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_廖七一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_廖七一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_廖七一

翻译目与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 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 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 eiss)提出。1971年她出版了《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一书并发表相关主张。尽管赖斯仍以对等理论为研究基础,但她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语境中有时不可能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有时甚至不希望建立对等,因为有些译本是要实现不同于原文文本的某一目的或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首先应考虑译本的功能而非对等,这就形成了目的论的起源。 后来,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

语境对语篇翻译意义的研究

语境对语篇翻译意义的研究 摘要:基于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语篇翻译不再拘泥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体系,还要考虑到涉及语言体系之外的各种制约因素,其中包括文化语境。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因此,文化语境对语篇翻译的规约作用与语篇翻译的全过程同在。 关键词:语篇;语篇翻译;文化语境;规约 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为一定的交际目的,按一定格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1]。译界称之为“语篇翻译”。它是语言学与翻译理论融合的产物。作为传统翻译单位的补充,语篇翻译有其特殊性,受到译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翻译策略相比较,语篇翻译更多地强调原语及目的语中的语境因素,而非传统观念视角下所观照的语言形式,这种翻译策略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与文化取向,在语篇层面上再现原语的内容。本文将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规约。1语篇与语篇翻译语篇(text或discourse)从结构上看由句子构成,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根据H alliday&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2]。Beaugrande&D ressler[3]把语篇定义为“交际事例”,需满足7个条件: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2cep tability)、信息度(inform ativity)、情景性(situ2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3]。胡壮麟则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它是协调词汇学、句法学、音系学和语义学(包括语用学)的语言学分支,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4]。可见,语篇首先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听到或说的话,读到或作的文,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单位。其次,语篇能独立实现一定交际目标。再次,语篇是一个语义连续体。语篇翻译是语篇语言学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这一方法把语篇当作翻译对象和基本单位,重视语篇分析和语用意义,对传统的“句本位”提出了质疑。李运兴、张美芳,黄国文、谭载喜等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语篇翻译的内涵和意义,其核心可以概述为:语篇翻译突破了传统的以

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英语范文.doc

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英语- 论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李金凤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300270) 摘要: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论述了翻译能力的构成、翻译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以及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英语教学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语言学、文学、心理学于一身,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 一、翻译能力的构成 翻译能力是指对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及其背景材料下的口头内容或文字内容用另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及背景材料下的相应内容相对应的表达及解释的准确程度,通常所说的英汉互译尤其是

书面互译即属于这种情况。表现为: 1.坚实的语言功底能力。这里所说的语言功底能力,首先是指汉语本身的修养,其次是指对双语异同的敏锐把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普遍存在错别字较多、语句不连贯等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入学时英语成绩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词汇量较少,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入学后学习惰性大,过于依赖老师,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能很快提高。 2.百科全书式的“杂学”知识。主要是指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对原文彻底地了解,而要了解原文,必须通过三道关:第一关是词汇语法关;第二关是熟语关;第三关是“字典不能帮忙的那些东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等”。目前高职学生普遍知识面较窄,仅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另外学生面临英语四、六级的压力,所以学英语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背英语单词、做英语习题上,根本没有时间再去阅读一些“杂学”知识。 3.双文化底蕴。译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而且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还要不断地把两种语言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翻译时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面对的则是两个文化。因此,如果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某种西方文化现象不了解,就不可能翻译正确。 二、学生翻译能力综合培养的原则 1.渐进性原则。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翻译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可能在新生入学之始便全面展开,要有阶段侧重。在开始翻译课程之前学生要学习一些基础性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 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 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 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

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二)

