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合情推理的一种:归纳推理。它是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简言之,就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归纳推理的作用是“发现规律”。如

13=12

13+23=(1+2)2

13+23+33=(1+2+3)2

13+23+33+43=(1+2+3+4)2

……

依此推测13+23+…+n3=(1+2+…+n)2。

这个推理的过程就叫“归纳”。

由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它得到的只是“看上去是可信的”结论。由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必须验证其是否正确,通常的方法是用数学归纳法。

举一个反例:观察an=(n2-5n+5)2

a1=(12-5+5)2=1

a2=(22-10+5)2=1

a3=(32-15+5)2=1

a4=(42-20+5)2=1

依此推测,an=1

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因为a5=(52-25+5)2=25≠1

例谈不完全归纳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例谈不完全归纳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郧西县城关镇城北中学 徐华进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一个或几个(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作一般性的结论的归纳推理。这种归纳法是用一定数量数值为基础,进行分析探究,从中找出规律,并将此规律推广应用到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和证明.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经常会用这种方法进行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的推导.学生在学习中,若能正确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下面略举几例说明它的运用; 一. 在推导法则、定理中的运用 1.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 根据乘方的意义和分式乘法法则,可得: ①222)(b a bb aa b a == ②bbb aaa b a =3)(=33b a ③7 7 7)(b a bbbbbbb aaaaaaa b a ==…… 由此可推出,当n 为正整数时,= n b a )( b a n b a b a b a 个 ···??=n n b n a n b a b bb a aa =???? 个个····(b ≠0) 即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別乘方 2.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凸多边形内角和定律 将教材的推导过程整理成下表:

通过引导学生填写上表内容,分析概括,总结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 边形内角和等于1800 ×(n-2). 说明:本定理的推导,还可以在多边形内(或一边上)取任一点,分别连接多边形的顶点,也可仿照上述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去探讨。 二.在解题中的应用 1 . 从计算结果中探究规律 例 计算:⑴211- = 3 ⑵221111-=33 ⑶222111111-=333 ⑷222211111111-=3333 请根据上述规律写出下式的结果: 2 1 222....222211......11111个个n n -=______________. 分析:①从⑴至⑵式的左边可以看出:被开方数中被减数1的个数是减数2的二倍,其结果中3的个数是减数2的个数。 解: 2 1 222....222211......11111个个n n -= 3 333个n ? 说明:解此类题目关键是正确分析归纳出题中的结果数字与算式中数字之间的特殊关系,再从特殊推 广到一般. 2.从图形的特征中探究规律 例1 下列各三角形图案是由若干个五角星组成的,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 (n>1)五角星,每个图案中五角星的总数为s.按此规律推断:s 与n 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n=2,s=3 n=3 s=6 n=4,s=9 图(1) 图(2) 图(3 分析方法一:由于每条边上的五角星数包括了两个顶点,若每边按n 个计算,则重算了三角形三个顶点上的三个。故有s=3n-3. 分析方法二:由图可知,每个图案上的五角星总数,随着各边上五角星的增多而增多,且前面一个图案中五角星总数总比其后面一个图案中五角星总数少3,因此可猜想:s=b n +κ,根据图(1)、图(2)中的条件就能求出k ,b 的值,再验证是否满足图(3)的条件。 解:设s=b n +κ, 把n=2,s=3;n=3,s=6分别代入上式,得 ?? ?=+=+6 33 2b k b k 解得? ? ?=-=33 k b ∴s=3n-3 经检验:n=4,s=9也满足s=3n-3 所求s 与n 的关系为s=3n-3

