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15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学习要点

一、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为单正链RNA病毒,有包膜。基因组为单正链RNA,编码3种结构蛋白(E蛋白、M蛋白、C蛋白)和至少7种非结构蛋白(NS)。E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并可诱生中和抗体。小鼠和乳鼠是易感动物,病毒培养常用C6/36细胞。

(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驴、羊等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病毒后仅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区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流行为主,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相一致。易感者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

(3)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多为隐性感染和顿挫感染。少数免疫力不强的感染者,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内增殖,损伤脑实质和脑膜,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惊厥或昏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部分患者恢复后可有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防治原则:防蚊和灭蚊是关键。在易感儿童接种灭活疫苗。在流行地区可给幼猪接种疫苗。

2.登革病毒

形态和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有四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性。病毒易在C6/36、Vero等细胞中增殖,亦可在蚊体内和乳鼠脑内增殖。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引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前者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后者病情较重,可出现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并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是DHF/DSS的重要的发病机制。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无免疫力,可再次感染。

可用白纹伊蚊C6/36株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防蚊和灭蚊是主要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防治方法。

3.森林脑炎病毒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多种野生动物是其传染源,人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脊髓炎和脊髓炎。特异性预防方法是对有关人员接种灭活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

1.汉坦病毒

(1)生物学性状:为单负链RNA病毒,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基因

组分为L、M、S三个片段。分为十多个型别。

(2)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传染源为鼠类,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病毒在鼠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等污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HFRS是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HPS是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而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在美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

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3)防治原则:可用灭活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野生啮齿类动物以及羊、牛、马、骆驼等家畜是主要的储存宿主。通过带毒硬蜱叮咬或与带毒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而侵入人体。以高热和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虫媒病毒

2.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3.汉坦病毒肾综合征(HPS)

二、选择题

A1型题

1.在我国,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

A.蚊

B.鼠类

C.蚤

D.虱

E.蜱

2.为预防哪种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与流行,应给流行区的幼猪接种疫苗:A.乙型脑炎病毒 B.汉坦病毒 C.登革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流感病毒3.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是:

A.日本脑炎病毒

B.登革病毒

C.汉坦病毒

D.乙型肝炎病毒

E.森林脑炎病毒

4.下列哪种病毒感染以隐性感染居多:

A.乙型脑炎病毒

B.麻疹病毒

C.流行性感冒病毒

D.天花病毒

E.狂犬病病毒

5.蚊是乙型脑炎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原因主要是:

A.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可形成病毒血症

B.蚊可叮咬多种家畜或禽类

C.蚊体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以及经卵传代

D.蚊可在动物与人体间传播乙型脑炎病毒

E.乙型脑炎病毒不会使蚊致病

6.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方法应首选:

A.病毒分离

B.中和试验

C.血凝抑制试验

D.补体结合试验

E.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7.汉坦病毒的自然宿主是:

A.蚊

B.蚤

C.鼠类

D.虱

E.蜱

8.汉坦病毒引起的疾病是:

A.肾综合征出血热

B.肝炎

C.脑炎

D.腹泻

E.肺炎9.下列哪项不.是汉坦病毒的特征:

A.有包膜的DNA病毒

B.可直接损伤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

C.感染流行状况与鼠类的分布活动有关

D.可引起免疫复合物性疾病

E.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

10.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体是:

A.汉坦病毒

B.登革病毒

C.新疆出血热病毒

D.埃博拉病毒

E.大肠埃希菌O157∶H7

B1型题

(供1~3题备选答案)

A.乙型脑炎病毒

B.登革病毒

C.汉坦病毒

D.森林脑炎病毒

E. 西尼罗病毒

1.以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2.以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3.以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是

(供4~6题备选答案)

A. 人和灵长类动物

A.幼猪

C. 硬蜱

D.鹿鼠

E.黑线姬鼠

4.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储存宿主是

5.辛诺柏病毒病毒的储存宿主是

6.登革病毒的储存宿主是

三、填空题

1.虫媒病毒通过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

2.预防乙型脑炎的主要措施有、和。3.森林脑炎的特异性预防方法是。

4.汉坦病毒可引起和两类急性传染病。

四、问答题

1.何谓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试述其产生机制。

2.试述汉坦病毒的致病机制。

3.试述比较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在病原学、致病性与免疫性方面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一类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我国

