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

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11.4.12-1条)

第11.4.12条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采用;

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11.4.12-1

抗震设计规范

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

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 时,表中数值应增加;

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

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11.4.12-1条)

说明:依表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

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

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的要求

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

表9.5.1配筋百分率(%)

四、柱单边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

此条仅适用于一级且剪跨比小于2的柱

五、柱全部纵筋最大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11.4.13条)

第11.4.13条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抗震规范规定

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六、柱纵筋间距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3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

第10.3.1条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2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3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4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抗震设计规范

6.3.8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 截面边长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4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七、框架柱箍筋最小直径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3.8-2条)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7-2采用。

表6.3. 7-2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2 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9 柱的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3.2-4条)

第10.3.2条 ??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3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4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6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

八、框架柱箍筋肢距最大间距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3.5条)同时满足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的要求

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4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6.3.10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6.3.7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和,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和%。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

九、框架柱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10第6.3.8-2条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条)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6.4.3-1的规定值,且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

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4.3-2采用;

2)二级框架柱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的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一级时尚不应大于6倍的纵向钢筋直径。

1.三级框架柱加密区间距= 100满足150mm和8倍纵筋直径

注:三级框架柱根处箍筋加密区间距不应小于100,

十、框架柱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10条,条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条)

三、四级框架(中、边)柱箍筋非加密区间距满足15倍纵筋直径

十一、框架柱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

(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2? 第6.3.12条,条 )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为什么控制柱中纵筋的配筋率,要求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

轴心受压构件在加载后荷载维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混凝土徐变,则随着荷载作用时间的增加,混凝土的压应力逐渐变小,钢筋的压力逐渐变大,一开始变化较快,经过一定时间后趋于稳定。在荷载突然卸载时,构件回弹,由于混凝土徐变变形的大部分不可恢复,故当荷载为零时,会使柱中钢筋受压而混凝土受拉;若柱的配筋率过大,还可能将混凝土拉裂,若柱中纵筋和混凝土之间有很强粘应力时,则能同时产生纵向裂缝,这种裂缝更为危险。这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故要控制柱中纵筋的配筋率,要求全部纵筋配筋率不宜超过5%

板配筋详解

板配筋详解 一、楼板构造 1、单向板高跨比1/30;双向板1/40;悬挑板1/10;有柱帽无梁楼盖1/35;无柱帽无梁楼盖 1/35; 2、楼板计算主要包括强度计算和裂缝、挠度计算(受弯);单向板,双向板; 3、楼板厚度一般不小于100mm;顶板120mm;普通地下室顶板160mm;嵌固端板厚180mm; 江苏省住宅质量通病控制标准要求:住宅的现浇板厚度除阳台、厨房、卫生间外不宜小于120mm; 4、无梁楼盖一般仅用于地下车库等不考虑水平作用的结构; 5、考虑支座嵌固的强弱,边界条件,与PKPM的错误 6、大小跨度板及楼板变厚度时的处理方式;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 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 7、楼板中加斜撑 8、为了施工方便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 二、楼板钢筋 1、上部受力钢筋

2、下部受力钢筋 3、构造钢筋详《砼规》9.1.6条;构造钢筋的作用 4、分布钢筋详《砼规》9.1.7条;分布钢筋的作用:承受和分布板上局部荷载产生的内力,在浇筑混凝土时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抵抗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的沿分布钢筋方向的 拉应力;

5、阳角放射钢筋需注明长度和根数,注意以下错误 6、角部加强筋及八边形构造做法

1、双向板:楼板上下层;两向受力钢筋

2、单向板:可不表达分布钢筋(长向板底钢筋) 3、需要双层双向贯通布置钢筋的区域 四、PKPM计算在PMCAD中 五、楼板及其钢筋对抗震的作用。刚性楼板的误区。 六、弹性板: 从理论上弄清楚两种弹性板假定: 弹性板6假定是采用壳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 弹性板3假定是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而平面外刚度是真实计算的。 从理论上说,弹性板6假定是最符合楼板的实际情况,可应用于任何工程。但是实际上,采用弹性板6假定时,部分竖向楼面荷载将通过楼板的面外刚度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从而导致梁的弯距减小,相应的配筋也比刚性楼板假定减少。而过去所有关于梁的工程经验都是与刚性楼板假定前提下配筋安全储备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建议不要轻易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弹性板6假定是针对板柱结构和板柱-剪力墙结构提出的,因为对于这类结构,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既可以较真实地模拟楼板的刚度和变形,又不存在梁配筋安全储备减小的问题。 弹性楼板3假定主要是针对厚板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厚板提出的。因为这类结构面内刚度都很大,其面外刚度是这类结构传力的关键。通过厚板的面外刚度,改变传力路径,将厚板以上部分结构承受的荷载安全地传递下去。当板柱结构的板的面外刚度足够大时,也可采用弹性楼板3来计算。在工程应用中,需要了解工程结构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假定。须要好好体会,理解应用,不要断章取义的拘泥于一两句话。

