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中职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集合的概念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_全册教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第一章课文目录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知识结构: 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侧面的母线。 棱柱与圆柱统称为柱体; (2)锥 棱锥:一般的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底面是三角锥、四边锥、五边锥……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旋转轴为圆锥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形成的面叫做圆锥的底面;斜边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棱锥与圆锥统称为锥体。 (3)台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棱台也有侧面、侧棱、顶点。 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和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原圆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圆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圆台也有侧面、母线、轴。 圆台和棱台统称为台体。 (4)球 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为球;

半圆的圆心叫做球的球心,半圆的半径叫做球的半径,半圆的直径叫做球的直径。 (5)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几何体组成的复杂的几何体叫组合体。 几种常凸多面体间的关系 名称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图形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 行,而其余每相 邻两个面的交线 都互相平行的多 面体 侧棱垂直于底面 的棱柱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 直棱柱 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侧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全等的矩形对角面的形状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 的形状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与底面全等的正多 边形 名称棱锥正棱锥棱台正棱台图形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 边形,其余各面 底面是正多边 形,且顶点在底 用一个平行于 棱锥底面的平 由正棱锥截得 的棱台

最新[精品]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第九章--立体几何[18份教案]

9.1.1立体图形及其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身边的立体图形,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平面图形以及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2.掌握斜二测画法的画图规则,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培养学生作图、识图、运用图形语言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作图习惯.【教学重点】 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 【教学难点】 斜二测画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立体图形的照片入手,体会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从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出斜二测画法的具体步骤.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立体图形的直观图.

新 课 轴,使它们相交于点A',且∠x'A'y'=45°; (2)过点D作AB的垂线,设垂足为E; (3)在x'轴上截取A'E'=AE,E'B'=EB,然后作 E'D'平行于y'轴,而且使E'D'= 1 2ED; (4)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D'C',且D'C' =DC; (5)连接A'D',B'C',则四边形A'B'C'D'就是梯 形ABCD的直观图. 画直观图的基本步骤: (1)在平面图形上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作 出与之对应的x'轴和y'轴,使得它们的夹角为45°; (2) 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在直观 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 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为原 来的一半; (4)连接有关线段. 练习一 1.作边长为3 cm的正方形的直观图. 2.作边长为3 cm的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 例2 画长为4,宽为3,高为2的长方体的直 观图. 画法:(1)用例1的方法画一个长为4,宽为3 的长方形的直观图ABCD; (2)过A作z'轴,使之垂直于x'轴,在z'轴上 截取AA' =2; (3)过点B,C,D分别作z'轴的平行线BB', CC',DD',并使 BB' =CC' =DD'=2 cm, 连接A'B',B'C',C'D',D'A'; (4)擦去x'轴、y'轴、z'轴.并把看不到的线段 引导学生根据例题 总结出画直观图的基本 步骤. 教师强调重点,学 生识记. 指导学生在原图中 如何建立坐标系画直观 图更容易. 学生根据例1的方 法作出长方体底面的直 观图,教师重点讲解步 骤(2) (3) (4). 学生完成 练习,进一步体 会直观图的画 法. 学生在作 图的过程中体 会斜二测画法 的作图规则.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完整word版,中职数学第一章练习题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梳理 1.集合的概念:由某些的对象组成的叫做集合,简称集;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 2.集合的表示:一般采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 3.几个常用数集的表示:自然数集记作;正整数集记作 ;整数集记作;有理数集记作;实数集记作;空集记作。 4.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A,记作,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A,记作。 5.集合的分类:含有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多个元素的集合叫做。不含叫空集,记作。 6.集合的表示法:集合的表示法分为和。 训练题 A组 1.用符号“∈”或“?”填空: (1)3.14 R (3) 1 2 N (4)-2 N (5) (6) πR 2.选择题:

(1)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 .大于5的自然数 B.一切很大的数 C .班上个子很高的同学 D.班上考试得分很高的同学 (2)下列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 .不大于8的自然数 B.很接近于1的数 C .班上身高超过1.8米的同学 D.班上数学小测中得分在85分以上的同学 3.下列对象能否组成集合?若能组成集合,判断哪些是有限集?哪些是无限集?哪些是空集? (1)某班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2)绝对值不小于3的所有整数; (3)方程x-6=0的解集; (4)方程2x +2=0的解集。 B 组 1. 用符号“∈”或“?”填空: (1) 0 ?; (2)0 {0} (3)12 - Q (4)2 2{x |x 40}+= 2.选择题: (1)以下集合中是有限集的是( ) A .{x Z |x 3}∈< B.{三角形} C .{x |x 2n,n Z}=∈ D.2{x |10}R x ∈-= (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集合的表示法-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设计

