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科学技术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论文

刑事科学技术论文

摘要

本文简单概述了利用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具体介绍了几种常用公式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重点介绍了牛顿冷却定律推测法和公安部八省推算的查表法,死亡时间的推断可为暴力性案件的侦察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也为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的推断和确定提供必要依据,进一步满足日益增多的事后死亡医疗纠纷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本文对推断方法和测量计算工具进行了合理的设想,指出了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 尸冷;死亡时间;死亡时间推断

利用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

专业:刑事科学技术

一、目前利用尸冷推断死亡时间的发展现状

(一)尸冷的定义及产生机理

尸冷是指人体死亡后,因新陈代谢和产热停止,尸体内温度以蒸发、辐射等传导方式向周围环境散失热能,最后尸体温度降至环境温度的过程。尽管影响尸冷的因素很多,但由于尸温的测量方法简单易行,所以利用尸冷推测死亡时间是当前十分常用的方法之一,与其它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如只靠温度就基本可以作出死亡时间的推测,受个人经验和主观因素影响较小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尸温下降规律的大量研究已将误差缩短到一个小时之内。

影响尸体冷却的因素很多,特别是环境温度和个体体质的差异,对尸体表面温度变化影响较大而尸体内部器官因受到皮下脂肪及肌肉的保护,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小。目前大部分法医学者认为,以测量脑室、肝及直肠的温度为好,

其中又以测量肝及直肠温度为最佳,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把直肠温度作为尸体的“核心温度”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二)发展前期的标志性实验

Burman很早就发现,人死后尸体温度并不是立即开始下降,而是持续一段时间后才开始降低,即存在一个“平衡期”,以后也有许多学者对此结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证实。从此各学者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纷纷建立特定的实验模型进行总结归纳,不断完善着利用尸温下降速度推断死亡时间的公式。

最早的公式是Burman于1932年推导出的TSD公式:

TSD(死亡时间)=[36.9-Tr(尸体直肠温度)]/0.889

1

1975年,特机图通过137例尸体直肠温度下降的研究,推导出不同气温和环境下的一组回归方程,结果误差已经控制在4小时以内。

1976-1979年,我国八省市公安局尸温研究小组第一次对581例1-80岁的非正常死亡的成人尸体直肠温度与死亡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环境温度在0-30摄氏度时,尸体温度下降是有规律性和阶段性的。小组建立了不同外界条件,分别计算出推断死亡时间的三元回归方程式。此公式在死后15小时以内的误差在2小时以下,24小时内的误差在3小时以下。目前在基层公安机关和检察部门多采用本法。

(三)近期较新的技术方法。

2004年王琼通过测量动物死后不同时间段肛温、肝温和耳温三个部位的温度,探讨尸温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从而将尸冷曲线分段推导出直线回归方程,使其更便于运用。尸体温度在最初的4h内下降的快,以后缓慢下降直至与环境温度相等。将推导出的回归方程进行摸拟检验,得出结论:推断死亡时间在4h内测尸体的肛温较为准确;4,24h之间测尸体的肝温较可靠。

2005年7月至2005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对已知死亡时间为4,8h的成人尸体以红外及其他测温方法对耳、脑、直肠等部位进行连续温度测量,共30例。研究所得出的脑温与耳温回归方程在死后10h、15h、20h的推断死亡时间的准确性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别,并且耳温与脑温推断死亡时间的绝对误差较直肠温度列线图法的绝对误差显著减少,从而得到可用红外耳温测量替代脑温测量的结论。

美国利兹大学的法医系,通过各种尸体测量尸温方法的误差分析,设计出一种简单高效的TDZE公式并采用探针式测温仪测定尸体的肝温和体表以及环境温度,最终结果已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二、尸冷与死亡时间推断的发展前景。

历经160多年的研究,尸温的变化规律已基本被掌握。测量尸温的工具也由原始的普通温度计发展为现在的红外线测温仪和探针式测温仪,精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所需测量时间也越来越短。目前已经研制出了一种电脑温度湿度风速测定装置,能连续地测定尸体4个部位(皮肤、内区、腹腔、和直肠)的温度与时间的曲线、环境温度与时间曲线、风速与时间曲线等7个指标显示并打印

