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

世界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
世界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

世界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个阶级的权利?

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

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

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参加的首脑有哪几位?

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

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

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世界历史》第一册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

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

⑤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从材料内容看,你认有哪些)

4、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初中《世界历史》课本

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

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5、“分析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①上述材料是谁为哪一个组织起草的什么文献的内容?

②该文献何时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6、材料:“一八六三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沿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凶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①这份文件的名称是什么?

②这一文件颁布于哪一年?

③它有什么作用?

7、材料1: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国务会议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说: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做到了。

材料2: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②1861年改革是因为当时出现了什么危机?

③农民为什么会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8、林肯总统1858年一次演说中的部分内容:“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变成另一种东西。”

①文中的“房子”是指什么?

②“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分别是指哪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③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结果如何?

9、材料1:“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某国际组织盟约

材料2:“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和德国作战。”——某双边军事协定

①材料1和材料2反映了哪两个集团的形成?它们的性质如何?

②这两个集团的形成造成了什么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恩格斯

①文中所提到的“变革”指的是什么?

②这场“变革”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在哪一个首先国家兴起?

③在这场“变革”中被称为先驱是谁?

④试举出在绘画、诗歌、天文学方面的巨人各一人?

11、阅读以下资料:

材料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将是整个世界。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回答:

①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出自于什么人的什么著作?

②这部文件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中的“锁链”指什么?

④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日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国家。通过世界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日本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场不同时期(古代和近代)的改革。它们使日本发生了质的改变。

请问:

(1)、以上指的是哪两场改革?

(2)、这两场改革分别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最重要的影响?

(3)、日本的发展史给你什么启示?

13、“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贸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马克思

请回答:

⑴“旧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新社会的政治制度”又指什么?

⑵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⑶为什么说“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

14、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三: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文件?分别由哪国资产阶级于何时颁布?

(2)材料一颁布的目的是什么?是由何机构颁布的?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善良殖民地人民”是指什么?

(4)材料二是由什么机构颁布的?它的颁布标志着什么?

(5)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15.材料一: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在纺织业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也很快采用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的新技术,工业的发展,刺激了交通运输的革新的。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它一切民族――如果它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机器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开始于哪个国家?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2)请举出一个交通运输革新的实例。

(3)材料二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4)结合材料三,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16、材料:战败的德国由苏、美、英三国军队分区占领;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①本段话引自何会议的内容?

②欧洲战争结束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

③该会议还规定建立何国际机构?这个机构中五大常任理事国是哪几国?

17、“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世界历史第二册)

①欧洲共同体是什么时候成立?

②西欧国家于哪一年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什么国际性组织?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18、阅读下列材料:

1938年10月5日,邱吉尔在下院的演说中说:“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危险。”

“不要以为这种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只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

们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罢了。”──引自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回答:

①依据上述材料,利用所学知识,判断捷克斯洛伐克是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被分割的?

②被分割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叫什么名称?它被割让给了哪个国家?

③为什么说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为危险”?

④历史是怎样证明邱吉尔的“这只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这个判断的?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

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东西。”──《列宁全集》

材料二东欧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

没有发挥和显现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

(3)谈谈社会主义国家从东欧剧变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21、材料一: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技术革命,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在这次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飞跃。1870—1900年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倍多,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发生的这场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1)请你说出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年代以及它们各自给社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2)结合材料,分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哪种新趋势?科技革命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3)结合你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举出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信息传递方面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

(4)请你借鉴日本或美国近现代发展经济的经验,说一说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做,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发明了电灯、电话、电报、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 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目前,全球互联网上网用户已达三亿多。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

材料二: 据统计,1970年——1979 年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5%下降到3%;从事创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了13%;从事服务和信息业的人口则15%上升到72%。

材料三: 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异步自身不足,仅二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电灯、电话、电报是哪一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耐用电灯泡的发明者是谁?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互联网是哪一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以上三段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材料三美国的做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23、材料一: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的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选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尽成枯枝残叶;农业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美国一总统1933年3月4日就职演说》

①这些措施是谁实施的?

②他就职时美国的情况怎样?

③他上台后采取什么手段缓和这种局面?

④其目的是什么?

