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

K才难幂7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中世纪大学以应用学科为主,其课程和教学内容充满实

用性,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性、研究性工作,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训练专业性应用型人才;中国近代第一所

高等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实行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目标是培养造船与驾驶人才,毕业生多成为我国船政事业的骨干,其人才培养过程符合近代高等教育分系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历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09)01—0007—04

【作者简介】潘懋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石慧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福建厦门

361005

在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的研究中,我们倾向于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第二类是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如律师、教师、工程师、医师等;第三类是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这三种类型主要是依据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来划分。第二类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这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600多所,主要是面向地方的院校,其情况比较复杂:有历史悠久的老校,也有“十五”期间的新办校;有师资力量、教育资源雄厚的大学,也有刚从专科层次的高职高专升转的学院。x,-J于这些大学而言,厘清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关键所在。无论是在我国还是世界上,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类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非是应用型高校出现以后才出现的。从历史的视角探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端,X,-J于应用型大学坚持其办学定位、特色和发展方向都有重要启迪。

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一般而言,人才类型主要有两种: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但是,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

一、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公元10世纪和11世纪,随着欧洲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市民阶层活跃于中世纪的欧洲舞台上,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组成了行会。后来,这些行会组织逐渐发展成为神学、法律、修辞、文理方面的专门学校。在此基础上,中世纪大学逐渐形成,其主要任务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大学只是在有限的意义上是为了高深学问的探究而存在的,研究只是学者个人行为,这个时期的大学还不存在制度化的研究…。

1.以应用学科为主

中世纪大学都是由作为基础的文科和一个以上的高级学科组成,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都设立在文学院之上,属于高级学院,是为培养专业人才而设立的,文学院只是为进入上述高级学院学习做准备

8毂蒜南教2009年筹1期

的机构。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人们一般认为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如在13世纪的巴黎大学,神学学习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但这种情况并不典型。在大多数大学里,神学都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它能吸引的学生人数最少,原因是人们认为神学太理论化了。在医、法、神三个高级学院里,民法通常是最受欢迎的领域,教会法紧随其后,然后是医学¨’。“时代需要一批经过很好训练的人,大学热心接受这个挑战。法律、医药、神学和文艺等都是需要有能力的和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而大学正是提供这种经过训练的人的地方o”p1

2.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中世纪大学无论是文科课程还是法律和医科课程都十分强调内容的实用性。文学院的主要课程是“七艺”,即先学语法、修辞、辩证法,后学算术、几何、音乐、天文。法学院主要开设民法和教会法两类课程。有的大学的医学课程中还有临床实习等HJ。正是由于中世纪大学课程的实用性质,大学课堂常常座无虚席。这是因为,大学是中世纪为数不多的能使人向上流动的机构之一,而且人们认为其实用性课程可以为成功的事业铺平道路垆1。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授(1ecture)、辩论(disputation)和大量的练习为主。讲授不是系统阐述学科内容,而是教师讲解一些选定的原文和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评论。辩论是讲授的必要补充,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扫清修业中遇到的困难,也给学生提供运用辩证法的实践。这些辩论的主题可以是任何内容。与写作艺术(arsdictami—nis)一样,这种辩论具有实用性目的。它无疑是为了加强那些未来将在法庭、封建议会和教会会议上进行辩论的专业人士的辩论技能。哈罗德?珀金也说:“如果有人认为,文学部与专业学部相比,较少具有功利性和职业性,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不再继续就学,文学部为他们在读写、辩论、思维、计算、测量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提供的有用训练,使他们适于承担教会和世俗政府中的种种职业。以辩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个个变得能言善辩。学生们正是依靠这种本事在布道、法庭听证和政府讨论中崭露头角的。”Loo

3.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性、非研究性工作

中世纪大学为满足世俗和教会的管理及统治的多方面需要而培养所需人员,大学毕业生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和教会机构。在低一级的职业中,大学毕业生通常就职于公共的公证机构,担任学校校长、教区牧师、附属小教堂牧师、家庭教师等o”。可以说,中世纪大学主要是一种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服务机构。当然,大学并不总是职业性或功利性的,“大学也培养出社会舆论的制造者、法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神学家,他们对中世纪文化领域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J。但不可否认,早期的大学开始是目的有限的机构——主要从事专业人员的训练。“牛津和剑桥两校很明显地认为设立大学是为给教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在当时,他们都做实际工作者而不做思想家,做主教而不做神学家,做政治家而不做哲学家,做学校领导而不做学者。”190总之,中世纪的大学把它们的合法地位建立在满足当时社会的专业期望上。

