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 = a 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习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习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

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七年级上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七年级上去括号和添括 号法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2.3去括号与添括号 一、教材分析 “添括号”与“去括号”是整式加减运算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它的导出,本质上是运算律的运用。 运算律是代数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这节课就是灵活运用这一数学通性,推导出“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实践课。在“去括号”法则探究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推导,启发学生将推导的过程用语言归纳出“去括号”法则,“添括号”法则的得出通过“等式的反身性”和“乘法分配律”两种途径得出。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并能熟练的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去括号、添括号法则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和归纳思维能力等,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四、教学难点 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添括号法则的应用。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提问学生: (1)做过习题1.4第4题后,有什么体会? (2)做过习题2.2第10后,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在甲、乙两面墙壁上,各挖去一个圆形空洞安装窗花,其余部分油漆,请根据图中尺寸(教材图2—6),算出:较大一面墙比较小一面墙的油漆面积大多少? 为生讨论后,就学生得出的(2ab—πr2)-(ab (甲) (2ab—πr2)-(ab—πr2)如何计算要计算上式,先要去括号,如何去括号呢 再提问:这样式子如何化简(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回答。)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去括号、添括号”。 (教学说明:在复习旧知中,学生在合并同类项时遇到新问题,如何解决呢?学生急于知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体会过程,探索规律 上式中 (2ab—πr2)=(+1)×(2ab—πr2) =(+1)×2ab-(+1) ×πr2 (分配律) =2ab—πr2 -(ab—πr2)=(-1)×(ab—πr2) =(-1)×ab—(-1) ×πr2 (分配律) = -ab +πr2 通过上面去括号后,我们有 (2ab—πr2)-(ab—πr2)=2 ab—πr2- ab+πr2 = (去括号) = (交换律) = (结合律) = (分配律)(教学说明:这一过程由学生完成,并注意请学生搞清楚,计算中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培养推理有据的习惯。) 问:由上面的运算可以看出,去括号运算的根据是什么?(分配律) 请你模仿上面的做法,完成下面的去括号: a b c ++-= ,() -+-=。 a b c () 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的变化规律,教师问: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上面的练习过程及结果用语言概括出,从而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教师板书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内各项不变符号。 (2)括号前面是“一”号,把括号连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我们将上面两式反过来看可以得到以下两个等式:

初中数学_去括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去括号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去括号法则 2.会去括号,并能利用去括号的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应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去括号法则的正确性及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1.去括号法则 2.利用去括号法则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有系数时,注意括号中各项都要与系数相乘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多媒体教学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资源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学生在小学时期学过括号,但当时的括号主要用于优先计算。他们在学习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时虽然也涉及到去括号,但对去括号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还没有达到理性认识。因而,本节课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思维上的一个转变过程,不易理解,尤其是括号前有负号时,去括号容易产生错误。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复习课,尤其是课件演示法则过程,学生们对于去括号法则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充分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熟练的运用法则去解决问题,同时学会了对于典型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做题规范,避免了做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去括号的意义及重要性。最后通过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整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初中数

《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二次根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是本章学习的落脚点,是前面学过的二次根乘法、除法及加减法的综合运用.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顺序与实数运算类似,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5、对于二次根式混合运算,原来学过的所有运算律、运算法则及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6、在二次根式混合运算中,如能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解题途径,往往能事半功倍. 7、在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时,首先需搞清楚什么是同类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的判断,关键是能熟练准确地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

8、二次根式的加减,首先要化简二次根式,化简之后,就类似整式的加减运算了.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二次根式的加减也是如此.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与合并同类项类似.在教学中应注意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与整式加减运算的类比。 9、判断两个或多个二次根式是不是同类二次根式,是将它们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再看被开方数是不相同,被开方数相同就是同类二次根式,如果被开方数不相同就不是同类二次根式,这与根号的因数或因式无关。 10、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后,根号前的系数不能是带分数。 在教学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例如对于教材该如何把握,对于例题与习题该如何选取,以及对于时间问题的处理方法等,为我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有很多不足,例如声音问题,还不够大声,可是也是有点紧张所致,还有在课堂上视野太小,由于后排坐着听课老师,我的眼光总是在前排同学处徘徊,而忽略了后排同学,其次,在教案上还有些许不足之处,再者还有在讲话方面不够术语话,过于口语化,这也是许多新教师的通病等等。总体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得有失,希望在未来的实习时间里,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与弥补。