⑤采取以上措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

材料三: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

①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无从下手失分严重。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这一题型呢?我认为应掌握四个步骤,即:读、找、思、答。 一、读——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容。第二遍细读,正确

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

历史《世界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九年级义务教材《世界历史》上册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第课史前时期的人类 一、选择题: 、、、、、、 二、填空题: 、直系祖先、直立人、黄种、黑种、白种、私有制、阶级 三、材料解析题 、①私有财产和阶级的产生 ②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四、问答题 、提示:有来自自然界的,如冰川、寒流、洪水、干旱都会使他们的食、住等无法得到保障,还有猛兽等的威胁;有来自人类自身的,如自身进化的问题,怎样去获取食物、取暖、发明工具、使用火等。此外,由于隔绝等原因,使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也会导致人类生活困难重重。 【拓展提高】 、提示:不同意。尽管种族形成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令人完全信服的说法,种族形成的具体过程更令人疑惑重重,但人种差别是在人类出现之后为适应各自生活的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源自作为人类的各个种族在与生俱来的智力方面,彼此没有很大差别——这一点已为所有的人类学家所认同。 第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一、选择题: 、、、、、、 二、填空题: 、年、年、年、木乃伊 三、读图识图: 、 ①、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②古埃及国王修建了巨大的金字塔形陵墓。它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③太阳神沙马什、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象征王权神授的至高地位。 ④《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的发现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四、问答题: 、公元前世纪乔达摩·悉达多 教义:①众生平等;②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发展和传播:①主张众生平等,刻苦修行能达到“极乐世界”,对渴望解除苦难的人有吸引力;②宣扬“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统治,为很多国家所利用而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七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七年级历史重点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1.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战国时期什么人之口?是 什么意思?其中“孝公”是谁? 答:出自商鞅之口;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 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孝公”是秦孝公 (2)他曾在历史上有过什么作为?这一作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作为: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3)这一作为有何影响? 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此人的主张是什么?这一理论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 答:他主张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这一理论属于法家,代表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5)此人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的哪个诸侯国进行的?答:战国时期;秦国 (6)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答:建立县制 (7)这次变法实施奖励农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增强国力 (8)如果你是当时的新兴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答:①承认土地私有,保证地主对土地的占有,确保了地主的利益;②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9) 材料二是描绘了什么场景?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场景: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变化: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10)这一理论对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改变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地方,坚持改革的方针不动摇。 (1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该材料是谁说的?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孔子说的,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他对教育的贡献有哪些?答: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②他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以便“温故而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2017年全国1卷高考历史题解析 平定一中苏双银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本试题依托经典史料,呈现出分封制的时空特征,考察学生对分封制认识,从选项内容设置看,试题采取了比较思维选项设置,学生所需要基本知识是分封制政治实质(D分封制把王畿之外土地分封给贵族,实现王权通过各层贵族对地方统治,其中君主贵族实行分权体制,确定了分封下贵族政治)和对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影响(A是间接影响),以及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BC属于中央集权下政治特点),以点带线考察内容主题是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涉及两大政治制度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特征的比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采用了大事年表形式,呈现出历史事实演变中的基本过程,表格主题“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与图表信息结合时空域特征明确。学生思考重心放在与四个选项的逻辑推论上,A是本主题的背景,B不符合主题领域特征(中央对地方管理),D信息提炼与图表信息相悖。因此正确答案是C。本题学生应具有的基本史实是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本题是史料辨析题,主题明确“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设问明确要求是“不同历史叙述——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要求学生在不同历史叙述中找出共性的历史结论。强调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史料真伪辨析是历史实证的前提,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能力。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本题涉及历史现象的时间是“明前中期——明后期”,核心主题是“朝廷对饮食器皿等级管制从严格到松弛”问项是“这一变化反映了”,解题关键在“这一变化”本质是饮食器皿上变化反映的是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转化为学生熟悉思维即“决定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习俗变迁产生的影响是什么”的思路上来,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不符合这一理论认识,C项说法绝对化没有适当反映出伦理瓦解的程度性排除。D项是材料信息的一种表象之一,失之于信息片面。正确选项是B项。符合唯物史观认识论。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本试题提供信息丰富,主题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艰难。本题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受到列强排挤和压制,立意在于反思中国近代化进程,民族经济发展一定是以民族政治独立为前提的,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考察国家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BC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D项放在洋务运动特定时空中思考,没有政治独立,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是历史事实。因此排除。正确选项是A。此试题平实的如同一个模拟题,不符合高考选拔功能。A项答案仅仅是就试题论试题而已。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如何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如何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被称为最具有学科特色的主观性题型,是最典型的“能力型”试题。它既能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更能体现中考命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材料解析题在命题的可操作性上,较之其他非选择题,更能体现试题的人文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它结构稳定,难度跨度大,难易程度灵活,因此备受命题者青睐。这类题的材料表现形式主要有:简单材料填空、一段或几段文字材料、诗歌或名言性材料、图片材料、图表材料、文字图片或图片组成的混合材料等。从设问来看,基本为多问型的,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中这一类题的开放性程度不断增加,有的试题还把材料阅读后学写小论文列入其中。 解答材料解析题有三个难点:一是判断材料;二是运用材料;三是解 答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判断材料,解答问题呢?(1)先读问题,后读材料,再读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问题中提取有效信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找出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导入语及材料出处,作为阅读材料的突破口。如果从问题中不能得到有效信息,就应该看材料了。读材料首先读材料的出处,如出自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文献。另外学生还需从材料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关键字、词、句,如时间、人物、地点,也可能是该段材料的中心词等,这样便容易作答了。(3)联系教材内容,回答有关问题。如果设问中要求“结合所学”,考生就要把材料中的信息与教材整合,这样就容易多了。(4)联系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现实生活,个人实际等谈感受、想法、体会、做法、看法、认识、评价、启示等。这个环节比较难,但只要平时多观察生活,多留意生活,多关注时事热点、焦点问题,相信我们也能答好它。 (5)明确设问,明确试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作答。(6)图表材料题要从图表数据中提取与设问相关的数据分析作答。(7)组织答案力求全面、准确、精炼,有层次性、条理性,书写规范整齐,切忌出现错别字。 下边以文字材料型解析题举例说明:“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萸学?风谭,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企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引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 ? ? ?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

