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高程与吴淞高程的换算

黄海高程与吴淞高程的换算
黄海高程与吴淞高程的换算

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吴淞=废黄河+1.763m;

2、吴淞=黄海(56黄海基准)+1.924m;

3、吴淞=八五基准(85黄海基准)+1.953m。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2: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3: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各种高程的换算关系

港口水利工程高程、水位关系转换 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国家高程基准的关系 国家85高程基准其实也是黄海高程基准,只不过老的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新的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新的比旧的低0.029m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但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各高程系统之间的关系 56黄海高程基准:+0.000 85高程基准(最新的黄海高程):56高程基准-0.029 吴淞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1.688 珠江高程系统:56高程基准-0.586 我国目前通用的高程基准是:85高程基准

一直没搞清楚56黄海高程基准和85高程基准的关系!总算搞明白了!还不明白的看一下吧! 标高/绝对标高/高度/建筑标高/结构标高 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 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 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 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 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 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 建筑标高: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差别在于装修,通常情况下,施工放线会在结构高度上作出而不是装修高度,一些地区经常忽略掉建筑标高和结构标高的差别。 以上的量单位只能是米(m)高度,值具体的、竖直方向上的距离 只能为正或者0,不能为负数,单位是毫米(mm) 在生产建设和手工计算习惯意识里, 标高;是在建筑房屋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一般都是建筑第一层地面是0点,在建筑方线时以这一平面为基点,向下或向上算高度! 高程;通俗地讲,就是某一水平面或一点,与相对照的海平面平均高度的高差,其高程即海拔为多少米,称为水准点。 从某一指定基准面起算的地面点的高度,称为高程。由于选用的基准面的不同,因而可产生不同的高程系统。采用平均海平面,即大地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面建立起来的高程系统,称为绝对高程或海拔。这

常用的高程系统

程测量中常用的高程系统有哪些?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1985国家高程系+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7) 废黄河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点。 (8)坎门零点 民国期间,军令部陆地测量局根据浙江玉环县坎门验潮站多年验潮资料,以该站高潮位的平均值为零起算,称“坎门零点”。在坎门验潮站设有基点252号,其高程为6.959米。该高程系曾接测到浙江杭州市、苏南、皖北等地,在军事测绘方面应用较广。 原黄河流域采用的高程系统 黄河流域高程系统较为紊乱,目前使用的高程系统有9种之多(大沽、黄海、假定、冻结、1985国家高程基准、引据点III、导渭、坎门中潮值、大连葫芦岛)。目前已经全部统一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海拔高程换算

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 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763(米)[南海] 废黄河零点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161(米) 废黄河零点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0.19(米)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

“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

中国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例外部门例外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一.常用高程系统 (1) 1956黄海高程系统 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衡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从头计算黄海平衡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3)吴淞(口)高程系统 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

我国常见高程系统及转换关系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29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600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 算关系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 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各水准高程起算基准面关系

各水准高程起算基准面关系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4)吴凇(口)高程系统 该高程系统比较混乱,不同地区采用数值不一,如采用,需要仔细核对。 宁波:“1985国家高程基准”注记点=“吴淞高程系统”注记点-1.87 嘉兴::“1985国家高程基准”注记点=“吴淞高程系统”注记点-1.828(?) (5)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 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 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黄海高程与吴淞高程的换算

吴淞与废黄河、黄海、八五基准点的关系: 1、吴淞=废黄河+1.763m; 2、吴淞=黄海+1.924m; 3、吴淞=八五基准+1.953m。 一、吴淞零点和吴淞高程系: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 2: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控制网,参加国家测绘总局主持的1957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平差后的水准点高程均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佘山水准基点既有黄海高程(44.4350米),又有吴淞高程(46.0647米),两者之差为1.6297米,即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系基面比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面低1.629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同一点的两个高程值之差会略有不同。 3: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

