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物理 物态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一、温度计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测液体时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事先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向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测量和读数准确。

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同步创新训练

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_________.沸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里的液体,通常用_________(列举两种).

(3)温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约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它的下端是_________,上面连着一根内径很细的_________,当温度稍有变化时,细管内液面的位置就会有变化.

2.该选哪一项?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A.体积大小

B.运动快慢

C.冷热程度

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摄氏度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A.放在沸水中煮几分钟

B.用自来水加以冲刷

C.用酒精灯烘烤

D.用医用酒精擦抹

(5)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

A.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3.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

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

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在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应何时读数据?”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甲认为应立即读数;乙认为应该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丙认为插入时间越久读数越准确.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2)粗心的护士小张仅对一支体温计消毒后,就直接用它给几个病人测体温,结果发现均是39℃,可是有的病人并不发烧,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小张这样做可能引起哪些危害?

5.请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图4—1中甲、乙、丙、丁各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它们的读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1

6.图4—2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

指出错在哪里.

图4—2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分析晶体熔化凝固图像: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晶体物质: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海波、冰、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同步创新训练

1.下面几种说法,是对还是错

(1)同一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有关.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3)物质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4)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时不吸热.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固态氢

熔点/℃-39 1 064 1 083 1 300 -259

①在-265 ℃时,氢是固态.

②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2.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固体分类举例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温度有无熔点

晶体

非晶体

3.该选哪一项?

(1)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3)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4)在图4—10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图4—10

4.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

5.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6.冰的质量一定能增加的是

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

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

C.-2℃的冰放进0℃的水中

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

7.小明用图4—11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时间

/min

60.7 67.8 73.6 79.6 80.4 80.6 80.5 80.5 80.4 80.5 84.7 88.4 93.5

图4—11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哪些特点?

三、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蒸发:(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沸腾:(1)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和气压有关)

实验:观察水的沸腾

1、实验中烧杯底用石棉网,为使烧杯均匀受热。

2、杯口盖纸板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水沸腾时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

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都可液化)。2、(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同步创新训练

1.物质从液态变为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形式.图4—14中甲、乙是小明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图__________是沸腾时的情况.

图4—14

2.饺子放在水中煮,怎么煮都不会发黄变焦,而放在油中炸,过一会儿就会发黄甚至发焦.这一现象表明油的__________比水高.

3.干湿球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图4—15中右边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由于水在蒸发时要_________,因此右边温度计的读数要比

左边温度计的读数_________.因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较少,水的蒸发就会越快,这样,干泡和湿泡的温度计示数差值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_____.

图4—15

4.举出在自然现象中水蒸气液化的两个实例: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5.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6.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会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通过小镜子的反射来看清牙齿的内侧.医生把镜子烧一烧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这是因为水沸腾后,壶内水蒸气有一定压强,一部分水蒸气从壶嘴冲出来时有较大的速度,在壶嘴附近还来不及放出足够的热,没有__________成小水珠,所以看不到“白气”,水蒸气跑到一定距离后,放出了足够的热,温度降低__________成了小水珠,就看到了“白气”.

8.夏天,饭菜经常变馊.为了防止饭菜变馊,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小明从商店买了一块冰,放在饭菜的上面.小刚倒一盆冷水,将一只盛有饭菜的篮子搁在离水面稍高处,再将一块白纱布缝成圆筒形,下面浸入盆中的水里,上端用夹子夹在篮子柄上,把整个装置放在通风处.事实表明,两种办法都能防止饭菜变馊,试说明两种办法的物理原理?哪种方法更好些?

9.该选哪一项?

(1)如图4—16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图4—16

A.逐渐升高

B.不变

C.汽化加快温度反而降低

D.随火的大小变化忽高忽低

(2)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时就不见水沸腾了;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如图4—17所示,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图4—17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4)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新奇

B.为了美观

C.为了清洁房顶

D.为了解暑降温

10.请简单扼要地回答

(1)人被雨淋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容易患感冒?

(2)在小组活动时,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0 g 100℃的水和10 g 100℃的水蒸气对人体造成的烫伤,哪一种严重些?

小红立刻回答:“一样严重,因为两者的温度相同. ”

你认为小红的回答正确吗?为什么?

四、升华和凝华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子: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例子:霜,树挂、窗花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实例: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获得低温。

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升华)发黑(凝华)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冬季,窗花出现在室内玻璃的表面;夏天,室内开空调,水珠出现在室外的玻璃表面。(温度较高

一侧)

●同步创新训练

1.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种物态变化

(1)用钢水浇铸火车轮是__________;

(2)把废铁块熔成铁水是__________;

(3)春秋夜晚出现的“露”是__________;

(4)冬夜出现的“霜”是__________.

2.日光灯用久了玻璃管的两头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受热产生了__________现象,然后降温在灯管上__________的缘故.