高中数学 数学归纳法

13.4 数学归纳法 一、填空题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 2n -1<n (n ∈N ,且n >1),第一步要证的不 等式是________. 解析 n =2时,左边=1+12+122-1=1+12+1 3,右边=2. 答案 1+12+1 3<2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3+223×5+…+n 2(2n -1)(2n +1)=n(n +1)2(2n +1);当推证当n =k +1等式也成立时,用上归纳假设后需要证明的等式是 . 解析 当n =k +1时,121×3+223×5+…+k 2(2k -1)(2k +1)+(k +1)2(2k +1)(2k +3) =k(k +1)2(2k +1)+(k +1)2 (2k +1)(2k +3) 故只需证明k(k +1)2(2k +1)+(k +1)2(2k +1)(2k +3)=(k +1)(k +2) 2(2k +3)即可. 答案 k(k +1)2(2k +1)+(k +1)2(2k +1)(2k +3)=(k +1)(k +2) 2(2k +3) 3.若f (n )=12+22+32+…+(2n )2,则f (k +1)与f (k )的递推关系式是________. 解析 ∵f (k )=12+22+…+(2k )2, ∴f (k +1)=12+22+…+(2k )2+(2k +1)2+(2k +2)2; ∴f (k +1)=f (k )+(2k +1)2+(2k +2)2. 答案 f (k +1)=f (k )+(2k +1)2+(2k +2)23.若存在正整数m ,使得f (n )= (2n -7)3n +9(n ∈N *)能被m 整除,则m =________. 解析 f (1)=-6,f (2)=-18,f (3)=-18,猜想:m =-6. 答案 6 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 3+(n +1)3+(n +2)3(n ∈N *)能被9整除”,要利用归纳

高中数学不完全归纳法证明题

數學歸納法的迷思 數學歸納法可說是高中數學裡最令同學納悶的一部份了,數學歸納法學的不錯的同學,大概都能謹遵老師交待要寫出以下2步驟: 1、 步驟1:證明n=1時,敘述成立。(不一定從1開始) 2、 步驟2:假設n=k 時,敘述成立;證明n=k+1時,敘述也成立 由數學歸納法得證,n 為任意自然數時都成立。 完整寫出以上2步驟,並且遇到數學歸納法的證明題時,操作以上步驟,算是達到了學習數學歸納法的最基本要求。只是能操作數學歸納法的基本步驟,不一定代表了解數學歸納法的原理,因此容易造成誤用,而不知道錯在何處,或者是雖然做出了正確的証明,但終究對於這樣的証明方法存疑,先說存疑之處:「只知道n=k 和n=k+1成立,仍不知道後面幾項是否成立」、「用假設來證明很沒說服力,萬一假設不成立呢?」、「怎麼可以假設n=k 成立呢?」這是學習數學歸納法常會出現的疑問,所以再複習一下數學歸納法的基本原理,皮亞諾(G.Peano)在西元1889年提出的自然數的序數理論,包含5條公理: (1)1是一個自然數 (2)每一個自然數a 都有一個後繼元素 (3)1沒有生成元素 (4)如果a 與b 的後繼元素相等,則a=b (5)若一個由自然數所組成的集合S 包含1,並且當S 包含某一自然數a 時,它一定也含有a 的後繼元素,則S 就包含有全體自然數。 數學歸納法原理就是皮亞諾的第5條公理,無需證明。數學歸納法實際上是一種演繹方法,由於我們無法證明所有自然數均滿足於某一條件,所以我們用邏輯遞推的方式,先證明有一個起始值合於條件(步驟1),接下來證明所滿足的條件是可以遞推的,若n=k 成立?n=k+1成立(步驟2)。就以老師上課常講的以骨牌為例,假設我們有無限多顆骨牌,因為數量是無限多,所以我們無法實際操作,看到所有骨牌倒下,但是我們可以確認的兩件事就是第一顆骨牌會倒,以及若骨牌倒了,後一顆骨牌也必倒,這兩件事確定了,我們不必眼見所有骨牌倒下,也知道所有骨牌都會倒,這就是數學歸納法的原理。 同學在學習數學歸納法常見的錯誤上大致有以下二種: (一)忽略起始值與遞推過程的互相配合,以證明n n 22<,N n ∈為例: 1、 當1=n 時,1221<,成立 2、 設k n =時k k 22<成立;當1+=k n 時 1 2122)12(22)1(2222221--=--->++-?=+-+k k k k k k k k k k 01)2(>--=k k ?122)1(+<+k k ,由數學歸納法得証。 以上證明犯了很明顯的錯誤,就是01)2(>--=k k 的條件必須3≥k ,所以用k=1當起始值就與證明過程沒有配合,仔細再檢視一遍,4,3,2=n ,均不符合,

数学归纳法证明例题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那么当n =k+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k 这一步,当n=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 an =n(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1+2a 2+3a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1)(k +2) 那么当n=k +1时, a1+2a 2+3a 3+…+ka k +(k+1)ak +1 = k(k +1)(k +2)+ (k +1)[3(k+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n =3n +3使a 1+2a 2+3a 3+…+n an=n (n +1)(n+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n(n+1)(n +2)都成立.