英语知识 一、导论 20 世纪90 年代,语篇分析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意义交流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运作方式。翻译研究中, 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后,对翻译研究那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无疑注入了一塘清水,尤其对中国翻译界挥之不去的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翻译研究者把语篇分析引入翻译研究后,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了几部重要作品,主要有:J uliane House 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一种重访模式》( Translation QualityAssessment : A Model Revisited ) ,[ 1 ]Mona Baker 的《换言之: 翻译教程》( In Other Words :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 2 ] Bell 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 3 ] Basil Hatim和Ian Mason 合著的《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the Translator ) [ 4 ] 和《作为交际者的译者》(The ranslator as Communicator ) ,[ 5 ] Basil的《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and Cont rastive ) 。[6 ] J uliane House 通过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域对比分析以确定译作评估模式,并分析了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 和隐形翻译(coverttranslation) 。显性翻译自称不是翻译,隐形翻译则被定义为在译语文化中享有和源语文本平等的地位。Baker 探讨了翻译中语言各层次尤其是语篇和语用层次上的对等。Basil Hatim 和Ian Mason 将符号层上的语篇融入其翻译研究模式,代表了更广泛意义上的话语观。在我国,将语篇分析模式引入翻译研究的应首推黄国文和美芳二教授。黄国文在《外语与外语

论翻译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论翻译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 论文关键词:迁移翻译英语阅读 论文摘要:本文从母语正迁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翻译在英语专业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阅读课堂教学中,对部分难句的翻译,不仅有助于外语语言的习得,增加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母语口、笔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一、引言 自中世纪语法翻译教学法出现以来,各种教学法陆续出现并被褒扬,相应的前一教学法就会被打人冷宫。最早出现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也没逃过这一命运。由于人们对语言学习认识的转变,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等教学方法相继出现,致使语法翻译教学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通过自身的语言学习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翻译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仍有着其它教学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英语在日常交流罕见的西部地区,翻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英语阅读课的目的与任务 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按说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既有目标性,同时也有兴趣的。但笔者教学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多年,通过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知道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大量阅读对听、说、写等是很好的辅助途径。但学生们对阅读课的兴趣并不高,主要是学生不够重视该门课程;同时,由于受

精读课程以及母语习惯的影响,学生总希望把课文的每句话都完全理解,更希望老师能翻译某些句子,而事实并非如此,久而久之,对阅读课就没多大兴趣了。 三、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语言虽不是与生俱来,但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名十八岁的大学生,他的体型、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成型。他从出生那天起,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母语,虽然中学英语课堂上也会听说英语,但受到英语的熏陶,和母语听说的量相比,英语的简直是微乎其微。心理学认为语言与人类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依赖于思维,它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则认为思维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无论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母语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二语习得是在母语思维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内化,固定化。所以,我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母语学习时的技巧和经验来指导英语阅读和学习。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课堂上听说的都是英语,或者说每天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英语,但由于母语环境以及母语优先原则,总体上说,学生的母语思维非常活跃。恰到好处地运用母语思维,对他的外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掌握用外语思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言语和写作能力,这也是外语专业明确且可行的目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4

王耀庭,谭弓.科技文献汉译英概论.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9页. 王晔主编.新编实用英语——法律口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77页. 王沂暖编.翻译论文集.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3. 王怡,王宁主编.即席翻译实用英语会话.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261页. 王颖,吕和发主编.公示语汉英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94页. 王勇.英汉?汉英口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王友贵.翻译西方与东方:中国六位翻译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王月仁.英汉实用科技翻译教程新编.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王运.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王运,杨力田编.科技英语句型及翻译处理.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5. 王治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321页. 王治奎等编.大学英汉翻译教程:参考译文分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76页. 王治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2/3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004. 533页/488页. 王治奎主编.大学汉英翻译教程.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2001/2005.582页/513页/513页.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13页. 王佐良.论新开端:文学与翻译研究集(英文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王佐良.论诗的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王佐良.王佐良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823页. 魏立智.翻译转换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魏向清.双语词典译义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31页. 魏志成编.英汉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68页. 魏志成编.英汉比较翻译教程练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45页. 魏志成编.汉英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24页. 魏志成编.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练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2页. 温绍贤.中英诗意境的异同及其翻译.河南新郑: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美资),2003/2006.188页/327页. 温秀颖.翻译批评——从理论到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41页. 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编印.全国翻译书籍目录(1—12,两册).北京: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1956. 文军等主编.当代翻译理论著作评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文军.翻译:调查与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258页. 文军等主编.外语?翻译?文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文军.科学翻译批评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0页. 文军,张镇华,王斌主编.外语翻译与文学研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翁凤翔编.实用翻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277页. 翁凤翔主编.当代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06页. 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吴冰等.大学英语口译(汉英)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吴冰主编.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525页. 吴冰主编.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461页. 吴冰主编.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练习.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00页.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吴存民.分析与翻译(上、下册).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吴古华.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程:口语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09页.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_杨黎霞

