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C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6.25%)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3.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 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

口”。

4.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

构转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

过程。

5.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四个方面。

6.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

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绘制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

10.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在

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

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

产业。

11.城镇化测度方法: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25%)

1.《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

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迅速发展的多样化时代,既有与《周

礼·考工记》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

3.战国时代的著作《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

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的先

例。

4.隋唐长安城是由宇文凯负责制定规划的。

5.宋代开始,中国延绵了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代之以开放的街巷制度。

6.《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其作者是公元

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

7.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成为后来“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8.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的欧文和法国的傅立叶,他们在著书立说

的同时通过实践来推广理想。

9.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0.卫星城镇理论:1922年恩维(R.Unwin)出版《卫星城镇的建设》,正式提出卫

星城概念。该理论在二战后的英国城市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1.卫星城的概念: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

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12.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的三个阶段:

(1)“卧城”阶段。特点:距母城较近,无生活服务设施;工作在母城,休息在

卫星城。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

(2)"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

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

赖性。如伦敦的哈罗新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

(3)“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

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

日常生活基本解决。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

13.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中提出有机

疏散理论,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

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4.霍华德与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区别: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

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

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

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

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

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两种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

散发展和集中发展。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

想和规划体系。

15.现代城市规划史上三个重要的宪章: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

16.《雅典宪章》中提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17.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确立了永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6.25%)

1.城市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城市市域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所有的国土面积。

3.城市规划的两个层面:战略发展层面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战略发展层面;详细规划属于建设控制引导层面。

4.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5.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6.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7.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8.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9.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5年。

10.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和地位:

(1)承上启下;

(2)是管理的依据和建设的指导;

(3)是城市政策的载体。

1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12.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

13.建筑密度: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14.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5.绿地率: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1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日照分析;

(4)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四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9.375%)

1.城市用地的归属: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

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2.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地质、水文、气候气象和地形等几方面。

3.风向图(风玫瑰图)概念:表明一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风速的一种气候统计

图。

4.结合P199图示理解。考虑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的布局关系时,若全年只有一个

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

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当全

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

侧。

5.城市“热岛效应”:指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放出大量的

热量,使得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的现象。

6.中心城区规划应包括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7.城市用地选择应以用地适用性评定成果为依据,按照规划与建设要求,综合考

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用地进行综合比选。

8.中心城城市用地分类:中心城用地分为8大类、35中类和44小类。掌握8大类

的用地代码(P214)。

9.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9.375%)

1.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念: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

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3.城市性质的概念: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4.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城市职能可能有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

城市性质是城市最主要、最本质职能的反映,是对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主要职能的综合概括。

确定城市性质必须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城市职能是对现状客观职能的描述;

城市性质是规划期内目标、方向,带有未来指向性。

5.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2)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6.确定城市性质,应从区域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

7.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包括人口规

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8.城镇人口:是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

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包括城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9.城市人口规模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适用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城市)

Pt=P0(1+r)n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n——预测年限(tn-t0)

10.人均单项用地面积指标:

11.城市总体布局的概念:城市布局是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

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12.城市布局按照城市的用地形态和道路骨架形式,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集中

式布局可分为网格状和环形放射状等类型。网格状布局结构形态较为规整,由

相互垂直的道路网构成,缺点是易造成布局上单调。环形加放射状布局由放射

形和环形的网络组成,交通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心性发展趋势,易造成市

中心的拥挤和集聚。

13.城市分散式布局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

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各自特征。

第六章城乡住区规划(37.5%)

规划结构

1.住区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标志。

2.所谓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

为800-1000米。

3.居住区(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

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

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

居地。

4.居住小区(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

万-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

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组团(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

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住区用地组成一般可分为四类: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7.住区规划结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住区结构模式包括:郊区整体规

划社区模式、邻里单位模式、居住开发单元模式、扩大小区模式(居住综合区)、

新城市主义模式等。

8.邻里单位模式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4)邻里单位中心建筑为小学;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4.75hm2);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9.新城市主义模式提出的理想邻里的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并由地方性导向的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4)将建筑和交通建构在一个由互相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之上;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10.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

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住区:居住区—居住组团;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住宅组织

11.影响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主要因素有: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1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优点:使绝大部分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缺点:处理不好易造成单调、呆板

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常用布置手法:平行排列、交错排

列、变化间距、单元错接、成组改变朝向、扇形排列。

2)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优点: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对于寒冷及多

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

密度。缺点: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湿热地区难以适用;采用转角

建筑单元,施工复杂,造价增加;地形起伏较大地区土石方工程较大。

3)混合式布置。行列式和周边式的结合形式。可以兼有两种方式的优点。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13.建筑群体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住宅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优点:功能分区