主要流行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

2.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以高热、皮肤出血和休克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可能与依赖抗体的感染增强作用有关,病死率高。

3.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表现为多脏器出血及肾功能衰竭。

4.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病死率高。

二、选择题

A型题

1.A 2.A 3.B 4.A 5.C 6.E 7.C 8.A 9.A 10.A B1型题

1.B

2.D

3.A

4.C

5.D

6.A

三、填空题

1.吸血的节肢动物;2.防蚊灭蚊;疫苗接种;动物宿主的管理;

3.接种灭活疫苗;

4.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四、问答题

1.依赖抗体的感染增强作用(ADE)是指某些病毒感染后产生的非中和抗体在病毒的再次感染中起到增强病毒感染的作用。其可能的机制: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在体内有两种不同的作用:(1)血清型特异中和抗体能预防病毒感染(2)血清交叉性非中和抗体具有增强病毒感染的作用。非中和抗体IgG的Fab段与病毒颗粒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Fc段与单核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免疫复合物对单核细胞的亲嗜性比单独的病毒大得多。病毒一旦进入单核细胞后即可在

其中大量繁殖,并将病毒带到全身的网状内皮系统及其他易感细胞,导致病毒在机体内大量增殖而加重病情。

2.汉坦病毒有独特的组织嗜性和致病性,表现为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系统细胞有较强嗜性和侵袭力。病毒侵入人体后,可能在血管内皮细胞等处增殖,一方面可直接导致受染细胞和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损害,另一方面可激发免疫应答,进而导致免疫病理损伤(涉及Ⅰ~Ⅳ型超敏反应),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导致皮肤和黏膜出血与水肿、低血压、休克和肾脏功能障碍。患者一般于感染后2w发病,引起以高热和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或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3.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与鼠类的分布及活动有关,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但二者有很多不同之处。(1)病原学方面:汉坦病毒有10余种型别,其中汉滩病毒、汉城病毒、普马拉病毒、多布拉伐病毒等型别是HFRS的病原。辛诺柏病毒、莫尔拉峡谷病毒等型别则为HPS的病原。(2)致病性方面:HFRS的传染源主要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和林区的大林姬鼠,病毒在鼠体内增殖,随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而污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此病隐性感染率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我国是HF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HPS主要流行于北美地区,鹿鼠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主要通过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如尿、粪和呼吸道分泌物等,以气溶胶的方式传播,并有发生人-人传播的可能。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而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60%以上。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尿蛋白:3+,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 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 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是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 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虫媒病毒及出血热病毒新选

第15章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学习要点 一、虫媒病毒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生物学性状 为单正链RNA病毒,有包膜。基因组为单正链RNA,编码3种结构蛋白(E 蛋白、M蛋白、C蛋白)和至少7种非结构蛋白(NS)。E蛋白具有血凝素活性,并可诱生中和抗体。小鼠和乳鼠是易感动物,病毒培养常用C6/36细胞。 (2)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驴、羊等家畜。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人感染病毒后仅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所以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流行特征:主要流行区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秋季流行为主,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相一致。易感者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 (3)致病性与免疫性:感染后出现两次病毒血症。多为隐性感染和顿挫感染。少数免疫力不强的感染者,病毒可穿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内增殖,损伤脑实质和脑膜,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惊厥或昏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死率高。部分患者恢复后可有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病后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防治原则:防蚊和灭蚊是关键。在易感儿童接种灭活疫苗。在流行地区可给幼猪接种疫苗。 2.登革病毒 形态和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有四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性。病毒易在C6/36、Vero等细胞中增殖,亦可在蚊体内和乳鼠脑内增殖。 人和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引

