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疗法

火罐疗法
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

jimshing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是罐吸附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二、常用器具

拔罐的常用器具有:陶瓷罐、玻璃罐、竹罐(临床多用于煮药罐)、抽气罐(家庭使用最多)、橡皮罐等。

三、常用方法

常用的火罐操作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法。

四、拔罐时间

拔罐的时间为5—15分钟;短者5分钟;长者20分钟。

治疗时要根据体质、病情、实术部位的不同决定拔罐的数目、时间。

拔罐后一般需到罐印消退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拔罐。

五、常用疗法

(1)留罐法: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5~15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2)闪罐法:指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直至皮肤潮红的手法。适用于头面部、定点痛及耐受

力较低的患者。

(3)走罐法:指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上进行移动,以皮肤上出现红、紫、黑色斑为度的一种手法。

注: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

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润肤剂。一般背部走罐宜上

下走,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走,带脉横走,肩胛内缘肩

上横走。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

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

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4)摇罐法: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均匀、有节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摇动,以一个部位20~30次为宜。适用

于小的包块、节结。

注:此法通过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疗效。

操作时,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

匀,忌快与生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适、能耐受为度。(5)针罐法:指留针后再在针刺部位拔罐的方法。适用于风湿病及包块、节结、粘连等疼痛性疾病。

(6)刺罐法:用三棱针在选穴处点刺三下后在其上留罐。

注: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1. 拔出乌黑血色,血出如墨,则为久病,说明瘀血内停日久,於血阻络。;2.血中夹水,

说明有风湿病,肝病。 3. 血液中夹有粘液果冻样物质,

说明湿毒瘀积,凝滞日久; 4 出的血很淡为炎症,初病。

血色紫红说明新伤;5 吸出物如洗肉水样说明有严重陈旧

性伤湿; 6 流出透明性水液,说明水肿;7 出现水泡者

为湿重;8 吸出泡沫样液体,提示有风邪;9 吸出血液

量多说明病程较长;10 吸出血量较少说明病程较短或病

位较深。11 拔罐后,取罐时手伸进罐内,若顿时感觉有

一股热气的,说明湿热重。12 出血缓慢,多刺几针仍断

续出血者,提示气亏血虚。13 出血清淡不易凝结,说明

血虚。14 血液容易沉淀并很快凝结,说明气虚。

(7)药罐法:在拔罐的操作时加入适量相应的药物,形成相应的药罐,以增加拔罐的疗效。临床一般以药物水煮法居多。

六、适应症及主要留罐穴位:

(1)消化系统适应症:

1)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等。

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2)急性及慢性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2)循环系统适应症:

1)高血压。

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

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2)心律不齐。

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3)心脏供血不足。

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3)神经系统适应症:

1)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

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2)肋间神经痛。

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3)坐骨神经痛。

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4)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

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5)颈肌痉挛。

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6)腓肠肌痉挛。

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7)面神经痉挛。

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闪罐。

8)隔肌痉挛。

主穴:隔俞、京门。

(4)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膝痛、裸部痛、足跟痛。其他诸痛证。

主穴:疼痛部位及其周围等处。

(5)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1)痛经。

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2)闭经。

主穴:关元、肾俞。

3)月经过多。

主穴:关元、子宫。

4)白带。

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5)盆腔炎。

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七、拔罐时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一般禁用拔罐: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小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等。

2)新伤骨折、疤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弹性差等。

3)妇女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禁用。

4)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

5)酒醉、过饱、过饥、过劳、大渴、大汗、大出血等。

(2)拔罐时注意事项:

1)避免风扇等直吹,做好保暖,避免感受风寒。

2)做好清洁消毒。

3)一般拔罐后3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4)若出现晕罐现象,须立即停止拔罐,让患者平躺饮温开水或糖水等,严重者需针刺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位或艾灸气海、关元、涌泉等。

八、拔罐后罐印颜色及所示症状:

(3)寒证湿证多呈现水泡水珠;

