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试卷

区域经济学试卷
区域经济学试卷

单选

1.(A)不属于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A.统一原则

2.(A)的存在,是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的前提。A区域贸易

3.(A)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A.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

4.(B)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B.利益驱动

5.(C)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C.工业赶超

6.(C)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C.要素密集度

7.(D)不属于新产业区。D.经济特区

8.(D)城镇体系又称城市金字塔或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D.顺序-规模分布型

9.(D)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D.熊彼特

10.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柏出版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A)A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11.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A)A规模经济

1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A)的约束。A布局目标

13.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B)B 利益驱动机制

14.成熟的城市社会中,城镇人口比重(C)C 大于65%

1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A)AS形

1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A)A关联性

17.传统工业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B)B 运输因素

18.从(B)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B.空间角度

19.地区差异贸易的理论基础是(A)A绝对成本论

20.对地区的国有企业进行(A),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改变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学应用的具体行动。A 信息化改造

21.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D)。D市场因素

22.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且多布局在科研单位附近区域的属于(B)产业布局指向。B 高科技

23.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A)A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24.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B)。B.要素禀赋理论

25.恩格尔系数是(C)的比值。C.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

26.发展模式中最好但并不多见的模式是(D)D 综合型

27.防止区域经济的区位性衰退的关键是(A)A区域产业多样化发展

28.各产业(A)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A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29.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的地区差异。C.相对劳动生产率

30.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A)在城镇体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A市场原则

31.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的提出。C.市场区位论

3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的标志是(A)A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

33.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是(A)。A城市化水平

34.后工业化社会阶段,(C)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C技术密集型产业

35.胡佛在(B)中最早构建了区域经济学体系。B 《区域经济学导论》

36.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A)A递减的

37.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是(A)A资源

38.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A)来体现的。A技术进步

39.那克斯认为:经济增长中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A)A资本的不足

40.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B)B 创造需求

4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D)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42.前、后时期增长率双高的部门是(B)B 成熟部门

43.区域规划的主体是指(A)A政府

44.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人口比重大体稳定在(C)C 70%-80%

45.区域经济发展中进行智力型资源开发的条件是信息经济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A)A50%

46.区域经济基本运营模式是(A)。A人力资本运营

47.区域经济实现非均衡增长的前提是(B)B 区域贸易的存在

48.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概括而言,包括(A)A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49.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B)B 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50.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的(A)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A 经济

51.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A)活动的总称。A商品交货

52.人力资源主动地与物质资源相结合的过程表现在(B)B 选择职业

53.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区域。 D.资源缺乏型

54.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首先提出来的。B.科林·克拉克

55.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A)的关系。A聚集与分散

56.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A)A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57.市场因素是对(C)影响最大的因素。C 第三产业

58.索洛认为:因要素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是(C)。C水平效应

59.下列不属于区域科技合作内容的是(D)D科技发展贷款

60.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D)。D.电力

61.下面关于贸易条件的论述错误的是(D)。D如果一个地区的贸易条件减少,说明该地区可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62.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C)C 20世纪50年代

6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B)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B人力资本

64.熊彼特认为:(C)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C创新

65.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C)。C.创新理论

66.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一般要经过(B)个阶段。B三

67.一业兴百业旺的经济发展效应属于(C)C 旁侧关联效应

68.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的发展模式为(A)A纯自然资源型

69.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D)D小城市

70.在工业化后期阶段,(C)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C 第三产业

71.在区域经济发展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城市化呈现出(B)增长的态势。B 快速

72.在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中,(A)通常具有重要的意义。A最大的城市

73.在下列概念中属于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区域的是(D)D 河北省

74.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A)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

75.在整个工业化时期,(B)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始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B 第二产业

76.在知识经济时代,(B)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B 智力资源

77.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是(A)A产权理论

78.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A)A科技进步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 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A.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1. B