13~15世纪是中世纪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15世纪以后,由于大学在教会的严格控制之下,以经院哲学和神权为支柱,学术上因循守旧、脱离实际,与社会封闭隔绝,不适应思想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走向低潮,丧失了昔日的吸引力。

=、福建船政学堂应国家对应用型

人才的需求而产生

中国近代高等学校的出现始于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国家急需“翻译兼译述的人才,海陆军的将才,及制船造械的技术人才”DoJ。于是产生了两类中国早期的近代高等学校:一类为学习方言的方言学堂,一类为学习军备的水陆军学堂。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及湖北自强学堂。军备学堂又分做两种:一为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一为训练陆军人才的,如天津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而言,福建船政学堂更符合于18~19-lit纪西欧所形成的近代性质的高等教育的特点,堪称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其人才培养过程和特点反映了当时国穷民弱,急需大批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改造社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本文着重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例,探讨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

1.办学目标是培养造船与驾驶人才

福建船政学堂是由洋务派大臣所倡议创办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最先认识到西方有用的长技无非是“坚船利炮”,以及采矿、冶炼、铁路、邮电等“西艺”。当时各省纷纷开设机器局、造船厂,都是进口外国机器,雇请洋人制造。而福建船政局的创办方案,就明确提出必须通过制造轮船以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与驾驶人才,才能自立、自强。

必才维誉9

船政局是同时开办铁厂、船厂、学堂的。当铁厂、船厂还在盖厂房、购机器时,船政学堂就已经招生开学。当时主管其事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就说:“兹局之设,所重在学西洋机器以成轮船,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计,非如雇买轮船之徒济于一时可比”L121;“夫习造轮船,非为造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非徒求一二人能制造驾驶也,欲广其传使中国才艺日进,制造驾驶辗转授受,传习无穷耳。故必须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l引。福建船政局开办之初,阻力甚大,内有顽固派的满汉大臣,外则有总税务司赫德、福州税务司美理登之流的非议。左宗棠顶住了压力。他的申辩,主要着眼于育才而不在乎造船。“幸而学有所成,纵局外议论纷纷,微臣尚有以处解。设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即能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曲尽驾驶之法,则费此五年之时日,二百数十万之帑金,仅得大小轮船十六号……责以糜帑,咎何可辞。”【140也就是说,育人比造船更重要,左宗棠等的远见卓识,比当时及后来那些见物不见人、重视产品不重视人才的急功近利者,高出一筹。由左宗棠推荐继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能秉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的“创始之意”;由左、沈遴选的正监督日意格,也认为“建造船厂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造船和驾驶”,“如果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严谨的、训练有素的学生,那么,全部的金钱都将被费掉”【l“。因此,船政学堂的课程、实习、奖励以及一切措施,可以说,都是围绕五年之内能按现成图纸或船样造船,能在不远离海岸驾驶轮船这一规格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应该说,这一规定的定位是恰当准确的。由于上下思想明确,培养规格定位准确,成绩显著。据载:1873年,洋教习与技术人员尚未满期之前,试行i_lzq: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艺童“放手自造”,“验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学驾驶的学生,“当台风掀起巨浪如山之时,徐觇其胆识”,不但能沿海岸驾驶船舶,而且能在公海驾驶。第一届毕业生中,驾驶专业有14名已具远航能力,管轮专业有14名担任轮机长,制造专业的26名接近工程师水平,超出原先的预计。