框架结构柱配筋

框架柱纵筋 直径: 《砼规》 (Ⅰ)柱 9.3.1 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 3 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9.3.3 I形截面柱的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 腹板开孔的I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抗规》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6.3.4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板的配筋率规范规定、各类构件配筋率表格、板的构造详图 构造钢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照构造需要设置的钢筋,相对于受力钢筋而言。 构造钢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维护、拉结,分布作用。 构造钢筋的类型有:分布筋,箍筋,拉筋,构造腰筋,架立筋等。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表9.5.1 第9.5.1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全部纵向钢筋 0.6 受压构件 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和45f t/f y中的较大值 注: 1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9.5.2 第9.5.3条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M u≥Mcr (9.5.3) 式中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柱得配筋与尺寸要求: 【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得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得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得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得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与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得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得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 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 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一般取150-200。(大于600得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中改瞧配筋就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③上下层纵筋得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 (7)箍筋配置原则: ①柱箍筋加密区得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 ②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得1/6、与500mm得最大值。2)底层柱得下端不小于柱净高得1/3。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4)剪跨比不大于2得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得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得柱、框支柱、一级与二级框架得角柱,取全高。 ③框支柱与剪跨比不大于2得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框支柱:例如底框结构,柱子上部就是墙,则就是框支柱;剪跨比小于等于2即就是短柱,当剪跨比不大于2而且柱得反弯

框架结构柱配筋

框架柱纵筋 直径: 《砼规》 (Ⅰ)柱?9、3。1 柱中纵向钢筋得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得配筋率不宜大于5%; 3 偏心受压柱得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时,在柱得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得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9、3.3 I形截面柱得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得补强钢筋,每个方向补强钢筋得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得截面面积、?腹板开孔得I形截面柱,当孔得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得一半、孔得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得净间距时,柱得刚度可按实腹I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得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得刚度与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抗规》 6.3。3 梁得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计入受压钢筋得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 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得底面与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得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6.3、4梁得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得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得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ф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得1/4; 三、四级不应少于2ф12、 2 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得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得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得1/20;对其她结构类型得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得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得1/20、 间距:

钢筋混凝土板的钢筋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的钢筋构造要求 钢筋混凝土板的钢筋构造要求 板配筋规定 : 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 :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主要用来承受拉力。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 当板为四周支承 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 2 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 ;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 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 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为 8~12mm;h 150mr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 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 70mm当板厚h 150mmi时间距不宜大于 200mm当h 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 50mn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 a 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5d。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 负筋 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 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 抵抗四温度 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 ; 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 、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 200mm。 2、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为150,200mm并应在 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 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三、构造钢筋 为了避免板受力后,在支座上部出现裂缝,通常是在这些部们上部配置受拉钢筋,这种钢筋称为负筋。 板的配筋原则 : 1、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 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 8mm痩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配筋计算

柱配筋计算 1)如果随意放大梁的配筋,有可能会导致梁的配筋率大于1%,此时按照规范要求是需要进行双排布置钢筋的,这时候由于as发生了变化,as相比原来配筋计算时用到的as增大,导致受压区高度h0变小,这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增加的钢筋量有可能达不到用新的as计算的钢筋量,可能造成计算配筋结果偏小。 2)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计算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发生变化,有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或者构造配筋要求,这样就无法保证梁构件的延性。原来计算出的受拉、受压面积是按照对应抗震等级要求下的构造面积及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双控的结果。 3)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对于强柱弱梁的实现不利。软件中强柱弱梁的处理是按照柱端部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弯矩乘以对应抗震等级下的调整系数,得到柱计算配筋。实际上梁的实际受弯承载力还应该包括在翼缘范围内板钢筋的作用,仅按照直接放大柱端组合弯矩调整系数方式很难实现强柱弱梁,如果再增大梁端受拉钢筋,由于柱钢筋不变,会进一步导致强柱弱梁更难以实现。

