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的教学说课稿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的说课稿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

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体现《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

《端午粽》第一课时说课稿

《端午粽》第一课时说课稿 开江县实验小学何成艳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一篇散文,为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家人”中的第三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文语言形象,适合归类积累短语,在读中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二、说学情 通过半期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和汉字书写的基本笔画,且对端午节并不陌生,易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但学生的识字方法较为单一,词汇量少,朗读长句子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重点)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大意,读好长句子。(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讲授法、展示法、练习法、朗读法等 五、教学过程(课前小游戏“指五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左右) 1.课件出示谜语,引导学生抓组成部分、颜色、描述顺序等猜一猜。 2.巧妙过渡,板书课题,书空齐读。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达成目标一的部分要求。】 (二)多种方法,归类识字(15分钟左右)(过渡:读好课文生字帮) 1.识记字音:出示13个带拼音的生字,通过借助拼音自由读、推荐小老师领读、指名检查读等方式掌握字音。 2.识记字形:生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师介绍学习其他方法,如:看图猜字、小儿摆字、编字谜识字、联系生活识字等。 3.巩固识字:小游戏“把字宝宝送回家”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读课文,多种方法识字,突出重点,达成目标一的识字要求。】 (三)朗读展示,读好长句(8分钟左右)(过渡:展示最好的一句话) 1.指名朗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指导(读好短语、斜线来停顿)。 3.出示文中三个长句子,师范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句子,尤其读好长句子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幼儿园端午节说课稿

幼儿园端午节说课稿 幼儿园端午节说课稿 篇一:大班社会活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主题是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 一、说教材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

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二、说教法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三、说学法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幼儿以小组合作了解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和交流者的角色,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竞赛游戏阶段,幼儿通过参与竞赛,

10 《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篇课文通过描述端午节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对粽子这种食物具体的描写,使同学们了解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粽子这种食物,在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萌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同学们能够继承优秀传统节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画,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会认字,学习7个会写字,认识2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好长句子,熟读成诵,当堂达标。 3.在学生感受端午节过节吃粽子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培养学习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五、说教法 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师把粽子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品尝,通过直观的互动方式来展开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六、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把亲手做的粽子带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且请同学们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样的?什么味道的?(学生描述)教师揭题,《端午粽》。 2.教师解释课题《端午粽》是两个词,端午和粽子。解释二者的关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案

10 端午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端、粽、节”等生字,会写“午、节、叶”等生字。认识部首“、”。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读长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食物)(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都吃过什么样的粽子?你们觉得好吃吗?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觉得粽子好吃,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标出自然段。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教师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停顿。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齐读课文。 6.这篇课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练习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示范写“米、真、豆”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真”字的写法。 (1)“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 (2)“真”字中间有三横。 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内容。(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都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课件出示有关端午习俗的图片)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讲了什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你们家有没有人会包粽子?课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谁?(外婆)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数出该自然段有几句话。 (1)外婆是怎样包粽子的?让学生找出描写包粽子的句子。(板书:箬竹叶糯米枣)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书:清香,又黏又甜)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说课稿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说课稿Lecture notes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大班社会活动端午节说课稿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幼儿园是针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包括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本教案是根据幼儿园大班儿童的学习特点、发展特点来设计并编辑成教学活动的内容。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本次活动是大班下学期端午节文化主题课程组成部分,它从身体运动角度向幼儿诠释传统文化。 2、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让幼儿知道端午节这一名称,了解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了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并选择了几张有关端午节的图片,是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如:有关屈原的传说,进一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以艾草驱毒避虫的习俗;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3、结合以上原因,本次活动从情感与社会性、知识文化、运动素质与运动技能三个角度设定以下目标: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形成初步的竞争意识;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认识;锻炼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4、在活动准备上,考虑到活动要与幼儿原有经验相联系以及支持活动顺利展开的需要,做以下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来历与习俗的图片;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场地布置——布置好河流,标志好起点和终点。 1、整个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指导。主要考虑到集体教学在讲解和示范基本动作要求以及布置活动任务方面的方便、省时。分组指导则因为不同小组 幼儿在能力、经验、需要存在差异,因此希望通过分组指导促进每组幼儿最大化参与运动。 2、具体来说,在活动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法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活动导入方式,关注的是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阶段,通过图示法与讲授法交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在幼儿学划龙舟阶段,通过讲授法与示范法交代赛龙舟的基本玩法,运用讲授法与示范法是希望从言语和动作方面让幼儿明白赛龙舟的基本规则与任务。 1、为了更有效完成活动的目标,并顾及大班幼儿的学习心理特点,本活动主要强调幼儿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2、具体说来,在活动导入阶段,幼儿通过观察、回答问题、讲述的方式,符合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在学习划龙舟阶段,

