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同等学历考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邓小平做出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是什么?

邓小平同志在他长达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振兴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和进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非凡的胆略和勇气,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评价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正确阐述毛泽东思想,以便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认为,毛泽东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毛泽东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形象,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所在,中华民族的利益所在,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所在。他指出,“总起来说,1957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文化大革命”犯了重要错误,对党、人民和他本人造成了很大的不幸。而这其间也有正确的时候、正确的东西。正确的东西不能丢,一定要坚持;错误的东西必须否定,并引以为戒。“在分析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否则,如果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不恰当,不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不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把毛泽东的错误写过头,给毛泽东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正是在邓小平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历史任务,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既反对了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错误思潮,又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倾向,从而使我们党在

新的历史时期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以明晰、准确的语言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和总的指导思想,而且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系统的阐发,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而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标志着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

这两大历史性贡献,使邓小平同志永垂青史,光照人间。

2、简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

江泽民在谈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时曾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又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核心内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程度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关系到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关系到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没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和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包括“经济更加发展”,还包括“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仅靠经济一项指标是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全面小康社会这“六项指标”涉及经济、政治、民主、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保健、就业和社会保险等各项事业,其中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哲学社会科学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主导着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关系着一个民族价值观的传承和维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治国方略和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和“可

持续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两大基本战略。邓小平和江泽民都说过,“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而教育既包括自然科学教育,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用哲学社会科学校正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其中的“法”与“德”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

五、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而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对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都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3、试论中国社会主义经历的三次重大考验及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次重大考验:1956年掀起的反斯大林浪潮和匈牙利事件、中国“反右派”到“文革”的发生、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下面让我们追忆历史、反思历史,希望能得到一些教训和启示。

1、1956年掀起的反斯大林浪潮和波兰匈牙利事件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后做了一个为题《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详细地说明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如何导致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的破坏、个人专断独裁,直至产生了完全无视民主与法制的骇人听闻的大规模镇压和恐怖行为。这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自此在全世界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政治浪潮。受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冲击最大的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波兰和匈牙利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危

机。1956年3月12日,贝鲁特在莫斯科猝然去世,波兰随之出现了大动乱。随后,匈牙利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苏联被迫出兵才得以稳定局势。

2、中国“反右派”到“文革”的发生

自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和政治动荡就接连不断。从反右派斗争到反右派扩大化,再到反右倾斗争,再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演变为全国的动乱——十年文化大革命。毋庸置疑,十年文革让民族和国家遭受大劫,各项建设几近停滞,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飞速拉大。周边亚洲四小龙崛起的黄金年代我们却在做着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虽说我们不能完全看清这段历史,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某些方面做出一些解释:

(1)经济发展程度的长期低迷,直接导致城市和农村出现严重的失业和隐性失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不得不开展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以解决可能存在的社会动荡。

(2)经济发展程度极低带来的更严重的后果是人民生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饥荒长期普遍存在。为了缓和国内日益激烈的矛盾就不得不转移矛盾,将人们对旧社会主义制度的怨恨转嫁到一些所谓的“右派”、“右倾”分子身上。

十年文革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逼得无路可退,除了改革开放别无选择。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改革中共的领导地位就必然丧失,不改革整个中国都将面临动荡。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针对土地问题也指出了改革的迫不得已,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了极大的交易成本,而且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这种制度的交易成本急剧上升,这虽然不能说国家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亏本的,但至少说明国家面临着进行土地改革的巨大压力。正是从土地改革入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并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3、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

进入80年代,苏联因国内经济、政治、民族等众多问题上的深刻矛盾,不得不进行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开始了苏联的改革。东欧各国也纷纷进行广泛的社会制度改革。在这股“国际潮流”的冲击下,中国出现了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现在我们看这场政治运动爆发的原因:

(1)中国1979年开始的改革到此时已经1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控制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2)10年来,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最先受到这些思潮影响的群体必然是知识分子。这样知识分子就成为了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参与者。

(3)中国的改革是典型的渐变式改革。新体制和旧体制的利益博弈必然会在经济和政治上有所反映。改革的渐变性使得旧体制下的低效率仍然能够获得相对较大的收益,“脑体倒挂“现象十分突出。89年北京政治风波的爆发就是强烈要求更大程度上的改革,这也反映当时改革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虽然这种要求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正是由于这场运动和以上各种原因,促使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确定了中国改革的持续性,中国的发展才真正走上了快车道。

二、反思历史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许多历史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理论上也获得了重大突破。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能得到以下结论:

1、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

回首建国伊始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过的历程,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盲目冒进要不得。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也印证着这一规律,而且认识本身就是历史与逻辑统一。

2.、立足国内,实事求是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要立足国内自身状况,要实事求是,切不可照搬照抄。当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都是照搬他人经验,忽视国内自身现状,这不能不说是个惨痛的教训。

3、国家利益第一,弱化意识形态斗争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所谓意识形态的斗争,现在我们看来都是国家利益的斗争。正是因为国家利益驱动才有了当年中美建交,而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却和中国水火相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风险与挑战

1、社会主义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理论创新亟待发展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学术界普遍以此理论为蓝本。这个看似简明的阐释却隐藏着极难回答的困境。首先,何谓剥削,如何衡量剥削?再有什么是共同富裕,它有什么标准?

2、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公有制,是不是真的效率?如何用社会主义理论解释当今公有制多级代理下的低效率和大量寻租现象?现在的公有制和以前的官僚资本主义到底有何本质性的区别?

3、怎样的制度设计才是稳定均衡的博弈结果?如何处理长期以来共产党、政府、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这三者之间的权利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