起登革热(DF)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前者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后者病情较重,可出现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并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是DHF/DSS的重要的发病机制。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无免疫力,可再次感染。 可用白纹伊蚊C6/36株细胞分离培养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RT-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可用于疾病的早期快速诊断。 防蚊和灭蚊是主要措施。目前尚无特异性的防治方法。 3.森林脑炎病毒 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多种野生动物是其传染源,人进入林区被蜱叮咬而感染。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脊髓炎和脊髓炎。特异性预防方法是对有关人员接种灭活疫苗。 二、出血热病毒 1.汉坦病毒 (1)生物学性状:为单负链RNA病毒,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基因组分为L、M、S三个片段。分为十多个型别。 (2)致病性与免疫性: 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传染源为鼠类,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病毒在鼠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等污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HFRS是以肾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HPS是以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临床特征为高热、肌痛、头痛等,并迅速出现咳嗽、气促和呼吸窘迫而出现呼吸衰竭,病死率高。目前主要在美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流行。 汉坦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3)防治原则:可用灭活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 2.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又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野生啮齿类动物以及羊、牛、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学习.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学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某女,47岁,发热、头痛7天,无尿1天入院,入院时神志清,结合膜充血、水肿,皮肤有瘀点、瘀斑,血压130/90mmHg ,血常规:WBC28.0×10/L,异型淋巴细胞20%,Hb110g/L ,PLT42×10/L。尿蛋白++,住院第2天突然出现失语,左侧肢体偏瘫,抽搐、昏迷,血压190/120mmHg ,左侧巴氏征阳性,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下列哪项诊断可能性大( )A .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 B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脑水肿、脑疝形成 C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颅内出血 D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力衰竭 E .肾小球肾炎并急性肾衰和败血症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家鼠型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_:姬鼠型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主要传染源是__________。 本题答案:汉城病毒;褐家鼠;汉滩病毒;黑线姬鼠 本题解析:汉城病毒;褐家鼠;汉滩病毒;黑线姬鼠 3、问答题 女,33岁,农民。于2005年12月10日就诊,发热、头痛、腰痛、腹泻6天,在当地卫生院注射柴胡,无好转,3天前突然昏倒于厕所,后经补液后恢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本世纪30年代起在欧亚大陆国家陆续被发现的。1940年Smorodintsev等对本病进行志愿者人体试验及一系列病原学研究,证明本病由病毒所引起。1942年确定为一独立的疾病,并提出黑线姬鼠为宿主,耶氏厉螨(Lealaps jettmari Vitzthum)为可能的媒介,并根据该病的发生经过命名为流行性出血热。1978 年韩国李镐汪等及1981年我国的两个协作组先后分离到本病病毒,促进了本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成为本病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31年本病在我国发现后,直到1955年秋冬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图里河等地)及陕西秦岭北坡山区爆发本病流行后,开始引起重视。目前我国大陆31个省市中已有28个省市证实有本病疫区,多数每年有程序不同的发病或流行。 【病原学】 本病病原为汉坦病毒(Hanta virus)。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病毒基因为单股负性RNA ,基因组由大(L)、中(M) 、小(S) 三个片段组成,其中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P),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M 基因编码膜蛋白(G1、G2),构成病毒的包膜。L基因编码RNA多聚酶(RNAP) 。 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病程第2-3天即能检出,有利于早期诊断。汉坦病毒(Hanta virus)至少可分为13型。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血清Ⅰ型和Ⅱ型病毒。HFRSV 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4~20 ℃相对稳定,不耐热、不耐酸,加热56 ℃30分钟和PH5.0以下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醚、75%酒精、0.5%碘酊等消毒剂均敏感。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HFRS是多宿主自然疫源性疾病。不同地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不尽相同,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其次为大林姬鼠、小家鼠、黄毛鼠、大仓鼠和试验用的大白鼠。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目前公认为有多感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均可导致感染。 ②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随尘埃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③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④消化道传播:有人报告进食污染食物可在局部地区引起多人发病或爆发流行,但目前尚未定论。 ⑤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或恙螨也具有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者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占总发病的2/3左右,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 4.流行特征 ①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是欧洲和非洲。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减少,新疫区不断增加。 ②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流行季节,野鼠型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家鼠型流行高峰为3~5月。 ③疫区流行类型:因传染源的种类不同,可分为姬鼠型疫区和家鼠型疫区,其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另外还有混合型疫区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优.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 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螨、防螨: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螨。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群众,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 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SPA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

疫试验等。特异性IgM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 发热期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1000~2000ml静脉滴注。疗程3~4日。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并能稳定溶酶体膜、降低体温中枢对内源性致热原的敏感性等。早期应用,对降热、减轻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均有一定效果。 用法: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用地塞米松等。疗程3~4日。 (四)免疫药物治疗用以调节病人的免疫功能。 1.环磷酰胺为免疫抑制剂,主要抑制体液免疫反

