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万花丛中马神仙马致远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万花丛中马神仙马致远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万花丛中马神仙马致远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浅谈马致远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中的思想

浅谈马致远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中的思想 马敏,池州学院中文系 摘要: 元朝在消灭南宋政权以后,将当时的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九儒十丐?更是一个显著的标志,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下,马致远的创作心境在不断地变化也是情有可原的。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隐逸思想就是其中的闪光点…… 关键词: 四等人,九儒十丐,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牢骚满腹,隐逸思想 万花丛里马神仙, 百世集中说致远, 四方海内皆谈羡。 战文场, 曲状元, 姓名香贯满梨园。 上面这首词中的?马神仙??致远??曲状元?说的就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元曲家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年--约1323年),以字行,名未详,致远为名或字,晚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青年时热衷功名,曾献诗?龙楼?,奔驰?燕赵?,然未得一官半职。在此期间,开始与大都艺人交往,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中年时期南下杭州,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又到豫章(今南昌)、洞庭湖一带行役,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元贞、大德年间,加入?元贞书会?,作品纷出。晚年归隐林泉,一面宣称?闲身跳出红生外?,淡薄名利,诗酒自娱,同时自娱,同时又慨叹?空岩外,老了栋梁材?,而到道教中求解脱。 马致远创作的散曲今存小令115支,套数16,残套7。在元朝第二代曲作家中创作最丰,在整个元代群里灿烂的曲家中,马致远也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蒙古时代后期及元朝统治前期汉族土人的共同境遇和心态。其杂剧声名很大,与关汉卿、白朴、王实甫并称为元剧?四大家?;其散曲语言本色,既?曲雅清丽?,又豪宕雄劲,意境宏丽,为豪放曲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元人第一?;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本文开头的【凌波仙】吊词中称曲作家马致远为?曲状元?,这是当之无愧的。 根据他的曲作,我们大致可将马致远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约

【阶段测试二含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单选 A 1、爱情婚姻剧约占元杂剧作品的五分之一,其中()的影响最大。 A.《墙头马上》 B.《拜月亭》 C.《西厢记》 D.《倩女离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爱情婚姻剧约占元杂剧作品的五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其中又以《西厢记》影响最大。参见教材P141。 B 1、《拜月亭记》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简名或作《幽闺记》,相传为元人()所作。 A.高明 B.徐渭 C.施惠 D.关汉卿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拜月亭记》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参见教材P164。 2、不属于“儒林四杰”的是()。 A.虞集 B.范梈 C.黄溍 D.揭傒斯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范梈是元诗四大家之一。“儒林四杰”是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参见教材P175、176。 3、()被王国维称为有元“一代之文学”。 A.小说 B.讲史 C.元曲 D.南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元曲包括杂剧(戏曲)和散曲(或称清曲),被王国维称为有元“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参见教材P129。 C 1、()成功地塑造了柳龙卿、胡子传两个市井无赖的形象。 A.《荆钗记》 B.《琵琶记》 C.《拜月亭记》 D.《杀狗记》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杀狗记》成功地塑造了柳龙卿、胡子传两个市井无赖的形象。参见教材P165。 D 1、《窦娥冤》在()故事的基础上演绎而成。 A.东海孝妇 B.赵氏孤儿 C.诺亚方舟 D.搜神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窦娥冤》在东海孝妇故事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参见教材P150。 2、《窦娥冤》的()写张驴儿趁蔡婆生病的机会,到赛卢医那里买了一服毒药,想害死蔡婆好逼窦娥成亲,但阴差阳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A.第一折 B.第二折 C.第三折 D.第四折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题干所述为《窦娥冤》第二折的内容。参见教材P151。 3、“当初指望谐老,百年和你厮守,谁想我哥哥心改变,把骨肉顿成抛闪”是()中的曲词。 A.《琵琶记》 B.《荆钗记》 C.《杀狗记》