最新数学归纳法证明例题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

归纳法基本步骤

归纳法基本步骤 (一)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也有特殊情况; (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 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 (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n0≤n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P(n),Q(n)都成立。 应用 (1)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他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是成立的。 (2)数理逻辑和计算机科学广义的形式的观点指出能被求出值的表达式是等价表达式。 (3)证明数列前n项和与通项公式的成立。 (4)证明和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 数学归纳法的变体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常常需要采取一些变化来适应实际的需求。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归纳法变体。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人教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课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熟练表达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过程。 2、通过事例,学生掌握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巩固对数学归纳法意义和有效性的理解,并能正确表达解题过程,以及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 2、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不同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数学归纳法及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的步骤,请同学们回顾,说出数学归纳法的步骤? (1)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2)步骤:1)归纳奠基; 2)归纳递推。 2、作业讲评:(出示小黑板) 习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4+6+8+……+2n=n(n+1) 如采用下面的证法,对吗? 证明:①当n=1时,左边=2=右边,则等式成立。 ②假设n=k时,(k∈N,k≥1)等式成立, 即2+4+6+8+……+2k=k(k+1) 当n=k+1时, 2+4+6+8+……+2k+2(k+1) ∴ n=k+1时,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于任意自然数n,原等式都成立。 (1)学生思考讨论。

(2)师生总结:1)不正确 2)因为在证明n=k+1时,未用到归纳假设,直接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违背了数学归纳法本质:递推性。 二、新知探究 明确了数学归纳法本质,我们共同讨论如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出示小黑板) 例1 观察下面两个数列,从第几项起a n始终小于b n?证明你的结论。 {a n=n2}:1,4,9,16,25,36,49,64,81, …… {b n=2n}:2,4,8,16,32,64,128,256,512,…… (1)学生观察思考 (2)师生分析 (3)解:从第5项起,a n< b n,即 n2<2n,n∈N+(n≥5) 证明:(1)当 n=5时,有52<25,命题成立。 即k2<2k 当n=k+1时,因为 (k+1)2=k2+2k+1<k2+2k+k=k2+3k<k2+k2=2k2<2×2k=2k+1 所以,(k+1)2<2k+1 即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可知n2<2n(n∈N+,n≥5)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①放缩技巧:k2+2k+1<k2+2k+k;k2+3k<k2+k2 ②归纳假设:2k2<2×2k 例2证明不等式│Sin nθ│≤n│Sinθ│(n∈N+) 分析:这是一个涉及正整数n的三角函数问题,又与绝对值有关,在证明递推关系时,应注意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及绝对值不等式。 证明:(1)当 n=1时,上式左边=│Sinθ│=右边,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1)时命题成立, 即有│Sin kθ│≤k│Sinθ│

本文主要对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

本文主要对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极为有效的科学方法。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发现和发展的历史,明确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法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师教授和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基础。对数学归纳法逻辑基础即原理的准确理解,是教师进行数学归纳法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否掌握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 数学归纳法的教学首先是一种程序性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应用数学归纳法,还要进行形式化教学。在形式化现象下的本质规律的教学,即内涵教学,则是数学归纳法教学的内在精髓。数学归纳法通过有限的程序,完成了验证无限的结论,它的灵魂就是递归思想。 归纳法是发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数学归纳法的教学,既可帮助学生区分这两种方法,又可引领学生了解发现问题的途径,可谓一举两得。培养学生“观察一归纳一猜想一证明”的链条式思维模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将会对未来数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是数学归纳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不等式、整除性问题和几何问题等。 本文针对数学归纳法应用过程中,学生常见错误出现的心理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导致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没有真正理解;另一个原因是数学归纳法应用中的思维定势。要克服学生使用数学归纳法的心理障碍,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了解数学归纳法应用的局限性。能运用非数学归纳法证明另外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也是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所要克服的心理依赖和必经过程。 1. 2数学归纳法的研究现状 对“数学归纳法”的研究国内己有不少论文,这些论文在某些具体方面作出了详尽的论述。例如,赵龙山在《有关数学归纳法教学中的逻辑问题》一文中,对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问题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形象地引入“递推机”,从而加深了对数学归纳法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合逻辑地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也有助于学生克服对于数学归纳法的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文中还指出了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完全不同的证题方法,只是没有对一三者的内在关系进行系统详细地阐述。罗增儒在《关于数学归纳法的逻辑基础》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数学归纳法曾被称为“逐次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后来被称为“数学归纳法”,既区别于逻辑上的“完全归纳法”,又比“逐次归纳法”更能表明它论证的可靠性。在此文中还引述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就数学归纳法的本质进行了表述。 刘世泽在《数学归纳法的另外两种形式》一文中,介绍了除数学归纳法第I型和第II 型以外的另两种形式:跳跃归纳法和二元有限归纳法;朱孝建在《数学归纳法的构造》一文中,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一个一般性定理,由此可推导出数学归纳法的各种常见形式,还可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构造出其它数学归纳法的形式,进一步开拓了数学归纳法的应用范围,从而对数学归纳法的本质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李淑文、孙德菊在《累积数学归纳法》一文中,比较了数学归纳法的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并就第二种形式,即累积数学归纳法作了举例说明。以上三篇论文都是针对数学归纳法的形式或构造的论述。 邵光华所作的论文《对中学“数学归纳法”教材教法的几点思考》,主要针对教材教法中对数学归纳法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提出了值得思考的五个具体问题,并简单地说明了数学归纳法和归纳法的区别。文中提到了不完全归纳法,但未作深入论述。唐以荣在《中学数学综合题解题规律讲义》中指出:“早在五十年代的苏联的教学法书籍中,己明确指出数学归纳法是演绎法的特殊形式;八十年代的中国中学数学课本和教学法书籍却没有做到这一点不能不令人遗憾。”①即使是现在的中学教材也还是没有改进这些。 齐智华在《“数学猜测”的教学构想与实践》一文中,介绍了“数学猜测”的教学纲目,