(4)虚证多呈现潮红或淡红。

(5)若局部没有瘀斑,或虽有潮红但起罐后立即消失,说明病邪尚轻,病情不重或病已接近痊愈

平衡火罐61343

平衡火罐疗法 一、定义 平衡火罐疗法主要运用闪罐、揉罐、走罐、旋罐、抖罐、振罐等手法,选择与病症相对应的且能达到修复病灶起平衡作用的特定部位,实施熨揉、牵拉、挤压、弹拨等良性刺激,利用火罐的温热效应,连续不间断地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反馈信息,使机体修复到相应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理全身脏腑、平衡阴阳治疗慢性疾病的疗效。 平衡火罐与传统火罐的区别: 在运用火罐施加泄法的基础上,利用特定的温补行罐手法使施治过程泄中有补、补中有泄发挥其最大功效达到最佳效果。 二、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到)-陶罐-竹罐-玻璃罐-气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临床作用 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活血化淤(外伤)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 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作用机理 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 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 火罐体内部的热量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使脊髓或大脑皮层神经兴奋从而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根治型拔罐疗法

根治型拔罐疗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患者自身调节功能的措施 经络学说中,奇经八脉的作用如同湖泊,对十二经脉这个大江大河起溢蓄调节的作用。治疗病人,也应该帮助他加强自我调节的功能,对于一些慢性重病患者,更要如此。人之所以患病不愈,相当重要的原因是自身调节功能没有很好地起作用,所以治疗时,首选要考虑疏通奇经八脉。因为八脉中只有任督二脉有自己的腧穴,所以要首选疏通任督二脉。二脉之中,又应先疏通督脉。 督脉之中,以大椎穴和腰俞穴所在的部位最为重要。十二经脉中的六条阳经皆经过大椎。因此,大椎区常常是医治各种疾病不可缺少的上罐区域。腰俞区位臵在五脏六腑的下端,即腰中区,也是首选的上罐区域之一。热火在上,寒湿在下,一上一下,辩证施治,这两个区域对疏通督脉,增强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尾闾穴,即尾根区,对帮助疏导任脉有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常在胸前上罐不方便,因此可在尾闾区上罐,以帮助疏通任脉。 二、减轻患者疼痛的措施 因为根治型拔罐疗法有疼痒特点,在进行治疗前要考虑尽量减少上罐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比如不要影响人们的行走、休息和工作,同时又要考虑把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低程度,然后确定上罐位臵。 人之四肢,用来行走、工作和劳动,尽量不要上罐。如需上罐,也只能考虑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人之头部,头发密,范围小,只宜针灸,也不宜上罐;人之胸腹,皮肉松嫩,上罐时疼痛较重,非必要

不宜先上罐;人之背腰,尽量不同时上满罐,否则影响躺卧休息。 人之背腰,肌肉平坦紧凑,各脏腑之俞穴皆在背腰。奇经八脉之督脉在背正中的脊椎线上。各脏腑皆在背腰对应有相应的上罐区域,如肝区、肺区、脾区、肾区、胃区等。在背腰两侧轮流上罐,既不影响人们的工作休息,又能减少治疗时的疼痛。背腰是根治型拔罐治疗时的首选区域。 如果先在前胸开罐产,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前排得多,疼痛当然比在背部、腰部开罐要重。先让体内垃圾和病气在部分通过背腰部排除,不使体内垃圾和病气在胸腹部游走,就可以使患者少受疼痛。其他位臵的选择也要依据这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任督二脉先疏通督脉的原因。从治疗作用上讲,二脉谁先疏通都是一样的,但胸腹肌肉疼痛感较强,后背疼痛较轻,所以先疏导督脉,让体内垃圾大部分先从督脉排出。待体内垃圾大部分排出后,再开任脉的罐口,这样,病从任脉罐口部位排出的量就少,任脉上罐次数减少,疼痛自然可以减轻许多。 三、病气外排时的分流措施 人体气血是沿经络周而复始地运行,体内垃圾和病气外排也要沿着这经络从罐口部位向外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垃圾数量也会增多,所患疾病也可能不止一种,如果只从一个罐口部位排出,可能拥挤不堪,需要时间也长,以致发生红肿、疱等现象。若罐口选择其他合适的部位,疼痛较轻的部位还好,若选择在肌肉松嫩,行动不便之处,则可能给患者增加疼痛。这时,就应该选择其他合适的部

拔火罐疗法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拔火罐疗法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火罐疗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使罐吸附在腧穴或应拔部位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 2.根据病情和施治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3.治疗局部如毛发较多,应涂凡士林油。 4.依具体情况选定闪火等拔罐方法,并迅速将罐扣在已选定的部位上。 5.按照病情,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 6.拔罐时间应按罐的大小及吸力强弱而定。大罐吸力强,拔3-5分钟;小罐吸力弱,拔10-20分钟。 7.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用手指轻轻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然后取下。起罐时切忌硬拉或旋动。为防止拔罐局部擦伤,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涂擦凡上林。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 2.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