#科技翻译研究# 语篇语言学与翻译X 杨黎霞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市315104) 摘要本文通过对语篇语言学的认识,分析了翻译中的篇章结构及科技篇章的翻译,再述语篇语言学与 翻译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语篇语言学篇章结构科技篇章翻译 Abstract Having a cer tain understanding of tex t ling uistics,the cur rent paper analyzes text structur e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x ts.It emphasizes the close relat ionship betw een text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Key words text linguistics tex t structur e scientific tex ts translation 引言 翻译就是转换承载的语言,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两种语言转换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所以翻译是一门交际艺术,Nida认为/翻译即交际,交际的过程取决于听(读者从译文中获得的)信息0。完整的翻译过程先后涉及两个交际阶段:一是译者与原文作者的交际阶段,即译者阅读、理解原文的过程,交际的媒介是原文;二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交际阶段,交际的媒介是译文[1]。既然翻译的本质是交际,那么翻译就离不开语境。Newm ark认为/语境决定语义0,/语境是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0,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则、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语义[2]。近年来,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的发展,当代语言学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例如,语篇语言学把文本视为交际活动,而不是一串串定型的文字结构,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3]。 可见,语言的交际和语境使语篇语言学与翻译息息相关,对语篇语言学的认识和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原文,而且还能为选择合适的译文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1关于语篇语言学 /语篇语言学0英译为text linguistics,也可用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或text analysis (篇章分析)表示。对于语篇的定义,结构派认为:/语篇0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功能派认为:/语篇0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类,语篇与句子之间不是/大0与/小0的关系,而是/体现0关系;即语篇由句子体现,或说句子体现了语篇。 语言交流常以语篇形式出现,所以现代语言学认为语篇是最初的语言现象,它们以独白或对话形式出现,因交际目的而产生[4]。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occurrence),它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 tuality)[5]。这七项标准中/衔接0和/连贯0是最重要的,它们是实现其它标准的基本手段。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它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在语篇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的使用,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即结构上的衔接)。从这一点看,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也是 第16卷3期2003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ESE SCIENCE&T ECHNOLOGY T RANSLATORS JOU RNAL Vol.16.No.3 Aug.2003 X收稿日期:2002)09)11/01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关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1994)一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Mason,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2.关于语言功能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也称为“谋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见Halliday,1994)。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包括感情、信息、思想等),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为“经验功能”,韩礼德(1985,1994)在论述语言纯理功能时,认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一起构成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3.什么是语篇? 韩礼德(1989)以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因此,严格地说,语篇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见黄国文2001:5—6)。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因此,一整篇