2.A

3. ACD

4.BCD

5. AC

6. ABC

7. BD 8. D. 9. BCD 10.BCD 11. ABCD 12. ACD

多选

1.产权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BC)。A决策B责任C利益

2.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包括(AB)A企业的合理规模 B 地域的合理规模

3.城市化水平衡量的指标主要包括(ABC)A城市成长力指数B城市化水平C城市化速度

4.城市社会化新秩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ABCD)A社会化B商品化C规范化D法制化

5.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BCD)B.顺序-规模分布型城 C.双中心型 D.网络型

6.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CD)A.关联性C.整体性D.层次性

7.从产业组成的分类上看,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ABC)A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B 新工业区C现代农业园区

8.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察产业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一般而言,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ABCD)。A目标驱动机制 B利益驱动机制C宏观调控机制D市场调控机制

9.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工贸合作B资金合作C劳务合作D科学技术合作

10.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资金的来源包括(AD)A内部积累资金D 外部投入资金

11.反映区域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是(BC)B 影响力系数 C 感应度系数

12.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在现代化社会的特征表现在(ABC)。A第三产业开始分化B智能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C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追求个性

13.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BCD)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1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AC)。

A.水平合作C.垂直合作

15.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AB)A杜能 B 韦伯

16.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的指标有(AB)。A.影响力系数 B.感应度系数

17.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的标准是(ABC)A成本最低的选择 B 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C 获得聚集效应的选择

18.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CD)。A.成本最低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19.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BCD)。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20.区域合作三要素是指(ABC)。A合作主体B合作对象C合作的利益

2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BCD)。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22.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B.独资D.合资

23.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ABD)。A产业结构政策B产业组织政策D产业布局政策

2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包括(ABC)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C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5.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ABCD)。A.区域性B.预见性 C.综合性D.可操作性

26.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目前研究的重点是(ABCD)A区域发展差距问题B 区域分工协作问题C区域冲突的协调问题D区域贸易问题

27.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工业贸易合作 B资金合作 C劳务合作D科学技术合作

28.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BCD)。B.区域发展理论C.区域关系理论 D.区域政策理论

29.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ACD)。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30.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包括(AC)。A.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C.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31.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AB)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32.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BCD)A科技研发合作B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 技术援助

33.通常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包括(ABC)A城市化水平 B城市化速度 C 城市成长力系数

34.我国的政策性银行包括(BCD)B国家开发银行C中国进出口银行D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5.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ABCDE)。A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B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C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D区域经济政策E 区域开发模式

36.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B)A区域经济发展 B 区际关系

37.下面对于城市化五阶段论中描述正确的是(ABC)A城市化过程最直接表现为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化人口增长的对比关系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基本的比例关系B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是城镇化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C城镇人口总规模超过农村人口是城市化发展的第二转折点

38.下面关于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A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内涵的不同B区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比区域贸易更为长期、更为复杂的区域经济行为C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贸易是行为方式和效果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行为D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一般是政府,而区域贸易的主体一般是企业

39.下面关于区域开发与区域发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A 区域开发始终有明确的主体存在,不管该主体是否为发始者B 区域发展是在区域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活动的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

40.下面关于主导产业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CD)A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只有主导产业才能在地区经济中起主宰作用,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C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D主要产业一般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

41.下面关于资金合作中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D)。A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和间接投资合作两种形式B股权合资企业是直接投资合作中最重要的形式C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股票是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证券D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贷款及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42.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BC)。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

43.新工业园区包括(ABC)A工业园区B出口加工区C专业性产业聚集区

44.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基石主要包括(ABC)A收益递增 B 不完全竞争模型 C 运输成本

45.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ABC)。A人力资本学说B研究与开发学说C创新学说

46.影响和决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BC)。A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B产业技术进步C技术结构特征

47.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48.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呈现出(AC)的趋势。A多样化C复杂化

49.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包括(ABCD)A目标驱动机制B利益驱动机制C市场调控机制D宏观调控机制

50.与农业社会相比,城市社会新秩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ABCD)A社会化B商品化C规范化D法制化

51.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合作三要素是指(ABC)A合作主体B合作对象C合作的效益

52.在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构成中,不属于的(CD)。C工业园 D现代农业园区

5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BC)B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C南南合作