端午粽》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稿 尊敬的董校长、亲爱的师哥师姐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让学生明白 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首 先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他们更青睐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 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房。会写午、节、米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美滋滋”等词语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会模仿着使用 叠词写短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并仿写。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爸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认识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会模仿着写短语和句子。 本课教学中那个,教法是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多人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而本课设计的学法则侧重于: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看,老师今天带了什么神秘礼物?对了,是粽子。板书粽,粽是平舌音,一看字的左边,你就知道它肚子里面藏着什么了?粽子是糯米做的,粽字左右结构米字旁。 2.我们会在哪个传统节日吃粽子呢?端午节。板书端午,端左右结构立字旁,端的本意指站在圆弧形的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就直,哪位同学坐得最端正。 3.午是要求会写的字,请举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两横平平,悬针竖。白天12点为正午或者中午,在此之前称为上午,在此之后称为下午,晚上十二点左右称之为午夜。 4.齐读课题。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_端午粽说课稿一等奖

《端午粽》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尊敬的董校长、亲爱的师哥师姐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的第三篇课文《端午粽》。课文主要写了端午节外婆包粽子,分给邻居吃及端午节的意义。让学生明白端午节的习俗及来历,激发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接下来我将学情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课。首先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他们更青睐于游戏、活动的方式识字。对于传统节日他们可能略知一二,但并不系统完整,教师需补充相关材料,让传统节日丰满立体起来。 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第一课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房。会写午、节、米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了解“箬竹叶、糯米、美滋滋”等词语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短语,会模仿着使用叠词写短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并仿写。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爸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认识生字新词,读好长句子,会模仿着写短语和句子。 本课教学中那个,教法是把识字和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又注重语文方法、语文思维、语文习惯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多人中国字,写好中国字,热爱中国字。 而本课设计的学法则侧重于:玩中学、学中悟、悟中用。 思路缜密,条理清楚,安排合理的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教学过程。

《端午粽》优秀教案9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对韵歌》人教(部编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语文《对韵歌》 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对、云”等七个字。 2.借助对韵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初步感受汉语的 音韵节奏美。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读准“风、虫”的字音,正确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生配合背诵《金木水火土》这篇课文,回忆这篇韵文中相对应的事物。 2.我们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大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她,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相对的事物。 二、学习第一、二句,体会单字对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自然的朋友 一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事物,学生说的过程中在图片上标出相应汉字,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字义 2.引导学生按“自然现象”“动物”“植物”进行归类,归类后会发现

“云、雨、雪、风”都是自然现象,“花、树、鸟、虫”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的神奇,为下面体会只有同类事物可以对对子做准备。 3.对一对,他们的朋友是谁 引导学生把带有汉字的图片一一对应,找对子 出示正确对子: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引导学生观察字数特点,如果是一个字对一个字,我们把它称之为单字对 4.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用手打拍子, 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三、学习第三句,感悟多字对 1.出示山清水秀和柳绿桃红图片,引导学生看图找对子(山对水柳对 桃红对绿清对秀) 2.引导学生发现柳对桃是植物对植物,绿对红是颜色对颜色,山对水是 事物对事物 3.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 4.图片出示整首对韵歌,学生跟读,引导学生发现每句重读的音并配合 用手打拍子,引导学生读出韵律 5.小结:相似或相近的同一类事物才可以对对子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图片中事物,再把图片与相应的汉字相连 2.听录音读一读

(完整版)部编版教材《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内容研读】 《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篇描写传统节日的课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述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课文贴近学生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 【学情分析】 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懂得借助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但单纯借助标点符号并不能达到读好长句子的目的,还需分解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做好长句子的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认识“粽、端、节”生字,学习新偏旁“米字旁”和“立字旁”; 2.通过识字游戏,正确认读“米、豆”等7个生字。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这个中华传统节日,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并会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4.会说“()的()”短语,“又()又()”短语 5.通过字理溯源,正确书写“豆”和“米”,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和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难点】 1.读好长句子,按一定顺序介绍粽子; 2.通过文字品尝端午粽的色、香、味。 【教学过程】 一、学习活动一:看图、聊端午 1.出示图片,这是什么? 认识生字“粽”,看着图片,瞧着生字,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认识新偏旁“米字旁” 猜读米字旁形声字:籽、粑、粒、粞、粮 2.什么时候吃粽子,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节”