2

出来,供以后的研究所用。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尸温的测量工具日趋成熟,计算速度和精度也大幅提高,现在已经有很多组织和个人致力于计算机和尸温测量的结合,希望开发出一种可以全自动测量多组数据,绘制曲线并智能计算得出死亡时间的仪器,因此应用尸温变化规律推测死亡时间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三、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公式方法以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影响尸冷变化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尸体体质的相关数据较难把握。其主要包括死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死亡原因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儿童和老年人的尸体冷却快,青壮年较慢。由于脂肪有保温作用,散热慢,因此,肥胖的尸体比瘦弱的尸体冷却得慢。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死、大面积烧伤死者的尸体冷却速度快,而

猝死、机械性窒息死、一氧化碳中毒死的尸体冷却速度就要慢些。面对这一难问

题,可以通过优化的数学公式或大量实验得出结对图表的方法减小误差。

(一)通过引入一个系数K,减少尸体体质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本法建立在牛顿冷却定律的基础上,所以要求环境温度应处于恒定或变化很小

的条件下,室内条件下比较适合本公式。同时本公式有一个前提是受害者遇害时的

体温为37. 0?

对需要推断死亡时间的尸体,采用对死后早期现场连续测量至少两次尸体温

1度的方法,来确定不同尸体的比例系数k,结合牛顿冷却定律可得出如下方程:

将分别带入上式,得到:

k =

又因为

所以

1阎立强等.对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探讨.《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3期(总

第49期):55-57

3

注:k———受害者体温变化与室温温差的比例系数, k >0

T( t) ———受害者死亡t秒钟后的体温,(?)

m———室温,即住宅内包围尸体的介质的温度(?)

t0———表示在第一次测体温时,受害者已死亡的时间

t′———表示第一次体温测量与第二次体温测量的间隔时间,秒

当受害者死亡后,可将其视为没有生命的物体,而此时的室内空气被视为是包围尸体的介质,因而由牛顿冷却定律可以得出尸体体温的变化与体温和室温的温差成正比。由于人体对于室内来说是很小的,因此可以认为其温度的减少,即能量的减少并不能引起室温的明显变化,因而可以认为室温恒定不变。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的尸体差异对尸体温度散失的影响。所以,在没有尸体个体特质参数的模型里,受害者体温变化与室温温差的比例系数k的确定成为模型建立得准确与否的关键。这里将通过对尸体进行两次温度测量来推断系数k,以保证不同的尸体具有不同的比例系数,确保死亡时间推断的准确性。从这个层面讲该法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检验该方法的有效性。

2005年7 月12 日,济南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接到报案称,历下区某住宅内有一男子死亡,接到报案后公安民警迅速赶往现场。侦查人员于12:00到达现场,在某住宅内发现一具尸体,侦查人员迅速勘察了现场,记录了尸体所处的环境、衣着、当时的通风状况、尸体现象等数据。现场无风,死者为男性,30岁左右,身穿蓝色夹克衫,体表无外伤,尸体外表无尸斑、尸僵的状况,再根据周围的调查访问情况,大体确定被害人死亡时间不长,应在尸冷推测范围内。侦察人员对该尸体进行检验,并测得尸体的温度数据。12: 35测得死者的体温是30. 8?, 13: 35测得这具尸体的体温为29. 0?,还测得当时的室温为28. 0?。检验模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受害者的死亡时间。

由以上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变量:

m———室温: 28. 0? t’= 3600秒

T( t0 ) = 30. 8?

T( t0 + t’) = 29. 0?