历史材料分析题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 图一图二 图一、图二两种房屋,是我国远古时代,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仔细观察两幅图片,请回答: (1)你知道图一和图二中所画的房屋样式分别是什么吗? (2)居住在图一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居住在图二房屋的原始居民叫()。 (3)导致上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历史诊断(9分) 是关于我国原是农耕文化的相关信息,七年级某位同学据此完成了一份家庭作业,其中有3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改正。 距今约7000年前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到浙江余姚时,半坡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我们的主人公陶陶走进半地穴式的房屋,喂了喂氏族里饲养的水牛。他招呼氏族里的人拿上石刀石镰一起去收割粟。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了中午,大家急忙往回赶,回去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熟饭了。 错误1 改正应为 错误2 改正应为 错误3 改正应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权位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材料二:商朝最后的国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材料三:新兴的周王朝以崭新的风格实行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物。 请回答: 材料一中禹的儿子启是通过什么样的继承方式成为夏朝国王的?商朝最后的国王是谁?他的残暴导致了什么结果? 材料三中周王朝实行统治的“崭新的风格”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存在了800年。有一件事成为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这件事情是什么? 夏、商、西周都因国王的暴政或昏庸而衰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

高考历史经典材料解析题选——西方世界的挑战 材料一: 第三十四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单位:万英镑)年份1840年1842年1845年1850年1851年1853年输华商品总值52.4 96.6 239.0 140.0 216.0 100.0 材料三: 外国人始终想将贸易从五个口岸扩展到全中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节以绕开顽固的广州当局,以及由于战后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产生的降低关税要求。这些问题汇合到一起,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1856年,三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朝廷告知可允许作一些合理的小变动,但重大条款不予考虑,以免万年和约《南京条约》失去其意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25分) (1)材料一中《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了什么原则?(2分) (2)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在外国人中间引发了一种要求修约的强烈冲动”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内部正面临怎样的统治危机?(5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清政府应对西方世界挑战态度的看法。(15分)答案: (1)条约一经签订,双方应遵守;如确因情况变化,须经双方协商而定。(2分) (2)中国人民购买力低下;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没有实现;(3分) (3)对华商品倾销额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与中国方面打交道不顺畅;战后商品价格下降

世界历史材料分析题

世界历史材料分析题 1、当时的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 (1)这则材料反映的氏族发展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的婚姻状况?母系氏族社会。 (2)这一阶段什么人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女性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3)这一阶段后来被哪一阶段所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阅读下列材料: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以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请回答: ①这部法典的名称是什么?它是哪国的哪位统治者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汉谟拉比 ②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是什么?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③这部法典的世界地位怎样?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二:他们编造说:?造物神用自己的嘴创造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脚创造出首陀罗。因为高低贵贱的区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 材料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凡内政、外交、战争、和平、国家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一切大事,皆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各机关的一切官员均由选举产生。 ①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奴隶制各是什么地区的?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雅典。 ②三个地区的奴隶制的特点各是什么? 古巴比伦奴隶制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古代印度奴隶制等级非常森严;古代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4.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443年起,伯利克里连任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15年。执政期间,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规定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十天召开一次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能参加。 ①材料中所表述的是哪个地区的何种政治体制?是古代希腊雅典城邦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②你对这种政治体制是如何认识的? 雅典民主政治较充分地发挥了雅典公民多方面的积极性,对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真正掌握实权的职务总是由少数富有的奴隶主把持着,其阶级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实行专政的一种形式。 5.阅读下列材料: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帝国政治非常腐败,贪污、贿赂成风。上自达官显贵,下到各行省的大小官员,无不滥用职权,对人民进行敲诈勒索。各地驻军对群众也百般欺凌,抢劫财物,形同强盗。查士丁尼又大兴土木,在首都君士坦丁堡兴建了宏伟的宫殿和辉煌的圣索非亚教堂长期的侵略扩张,战费消耗极大,到查士丁尼统治末期,国库空虚,民尽财穷,军队濒于瓦解,削弱了抵御外族入侵的力量。从六世纪后期起,出现强敌压境的局面拜占廷丧失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北非的大片领土。后来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也落入阿拉伯人之手。帝国版图大缩小,拜占廷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已经走向崩溃。 ①文中的拜占廷帝国指的是古代的那一个国家?它什么时候被哪一个国家灭亡? 东罗马帝国它在15世纪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②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拜占廷帝国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拜占廷帝国为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的版图,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国家无力维持庞大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广袤的地区,国土不断被外族蚕食鲸吞,领土大大缩小。而与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西亚兴起,不断强大,最后在15世纪灭掉了拜占廷帝国。