元曲四大家作品简介

元曲四大家作品简介 论及歌诗曲献兴衰,凡上古乃至宋元皆存后人莫能忘尘之魁首。或《诗》、《书》之于春秋,或大赋之于汉学,或诗词之于唐宋,其弗谓江山代有乎?故言至元朝,九儒十丐,时蹇 命乖。遂文人纷投曲坛创演一纪之辉煌,或曰:“元曲,宋词之果,戏曲之祖。集雅、赋、诗、词之所长,雅俗共赏。” 元曲四大家作品简介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 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作品简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 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 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 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墙头马上》元·白朴 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后被裴父发现赶出,最终团圆的故事,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李千金这一形象。共四折。剧情是:尚书裴行检的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清明节,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

戏曲家马致远被誉为什么

戏曲家马致远被誉为什么 马致远是元曲作家,著名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他们三个并列元曲四大家。那么马致远被誉为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马致远被誉为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致远在元代的时候,其名气之大超乎想象,有着“曲状元”的美誉,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一起被誉为了元曲四大家。 而且还有一方面,马致远非常擅长“神仙道化”剧,比如《岳阳楼》、《陈抟高卧》、《任疯子》还有《黄粱梦》。这些全部都是讲述全真教的事迹,宣扬的都是教义。这些所有的故事宣扬的主要都是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富贵功名不足凭。建议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的一切羁绊。在山林中的逍遥自在和游山玩水之中得刀解脱和自由。其实这是一种懦弱的逃避的悲观态度,但是剧中也对社会的现状提出了批判,把人生的逍遥自在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这侧面的看出了重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马致远还被誉为“马神仙”有过一副对联,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 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马致远的散曲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他擅长把哲理、深沉意境、奔放的情感、矿大的胸怀给溶于一体,语言放逸但却不失本色。对仗工整妥帖。还被视为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代的周德清评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认为这首曲“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秋思的巧妙之处是并没有着力的区刻画游子的思想感情,只是白描了一幅深秋景象。 马致远简介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所以马致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二十年的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当马致远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后来也因为自娱自乐而离开人世。 虽然马致远他的为官政治未能得到施展,但是他所创作的曲子,却还都是很不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使用了他的词,还有一小部

古代文学(下)复习1

199.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 A. 《墙头马上》 B. 《梧桐雨》 C. 《赵氏孤儿》 D. 《李逵负荆》200.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 A. 爱情喜剧 B. 历史剧 C. 神仙道化剧 D. 讽刺喜剧 201.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 A. 王实甫 B. 关汉卿 C. 马致远 D. 白朴 202.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 A. 《陈抟高卧》 B. 《青衫泪》 C. 《汉宫秋》 D. 《墙头马上》203.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白朴 D. 马致远204.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 A. 高文秀 B. 尚仲贤 C. 纪君祥 D. 李好古205. 《双献功》的作者是()。 A. 尚仲贤 B. 李好古 C. 纪君祥 D. 高文秀206.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 A. 康进之 B. 李好古 C. 高文秀 D. 尚仲贤207. 《西厢记》共有()。 A. 一本四折 B. 五本二十折 C. 四本十六折 D. 五本二十一折208.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关汉卿 D. 白朴 209.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 A.《单刀会》 B. 《窦娥冤》 C. 《救风尘》 D. 《望江亭》