将上述已知的数据代入公式:

4

计算得: t0 = 4082.46秒,进一步换算为68分钟。所以推算受害者大概死于11时27分。按照该数据,侦查人员开始了大范围排查,在第2天,把第一犯罪嫌疑人郭某捉拿归案。后来郭某在铁证面前对自己的杀人行为供认不讳。案件侦破后,由犯罪人郭某供述得知,他是与7 月12 日7时20和被害人在一起讨论经营利润的分成问题,因意见不和产生争吵,在争吵过程中郭某情急之下顿起杀意,与11时左右和被害人进行打斗,历经10多分钟郭某一个重拳打在被害人头部,致使被害人倒地,郭某看被害人没有气息后慌忙逃离现场,当时时间为11时30分。

(二)根据实验推导出数据对照表,用来查找公式,计算结果。

目前在基层公、检、法多采用我国公安部组织八省市(区)公安厅(局)尸温研究小组推导出的表格。

2表一

时间(h) 温度() 穿衣尸体于木质物上有铺盖尸体于木质物上穿衣尸体于非木质物上

Y=28.1918-0.6475 Y=31.0527-0.7017 Y=26.1844-0.6120

10-20 -0.6179-0.0278 -1.2838-0.0528 -0.8960-0.0188

1-8

Y=30.0849-0.7685 Y=31.2257-0.6642 Y=39.0435-0.0322 20-30

-0.8592-0.02815 -1.3838-0.1072 -0.9352-1.0656

Y=23.2971-0.3144 Y=30.8952-0.5197 Y=23.4548-0.3796

10-20

-1.1260-0.0739 -3.8986-0.0769 -1.2113-0.0195 9-15

Y=31.7744-0.5712 Y=22.9364-0.0438 Y=34.6238-0.7228

20-30

-1.8586-0.0783 -1.4907-1.0325 -2.1521-0.1067

Y=29.6141-0.3143 Y=37.0704-0.5085 Y=27.9526-0.2805

10-20

-3.1512-0.0728 -8.9982-0.0167 2.2850-0.1260 16-24

Y=36.7936-0.5246 Y=37.2688-0.3841 Y=38.3317-0.6164

20-30

-3.3017-0.2399 -4.2254-0.5916 -3.4207-0.1675

2刘文等.《法医病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注:Y是死亡时间是尸体直肠温度是尸体温度下降率是尸体与环境温度差。

此公式是例举了常见的几种尸体出现的环境,建立数学模型,主要针对“穿衣尸体于木质物上”、“有铺盖尸体于木质物上”、“穿衣尸体于非木质物上”三种常见情况进行大量实验通过不同温度段测量不同的数据,推导出来三元回归方程

式,经验证该表格在死后15小时内的认定,误差在2小时以内的为77.78%-

95.90%;误差在3小时以内的为92.59%-100%。24小时内的误差认定在1小时以内的为54.54%;误差在2小时以内的为88.63%;误差在3小时以内的为100%。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示例该方法的实际应用。

2003 年7 月21 日某区发生一宗双命案,由于案发现场属于高档住宅区,港人

居住较多,死者身份特殊,社会面影响很大,境内外媒体也广泛报道,此案很快被省厅列为督办案件,要求限期破案。办案人员在勘察现场和尸体检验时,仔细勘察了尸体所处的位置、衣着、当时的环境、气温、通风状况、有无空调等, 结论为现场无风,环境温度下降很慢。对尸体进行检验时发现尸斑不明显,指压褪色,颈部被切开,属失血性休克死亡。测量两位死者的直肠温度数据显示为:女事主是34.12 ?,而保姆是32 ?,环境温度30 ?。由现场情况和相关口供,可断定死亡时间在8小时以下,再根据数据,找到表格对应公式:

Y=30.0849-0.7685-0.8592-0.02815 找到本公式对应的系数x2为1.9353,所

以得出女事主的死亡时间Y近似等于1.87小时,保姆的死亡时间近似等于3.77小时。测量温度时间为上午2点40分,结合尸体和现场条件,我们认定保姆死亡时间是当天中午11 点左右,而女事主的死亡时间比保姆早1.9 小时,所以推测女事主死亡时间即当天下午1点左右。由数据判断,凶手在现场能呆这么长时间一是说明他了解情况,二是证明死者认识凶手,是熟人。这样就为侦察员提供了准确的时间段,为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有力的线索,缩小了侦察范围,最后一举破获这宗由装修该套住房的装修工导致的特大案件。据犯罪嫌疑人钟某交待:他在装修该房时发现户主很富有,在随后的多次维修保养时蓄生歹心,7 月21 日上午10 点多钟犯罪嫌疑人以维修保养空调的名义敲门入室,保姆见是经常来的熟人就象以往一样开门让他进来,进门后,钟某见只有一人在家便凶像毕露,要求保姆拿钱出来,保姆不配合并呼

