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案例

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案例
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案例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案例

新民小学:徐敏

案例:付刘航,六年级男生,12岁。父母离异,他和姐姐由外婆照顾,平时没有人辅导检查作业,与父母沟通交流时间也很少。父母从部关心他的学习。

主要表现: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还有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的现象。课堂作业拖拉次数较多。上课精力不集中,有时打瞌睡。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有如此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呢?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家长的沟通及与孩子的倾心交谈中,我初步找到原因:

个人原因:这孩子特别贪玩,对学习兴趣不大,怕写作业。平时爱看电视,每晚都看电视,导致作业不能完成,上课打瞌睡,还养成了撒谎的毛病。

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外婆溺爱孩子,也管教不了,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或完成得怎么样都无法去管,只是每天负责他们的吃、住、穿等生活最基本的问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时间也不是很多,长期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在注意力和自控力方面存在问题。

指导方法如下:

1、同学互助。我专门安排班里的几个小干部时常督促他及时完成作业,并监督他遵守纪律。针对经常漏做、不做作业或忘带作业等现象,我让他放学之前与好朋友说说当天的作业。其次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帮助。因为孩子都是处于同一个年龄

层次的,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的巨大力量,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他的作业情况。这样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这个方法很好,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基本能及时地交作业。

2、与家长沟通

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家校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孩子的很多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和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及时与家长沟通是整个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首先我和家长联系,针对孩子具有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进行原因分析,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一些方案:让家长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有关学校或生活中的小事,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度。其二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指导,如果碰到孩子和家长都不会的问题要及时地和老师沟通,这样提高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如果碰到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情况,要先沟通,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教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以武力解决。在学校中碰到孩子有没完成作业情况,及时和家长沟通,确定是否真的是忘在家里或是其他原因没有完成,不让他的撒谎形成空间。第三,合理安排朱龙的作息时间,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而且时间要合理,不能影响睡眠。

3、教师鼓励: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奖励,奖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上我抓住他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今天,张某某听得真认真,还积极举手发言呢。”“张某某这次作业按时上交了”。

老师的赏识让张某某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高涨。教育效果:

1、这孩子逐渐改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基本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虽然有时因为种种原因有作业拖拉现象或漏做现象,但是也能主动到老师这里承认错误。而不是像之前一样靠撒谎来欺骗老师。

2、课堂上能专心听讲了,很少开小差了,上课打瞌睡的现象没有了。

3.在他的努力和小朋友的帮助、家长的关心下,这孩子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育启示:学生不管是好的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对于好的习惯我们要给予表扬并发扬光大,让其作为其他小朋友的榜样,同时还要从他的身上借鉴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去观察,找到原因后根据不同孩子的气质特点、性格、家庭教育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帮助,让他逐步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教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很好的可塑性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