2.分系科、专业培养

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与后学堂,前学堂修法语,设轮船制造学堂(专业);后学堂修英语,设驾驶、管轮两个学堂(专业)。后来前学堂又设绘事院(专业),以培养轮机设计人才;还附设一个船厂工人业余培训的“艺圃”。船政学堂的各个专业都有其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其中外语(法文或英文)、算术、平面几何,是每个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除此之外,每个专业各有其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有的相通,有的则完全不同。其课程结构,符合近代高等教育分系科、专业培训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在学习“西艺”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福建船政学堂的培养目标,如上所述,显然是培养应用型的专科层次人才。由于3—5年间,既学习一门外语,又要学习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数理基础课程,它的专业知识水平,定位于高等专科这一层次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船政学堂相当于后来的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清末众多高等学堂,多数大体也属于这一层次。船政学堂是其中的第一所,而且成绩卓著,因而它的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tg为后来的众多高等学堂所仿效。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体系,如前所述,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基本配套,不像京师同文馆的天文算学馆那样泛而不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旧式书院为应科举考试而分散精力的状况。虽然学生仍须读《圣谕广训》、《孝经》和策论,但不作为正课,一般利用星期日洋教习的休息日学习。这在当时,已是一种大胆的改革。福建船政学堂这种专业与课程模式,为后来的高等学堂所仿效。例如广东创办实学馆(西学馆),就申明是依据闽省船政学堂旧章,参酌粤省情形制-i,-r章程的。

3.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

福建船政局同时创办铁厂、船厂与学堂,既不是厂办学校,也不是校办工厂,更不是厂校联合或合作。而是规划统筹,经费难分。监督既管学堂,又管工厂;教习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学生要参加工厂劳动,并承担生产任务。最初5年政府所投入的资金为白银300多万两,由于建厂房,购机器,可能工厂用款多于学堂,但就指导思想说,则重在培养人才。这种厂校一体的办学体制,比现时所提倡推行的产学研联合体或“合作教育”之类,可能更能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由于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更由于船舶制造与驾驶的技术需要,制造、设计、驾驶、管轮各个专业,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安排大量的实习。如制造专业,有蒸汽机制造实习课、船体建造实习课。每门实习课每天进行数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学生熟悉车间情况,并逐渐培养指挥工人的能力;绘事院的设计专业,3年学习期间,要有8个月的工厂实习,到现场同工人打交道,熟悉各种轮机和工具的实际细节,以便为各种机件准备施工图和说明书。正是由于重视实际训练,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船政学堂办了5年之后,制造专业的学生,就有独立制作的能力。毕业之后,就能自己造船。1875年开工建造的十七号

10讧苏南款2009卑第1期

“艺新”轮船,就是由第一届毕业生吴德章设计船体、汪乔年设计轮机与汽缸,“为船政学堂学生放手自制之始”Ll…。至于驾驶专业学生,原定于5年之内,达到能在望见陆地的沿海驾驶,实则在“练船”实习期间,早已远航公海了。

4.毕业生成为船政事业的骨干

福建船政学堂从1867年创办到1907年停止招生,前后46年,毕业生共629名。从今天看,育才数量,微不足道。但从能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这批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包括军事、经济以及文化、政治,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或担任船政要职,为中国早期海军骨干;或从事经济建设,对中国近代造船、铁路、矿业、冶炼、邮电等实业的振兴,做出重要的贡献;或在教育部门供职,或从事翻译工作,或担任外交官,在中外关系、文化交流上起重要作用ⅢJ。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严复、萨镇冰、詹天佑、邓世昌,都是船政学堂早期毕业生。他们的生平事迹与贡献,毋须赘述。下面只举一些人和事为例:

——福建船政局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前后造船40艘。除早期几艘是由洋工程师设计制造外,自“艺新”轮之后的30多艘,都是船政学堂的学生与毕业生所建造的。有些军舰的性能,在当时已属世界先进的。如1889年建成的“平远号”双机钢甲兵轮;据称,工业发达的德国,也只是1885年才能建造llg型号的军舰。.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殉国的七名管驾、督带,都是船政学堂驾驶专业的毕业生;1894年甲午中日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主要12艘军舰的管带(航长),有11艘是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生。

——中国早期的海军将领,出自船政学堂者甚多。他们不但组成福建水师这一全国海军的主力,而且是南北洋水师领导集团的中坚。除众所周知的海军元老萨镇冰外,清末知名的海军将领有魏瀚、李鼎新、郑清廉等。直至民国时期海军主要将领多数还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或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