210.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 A. 历史剧 B. 爱情风月剧 C. 神仙道化剧 D. 公案剧 211.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 A. 《鲁斋郎》 B. 《窦娥冤》 C. 《蝴蝶梦》 D. 《绯衣梦》 212.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 A. 乔吉 B. 郑光祖 C. 钟嗣成 D. 宫天挺 213.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 A. 《倩女离魂》 B. 《梅香》 C. 《两世姻缘》 D. 《杨州梦》 214. “元曲四大家”是()。 A. 郑光祖、王实甫、白朴、钟嗣成 B.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 C.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D. 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 215.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 A. 《四声切韵》 B. 《中原音韵》 C. 《录鬼簿》 D. 《太和正音谱》 216.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为剧作家树碑立传的戏曲史著作《录鬼薄》的作者是()。 A. 郑光祖 B. 周德清 C. 乔吉 D. 钟嗣成 217. 《琵琶记》的作者是()。 A. 高明 B. 元好问 C. 马致远 D. 汤显祖 218. 《琵琶记》是()。 A. 元杂剧 B. 诸宫调 C. 散曲 D. 南戏 219. “南曲之祖”指的是()。 A. 《张协状元》 B. 《荆钗记》 C. 《琵琶记》 D. 《拜月亭记》

元曲简介

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社会形态出现变化。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叼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马致远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摘要:马致远的杂剧主要描写了宫廷妇女、落魄知识分子和神仙道化三大类,其中以神仙道话剧较为有名。艺术特征方面,主要是马氏杂剧的抒情性强,语言典丽,主观色彩浓厚。 关键词:神仙道化、抒情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冠以“姓名香贯满梨园”的美称,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成“元曲四大家”。其一生仕途不顺,中年中进士,后因不满时政,晚年隐居田园。以下主要论述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情况。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五种:《刘阮误入桃源洞》、《吕太后人彘戚夫人》、《江州司马青衫泪》、《风雪骑驴孟浩然》、《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太华山陈抟高卧》、《孟朝云风雪岁寒亭》、《冻吟诗踏雪寻梅》、《吕蒙正风雪斋后钟》、《大人先生酒德颂》、《孤雁汉宫秋》、《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现存的杂剧仅剩七种,分别是《半夜雷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开坛阐教黄粱梦》、《太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马致远的作品自古以来分类不一,有三分法和四分法,前者居多。现按照尚达翔的三分法,一、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包括《汉宫秋》和《青衫泪》。二、描写知识分子,包括《荐福碑》。三、其它四则皆描写神仙道化。 首先,描写宫廷生活和妇女生活得作品。《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早期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取材于《汉书 匈奴传》,改编后的大致内容是:汉元帝国势衰微,奸臣毛延寿因求贿不遂,丑化王昭君的画像,事发叛国,勾引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官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番,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它刻画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唯利是图的奸臣小人毛延寿,一个是舍身卫国的巾帼英雄王昭君。我个人以为《汉宫秋》包含两个主题: 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对于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的民间题材,马致远在处理的时候,避开了“红颜薄命”和“远适荒漠”的俗套,其中爱情主题指歌颂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真挚的爱情,政治主题则指王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原因归结为汉元帝时代国力衰微是值得肯定的,但美中不足的是过于美化汉元帝,并夸大毛延寿的个人作用。《青衫泪》是马致远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蓝本敷衍而成,虚构出妓女裴兴奴、士子白居易和商人刘一郎的三角关系。作者通过三人的婚姻纠葛,揭示了落魄文人和不幸妓女的共同命运以及元代风行的在婚姻上的诈骗和掠夺。但最后文人与妓女的破镜重圆,我们又可以看出马致远对黑暗现实的认识,并没有到达否定的态度,作者还是寄希望于幻想之中。 其次,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荐福碑》也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主要通过穷书生张镐的坎坷遭遇,抨击现实社会的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黑暗现象。从剧中主人公对元代官场与社会的诅咒与嘲骂中,曲折地流露出元代穷途末路的儒生对于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不少人表示《荐福碑》也表达了作者对富贵功名的强烈追求,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张大新认为该剧“旨在抒泄文人命蹇、壮志难伸的劳落苦悲”,“几乎可以看成是马致远在仕进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形象缩影”。 最后,马致远四部著名的神仙道化作品。《岳阳楼》主要讲述了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吕洞宾度柳树成精的故事。作品描写吕洞宾初上岳阳楼,望江抒怀,复上岳阳楼,哭了又笑,笑了又哭,其间充满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慨叹。《黄粱梦》则讲述了钟离权在邯郸路上度脱吕洞宾成仙的故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