护理资格知识:流行性出血热五期经过出现的顺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五期经过出现的顺序正确的是: ( D ) A.少尿期,多尿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恢复期 B.多尿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恢复期 C.发热期,少尿期,低血压休克期,多尿期,恢复期 D.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2.在临床使用鸦片类止痛剂的过程中,应重点观察病人的哪项生命体征: ( C ) A.血压 B.脉搏 C.呼吸 D.心率 3.PPD注射后72小时测皮肤硬结直径为5~9mm,提示结果为: ( B ) A.阴性 B.弱阳性 C.阳性 D.强阳性 4.消化道出血应用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放气的时间是术后, ( B ) 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E.96小时 5.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 E ) A.因子Ⅷ激活 B.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C.纤维蛋白溶解 D.纤维蛋白的激活 E.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6.甲亢治疗方法中,哪种最易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 ( C ) A.甲硫氧嘧啶 B.他巴唑 C.放射性131I D.手术切除甲状腺 E.中药治疗 7.急性肾衰竭病人补液量应为: ( B ) A.1000ml/d B.前一日出液量+500ml(基础补液量) C.前一日出液量+1000ml D.500ml/d 8.暂空床的目的是: ( D ) A.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患者住院 B.便于接收和管理麻醉后未清醒患者 C.保持床单位整洁,患者舒适 D.供暂时离床活动的患者或新入院的患者使用 E.保护被褥不被污染

9.患者长期仰卧时,最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是 ( C ) A.枕部 B.足跟 C.骶尾部 D.髂前上棘 E.肩胛部 10.ABO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换血首选 ( E ) A.O型红细胞+A B型血浆 B.与患者同型的全血 C.A B型红细胞+O型血浆 D.与母亲同型的全血 E.O型洗涤红细胞+A B型血浆 11.关于锐器伤的预防,错误的是 ( C ) A.如不慎发生锐器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B.对发生锐器伤者进行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C.被H 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锐器刺伤,应在1周内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D.被H 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锐器刺伤,应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E.被H 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锐器刺伤,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阴性者按规定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12.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下列哪种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 ( C ) A.红细胞 B.粒细胞 C.浆细胞 D.淋巴细胞 13.轻度口腔感染患者应选择的漱口液是 ( E ) A.1%~4%碳酸氢钠溶液 B.1%~3%过氧化氢溶液 C.0.1%醋酸溶液 D.2%~3%硼酸溶液 E.复方硼砂溶液 14.脑损伤后病人急性期康复的主要内容是: ( A ) A.排尿障碍和吞咽障碍的处理 B.肢体训练 C.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D.心理康复 15.因增加心室后负荷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是: ( C ) A.心肌梗死 B.心包填塞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背景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以几种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根据主要传染源种类不同,本病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和实验动物型三种类型,典型病例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 近年来在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掌握了本病的流行规律,发现哺乳动物中的啮齿目、食虫目、兔形目和食肉目中有30余种动物携带本病病毒;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褐家鼠为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明确了浙江省疫区类型主要是以野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根据浙江省出血热流行的特点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技术方案。 1.1目的 为确保***一旦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后,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 1.2工作原则 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同一指挥、依法管理、分级负责、科学应对、快速反应的原则。 1.3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164号)、《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防治规划》等。 1.4适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本县区域范围内涉及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各项预防控制工作。 2.疫情监测、报告、分级判定 按照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监测,按方案要求及时上报疫情。 2.1突发疫情 根据我县目前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低的现状,确定凡一周内,一个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视为突

发疫情,应启动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疫情分级: 根据本病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三个等级,即重大疫情事件(红色)、较大疫情事件(黄色)和一般疫情事件(蓝色)。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2.1.1 红色疫情 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且死亡1 例及以上。 2.1.2 黄色疫情 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无死亡病例。 2.1.3 蓝色疫情 发生除上述重大、较大疫情以外流行性出血热突发疫情。 3 应急响应 3.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一般疫情发生时,由疫情发生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指挥部,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由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较大疫情发生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建指挥部,省、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技术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3.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重大疫情发生时,由省卫生厅负责组建指挥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县及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现场处置。 4 现场处置 4.1 根据不同的响应级别,分别由省、县、县疾控中心组成由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现场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在进驻现查调查前应准备必须的资料和物品,包括:流行性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和调查器材,采样器材,采样试剂和采样设备,电脑、照相机等设备。 4.2 疾控中心专业人员通过先期处置得到的信息,到达疫情暴发现场后,应及时向当地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联系接洽,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4.3 再次核实诊断,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相应的标本,包括血、尿液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 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对于被出血热病毒感染的朋友来说,一定很想知道相关的治疗方法,那么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这方面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下面请大家看详细的介绍。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治疗: 一、一般原则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按乙类传染病上报,密观生命体征,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