高中数学归纳法证明题

高中数学归纳法证明题 高中数学归纳法证明题 1/2+2/2^2+3/2^3+......+n/2^n=2-n+2/2^n. 1/2+2/2^2+3/2^3+......+n/2^n=2-(n+2)/2^n. 1、当n=1时候, 左边=1/2; 右边=2-3/2=1/2 左边=右边,成立。 2、设n=k时候,有: 1/2+2/2^2+3/2^3+......+k/2^k=2-(k+2)/2^k成立, 则当n=k+1时候:有: 1/2+2/2^2+3/2^3+.....+k/2^k+(k+1)/2^(k+1) =2-(k+2)/2^k+(k+1)/2^(k+1) =2-[2(k+2)-(k+1)]/2^(k+1) =2-(k+3)/2^(k+1) =2-[(k+1)+2]/2^(k+1) 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猜想都非要用数学归纳法. 比如a1=2,a(n+1)/an=2,这显然是个等比数列 如果我直接猜想an=2^n,代入检验正确,而且对所有的n都成立,这时候干嘛还用数学归纳法啊.可是考试如果直接这样猜想是不得分的,必须要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结果带入递推公式验证是对n属于正整数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无论n=1,还是n=k的假设,n=k+1都需要带入递推公式验证,不是多此一举吗.我又不是一个一个验证,是对n这个变量 进行验证,已经对n属于正整数成立了.怎么说就是错误的. 这说明你一眼能看出答案,是个本领。 然而,考试是要有过程的,这个本领属于你自己,不属于其他人,比如你是股票牛人,直接看出哪支会涨哪支会跌,但是不说出为什么,恐怕也不会令人信服。 比如你的问题,你猜想之后,代入检验,验证成功说明假设正确,这是个极端错误的数学问题,请记住:不是验证了一组答案通过, 就说明答案是唯一的!比如x+y=2.我们都知道这是由无数组解的方程。但是我猜想x=y=1,验证成功,于是得到答案,你觉得对吗?所 以你的证明方法是严格错误的! 说说你的这道题,最简单的一道数列题,当然可以一下看出答案,而且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证明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答案不 是看出来的,是算出来的。你的解法就是告诉大家,所有的答案都 是看出来,然后代入证明的。假设看不出来怎么办?那就无所适从, 永远也解不出来了!这就是你的做法带来的.答案,你想想呢?你的这 种做法有什么值得推广的? OK,了解! 数学归纳法使被证明了的,证明数学猜想的严密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在n=1时成立;假设n=k成立,则n=k+1成立。这两个结论 确保了n属于N时成立,这是严密的。 你的例题太简单,直接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就可以得到答案(首项 和公比均已知),不能说明你的证明方法有误。我的本意是:任何一 种证明方法,其本身是需要严格证明的,数学归纳法是经过严格证 明的;而你的证明方法:猜想带入条件,满足条件即得到猜想正确的 结论。未经证明,(即使它很严密,我说即使)它不被别人认可。事 实上,你的证明方法(猜想带入所有条件均成立)只能得到“必要”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知识点大全(综合)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竞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第一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 0n n =(N n ∈0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时,)(n P 成立; ②假设),(0N k n k k n ∈≥=成立,由此推得1+=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0n n ≥时,)(n P 成立. (2)第二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当0n n =(N n ∈0)时,)(n P 成立; ②假设),(0N k n k k n ∈≥≤成立,由此推得1+=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0n n ≥时,)(n P 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形式 (1)跳跃数学归纳法 ①当l n ,,3,2,1Λ=时,)(,),3(),2(),1(l P P P P Λ成立, ②假设k n =时)(k P 成立,由此推得l 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1≥n 时,)(n P 成立. (2)反向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 )(n P 对无限多个正整数n 成立; ②假设k n =时,命题)(k P 成立,则当1-=k n 时命题)1(-k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1≥n 时,)(n P 成立. 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为非负实数,有 在证明中,由 真,不易证出 真;然而却很容易证出 真,又容易证明不等式对无穷多个 (只要 型的自然数)为真;从而证明 ,不等式成立. (3)螺旋式归纳法 P (n ),Q (n )为两个与自然数 有关的命题,假如 ①P(n0)成立; ②假设 P(k) (k>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 综合(1)(2),对于一切自然数n (>n0),P(n),Q(n)都成立; (4)双重归纳法 设 是一个含有两上独立自然数 的命题. ① 与 对任意自然数 成立; ②若由 和 成立,能推出 成立; 根据(1)、(2)可断定, 对一切自然数 均成立. 3.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技巧 (1)起点前移:有些命题对一切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正整数n 都成立,但命题本身对0=n 也成立,而且验证起来比验证1=n 时容易,

