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评课稿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评课稿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评课稿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评课稿

今天听了何老师《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这节课,收获颇多,何老师对专题内容的把握,处理,课堂的设计安排等方面,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好的学习机会,让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对他的课堂教学进行评析。

一、目标明确、教学定位准。

六年级主要是复习,将所学知识再现、整理、加以联系、并应用于实际的运算中。从教学设计上看,何老师从对运算定律的整理归纳入手,将运算定律所学知识再现、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有效的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其次通过例题的教学,进一步夯实基础,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再加上各例解决后的讲解和总结,让学生的思维品质有了提升,由易到难的运用练习,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学设计好。

本节课流程清楚,环节紧凑、流畅,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知识梳理清晰,注重了基本数学方法的培养与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到知识的运用,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学生一步一步掌握运算定律并进行简便运算,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有了提高。

三、练习题具有代表性。

我们知道,上好复习课,选题是关键,在应用的过程中何老师教师设计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训练,第一组注重基础,关注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选择、运用,注重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简单运用,第二组,涉及了整数、分数、小数以及带分数的运算,加大运算的难度,让学生逐步提高。第三组观察运用如何选择运用定律,给学生较大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

对数函数基础运算法则及例题_答案

对数函数的定义: 函数x y a log =)10(≠>a a 且叫做对数函数,定义域为),0(+∞,值域为),(+∞-∞. 对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若a >0,a ≠1,M >0,N >0,则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 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4)N n N a n a log 1 log = 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例1.已知x = 4 9 时,不等式 log a (x 2–x – 2)>log a (–x 2 +2x + 3)成立, 求使此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 解:∵x = 49使原不等式成立. ∴log a [249)49(2--]>log a )349 2)49(1[2+?+? 即log a 1613>log a 1639. 而1613<16 39 . 所以y = log a x 为减函数,故0<a <1. ∴原不等式可化为??? ? ???++-<-->++->--322032022222x x x x x x x x ,解得??? ???? <<-<<->-<2513121x x x x 或. 故使不等式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2 5 ,2( 例2.求证:函数f (x ) =x x -1log 2 在(0, 1)上是增函数. 解:设0<x 1<x 2<1, 则f (x 2)–f (x 1) = 212221log log 11x x x x ---2 1221(1)log (1)x x x x -=-=.11log 2 1 122x x x x --? ∵0<x 1<x 2<1,∴ 12x x >1,2111x x -->1. 则2 1 12211log x x x x --?>0, ∴f (x 2)>f (x 1). 故函数f (x )在(0, 1)上是增函数 例3.已知f (x ) = log a (a –a x ) (a >1). (1)求f (x )的定义域和值域;(2)判证并证明f (x )的单调性. 解:(1)由a >1,a –a x >0,而a >a x ,则x <1. 故f (x )的定义域为( -∞,1), 而a x <a ,可知0<a –a x <a ,又a >1. 则log a (a –a x )<lg a a = 1. 取f (x )<1,故函数f (x )的值域为(–∞, 1). (2)设x 1>x 2>1,又a >1,∴1x a >2x a ,∴1x a a -<a-2x a , ∴log a (a –1x a )<log a (a –2x a ), 即f (x 1)<f (x 2),故f (x )在(1, +∞)上为减函数.

教案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案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常用对数的概念. ⑵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能力目标: 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和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以复习指数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板书,提问等.5分钟) 问题1:2的多少次幂等于8? 问题2:2的多少次幂等于9? 显然,这是同一类问题.就是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引进一个新数——对数. 二、新课教学 1.新概念 法则1 lg lg lg MN M N =+(M >0,N >0). 法则2 lg lg lg M M N N =-(M >0,N >0). 法则3 lg n M =n lg M (M >0,n 为整数). 上述三条运算法则,对以)1,0(≠>a a a 为底的对数,都成立. 2.概念的强化 例4 (讲授)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lg xyz ;(2)lg x yz ;(3)z .