中国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一.常用高程系统 (1) 1956黄海高程系统 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 72.289米。 (2)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3)吴淞(口)高程系统 清咸丰十年(1860年),海关巡工司在黄浦江西岸张华浜建立信号站,设置水尺,观测水位。光绪九年(1883年)巡工司根据咸丰十年至光绪九年在张华浜信号站测得的最低水位作为水尺零点。后又于光绪二十六年,根据同治十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871~1900年)在该站观测的水位资料,制定了比实测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水尺零点,并正式确定为吴淞零点(W.H.Z)。以吴淞零点计算高程的称为吴淞高程系,上海历来采用这个系统。民国11年(1922年),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确定长江流域均采用吴淞高程系。1951年,华东水利部规定,华东区水准测量暂时以吴淞零点为高程起算基准。吴淞高程系与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基面差。江苏省水利厅于1953年以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施测了佘苏线(佘山—苏州)、佘高线(佘山—金丝娘桥—高桥—张华浜)和佘张线(佘山—张华浜)等3条水准路线,观测高差纳入华东地区高程

中国高程系统知识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 空间基准2010-11-10 18:49:37 阅读1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系”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29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600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此值又有不同。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吴凇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88(米) “吴凇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717(米) “吴凇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2.274(米) 4.“珠江高程基准” 珠江高程基准是以珠江基面为基准的高程系,在广东地区应用较为广泛。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珠江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586(米) “珠江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557(米) “珠江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2.274(米) 以上四种高程基准之间的差值为各地区精密水准网点之间的差值平均值,以上差值数据取自《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989)。 除以上四种高程系统外,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曾采用过多个高程系

水文的高程基准

水文的高程基准 水文资料的利用不会仅限于单站,因此站网观测资料就一定需要有系统性,各项要素也需要具有技术上的一致性。水面相对于某个起算面的自由高度即是水位。因此在水文站网实施水文测验,水位观测必须要有统一的高程基准,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各地曾经采用各自的高程基准,以致不同测站的水位无法直接相互衡量、比较,给资料的使用带来不少麻烦。由此可见,高程基准的控制不仅是水位观测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水文测验最重要的基础,水位起算基准面、水尺零点基准等就成为关键的技术内容之一 1 基面与高程控制系统 1.1 基面 静止的水面所形成的曲面被称之为水准面,水准面是重力等位面。水准面的重要物理特征是曲面上各处重力相等,物体在水准面上作平移运动时重力不做功,也可以说水准面上水面是静止不流动的。以水为平,海拔为高,水准面就是用以衡量高度的参照面。为了得到可以普遍适用的高程基准面,需要一个能符合整个地球物理性质的统一的水准面,这个环绕地球的封闭的水准面被称之为大地水准面。因为客观条件不同,人们实际确定的大地水准面就会有所不同,把经过某一个特定位置点的大地水准面称为基面,作为高程的起算基准面。例如经过青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的“黄海基面”。 1.2 高程及其方向 在很多水文测验和测量教材中都给出了高程的定义:高程是地面点到高度起算面的垂直距离。但是,都没有细说高程的方向和从起算面出发去往某地面点的高程增长路径。测绘学意义上,高程是某地面点在地球重力方向上的高度。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不均匀,致使地球重力场不是一个简单和规则变化的力场,水准面也就呈现为不规则起伏的曲面。空间上每一个高度都可以有一个水准面,水准面之间的距离就是高差,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其实所谓高低,虽然表现出是空间落差,实际上是重力位差。高程既然沿重力线为方向增减,那么某一地点精确的高程,其方向线是曲线。因此,椭球体的地球表面上每个点高程其方向都是不同的。某一位置点沿着地球重力线(曲线),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距离,称

我国常用的高程系统

我国常用的高程系统 (2012-04-15 16:31:57) 转载▼ 分类:测天量地 标签: 教育Array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 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 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 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 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 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精)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 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高程换算