第十四讲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

第14讲: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 一、关汉卿 在700多年前的元朝,我国古代戏剧艺术之一的杂剧发展到一个极盛时期,名家辈出,作品众多,成就卓著。关汉卿就是当时杰出的戏剧家。 关汉卿,号已斋,大都人,约生于金末(十三世纪初),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曾任太医院尹,根据杨维桢称他为“士大夫”以及他所具有的文化修养来看,其家庭在金代当有一定社会地位。入元后很可能未出仕,而仅以一个剧作家兼艺人的身份活跃于大都戏剧界。 关汉卿生活在一个长期战乱的时代,蒙古族政权对金和南宋进行了70多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统一全国后,一方面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蒙古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霸占人民土地财产,大量掳掠人口为奴。在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生活悲惨,不断起来反抗。在这种形势下,文人本身发生分化,一部分投靠蒙古贵族,为他们出谋划策,成为他们的统治工具;一部分看不惯黑暗现实,忧郁消极,“杯酒自放”,做了隐士;还有一部分既不做帮凶,也不逃避现实,而是对社会黑暗进行抨击。关汉卿就属最后一类人。 关汉卿为人热情洋溢,不受世俗礼法拘束。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元末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祈州志》也说他“高才博学”。他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萧弹琴,会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能。看来他是很有学识的。 关汉卿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他由于对社会现实不满,不愿意做官,或者被排斥,而进入社会底层,生活在地位很低微的“倡优”(演员)中间,

王实甫 简介

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 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 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 见香饵莫吞钩, 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 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 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 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 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本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变《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 在题材和人物、 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 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 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 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2012年-2015年)试题与答案1

全国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课程代码:0053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的创作特色是 A.讲究气骨B.讲究修辞 C.讲求妙悟D.讲求兴趣 2.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是 A.古淡瘦硬B.豪犷雄放 C.沉博绝丽D.生新拗折 3.文风受战国纵横家影响的宋代散文家是 A.王安石B.苏洵 C.苏轼D.曾巩 4.苏轼词的特点是 A.以文为词B.以赋为词 C.以诗为词D.以论为词 5.山谷体的风格特征是 A.苦硬瘦劲B.生新瘦硬 C.清奇僻苦D.清新自然 6.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是 A.“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B.“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C.“清空”、“骚雅”D.“如七宝楼台” 7.陆游的诗歌创作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中期诗歌的特点是 A.雕饰藻绘B.清新拔俗 C.豪放悲壮D.清淡秀逸 8.刘克庄所属的文学群体是 A.江西诗派B.中兴四大诗人 C.江湖诗派D.永嘉四灵 9.辽代懿德皇后萧观音的应制诗是 A.《海上诗》B.《伏虎林》 C.《猎雪骑》D.《人月圆》 10.关汉卿的著名杂剧《救风尘》属于 A.公案剧B.妇女生活剧 C.历史剧D.神仙道化剧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现存早期的南戏剧本的是 A.《琵琶记》B.《张协状元》 C.《荆钗记》D.《秋胡戏妻》 12.元代的讲史话本一般称为 A.小说B.诗话 C.平话D.传奇