出示今年5月日历,谁能找到端午节这一天 聊聊端午节 认识生字“端”,学习新偏旁“立字旁” 师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 再看日历。五月还有哪些节日? 3.板书课题,《端午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聊一聊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孩子们有话聊,课堂氛围活跃。通过认识日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更巩固了对“节”生字的复现认识。 学习活动二:识字活动乐趣多 1.初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遇到有注音的生字多读几次。 2.同伴合作,把信封里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吃粽子”识字游戏 粽米枣豆肉 第一组

《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 周巧琴 《端午粽》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课文不仅非常切合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庆祝活动,而且条理清晰,语言极具感染力。课文第一小节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第二到第四小节分别介绍了粽子的形状、颜色和滋味。这部分的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的第五节是过渡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粽子的形状、颜色、滋味自然地引出第六小节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考虑到字词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各种识字的教学环节,以期提高学生课堂识字、记字的效率。 在课前,我准备了若干田字格词贴贴于黑板左侧,对于课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重点教学。如教学“粽”时要求学生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好课题:粽子,适时引导学生牢记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它又是个形声字,右边是宗字。另外,这个词语的读音也很容易混淆,特别是“粽”的平舌音和“子”的轻声。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拼音是上半学期学的,可能有所淡忘,这时就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穿插复习,让学生牢固掌握。 在理解课文中比较难的词语意思时,我引导孩子用已学的,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记忆新词。如用近义词替换:“惹人喜爱”的意思就是——逗人喜爱;又如用拆字法来理解:“崇敬”就是——推崇尊敬的意思。 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如何采用更多丰富多样、切实可行、事半功倍的字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识字效率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和努力挖掘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端午粽 说课稿

《端午粽》说课 一、理论依据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豆、节”等13个生字;立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粽

10.端午粽 一、设计说明 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二、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说课设计 篇一: 一、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 同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部分的一课。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课,是本单元的一篇散文体裁的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作者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课要求会认识的二类字13个,会写的一类字共7个,新偏旁两个,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端午粽》的课后题中也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将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拼音的拼读,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识字。同时,学生能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大部分学生会观察汉字的结构,能够找到关键笔,在教师的指导下规范地书写汉字。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粽子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读好长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容易,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长句子的朗读做重点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 四、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对学情的分析,本节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豆、节”等13个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学习运用分层朗读和正确停顿的方法,学习读好长句子。 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两篇) (一) 《端午粽》这一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围绕“家人”这个主题来编排的。《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一、教学效果:为了解决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的现实问题,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我大胆采用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课前我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两个核心问题:(1)端午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味道怎么样?(2)课文中粽子的花样有哪几个?你还知道什么样的粽子?在读通读会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小组合作交流,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汇报前的分工。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台上台下同学共同参与,认真倾听同学发言,互为补充质疑,完善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每个孩子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成功之处:1.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

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2.《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改进措施:1.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端午的鸭蛋》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说我对本课的设想。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者汪曾祺。文章通过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流露出的是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更是对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但对民俗的了解还不够,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本研读能力,但是对民俗当中蕴含的情感意味的体会还不易到位,因此,学生情感的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反复的朗读和细心品味重点语句是关键。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分析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基于教材、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如下:(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重点字词,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端午的民俗和高邮鸭蛋的特点,体会文章语言上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和鸭蛋实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品味语言;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以及鸭蛋带给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关注生活,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部分教法与学法 本文语言文笔生动、妙趣横生,适宜采用以感情朗读为核心的教学法,同时以情境创设、设问引导、评价激励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为辅助。 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圈点勾画批注做标记,通过合作讨论集思广益,通过归纳总结和迁移练习巩固、检测知识。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忆端午 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片段《端午节大游行》,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主要内容,又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二)初步感知,说风俗 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形式使他们初步感知课文。 听读课文过程中,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 1、标出文章中易读错和写错的重点字词,教师并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现。 2、作者家乡的习俗有哪些呢这些习俗中,作者最牵挂、最难忘的是哪个 意图:听读既可以让学生尽快熟悉文本,又能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捕捉文本的有效信息,为之后的赏析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 (三)品读语言,悟真情 第一步,归纳鸭蛋特点,品味语言。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0、《端午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0 端午粽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10 端午粽(教案)

10端午粽 文本分析 本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第2、3自然段中出现,教师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教学本文要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 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 的样子、味道等。 课 时 安 排 2课时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 等7个字。 2.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儿歌导入,教师引出端午节。 今天,爸爸特别有力气,他说,赛龙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妈妈一早起来就淘米,她说,要给我们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灯下,奶奶给我讲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 2.教师简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遗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两个习俗的来历。 3.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情景。 (1)师生共同欣赏人们包粽子的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 (2)全班交流:你喜欢吃粽子吗?你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 4.教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端午粽),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本课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