3.浮肿病,或水肿者。 4.重度失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 5.妇女月经期。 6. 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 二、注意事项 1.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 2.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液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局部皮肤。 3.骨性突出部位、血管丰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4.拔罐可机械地刺激皮肤,反射地影响大脑皮层,通经活络。拔罐的种类有充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肤潮红)、瘀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下出血,皮肤呈紫点或紫斑)、感冒、头痛宜在太阳穴拔充血性火罐;支气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瘀血性火罐。 5.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6.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7. 拔罐时注意保温,防止受风着凉。 8. 防止灼伤或烫伤。局部如有烫伤时,可涂龙胆紫等药物。局部起水泡时,小的不需处理,消毒包扎即可;大的则应在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吸出积液,保留包膜,然后涂用清凉油,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拔火罐的原理、作用、方法及禁忌 一、拔罐法的作用: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主要用于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等症有治疗作用。如人到中年,筋骨疼痛显然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寒湿诸邪入袭而留驻于骨关节,加上中年之后其气渐衰,血行缓慢,血不运而通行不畅以致诸证渐出。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络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二、拔罐的原理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罐内负压的作用打开毛细血管及毛汗孔,使局部产生收缩和冲挤的相互作用,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而致淤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排出体外,达到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调动人体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的斑印及颜色的定义: 1、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血压高,或有温热之邪。 2、罐印微白,触之不温,多为经寒血虚,证见体乏无力,面色无华。 3、罐体内壁有水气兼见水泡者,表示该部位有湿气,为常期涉湿或穿潮湿衣服有关。 4、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为寒凝血瘀,为风寒流注于皮下经络。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双虚或气血阴阳不调。 6、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瘀,经行不畅。 7、罐印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气血不宣所致皮表不得儒养。(白而无色多表示局部中层、深层神经系统应不良)。 8、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经行不畅,有血瘀现象。 9、罐印出现水泡和水珠状,表明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或属炎性水肿,如果拔罐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色,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为经逆。 10、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证见身体发热伴有头晕目眩者,表明患者热毒阳盛伤阴,阴血亏损。 11、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伴有丹痧瘀斑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此为阳盛伤阴,为肝气郁结涉及脾血受统不正,可见所触肌肉均有疼痛感。 12、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潮湿、风邪入表症。 13、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和凉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14、一般正常健康者罐色红白隐隐,触之微温,无太大皮表疼痛感。 三、拔罐方法: 1、辩证施治: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虚、实、寒、热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治疗头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疗,这时就要分清症候,在太阳穴和督脉大椎、风府、陶道穴拔火罐,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偏头痛伴有眩晕眼花、耳鸣者,可选风池、天窗、肩中

拔火罐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拔火罐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1、拔火罐能治颈椎病 首先老中医在这儿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尽管劲椎病的症状成因十分复杂,但是拔火罐能有效治疗大部分颈椎病!已经有无数临床案例证明,拔火罐对治疗颈椎病有着很好的疗效。中医上的理论解释如下: 颈椎病多是因为肾虚精亏、气血不足、气滞、痰浊、瘟血等病症的累积造成经隧不通、筋骨不利等而发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沉重麻木,摁之酸胀,严重者感到身体酸软乏力,甚至大小便失禁,老年人还极有可能中风。 中医拔罐法通过对人体的肩颈部相关穴位如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等进行刺激可以有效舒经活络,帮助气血运行通常,缓解颈椎病困扰。 2、刺络拔罐法 取大椎、肩井、肩髃、颈夹脊、阿是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至微微渗血,立即用闪火法拔罐。 走罐法: 用闪火法拔罐于颈部,沿着颈夹脊、手太阳小肠经的肩外腧至天宗来回走罐。 药罐法: 将加工成不同口径的竹管放在煮沸的药水(艾叶、防风、杜仲、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水煎)锅内,2~3分钟后取出,并把管内药水甩净,迅速地放在患者穴位上,可牢固吸住皮肤。7~8分钟后取下,局部皮肤出现淤血或充血。据病情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3、药罐法 将加工成不同口径的竹管放在煮沸的药水(艾叶、防风、杜仲、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水煎)锅内,2~3分钟后取出,并把管内药水甩净,迅