明确;有利于分期建设。

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

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一种

布置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

建。

3)整体式组合方式。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

14.日照间距概念:前后两列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

量而保持的一定间距称为日照间距。

15.日照间距:即前排房屋高度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H:D。

16.日照时间是以该建筑在规定的某一日内能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我国以

太阳高度角最低的冬至日和大寒日为规定。有效日照时间:以冬至日为标准:有效日照时间带为8时-16时;以大寒日为标准:有效日照时间带为9时-15时。

17.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18.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

时的标准。

公共服务设施

19.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方面,我国一般沿用千

人指标的计算方法。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20.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原则:

分级(按照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对口(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21.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3)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22.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居住区级、居

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23.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沿街现状布置;优点:较容易改变城市面貌,且节约用地;缺点:使用和经营管理不便;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优点:有可能充分满足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功能要求,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方便,易于组成完整的步行文化商业区;缺点:改变城市面貌和节约用地方面。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可吸取两种方式优点。

24.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设在住宅或其他建筑的底层;优点:节约用地;缺点:平面布置受住宅开间、进深、楼梯位置、结构形式等限制;某些公共建筑噪声、气味、烟尘等

与居住矛盾。

2)独立设置。优点:平面布置灵活,能统一柱网,简化结构,有利于建筑的定型化、工业化;集中紧凑,便于居民使用。缺点:用地较多

25.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要求:

1)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2)一般可布置在小区中心地段或小区主要出入口;

3)建筑的规划布置,可设在住在底层或独立地段联合设置。

26.中小学校的规划布置要求:

1)保证学生就近上学;服务半径:小学500米左右,中学1000左右;

2)不应穿越铁路、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人多车杂地段;

3)可设在小区或居住区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注意对住宅的干扰。

27.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要求:

宜相对集中布置,可设在住宅底层或独立;

托幼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方便接送的单独地段上;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

小商店可设在组团入口,服务半径100-150m。

住区道路交通

28.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1)人车交通分行的道路系统;较好地解决私人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适用于私人小汽车较多的地区;

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适用于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方便经济;

3)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强调人性化设计,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将汽车速度降低到步行者速度,使各类使用者公平使用街道。

29.住区道路的分级:

1)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联系。

红线宽度不小于20m;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10-14m;

3)第三级,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

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宽度8-10m;

4)第四级,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0.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

外围道路相连。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尽端处便于回车。

住区绿地规划布置

31.住区绿地的指标:根据现行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住区内公共绿

地的总指标应根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住宅组团不少于0.5m2/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

32.对绿地率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33.居住区公园,面积约1hm2左右,服务距离不宜超过800米;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0.5hm2左右,服务距离不宜超过400m;

小块公共绿地,结合组团灵活布置。

住区技术经济指标

34.掌握用地平衡表的内容

35.居住区用地界限划分的规定:

1)居住区用地(R)范围——

以道路为界: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以道路红线为界;居住区级及以下道路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边界线为界;

与自然或人工障碍物(山体、水面等)相邻:到其边界

2)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以道路为界:范围至各级道路中心线;

与自然分界线相邻:至自然分界线;

与其它用地相邻:至双方交界处;

36.住区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1)住宅用地范围——

以居住区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

与公共绿地相邻:长边以住宅1/2高度计算,两侧3-6m计算;

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以公服边界为界;无明确边界时,按住宅要求计算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

有明确界线的:基地界限范围;

无明确界线的:建筑基地用地加实际用地;

住宅低层设公共服务设施:按各自面积分摊;

公服突出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的:突出部分基底、专用场地等计入公服用地。

3)道路用地范围——

城市道路:不计;

居住区道路作为用地界线时:道路红线一半计算;

小区路及组团路:按路面宽度计算;

公共停车场、回车场:计入

宅前宅后小路:不计

公共服务设施专用道路:不计

4)公共绿地范围——

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组团绿地;

不包括:日照间距内绿地、公服设施专属绿地、非居住区范围内绿地;3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平均层数——指各种住宅层数的平均值。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底总面积(层)

2)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m2/hm2)

4)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住宅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m2/hm2)

5)人口净密度

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总面积(人/hm2)

6)人口毛密度

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总面积(人/hm2)

7)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8)绿地率

绿地率=绿地总面积/总用地面积

第七章城乡公共空间(18.75%)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

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2.城市中心位置选择的要求:

1)利用原有基础;

2)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方便到达;

3)适应永续发展的需要;与城市用地发展相适应,远近结合;

4)考虑城市设计的要求。

3.城市中心交通组织的要求:

1)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2)疏解与中心无关的车行交通;

