧核糖核酸(DNA):4种,主要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含有的碱基为A、G、C、T;

②核糖核酸(RNA):4种,主要分布: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含有的碱基为A、G、C、U。(4)功能:储存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5)原核、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0

(1

(2

→2葡萄糖;乳糖→1葡萄糖+ 1半乳糖)

(3)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11

(1)元素组成:C、H、O(磷脂中还含N、P)

(2)种类:脂肪、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脂肪:细胞内的主要储能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

.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12

都是多聚体(生物大分子),它们的单体分别是单糖、氨基酸、核苷酸(基本单位)。

13

(1)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2)作用:Ⅰ.自由水:①良好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Ⅱ.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

14

(1)存在形式:离子

(2)作用: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Mg2+:叶绿素;Fe2+:血红蛋白;I-:甲状腺激素)

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度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Ca2+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

15、细胞膜:①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②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③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16、细胞器:①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②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③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④动、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特有中心体;高等植物特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过程中,有关的细胞器包括: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8、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结构,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功能特点)。

19、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核仁(与r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和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0、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对于动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对于植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21、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生物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结构特点)。

2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1)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23、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4、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25、ATP的名称: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被称为能量“通货”。

26、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填上)

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27、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8、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

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9、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

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1)过程:三个阶段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

2C3H4O3(丙酮酸)+ 4[H] + 少量能量

②线粒体基质:2C3H4O3 + 6H2O 酶

6CO2 + 20[H] + 少量能量

③线粒体内膜:24[H] + 6O2 酶

12H2O + 大量能量

(2)总反应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6H12O6 + 6H2O + 6O2酶

6CO2 + 12H2O + 能量

30、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线粒体。

31、无氧呼吸:一般指细胞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1)过程:二个阶段①细胞质基质:C6H12O6酶

2C3H4O3(丙酮酸)+ 4[H] + 少量能量

②细胞质基质:2C3H4O3 + 4[H] 酶

2C2H5OH(酒精)+ 2CO2(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

. 2C 3H 4O 3 + 4[H]

酶 2C 3H 6O 3(乳酸)(乳酸菌,人和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的块根等)

(2)总反应式:细胞质基质: C 6H 12O 6 酶 2C 2H 5OH (酒精)+ 2CO 2 + 少量能量

6H 12O 6 酶 2C 3H 6O + 少量能量

32、有氧呼吸中,葡萄糖是第阶段参与反应的,水是第阶段参与反应的,氧气是第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33、酵母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 2。

34、在绿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作用是溶解色素,作用是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作用是防止

色素受到破坏。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是为了防止滤液细线上的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导致实验失败。

35、色素分离后的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到下的顺序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叶AB )

36、叶片中的色素包括两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前者又包括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后者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以上四种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7、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光反应:条件:有光;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①水的光解:2H 2O 光能 4[H] + O 2

②ATP 的合成:ADP + Pi + 能量

酶 ATP (光能→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条件:有光和无光;场所:叶绿体基质。

①CO 2的固定:CO 2 + C 5 酶 2C 3

②C 3的还原:2C 3+[H] 酶 (CH 2O) + C 5(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ATP

(3)总反应式:CO 2 + H 2O 光能 (CH 2O) + O 2(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叶绿体 38、光合作用包括两个阶段: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后者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9、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 H ]和ATP 。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其氧原子来自于水。

40、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4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2、有丝分裂:

(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①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DNA 分子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②分裂期: Ⅰ.前期: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膜仁消失现两体)

Ⅱ.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形定数晰赤道齐)

Ⅲ.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点裂数加均两极)

Ⅳ.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消两现质分离)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比较:

①植物细胞: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末期由细胞板形成的细胞壁把亲代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②动物细胞:前期由两组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末期由细胞膜向内凹陷把亲代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43、无丝分裂: 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有DNA 的复制)。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44、细胞分化: 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没有改变)。

45、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实例: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46、细胞衰老:(1)特征:(见必修①P 122)(2)个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47、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前者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后者是由种种不利因素引起的。

48、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变化(3)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

49、细胞癌变的原因:(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生长分裂失控。

恶性肿瘤的防治方法:手术切除、化疗(化学治疗)和放疗(放射治疗)等。

50、颜色反应:

① 检测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② 检测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现配现用)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③ 观察脂肪(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前者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后者染成红色。 ④ 检测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NaOH 溶液,再加几滴CuSO 4溶液,产生紫色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约1/3 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约为7.35-7.45。 由人体内的缓冲物质(缓冲对)进行调节,常见的缓冲对为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等。 3、温度 一般为37℃。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知 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脑、脊髓 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神经:众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侧包裹着结缔组织的膜。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 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跃状态 外界刺激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概念: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传导方向:双向。 1、静息电位(未受到刺激):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内正外负 3、局部电流: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胞体型 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形成 突触前膜 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方向:单向。 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图解总结.docx

必修 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 2/3 ) 体液细胞外液( 1/3 ):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 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 37 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 →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 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最新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

最新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 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5.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6.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9.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 2、CO 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 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 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

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 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 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 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 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汇编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4.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 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排到外环境或与外环境相通的腔道(呼吸道、肺泡腔、消 化道等)的液体(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尿素),气体(O2,CO2),激 素等。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溶液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9.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血浆中 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NaHCO3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与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3.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1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6.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来实现,反射弧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感觉由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形成只需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完整。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7.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 18.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到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9.(P18)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 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概念的形成——通过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认识并形成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的内环境(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 2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重点解决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关系。增加淋巴循环图,以便于学生构建出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空间上的联系, 要点分析 一、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 1.体液 2.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也是液体,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图1-1 4.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1)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无机盐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和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 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 (3)淋巴 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与血浆相比,淋巴中水分的含量明显较多,另外,由肠道吸收的脂质绝大部分是经过淋巴运输而进入血液的。 (4)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溶液渗透压越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 二、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 图1-2 课外讨论 问题: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正常的呼吸方式可以导致血液中酸—碱的不平衡,导致呼吸酸中毒(pH过低)和呼吸碱中毒(pH过高)。血液中存在三种缓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根离子/碳酸缓冲体系。可以表示为:H2O+CO2肺H2CO3血液H+HCO-3 你知道如果呼吸太快、太深或者太浅会出现什么情况? 例题精解 例1.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例3.人体内的体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根据图解回答:(1)C液体和D液体分别为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