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022-2009 无公害食品 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规程.pdf

DB34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34/T 1022—2009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程备久、李纯、王旭玲、谈应权。

本标准首次发布。

DB34/T 1022—2009 无公害食品 鲜食甜玉米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无公害鲜食甜玉米的产地条件、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的操作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玉米产区,其他区域亦可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404.1 农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 5010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条件

3.1 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 NY/T 391 的要求。

3.2 土壤条件

土层较深厚,土壤肥沃均匀,肥力中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便于运输,离加工点较近等生产环境好的地块。

3.3 灌溉条件

土地平坦,排灌配套,能引水(或机井)灌溉。

3.4 温度条件

春播土壤表土层 5 ㎝~10 ㎝ 深处温度稳定在 10 ℃ 以上,早播可采用地膜覆盖。

3.5 选地、隔离

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排水良好、300 m 范围内没有种植其它玉米的地块,或采取时间隔离,一般春播花期间隔 40 d,夏播间隔 20 d。确保不与其它品种玉米的花粉串粉,从而产生种子直感变异或失去甜味。

4 栽培技术

4.1 整地

秋翻秋起垅、翻耙、起垅、镇压连续作业。

秋季耕翻深度 20 ㎝~25 ㎝,做到无坷垃,无漏耕。秋翻后及时平整土地,打好田埂,浇好秋水。春播前,要及时耙耱保墒,达到地平、土碎、无根茬。

4.2 基肥

DB34/T 1022—2009

施肥原则: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若施用化肥,化肥必须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 1:1,禁止施用硝态氮肥。基肥可施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1500 kg /667 m2或施复合肥 30 kg /667 m2。

4.3 种子及其处理

4.3.1 品种选择

根据生态条件,选用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蛋白或高赖氨酸含量的)、安全成熟、适应性强、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良玉米品种。如皖玉 10号、皖玉 14号、皖玉 15号等品种。

4.3.2 种子质量

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含水量、净度均要达到 GB 4404.1 一级或良种种子质量标准。

种子纯度不低于 97%;净度不低于 98%;发芽率不低于 90%;含水量不高于 14%。

4.3.3 种子处理

用 50 % 的辛硫磷乳剂按 1:50 进行拌种,并闷种 12 小时即可播种;或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杀虫和杀菌剂配制成的种衣剂按比例进行种子包衣。禁用剧毒、高残留的农药包衣种子。

4.4 播种和育苗移栽

4.4.1 播种时间

春播:3月10日~4月20日,

秋播: 7月20日~8月10日。

4.4.2 播种方式

4.4.2.1 直接播种

播种方法可先覆膜后播种待膜内表土层达到规定播种温度时及时进行;先播种后覆膜,待裸露地表土层达到规定播种温度时施种肥、播种、覆膜一次性完成。播种量为每穴两粒,播种深度 2.5 cm~3.5 cm。播种量 1~2 kg /667m2,3 叶~4 叶期间苗,4 叶~5 叶期定苗,种植密度以每 667m2 株数 3500~4000为宜,肥力稍高密植,若肥力低可适当稀植。每穴留单株,每株留单穗,以利于植株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

4.4.2.2 育苗移栽

为能充分利用光能,争取农时季节,抗御自然灾害,从而有效地提高产量,可采用育苗移栽。其技术规程如下:

(1)营养钵育苗

用 50 % 左右优质腐熟厩肥,掺入 40~50 % 的疏松肥土,加上 10 % 磷肥和 0.5 % 的氮肥,另加适量草末灰或稻糠制成营养土,加水搅拌后,用制钵器制成直径 6.7 cm,高 8~10 cm 的营养钵,中间预留一个拇指大的下粉孔。也可将营养土装入一个直径为 6.7 cm,高 8.3~10 cm 的纸筒(用旧报纸制成)或塑料袋中,制成袋状营养钵,每钵播 2 粒种子,播后覆土。

(2)方块育苗

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管理方便,离大田较近的地点建作苗床,苗床大田比为 1:15~20。将土壤整细整平,加上 50 % 腐熟厩肥,苗床厚 8 cm~10 cm,宽 1.2 m~1.5 m,长适量。床底铺一层细砂或炉灰,便于移苗和起苗。床面要平整压实,在苗床上做出孔距为 8 cm,深 2 cm的孔洞,每孔播 2 粒种子,然后覆土,再用铁板刀切成方块。苗床四周要留上排水沟。

4.4.3 苗床管理

营养钵育苗播前一般不浇水,播种覆土后,用喷雾器在苗床上喷浇水。若用纸袋或塑料袋作营养钵,要浇透水后再播种覆土。为防止地下害虫和前期蚜虫危害,可用呋哺丹拌细土在苗床底部和床面撒施适量的药土。

为使出苗整齐,播种前将玉米浸 6 h~8 h,然后播种,苗床前期温度应控制在白天 28~35 ℃,夜间 20~25 ℃,待 80 % 种子破土出苗后,白天改为 20~22 ℃,夜间 10~15 ℃,前期一般不需