——船政学堂的制造专业,不但学造船,也能从事机器制造。其后出国留学,水平更高,技术更精。回国后,在实业界担任要职,有突出贡献者甚多。如铁路建设方面的魏瀚、高而谦、丁平澜、詹天佑等;矿业开发方面有罗臻禄、林庆升、池贞铨、沈庆喻、刘敖、张金生等;邮电方面有苏汝灼、王平国、陈彩寿等;造船方面有陈兆翱、魏瀚、汪乔年、郑清廉、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罗丰禄、陈义宽、陈林璋等。在文化教育上,船政学堂毕业生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船政学堂的洋教习合同期满回国之后,大多职位由留校的毕业生或回国的留学生继任;各省水师学堂,纷纷邀请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去当总办或教习。

从历史上看,中世纪大学和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是大学历久不衰,保持并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的蓖要原因之一。回顾早期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在精英高等教育时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才都在同类大学里培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和学生人数的剧增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不断细化、专门化,出现了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他们是按照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定位,围绕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办出应用型的一流大学,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

[3][美]S.E.佛罗斯特(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78.159.

[4][5][8]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7。57.121.59.64.

[6][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

[7]AlanB.Cobban。UniversitiesintheMiddleAges,30.

[9][英]阿什比(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38.9.

[10]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台北:东方出版社,2008.453.455.456.

[11]潘懋元.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刨办140周年纪念[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12][14]陈学洵,田正平.详议创设船政工程折[A].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3]朱有.详议创设船工程折[A].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

[15]陈学洵。田正平.日意格与洋务运动[A].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6]裴萨森.为学生出身汪乔年核定月薪折[A].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卷[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7]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重点课曩“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AIA080001。

(责任编辑邱梅生)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

作者:潘懋元, 石慧霞, Pan Maoyuan, Shi Huixia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刊名:

江苏高教

英文刊名: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年,卷(期):2009,(1)

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4条)

1.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历史分析[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 2004

3.S.E.佛罗斯特.吴元训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1978

4.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 2003

5.伯顿·克拉克.王承绪高等教育新论 2001

6.Alan B.Cobb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7.阿什比.滕大春.滕大生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 1938

8.陈青之中国教育史 2008

9.潘懋元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福建船政学堂创办140周年纪念[期刊论文]-中国大学教学

2006(7)

10.陈学洵.田正平详议创设船政工程折 1992

11.朱有详议创设船工程折 1983

12.陈学洵.田正平日意格与洋务运动 1992

13.裴萨森为学生出身汪乔年核定月薪折 1992

14.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 199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雪梅.李军.Zhou Xuemei.Li Jun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改革-江西科技

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摆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阐述,对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期刊论文张东旭.刘文奎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 面对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形势,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势所趋,作者系统地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实现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课程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双师型""双语型"教师的培养,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3.期刊论文阮湘元教学型大学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新建教学型大学要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培养创新式应用型人才,为此,将专业教学计划拓展为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辅修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和应用统筹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在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应用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模式,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4.学位论文刘舟樟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200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以省级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格局。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几年,地方高校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是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但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的隔膜与脱节,既制约了地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又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选取合适的角度,审视、研究地方高校,提出一些加强地方高校建设的意见、建议,不仅有益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有益于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 目前,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理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顾自身条件,盲目照抄照搬部委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为目标,不切实际地提出跨越式跻身研究型大学的行列。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战略,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因此,加强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不仅是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地方高校发展实践的需要。特别是时下大学生就业难,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地方高校不得不思考更多的问题,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出特色。本文基于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内容是: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本问题的依据,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等内容;对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完成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有关概念进行诠译,为了研究的需要,界定了本文中的地方高校;还着重阐述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分析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和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差异。 第二部分: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本章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

展开论述,指出高等教育在提倡多元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综合能力的背景下以及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进程中,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探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策略。 第三部分: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本章通过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和类型对就业的影响,并用数据揭示了毕业生规模与就业率的矛盾以及各类高校和各个学历阶段的毕业生对应用型人才的认可度,说明了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最后通过SWOT分析法,对地方高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危机进行了概述与论证,提出了地方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可能性,并指出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主要目标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保持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本章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合理定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从办学理念、学科和课程建设、人才结构、管理模式等角度来突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改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转变服务观念,强化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第五部分:结束语。首先,进一步指出了研究本问题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对本论文做了小结,指出了研究工作的欠缺,对今后继续开展研究予以展望。因为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文只是从理论上做了些探讨,在实践方面还有待去进一步的探索。

5.期刊论文蒋建林.郑荣跃.JIANG Jian-lin.ZHENG Rong-yue结合行业特点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高等建筑

教育2007,16(5)

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已成为国家和各高校的主要议题.土木工程行业是一个强调工程应用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结合行业特点,以培养侧重于工程实践、工程应用的工程师为主要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结合工程实践,又要体现创新.