救,钟某把保姆推到卫生间内用刀和郎头将其杀死,随后,把卫生间的门关好等女主人回来,近12 点时女主人回来,钟某持刀威胁她要把钱拿出

6

来,女主人见状答应给钱,但是钟某在拿到了所有能拿的钱物后最后还是将她杀死,前后将近2个小时。与我们计算的几乎完全吻合。

四、总结

利用尸冷对死亡时间的推断,对划定案件侦查范围,确定和排除嫌疑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检察院和法院审理案件时,也常须根据死亡时间,判断嫌疑人是否在此时间内有作案的可能。法医工作人员推断死亡时间越接近准确,对侦查和审理案件越有价值,尤其是一个案件牵扯到几个嫌疑人时,准确推断更为重要。此外,死亡时间的推断在财产继承、保险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利用尸冷推断死亡时间有一些准确的公式计算量较大,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但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目前计算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将我们以前实验所得的数据表格、公式录入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就只需将测得的数据输入电脑中相应的程序,就可迅速准确的得出结果。不仅如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将这类程序与温度测量工具结合已不是难事,开发一种专业的工具集测温、计算、自动绘制曲线于一体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禄仕.尸温与死后时间的研究进展.《刑事技术》,1986年,第2期:35,37.

[2]郎博娟等.三种测量尸温方法的比较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 年第17 卷第5 期:435-436.

[3]阎立强等.对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探讨《.辽宁警专学报》,2008年,第3期(总第49期):55-57 [4]刘文等.《法医病理学》.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中国人民

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张益鹄. 法医病理学理论与实践[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3.

7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环境科学论文-工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环境科学是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文从分析教材入手,选择了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材,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国家于2010年批准设立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基础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既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1]。而且由于该学科发展极为迅速,课程内容的理解差异较大,如何紧跟时代发展

的步伐,全面体现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是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环境科学的教材,比如师范大学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中山大学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等。其中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被多家院校选为教材,因为该书理论体系较完整,既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又涵盖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偏重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剖和解决技术。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较适合研究生教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则以生态环境为主线,淡化了环境污染问题。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引入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关于

现代科技概论复习题带填空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总20分,) 1.宇宙大爆炸理论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是__ _____。 2.19世纪末由物理学领域所谓“两朵乌云”引发的革命,最终产生了和两大理论。 3.光年是一个量度宇宙恒星之间距离的单位,记作LY。1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走过真空的路程,约为万亿km。 4.人类基因组计划于年开始实施,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 5.火星密度与地球差不多,但其赤道半径差不多是地球赤道半径的倍,它要比地球小许多,引力也小许多,因此这是它大气稀薄的重要原因。6.2005年10月我国的号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着陆,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的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迈出重要一步。 7.基因是分子上具有效应的特殊片段。 8.达尔文于年出版了划时代的着作《物种起源》。 9.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统称为。 10.地核又分为外核E层和内核G层,其中E层是态,中间是一个过渡的F层。海底扩张的速率大约是每年。 11.复合材料中一种材料作为,另一种材料作为。与第一、二代复合材料相比,第三代复合材料主要是在方面作了改进。12.一纳米(nanometer)等于米。 13.通常用于测定年代方法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14、以光谱或温度为横坐标,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的图谱叫图。处在该图左上方到右下方的对角线狭窄带区内的恒星为星。 15、核反应有和两种方式,都能产生巨大的原子能。 16、是标志集成电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指在一定面积的硅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元件的。 17、2005年10月我国的号飞船顺利升空和安全着陆,首次进行了多人多天的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又迈出重要一步。 18、从DNA上取出单个基因所使用的特殊“手术刀”叫。 19、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预言的,他们因此而获得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α粒子就是带有电荷的核。1911年卢瑟福曾用它轰击金箔,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的原子模型。 21、初始质量在~倍太阳质量之间的恒星最终将演化成。 2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技术既有属性,又有属性。 23、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中提出日心说,把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4、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奠基者是,他倡导了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结课论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结课论文 2014-2015 学年第 2 学期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3计科信息应用 学生姓名: 学号:13031 指导老师:张石定 2015 年 6 月日