论翻译教学的语体观

论翻译教学的语体观 孙德玉3 杨玉林 一、引言 翻译与语体研究均有悠久的历史。但从翻译角度系统研究语体,历史并不久远。翻译教学中的语体研究是近年之事。在已有的翻译教学语体研究中,零星片断多,专门论述少;著书立说者廖廖无几;编写翻译教材者不少,但对语体内容仅仅为论述严密而提及,并未章句之学以教世人。基于这一点,我们想结合教学实践就翻译课中的语体观问题略陈管见。 本文所论之“翻译教学语体观”与“翻译语体观”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源于后者。后者侧重翻译过程中的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与处理;前者侧重翻译教学过程中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处理,如对语际转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教学实践证明,“翻译教学语体观”是由“系统的翻译教学语体论”铸成的,主要应该包括:语体风格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语体风格的语际转变;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等内容。 二、语体风格意义及其表现形式 翻译课的语体风格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体风格意义可知性”的认识能力。只有语体风格意义可知,才能可译,风格的语际转换才有保证。教学中,须努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原语的全部语体风格意义。一般说来,语体风格意义可见诸于“形”,即可被人们认识的语体 风格的语言形式或标记。 11语体风格意义 传统的文体学或狭义的文体学(即文学文体)的时代特征、作家个性、作品内容和艺术效果,体裁样式、情感色彩和文学风采等赋予语体风格意义。现代文体学重点通过语言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s)赋其意义,通过分析言语的不同层面、各体类别(varieties)、不同学派的语言变异及作品的艺术效果来描述语体风格意义。如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根据言语的正式程度,在其名著The Five Clocks(1962)中把语言分为五个层面:①演说(oratorical)体或冷冻(frozen)体;②严谨(deliberat)体或正式(formal)体;③商谈(consultative)体;④熟稔(casual)体; ⑤亲昵(intimate)体。后来,语言学家把这五种体归纳为三层:冷冻体和正式体归为正式体(formal style)、商谈体为中性体(neutral style)、熟稔体和亲昵体合为非正式体(in formal style)。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 is devitation of the 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 如,美国现代诗人E.E.Cummings曾写了这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的盛况,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本次讲习班带给翻译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并对学员反馈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一、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浅谈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及其思考 论文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思路规定性中心性封闭性 论文摘要: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 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翻译是人类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 之一。对我国的学者而言,尤其要注意到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已故的季 羡林先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惝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 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人 的次数大小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 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就是翻译。”(许钧《翻译思考录》,1998)毫无疑问,人类的进步,离不开译者进行积极的翻译实践。而翻译研究较之于翻译实践,其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翻译理论是研究和探讨翻译固有的 内在规律,发现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研究翻译理论,可为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供某些解决的办法。换言之,翻译理论的可 贵之处,在于能用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由此可 见一斑。I.A.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rads)曾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最复杂的一类活动。第一论文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b2578346.html,编辑。 它的复杂性必然对我们的研究构成挑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断地向纵深的方向 发展并且有所创新。 然而,长期以来,译论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并不说明翻 译没有理论研究的必要,刘宓庆就曾在《当代翻译理论》一书的绪论中阐述了 译论的三个职能:认知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启蒙作用;执行职能,也就是 翻译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校正职能,也就是翻译理论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这些,在为翻译理论正名的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很久以来,对翻译的研究是伴随着翻译活动产生的点滴思考与经验体会, 但事实是,无论中外,自翻译实践产生之日起,翻译研究一直存在,而且源远 流长。“发源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西方译论与中国传统译 论必然沿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向前推进”。然而,不同的翻译传统却可以产生 出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理论。也就是说,中西方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有着 某些吻合的迹象,如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过分注重主客之间的二元对立 以及不懈探讨语言到语言之间的内部转化等等。概括来讲,翻译研究的传统思 路侧重于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一)传统翻译研究的规定性 传统翻译研究苦苦纠缠于规定性的指令,翻译理论大多是规定翻译的标准、设立翻译的规范,而不是对人们实际从事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地探讨。在这种 翻译观念的作用和指导下,传统译论投入太多的精力,周而复始地进行两种语 言之间的形式对比,以期找出翻译过程中的双语转换技巧与规律,以此规范、 指导人们的翻译实践,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此相呼应,探讨以“忠实”为本的翻译标准,从而构成了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共生互动的关系,共同 造就了传统译论以技巧加标准为内容、以实用主义为路向、以规范性态度为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