3.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尽管室外的气温始终在0℃以下,结冰的衣服最后也会变干,这是由于冰__________的缘故.霜的形成是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

4.卫生球放在箱子里,过几个月会变小或消失,这是卫生球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

5.该选哪一项

(1)冬天的早晨经常看到房间的玻璃上附着一层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

A.升华而形成的B.凝华而形成的

C.液化后凝固形成的D.汽化而形成的

(2)在实验室里,常用干冰(固态CO2)的升华

A.吸热来获得高温

B.放热来获得低温

C.吸热来获得低温

D.放热来获得高温

(3)在插有小树枝的封闭烧瓶中,放入一些卫生球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

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经历了汽化和凝固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4)自然界关于云、露、雾、霜、雨的成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云是水蒸气升入高空遇冷液化成的大量小水滴和凝华成大量小冰晶形成的

B.露和雾都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

D.雨是云层中小水珠聚集成较大水滴或小冰晶熔化成水滴,这些水滴从高空落下形成的

(5)文娱演出时,舞台上用弥漫的白色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这种烟雾最可能是

A.某种燃烧物形成的烟气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而使空气液化成的“雾”

(6)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加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7)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A.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镜片导致水发生汽化蒙在玻璃上

(8)如图4—22,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上的钨

图4—22

A.凝固了

B.升华了

C.凝华了

D.先升华后凝华

6.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热现象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单元测试(物态变化)

一、填空题

1._________ 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而_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_________的.

2.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最小刻度是_________.某人拿一个体温计给甲同学测量体温是36.8 ℃,再给乙同学测体温时没有甩(乙同学的体温是36.4 ℃),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_;如果又给丙同学测体温时仍没有甩(丙同学的体温是37 ℃),测量出丙同学的体温是_________.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主要是,蒸发现象只发生在液体_________,沸腾现象同时发生在液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蒸发现象是在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现象只在_________温度时才能发生;沸腾时比蒸发时汽化的_________.

4.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火箭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它的头部与空气摩擦生热,可达到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为了不至于损坏火箭,设计师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涂在火箭的头部,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会_________并汽化,这两种物态变化的过程都要_________热,从而保护火箭的头部不会损坏.

5.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在寒冷的冬天,戴着眼镜从外面走进暖和的教室里,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使你看不清物体,这是因为__________.

6.有一个温度计的刻度已经模糊不清,某同学将这个温度计与刻度尺平行系紧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这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面恰好对准刻度尺上的5 mm处;当将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温度计中的水银柱面恰好对准刻度尺上的205 mm处(当时的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取出温度计和刻度尺,放入温水中,温度计水银柱面降至刻度尺上的105 mm处,该同学测出温水的温度是_________ ℃.

7.夏天在衣柜里存放棉衣时,为了防止虫蛀,往衣柜里放了几个樟脑丸.到了冬季穿衣服时,发现樟脑丸不见了,樟脑丸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

8.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_________现象;把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水面上立即出现了“白气”,这一过程中,水发生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物态变化;寒冷的冬天,我们戴的口罩上出现了冰霜,这是_________现象.

9.家庭做饭使用的“气”,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_的方法,将“气”变成液体后,储存在钢瓶

里的.

10.将鲜牛奶制成奶粉时,不能用高于100 ℃的温度煮沸,否则将会损失牛奶中的营养成分,为此发明了“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时,水不到100 ℃就沸腾了,这种“低压锅”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

11.水银的熔点是-39 ℃,它在-38 ℃时处于_________态;它在-40 ℃时处于_________态;它在-39 ℃时处于_________态或_________态.

12.下图是某种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从图象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这种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从熔点表中可以查出这种物质是_________.(当时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

二、选择题

13.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的,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的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4.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15.小昌同学在26℃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

16.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论高低,都可以蒸发

C.水的温度达到100 ℃才能汽化

D.水吸收的热量越多沸点就越高

17.(多选)几位同学讨论课本中的熔点表时,发表了以下几种观点,正确的是

A.熔点表中各物质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B.熔点低于0 ℃的物质在常温下处于液态或气态

C.熔点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物质都是晶体

D.熔点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时放出的热量一样

18.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喝开水时为了不烫嘴,往往向水面吹气,下面关于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向水面吹气可以把开水的热量带走,使水变凉

B.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蒸发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

C.向水面吹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制冷作用,使水变凉

D.吹出的气比开水的温度低,混合后使水变凉

19.如果把5000 g 0 ℃的水和5000 g 0 ℃的冰分别放入菜窖里,使菜窖降温,其效果是

A.用0℃的冰好

B.用0℃的水好

C.都一样

D.无法确定

20.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冬天的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B.秋天的早晨花草叶子上的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早晨的浓雾

21.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到0 ℃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冰的熔点是0 ℃,所以冰可以熔化一部分

B.因为水的凝固点是0 ℃,所以水可以凝固一部分

C.水不能结冰,冰也不能熔化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2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的固体吸收热量,由固体变成液体时温度保持不变