6.期刊论文阳石刚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职业教育研究2009(2)

高校动画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动画企业却人才难求.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文章就动画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和加强实训室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应用型动画人才的策略.

7.期刊论文吕全忠.Lü Quanzhong两阶段制三结合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兄弟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经验综述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4)

本文分析和归纳了国内10余所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优化学科结构,增强专业适应性;拓宽专业基础,实行"两阶段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学研结合.

8.期刊论文孙晋永.赵响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中国集体经济2007(29)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文章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改革措施.

9.期刊论文吴忠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河北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0)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上如何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合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并能服务地方的所需人才,已成为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10.期刊论文苗淑杰.康维新.李伟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模式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7(9)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才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迫切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并通过与卡特比勒等公司联合办学的实践性探索,实现了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引证文献(3条)

1.陈勇应用型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22)

2.牛金成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质属性[期刊论文]-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

3.王瀛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c12683230.html,/Periodical_jsgj20090100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3月17日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以期探索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培养模式 本文拟对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而探索积极有益的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这样就引发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虽然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但很多高新技术行业尚需大量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本科教育,在思想观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和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业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实可行的、科学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应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

强的技术使用、推广和转换能力,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和实现者。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土建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土建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产业的人才模式,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协作组织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对普通本科院校的土木类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知识的应用能力。 为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与建设。 1、工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因素。没有工程经验、工程素质的教师队伍,讲授工程技术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素 质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工程特色的教师队伍,即工程专家型(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满足培养工程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我国很多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工程实际经验,这样就造成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建设一支工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可采取以下途径:(1)教师通过考取注册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师、建造师等,考取注册资格证书的教师利用兼职的形式亲詞参与工程实际,取得工程实际经验,再将其结合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2)从工程单位引进或聘请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教学工作。我院土木工程系共有23人其中12人分别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监理师、评估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资格。近几年我院土木系引进有工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如何建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各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为此,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队伍等建议,旨在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建立提供借鉴。 标签: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cc12683230.html,ki.1672-3198.2017.03.048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许多大学开始定位应用大学独立学院,但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科学有效的国内大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照搬母体大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课为主,教学生很多理论知识,这也使得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部分独立学院又对于“应用型”人才概念理解存在偏误,将应用型人才片面的理解为技术型人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能,忽理论”,误把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谋取社会利益的人才,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将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个人、集体、企业创造效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难等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用在高校人才培养,探索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國有一定的参考。 1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1.1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科技大学(FH)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德国联邦会议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通过了《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应用科技大学(FH)在高等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在法律上享受大学应有的各项权利。FH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倡“应用技术大学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更加接近顾客”。因此,FH主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FH为了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所有学生必须有超过6个月前公司实习经验才能入学,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有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2-4学期为基础的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和基础理论。在基础课程结束时,会有一个期中考试,只有通过期中考试,学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阶段的学习。专业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此外有2学期被专门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组织、安排等均由企业来负责。第一学期实习安排在第三或第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技能和能力,并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第二学期实习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要求学生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成果总结总结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TCP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A T C P) 无人机研发工程师岗位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 考试要求: 1.在教师指定路径下建立以“考试序号-姓名”命名的文件夹,考试的全部文件保存在此文件夹下。其中选择题及简答题的答题结果填写在答题卡中,命名为“答题卡”;命题设计题命名及存盘方式见题目具体要求。 2.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传到指定位置。 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括号里。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为了减小机器运转中周期性速度波动的程度,应在机器中安装____。() A. 调速器 B. 飞轮 C. 变速装置 D. 配套设施 2. 按飞行器平台构型分类,“大白”无人机属于____。() A. 伞翼无人机 B. 固定翼无人机 C. 旋翼无人机 D. 扑翼无人机 3. 不属于无人机系统的是____。() A. 飞行器平台 B. 飞行员 C. 导航飞控系统 D. 地面配套设施 4. 固定翼无人机失速的原因是____。() A. 飞机速度太大 B. 飞机俯仰角太大 C. 飞机俯仰角太小 D. 飞机迎角超过临界迎角 5. 无人机地面站地图航迹显示系统可为无人机驾驶员提供飞行器____信息。() A. 飞行姿态 B. 位置 C. 飞控状态 D. 飞行速度 6. 亚音速气流流过收缩管道,其气流参数如何变化?() A. 流速增加,压强增大 B. 速度降低,压强下降。 C. 流速增加,压强下降 D. 速度降低.压强增大。 7. 翼型的最大厚度与弦长的比值称为____。() A. 相对弯度 B. 相对厚度 C. 最大弯度 D. 平均弦长。 8. 机翼升力系数与哪些因素有关?() A. 仅与翼剖面形状有关 B. 与翼剖面形状和攻角有关 C. 仅与攻角有关 D. 与翼弦有关 9. 减小干扰阻力的主要措施是____。() A. 把机翼表面做的很光滑 B. 部件连接处采取整流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 摘要:应用型大学是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本文在阐述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计的视角,进行了国际的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变革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国际比较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措施较多,对处于中间地位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近几年,这些“中间型高校”提出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口号,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成效似乎不大,应用性本科教育究竟怎么搞,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许我们需要在理念和实践上有所突破,没有突破将很难有真正的发展。我认为我们首先应对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要性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并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心:只要我们抓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的极好机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入手,进行一些有突破意义的尝试,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突破性发展,必将会给我国整个高等教育带来一个新的面貌。谁尽早抓住这个机遇,谁就有早发展的机会。虽然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失败,所做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但是很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在认识方面,我认为要做到几个“跳出”:一是要跳出本校的经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首先要建立一种新的理念,如果只是停留在自己学校的经验层面,可能还会继续在原地徘徊;二是要跳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体,从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三是要跳出整个教育的系统,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四是要跳出中国本土,借鉴国外同类高等学校的经验。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 实际上应用性本科教育在国外很早就有,只不过没有这么称呼。在发达国家,应用性本科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有专家认为,如果不是单从规模发展的角度,而是从规模和文化两个不同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是随着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转移对人才培养的类型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是自然科学课程进入大学,接着是工程技术课程进入大学,然后是职业性课程进入大学。课程的变化是高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土木工程)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4版————— 教务处

