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材料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回答,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哪次大会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怎样的发展观?

【答案】(1)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与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可知,材料二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图二: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3)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写出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

【答案】(1)A。

(2)可以从文章(会议)内容、(文章)会议名称、(发表)召开时间、召开地点、主持人等符合题意即可。

(3)图一是图二的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2)依据图片及解说文字我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信息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信息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地点:北京;信息点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中心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图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图一和图二思想基础。

3.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1985年前开放的4个经济特区

(2)概括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2005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在天律设立的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是什么?

(4)结合生活的实际,谈谈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答案】(1)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格局: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内地,全方位、多层次领域。(3)滨海新区。

(4)学生自己联系实际,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2)根据所学知识,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4)开放性问题,可以自己联系实际,从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回答,如衣: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丰富多彩,食:匮乏、单调、营养不足→从“吃饱”到“吃好”,住:居住条件差→居住面积扩大、环境改善,行:交通条件较差→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4.回首历程,探索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是一个历史“拐点”……从那以后,党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金冲及《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材料二:贵州解放后,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变革。1952年“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现实,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1)分析材料二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

(2)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走怎样的道路?

【答案】(1)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二“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走的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1)材料一中“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为实现“中国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任举两例)

(3)结合材料二,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如何做?

【答案】(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开放性题目,我国应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努力奋斗;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等。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可知,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含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开放性题目,我国应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3)依据材料信息“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可知,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努力奋斗;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创造性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4月1日,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英国伦敦第一次握手,第一次面晤。他们在会晤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但重新定位了双边关系,而且提升了双方对话机制,确定了合作重点,把中美关系引领到新起点。

——新华网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请回答:

(1)早在胡锦涛和奥巴马握手之前,周恩来就和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有过一次跨越大洋的握手。尼克松后来回忆说“当两只手紧紧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问,周恩来和尼克松的这次握手是什么时候?

(2)尼克松的这句话是指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中美之间发表了什么文件?(举一例)

(3)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存在什么差异?材料二对于中美关系的认识与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什么倡议相一致?

(4)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同一年,中日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历史已今非昔比,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怎样有益的启示?

【答案】(1)1972年

(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或《中美建交公报》(举一例)

(3)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中日建交

(5)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2)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状态,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双方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3)从社会制度的差异来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依据材料二“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可知符合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4)结合所学知识,尼克松访问中国的同一年,即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中美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有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综合国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部分,对此,美国没有异议

——摘自中美《联合公报》请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概括美国决定改善中美关系的自身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你认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及中美关系正常化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因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的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2)前提: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标志:尼克松访华意义:有利于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

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分析概括可知,美国决定改善中美关系的自身因素有: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的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2)依据材料二“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部分,对此,美国没有异议”分析可知,中美建交的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访华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了他。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利于中美两国在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末,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恩主义基本原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未,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柱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路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默以铁一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在纪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道路?

材料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生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中共十九大报告(2)材料二中“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指的是什么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含哪些?(举两例即可)

(3)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奋斗,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少年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答案】(1)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任选两例

(3)志存高远,锤炼意志,增长知识,为人民造福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探索出的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1992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明确下一步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2)据材料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可知,材料二中“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指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志存高远,锤炼意志,增长知识,为人民造福等。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摘自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特定阶段面临的问题、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请问这一具体时间是从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的?

(2)材料一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请问,“理论自信”指哪些理论?“道路自信”是指什么道路?“制度自信”是指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被统称为什么?举出至少一例中国政府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中“开放、共享”的具体举措

(4)综上。谈谈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理论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一带一路建设

(4)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历史性转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改革开放的开端)。(2)结合所学知识,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道路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4)综上所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方法等方面予以分析,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

10.以史为鉴,回答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自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三通”设置重重障碍。

材料三: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同胞同根相

系、同命相连,应携手共创共享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1)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两件大事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达成什么共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答案】(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等。

【解析】

【详解】

(1)仔细观察材料一图片“香港回归了”“澳门今天回家了”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是第一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两件大事能实现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依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