平衡火罐疗法(Balance Cupping Therapy)

平衡火罐疗法(Balance Cupping Therapy) Balance Cupping Therapy Chapter 1 An introduction to I. definitions Balance Cupping is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based (Yin Yang theory, the theory of viscera, meridian line five, etc.); in the modern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rve reflex pathway to self repair, Self regulating, self perf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core; with different cupping technique for natural therapy of non drug treatment. Best treatment principl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curative effect, small pain, no side effect, quick effect and low cost Tw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Balance Cupping On the basis of cupping therapy, 1984~1985 cases used for clinical practices, from three to more than ten kinds of diseases is also increasing, has become out of a needle, moxibustion Independent therapy.

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 第一章 -概论 一、定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最佳治疗原则:- 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 二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到)-铜罐-玻璃罐-竹罐-电温罐-磁罐-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第二章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1. 临床作用- 1)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活血化淤(外伤)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 2)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2. 作用机理- 1)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 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 来源:手的温度;火罐体内部的热量-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2)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脊髓或大脑皮层?CNS兴奋?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3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此点最重要)- 4. 取位原则:(绝大部分治疗在背部)- 1)取中为主:躯体为主,四肢为辅- 2)胸,腹,盆腔的器官的治疗,以背,腰,骶为主;前病以取后背为主(脊神经后根-华佗夹脊穴,膀胱经)- 3)据疾病的发病阶段取位:急性病或慢性病急发,取健侧;反之,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取患侧。- 5. 补泻原则:- 1)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如摩罐时的方向- 2)顺经络为补,逆经络或垂直为泻- 3)清还为补,重疾为泻- - -第三章手法操作 一、行罐疗法- 1. 要求1)持久(保证一定时间);- 2)有力(达到一定力度);- 3)手法要均匀(力度和速度不可忽大忽小),柔和;- 4)节律,节奏;- 5)逐渐加压,决定疗效,注意力的分配;- 开始----轻;中间---重;结束---轻- 闪罐——摩罐——抖罐——推罐——振罐- 2. 注意事项:-

绝密的拔罐疗法

一直想写一下关于这种特殊拔罐的方法,还有很多网友关心的拔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志们心里能有个数,在帮别人的时候也有个谱,却一直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想一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因为有了这个让大家做起来校条,忽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但是对于很多新同志来说,这又是必须的东西,要不真的是不知从何下手,只有写一点,给大家引条路了。 一、祖先流传下来的禁忌 首先说我们的拔罐方法不同于以往任何的一种方法,用的还是罐,但是拔法却完全不同。而且所有拔罐书上写的禁忌在我们这里都无效,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拔,小孩子可以拔,来月经可以拔,孕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拔,淋巴处可以拔罐,拔完罐可以马上洗澡,不管罐口的创面看起来多么可怕都不会感染,你说夏天热,我要开窗拔,只要不是斜风就行,对流也没关系,你说我这个地方不开空调没法活,能不能拔,ok来吧,别把温度调得太低就行,当然你能挺的话还是在热一点的环境下效果更好。 二、关于饮食 饮食上要以五谷杂粮为主,副食要全面,水果要多吃,每天喝一杯红糖水,起到活血化瘀,迅速补充体力的作用。我听说有些人以前给孩子忌口,这样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及端不好,在我这除了垃圾食品不建议吃,是有营养的都可以吃,只要不过分偏食吃得全面就好,你也不用费心去管什么食物是凉性或是热性,你也不能天天吃一种东西啊,每种有每种的营养,都是你需要的,身体恢复了,自己完全有能力调平衡,拔罐也是一个调理的过程,帮助你自己恢复调节能力,所以吃吧。拔罐后人通常会变得很能吃,那是肌体的一种需要,所以想吃就吃,人还会很渴,所以要多喝水,而且不要等到渴了再渴。 要食补不要药补,保健品建议大家不要用了,而且要随着自己的脾胃情况调整饮食,所谓虚不受补,再好的补品到你这儿可能变负担了,所以饮食上用点心,以日常饮食调配为主,慢慢加强。 三、拔罐前要做好思想准备 拔罐前,做好思想准备,因为很多人,主要是成人罐口会经历出疱、出水、出果冻、出凝血、出泡沫等等现象,因人因病而异,那么在这个地方重罐,痛苦是难免的,还有就是会出现病灶反应,有些人刚拔的时候很好,过些日子就会返起种种不适,以为是拔罐变得没有作用了,其实这是必经的过程,你的身体是在这种反复中进步的,这种反应也是你以前病症的再现,忍一忍都会过去的,对于病灶反应较为详细的陈述专门有一个帖子,这里就不说太多了。对于孩子罐口的反应要好得多了,出疱的也是少数,而且基本不会全身出,也不会象大人那样痛苦,所以还是越小开始做越好,因为身上比较干净,痛苦也少了很多很多。大家也不必心急去问别人为什么能出疱,我怎么没有,别人出了什么我怎么没出那样的,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不会完全相同,看自己就好了,出就出,不出就不出,什么时候出就什么时候出,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为这个事烦心。 四、拔罐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法 我觉得拔火罐很舒服,你说我就不敢用火罐,那么你用真空的也行,你说我也拔火罐可是我不敢用纸条来引火,我有我自己的方法,可以,主要是你能坚持做。拔罐所用的工具在很多