3.4去括号教学设计

3.4去括号 实验中学于海波 一、教材分析 实验教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现实性,在设计上注重由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想像、总结数学的法则和意义。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在现实情境下探索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进入了神奇的代数世界,知道了代数式的意义,学会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在今后学习整式加减、因式分解、分式运算及解方程等内容时,经常会遇到去括号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去括号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一般概念认识比较深,稍作变换便不知所措,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激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1.成功之处: (1)课堂设计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使学生观察、对比、探索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通过具体情境和生活经验引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经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去括号法则,使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部分知识。 (4)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先体会、后感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不够熟练,导致问题情境创设用的时间偏多。 (2)教师的经验不足,语言不够精练,教学环节衔接得不够流畅。 (3)建议增加一课时,补充添括号内容并进一步巩固去括号法则。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越来越感到课改实验教材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大舞台,让我们充分进行尝试,大胆进行实验,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去括号》精品教案

《去括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探索和寻求去括号的法则与合理解释,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 4.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才能学好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括号前是负号时,去括号后,原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教学难点:利用运算律去括号。 三、教学方法:探索,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构思生活场景,体会去括号法则 问题:1、小明带了10元钱去商店购物,花了2元买文具盒,3元买铅 笔,他剩下的钱是多少? 2、如果他花了a元钱买文具盒,b元钱买铅笔,他剩下的钱是 多少?你是怎么想的?邮寄中表示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10-(2+3)=10-2-3 10-(a+b)=10-a-b (二)讲授新课 1、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你还记得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时,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的根数的吗?

在这些图形中,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 (2).大家来试一试看,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计算火柴根数。 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 x-(x-1)。 第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是3根火柴棒加1根火柴棒搭成的。此后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共需(3 x+1)根。 (3).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几种计算火柴根数的办法,所得结果一样吗?鼓励学生猜想,并利用运算律去括号,比较运算结果。 4+3(x-1)= 4+3x-3=3x+1 4 x-(x-1)=4 x-x+1=3x+1 (4)10-(2+3)=10-2-3 10-(a+b)=10-a-b 4+3(x-1)= 4+3x-3=3x+1 4 x-(x-1)=4 x-x+1=3x+1 比较上述所得四个式子,总结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法则: 1.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括号里各项不变号。 2.括号前面是“-”号,去掉括号和“-”,括号里各项都变号。 a+(b-c)= a+b-ca-(b-c)= a-b+c 为了便于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下面的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去括号 教学设计

去括号课题去括号授课人 教 学[来源:1ZXXK]目标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了解去括 号法则的依据.[来源:1][来源学#科#网] 2.归纳去括号法则,能利用法则进行去括号运算.[来 源:1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数学思考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 整式加减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 教 学目标问题解决 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础上, 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类比思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 重点 识记法则,并应用其正确解题. 教学 难点 理解法则的含义.授课新授课课时

类型 教具多媒体 教学活动 教学 步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顾1.什么叫做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 法则是什么? 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3x2-1-2x-5+3x-x2; (2)5yx-3x2y-7xy2+6xy-12xy+ 7xy2+8x2y. 2.观察多项式:(1)8a+2b+(5a-b), (2)3x-2y-() x-2y各多项式中有 同类项吗?怎样才能合并同类项? 为学生创设一种回忆、思考 的情境,又是自然地导入, 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 垫. 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用火柴棒搭正方形时, 怎样计算所需要的火柴棒的根数 吗?拿出准备好的火柴,自己搭一 下,然后再按如下做法搭. 小明的做法: 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将实 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 程,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 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 二: 实践 探究 交流 新知 【探究】去括号法则 1.先填表,然后回答对应问题: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a +(b +c)”与“a +b +c”有什么关系呢? 2.先填表,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上表我们发现“a -(b +c)”与“a -b -c”有什么关系呢? 观察和归纳,充分理解去括号法则. 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从而更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理解.