学习内容::集合的表示法 学习目标: 1、知道集合的两个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能根据给出的实例,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元素的集合 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难点:正确选用两个表示法来表示集合 一.学前预习、体验感悟 1.什么是列举法?什么是描述法? 2.列举法和描述法的特点是什么? 3.你会选用这两个表示法吗? 预习疑难摘要: . 二.合作探索、建构数学 问题1:对于下列给定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分别指出它们的元素是哪些? (1)1,4,7,10 (2)小于5的正整数; (3)江苏省的地级市。 怎样表示这些集合呢?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要注意些什么? 思考:用列举法表示那类集合最方便? 问题2:对于小于3的所有实数组成集合,你能用列举法表示吗?在数轴上怎样表示呢?

如果x是上述集合中的元素,x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三.合作交流、应用数学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1,2,3,4,5,6组成的集合; (2)方程x-1=0的解组成的集合; (3)小于10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例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6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2x-3<0的解组成的集合; (3)所以三角形组成的集合。 例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x|x=2k+1,k∈N}; (2){x| x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3){x| x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内角的度数}。 例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大于-1且小于3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4x-5<3的解集;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上的点组成的集合。例5:用“∈”或“?”填空:

中职数学教案(最新整理)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 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 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 2x+1《=0 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 以内的质数}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x, y) | y =x 2+ 1} ;集合{1000 以内的质数} 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A.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2.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1,2,3},B={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反过来,集合B 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A,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记作A=B. 3.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那么A C. (2)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那么A C.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word教案

技工学校教案 教 师 科目数学班级系部 课题 第一章集合 §集合与元素 课型理论课 时 间 地点 教学目标1. 感受集合的含义,懂得集合的作用 2. 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 3.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重点难点1. 集合的特征性质 2.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需要的集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集合的含义 所谓集合,是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的总体,这些事物 或者被直接选定,或者以某种特定的属性予以界定;构成 集合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 ①由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台电脑构成的集合; ②由数0,1,9,11,40构成的集合; ③由数字字符‘0’, ‘2’, ‘7’, ‘9’, ‘5’构 成的集合; ④一个星期的七天的名称构成的集合; ⑤构成水分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⑥构成单词“GOOD”的字符构成的集合; ⑦方程x2-3x+2=0的根构成的集合; ⑧所有可以被2整除的整数构成的集合. (2)集合构成的基本原则 确定性原则 互异性原则 无序性原则 (3)有限集和无限集