54.在下列理论体系中,不属于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有(ABC)A区域发展理论B 区域关系理论C区域政策理论

55.在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区域经济发展含义的是(DE)。D人文素质的提高E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56.在下列情形中,属于地区差异引起的贸易是(ABC)A海南的椰子与湖南的橘子之间的贸易B山西的煤与河北的粮食之间的贸易C美国的计算机软件与日本的家电之间的贸易

57.在现代区位论中,主要包括(ACD)。A市场区位论C中心地理论D区位经济学

58.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BCD)。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59.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ABC)。A综合平衡法B区域分析法C定量分析法

60.中国地区贸易格局的重要特点表现在(ABC)A经济发展的自我循环性 B 区域市场的封锁性C地区贸易的冲突性

6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BCD)A规范政府职能B培育大型企业集团C加强宏观调控力度D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62.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ABCD)A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63.自然资源的特点包括(AB)A稀缺性B 区域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 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 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 A )

A建筑业 B农业 C采掘业 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 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 B C D)。

A中心地理论 B农业区位论 C工业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A B C )。

A.新经济地理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区域管理学派

D.区位理论学派

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 A B C)。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

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 A B )。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 C. D. )。

A.成本最低

B.环境最优

C. 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益

2( B )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宏观调控机制

D. 市场调控机制

3.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 C. )的地区差异。

A.绝对成本

B.绝对劳动生产率

C. 相对劳动生产率

D. 生产要素禀赋

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 C. )。

A.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创新理论

D.人力资本学说

5. 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 A B C D )。

A.科技研发合作

B. 技术贸易

C.技术转让

D. 技术援助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 A C D )

A.关联性

B.特殊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划分为( B C D)

A.层级型

B.顺序-规模分布型城

C. 双中心型

D.网络型

3.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 C )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A. 行政原则

B. 交通原则

C.市场原则

D.中心原则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 D. )249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

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

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5.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 A B C D )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1.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主要有( A B C )。

A综合平衡法 B区域分析法 C定量分析法 D定性分析法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 A B C. D. )。

A.区域性

B.预见性

C.综合性

D.可操作性

3.( C ) 主张以发展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进口替代战略

B.出口替代战略

C.工业赶超战略

D. 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4. 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 B. C. D. )。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5.区域经济产业政策可分为( A B D )。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 投资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2.简述增长极形成的条件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 ):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溢出效应”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溢出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 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regio nal economy )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 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 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 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 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 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 的先导性产业。 三、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试题

区域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 2、区域经济发展 3、支柱产业 4、城市化 5、外围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区域开发包括()、()和()三部分内容。 2、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3、绝对成本学说及比较成本学说研究的都是商品的()贸易,而没有考虑()。 4、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 5、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学说、()学说和()理论。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1、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主要应当归某一个经济单位,而不是归于社会。() 2、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无论产权是否被界定清楚,是否有效地实施,它们都是有问题的,都有可能造成缺乏效率的交易。() 3、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不同质的。() 4、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现实基础一样,都是不发达地区的低水平均衡现象。() 5、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是指区域之间发展的参差不齐的状态,属空间科学的范畴。()

四、不定项选择(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正确,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 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的是() A赖宾斯坦 B内尔森 C纳克斯 D罗森斯坦·罗丹 3、下列属于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是() A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B增长极模式 C发展轴模式 D网络型模式 4、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中的农业区位论由()提出。 A杜能 B韦伯 C廖什 D艾萨德 5、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有() A目标驱动机制 B利益驱动机制 C宏观调控机制 D市场调控机制 6、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的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将区域经济合作划分为()A技术合作 B信息合作 C水平合作 D垂直合作 7、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伯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理论 A人力资本学说 B研究与开发学说 C创新学说 D国际相互依赖 8、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A关联系 B整体性 C 层次性 9、当人均GDP标准化值为()时,该地区属于过渡区。 A 〉0.5 B <-0.3 C -0.3----0.5之间 10、地区形象具有()特点。 A地域性 B 继承性 C 动态性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比较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不同。