初中数学_《去括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去括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 2.掌握去括号法则,并能正确且较为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化简代数式; 3.经历去括号法则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类比与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去括号法则并能运用其化简代数式.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该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题一:周三下午,校图书馆内起初有a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同学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来了c位同学. (请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图书馆内共有多少位同学. (2)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吗? (3)这两个代数式的值相等吗?为什么?(相等. 均表示同一个量. ) a+(b+c)=a+b+c ① 2.问题二:若图书馆内原有a位同学.后来有些同学因上课要离开,第一批走了b位同学,第二批又走了c位同学. (1)试用两种方式写出图书馆内还剩下的同学数. (2)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关系?(这两个式子的值相等吗?为什么?) a-(b+c)=a-b-c ② 3.请学生思考,举出生活中与①和②相类似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回顾已有的知识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书馆的人数,这样做巧妙地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思考、观察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但图书馆的人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作进一步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一: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 = a 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习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习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的数学安排是学习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初步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教学成功之处:1.复习巩固去括号法则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能降低本节课的难度,如去括号①6a-2(3a-b-c)= ②4(x-1)-3(3x-5)= ;本节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点是去括号,方法同以往一样。

去括号说课稿

说课稿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是豫海初级中学的教师—杨桂玲,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去括号这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去括号法则和移项之后,进一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它既是第三章知识的深化,又为我们以后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提供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同时也为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掌握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难点】 能够正确熟练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去括号法则,所以本节课只是去括号法则运用在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延伸,针对学生而言,本节课的掌握并不难。再者,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爱表现、有较强的好胜心理等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所呈现出的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我选用“回顾——发现——探索——运用”的教学模式,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2、学法: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将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入手,我设计的学生学法是:练习→观察→发现→竞赛式练习。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分为: (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去括号法则,为本节课探究解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埋下伏笔,使学生能顺利突破教学关键点,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反思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它是数运算的深化与提升,是对学生运算能力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过程为:第一步用阿尔-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引入课题。第二步,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体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第三步,通过"思考"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第四步,通过例1掌握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由数学史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问题1的探究、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例1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对课本"思考"内容处理不到位。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更简单,接近"x=a"的形式。 2.教学过程中,对问题1处理时没有强调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 3.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强调的不够。 三、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不细心出错。有的学生计算时,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不达标。 2.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如"3x=6",有的学生算成1x=2,忽略未知数系数为"1"时可省略。有的学生最后算成"2=x",书写格式不规范。 3.对计算器有依赖性。经常大量使用计算器,降低了口算、笔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1.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忌粗枝大叶、急于求成。 2.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去括号法则教案

2.2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去括号法则)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主备人: 参与人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带括号有理数的化简,在第二章学习了整式的定义、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探讨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学生能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互相补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掌握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引导教学,能够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意识,体会整式去括号知识的内涵,并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地去括号。 2.教学难点:当括号前是“-”号和括号前有系数的括号的去法。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得出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乘法分配律 2、复习什么是同类项及如何合并同类项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想一想 3+2×(7-5)= 3-2×(7-5)= 3+2(a-5)= 3-2(a-5)= 二、探索新知 去括号法则1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又来了b名同学,上课时间到了来了c名同学,则教室里共有(1)a+b+c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一共进来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共有(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他们相等 区别:一个有括号,一个无括号 问2 在上述(1)(2)式中,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答:a+(b+c)=a+b+c 问3 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观察各项符号的变化和括号变化,鼓励学生描述去括号法则) 归纳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去括号法则2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有的同学出去了,第一次出去了b名同学,第二次又出去了c名同学,请用两种方式表示教室里还剩多少位同学?答:(1)a-b-c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两次一共出去了b+c 位同学,因而教室里还剩(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问2上面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答:a-b-c=a-(b+c)

七年级数学上册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第1课时) 教案 说课稿 教学反思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第1课时) 流峪中学魏开华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环节安排】

合作交流如图: 由 上 可 知 这 个 工 厂 上 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3500度. 思考: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用其他方法 列出的方程应该怎么解? (也可以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 x+x-2000=150000÷6等等) 去括号的依据是有理数 乘法的分配率. 去括号后,转化为学生 们已经熟悉的解一元一 次方程. 体现化归思想. 实际上方法有多种,鼓 励学生发散思维. 尝试 应用例2.顾客用540卢布买了两种布料共138俄 尺,其中蓝布料每俄尺3卢布,黑布料每俄 尺5卢布,两种布料各买了多少? 【分析】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设蓝布料x俄尺, 依据题意得,3x+5(138-x)=540 去括号,得3x+690-5x=540 移项,得3x-5x=540-690 合并同类项,得-2x=-150 系数化为1,得x=75 出示例题1,学生自己 分析解法后尝试着独立 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同 学,可以在小组内合作 完成. 答案:买了75俄尺蓝布 料和63俄尺黑布料. 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出一组题,小组内做. 学习小组内互相交 流,讨论,展示. 补1、解方程 (1) 3(y+4)=12 (2) 2-(1-z)=-2 (3) 4x-3(20-x)=6x-7(9-x) 这部分准备地题目比较