刺络拔罐疗法

刺络拔罐疗法,主要是采用针刺穴位同时配合拔火罐,利用罐内空气形成的负压,拔吸在人体表面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对局部皮肤形成吸拔,从而造成局部皮肤充血,淤血或气泡,以此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身体疲劳等效果。 刺络拔罐治疗,是一种绿色物理疗法,那么刺络拔罐治病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发汗解表,通利关节 通过吸拔作用,使皮肤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达到祛风除湿,散寒行气解表的效果,因而可以使关节通利,发汗解表,镇痛去痹,即中医所说的“风寒邪气随气出”。临床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头晕、风痹、腰痛、四肢痛等。 二、调节脏腑,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失衡,百病丛生”,拔罐对身体神经系统是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的良性刺激,通过对刺激神经系统的末梢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调和平衡,因此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局部皮肤相对应的内脏级组织代谢旺盛,同时促进病灶部位组织新陈代谢增强,促进身体恢复正常,使身体康复痊愈。 三、活血化瘀,舒经通络 人体的经络,内达五脏六腑,外络肢节皮毛,纵横交错,贯通全身四肢百骸,通过气血运行滋养五脏六腑。如果人体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引起气滞血瘀,导致疾病产生。通过拔罐疗法的“吸拔”等刺激,对经络腧穴产生良性的负压效应,达到行气化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的功能。 四、吸毒排脓,消肿止痛 拔罐疗法产生的负压很强,用以治疗痈疖疮疡、恶血瘀滞、邪毒郁结等有特效。拔罐使毒邪排出,气血通畅,瘀阻消散,吸毒排脓,促进疮口愈合。拔罐吸拔出有害物质,驱除体内病邪,增强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肿消痛止的目的。 五、扶正固本,增强身体免疫功能 拔罐疗法可以吸拔出体内的风、寒、湿、火、毒等邪气,邪去则正安。拔罐使皮肤出现溶血现象,可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随气血运行周流全身,刺激各个脏腑器官,增强五脏六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和身体的抗病能力。 六、清热泻火,增强皮肤的渗透性 通过拔罐疗法,可以促使血管扩张,达到清热泻火,调节体温的作用。这是因为皮肤的温度感受器接受到负压良性的刺激,再通过身体体温调节中枢,达到发汗解表降温的作用。在实践中有很多发高热的患者,使用拔罐疗法消除病症,取得满意效果,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拔火罐方法

拔火罐方法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方法: 1、是:将燃着的投进罐子,然后将罐子迅速扣在要拔的部位。 2、是:一手拿罐子,一手用镊子夹着点燃,将火在罐里晃一下就拿出来,马上扣在要拔的部位。 3、是:将蘸过酒精的棉球贴在罐里,用火柴点燃后,迅速扣到选定的部位。 4、是瓶盖法:在小瓶盖内放一个,放在要拔的部位,然后用火柴点着球,迅速将扣上。这样比较安全,不易被烧伤。初学者,最好选用和瓶盖法。 是一种在指导下的操作方法,治疗范围同针、灸、罐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针、灸可以治疗的病症,罐也是可以治疗的。 根据种类不同,方式不同,治疗的病症自然是不一样的,当然临床上常常也把一些方法配合起来使用。闪罐、留罐、走罐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闪罐的方法拔的面积比较大,可以大范围操作,很多病人感觉更舒服一些。留罐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固定的病痛,或者是针对位。走罐的治疗范围也是非常广泛,我们可以选择例如背部、肩部等等一些肌肉厚的、面积大的部。 火罐的 多种痛症:、、等 :、、等 :、等 外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等 其它:、、等 的禁忌症