DB34/T 1022—2009 浇水,二叶期后根据苗床温度酌情浇水。后期气温高时,晴天要注意苗床的通风降温和炼苗,做到促控结合,适时移栽。

5 田间管理

5.1 苗期管理

5.1.1 查苗

出苗前及时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如发现粉种、烂芽,要催芽带水补种。

5.1.2 放苗

玉米出苗后 2~3 d 内,对先播种后覆膜的地块要及时打孔放苗,以防止烧苗,放苗后用土封好膜孔;对先覆膜后播种的地块,要在出苗前及时破碎封孔板结土层,辅助出苗。

5.1.3 间苗定苗

3~4 叶期开始定苗,去掉弱苗、病苗,留壮苗;去过大过小苗,留均匀一致苗;如缺苗要及时补苗或缺苗处留双株。

5.2 水肥管理

定苗后追肥尿素 10 kg /667m2,大喇叭口期追尿素 5 kg /667m2。田间挖好排水沟,前期防涝和水渍,后期防旱,抽雄前后 15 天切忌断水干旱。

5.3 中耕除草

植株封行前要进行 3 次~ 4 次中耕除草,出苗后浇水中耕,第二次和第三次中耕要深,结合培土防倒伏。化学除草也可在 5 叶~ 6 叶时用 4 % 玉农乐胶悬剂(玉米田专用的一次性茎叶处理除草剂)75 ml~100 ml/667m2。

5.4 整株调整

甜玉米比普通玉米更易产生分叉,在一定密度条件下需要打叉,打叉的时间宜早不宜迟,出现分叉及时打掉。甜玉米多为单秆单穗,要及时除去分蘖,留植株上部一个雌穗,除去下部细弱雌穗。

5.5 人工辅助授粉

为保证果穗高结实率和果穗外形质量,应开展人工辅助授粉,授粉可用人工摇茎秆辅助授粉。也可通过采集花粉授粉,授粉时间在上午 9~11 时最好,一般在雄花盛开的后期,大部分花丝露出苞叶后,选择晴朗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

方法是:将充分开放的雄穗花粉抖落在报纸上,花粉采集后,用窗纱或面筛筛去花壳,将花粉装入干燥的容器内,然后授在尚未授粉的花丝上,每隔 1 d~2 d 进行一次,共进行 3~4 次。如遇阴雨天,雨停后即可进行。

6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施用化学农药时,按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执行。化学防治应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在整个生育期内,各类药只允许使用一次。苗期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地老虎等,枝节期和穗期主要防治玉米螟的危害。病害主要以大小班病为主,可采用对种子的特殊处理。(详见附录 A)。

7 适时收获

甜玉米主要食用鲜嫩果穗,适时收获可保证其最佳的营养品质和最好的加工质量。生产上一般在授粉后 18 d-22 d 收获。当花丝变褐色,苞叶变黄发软,籽粒变黄而不凹皱时即可采收鲜果穗。采收后 6 h-8 h 内运送到加工地点。

DB34/T 1022—2009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无公害食品鲜食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时期 主要防治对象 主要防治方法

播种前 主要是大小斑病、黑粉

病等病害

用20 % 三唑酮乳油 1000 ml,拌 25 kg 种子,或 2 %速保利可湿性粉剂 1 g,拌 20 kg 种子,或用 0.2 % 硫酸铜拌种,或 0.1 % 抗菌剂 401浸

种 48 小时。纹枯病防治用 1 % 井冈霉素 0.5 kg 兑水 200 kg,或 50 % 甲

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 倍稀释液喷施防治。

播种期-苗期

1.药剂拌种:播种前用 50 %辛硫磷 500 g加水 25 Kg~ 30 Kg 后拌种

300 Kg~ 350 Kg,用米乐尔混细沙撒施于播种行进行防治。

2. 害虫防治:用 48 % 乐斯本乳油 1000 倍稀释液防治。

苗期地老虎病虫害和

蝼蛄等

苗期-灌浆期 防治玉米螟、粘虫、防

治蚜虫的危害

1、防治玉米螟:主要用 100 g Bt虫净(生物农药)拌 10 Kg干细灰土,

在大喇叭时,撒在心叶上,可配合用黑光灯进行田间诱杀玉米螟成虫。

2、防治粘虫:拔节至喇叭口期用 50 %巴丹 1000 倍液喷雾或灌于心叶

内,或也可用 0.2 % 的辛硫磷进行喷雾防治。

3、防治蚜虫:可用 50 %天王星乳油 3000 倍液或 40% 乐果乳油

800~1000 倍液进行防治,施药时要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免蚜虫产生抗

药性而影响防治效果。甜玉米从抽雄至采收时间较短,抽雄以后,严禁施用

巴丹、乐果等残效期较长的农药,确保青苞质量和食用安全。

收获期 种传、土传病害等

适时收获:玉米授粉 18 d-22 d 后要及时收获、低温保鲜贮藏,减少穗粒腐病的发生。并对秸秆进行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