数学归纳法证明及其使用技巧

步骤 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P(n),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n0对于一般数列取值为0或1,但 也有特殊情况; (2)假设当n=k(k≥n0,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第二数学归纳法 对于某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 (1)验证n=n0,n=n1时P(n)成立; (2)假设n≤k时命题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n=k+1命题也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倒推归纳法 又名反向归纳法 (1)验证对于无穷多个自然数n命题P(n)成立(无穷多个自然数可以就是一 个无穷数列中的数,如对于算术几何不等式的证明,可以就是2^k,k≥1); (2)假设P(k+1)(k≥n0)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k)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命题P(n)都成立; 螺旋式归纳法 对两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P(n),Q(n), (1)验证n=n0时P(n)成立; (2)假设P(k)(k>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 成立; 综合(1)(2),对一切自然数n(≥n0),P(n),Q(n)都成立。 应用 1确定一个表达式在所有自然数范围内就是成立的或者用于确定一个其她的形式在一个无穷序列就是成立的。 2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广义的形式的观点指出能被求出值的表达式就是等价表达式。

3证明数列前n项与与通项公式的成立。 4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不等式。 变体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常常需要采取一些变化来适应实际的需求。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归纳法变体。 从0以外的数字开始 如果我们想证明的命题并不就是针对全部自然数,而只就是针对所有大于等于某个数字b的自然数,那么证明的步骤需要做如下修改: 第一步,证明当n=b时命题成立。第二步,证明如果n=m(m≥b)成立,那么可以推导出n=m+1也成立。 用这个方法可以证明诸如“当n≥3时,n^2>2n”这一类命题。 针对偶数或奇数 如果我们想证明的命题并不就是针对全部自然数,而只就是针对所有奇数或偶数,那么证明的步骤需要做如下修改: 奇数方面: 第一步,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第二步,证明如果n=m成立,那么可以推导出n=m+2也成立。 偶数方面: 第一步,证明当n=0或2时命题成立。第二步,证明如果n=m成立,那么可以推导出n=m+2也成立。 递降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并不就是只能应用于形如“对任意的n”这样的命题。对于形如“对任意的n=0,1,2,、、、,m”这样的命题,如果对一般的n比较复杂,而n=m 比较容易验证,并且我们可以实现从k到k-1的递推,k=1,、、、,m的话,我们就能应用归纳法得到对于任意的n=0,1,2,、、、,m,原命题均成立。如果命题P(n)在n=1,2,3,、、、、、、,t时成立,并且对于任意自然数k,由 P(k),P(k+1),P(k+2),、、、、、、,P(k+t-1)成立,其中t就是一个常量,那么P(n)对于一切自然数都成立、 跳跃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数学归纳法的七种变式及其应用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自然有关命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又是数学证明 的又一种常用形式.数学归纳法不仅能够证明自然数命题,在实数中也广泛应用,还能对一些数学定理进行证明.在中学时学习了第一数学归纳法和第二数学归纳法,因而对一些命题进行了简单证明.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出了数学归纳法的另外五种变式,其中涉及到反向归纳法、二重归纳法、螺旋式归纳法、跳跃归纳法和关于实数的连续归纳法,并简单的举例说明了每种变式在数学各分支的应用.这就突破了数学归纳法仅在自然数中的应用,为今后的数学命题证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数学归纳法.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七种变式;应用 1引言 归纳法是由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方法,一般性结论的正确性依赖于各个个别论断的正确性。数学归纳法的本质[]4 是证明一个命题对于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成立 的.由于它在本质上是与数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数学归纳法可以运用到数学的各个分支,例如:证明等式、不等式,三角函数,数的整除,在几何中的应用等.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如第一数学归纳法,操作步骤简单明了.在第一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第二数学归纳法,反向归纳法,二重归纳法等证明方法.从而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命题. 2 数学归纳法的变式及应用 2.1 第一数学归纳法 设()p n 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 的命题,如果满足: 1) ()1p 成立(即当1n =时命题成立); 2)只要假设()p k 成立(归纳假设),由此就可证得()1p k +也成立(k 是自然数),就能保证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 ,命题()p n 都成立. 通常所讨论的命题不都全是与全体自然数有关,而是从某个自然数a 开始的,因此,将第一类数学归纳法修改为: 设()p n 是一个含有正整数n 的命题(n a ≥,*a N ∈), 如果 1)当n =a 时,()p a 成立;