2012春《区域经济学》作业四

、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最大的可能兼顾社会()。 A. 公平 B. 正义 C. 声誉 D. 稳定 满分:3 分 2. ()环境是投资环境最根本的组成要素。 A. 政治 B. 经济 C. 文化 D. 社会 满分:3 分 3. 投资是指()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个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 A. 经济 B. 企业 C. 国家 D. 投资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对区域要素流动的()作用。 A. 拉动 B. 推移 C. 积极 D. 推动 满分:3 分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产业选择是确定该区域的()产业。 A. 支柱 B. 主要 C. 重点 D. 一般 满分:3 分 6.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区域应当是()级。 A. 市 B. 县 C. 乡镇 D. 乡村 满分:3 分 7. 美国学者认为“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政策。

B. 经济 C. 区域 D. 国家 满分:3 分 8.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分析,生产要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流动。 A. 克拉克 B. 韦伯 C. 杜能 D. 艾萨德 满分:3 分 9. 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是要发展有创新能力的新的()部门。 A. 工业 B. 产业 C. 农业 D. 经济 满分:3 分 10. 工业赶超战略主张以发展()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A. 工业

C. 产业 D. 商业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产业政策包括的内容有( ). A. 产业结构政策 B. 产业生产政策 C. 产业发展政策 D. 产业组织政策 E. 产业布局政策 满分:3 分 2.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价主要包括()。 A. 绝对量评价 B. 平均量评价 C. 需求量评价 D. 综合评价 E. 数量评价 满分:3 分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整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一、名词解释 1、增长极: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 2、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 3、产业结构:是指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4、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形态。 5、产业集群(cluster):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6、城乡边缘区:是指大城市建成区外围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一种过渡地带。 7、: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8、回波效应:是指别国由于“”所引起的增加,又会通过进口的增加使最初引起“”的国家的再增加。 二、概念辨析 1、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regional economy)在一定区域内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反映不同地区内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外,还包含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升级),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婴儿死亡率的下降)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如社会福利的增进,贫富差别的缩小)等。 3、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区域经济学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A. 内尔森 B. 杜能 C. 熊彼特 D. 韦伯 满分:3 分 2. 德国学者()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廖什 满分:3 分 3. 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A. 杜能 B. 韦伯

D. 胡佛 满分:3 分 4.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A. 独立性 B. 知识性 C. 综合性 D. 应用性 满分:3 分 5. ()经济学家赫希曼、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美国 B. 英国 C. 日本 D. 法国 满分:3 分 6. 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A. 外在的

C. 引进的 D. 独创的 满分:3 分 7. 社会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力和()。 A. 物产 B. 物力 C. 资源 D. 技术 满分:3 分 8.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A. 实用性 B. 应用性 C. 综合性 D. 实践性 满分:3 分 9.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A. 实用性 B. 知识性 C. 应用性 D. 综合性 满分:3 分 10. 199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克里斯塔勒 满分:3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皆不得分) 1. 美国的经济学家()等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 A. 赫希曼 B. 汉斯·辛格

区域经济学试卷A

吉林工商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区域经济学试卷 使用对象:国贸13201 模块名称:A卷出题教师:韩淑梅出题学院:经贸学院 一、名词解释 (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经济区域 2.区位因子 3. 地区主导产业 4.要素禀赋 5.制度创新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尽管城市商业闹市区地租很贵,为什么商家 都喜欢在闹市区开店? 2.“取优去劣,择优生产”概括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是什 么,简述其基本观点。 3. 简述梯度开发理论模式的基本内容。

4.简述“荷兰病”模型的两种效应。 5. 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的区位指向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内 涵?

三、读图回答问题:(15分) 1.读图分析北京市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5分) 得分

2.把图中的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看看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哪里?并就此对中心地级别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展示分析。(10分) 四、分析计算题(20分) 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 需要的劳动为2 。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 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 分析计算: (1)哪个国家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丰裕的国家?(5分)(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分) (3)假设所有要素都被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和

多少食品?(5分) (4)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哪个国家会出口食品?(5分) 五、论述题(20分) 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