【当堂达标自测题】(15分钟左右)

一.填空题 1、去括号:(1)-2(x+2y-1)=________.(2)3(x+1)-2(x-1)= ________. 2、若3x-2(1-x )=8,则=________. 3、当y =________时,2(3y-4)的值比5(y-2)的值大1. 4、当x=________时,5(x-2)-7的值等于8. 5、关于x 的方程2-(1-x)=-2与方程mx-3(5-x)=-3的解相同,则m=______ 二.选择题 1、对于方程2(2x-1)-(x-3)=1,去括号正确的是( ) A.4x-1-x-3=1 B.4x-1-x-3=1 C.4x-2-x-3=1 D.4x-2-x+3=1 2、关于x 的方程-3(a+x )=a-2(x-a )的解为-1,则a 的值为( ) A.6 B.61 C.-6 D.6 1 - 3、小明买了8角与2元的邮票共16枚,花去18元8角.若他买了8角的邮票x 枚,可列方程为( ) A.80x+2(16-x)=188 B.80x+2(16-x)=18.8 C.0.8x+2(16-x)=18.8 D.8x+2(16-x)=188 4、某物品标价为130元, 若以9折出售,仍可获利10%, 则该物品进价约是( ) A. 105元 B. 106元 C. 108元 D. 118元 三、解答题 1、4x + 3(2x-3) = 12- (x+4) 2、4x + 3(2x-3) = 12- (x+4)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它年级同学每 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3、两个村共有834人,较大的村的人数比另一村人数的2倍少3,两村各有多少人?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93-95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这一节课的内容是继续讨论如何列、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难点研究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课是先从复习出发,引导回顾前面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然后让学生区分51034 x x -=-与2(10)52(1) x x x x -+=+-这两个方程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发思考,当方程中有括号时,如何变形使方程最终简化为x=a的形式。其重点在于用去括号等步骤化简方程使之最终转化为x=a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弄清题目的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难点是学生能自己看问题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能正确解出方程。 回顾整堂课,虽无大的迭宕起伏,但也顺顺利利落实教学任务,在上课过程中,基本是都能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进行组织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得当,知识主线鲜明,同时借助媒体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是一堂传统与课改相结合的一堂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之处,现摘取片段进行回顾。 活动1:复习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每步要注意什么? (2)练习:解方程51034 x x -=- 此活动的目的温故旧知,为获取新知作铺垫。活动中我先用媒体展示回顾此方程的基本解题步骤,学生回忆思考,然后回答。学生一起口述解此方程的步骤和过程,通过设问点明每一步的依据及注意事项。学生在此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反思:此题作为具有新承上接下的作用,也是教师的好契机。应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板演或主讲,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教师可及时深入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对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和熟练成度等。 活动4:通过复习去括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解2(10)52(1) x x x x -+=+-方程的方法。 例1 2(10)52(1) x x x x -+=+- 解:去括号,得210522 x x x x --=+- 移项,得225210 x x x x ---=-+ 合并同类项,得68 x -= 系数化为1,得 4 3 x=- 反思:在这一片段中,只强调了去括号和移项注意的问题,其实每一步都要重点强调,还应该叫四名基础较差学生板书展示完成每一步,这样不仅能够检测他们前面的知识,还检查了学生上课的听课情况。 活动6:学生自行解决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方程去括号是否正确,并且将错误的改正。 (1)5x -(3x-2)=1去括号得: 5x-3x-2=1 ( )