4)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会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变大,这也不利于梁端塑性铰机制的出现。有可能由于钢筋的增加导致梁端部实际受弯承载力大于跨中,出现梁出现塑性铰时跨中先于支座部位。规范中对梁配筋要求梁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照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也是期望在竖向荷载下,梁跨中受弯承载力高于支座部位。如果加大梁端计算钢筋,规范这条有可能就名存实亡了。 5)如果随意在计算配筋基础上加大支座处梁受拉配筋,增大到当实际配筋大于2%时,梁端加密区的最小直径要增大2mm,因此,如果增加钢筋量有可能会导致对箍筋的配置有一定的影响,这容易被设计师忽略掉。

10框架柱的配筋计算10教程

框架柱的配筋计算 选取第一层柱进行计算和配筋: 1.柱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柱的配筋采用对称式(以利于不同方向的地震作用),为便于施工,柱子纵向钢筋绑扎接头,应避开箍筋加密区。搭接、锚固及截断见混凝土结构施工整体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 柱截面尺寸为550550mm mm ?,'35s s a a mm ==,055035515h mm =-=。 (1)确定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强度及几何参数 采用30C 混凝土,2300/y f N mm =,214.3/c f N mm =,采用335HRB 级钢筋, '2300/y y f f N mm ==,21.43/t f N mm =,1 1.0α=,0.55b ξ=。 a. A 轴线外柱 查柱组合表可以知道A 轴线外柱 max 129.72M KN m =?,max 1322.85N KN =。 (2)判断大小偏心受压 0.50.514.35505502162.88b c N f A KN ==???= 0.52162.88 1.64 1.01322.851322.85 b c N f A N ===>,截面破坏时为大偏心受压破坏。 原始偏心距 3 0129.7210981322.85 M e mm N ?=== 附加偏心距 550 18.32030 30 a h e mm ===<,取20a e mm = 初始偏心距 i 09820118a e e e mm =+=+= 1max max 0.52162.88 1.64 1.0132 2.85 b c N f A N N ξ= ===>,取1 1.0ξ= 0 2 1.150.01 1.150.01 6.0 1.09 1.0l h ξ=-=-?=>,取2 1.0ξ= 底层框架柱的计算长度为 00 1.03300 33006.05550 l H l h == ==>所以需要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220120 1 11()1 6.0 1.0 1.0 1.11118 14001400515i l e h h ηξξ=+ =+???=?? /2 1.11118550/235370.98i s e e h a mm η=+-=?+-= (3)求s A 和's A

板配筋规定

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 主要用来承受拉力。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 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h>150mm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 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

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 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 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抵抗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

配筋构造之一般规定

配筋构造之一般规定 混凝土保护层 1.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表9-12的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表9-12 注: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JG1 24的规定。 2.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取决于构件的耐久性和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的要求。 (1)从钢筋粘结锚固角度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的要求是为了保证钢筋与其周围混凝土能共同工作,并使钢筋充分发挥计算所需的强度。 (2)根据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是按照构件在50年内能保护钢筋不发生危及结构安全的锈蚀确定的。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13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9-13 注: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表9-13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

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mm。 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9-13中的数值减少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9-13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特殊条件下的混凝土保护层 (1)一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表9-13的数值增加4006;当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时,混凝土保护层可适当减少。 (2)三类环境中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 (3)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钢筋锚固 1.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公式(9-1)计算,不应小于表9-14规定的数值。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 a(mm)表9-14 注:1.当圆钢筋末端应做180°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d; 2.在任何情况下,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0d; 3.d-钢筋公称直径。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表9-14的锚固长度应进行修正。

梁板柱配筋计算书

截面设计 本工程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延性框架设计准则,截面设计时,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对内力进行调整。 框架梁 框架梁正截面设计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1 s f c bh02(9-1-1)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为: M u E 1 s f c bh02 / RE(9-1-2)因此,可直接比较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组合值M 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RE的大小,取较大值作为框架梁截面弯矩设计值。即 M Max M u , RE M uE(9-1-3)比较 39 和表 43 中的梁端负弯矩,可知,各跨梁端负弯矩均由水平地震作用 控制。故表 39 中弯矩设计值来源于表 43,且为乘以RE后的值。 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 形截面计算。 T 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应按下列情况的最小值取用。 AB 跨及 CD 跨: b f 1 3l0 =7.5/3=2.5m; b f b s n0.3 [ 4.20.5 (0.25 0.3)] 4.2m b f b12h f0.3 12 0.3 1.86m h f h00.1 , 故取b f =1.86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一排钢筋取 h0=700-40=660mm,