现代科学技术对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尹豪 (安阳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信息是21世纪的支柱,信息是一种与物质和能源一样重要的资源。我们身边无时无刻都充满了各种信息,正是这些信息,让我们了解了大千 世界:国内外时事要闻、各种打折促销、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等。在获 取这些信息中,我们使用了很多信息设备,这些设备有的是传统媒介, 有的是现代高科技产物。信息科学技术让我们都生活在地球村之中,足 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本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现状,向我 们分析了信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影响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发现 现代科学技术对学习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信息设备教育生活影响 引言 我是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这一学期,我选学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对我专业的学习的巨大指导意义,以及科学的发展是如何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包括科学发展是如何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科学的进一步提高。这两者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所开设的一门专业,从专业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科学和信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更揭示了我院的性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 微电子技术 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 (2) Hg2C12 (3) Hg (4) Hg (CH3) 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 2⑴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 3 (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 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 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 2 (l)TSP (2)N0X(3)灰尘⑷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 (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其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02、CH4、N20、03、CFCS、0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 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现代科技概论与知识产权

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主体的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客体复杂性,传承的持续性等特点。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的是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使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近年来国家抢救和保护了大批的传统文化,制定了一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体系,但国内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保护,我们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必须多层次的,综合各部门法来保护传统文化,从而建立一个综合性,完善性的法律保护架构。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挑战 1.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农耕文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由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大多属于农耕或游牧文明的产物,它们的产生与发展都源于生产或生活的实用性需要,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已经消亡或正在削弱,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随之改变。一些民族民间歌谣、曲艺和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民间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大量富有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迅速消亡。 2.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的排斥,导致居民失去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传统文化因其处于“公有领域”而不受法律保护,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自由使用,因而出现了这种情况: 他人未经许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完成新的发明并获取知识产权,而没有给持有这些资源的群体以任何利益分享。这导致他们对本民族或社区的传统文化失去保持和发展的动力。 (二)传统文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1.国际社会确立的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给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带来希望。 人们越来越强调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2001年11月2日,该组织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强调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要求充分保障各社会群体及个人继承和利用其文化遗产的权利。各个国家应制定文化政策或法律,对非 1

现代科技导论论文——神奇的黑洞

学科现代科技导论老师黄致新 姓名雷秀芳学号 2010210962 成绩________ 神奇的黑洞 我们头顶那繁星满天的星空,当你看见那一闪一闪发亮的美丽的星星,你是否想过,其实,在那里,有着另外一些更为神奇的星星,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它们,但我们却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它们,便是黑洞! 听见黑洞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一个黑乎乎,让人感觉十分恐怖的一个洞。但事实上,它确实一个很大,让你无法忽略的一个星球。它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①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我们说它“黑”,其实是由于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就连光也不例外。也正是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只能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虽然黑洞是黑,但它本质上还是一颗星体。 其实,虽然你看不见黑洞,但它的很多方面都让你无法忽略。其实,在宇宙中大部分星系,包括我们居住的银河系的中心都隐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黑洞质量大小不一,从100万个太阳质量到100亿个太阳质量。而这样如此惊人的质量究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文学家们通过探测黑洞周围吸积盘发出的强烈辐射推断这些黑洞的存在。物质在受到强烈黑洞引力下落时,会在其周围形成吸积盘②盘旋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势能迅速释放,将物质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从而发出强烈辐射。黑洞通过吸积方式吞噬周围物质,这可能就是它的成长方式。这项最新的研究采用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地基观测设施,包括位于美国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海拔4000多米处的北双子望远镜,以及位于智利帕拉那山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阵列。 并且,这些黑洞也和我们将星星进行分类一样,也具有很多的类别。比如,他可以按组成分为暗能量③黑洞③和物理黑洞;按物理性质可以分为1,不旋转不带电荷的黑洞,2,不旋转带电黑洞,3,旋转不带电黑洞,