二○一四年三月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土木工程师、建造师基本训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成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交通土建工程、市政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要求: 1. 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土木工程相关软件应用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②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④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 (3)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作为工程基础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能解决常规性技术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掌握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与检测、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组织的一般过程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大。并对如何有效的进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多方的研究讨论。本文就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展开分析,并为如何有效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献计献策。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变革,国家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大。而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与素质。因此,必须对高职高专的教育工作予以足够重视,从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具体的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的有效实施和及時的改革的每一流程都要严格把关,切实有效的施行,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技术应用型人才,重点在技术与应用两个词,与其他的高校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擅长的是对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动脑的同时还需掌握动手能力,在思维活跃的基础上还需反应灵敏。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也有一定难度。而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们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讲授,在教课过程中,太过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技术不能很好的应用。 因此,作为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还需要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对传统的技术进行传承、改进和创新。以及对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就是指从事某个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比如,学习车辆工程需要了解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和测控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车辆的设计、制造、检测、实验记忆汽车销售等技能。专业能力是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有很高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这个行业很好的发展。其次是社会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相处、对职业的肯定与尊重、对公共关系处理是否等当等。良好的社会能力是顺利的从事工作的保障。 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应用型人才现状 在进行教育改革之后,我国社会更加重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十余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厂商的全力赞助,为新一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有了成功的案例,我国其他地区也开始创办高职高专院校,促使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有的厂商和当地政府合资办学,为技术人

