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说雅号,悟“苦吟”之不易

师:在诗坛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好多诗人都有自己的雅号,比如讲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后人称他为——

生:诗仙。

师:杜甫呢?

生:诗圣。

师:这个人大概不知道了,杜牧——

(生沉默片刻)

师:杜牧的诗惊天地,泣鬼神。所以人们称他为——

生:诗鬼。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诗人贾岛也有一个雅号——

(生再次沉默)

师:板书“苦吟诗人”。

师:你们看他是怎么作诗的呢?(板书:“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生:感情朗读。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做诗太辛苦了!

师:看来,做一首好诗,要耗尽诗人多少心血啊!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贾岛的一首诗——《李凝幽居》(提早写在黑板上。)

生:轻读。

师:这首诗藏着一个千古美谈,谁知道里面所藏的故事?

生:“僧敲月下门”诗人在反复琢磨用“敲”好还是“推”好,不小心撞上了大诗人韩愈的车队,韩愈帮他一起修改。

师:于是“推敲”一词就成为斟酌用字的专指,我们语文书中就有一篇写贾岛推敲的课文。

二、说身份,悟“隐士”之高标

师:从这首诗来看,我们可以推测出贾岛的身份,是什么?

生:僧。

师:僧者,和尚也。贾岛投身佛门,不染红尘,所敬仰的不是高官,不是富商,而是——(指着课题,圈出)

生:隐士。

师:于是就有了这首空谷回想的《寻隐者不遇》。寻——

生:寻找

师:隐者——

生:隐居的人。

师:不遇——

生:没有遇到。

师:题目的意思是?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自由读诗

课前已预习过诗歌,你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呢?指生说,齐读诗

三、练“对话”,悟“炼句”之简洁

师: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贾岛的推敲功夫,古人讲锤炼文字,使文字简洁明了。我们一起来看。诗歌从“松下问童子”开始。请同桌试一试,一个当贾岛,一个当童子,根据诗歌来展开想像模拟一问一答。

生练习

师指名一对来表演。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贾岛省略了什么?

生:省略问,只有答。

师:用回答包含了问,本来最起码要六句,但现在通过诗人的推敲,只浓缩成三句,20个字。这就是推敲的功夫,就是这首诗的妙处之一——(板书:简洁)师: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体会本诗的文字简洁之特点。

生:(打着节拍)读

四、扩“对话”,悟“情感”之变化

师:如果说,这首诗仅仅是凝练简洁,还不足以说明诗歌的妙处。这首诗在通俗朴素的语言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变化。下面老师来当诗人贾岛,请一位学生当童子,来把当时的情景表演出来。

师:(高兴地)好啊,我终于找到了这位隐士的住处了。夷,柴门紧闭,看来这位隐士一定在家里苦读诗书呢?于是,走上前去,对屋里喊了起来:“请问,有人吗?家里有人吗?”喊了半天也不见动静。此时,从松树边,冒出一个小书童来。我来问问这个书童看。(微笑着,施了个礼。)请问:“小朋友,请问这家主人在家吗?”

生:“你找我师傅呀,他一大早就上山采药去了。”

师:这时,我会是什么心情?

生(众):真不巧!真扫兴!真遗憾!一种失落的心情。

师:真是枉费了我走了那么多的路,不行,来一趟也不容易,我得再问问他。师:小朋友,你知道你家主人在哪座山上采药吗?

生:(指了指)就在这座山上。

师:就在这座山上,看来不远,兴许还能找到他,有一线希望了。于是急切地问——麻烦你,带我去找他行吗?

生:(摇了摇头,指着远处)你看,山上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傅究竟在哪里采药?

师:是呀,不能怪这位小朋友,他也不知道这位隐士究竟在山前还是山后,是在山头还是山脚。看来,今天是找不到他了,只能等下次再来拜访他了。

(掌声响起)

师:(指着黑板上的诗)你们看,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发现了诗人一开始是满怀希望而来,高兴地问童子,(板书:高兴),可谁知童子说他师傅不在家,此时我的心凉了半截,一种失落感袭上心头。(板书:失落)于是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再问童子,童子说他师傅就在此山中的时候,他低落的心情又开始高涨起来,看来有一线希望了。(板书:希望)但山上云雾缭绕,童子不知在具体位置,没有办法帮助他找到师傅,于是,诗人只能失望而归。(板书:失望)这就是这首诗的妙处之二,在简洁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情变化。

生:读诗(读出:高兴——失落——希望——失望)

五、找“景物”,悟“象征”之意义

师:想知道这首诗的第三个妙处吗?(想)那请你找出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生:松、山、云

(教师圈出来)

师:诗人写景物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斟酌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景物呢,有没有象征意义呢?(板书:象征)

师:我们先来看松,想想看,古人常把松竹梅象征什么?

生:岁寒三友

师:在这里是不是象征这位隐士凌寒而不凋的坚强风骨呢?

(生只能意会)

师:再看白云,白云有什么特点?