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及其换算关系作者:周杰鑫 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国家高程基准是根据验潮资料确定的水准原点高程及其起算面。目前我国常见的高程系统主要包括“1956年黄海高程”、“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和“珠江高程基准”等四种。 1.“1956年黄海高程” 我国于1956年规定以黄海(青岛)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统一基面,叫“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为中国第一个国家高程系统,从而结束了过去高程系统繁杂的局面。该高程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1956黄海高程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89米。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56年黄海高程”=“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029(米) “1956年黄海高程”=“吴凇高程基准”-1.688(米) “1956年黄海高程”=“珠江高程基准”+0.586(米) 2.“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1956年黄海高程”计算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 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叫“1985国家高程基准”,并用精密水准测量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1985国家高程系统的水准原点的高程是72.260米。习惯说法是“新的比旧的低0.029m”,黄海平均海平面是“新的比旧的高”。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029(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1.717(米)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0.557(米) 3.“吴凇高程基准” “吴凇高程基准”采用上海吴淞口验潮站1871~1900年实测的最低潮位所确定的海面作为基准面,该系统自1900年建立以来,一直为长江的水位观测、防汛调度以及水利建设所采用。在上海地区,“吴淞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297(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6007(米),远离上海的地区,此值又有不同。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吴凇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1.688(米) “吴凇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1.717(米) “吴凇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2.274(米) 4.“珠江高程基准” 珠江高程基准是以珠江基面为基准的高程系,在广东地区应用较为广泛。该高程系与其他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珠江高程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0.586(米) “珠江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0.557(米) “珠江高程基准”=“吴凇高程基准”-2.274(米) 以上四种高程基准之间的差值为各地区精密水准网点之间的差值平均值,以上差值数据取自《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989)。 除以上四种高程系统外,在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曾采用过多个高程系统,如“广州高程基准”、“大沽零点高程”、“渤海高程”、“波罗的海高程”、“大连零点高程”、“废黄河零点高程”、“坎门零点高程”和“安庆高程系”等。不同高程系间的差值因地区而异,以下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仅供参考,具体差值以当地测绘主管部门提供值为准。

高程转换

高程转换 珠江高程+5.00(m)=广州高程 珠江高程+0.59(m)=黄海高程 珠江高程+0.74(m)=国家85高程 **我国高程系统大全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 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 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 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

我国各种高程系之间的换算及应用_徐雷诺

一、高程及基面的概念 1、高程 高程(标高)指的是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简称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假定水准基面的距离,称假定高程。 “高程”是测绘用词,通俗的理解,高程其实就是海拔高度。在测量学中,高程的定义是某地表点在地球引力方向至平均海水面的高度,也就是重心所在地球引力线的高度。因此,地球表面上每个点高程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高程是确定地面点位置的一个要素。高程测量的方法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GPS高三维定位等,水准测量是精密测定高程的主要方法。水准测量是利用能提供水平视线的仪器(水准仪),测定地面点间的高差进而推算高程的一种方法。 世界各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主要有两类:正高系统和正常高系统,其所对应的高程名称分别为海拔高和近似海拔高,统称为高程。正常高系统和正高系统是有区别的,主要是由于重力场的影响不同,重力线就会产生一些偏移。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是正常高系统。 2、基面 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青岛、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 (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 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 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 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 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 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 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 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 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国家水准网 国家水准网(national leveling network)是指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 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布设和测定高 程的水准点所构成的网,又称国家高 程控制网。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 和科学研究提供地面点高程,也为天 文大地网、地形图测绘提供高程控制。 国家水准网采用由高级到低级, 分级布设,逐级控制、加密,各等级的 水准路线构成闭合环线。一、二等水准 路线是高程控制网的基础,沿地质构 造稳定、坡度平缓的交通路线布设,用 精密水准测量施测。一、二等水准路线 定期重复测量,用以研究地壳垂直运 动。为了计算观测高差的有关改正,沿 一、二等水准路线还要实施重力测量。 三、四等水准路线是在一、二等水准网 络内进行加密布设的高程控制网,直 接为交通、能源、林业、水利等国民经 济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 理运行及地形图测绘提供高程控制。 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高程控制 网,必须确定一个水准基面,作为网中 所有水准点高程的起算基准面。通常 采用大地水准面作为水准基面,它是以 沿海验潮站长期的海水面升降观测结果 取平均值而确定的。严格说来,以不同验 潮站所得的平均海面为基准来求同一水 准点的高程,其结果各不相同。国家水准 网一般采用一个验潮站所确定的平均海 面作为水准基面,并在验潮站附近设置 永久性水准原点,将水准基面可靠地标 定在地面上,由精密水准测量测定这一 原点对于验潮站平均海面的高程,作为 国家水准网推算高程的基准。 三、我国常用高程系统及其换算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 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 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 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收集整理 如下: 1、1985国家高程基准 过去我国采用青岛验潮站1950~ 1956年观测成果求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 作为高程的零点,称为“1956年黄海高程 系”。由于该高程系验潮资料过短,准确 性较差。国家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 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0~ 1985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求 得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的零点, 命名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国家水准原点设于青岛市观象山, 作为我国高程测量的依据,它的高程是 以“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所定的平均海 水面为零点测算而得,废止了原来“1956 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 在水准原点,1985高程基准高程与 1956黄海高程系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985高程基准高程=1956黄海高 程-0.029m。 徐雷诺 我国各种高程系之间的换算及应用探索与交流