解 (1) lg xyz =lg x +lg y +lg z ; (2) lg x yz =lg lg lg lg lg x yz x y z -=-+()=lg lg lg x y z --; (3) z 2lg x +3lg z -=2lg x +2 1lg y 3lg z -. 例5 (启发学生回答或提问)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34ln(75?; (2)18ln . 分析 关键是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所求的对数用2ln 与3ln 来表示. 解 (1))34ln(75?=54ln +73ln =54ln +73ln =522ln +73ln (2)18ln =2118ln =2192ln ?=2 1(2ln +9ln )=21(2ln +23ln ) =0986.16931.02 1+?=1.44515≈1.4452. 例6 求下列各式的值: (1)lg2lg5+; (2)lg600lg2lg3--. 分析 逆向使用运算法则,再利用性质lg101=进行计算. 解 (1)lg2lg5lg(25)lg101+=?==; (2)2600lg600lg2lg3lg( )lg100lg102lg10223 --=====?. 3.巩固性练习 练习3.3.3 ( 12分钟) 1.用lg x ,lg y ,lg z 表示下列各式: (1) (2)lg xy z ; (3)2lg()y x ; (4) 2.已知2ln =0.6931,3ln =1.0986,计算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 (1)ln 36; (2)ln 216; (3)ln12; (4)911ln(23)?. 答案:1.(1)1lg 2 x ;(2)lg lg lg x y z +-;(3)2lg 2lg y x -;(4)111lg lg lg 243x y z +-. 2.(1) 3.5834;(2)5.3751;(3)1.2424;(4)18.3225. 三、小结(讲授,5分钟) 1.本节内容

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一)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145+78+255656-164-3641+125+59+75 540+78+16013+46+55+54+87968-599 48+12-48+12656-164+36363-154-146 540+78+160363-154-146229-83+171-117 355+260+140+245645-180-245482-(182+50) 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二)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368+156+344+132789-136-64363-199 355+260+140+245100+45-100+45157+99 423-76+77+76455-(155+230)865-202 505+257+43+295+400180+25-80+75567+301 383-100+17-42-58873-150+149-73+1787-(87-29)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一)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25×31×4125×27×840×69×25 125×4×8×2532×16+14×32125×32 27×57+27×4328×25(6+8)×125

27×10183×9967×21+67×78+67 48×12555×25+25×45179×56-79×56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二)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56×99+56125×56429+699 99×1673.8×18+6.2×18125×32×25 2.76+4.5+7.24+5.56.78+6.9-2.78256-399 78×10183×101-8367.7-15.3+20.7-4.7 36×25125×64×2588×125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整理与复习(教(学)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整理与复习 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梳理、归纳与总结所学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与简算方法进行计算。 3. 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归纳运算定律,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课前准备:自学卡,课件,纸条 [模块一: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学生独立自学思考,研读文本,完成学案的第一个要求: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提示:画图、表格等形式。)(2)怎么样简便怎样算。 ①500÷25×4 ②54×99+54 ③8×(29×125) ④25×64×125 ⑤18×11÷18×11 ⑥273-(73-47)