发热期可用物理降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发生低血压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和葡萄糖盐水、血浆、蛋白等。如有少尿可用利尿剂(如速尿等)静脉注射。无尿者可用20%甘露醇、硫酸镁、大黄口服导泻。多尿时应补充足够液体和电解质(钾盐),以口服为主。进入恢复期后注意防止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二、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以上就是关于出血热病毒感染怎么办的相关介绍。从上面的

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出血热对我们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所以,一旦发现感染了出血热就应该及时隔离治疗,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死亡的风险。此外,在康复的过程中也要有所注意的,这样才能早日恢复健康哦!

流行出血热知识考核(附答案)

流行出血热知识考核 村所: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 1、出血热的潜伏期是:( D ) A、数小时-1天 B、1-3天 C、3-5天 D、2-21天 2、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措施是:( B ) A、注射疫苗 B、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 C、药物预防 3、流性出血热病毒对热有( C )抵抗力。 A、微弱 B、低度 C、中度 D、高度 4、流性出血热病毒60℃需( A )小时灭活 A、1 B、2 C、3 D、4 5、出血热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 A ) A.2-8℃ B.8-15℃ C.-20℃ 6、流性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 C )天。 A、1-3天 B、3-7天 C、8-10 D、10-15天 7、流行出血热留观、疑似、确诊病例的方式为( C ) A 接触隔离 B 飞沫隔离 C 以上都是 D 以上都不是 8、网络直报的报告疾病类别( A )中的“流行出血热” A、其他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肠道传染病 D、甲类传染 9、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哪个是正确的?( A ) A.1,15,180天 B.1,30,180天 C.1,45,180天 10、( D )为流行出血热的传染源。

A、灵长类动物 B、果子狸 C、感染流行出血热病毒的人 11、( A )流行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A、接触传播 B、空气传播 C、食物传播 D、垂直传播 12、人类对流行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 C )。 A、婴儿 B、儿童 C、成年人 D、老年人 13、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有:( B ) A、库蚊 B、伊蚊 C、按蚊 D、以上都是 14、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有:( A ) A、蚊虫叮咬传播 B、接触传播 C、呼吸道传播 D、消化道传播 15、肾出血热综合征最易侵犯的器官是( A ) A.肾B.肝C.心D.肺 16、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D ) A.腰痛 B.眼眶痛 C.热退症状加重 D.出血性皮疹 17、出血热疫苗接种部位是哪里?( A ) A.上臂三角肌 B.臀大肌 C.其他部位 18、流行出血热的典型病理特点是:( C ) A. 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 B. 多器官灶性坏死 C. 肝细胞点、灶样坏死 D. 小包含体 19、出血热是由( A )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B、埃博拉病毒 C、柯萨奇病毒 2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 )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一、A1 1、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是 A、继发细菌感染 B、小动脉痉挛 C、高热、汗出、呕吐所致血容量下降 D、严重腔道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流行性出血热病理损害最明显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脑实质 D、肾脏 E、肺 3、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治疗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A、每日输液量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 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 C、腹膜或血液透析 D、促进利尿 E、防止继发感染 4、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发热期可用解热镇痛剂退热 B、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首选血管活性药物 C、病程第7日后可用肝素抗凝治疗 D、少尿者可用甘露醇静推以促进利尿 E、病程早期可抗病毒治疗 5、下列哪项不是流行性出血热大出血的主要原因 A、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 B、肝素类物质增加 C、血管壁损伤 D、凝血因子产生障碍 E、DIC 6、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B、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C、高血容量综合征多发生于少尿期 D、血液透析是少尿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E、发病机制和基本病变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主要特点是 A、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B、体温逐渐上升 C、血小板增多