古代文人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时号温八叉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回族文化 回族著名作家简介 导语: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 李珣(约855—930)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穆斯林词人。字德润。祖籍波斯,也称“李波斯”。生于四川梓州。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其词作最早见于后蜀赵崇祚辑的《花间集》里,共收其词37首。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又收录54首。其词以抒人生哀愁、爱情之怨和描写山乡水色为特点。词牌多用《南乡子》 。著有《琼瑶集》今已遗失。 李舜弦,唐代中国第一位穆斯林女诗人。为李珣之妹。五代十国时前蜀第二主王衍在位时(919—925)选入宫中,立为昭仪。善诗,现存《随驾游青城》、《蜀宫应制》、《钓鱼不得》三首,收入《全唐诗》。其诗情景交融,富于想象。如七绝《钓鱼不得》即蕴含哲理: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依稀纵有寻香铒,知是金钓不肯吞。 萨都刺(1271—1355),元代回族著名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原籍西域(今新疆)。13世纪祖父迁居内地,后定居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取进士。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掾、燕南宪司经历等职。一生著述颇多。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萨天锡逸诗》、《石林集》、《西湖十景词》等诗集留传。其中《雁门集》收其诗808首,不乏佳作。尤以《早发黄河纪事》、《上京杂咏五首》、《过居庸关》、《鬻女谣》、《织女图》、《金陵怀古》等脍炙人口。其文辞雄健,流丽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 迺贤(1309—1368)元代著名回族诗人。也称“乃贤”,汉姓马,字易易。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

1 第四章 白仁甫 马致远 第一节 白仁甫 一、白朴生平: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山西河曲),出生于汴梁(今开封),后随父寓居真定(河北正定县)。他生于金元之交,金亡时仅八岁,少年时就曾遭受过乱离生活,母亲被蒙古军队掳掠,与母亲生生离散,后由父亲的好友诗人元好问抚养,受业于元好问,博览群书,因少逢丧乱,郁郁寡欢,不乐仕进,常常有满目山川之叹。 元统一后,寓居金陵,每天与诸名流、遗老纵情山水诗酒,与诸戏曲家、名妓天然秀有交往。 他在北方时,曾与关汉卿入过玉京书会,与诸才人曲家交往,且天资不俗,文采过人,因而其作品享誉甚高。 二、作品: 有词集《天簌集》,现存词105首。散曲小令33支,套曲四组。杂剧15种,多为历史剧、爱情剧,今仅存《梧桐雨》、《墙头马上》(皆据白居易叙事诗改编而成)。 1、《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 取材:据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写唐明皇与杨妃相恋,安禄山叛唐,明皇带杨妃出逃四川,途中贵妃身死马嵬坡,后来明皇回宫思念杨妃的故事。 主题:概括了一代兴亡变故,讽刺了明皇重色思倾国,导致了安史之乱,也给自己造成爱情悲剧,寄托了作者的亡国之恨。 不是单纯的爱情剧:作者虽然用了相当篇幅来写李、杨的爱情生活,但又没有像《长恨歌》那样隐去父纳子妃的宫闱丑闻,并且还在剧中不止一次地交代安禄山与杨玉环之间的暧昧关系,甚至写到杨玉环对安禄山的思念。而在马嵬

2 坡兵变时,李隆基在杨玉环的生命与自己的安全之间,选择了后者,并让六军人马将杨贵妃践踏而死。可见作者对李、杨二人的爱情并未持赞颂的态度。可悲的是唐明皇贪恋这样一个用情不专的女子而误国,在她死后还相思断肠、泪染龙袍,其至诚专一之心确实令人同情感动,但他的深刻的悲剧性格也正在这里。此剧也是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 艺术特点: a.细致的刻画了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基本确立了唐明皇的形象。在白朴笔下,主人公唐玄宗是个比较复杂的艺术形象,作者既写他在政治上骄奢淫逸、昏庸自大、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一面,也刻画他在爱情上一往情深、真挚专一的一面。特别是最后一折,杨妃死后,玄宗的对雨垂泪,悲痛欲绝,使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从而完成了其悲剧性格的塑造。我们认为,作者对唐玄宗这一人物形象既批评,更同情。批评他的耽乐误国,所谓“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凑着”;同情他的不幸:仓皇逃命,爱妃殒生,最后成了无权无势的太上皇,只能在怀念爱妃、追忆欢娱之中苦度岁月。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亡国的沉痛,其中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b.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戏剧的文学性。 c.文采典雅,语言优美动人,词曲轻缓,意境苍凉,具有悲剧的美。 影响:此剧历来最为评家所激赏,清初著名传奇《长生殿》即由此演变而来。 2、《墙头马上》: 爱情剧。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取材:由唐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构思而创作,且以诗中“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而取名,剧情大体根据诗意加以发挥而成。诗中写女子与钟情的男子私奔,在男子家中