⑦1430÷13÷11 ⑧1999+999×999 3)前测结果的反思 经过几天的思索,决定直接出题给学生做个前测。面对前测统计出来的数据,真令我忧心:第一,为了凑整而凑整?学生对凑整法存有相当敏锐的感觉,几乎所有的题目第一时间都想到利用凑整以达到简便的目的。凑整是简便运算的主要方法,但是这个方法被学生滥用,误用,导致学生为了凑整而凑,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方法是否合理正确。第二,计算出错不在少数。 【模块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梳理知识,自主分类】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 =(b+a)+c 题例(简算过程):6+18+4 =(6+4)+18 =10+18 =28 2.加法结合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 = a+(b+c) 题例(简算过程):6+18+2 =6+(18+2) =6+20 =26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字母公式:a×b = b×a 题例(简算过程):125×12×8 =125×8×12 =1000×12 =12000 2.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公式:a×b×c = a×(b×c) 题例(简算过程):30×25×4 =30×(25×4) =30×100 =3000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字母公式:(a+b)×c=a×c+b×c 题例(简算过程):(1)12×6.2+3.8×12 =12×(6.2+3.8) =12×10 =120 三.减法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相减。 字母公式:A-B-C=A-(B+C) 题例(简算过程):20-8-2 =20-(8+2) =20-10 =10 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字母公式:A-B-C=A-(B+C) 题例:6-1.99 = 6X100-1.99X100 =( 600-199)/100 =4.01 四.除法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相除。 字母公式:a÷b÷c=a÷(b×c) 题例(简算过程):20÷8÷1.25 =20÷(8×1.25) =20÷10 =2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字母公式:A÷B=(AN)÷(BN)=(A÷N)÷(B÷N) (N≠0 B≠0) 题例:80÷125 =(80×8)÷(125×8) =640÷1000 =0.64 五.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对数公式的运算

对数公式的运用 1.对数的概念 如果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 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由定义知: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a>0且a≠1,N>0; ③log a1=0,log a a=1,a logaN=N(对数恒等式),log a a b=b。 特别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log10N,简记为lgN; 以无理数e(e=2.718 28…)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og e N,简记为lnN.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式子名称a b=N 指数式a b=N(底数)(指数)(幂值) 对数式log a N=b(底数) (真数) (对数)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1,M>0,N>0,那么 (1)log a(MN)=log a M+log a N. (2)log a(M/N)=log a M-log a N. (3)log a M n=nlog a M(n∈R). 问:①公式中为什么要加条件a>0,a≠1,M>0,N>0? ②log a a n=? (n∈R)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比较.(学生填表) 式子a b=N,log a N=b名称:a—幂的底数b—N— a—对数的底数b—N— 运算性质: a m·a n=a m+n a m÷a n= a m-n (a>0且a≠1,n∈R) log a MN=log a M+log a N log a MN= log a M n= (n∈R) (a>0,a≠1,M>0,N>0) 难点疑点突破 对数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理由如下: ①a<0,则N的某些值不存在,例如log-28=? ②若a=0,则N≠0时b不存在;N=0时b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③若a=1时,则N≠1时b不存在;N=1时b也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对数式的底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专项训练题(1)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专项训练题 一、仔细想,认真填。(每空1分,共25分) 1、用字母ɑ、b、c表示下面运算定律: (l)加法交换律:;(2)乘法分配律:; (3)乘法交换律:;(4)加法结合律:; (5)乘法结合律:。 — 2、任意两个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积不变,这叫。 3、任意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或先把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结合律。 4、两个数的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再相,结果不变,这叫。 5、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等于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 6、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任意除数的位置,商不变。即ɑ÷b÷c= . 7、45×(20×39)=(45×20)×39 这是应用了()律。 8、用简便方法计算376+592+24,要先算(),这是根据()律。 9、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 (1)a+(30+8)=(□+□)+8 (2)45×□=32 (3)25×(8-4. (4)496-120- (5)375-(25+50)=375 二、对号入座。(10分) 1.49×25×4=49×(25×4)这是根据()。 A.乘法交换律B.乘法分配律C.乘法结合律 D.加法结合律 ; 2.986-299的简便算法是()。 A.986-300-1 B.986-300+1 C.986-200-99 D.986-(300+1) 3.32+29+68+41=32+68+(29+41)这是根据()。 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C.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D.乘法结合律 4.下面算式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A.42×(18+12)=424×30 B.a×b+a×C=a×(b-C) C.4×a×5=a×(4×5) D.(125-50)×8=125×8-50×8 5、125÷25×4的简便算法是() | A、125÷(25×4) B、125×4÷25 C、125÷5×5×4 三、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面打“√”,错的打“×”)(10分) 1、25×(4+8)=25×4+2×58…………………………………………() 2、(32+4)×25=32+4×25 ……………………………………………() 3、180÷5÷4=180÷(5×4)……………………………………………() 4、125×4×25×8=(125×8)+(4×25)……………………………() 5、52+83+48=83+(52+48)这一步计算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6、31+23+77=31+100…………………………………………………() ; 7、136-68+32=136-(68+32)………………………………………() 8、412+78+22=412+(78+22)………………………………………() 9、17×99+1=17×100……………………………………………………() 10、450×8÷100=450×100÷8…………………………………………()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课件 教学课时:1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率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率 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1.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2.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板书:a+b=b+a 4.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对数