[精品]2017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材料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请回答: (1)毛泽东对近代中国国情阐述及其重要性。 (2)正确认识当今国情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重大意义? 2.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集中全党智慧,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各项政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思想、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论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重大意义。 3.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而必然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4.1952年前后,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把新民主主义社会当作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是不符合实际的。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巩固新民主义的秩序”的主张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2) 20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5.薄一波指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成于邓”。 试述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及其重大理论意义。

2017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读】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gCYST5o6Gm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gCYST5o6Gm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

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gCYST5o6Gm 【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gCYST5o6Gm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gCYST5o6Gm 【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gCYST5o6Gm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读】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

【历史】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测试题(附答案)

【历史】人教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测试题(附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下面是一份还没有最终完成的历史小报。请你再次编辑,完成设计。 名称:栏目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中国、朝鲜、越南等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栏目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20世纪50年代,埃及人民在①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并将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 “②”1990年③的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④的枷锁。 栏目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请回答: (1)把栏目二的内容填写完整。 ①②③④ (2)依据所学,仿写栏目三(举出一例即可)。 (3)结合小报内容,给它取一个恰当的名称。请以“殖民地人民的反殖斗争”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①纳赛尔②非洲年③纳米比亚④殖民主义 (2)栏目三: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人侵,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1999年年底,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举出一例,符合要求即可) (3)小报名称: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等符合小报主题即可。略。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埃及人民在①纳赛尔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并将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②非洲年”,1990年③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④殖民主义的枷锁。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人侵,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巴拿马人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1999年年底,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符合要题意即可。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读——是解题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1. 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 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易产生惧怕心理,影响 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 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 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 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 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用,甚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 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 的《韩非子·有度》所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 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 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③阅读材料时,还应注意从省略号 两边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 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1. 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 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 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具 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 答问题就不难了。 3. 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如何答好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初中历史考试中最难的题,无非是材料分析题。很多孩子在这里失分严重,虽然考前对书本知识有了大概掌握,但是,一上考场,很多孩子就招架不住,对有些问题总是答不上、答不全。材料分析题如何拿满分? 材料题考察难度也分为易、中、难三种,但从试卷整体来说,难度肯定比选择题大。材料分析题常见的出题方式: 一、文字型材料题。这是平时考试中的常见出题方式,中考也是。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学生较好回答。 二、表格型材料题。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对重要历史表格材料的分析能力。这类题往往考查某个知识的具体方面,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设问也往往采取递进式。 要想读懂这些图表,需要图表和文字材料结合起来理解,其次还要把图表、文字材料和设问结合认识,进行答案的组织。 三、开放型材料题。所谓的开放型,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材,尽可能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贴近生活,做到新颖,但是有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以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这一类为主。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一)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1.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2.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3.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二)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训练 1、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①上述材料引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哪一年通过?这个文件颁布的目的是什么? ②该文件限制了什么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哪一机构的权利? ③该文件有什么作用?④对英国政体产生了什么影响?(确定了哪一种政治体制?) 2、材料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议,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材料二:1938年夏至秋,英国首相张伯伦三次会见希特勒。第三次,与德、意、法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城签订协定后,他飞回伦敦对群众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然睡觉去吧!" 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结果。 ①慕尼黑会议召开于哪一年?②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为什么说慕尼黑会议是个大阴谋?④张伯伦的预言正确吗?为什么? ⑤慕尼黑会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⑥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理解? 3、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世界历史》第一册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①上述材料是日本历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②这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③通过这次革命,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明治维新前,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上什么?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这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回答: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此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次革命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远胜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材料二: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要领导"自由世界"。 材料三: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为,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 ①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②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初中《世界历史》课本 ①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 ②这个国家为自由独立而进行过什么样的斗争?其领导者是谁?(1分) ③这一文献的发表有什么意义?(1分) 7、.以下为《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我们应知道,此歌是歌颂一位中国伟人的。 现请回答: ①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1分)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1分) ②哪一次会议确定老人的指导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2分) ③简要列举这位老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历史功绩(2分)(至少列出两点) 8、材料一:首先,从整顿改革危机最深的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的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偿。再次,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整顿。--选自《世界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尽成枯枝残叶;农业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