B.所有的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都要降低

C.用手摸冰感到比用手摸水凉,是因为水的温度一定比冰的温度高

D.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23.已知水银、煤油、酒精的熔点分别为-39 ℃、-30 ℃、-117 ℃,要测量零下80摄氏度的温度,应该选用的温度计是

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

24.用纸做成一个纸盒,里面装上水,下面用酒精灯加热,(注意酒精灯的火焰不能烧到水面以上)可以将水烧至沸腾,而纸盒却不会烧毁(水的沸点是100 ℃、纸的着火点是

183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是400 ℃~50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吸收了热量,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B.纸的着火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C.纸的着火点高于火焰的温度,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D.纸的散热性好,所以纸盒不会烧毁

2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用久的灯泡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D.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从冰箱里冒出的水蒸气

26.关于热胀冷缩现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冬季从户外拿进屋内的玻璃杯,可以马上倒入开水

B.往储油罐中灌油时,不能灌得太满

C.长距离输送暖气的管道,装有Ω形的伸缩管

D.铁轨接头处留出一定的缝隙

三、实验题

27.下图表示的是某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什么物质?

(2)在AB、BC、CD、DE各段,该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3)在BC段与DE段,该物质的温度为什么不变?

(4)该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各是多少?

28.请你把关于六种物态变化的表格填写完整:

物态变化名称变化前状态变化后状态温度吸、放热举例

熔化

凝固

汽化

液化

升华

凝华

一、温度计

☆同步创新训练

1.0℃;100℃;(2)液体热胀冷缩;煤油、水银.(3)摄氏;37℃;37摄氏度;(4)玻璃泡;玻璃管.

2.(1)C (2)D (3)D (4)D (5)C

3.BAFCDE

4.(1)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2)小张没有将上升的水银柱甩入玻璃泡中,这样做易造成“误诊”

5.7.5℃;9℃;18.5℃;-4℃

6.A.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B.正确.

C.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D.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7.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在小药液瓶中装红墨水,盖上橡胶帽并插入空圆笔心,使红墨水上升到管中,用蜡将小瓶密封,然后将它与温度计同时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分别记下红墨水在管中的位置及对应的温度值,最后在两个温度之间平分刻度,即可做成一只简易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同步创新训练

1.(1)√;(2)√;(3)×;(4)×;(5)①√,②×,③√

2.(1)液,固,凝固点;(2)液,固;(3)吸,放;(4)凝固,放,低;

(5)

3.(1)C (2)C (3)A (4)D

4.非晶体

5.B

6.C

7.(图象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8.有这样几种可能:食盐温度低;食盐溶解时吸热;温度计不准等.

9.当温度升高时,该材料吸热熔化,使室内温度不致上升太高或太快;当温度降低时,该材料会放热凝固,使室内温度不致降得太低或太快.

三、汽化和液化

☆同步创新训练

1.气;蒸发;沸腾;乙

2.沸点

3.吸热;低;少

4.①雾;②露珠

5.降低温度;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压缩体积

6.防止水蒸气遇到镜子发生液化看不清

7.液化;液化

8.提示:物态变化吸热;从效果上来分析

9.(1)B;(2)C;(3)B;(4)D

10.(1)氯乙烷沸腾时吸热.

(2)因为湿衣服中的水分蒸发要吸热,有致冷作用.

(3)不正确.应该是被10 g100℃的水蒸气烫伤更历害.因为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时要放热.

(4)因为雪花的形成是水蒸气凝华的过程,要放热,所以气温不会太低;而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使气温降低.

11.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提示:找一支寒暑表,一把扇子,在不同室温下,用扇子对着寒暑表的玻璃泡扇,观察寒暑表的示数是否变化.

四、升华和凝华

☆同步创新训练

1.(1)凝固;(2)熔化;(3)液化;(4)凝华

2.升华;凝华

3.升华;水蒸气;凝华

4.升华

5.(1)B (2)C (3)D (4)BC (5)C (6)C

(7)C (8)D

6.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凝华时放热,所以不冷,而霜前相对霜后较冷.而雪熔化的吸热所以雪后寒.

五、单元测试

1.固体,晶体,非晶体,相等

2.35 ℃~42 ℃,0.1 ℃,36.8 ℃,37 ℃

3.表面,表面,内部,任何,沸点,剧烈

4.液化,吸

5.教室里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

6.50

7.升华

8.液化,汽化,液化,凝华

9.压缩体积

10.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11.液,固,液,固

12.48 ℃,5 min,海波

13.C 14.B 15.B 16.B 17.ABC 18.B 19.A 20.A 21.C 22.D 23.B 24.A 25.D 26.A

27.(1)水

(2)AB段是固态,BC段是固液共存,CD段是液态,DE段是液态

(3)BC段吸热融化,DE段吸热沸腾

(4)熔点是0℃,沸点是100℃

物态变化名

变化前状态变化后状态温度吸、放热举例熔化固态液态熔点吸略凝固液态固态熔点放

汽化液态气态沸点或任何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