对数 导读:本文是关于对数,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1) 了解对数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对数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 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对数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对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对数运算. (3) 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和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对数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

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对数式中的底数,对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数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对数的概念. 对数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对数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对数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对数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对数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对数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对数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对数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对数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对数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对数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对数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对数式的互化.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 b b a +=+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3.减法交换律、结合律 注:减法交换律、结合律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交换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c a c b a --=-- 例2.简便计算:198-75-98 减法结合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例3.简便计算:(1)369-45-155 (2)896-580-120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

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起来就具有很大的简便了。 例4.计算下式,能简便的进行简便计算: (1)89+106 (2)56+98 (3)658+997 随堂练习: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820-456+280 (3)900-456-244 (4)89+997 (5)103-60 (6)458+996 (7)876-580+220 (8)997+840+260 (9)956—197-56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 定义: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 b b a ?=? 例如:85×18=18×85 23×88=88×23 2.乘法结合律 定义: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例如:25×4=100, 2.5×4=10,0.25×4=1, 25×0.4=10, 0.25×0.4=0.1 125×8=1000, 12.5×8=100, 1.25×8=10, 0.125×8=1,… 例5.简便计算:(1)0.25×9×4 (2)2.5×12 (3)12.5×56

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练习题

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练习题(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 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c=a+(b+c)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4)63+16+84 (5)76+15+24 (6)14+639+86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4)46+67+54 (5)680+485+120 (6)155+657+245

(7)158+262+138 (8)375+219+381+225 (8) 214+638+286 3.减法交换律、结合律 注:减法交换律、结合律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交换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字母表示:b-c-a=c-b-a 例2. 简便计算: 198-75-98 346-58-46 7453-289-253 减法结合律:(1)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同学关键就是错这个概念,重点看 (2)如果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一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差。 字母表示:a-b+c=a-(b-c) 例3.简便计算: (1)369-45-155 (2)896-580-120 (3)1823-254-746 (4)176-(76+52) (5) 268-(68+15) (6)345-(38+45) (7)156-48+48 (8)96-75+25 (9)164-57+37

对 数 运 算 法 则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转载】 二进制数的运算方法 ? 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它可以进行两种运算: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1.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二进制数的加法 根据“逢二进一”规则,二进制数加法的法则为: 0+1=1+0=1 1+1=0 (进位为1)? 1+1+1=1 (进位为1) 例如:1110和1011相加过程如下: (2)二进制数的减法 根据“借一有二”的规则,二进制数减法的法则为: 0-1=1 (借位为1) 例如:1101减去1011的过程如下: (3)二进制数的乘法 二进制数乘法过程可仿照十进制数乘法进行。但由于二进制数只有0或1两种可能的乘数位,导致二进制乘法更为简单。二进制数乘法的法则为:

0×1=1×0=0 例如:1001和1010相乘的过程如下: 由低位到高位,用乘数的每一位去乘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1,则该次部分积为被乘数;若乘数的某一位为0,则该次部分积为0。某次部分积的最低位必须和本位乘数对齐,所有部分积相加的结果则为相乘得到的乘积。 (4)二进制数的除法 二进制数除法与十进制数除法很类似。可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开始,将被除数(或中间余数)与除数相比较,若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大于除数,则用被除数(或中间余数)减去除数,商为1,并得相减之后的中间余数,否则商为0。再将被除数的下一位移下补充到中间余数的末位,重复以上过程,就可得到所要求的各位商数和最终的余数。 例如:100110÷110的过程如下: 所以,100110÷110=110余10。 2.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包括逻辑加法(“或”运算)、逻辑乘法(“与”运算)、逻辑否定(“非”运算)和逻辑“异或”运算。 (1)逻辑“或”运算 又称为逻辑加,可用符号“+”或“∨”来表示。逻辑“或”运算的规则如下: 0+0=0或0∨0=0 0+1=1或0∨1=1

四年级加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练习题

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练习题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定义: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例如:16+23=23+16 546+78=78+546 2. 加法结合律 定义: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字母表示:(a+b)+c=a+(b+c) 例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式: (1)63+16+84 (2)76+15+24 (3)140+639+860 (4)63+1.6+8.4 (5)0.76+15+0.24 (6)1.4+639+8.6 举一反三: (1)46+67+54 (2)680+485+120 (3)155+657+245 (4)0.46+67+0.54 (5)6.80+485+1.20 (6)1.55+657+2.45

3.减法交换律、结合律 注:减法交换律、结合律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减法交换律: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c-a=c-b-a 例2. 简便计算: 198-75-98 346-58-46 7453-289-253 减法结合律:(1)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同学关键就是错这个概念,重点看 (2)如果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一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差。 字母表示:a-b+c=a-(b-c) 例3.简便计算: (1)369-45-155 (2)896-580-120 (3)1823-254-746

(4)176-(76+52) (5) 268-(68+15) (6)345-(38+45) (7)156-48+48 (8)96-75+25 (9)164-57+37 (10)457-(158-43) (11) 186-(98-14) (12)234-(88-66) 4.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拆分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凑整法: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例4.计算下式,能简便的进行简便计算: (1)89+106 (2)56+98 (3)658+997

小学四年级数学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 【目标分解】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11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一)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145+78+255 656-164-36 41+125+59+75 540+78+160 13+46+55+54+87 968-599 48+12-48+12 656-164+36 363-154-146 540+78+160 363-154-146 229-83+171-117 355+260+140+245 645-180-245 482 -(182+50) 加法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二)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368+156+344+132 789-136-64 363-199 355+260+140+245 100+45-100+45 157+99 423-76+77+76 455-(155+230)? 865-202 505+257+43+295+400 180+25-80+75 567+301 383-100+17-42-58 873-150+149-73+1 787-(87-29)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一)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25×31×4 125×27×8 40×69×25 125×4×8×25 32×16+14×32 125×32 27×57+27×43 28×25 (6+8)×125 27 ×101 83×99 67×21+67×78+67 48×125 55×25+25×45 179×56-79×56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专项训练(二)

班级:姓名: 简便计算下面各题(脱式计算) 56×99+56 125×56 429+699 99×167 ×18+×18 125×32×25 +++ + 256-399 78 ×101 83×101-83 36×25 125×64×25 88×125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 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2214+638+286 (181+2564)+719 158+262+138 12×25 25×24 138×25×4 (13×125)×(3×8) (12+80)×50 704×25 25×32×125 32×(25+125) 88×125 102×76 58×98 178×101-178 84×36+64×84 75×99+75 83×102-83×2 98×199 178×99+178 79×42+79×58 7300÷25÷4 8100÷4÷75 16800÷100 30100÷2100 32000÷400 49700÷700 378+527+73 167+289+33 427+58-27 31 31× 870+130× 58+39+42+61 123+86-23 867+234+133+166 287+135+123+165 285+633+115+67 427-89+73 438+34+162 367+278-267+123 258+232-158+168 258+143-158+157 742+129+158+171 136+57-36 35+13+65+87 239+233-139+67 199+124+201+176 368+139-168+261 218+39+61 218+138-38 286-23-77 218+523-23 136-29-61 336-45-55 272-36-64 318+52+48 318+544-44 372-23-77 18+333-33 772-56-44 786-38-48 418+143-43 236-66-34 686-29-61 636-47-53 886-43-57 618+147-47 172-65-35 101×35 39×42+39 689-546-54 82×99+82 125×25×32 28×102 82+114+18+586