【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

【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青年时追求功各,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比较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嫱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西京杂记》所载《王嫱》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就这点而言,《汉宫秋》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兴风作浪,这是乱世突出的征象。在《汉宫秋》中,作者写毛延寿“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他百般巧诈,一味谗谀,教唆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他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王昭君就是因为不肯行贿,遭到他的暗算,结果发配永巷,长居冷宫。后来,毛延寿还勾结番邦,背叛朝廷,致使朝中君臣一片恐慌,整个国家陷入困境。 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他们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总之,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权的衰败。显然,马致远对历史的认识,和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2

【作者信息拓展】马致远 2 关汉卿与马致远虽然同为下层文人,在精神上却存在一定差异:关汉卿在精神上更接近平民百姓,更关注社会下层的生活,因此他的杂剧更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剧本中也多以下层民众为主角。所以关汉卿的剧作既有强烈的文人性,也有强烈的市民性。 马致远的作品基本没有市民性,有的主要是士大夫色彩。他更关注士人的状况,如《荐福碑》写士人不遇的坎坷,倾诉沦落文人的悲哀;《青衫泪》写文人和妓女的爱情,商人是浊物,文人是爱情、婚姻的更好选择;马致远对神仙道化剧情有独钟,体现了他对生命、人生的哲理思考,,体现着他对精神归宿的追求:他慨叹功名的虚幻、人生的短暂;他想逃避人间纷扰的是非;他厌弃争名逐利;他赞叹道教的生活。这些,都是马致远士大夫色彩的重要体现。 三、掌握马致远剧作的曲辞风格 学习要求: 本章内容要求同学掌握。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 马致远,以字行,名不详,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早年在大都度过,曾热衷于功名,中年做过江浙行省务官,可官运不通。在经历过一段四处漂泊的生涯后,自言“人间宠辱皆看破”,于晚年走入买酒浇愁、修仙证道的归隐之途。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贾仲明所作吊词)。他的作品见于著录的有十五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六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二、《汉宫秋》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1 、题材的演变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人。她出塞和亲是在竟宁元年(公元前 33 年)。据《汉书》、《后汉书》记载:王昭君,字嫱,是汉元帝时宫女。当时呼韩邪单于来汉朝求婚,王昭君因

作家简介

先秦作家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 2墨子: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现存五十八篇。 3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篇。 4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书,一名《孙子兵法》,十三篇,“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5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 6庄子:名周,战国时蒙城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三十三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逍遥游》。 7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中国的屈原。著作有《九歌》《九章》《天问》 8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荀子》32篇,《劝学》《天论》 9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韩非子》55篇。 10吕不韦:战国末期的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吕氏春秋.》 11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人,被道家尊为公元前辈,著有《列子》8篇。 秦汉作家 1贾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新书》10卷58篇;代表赋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2刘安:沛郡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之孙,淮南王。《淮南子》 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淡之子。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史记》 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说苑》《新序》 5王充:字仲任,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批评家,《论衡》 6班固:字孟坚,扶风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包举一代。 魏晋作家 1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梁父吟》《出师表》 3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文学家《燕歌行》《典论·论文》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4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陈思王,《曹子建集》 5陈寿:字承祚,西晋文学家,国别体《三国志》 6陆机:西晋文学家《文赋》 7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字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集》《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8干宝:字令升,东晋文学家,史学家,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南北朝作家 1范晔:字蔚宗,南朝宋代史学家、散文家。《后汉书》 2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第一部笔记本小说集《世说新语》 3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 4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40卷 5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隋唐五代作家 1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谏太宗十思疏》

马致远生平及其作品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生平及其作品《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是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作品风格: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