3)中心区周围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4)发展立体交通,建设步行天桥或隧道,减少人车冲突;

5)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4.中心商务区概念: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

文化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地。

5.城市广场的定义: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硬质户外空间,它一般

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

活动空间。

6.城市广场按照主要功能分类有:市民广场、市场广场、建筑广场、纪念性广场、

生活广场、交通广场等。

7.广场经典案例分析、绘图——圣马可广场(P579)。

8.街道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1)满足交通的可达性;

2)步行优先的原则;

3)物质环境的舒适;

4)空间范围的界定。

9.美国林荫步行商业街的类型及特点:

1)全步行商业街:禁止汽车通行,街道步行路面,布置绿化及环境设施。

2)限制车行的商业街:减小车行道,扩大步行道,或只允许公交车通行,人行道增加绿化及环境设施;

3)准步行商业街:限制汽车通行量和停车量,拓宽人行道,增加环境设施。

题目类型:

1.填空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综述题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①有机疏散:把大城市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②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③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产业的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④产业集群: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创新协作网络。 ⑤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 崩塌:峭斜坡上的岩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山坡下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⑥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由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 ⑦战略重点: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 ⑧建筑后退: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 ⑨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日照间距、侧向间距、消防间距、通风间距、生活私密性间距、城市防灾疏散间距) ⑩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风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选择题考点 1.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 2.诺瑟姆曲线:起步-----加速------稳定 3.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管子》功能分区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隋唐长安城:干道系统明确分工,东西两市,中轴对称,旁三门,左祖右社,里坊制。 4.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公社; 田园城市:(英)霍华德①规模控制,限制建设用地扩大。②城乡一体化③几个卫星城围绕中心系统形成有机联系④绿地与其他开敞用地分开⑤居住、工业交通联系合理布局,就近工作⑥与自然和谐5.《雅典宪章》1、指出城市与周围地区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统一性,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概念。2、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3、批评了城市中不合理的用地配置,提出建立分区规划和法规。4、主张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中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马丘比丘宪章》1、城市与区域:肯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城市与其周围地区之间区域的统一性。2、城市增长:指出世界人口倍增对生态、能源和粮食供应造成严重威胁。3、分区概念:否定了《雅典宪章》关于分区的概念,主张城市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4、城市交通:强调了城市运输以公共交通为主。5、环境污染:呼吁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6、文物保护:进一步强调对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认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7、城市与建筑:强调了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再统一,反对那些由纪念碑式盒子组成的过了时的城市建筑设计,强调建筑设计应当是在自然条件下创造合适功能要求的空间与环境的过程,除了特殊情况外,反对依赖人工气候与照明的建筑环境。 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⑤部门规章⑥地方政府规章⑦技术标准(规范) 8.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P57 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详细规划(建设控制引导) 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含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战略性规划,详细规划为实施性规划。 9.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0.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生产功能②能量流动③物质循环④信息传播 11.城市环境容量分析①城市自然条件②城市现状条件③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A 、 居民点: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 一种基本形式 。 居民点的发展: 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 1.产业结构: 2.人口规模: 3.景观类别: 4.物质构成: 5.承担职能: 6.生活方式、 B 、 城市产生的 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C 、 古埃及时期城市对后世的影响 1.用地选择上,注重因地制宜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 D 、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数量、产业构成 和行政管辖 。 城市:以 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 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E 、 我国城市界定的标准:城市是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一 般又分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四个级别。 地级市:受省、自治区政府直接领导和管辖,一般均为设区的市。 县级市 :不设区的市,具有与县平行的行政地位 建制镇 :凡县政府所在地一般均可设镇;总人口在 2 万人左右的乡,其乡政府 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比重的 10%以上,非农人口最低限度为 2000 人可设 镇;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条件可适当放宽。 直辖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副省级城市 :哈尔滨、长春、沈阳、 京、杭州、宁波、厦门、深圳、广州 F 、 城市发展三个时期 前工业社会 时期: 1.城市发展缓慢,延续时间很长; 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 4. 少。 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的典型特征表现为城市数量、 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后工业社会时期: 1.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2.城市数量持续增多, 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3.城市出现两极分化倾向,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专业化 非农业与农业 聚集与分散 高密度建 筑与低密度建筑 发达与不发达 中心与非中心 价值观念和基本素质 等:存在差别 春、 大连、成都、西安、武汉、济南、青岛、南 2.城市结构简单 3.城市主要功能是 城市处于自发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的很 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积累; 2.城市逐 3.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积累。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 “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3. 近现代规划理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产生背景、规划思想、实践 规划思想: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一一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产生背景:19世纪末,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