严重的、等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部位 高热抽搐、失血 孕妇的腹部、 过饥、过劳、过饱、过渴等 (1)及主要穴位: 〔] 急性及、哮喘、、肺炎、。主穴:大杼、、肺俞、膺窗。 [适应症] 急性及、胃、症、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主穴:脾俞、胃俞、、。 [适应症] 。主穴:肝俞、胆俞、脾俞、、委中、承山、。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主穴:心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章门。 1.全身疾病:大椎,身柱。 2.下半身疾病:命门。 3.: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 4.: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 5.: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上脘,三焦俞,,天枢,关元,胆俞,。 6.:肝俞,脾俞,肾俞,,中极,关元。 7.系统: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

拔罐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唯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拔罐的工具、材料、用具 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拔罐的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头痛,胸胁痛,风湿痹痛,腰腿痛,扭伤,胃痛,疮疖肿痛,毒蛇咬伤(排除毒液)等病症。 拔罐时应注意:

拔火罐诊疗规范

张店区中医院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拔罐疗法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一、适应症 (一)内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 (二)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 (三)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四)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赤带、妊娠呕吐、产后缺乳、产后腹痛、人工流产综合症、脏躁、阴挺、阴吹、阴痒、不孕症、产后大便困难、产后发热等。

(五)儿科疾病:小儿发热、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六)皮肤科疾病:缠腰火丹、银屑病、牛皮癣、斑秃、湿疹、瘾疹、风瘙痒、漆疮、疥疮、蛇皮癣、皮痹、白癜风等。 (七)五官科疾病:针眼、睑弦赤烂、流泪症、沙眼、目痒、目赤肿痛、目翳、远视、近视、视神经痿缩、鼻塞、鼻渊、鼻鼽、咽喉肿痛、乳蛾、口疮、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 二、禁忌症 (一)急性严重疾病、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 (二)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皮肤溃烂部。 (三)心尖区、体表大动脉搏动处及静脉曲张处。 (四)精神分裂症、抽搐、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 (五)争性外伤性骨折、中度和重度水肿部位。 (六)瘰疬、疝气处及活动性肺结核。 (七)眼、耳、口、鼻等五官孔窍部。 三、操作流程 (一)施术前准备 1、罐具

拔罐治疗各种疾病

拔罐治疗各种疾病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的空气,使罐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着于皮肤,引起局部淤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我国传统使用的拔罐为火罐,近年来又发明了抽气罐。抽气罐使用起来比火罐方便。一、拔罐的机理 按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淤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 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 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 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 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二、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根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三、拔罐的临床应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拔罐疗法及护理

拔罐疗法及护理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和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子疗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多用于痹证,刺血拔罐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部分皮肤病,如丹毒、神经性皮炎等。 1、罐的种类: 临床上常用罐有三种:玻璃罐、竹罐、陶罐。 2、拔罐的方法: ①火罐:是用火在罐内燃烧,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个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燃烧的酒精棉球,在火罐内绕一圈后,迅速退出,快速地将罐扣在施术部位。此法简便安全,不受体位限制,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 (2)投火法:将纸片或酒精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火罐扣于施术部位。 (3)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4)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其内,置于应拔部位,用火点燃,将制度迅速扣下。 ②水煮法:先将配制好的药物放在布袋内,扎紧袋口,放进清水煮成适当的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液内煮15分钟左右,用镊子取出竹罐,倒干罐内药液,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本法配合药物加强疏风止痛的作用,常用于风湿痹痛和某些软组织病证。所使用的药物多为疏风活血通络的中草药。 3、起罐: 拔罐时,一般留罐10-15分钟,待局部皮肤瘀血时,将罐取下。取罐时,左手扶住罐身,右手按压罐口的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松脱,不可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若罐大而吸附力强时,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 4、特殊用法: 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火罐还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①走罐:亦称推罐。即先在施术部位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或润滑油,再用上述方法将罐拔住,然后医生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以及病变部位,往返推动,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此法适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②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或充血为度。 ③刺络拔罐: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作用。