2. 集合的表示 (1)集合的标识符 集合的标识符一般采用大写的西文字符A,B,C等;集合内元素的标识符则一般采用小写的西文字符a,b,c等 给定了一个集合,我们就可以判定具体事物是否是该集合内的元素. 如果某事物是集合的元素,就叫该元素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否则就叫该元素不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 例1 用记号‘∈’, ‘?’连接下面的事物和集合: (1)A是构成水分子的元素集合,化学元素He,C,O,Cu; (2)A是能被3整除的正数集合,数a=-15,b=-6,c=9,d=15,e=31,h=1023; (3)B是由你所在学校全体学生、教师构成的集合,a 表示你校校长,b表示班某位同学,c表示你校的门卫,d 表示在你班借读的某位学生,h表示你的班主任. 解 (1)He?A,C?A,O∈A,Cu?A; (2)a?A,b?A,c∈A,d∈A,e?A,h∈A; (3)a∈B,b∈B,c?B,d?B,h∈B. (2)集合构成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以逗号隔开的全部元素}. 适用范围:直接给出元素或以属性界定元素的有限集.②描述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元素属性描述}, 或集合标识符={元素通用标识符 | 元素属性描述}. 所谓元素通用标识符是指可以表示集合中一般元素的符号. 适用范围:以属性来界定集合元素的集合. ③维恩(Venn)图表示法 表示形式:在一个封闭的平面几何图形(一般是一个不讲究的圆或矩形)内,写出用逗号隔开的集合内元素或写出集合的标识符. 练习:1.. 写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含义: (1)A={x|x是整数,x>0}; (2)B={y|y∈本校, y不是教职工}; 2. 用带有元素通用标识符的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你家里拥有的电气用具的集合;教师 讲解 学生思考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9.4.5球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导入 问题下面的物体呈什么形状? 新课 1 .球的概念与性质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球的各个元素(如图所示): (1)球心; (2)球的半径; 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0. 球面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球心)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轨迹),同样,球体也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 (1)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 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大圆,被不经过球心 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小圆. 知识拓展: 学生行为 教师呈现有关 球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 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举出更多关于球的 例子. 师:球是由什么 图形旋转而来的? 生:圆,半圆. 教师结合直观 图讲解球的各个元 素. 师:仿照初中圆 的定义,你能给出球 面的另一种定义吗? 强调注意球体与 球面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图形,引导 学生作出辅助线,利 用勾股定理得到结论. 教师可借助地 球仪,帮助学生理解 概念. 设计意图 由丰富的 图片和实物出 发,激发学生兴 趣. 理解定 义,体会旋转体 动态形成的过 程. 由具体的 实物到抽象的直 观图,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 力. 看懂球的 截面直观图要求 学生有较高的空 间想象能力,教 师可以利用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教学流程 过南北极的半大圆是经线,平行于赤道的小圆是纬线. 南极 北极 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 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 例1我国首都北京靠近北纬40纬线上,求北纬40纬线的长度.(地 球半径约为6 370 km) 解:如图,设A是北纬40圈上的一点,AK是它的半径,所以 OK丄AK . 设c是北纬40的纬线长,因为 / AOB=Z OAK =40 , 所以 c = 2 二? AK =2 r: - OAcos/ OAK =2 -: - OAcos 40 ?2 X 3.141 6 X 6 370 X 0.766 0, ~ 30 658 ( km). 即北纬40纬线长约为30 658 km. 2 .球的表面积 由球的半径R计算球表面积S的公式为 ? 2 S= 4 ~R . 例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都等于球的直径,求证: (1)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全面积的 证明 (1)设球的半径为R,依题意圆柱的底半径也是 R,圆柱的高为2R. 因 为 师:假如你要乘 坐从济南直飞广州的 飞机,设想一下,它 应该沿着怎样的航线 飞行呢?航程大约是 多少呢? (1) 济南和广州间 的距离是一条线段的 长吗? (2) 经过球面上 的这两点有多少条弧 呢? (3) 这无数条弧 中,长度最短的是哪 条? 教师分析,从立 体图形中抽象到平面 图形,引导学生用初 中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逐步完成证 明过程. 借助这个 例题,教师再次 强调将立体几何 问题转化为平面 几何问题的思 路.

中职数学教案

课 题:集合-集合的概念(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 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 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1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docx

课时教学流程 课题 1.1.1 集合的概念课型新授第几 1~2课时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课 时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教 学记法. 目 标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三维) 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用教材的构想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生共同欣片“中国所有的大 入熊猫”、“我班的所有同学” . 件展示引例: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形的全体; (4)数上所有点的坐的全体. 新 1. 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把一些能确定的象 看成一个整体,我就,个整体 是由些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称集 ) . (2)构成集合的每个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 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它的 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 b, c,?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 a 属于 A,作 a A,作“ a 属于 A”. (2)如果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就 a 不属于 A,作 a A.作“ a 不属 于 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集合的元素,必是 能确定的.就是,不能确定的象,就 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于一个定的集合, ☆补充设计☆生互意 :“物以聚”;“人以 群分”;些都我以集合的系; 印象.激趣. 引入. :每个例子中的“全体”从具体事 是由哪些象构成的?些例直感知集 象是否确定?合,出集合 你能出似的几个例子的定做好准 ?. 学生回答. 教引学生教材,提 出如下:老提出 (1)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放手学 何定的?生自学,培养自 (2)集合与元素之的关学能力,提高学 系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生的学能力. 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集合的分有哪些? (5)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学生自学情况,梳 理本知,并要注意的 .自学、 教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梳理知段, 分析透.穿插解 解点、重 同学出一些集合的例点、例明疑 子,并出所例子中的元素.点等,使学 生真正掌握所 学知.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就是,集教:“ ”的开口方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象.向,不能把 a A 倒来写.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案-不等式教案