减法的性质教学反思

减法的性质教学反思 冯田红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掌握和理解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的计算方法,以使学生较为灵活地对某些计算采用变式,使计算达到简便的效果,为学生合理计算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工具——计算器进行主动探究。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把多种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丰富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出“减法运算性质”的结论表述,增强学生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特点把握,增强学生对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巧算所需前提条件的敏感度,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而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部分学生可能对减法运算性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甚至有个别学生具有了根据减法中数的特点改变运算顺序进行巧算的直觉和敏感。学生对于四则混合运算中合理计算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过去学习简便运算时已经对该运算性质有所运用,只不过没有系统的学习及不理解方法的原理,只不过在减法中添括号和去括号引起的式子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常常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法运算性质,从而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这节课中以例题为重点通过列式计算比较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对231-(19+21)=231-19-21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列式计算方法,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自觉性,为了帮助学生从偶然的生活发现中提炼出必然的数学规律,所以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工具——计算器进行主动探究,这一回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把多种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丰富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出“减法运算性质”的结论表述,增强学生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特点把握,增强学生对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巧算所需前提条件的敏感度,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接着在练习环节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如864-36-63=864-(36+64)还可以=864-64-36由此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出从一个数中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这两个数,也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充分肯定,希望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整式的乘法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整式的乘法教学反思 整式的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有关整式的运算学习。下面是由橙子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整式的乘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整式的乘法教学反思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幂的运算性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前面知识的延伸.这一部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启后是它是学习整式的除法、分式的运算、函数、二次方程的解法学习的基础。整式的乘法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单项式乘单项式,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注意运算的法则依据是乘法的交换律,分成三步计算:一是各个单项式的系数相乘,二是同底数幂相乘,三是单独的字母照抄。这部分的计算中往往会混合了积的乘方,要注意运算的顺序,积的乘方应注意复习巩固。 第二部分是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一部分内容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要注意有乘方运算时的运算顺序以及符号的确定。 第三部分内容是多项式乘多项式,注意带符号运算以及不要漏乘。在混合运算中注意括号运算,不要漏括号。 在整个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学中,难点与易错点主要是: 1、符号不能正确的判断,其中主要是没有注意带符号运算或者1/ 5

没有注意整体思想,漏掉括号或者去括号错误。 2、同时注意整体思想的渗透,作为整体的相反数的的变形,根据指数的奇偶性来判断符号。 3、注意实际问题主要是图形的面积问题的正确解决。 注重难点与学习方法。 1、关注对教学难点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数学思维迅速丰富、过程大步跳跃的地方,所以在本节课难点教学中既注意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又注意了化难为易的过程,在探究法则的过程中设置循序渐进的问题,不断启迪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应用法则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这些将促使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同时提高。 2、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营造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入手,逐渐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探究中掌握知识。 3、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实际,有效整合教材,精选例习题,分层施教。本单元教学是以习题训练为主的,教学 时注意选择了有层次的例题和练习,采用“兵教兵”的方法,组织学2/ 5

初一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初一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或者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教育教学事件。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接下来是我结合自己上课的实际内容进行了一次教学案例与反思。 七年级数学《2.2 整式的加减》案例反思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教学过程】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问题一为: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 3 个,买圆珠笔 2 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 4 个,买圆珠笔 3 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习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这个问题师生互动完

去括号、添括号(教学设计及反思)

去括号、添括号(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时间:2006年10月24日)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史承灼 教材简析 教材是沪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二章2.3整式加减第二课时“去括号、添括号”。“去括号与添括号”是整式加减运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究其实质是运算律的运用。因此在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探究过程中,应注意要始终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律进行推导。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并能初步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置疑激趣 1、什么是同类项?同类项如何合并? 2、在甲、乙两面墙面上,各挖去一个圆形空洞安装窗花,其余部分油漆,请根据图中尺寸,算出: (1)两面墙上油漆面积一共有多大? (2)较大一面墙比较小一面墙的油漆面积大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 (1)两面墙上油漆面积一共有: 2ab—πr2+ab—πr2=3ab—2πr2 (2)较大一面墙比较小一面墙的油漆面积大: (2ab—πr2)—(ab—πr2) 如何计算(2ab—πr2)—(ab—πr2)呢?要计算这个式子,就要先去括号。怎样去掉上式中的括号呢? 教师板书课题——去括号、添括号 二、研究过程,探索规律 上式中:

)2()1()2(22r ab r ab ?-?+=?-ππ 222) ()1(2)1(r ab r ab ?-=??+-?+=ππ分配律 )()1(22r ab r ab ?-?-=?--ππ)( 22)()1()1(r ab r ab ?+-=??--?-=ππ分配律 因此,我们有: )(2)()2(2222去括号r ab r ab r ab r ab ?+-?-=?--?-ππππ =222r r ab ab ?+?--ππ(交换律) =)()2(22r r ab ab ?+?-+-ππ (结合律) =ab )12(- (分配律) =ab 。 (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由上面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所谓去括号其实就是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是说,去括号的根据就是乘法分配律。 请模仿上面的方法,把下面式子中的括号去掉: )(c b a -++ c b a c b a -+=-+?=) (1 )(c b a -+- c b a c b a +--=-+?-=)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各式的变化规律,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去括号法则: (1)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内的 各项不变符号; (2)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连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内的 各项要改变符号; 我们将上面的两个式子反过来看,可以得到下面两个等式: )(c b a c b a -++=-+ , )(c b a c b a -+-=+--。 (1) 请你用运算律解释这两个式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