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 jimshing 一、定义 拔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是罐吸附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二、常用器具 拔罐的常用器具有:陶瓷罐、玻璃罐、竹罐(临床多用于煮药罐)、抽气罐(家庭使用最多)、橡皮罐等。 三、常用方法 常用的火罐操作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抽气法。 四、拔罐时间 拔罐的时间为5—15分钟;短者5分钟;长者20分钟。 治疗时要根据体质、病情、实术部位的不同决定拔罐的数目、时间。 拔罐后一般需到罐印消退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拔罐。 五、常用疗法 (1)留罐法: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5~15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2)闪罐法:指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直至皮肤潮红的手法。适用于头面部、定点痛及耐受

力较低的患者。 (3)走罐法:指罐体吸附肌肤后,用手握着罐体在皮肤上进行移动,以皮肤上出现红、紫、黑色斑为度的一种手法。 注:此手法作用力度、面积都较大,与刮痧疗法有相似之处。 操作前应在待走罐的部位涂上润肤剂。一般背部走罐宜上 下走,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走,带脉横走,肩胛内缘肩 上横走。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均可)。 此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 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烧、高血压、支气管炎、哮 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4)摇罐法: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均匀、有节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摇动,以一个部位20~30次为宜。适用 于小的包块、节结。 注:此法通过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疗效。 操作时,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 匀,忌快与生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适、能耐受为度。(5)针罐法:指留针后再在针刺部位拔罐的方法。适用于风湿病及包块、节结、粘连等疼痛性疾病。 (6)刺罐法:用三棱针在选穴处点刺三下后在其上留罐。 注:刺血拨罐之污物观察:1. 拔出乌黑血色,血出如墨,则为久病,说明瘀血内停日久,於血阻络。;2.血中夹水, 说明有风湿病,肝病。 3. 血液中夹有粘液果冻样物质,

平衡火罐&推拿

针灸火罐10种手法(背部膀胱经)推拿4种手法刮痧足底心理 修复能力/\/\/\/\/\/\/\/\/\/\/\/\/\/\/\/\/\/\/\/\/\/\/\/\/\/\/\/\/\/\/\/\/\/\/\/\/\/\/\/\/\/\/\/\/\/\ 调节能力/\/\/\/\/\/\/\/\/\/\/\/\/\/\/\/\/\/\/\/\/\/\/\/\/\/\/\/\/\/\/\/\/\/\/\/\/\/\/\/\/\/\/\/\/\/\ 华佗夹脊穴每个棘突旁开0.5 背腧穴 第一讲平衡推拿疗法 第一章概论 一、定义 ●理论依据:是以平衡医学理论,还有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治 疗思想 ●治疗途径:神经反射 ●治疗工具:4种手法,神经弹拨、神经点穴、推法、拿法 ●治疗目的: 二、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31对 2、周围神经系统:上下肢各三条 ●正中神经:来源于颈5(c5)~颈7有安神的作用 上肢外展90°肩关节稍旋后锁骨中点下缘开始沿上肢的正中下行至肘横纹终末处垂直下行至腕横纹中点 ●尺神经:腋窝顶点沿上至内侧下行至尺神经沟(麻筋了的地方) 下行至豌豆骨外侧 ●桡神经:掖后线的皮肤纹头旋前至曲池穴沿前臂外侧直接下行至

挠骨茎突内侧 ●坐骨神经: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重点开始垂直下行至委中上一 寸垂直下行至胫神经通过内踝后侧至足底外侧至腓总神经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后又在外踝后侧汇总到达足面 第二章平衡推拿手法 一、神经弹拨 1、手法操作:垂直神经利用拇指的指腹或肘尖或掌跟进行弹拨 手法(向下一定的力量) 2、分类:根据治疗的部位或患者的体位 ●拇指弹拨:头肩部、正中神经、桡神经 ●四指弹拨:尺神经、胫神经 ●肘尖弹拨:背神经后跟、坐骨神经 ●掌跟弹拨:下肢坐骨神经 3、注意事项 ●每人每次15分钟 ●以下病症不宜进行急性化脓性炎症骨折或疑似骨折外 伤24小时内血液病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病孕妇急腹 症:急性阑尾炎肺结核、癌症的活动期和骨结核 二、神经点穴 1、手法、沿着神经走行、垂直皮肤向下,由轻?重?轻逐渐加 压