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源地,其高等教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独树一帜。针对不同的人才及需求,德国设立了以培养科研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以实际运用技术的应用科技大学等;在教育体制上坚持严进宽出;同时教学模式又是自由灵活的。因此,直至今日,德国高校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仍是极具代表性的。 【关键词】人才培养德国高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 一、当前德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别 德国高校教育历史悠久,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世纪。19世纪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等学校发展的楷模。德国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以实施学术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和以实施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的工业大学,以及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主的应用科技大学和少量的职业学院等。各类学校培养的人才也是各不相同的,详见图1。 (一)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指传统的多学科大学和工业大学,通常设置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学、医学、农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性学科的不同专业或专业组合,是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学术型大学。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科学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强调系统化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使其毕业生一般都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以下简称为FH)是旨在培养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学,是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FH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据统计,FH高校占据德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当今社会中几乎全部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教育工作者、2/3的工程师及近半数的企业经济师和信息技术人才都是由FH 培养的。应用科技大学能够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则得益于它独特的培养模式: (1)按模块设置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始终遵循应用性,适用性,行业性原则。它主要根据专业相关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技能为基础设计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由于核心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富有弹性。 (2)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德国FH的应用型也同样体现在对教师素质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李军红 陈德义 庞永师 于茜薇 王亦斌 (广州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需要构建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其中师资结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出发,对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师资建设 1.问题的提出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在对高等学校分类时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其中一种分类是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划分类型。教育部于2001年、2002年曾两次举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思想。各个高等院校也分别结合本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研究,以期望建立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要是解决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这对从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 何谓工程应用型人才,即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五种能力:一是要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四是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的处理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要培养出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的合格人才,必须以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为出发点,满足“应用”这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建立起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其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基本架构。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通过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矛盾就极具典型意义。一方面,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和原创性成果,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办学模式趋同等又难以有根本性的改观。” 教育部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355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保持在72.6%的水平,也就是说会有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凸显的问题。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社会应用型人才供小于求,特别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仅有些重点城市的缺口就在10万左右。就业难是带有明显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从另一方面看,只要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解决如何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它的培养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更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满足应用性工作要求的各方面知识。而目前的情况是,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知识能力弱、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就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相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岗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 关键词:专业评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行业的专业教育评估结合,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在行业内找到自己的岗位,并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积极探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情况,以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指标为标准,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准确定位、规范训练、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定位,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进,贯彻基础与专长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把工程教育科学化的模式转向工程应用型教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本着“厚基础”的原则,加强了建筑结构类技术课程的教学,并按照“宽口径”的原则把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成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物业管理3个专业方向模块,各专业方向模块均安排了若干门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满足建筑与房地产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按照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历次会议讨论形成的“基础课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综合性大学、应用型大学以及艺术类大学。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从事技术科学研究的人才,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专业型实践型人才,并且开展应用型科研和技术转换工作。我们本次在德国期间访问的博尔特应用科技大学即属于后者。接待我们的是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部主任伯尔希特博士。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正式成立时间是1971年,其前身可以追述到十九世纪初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建立了大量的职业技术学校,这些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发展合并成了德国25所应用型大学。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现设76个专业,其中90%是工科,剩余的都是理科。德国推崇工程师文化,所以这些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大学拥有同样的学术地位。 图1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90人,其中25人是来自企业界的中层技术管理者,每位获得终身教授职称的老师都需要

至少5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学校鼓励教授在企业兼职或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企业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归企业和教授所有,但一般会提取20%作为学校的收益。目前,这些在职教授一般都有自己的公司,通过这些兼职的老师,学校与企业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很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岗位问题;企业方面则可以推广自己的品牌,并提前挑选和培养优秀人才。 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整个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师队伍、招生要求等都紧密结合勃兰登堡州和柏林的工业界具体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极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项目经验,可以直接从事相关企业的一线工作;同时,大学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可以迅速在周边企业进行产业转化。 在学生职业培训方面,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更多地从企业出发,主动接受对其以后工作有帮助的知识,以便更快的融入企业。员工上岗前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30%的精力在学校,70%在企业。 在教学条件方面,学校紧密围绕专业设置,从传统的技能基础到前瞻性的高科技均配备良好的实验条件,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而非偏重记忆、被动接受的教育方法;课程安排强调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招生方面,博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目前有学生1.3万,世界学生的比例占5%。本科与硕士比例大约2:1,本科加硕士的时间共5年(3+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资料