两排钢筋取 h0=700-65=635mm, 则 f c b f h f h0h f 2=14.3×1860×130×(660-130/2) =2057.3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BC 跨: b f 1 3l0 =3.0/3=1.0m; b f b s n =0.3+8.4-0.3=8.4m; b f b12h f 0.312 0.131.86m ; h f h00.1, 故取b f =1m 判别各跨中截面属于哪一类T 型截面: 取h0=550-40=510mm, 则 f c b f h f h0 h f 2=14.3 ×1000×130×( 510-130/2)=827.26kN.m 该值大于跨中截面弯矩设计值,故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 形截面。各层各跨框架梁纵筋配筋计算详见表 49 及表 50。 表格 49 各层各跨框架梁上部纵筋配筋计算 层号 AB 跨BC 跨CD 跨 -MABz-MABy-MBCz-MBCy-MCDz-MCDy 负弯矩 M ( kN·m)-213.6-181.8-188.86-188.86-181.18-213.6 M bh0.1140.0970.1010.1010.0970.114 1 f c0 s2 1(12s ) 0.1210.1020.1070.1070.1020.121 4 0.9710.9490.9470.9470.9490.971 s 0. 5 1(12s ) 配筋 As(m m2)925.84803.52839.35839.35803.52925.84实配钢筋3C203C203C203C20 3 负弯矩 M ( kN·m)-370.84-319.2-347.48-347.48-319.92-370.84

框架柱构造配筋须满足的规范要求

一、柱主筋直径相差小于2级 二、柱主筋单侧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 第11.4.12条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11.4.12-1 6.3.7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注:1 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3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三、柱全部纵筋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1.4.12-1条)说明:依表11.4.12-1注,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本程序对表中数值减小0.1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程序对表中数字增加0.1 计算最小配筋率时按GB50010-2002第9.5.1条注3取全截面面积计算 注:Ⅳ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应按 0.8%的要求 第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9.5.1 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 表9.5.1 率(%)

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配筋构造讲解

钢筋混凝土梁板的配筋构造 3.1 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 (1)梁的一般构造 钢筋混凝土梁的常用截面有矩形、T形、工形和花篮形等形式,如图 图3.25梁的截面形式 受弯构件在外荷载作用下,截面上将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y的作用。在弯矩较大的区段可能发生沿横截面的(称为正截面)受弯破坏,在剪力较大的区段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受剪破坏,当受力钢筋过早切断、弯起或锚固不满足要求时,还可能发生沿斜截面的受弯破坏。 一、梁和板的一般构造规定 (一)梁的配筋构造 1)梁的截面尺寸 梁的截面高度h与梁的跨度l及所受荷载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独立简支梁,其截面高度h与其跨度l的比值(称为高跨比) h/l=1/12—1/8 ;独立的悬臂梁h/l为1/6左右;多跨连续梁h/l=1/18—1/12 。 梁的截面宽度b与截面高度h的比值b/h,对于矩形截面一般为1/2.5~1/2;对于T形截面一般为1/3~1/2.5 。 为了统一模板尺寸便于施工,梁的常用宽度一般为180mm、200mm、220mm、250mm,250mm以上以50mm为模数;而梁的高度h一般为250mm、300 mm、…、1000mm等尺寸,当h≤800mm时以50mm为模数,当h>800mm时以1OOmm为模数。 2)梁的配筋 梁中一般配置下列几种钢筋(图3.26): ①纵向受力筋。如①号筋,它是用来承受弯矩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为10-28mm,根数不得少于2根。梁内受力纵筋的直径应尽可能相同;当采用不同的直径时,它们之间相差至少应为2mm以上,便于施工中容易用肉眼识别,但相差也不宜超过6mm。 ②弯起钢筋。如②、③号钢筋,它是由纵向受力钢筋弯起而成。它的作用是:中间段同纵向受力钢筋一样,可以承受跨中正弯矩;弯起段可以承受剪力;弯起后的水平段有时还可以用来承受支座处的负弯矩。 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般是:当梁高h ≤800mm时为45°;当梁高h>800mm 时为60°