环境法概论论文

2013-2014第一学期 通选课《环境法概论》课程论文题目:环境管理不应该只是“一刀切”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20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学号:120803021027 学生姓名:张梦丽 任课教师:黄锦勇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环境工程教研室 2013年11月

环境管理不应该只是“一刀切” 中文摘要 在近年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频发的洪水,沙尘暴等自然灾难也使人们意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对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负责的时候了,但是人们却过于心急,一心想着尽快修复破坏的环境,但“一刀切”的环境治理模式是否合适?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hould not only "one size fits all"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excessive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rought about by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Frequent floods, dust storm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now also has come to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ime for us, but people are too impatient, intent on to repair the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but the "one size fits al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odel is appropriate? 关键词:环境管理一刀切发展 一、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环境。环境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活动空间,也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同时环境也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虽然《后天》只是一部电影,但是电影里面给我们的灾难警示决不能忽视,如果我们继续放纵破坏环境的行为的话,也许某天电影里的情节也会走出现实。所以,对于生态破坏行为的环境管理是迫不及待的。环境具有复杂性。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环境,对生态破坏行为的环境管理也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简单地以“一刀切”来管理所有的环境破坏行为显然显得不太适合。环境管理是迫切的,但不应该是盲目的,应该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因素,以期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能兼顾的情况。 二、过去环保治理的误区 (1)没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近年来兴起的环保袋为例,虽然它可以循环使用,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那么的方便,在购买鱼肉类产品时,环保布袋显然没有塑料袋方便,且环保袋也不是可降解的,环保袋使用的热情下降后,塑料袋仍然卷土而来。另外,虽然某些中小型企业也有环保意识,但是,购买脱硫、除尘等设备,建废水沉淀池等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在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上,后期投入的数额也远比前期购买设备时的大得多,有些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六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 一、内容提要 1、环境污染及形成 (1)环境污染 ?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 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 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 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 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 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 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 (1)大气污染效应 ?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

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 ?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3)颗粒物质 ?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 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m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m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4)硫化物 ?硫常以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的形态进入大气,也有一部分以亚硫酸及硫酸(盐) 微粒形式进入大气。 ?SO2的存在会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使大气的能见度大大降低。 两种物质。 (5)碳氧化物——主要有CO和CO 2 (6)氮氧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的种类较多,N2O 、NO、 NO2、 N2O4、 N2O3、 N2O4、N2O5等,主要 是NO和NO ,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2 (7)碳氢化合物 ?碳氢化合物是由烷烃、烯烃和芳烃等复杂多样的物质组成。 ?燃油的机动车亦是主要的碳氢化合物污染源。 ?碳氢化合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8)造成大气污染因素 ?城市空气有限的稀释作用 ?污染物协合相互作用——协合相互作用现象:当两种和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 作用并产生比一个它们单独作用之和大得多的作用。涉及到污染物的协和效应的例如:光化学烟雾、细粒、吸烟。 ?广泛效应——大气污染己不仅仅是一种城市现象,现今己形成一个较广泛的 影响,如酸雨。

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众所周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享用着科学所带来的众多方便时,也越来越了解了科学所带来的消极的影响。如今,现代科技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作为追求新事物和尝试新生活的主体,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人们对生活中的科技发展愈加关注。科技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未来发展状态。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是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改进为开端,以蒸汽动力技术达到实用为标志,形成了一个以机器技术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使得人类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农业革命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技术,推动了工业的电气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又有了一次新的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极其产业为标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二战后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产大发展时期。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使信息传