平衡火罐的十种手法

平衡火罐疗法-----主讲老师:王辉 第一章 概论 一、定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最佳治疗原则: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 二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到)-铜罐-玻璃罐-竹罐-电温罐-磁罐-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第二章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1. 临床作用 1)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活血化淤(外伤)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 2)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等不同功效。 2. 作用机理 1)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 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 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 来源:手的温度;火罐体内部的热量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2)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脊髓或大脑皮层?CNS兴奋?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3 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转 平衡火罐的十种手法

转平衡火罐的十种手法 第一章 概论 一、定义 平衡火罐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五行,经络学说等);以现代医学的神经反射为治疗途径,以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为治疗核心;以不同的火罐手法为治疗手段的非药物的自然疗法。 最佳治疗原则: 疗效好,痛苦小,无副作用,见效快,成本低 二平衡火罐的来源和发展 在火罐疗法的基础上,1984~1985起用于临床,手法由三种发展到十余种,治疗的病种也日渐增多,已成为脱离了针法,灸法的一种独立疗法。 火罐《五十二病伤》角法治疮疾是最早的记录;由《肘后方》(葛洪)角罐(发展到)-铜罐-玻璃罐-竹罐-电温罐-磁罐-负压罐等由古代的单一到现在的多 种形式的罐疗技术了。 第二章平衡火罐疗法的作用原理和机理 1.临床作用 1)西医认为:火罐具有活血化淤(外伤)扩张血管,调整末梢神经,改善微 循环,增强免疫机能,消炎抑菌,退热止痛等。 2)中医认为:火罐有温经散寒,舒经活血,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 络等不同功效。

2.作用机理 1)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经) 两种刺激共同对局部作用:温热及机械作用 a)机械刺激 通过罐口对局部神经,背腧等进行牵拉,熨刮,挤压,弹拨 刺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间隙自溶、组织胺类物质释放、增加机体反应、自我调节(器官组织)自我修复。 b)温热刺激的形成和作用 来源:手的温度;火罐体内部的热量 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末梢神经的调节 2)全身作用 机械和温热双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细血管,末梢神经,主要是脊神经根,周围肌组织等?脊髓或大脑皮层?CNS兴奋?转变为良性信息?传递到需治疗的各器官组织 3平衡火罐的治疗特点 1)操作简便,易于普及 2)无损伤,患者易接受 3)疗效显著 4)无副作用 5)既治病又防病(此点最重要) 4.取位原则:(绝大部分治疗在背部)

中医拔火罐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拔火罐疗法学习资料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穴)位,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拔罐器具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等。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法、抽气法毫针罐法、刺络罐法、温水罐法等。近年又有人开发出拔罐和穴位刺激相结合的哈慈五行针,其原理主要还是拔罐,只是不用火而已。 1.拔火罐的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冶部位。 (2)很据病情和施治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3)治疗局部如毛发较多,应涂凡士林油。 (4)依具体情况选定闪火等拔鑶方法,并迅速将罐扣在已选定 的部位上。 (5)按照病情,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 (6)拔罐时间应按罐的大小及吸力强弱而定。大鑶吸力强,拔3~5分钟;小罐吸力弱,拔10~20分钟。 (7)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用手指轻轻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缓罐进人罐内,然后取下。起罐时切忌硬拉或旋动。为防止拔罐局部擦伤,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涂擦凡士林。 2.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不宜拔火罐。

(2)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不宜拔火罐。 (3)浮肿病,或水肿者。不宜拔火罐。 (4)重度失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不宜拔火罐。 (5)妇女月经期。不宜拔火罐。 (6)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不宜拔火罐。 (7)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 (8)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局部皮肤。 (9)骨性突出部位、血管丰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10)拔罐可机械地刺激皮肤,反射地影响大脑皮层,通经活络。拔罐的种类有充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肤潮红)、淤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下出血,皮肤呈紫点或紫斑)、感臂、头痛宜在太阳穴拨充血性火罐;支气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淤血性火罐。 (11)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淤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12)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13)拔罐时注意保温,防止受风着凉。 (14)防止灼伤或烫伤。局部如有烫伤时,可涂龙胆紫等药物。局部起水泡时,小的不需处理,消毒包扎即可;大的则应在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吸出积液,保留疱膜,然后涂用清凉油,也可覆盖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后包扎,或用大黄、地榆、寒水石各等份,共研细面,用麻油调膏外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