板配筋构造要求

板 板配筋规定:钢筋混凝土板是受弯构件,按其作用分为:底部受力筋、上部负筋、分布筋几种。 一、受力筋 主要用来承受拉力。悬臂板及地下室底板等构件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是在板的上部。当板为两端支承的简支板时,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跨度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大于2时,板为单向受力,叫单向板,其底部受力钢筋平行短边方向布置;当板为四周支承并且其长短边之比值小于或等于2时,板为双向受力,叫双向板,其底部纵横两个方向均为受力钢筋。 1、板中受力钢筋的常用直径:板厚h<100mm时为6~8mmm;h=100~150mm时为8~12mm; h>150mm时为12~16mm;采用现浇板时受力钢筋不应小于6mm,预制板时不应小于4mm。 2、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h>150mm时不宜大于1.5h或250mm。板中受力钢筋一般距墙边或梁边50mm开始配置。 3、单向板和双向板可采用分离式配筋或弯起式配筋。分离式配筋因施工方便,已成为工程中主要采用的配筋方式。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下部钢筋宜全部伸人支座;支座负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a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 4、简支板或连续板跨中下部纵向钢筋伸至支座的中心线且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钢筋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对与边梁整浇的板,支座负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应为La,见图2-21右侧支座负筋 5、在双向板的纵横两个方向上均需配置受力钢筋。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布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二、分布钢筋 它主要用来使作用在板面荷载能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抵抗四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在垂直于板跨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同时还与受力钢筋绑扎在一起组合成骨架,防止受力钢筋在混凝土浇捣时的位移。 1、单向板中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 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2、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三、构造钢筋 为了避免板受力后,在支座上部出现裂缝,通常是在这些部们上部配置受拉钢筋,这种钢筋称为负筋。 板的配筋原则: 1、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痩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该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沿受力方向配置时不宜小于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时可根据实践经验适当减少。

配筋构造

9-2 配筋构造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配筋构造,主要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并参考有关规程及工程实践经验编写而成。 9-2-1 一般规定 9-2-1-1 混凝土保护层 1.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应根据表9-12的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表9-12 定。 2.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 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取决于构件的耐久性和受力钢筋粘结锚固性能的

要求。 (1)从钢筋粘结锚固角度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的要求是为了保证钢筋与其周围混凝土能共同工作,并使钢筋充分发挥计算所需的强度。 (2)根据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是按照构件在50年内能保护钢筋不发生危及结构安全的锈蚀确定的。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且应符合表9-13的规定。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表9-13 70mm。 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表9-13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不应小于15mm。 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9-13中的数值减少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9-13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取用。

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处于二、三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特殊条件下的混凝土保护层 (1)一类环境中,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按表9-13的数值增加4006;当采取有效的表面防护措施时,混凝土保护层可适当减少。 (2)三类环境中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带肋钢筋。 (3)对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处于四、五类环境中的建筑物,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9-2-1-2 钢筋锚固 1.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公式(9-1)计算,不应小于表9-14规定的数值。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 a(mm)表9-14

框架柱配筋设计

框架柱配筋设计 1.纵向钢筋 1.1纵向钢筋直径及根数(非抗震) (1)纵筋直径 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砼规》9.3.1第1条) (2)纵筋根数 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砼规》9.3.1第4条) 1.2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抗震)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增加0.1。(《砼规》11.4.12,《高规》6.4.3,《抗规》6.3.7) 特一级框架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按本规程表6.4.7规定的数值增加0.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不应小于1.4%,角柱不应小于1.6%。(《高规》3.10.2第3条) 1.3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 柱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5%、不应大于6%,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5%。(《高规》6.4.4第3条) 框架柱、框支柱(抗震)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不应大于5%。(《砼规》

11.4.13,《砼规》9.3.1第1条) 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砼规》11.4.13,《高规》6.4.4第4条) 2.箍筋 2.1箍筋加密区范围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应符合本条第2款一级抗震等级的要求。(《砼规》11.4.12第3条)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中的最大值;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底层柱根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砼 2.2加密区箍筋构造 (1)加密区箍筋肢距 柱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300mm。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且箍

2010版新规范平法图集(11g101-1)全面解释_secret

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 一、适用范围变化: 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以 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 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较03G101有如下变化: 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可以进行组合使用; 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与原图集一致) 3、A节点,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以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新增的构造) 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 5、BC节点,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超过的,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错开20d;没有超过的,弯折部分要>=15d,总 长>1.5labe,同样错开20d; 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与原图集一致) 7、E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与节点A组合使用;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梁上部钢筋伸入柱1.7labe。 (一)柱变化的点: 1. 柱根(嵌固部位):基础顶面或有地下室时地下室顶板;梁上柱梁顶面,墙上柱墙顶面; 2. 抗震柱\非抗震柱顶层边角柱节点变化; 3. 抗震柱\非抗震柱中柱节点变化; 4. 抗震柱\非抗震柱变截面节点变化; (贰)剪力墙变化的点:

钢筋混凝土粱、板的受力特点及配筋要求讲解

钢筋混凝土粱、板的受力特点及配筋要求 (一)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力特点 钢筋混凝土梁、板是房屋建筑中典型的受弯构件。按板的受弯情况,可分 为单向板与双向板;梁(板)按支承情况分,可分为简支梁(板)与多跨连续梁(板)。 1.单向板与双向板的受力特点 两对边支承的板是单向板,一个方向受弯,而双向板为四边支承,双向受弯。若板两边均布支承,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或等于2时,应按双向板计算;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但小于3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筋;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或等于3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2.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 现浇肋形楼盖中的板、次梁和主梁,一般均为多跨连续梁(板)。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是主要内容,配筋计算与简支梁相同。 连续梁、板的受力特点是,跨中有正弯矩,支座有负弯矩。因此,跨中按 最大正弯矩计算正筋,支座按最大负弯矩计算负筋。钢筋的截断位置按规范要 求截断。 (二)钢筋混凝土板的配筋要求 板的厚度与计算跨度有关,应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同时考虑经济和施 工上的方便。屋面板一般不小于60mm,楼板一般不小于80mm。板中通常配制两种钢筋:受力主筋和分布钢筋。 1.一般配筋要求 (1)受力钢筋 受力钢筋沿板的跨度方向设置,位于受拉区,承受由弯矩作用产生的拉 力,其数量由计算确定,并满足构造要求。如:单跨板跨中产生正弯矩,受力 钢筋应布置在板的下部;悬臂板在支座处产生负弯矩,受力钢筋应布置在板的 上部。 受力钢筋常采用HPB235钢筋,也可采用HRB335钢筋,直径常采用6mm、 8mm、10m、12mm。在同一块板中钢筋直径相差应不小于2mm,钢筋直径种类不 宜多于2~3种,以免引起施工时互相混淆。当采用绑扎钢筋作配筋时,受力钢筋的间距一般不小于7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2)分布钢筋 分布钢筋是与受力钢筋垂直均匀布置的构造钢筋,位于受力钢筋内侧及受 力钢筋的所有转折处,并与受力钢筋用细钢丝绑扎或焊接在一起,形成钢筋骨架。其作用是:将板面上的集中荷载更均匀地传递给受力钢筋;在施工过程中 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抵抗因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在垂直受力钢筋方向产生 的拉力。 分布钢筋采用HPB235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 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

框架柱截面估算

一.用轴压比估算柱截面 1、估算公式:Ac>=Nc/(a*fc) 其中:a----轴压比(一级0.7、二级0.8、三级0.9,短柱减0.05)fc---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c---估算柱轴力设计值 2、柱轴力设计值:Nc=1.25CβN 其中:N---竖向荷载作用下柱轴力标准值(已包含活载)β---水平力作用对柱轴力的放大系数 七度抗震:β=1.05、八度抗震:β=1.10 C---中柱C=1、边柱C=1.1、角柱C=1.2 3、竖向荷载作用下柱轴力标准值:N=nAq 其中:n---柱承受楼层数 A---柱子从属面积 q---竖向荷载标准值(已包含活载) 框架结构:10~12(轻质砖)、12~14(机制砖) 框剪结构:12~14(轻质砖)、14~16(机制砖) 筒体、剪力墙结构:15~18 单位:KN/(M*M) 4、适用范围 轴压比控制小偏心受压或轴心受压柱的破坏,因此适用于高层建筑中的底部楼层柱截面的估算。 二.柱配筋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电算结果往往是构造配筋即可。按柱的构造配筋率0.8%配筋,只相当于定额指标的1/2~1/3,有经验的设计人是不会采用的。因为受地震作用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和大开间、大进深的边柱,一般均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而电算程序则是按两个方向分别为单向偏心受压的平面框架计算配筋,结果往往导致配筋不足。 笔者建议:框架柱配筋的调整可做以下几项: 1)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也可两个方向均进行计算后比较各柱的配筋,取其教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 2)调整柱单边钢筋的最小根数:柱宽<=450mm时3根,450<柱宽<=750mm时4根,750mm<柱<=900mm时5根。(注意:柱单边配筋率不小于0.2%) 3)将框架柱的配筋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放大大些(不小于1.4倍),边柱次之,中柱放小些(1.2倍) 4)由于多层框架时电算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层不均匀时,再适当放大一点框架柱的配筋也是可以理解的,具体放大多少,就要由设计人的经验决定 5)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柱箍筋直径宜增加2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