D、中性粒细胞增多 E、出现三红征 8、流行性出血热早期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心肌损害 C、继发严重感染 D、腔道大出血 E、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9、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是 A、患者 B、黑线姬鼠 C、棕背鼠 D、田鼠 E、红背鼠 10、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属于 A、病毒 B、细菌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11、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描述正确的是 A、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B、热退后症状减轻 C、血小板常减少 D、外周血白细胞常减少 E、临床上都有五期经过 12、下列哪项是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特点 A、腰痛 B、眼眶痛 C、热退症状加重 D、出血性皮疹 E、上胸部局限性潮红 13、流行性出血热的“三痛”是 A、头痛、全身痛和腰痛 B、头痛、关节痛和腰痛 C、头痛、腓肠肌痛和腰痛 D、头痛、眼眶痛和腰痛 E、头痛、腹痛和腰痛 14、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依据是 A、鼠类接触史 B、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C、“三痛”和“三红”征

出血热病毒临床表现

出血热病毒临床表现 我们知道出血热病毒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病,也是非常难以治疗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出血热的病毒。那么,他所表现的现象是什么呢?我们要怎样去预防呢以下就是出血 热病毒临床表现。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是非常不错的,多观察自己的身体。及时的去医院做检查也是非常好的。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淤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著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淤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著,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淤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热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的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肝脾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淤点,有时融合成淤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有些病人可发生鼻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热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淤点及淤斑,在腋下多呈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宣传 一、为什么说当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形势严峻近期西安市未央区某高校出现3例出血 热疫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近期来休闲方式改变,爬山和野外活动增加(特别是爬 山主要目的地在长安,户县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二、流行 性出血热是怎么传播的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出血热病毒通过被鼠尿、便、唾液污染的食物或通过伤口接触而向人传播,人与人之间罕见互相感染。三、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发热:38℃以下,38-40℃,40℃以上各占1/3,热退病进(发烧退了,但病情加重)是其特点。2.出现三红:病人面红、颈部发红、胸部 发红(指头按压皮肤后发红部位退色),部分病人出现眼睛球结膜充血,呈现“酒醉 貌“。3.出现三痛;病人头痛、腰痛,眼眶痛。4.腋窝、四肢、胸部、软腭等部位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瘀点、瘀斑。5.消化道有恶心、腹痛等症状。6.个别出血热病人只有发热、全身极度困倦、恶心等不典型症状。7.肾损伤:出现蛋白尿、管型尿和 血尿,肾功能下降。验血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淋巴细胞增多或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明显。四、怀疑出血热应注意什么?怀疑出血热一定要查血、查尿,进一 步可查出血热抗体,注意勿用较强解热镇痛药(俗称的西药退烧药)。五、流行性出 血热救治原则是什么?流行性出血热救治原则是”三早一就“,三早就是指针对病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能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早发现(早认识)避免误诊错诊,加重病情;早休息(也就是早卧床),有病不要挺,以防加重休克、大出血;早治疗(液体治疗)早按出血热治疗;就地治 疗(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六、什么时间流行性出血热多发?每年11份至次年1月 份为发病大高峰;5月份至7月份为发病小高峰。七、怎样预防出血热?1.搞好环境卫生,大力灭鼠,减少鼠密度。2.出血热流行季节尽量减少野外活动,特别是到出血热 高发区域,长安、户县、周至是出血热高发区。3.勿食用生冷饮食,特别是怀疑有老 鼠爬过的水果、蔬菜等。4.适时接种出血热疫苗,特别是外出打工人员、建筑工人、 经常户外爬山等人员。