为国家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体会 2015年1月15、16日,美术学院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以研讨会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展开大讨论。虽说每位老师只有短短10分钟的主题发言,但都认真对待,准备充分,对我院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建言献策,人多力量大,老师们对这两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个体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下面我将从个人角度谈谈一些对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心得感受。 一.培养人才,教师首先需具备正能量精神 两天会议,让我深深体会到美术学院的老师内心深处都对学院与教育工作充满了浓浓的感情,这种感情已超出单纯的按劳取酬工作态度。据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观察,美术学院的老师常态化在课余不计薪酬义务的辅导学生和自觉自愿的加班,经常性的开展教研讨论,积极主动的联系项目与各类赛事,自掏费用参加、参观展览和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等等,这些在学院发展历程中,已逐渐形成具有美术学院教师工作特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它代表了美术学院教师所具备对学院与学生的责任感,对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奉献精神(非私利奉献);与之相对比,据我在其他独立学院的一些朋友处了解得知,一些老师仅把教书工作单纯作为一种职业,到点下班,不谈教学、工作和学生,下班后请别联系,做事前先谈报酬。每每谈及此事,朋友们对我院还具备这样优良的作风感到赞赏,我个人也认为,不管市场观念如何与高校教育结合,教育始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必须有一大批的具有正能量精神的教师甘愿为之努力奋斗。 与此同时,学院应对一线老师多些人文关怀,尊重教师,让其身份与地位应为平等;少些随意驱使,多给机会锻炼,不怕失败,成长过程总会跌倒,爬起来再干就会提升,教师个人的提升,就是对学院的提升;从制度与薪酬福利上也要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良好的催化剂,他能促进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不自觉的为学生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人才,应与国家发展趋势结合 当今时代,上下一致的提倡弘扬正能量精神,国家与社会提出“弘扬”,说明已然“缺失”,文化也如此。国家提出要发展文化,文化大发展,也就说明优秀文化消亡、变异严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理应为国家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学院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目前学院所具有的条件与地理位置,个人认为,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以及依托中国科技城发展文化与科技结合,是学院特色的两大方面。这两方面

[德国,人才培养,机制]德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本土化思考

德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本土化思考 [摘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基地,在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视角,从可操作层面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模式改革寻求路径建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一、引言 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被誉为德国经济的“秘密武器”,在世界不同教育模式也享有盛誉,高质量无可替代的“德国制造”的背后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被许多国家竞相仿效,在我国德国的“双元制”也已成为学习德国教育的代名词,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源泉,但是十几年的实践并不是满意的结果,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匮乏和枯竭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视角重新审视德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德国的教育模式本土化,这不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挑战,同时也是未来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视角,微观审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摒弃以往照搬奉行“拿来主义”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可操作层面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模式改革寻求路径建议,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 二、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简介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具有代表性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为高等专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凭借其在应用性科研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被誉为德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摇篮。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成立于1994年,位于德国经济、技术及科技十分发达的巴伐利亚州的代根多夫市,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人余人。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分别有企业经济学、经济信息学系、土木工程系、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等5个院系,其中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位于德国前列,学术氛围浓厚,被认为是德国最好的应用科技大学之一。 三、以人才创新为视角微观审视人才培养机制 (一)教学设计突出能力本位为导向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整个学习领域的设计都是以能力本位行动导向,无论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师通常按照职业情景确定学习领域,组织教学一般以小组形式进行,同时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小组团队间的沟通与协作。 以国际营销学课程教学为例,国际营销学是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工商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的从始至终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内容设计注重行为过程,紧紧围绕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 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当今农村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和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对现今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专业院校作为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其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观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1.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更宽厚的知识,更强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以及社会的适应

能力。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比学术型人才更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知识广、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力。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都积极的需找策略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存在的一些现状还不容忽视。 1.1思想陈旧、缺乏改革的积极性 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就教学思想来看,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管理者的行政体制思想比较严重,因此,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制度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不愿意深入到社会第一线进行实践和训练。 1.2教学内容滞后、对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在对我国高等农业高校来说,对于农学类的一些专业的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容易出现更新滞后,与先进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但是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内容,而对于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出现,如果教材不能及时的进行内容的更新就会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出现滞后。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①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尝试从专业设置调整、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回朔 我国高等教育依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类型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如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培养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以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各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地方院校比精英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保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如果说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等百余所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600余所本科院责无旁贷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产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 ①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房学军(1970-),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