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举例

利用数学归纳法解题举例 归纳是一种有特殊事例导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分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只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的共同性质,推断该类事物全体都具有的性质,这种推理方法,在数学推理论证中是不允许的。完全归纳推理是在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后归纳得出结论来。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解数学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递推的数学论证方法,论证的第一步是证明命题在n=1(或n )时成立,这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假设在n=k时命题成立, 再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无限递推下去的理论依据,它判断命题的正确性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实际上它使命题的正确性突破了有限,达到无限。这两个步骤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完成了这两步,就可以断定“对任何自然数(或 n≥n 且n∈N)结论都正确”。由这两步可以看出,数学归纳法是由递推实现归纳0 的,属于完全归纳。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关键是n=k+1时命题成立的推证,此步证明要具有目标意识,注意与最终要达到的解题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以此确定和调控解题的方向,使差异逐步减小,最终实现目标完成解题。 运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下列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的恒等式、代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数列问题、几何问题、整除性问题等等。 一、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性问题 例1.当n∈N,求证:11n+1+122n-1能被133整除。 证明:(1)当n=1时,111+1+1212×1-1=133能被133整除。命题成立。 (2)假设n=k时,命题成立,即11k+1+122k-1能被133整除,当n=k+1时,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解答过程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 解答过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七节数学归纳法 知识点数学归纳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易误提醒运用数学归纳法应注意: (1)第一步验证n=n0时,n0不一定为1,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值. (2)由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成立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自测练习] 1.已知f(n)=1 n + 1 n+1 + 1 n+2 +…+ 1 n2 ,则( ) 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1 2 + 1 3 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1 2 + 1 3 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解析:从n到n2共有n2-n+1个数,所以f(n)中共有n2-n+1项,且f(2)=1 2 + 1 3 + 1 4 ,故选D. 答案:D

2.(2016·黄山质检)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 n +1 = 2? ???? 1n +2+1n +4 +…+12n 时,若已假设n =k (k ≥2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n =( )时等式成立( ) A .k +1 B .k +2 C .2k +2 D .2(k +2) 解析: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可知,则n =k (k ≥2为偶数)下一个偶数为k +2,故选B. 答案:B 考点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求证:(n +1)(n +2)·…·(n +n )=2n ·1·3·5·…·(2n -1)(n ∈N *). [证明] (1)当n =1时,等式左边=2,右边=21·1=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k +1)(k +2)·…·(k +k )=2k ·1·3·5·…·(2k -1). 当n =k +1时,左边=(k +2)(k +3)·…·2k ·(2k +1)(2k +2) =2·(k +1)(k +2)(k +3)·…·(k +k )·(2k +1) =2·2k ·1·3·5·…·(2k -1)·(2k +1) =2k +1·1·3·5·…·(2k -1)(2k +1).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成立. 根据(1),(2)知,对n ∈N *,原等式成立.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面的等式: 12-22+32-42+…+(-1)n -1·n 2=(-1)n -1n ?n +1? 2 . 证明:(1)当n =1时,左边=12=1, 右边=(-1)0 ·1×?1+1? 2 =1, ∴原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