生:飘飘悠悠,让人捉摸不定。

师:是不是就像隐士一样行踪神秘,来去无踪呢?

(学生再次只能意会)

师:另外,云是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是不是象征着隐士高洁的品格呢?

师:看来,这样一位隐士值得拜访,值得尊敬,值得仰慕。在我心里就像高山一样伟大,有个成语叫——高山仰止。(板书)

师:那我们一起来表达诗人对这位隐士的仰慕之情。

(学生再读)

六、学“田老师”,编“引人入胜”之故事

师:我们一起来看书上的那幅插图,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松树林中,诗人贾岛询问童子的画面,我们来做一回善讲故事的田老师,把这首诗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好吗?

师:老师给两条建议:首先要注意写好隐士生活的环境,就像《三顾茅庐》中写诸葛亮的住处一样。第二要写好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过程中的表情动作以及心情的变化。注意了这两点,你编写的故事一定能像田老师那样引人入胜了。

生:动手练笔。(略)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五言绝句:贾岛《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仅仅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但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 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使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 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 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 “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 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个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 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 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 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不过,这首诗的成功,不但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 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 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不过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 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 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 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 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最新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精品)

五年级语文《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导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只教不思,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思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 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简洁,文字精练,诗句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何处的问题。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1、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习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姜子牙”“诸葛 亮”“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铁岭学校刘颖 一、教材分析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四、教学策略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一年级上古诗2 寻隐者不遇

古诗2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 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初解诗义。 1、师范读古诗。 2、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处:地方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3、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4、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俗逸仙 贾岛寻隐者采药 松下山中云深处

2019-2020年西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课文315 寻隐者不遇课后练习第七十九篇

2019-2020年西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课文315 寻隐者不遇课后练习第七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选择错误的说法( )。 A、《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宋代的贾岛。( ) B、《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的贾岛。( )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①这首诗中有______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只在此山中”是______说的话,省略的问话应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读诗《所见》,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读古诗填空。 《所见》是______朝诗人______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______。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______,忽然“______”,是因为他“______”。我们还从诗中“"______”一词中可见当时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传说他骑驴作诗,遇上了大文学家______,二人共同探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于是便有了“______”一词。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欲—______ 捕—______ 鸣—______

【解析】: 第9题【语言表达】 读诗《寻隐者不遇》,解释诗句内容 ①只在此山中, ②云深不知处。 【答案】: 【解析】: 第10题【语言表达】 读诗《寻隐者不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答案】: 【解析】: 第11题【语言表达】

古诗词《寻隐者不遇》第一周教案

古诗《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讲出推敲的故事。 2.初步了可以读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1.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京城的地方长官(京兆尹)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示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朋友。 推敲:就是反复的思考。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小朋友们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呀?(或许有的孩子没有记住,老师可以再讲几遍,是小朋友们可以讲出来) 二.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三.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居住大山林里的文化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寻隐者不遇》教案

《寻隐者不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 的含义。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及隐者的高洁 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鲜活形象,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4、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又来欣赏一首诗。(出示《题李凝幽居》图片)你欣赏到什么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一下?本首诗中,他苦吟的是哪句诗? 2、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古琴悠悠,播放画面,远山、松林、碧潭……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3、能与老师一块儿轻声朗读这首诗吗?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朗读。

松下 /问/童子, 言师 /采药去。 只在 /此山中, 云深 /不知/处。(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什么?(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谁呢?(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 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这首诗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们来对读一次,师是诗人,你们就是——童子。同学们,你们真会揣摩,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来,我们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礼貌。 8、诗中涉及了三个人物,哪个才是是这首诗的主角呢?从哪里看出?(看诗题你一定知道)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下语文课文315 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下语文课文315 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练习题第三十篇 ?第1题【单选题】 选择错误的说法( )。 A、《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宋代的贾岛。( ) B、《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的贾岛。( )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读古诗填空。 《所见》是______朝诗人______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______。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______,忽然“______”,是因为他“______”。我们还从诗中“"______”一词中可见当时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传说他骑驴作诗,遇上了大文学家______,二人共同探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于是便有了“______”一词。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根据课文《寻隐者不遇》内容填空 例: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 客人问:__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客人问:__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读诗《所见》,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静夜思 ______,疑______霜。 举______望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写的,诗中有一组反义词:______与______。 ②寻隐者不遇 松______童子,言师采药______。 ______此______,______深______处。 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诗人没有找到隐者,因为______。 【答案】:

最新精选语文一年级下15 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练习题第六十六篇

最新精选语文一年级下15 寻隐者不遇西师大版练习题第六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选择错误的说法( )。 A、《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宋代的贾岛。( ) B、《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的贾岛。( ) 【答案】: 【解析】: 第2题【填空题】 读诗《所见》,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写出近义词 欲—______ 捕—______ 鸣—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熟读《寻隐者不遇》回答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传说他骑驴作诗,遇上了大文学家______,二人共同探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于是便有了“______”一词。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答案】: 【解析】:

第6题【填空题】 读古诗填空。 《所见》是______朝诗人______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______。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______,忽然“______”,是因为他“______”。我们还从诗中“"______”一词中可见当时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多音字组词 贾jiǎ______gǔ______ 只zhǐ______zhī______ 处chǔ______chù______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①静夜思 ______,疑______霜。 举______望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写的,诗中有一组反义词:______与______。 ②寻隐者不遇 松______童子,言师采药______。 ______此______,______深______处。 读了这首诗,我知道了诗人没有找到隐者,因为______。 【答案】: 第9题【问答题】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代:贾岛 译文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 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的云雾。 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

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贾岛“推敲”的故事千古流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诗人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是令人赞叹。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推敲贾岛的另一首古诗。板题 二、释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 2、再读诗题,这次,你带着什么感情读?(崇敬、失望)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品品、推敲 三、初读感知 1、这首诗同学们积累过,都会读会背诵,可是要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有一定难度,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2、分组读,齐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为什么作者要写“松下”而不写树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推敲。出示“青松”一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是为了表现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诗中是为了突出(隐者远离尘俗的风骨)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言师采药去这句诗可以看出来 4、隐者采药的地点你找能到吗?这是怎样的一座山呢?云深不知处“云深”指(山深云雾浓),因为云深所以——“不知处”。 5、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诗中的人在说话,也就是对话)他们在问什么?说什么? (你师傅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主题阅读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快速浏览《补充材料》第一自然段,结合课前的预习,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贾岛。(“苦吟诗人”出身苦寒一生坎坷“郊寒岛瘦”“荒郊苦岛”)

第9课《推敲》,是一篇略读课文,也与贾岛有关。这个故事中,贾岛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做事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点评:贾岛是大家熟识的诗人,同学们对作者贾岛的一知半晓有助于我们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 二、根据课题质疑: 1、《寻隐者不遇》,课题的意思浅显易懂,谁来说一说? (贾岛寻访隐者而没有见到) 质疑:“隐者”通常指隐居山林不仕的人,诗中,隐者是怎样一位世外高人,令贾岛如此仰慕?贾岛如何不辞辛劳地寻访隐者?寻访的结果怎样?这首短短的小诗会给我们答案。 三、初读古诗: 1、指生读诗。 点评:音色音准流畅程度 2、指导朗读: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教师标出停顿、重音符号),再指生读。 四、体会寓问与答的方法与作者情感变化: 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苦吟不仅体现在字斟句酌上,还体现在谋篇布局上,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首诗是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的,读一读相关诗句,想一想,谁问? 谁答 根据人物的问答,谁来把“贾岛”“童子”“师傅”这三个词语填写到故事前的括号中,指生填写,写后读一读。 第一问,怎么问?(童子,你师父哪里去了?)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古诗《寻隐者不遇》的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同步练习(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94分) 1. (3分)按拼音写汉字。 jīng qíshì yìng jué j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按拼音写汉字 bǐng gào bǐ shǒu kēng qi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缝隙________(xìxī)搜索________(sōu shōu)纵横________(cóng zòng) 协助________(xiéxué)载誉________(zǎi zài)属于________(shǔzhǔ) 4. (3分)选词填空: 寒冷终于________(A迫近 B撞击 C撞开 D来到) 家门了。 他生于斯,________(A熟于此 B长于此 C长于斯 D成于斯),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 他差点错过那个在路边________ (A搁浅 B停留 C停驻 D 漂泊)的老太太。 5. (5分)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6.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敏捷 ②隐蔽 7. (5分)扩句 春风吹拂着头发。 8.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粗壮 ②稠密 9. (3分)《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 10. (5分)读诗《所见》,根据课文理解,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牧童骑黄牛。 ②歌声振林樾。 11. (3分)读诗《所见》,解释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 (5分)读古诗《寻隐者不遇》填空。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歌记述了________这件事。通过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________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________。 13. (8分)读古诗填空。 《所见》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人向我们描绘了________。古诗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牧童先是________,忽然“________”,是因为他“________”。我们还从诗中“"________”一词中可见当时是________。 14. (5分)把下列陈述句改成把字句、被字句

寻隐者不遇_古诗教学

《寻隐者不遇》 谈话导入,揭题 1、你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看谁有感情。 2、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很多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等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3、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4、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5、质疑: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教师板书古诗,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 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重点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节奏。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评议指导 (3)范读,全班朗读。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学生可以结合插图中的情境小组交流。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寻隐者不遇 一年级 教案 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一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示例 5.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三、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 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 5、背一背。 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想问句,同桌练习。 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 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六、补充阅读 贾岛《题诗后》 七、作业

1、填诗,练字 寻()者不遇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处。 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 八、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二) 一、引荐《推敲》,走近诗人。 《推敲》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古诗,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所以和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我把课文《推敲》的故事引荐孩子们进行阅读。孩子们对课文有了了解后,我出示了韩愈和梅尧臣的评价。 唐代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导语:《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

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