病毒性出血热(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docx

病毒性出血热 ( 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 一概述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 床特征。此类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临床表现多较严重,病死率很高,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十多种。 它们的病原、寄生宿主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 常见病毒性出血热包括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马堡出血热、拉沙热、裂谷热、登 革出血热、黄热病及天花等。又可按肾损害的有无分为两类,有肾损害的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各种出血热的确诊需要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这些病都无特效疗法。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 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必要时补液、输血和抗休克治疗。有肾病者,在无尿期可作肾透析疗法。防 制和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寄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二病因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病原分属于 4 科,即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Filo (线状)病毒科。传播方式有 4 种,即蚊媒、蜱媒、动物源性和传播途径未明。其中在中国广泛发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在新疆发生的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三临床表现各种病毒性出血热,临床表现虽有差异,但都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 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 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大出血。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 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 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 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淤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著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 5~ 8 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淤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 第8~ 12 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著,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淤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冬春季多见。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以2 周多见。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 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 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 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 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有可能被传染。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体征(流行性出血热症状是什么?):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以汉坦病毒和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引起者症状较重,而汉城病毒引起者次之,普马拉病毒引起者症状较轻。1.临床分期本病潜伏期4~46 天,一般为7~14 天,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地坛医院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RFS)。鼠为主要传染源,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疫情最重,流行趋势是老疫区病例逐渐减少,新疫区则不断增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属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根据血清学检查,汉坦病毒属至少可分为八型,我国流行的主要是Ⅰ型(野鼠型)和Ⅱ型(家鼠型)病毒。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为%~%。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损表现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季节、流行地区,有鼠类接触、食用鼠类污染的食物史,或发病前1周至2 个月曾到过疫区。 2. 临床表现潜伏期4~42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临床上有下述5期经过。 发热期多数以突然发热起病,少数起病较缓,有头痛、纳差、乏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体温在 1~2日内升至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为主,持续3~7天,常伴有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三痛”)等。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多数病人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潮红)。有的咽部及悬雍垂充血。常于前胸、颈、腋下等部位可见淤点或索状、簇状淤斑。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正常。2~3天起出现尿蛋白。末梢血异常淋巴细胞亦可增多。 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天,病人出现心慌、多汗、血压下降、脉压减小。休克发展很迅速。此期“三痛”、淤点、淤斑更明显,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增多。随血液浓缩而红细胞压积增高,血红蛋白上升,但血小板及补体成分下降。尿量减少,尿蛋白增加,尿管型出现。少数病人可合并DIC,休克顽固者常有明显出血倾向。个别病人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呼吸窘迫,血氧明显下降。少数重症可并发惊厥、谵妄或昏迷。 轻者此期呈一过性血压下降,重者长达8天,一般1~3天。 少尿期病程第5~8天病人进入少尿期(每日尿量少于500ml)甚至无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尿蛋白、细胞及管型增多,并可出现管状或尿膜。由于肾实质受损,病人出现氮质血症,头痛、恶心、呕吐加重,血尿素氮(BUN)上升。由于排尿量减少,同时渗至血管外的体液此时大量回吸收而血容量增加,出现充血性心衰、肺水肿或分流性内脏出血等高血容量的临床表现。也可由于内脏病变或DIC引起内脏腔道出血,以消化道、腹腔、肺部及颅内出血较多见。还有的并发脑水肿或电解质紊乱及心衰等。如若合并肺炎、败血症则预后更差,所以此期病死率最高。 此期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10余天,一般2~5天。 多尿期一般到病程的12天前后即开始恢复排尿。由移行期进入多尿期的标志是24小时尿量3000ml 以上。每日尿量最多可超过10000ml,持续时间多为2周左右,个别长达数月以上。随着尿液大量排出,高血容量、尿毒症,酸中毒等症状逐渐缓解。此期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和继发感染。 恢复期尿量每日恢复到2000ml以内,尿比重及BUN等正常而进入恢复期。病人精神、食欲基本恢复,少数病人仍可有乏力、多汗、心悸、血压偏高等现象。 出血热的典型病例可呈现上述5期,但轻者可跳期,如仅有发热及多尿期,跳跃者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而重者可多期重叠,其病情重,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较高。 临床上依据病程中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出血、肾损程度及并发症的情况可将本病分为轻、中、重、极重和不典型五型。①轻型: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无明显出血,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②中型: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有明显出血、休克和少尿期,尿蛋白+++。③重型:体温≥40℃,

七年级健康教案 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要点

第十六课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要点 教学目标: 1、流行性出血热的概述 2、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川表现 3、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4、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药店 5、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认识什么事流行性出血热,特点及临床表现 2、流行性出血热的应急药店和预防措施,并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应用 3、传让病的隔离要求,强调消毒措施和病人探视卫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播放一组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图片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早期症状是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皮肤、黏膜出血及肾脏损害等。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表现: 潜伏期8~39天,一般为2周。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或胃肠道功能失调。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 (一)发热期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羞明、视力模糊、口渴、恶心、呕吐、腰痛、腹泻等。发病后体温急骤上升,一般在39~40℃之间,热型以弛张型为多,少数呈稽留型或不规则型,颜面及眼眶区有明显充血,似酒醉貌。上胸部潮红,球结膜水肿、充血,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软腭、腋下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的出血点,有时呈条索状或抓痕样。肋椎角有叩痛。束臂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一般约15000/mm3,少数病人有类白血病反应;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