10.对数的概念与运算

十、对数的概念与运算 一、选择题 1. 对于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2. A. B. C. D. 3. 计算:的值是 A. B. C. D. 4. B. C. 5. 实数的值为 A. B. C. D. 6. 对数与互为相反数,则有 A. B. C. D. 7. 如果,那么 A. B. C. D. 8. 已知函数,那么的值为 A. B. D. 9. 下列算式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0. 已知,那么等于 11. 设,则用表示的形式是 A. B. C. D. 12. A. B. C. D. 13. 式子的值为 A. C. D. 14. C. D. 15. 计算:的值为

A. B. C. 16. 计算 A. B. 17. 若,则等于 B. C. D. 18. 设,且,则 A. B. C. D. 19. 若,则等于 A. C. D. 20. 已知,,则的值为 A. B. C. D. 二、填空题 21. 计算:. 22. 化简:. 23. . 24. 计算:. 25. . 26. . 27. 计算: (); (). 28. . 29. 的值是. 30. . 31. 已知,,则. 32. 若,则.

对数的概念与运算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当,A项错误;若,则,即C 项错误;若,则D项错误. 2. C 3. C 【解析】. 4. A 5. A 6. C 【解析】. 7. C 8. D 9. C 10. C 【解析】由对数性质及, 得,,, 所以 11. A【解析】因为,所以. 12. B 【解析】由对数恒等式,得 . 13. A 14. D 【解析】利用对数运算法则求解. 方法一:. 方法二:. 15. C 【解析】 16. B 【解析】. 17. D 18. A 【解析】,,又, . 19. D 【解析】由换底公式,得,,. 20. A 【解析】, 第二部分 21.

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定律

教案过程 一、复习预习 1.换位学习 让学生以“老师的口吻”为老师讲解已学过的运算定律 2.学生与老师交流(运算中怎样简便?):讨论“我的想法对不对?”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考点/易错点2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考点/易错点3 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考点/易错点4 乘法运算中,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考点/易错点5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考点/易错点6 1.要想运用运算定律做好简便运算,要仔细观察算式,如果只有加法,一般用到加法交换和结合律,如果算式里只有乘法,一般用到乘法交换和结合律,如果既有加又有乘,一般用到乘法分配律。当然要注意一些变式。 2.还要观察算式里面的特殊数字,如25和4,125和8,2和5等,有时101可以变成(100+1),想想如何利用好这些特殊数字。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357+288+143 【答案】788 【解读】357+288+143 =357+143+288 =500+288 =788 【例题2】 【题干】 138+293+62+107 【答案】600 【解读】138+293+62+107 =(138+62)+(293+107) =200+400 =600 【例题3】 【题干】25×17×4

【答案】1700 【解读】25×17×4 =25×4×17 =100×17 =1700 【例题4】 【题干】(25×125)×(8×4)【答案】100000 【解读】(25×125)×(8×4) =(25×4)×(8×125) =100×1000 =100000 【例题5】 【题干】 25×(40+4) 【答案】1100 【解读】 25×(40+4) = 25×40+25×4 =1000+100 =1100 【例题6】 【题干】 125×64 【答案】8000 【解读】 125×64 =125×(8×8)

对数的运算法则

对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数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是对数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一. 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对数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对数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 (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对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对数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对数的运算法则(板书) 对数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对数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 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 ),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 =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 .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 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对数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对数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得,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 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对数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