数学归纳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数学归纳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题型一:数学归纳法基础 1、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11112( ) 2 3 4 1 2 4 2n n n n -+-++ =+ ++ -++ 时,若已假设2(≥=k k n 为偶数) 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 () A .1+=k n 时等式成立 B .2+= k n 时等式成立 C .2 2+=k n 时等式成立 D .)2(2+=k n 时等式成立 2、已知n 是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若已假设n=k (2≥k 且为偶数) 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证明( ) A.n=k+1时命题成立 B. n=k+2时命题成立 C. n=2k+2时命题成立 D. n=2(k+2)时命题成立 3、某个命题与正整数n 有关,如果当)(+∈=N k k n 时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当1+= k n 时命题也成立. 现已知当7 =n 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推得() A .当n=6时该命题不成立 B .当n=6时该命题成立 C .当n=8时该命题不成立 D .当n=8时该命题成立 4、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312)()2)(1(N n n n n n n n ∈-???????=+???++ ”时,从“k n =”变到 “1+=k n ”时,左边应增乘的因式是 ( ) A 12+k B 1 12++k k C 1 ) 22)(12(+++k k k D 1 32++k k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2 2 * +∈≠--= ++++N n a a a a a a n n ,在验证 n=1时, 左边计算所得的式子是( ) A. 1 B.a +1 C.21a a ++ D. 421a a a +++ 典例分析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参考教(学)案

课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教学目标: 1、牢固掌握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熟练表达数学归纳法证明的过程。 2、通过事例,学生掌握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巩固对数学归纳法意义和有效性的理解,并能正确表达解题过程,以及掌握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 2、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不同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学习了数学归纳法及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的步骤,请同学们回顾,说出数学归纳法的步骤? (1)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某些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2)步骤:1)归纳奠基; 2)归纳递推。 2、作业讲评:(出示小黑板) 习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4+6+8+……+2n=n(n+1) 如采用下面的证法,对吗? 证明:①当n=1时,左边=2=右边,则等式成立。 ②假设n=k时,(k∈N,k≥1)等式成立, 即2+4+6+8+……+2k=k(k+1) 当n=k+1时, 2+4+6+8+……+2k+2(k+1) ∴ n=k+1时,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于任意自然数n,原等式都成立。 (1)学生思考讨论。

(2)师生总结:1)不正确 2)因为在证明n=k+1时,未用到归纳假设,直接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违背了数学归纳法本质:递推性。 二、新知探究 明确了数学归纳法本质,我们共同讨论如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出示小黑板) 例1 观察下面两个数列,从第几项起a n始终小于b n?证明你的结论。 {a n=n2}:1,4,9,16,25,36,49,64,81, …… {b n=2n}:2,4,8,16,32,64,128,256,512, …… (1)学生观察思考 (2)师生分析 (3)解:从第5项起,a n<b n,即n2<2n,n∈N+(n≥5) 证明:(1)当 n=5时,有52<25,命题成立。 即k2<2k 当n=k+1时,因为 (k+1)2=k2+2k+1<k2+2k+k=k2+3k<k2+k2=2k2<2×2k=2 所以,(k+1)2<2k+1 即n=k+1时,命题成立。 由(1)(2)可知n2<2n(n∈N+,n≥5)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①放缩技巧:k2+2k+1<k2+2k+k;k2+3k<k2+k2 ②归纳假设:2k2<2×2k 例2证明不等式│Sin nθ│≤n│Sinθ│(n∈N+) 分析:这是一个涉及正整数n的三角函数问题,又与绝对值有关,在证明递推关 系时,应注意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及绝对值不等式。 证明:(1)当 n=1时,上式左边=│Sinθ│=右边,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1)时命题成立, 即有│Sin kθ│≤k│Sinθ│ 当n=k+1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