高程系统大全及换算关系

我国高程系统大全 一、高程系统的一般意义 变化曲线基面是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在水文资料中涉及的基面有:绝对基面、假定基面、测站基面、冻结基面等四种。 (1)绝对基面。是将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的高程定义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各地沿用的水准高程基面有大连、大沽、黄海、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2)假定基面。为计算测站水位或高程而暂时假定的水准基面。常在水文测站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而一时不具备接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3)测站基面。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假定的固定基面。一般选为低于历年最低水位或河床最低点以下0.5m~1.0m。 (4)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一般测站将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作为冻结基面。 二、常用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的换算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个高程系统,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往往都有所区别。可以查到的资料相当匮乏。先收集整理如下。 (1) 波罗的海高程 波罗的海高程十0.374米=1956年黄海高程 中国新疆境内尚有部分水文站一直还在使用“波罗的海高程”。 (2) 黄海高程 系以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验潮资料算得的平均海面为零的高程系统。原点设在青岛市观象山。该原点以“1956年黄海高程系”计算的高程为72.289米。 (3) 1985国家高程基准 由于计算这个基面所依据的青岛验潮站的资料系列(1950年~1956年)较短等原因,中国测绘主管部门决定重新计算黄海平均海面,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计算依据,并用精密水准测量接测位于青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得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和1956年黄海高程的关系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高程=1956年黄海高程-0.029m。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已于1987年5月开始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废止。 (5) 广州高程及珠江高程 广州高程=1985国家高程系+ 4.26(米) 广州高程=黄海高程系+4.41(米) 广州高程=珠江高程基准+5.00(米) (6)大连零点 入侵中国东北期间,在大连港码头仓库区内设立验潮站,并以多年验潮资料求得的平均海面为零起算,称为“大连零点”。该高程系的基点设在辽宁省大连市的大连港原一号码头东转角处,该基点在大连零点高程系中的高程为3.765米。原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人民广场内,已被毁坏。该系统于1959年以前在中国东北地区曾广泛使用。1959年中国东北地区精密水准网在山海关与中国东南部水准网连接平差后,改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大连基点高程在1956年黄海高程系的高程为3.790米。 (7) 废黄河零点 江淮水利测量局,以民国元年11月11日下午5时废黄河口的潮水位为零,作为起算高程,称“废黄河口零点”。后该局又用多年潮位观测的平均潮水位确定新零点,其大多数高程测量均以新零点起算。“废黄河口零点”高程系的原点,已湮没无存,原点处新旧零点的高差和换用时间尚无资料查考。在“废黄河口零点”系统内,存在“江淮水利局惠济闸留点”和“蒋坝船坞西江淮水利局水准标”两个并列引据水准点。 (8)坎门零点 民国期间,军令部陆地测量局根据浙江玉环县坎门验潮站多年验潮资料,以该站高潮位的平均值为零起算,称“坎门零点”。在坎门验潮站设有基点252号,其高程为6.959米。该高程系曾接测到浙江杭州市、苏南、皖北等地,在军事测绘方面应用较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