递更快、更便捷,促进了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当前国际分工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技术基础大大增强,科技进步的水平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对经济全球化起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对生活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了人们 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科技产品使用的社会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道风景线,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科技密切相关,科技产品已逐渐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现代飞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大大提高了运行的速度,使人们不仅旅途舒适而且节约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高科技家用电器的使用,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人类基 因工程的业已完成,使得科学家对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人类借助生物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技术生产的药品,可以治疗许多常规疗法不能治疗的疑难疾病甚至过去被认为无法治疗的不治之症;治愈疾病,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4.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 界的认识水平。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指出: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使头脑

生态环境概论英语论文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ay feel that the climate has been getting steadily warmer and warmer in recent years. Places which used to be abundant in snowfall have frequently experienced no-snow winters. Drought lasts longer in some dry areas. People find that without air conditioners they could hardly work or fall asleep on hotter summer days. The sid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are alarming. A warmer global climate melts the ice caps, raising sea levels. What is more, it disturbs weather patterns, causing droughts, severe storms, hurricanes (飓风). People suffer a lot from disasters relevant to global warming. However global warming is mainly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greenhouse gases generated by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nitrogen oxides and carbon dioxide. If the atmosphere in the absence of such gases, the Earth will become too cold and not suitable for biological survival. In the atmosphere of greenhouse gases have a certain thing is only natural that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human impact, we will enter another ice age. But our concern is the face of the earth's greenhouse gases increasing so quickly has been a threat to life on Earth. Human activities have led to global warming, such as deforestation, which means that a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into oxygen, and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lead to sea-level rise, Antarctic melting snow and ice temperature. Mean sea-level rise can be used to reduce the land area, melting the ice means that the release of any hazardous substances may also cause further sea-level rise.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f bacteria and viruses will also provide a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 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 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 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 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 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 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 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 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 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

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 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 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 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 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 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 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 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

得分 中国矿业大学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 姓名学号 院系班级 任课教师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本文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主要介绍其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一些解决方略,以此来表明部分环境现状,并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再从一些调查数据描述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出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上的不足。最后,再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温室效应、;因素;现状;影响;公众环境意识;对策。 1.前言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获得了空前规模上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明智的体现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开发的利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如果使用不当或过于轻率,就会给人类自身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害。目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及环境等热门话题,其实质就是反映了人类与环境间的不协调,从而出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矛盾。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在此我仅从第二环境问题进行阐述——而在众多的次生环境问题中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就当前来看,全球变暖等大气问题也连连被拿上了桌面,足见大气问题在人们心中的重视程度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有多大。本文就以温室效应为切入点对当前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2.温室效应介绍 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论文

专业导论(论文) 谈谈你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及四年学习的设想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年级2007级 姓名李云松 学号3107006836 教师傅秀芬 2007年12月12日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制

专业导论论文 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最卓越的成就之一。计算计的广泛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什么是计算机 实际上,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储存的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是由电子的、磁性的、机械的器件组成的物理实体,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等5个基本组成部分。软件则是程序和有关文档的总称,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三类。 计算机硬件系统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硬件系统的5个部分。 硬件系统的五个部分中控制器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控制器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内存程序控制方式,即在使用计算机时,必须预先编写(或由编译程序自动生成)由计算机指令组成的的程序并存入内存储器,由控制器依次读取并执行}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时序控制电路以及微操作控制电路等组成。 运算器是对二进制数进行运算的部件。它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执行程序中的指令,完成各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比较运算、移位运算以及字符运算。运算器由算术、逻辑部件(ALU)、寄存器等组成。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由于计算机的信息都是以二进制形式表示的,所以必须使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根据功能不同,存储器一般可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种类型。内存储器(又称为主存储器,又称为内存或主存)用来存放现行程序的指令和数据,具有存取速度快、可直接与运算器及控制器交换信息等特点,但其容量一般不大。外存储器(又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为外存或辅存)用来存放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其特点是存储容量大、成本低。不能直接和运算器、控制器交换信息,需要时可成批的和内存储器交换信息。外存储器主要有软磁盘、硬磁盘以及光盘等。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