2.1.1 实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 的大小. 2.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体会由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也是我们着意培 养的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实数的大小的基本性质,初步学习作差比较的思想. 【教学难点】 用作差比较法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联系公路上的限速标志,引入不等式的问题,并且从 关注数字的大小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用作差比较法来比较两个实数、代数式的大小.通过穿 插有针对性的练习,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逐步掌握作差比较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速 度不得超过40 km/h.若用v(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40之间的数 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右面是公路上对汽车的限速 标志,表示汽车在该路段行使的 速度不得低于50 km/h.若用v (km /h)表示汽车的速度,那么v 与50之间 的数量关系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回答情境问题. 答:v≤40. 答:v≥50.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于 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 研究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师:实数与数轴 上的点的关系是怎 x 0 1 2 3 -1 -2 -3 -4 A B P -5

2.1.2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解 决简单的问题. 2. 掌握应用作差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与分组探究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的经验,师 生共同探究天平两侧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运 用作差比较法来证明之.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为后面运用不 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件展示情境1】创设天平情境 问题: 观察课件,说出 物体a和c哪个 质量更大一 些? 由此判断: 如果a>b, b>c,那么a和 c的大小关系如 何? 从学生身 边的生活经验 出发进行新知 的学习,有助 于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新性质1(传递性) 学生思考、

最新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公共基础类)数学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三章函数 (1) 3.1.1 函数的概念 (1)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5) 3.1.3 函数的单调性 (8) 3.1.4 函数的奇偶性 (13) 3.2.1 一次、二次问题 (17) 3.2.2 一次函数模型 (20) 3.2.3 二次函数模型 (24) 3.3 函数的应用 (28)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31) 4.1.1 有理指数(一) (31) 4.1.1 有理指数(二) (35) 4.1.2 幂函数举例 (39) 4.1.3 指数函数 (42) 4.2.1 对数 (46) 4.2.2 积、商、幂的对数 (49)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53) 4.2.4 对数函数 (55)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58) 第五章三角函数 (61)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 (61) 5.1.2 弧度制 (65) 5.2.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69) 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74) 5.2.3 诱导公式 (78) 5.3.1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3) 5.3.2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87) 5.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90)

第三章函数 3.1.1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 理解函数符号y=f (x)的意义,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 3. 通过教学,渗透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及两要素,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难点】 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两个实例,分析抽象出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函数关系的实质以及函数两要素.然后通过求函数值与定义域的两类题目,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职高数学一集合习题集及详细答案

1.1集合的概念习题 下列所给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正三角形的全体 所有无理数 2、下列所给对象能形成集合的是 A ?高个子的学生 C .热爱学习的人 ------------- ( ) B 。《高一数学》课本中的所有习题 D 。《高一数学》课本中所有难题 ---- ( ) 方程(x-1 )? 2=0的实根 大小接近于零的有理数 1、 D 2、 B 3、 ( 1) 练习1.1.2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能被3整除且小于20的所有自然数 ⑵方程X2-6X +8=0的解集 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 (1)有所有是4的倍数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⑵不等式3x+7> 1的解集 3、 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下列各集合: (1)由大于11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⑵ 方程(X -3 ) (x+7)=0的解集;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答案: 1、 (1) {0,3,6,9,12,15,18}; (2) {2,4} 2、 (1) {X | x=4k,k Z}; (2) {X | 3X +7> 1} 3、 (1) {X | X > 11}; (2){-7,3};⑶{(x,y) | X >0,y >0} 1.2集合之间的关系习题 练习1.2.1. 1、用符号“ ”、“ ”、“ ”或“ ”填空: 练习 1.1.1 3、:丿 用符号 a ” 和 “ ”填空。 (1) -11.8 N , 0 R , -3 N, 5 Z (2) 2.1 Q , 0.11 Z , -3.3 R , 0.5 (3) 2.5 Z , 0 ①,-3 Q 0.5 N + 答 案: N 1、 A . C . (2) (3)

中职数学说课稿(集合与元素)

说课稿 房县职业技术学校孙林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与元素》.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集合与元素》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与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出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高中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集合语言的简洁和准确,帮助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及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与有关的概念; 2.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 方法; 能力目标:1.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 学的理性和严谨. 三、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学难点定位为集合的含义。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的运算》word教案

No。1 课时序号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学年第1学期第1。2课时 12机 电预1 9.17 工作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新授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测验课综合课 1.1.1集合的概念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材分析重 点 难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点 教具准备 教学后记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正数的全体;

(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集合的概念. (1)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小于10的自然数的全体;(2)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英文的26个大写字母;(4)非常接近1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周长为20cm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如果a∈Q,b∈Q,则a+b∈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1N,0N,-4N,0.3N;(2)1Z,0Z,-4Z,0.3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