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一)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一)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一)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训练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2013·河南省豫西五校质检)读我国局部地区春雨时间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注:实线为降雨开始线,虚线为降雨终止线,图中数字代表月份,数字后面的上、中、下分别表示上旬、中旬、下旬。 1.以下城市不会出现“清明时节雨纷纷”诗句描述现象的是( ) A.合肥 B.长沙 C.南昌 D.武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春雨的时空分布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合肥的春雨在5月上旬开始,而清明是在4月初。 答案 A 2.造成图中甲地降雨开始线与降雨终止线密集的因素主要是( ) A.纬度 B.地形 C.海陆位置 D.锋面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雨的因素,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武夷山,山地地形使其降雨开始线及降雨终止线密集。 答案 B 3.整体来说,图示区域的降雨多属于( ) A.地形雨 B.台风雨 C.锋面雨 D.对流雨 解析图示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以锋面雨居多。 答案 C (2013·湖南省五市十校第一次联合检测)读我国某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4~5题。

4.该地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该地最冷月气温在-5 ℃左右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温带,从其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季节变化比较大可以判断出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B 5.该地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 A.小麦种植业 B.水稻种植业 C.园艺业 D.花卉种植业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合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水稻种植业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一般分布在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园艺业和花卉种植业适宜在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展。 答案 A (2013·福建)下图示意某省气候舒适度分布。以平均气温24 ℃、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 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d为一般区,则最舒适区是( )

2019年高考地理试题解析分项版之 专题2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2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 (2011年高考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9-11题 图4 9,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1.该区域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答案】D 【解析】根据图中地形剖面的地表海拔低于500米,大于200米,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东南丘陵,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海拔高于1000米,华北平原海拔多低于200米。

(2011年高考北京卷)图5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7题。 图5 7.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B 【解析】以天气状况示意图为情景,考察天气形成的季节,需要考生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天气预报相关知识作答,属于较易试题。该图的判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首先要求考生对于天气符号比较熟悉,其次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根据图像判断,我国东部地区的这条经线在华北地区出现了沙尘,可判断为冬春季节,排除C、D;在东北地区出现了小雪、小雨、大风;可进一步判断为B。 (2011年高考天津卷)图6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

10.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A. a→c→b→d B. b→c→d→a C. c→b→d→a D. d→a→c→b (2011年高考四川卷)图3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相关基础知识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

2019年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第二讲大气运动的规律专题跟踪训练(含答案)

专题跟踪训练(六) 第二讲大气运动的规律 一、选择题 (2018·辽宁省大连市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为我国某大湖气象综合观测站多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湖泊可能是( ) A.青海湖B.鄱阳湖 C.长白山天池D.滇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湖泊12月气温低、6月气温高,12月份北京时间8时气温最低,6月份6时气温最低,该湖泊可能是青海湖,所以A正确。 [答案] A 2.该气象综合观测站( ) A.12月最低气温高于-15 ℃ B.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 C.6月份最高气温不高于14 ℃ D.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气象综合观测站12月最低气温低于-15 ℃,最低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有关,6月份最高气温高于14 ℃,最高气温出现时刻与昼长无关,所以B正确。 [答案] B (2018·湖南衡阳第二次联考)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其中水汽压是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饱和水汽压是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强,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强越大。下图为50°S~70°N对流层水汽压和温度的分布规律。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低,水汽压越低 B.海拔越高,水汽压越低 C.赤道附近因为蒸发旺盛,水汽压最大 D.在对流层下层,水汽由赤道向亚热带输送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温度越低,水汽压越高,海拔越高,水汽压越高,赤道附近因为蒸发旺盛,水汽压最大,在对流层下层,水汽由亚热带向赤道输送,所以C正确。 [答案] C 4.沿0 ℃等温线,相对湿度最小值在( ) A.赤道 B.20°N C.40°S D.60°N [解析] 相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100%,其中水汽压是空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饱和水汽压是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强,温度越高,饱和水汽压强越大,沿0 ℃等温线,相对湿度最小值在20°N,所以B正确。 [答案] B (2018·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联考)亚洲高压是冬半年盘踞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的稳定而强大的冷气团。气象学中一般用1025 hPa等压线作为其分布范围的标注线。下图为1951 年以来亚洲高压的位置平均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 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上空的大气有着不同的运动规律它们有的称为季风带, 有的称为大气环流, 它们按照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影响着大气的表现。以下是大气运动规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 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 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

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 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第一部 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 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 象。“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活动 2 ”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③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 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水平运动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自主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2)A(3)C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个环节,如图所示: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② ③ ④洋流→同纬度,暖流流经地区的气温高于寒流流经地区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专题检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浙江十校联盟)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候鸟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可以起到降低北极气温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与鸟粪降低北极地区气温相关的环节是()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增强D.④增强 答案 D 解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选D项。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此地的()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故选B项。 (2019·北京西城区一模)下图是四个城市的纬度及气压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城市() A.①气温年较差较小B.②盛行东北信风 C.③比②更接近内陆D.④可能位于海岛 答案 D 解析图中四城市①的纬度高,气压年变化大,位于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A项错误。②位于盛行西风带,B项错误。③夏季气压较低,冬季气压较高,年变化幅度比②小,更接近沿海地区,C项错误。④气压年变化幅度很小,可能位于海岛,D项正确。 4.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纬度,年均降水量少,但森林资源和淡水资源都丰富的城市可能是①,位于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A项正确。②地可能位于温带荒漠区,缺少植被,B项错误。③地可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多,C项错误。④地可能在热带的海岛上,年均降水量多,D项错误。 (2019·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5~7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专题限时训练

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 [专题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2017·山东济南期中)浙江卫视超人气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上演大漠公主争夺战。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和月牙泉地区景观图,回答 1~2题。 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B.①强、③弱 A.②弱、③强 D.②强、④弱 C.②强、④强 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B.③的增强 A.①的减弱 D.①的增强 C.④的减弱解析:第1题,左图中①~④分别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从而昼夜温差较大。第2题,深秋时晴天多,夜晚大气 逆辐射弱,温度低,容易出现霜冻。 答案:1.D 2.C (2017·湖北七市联考)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回答3~5题。 3.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

B.陆风 A.海风 D.谷风 C.山风 4.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 B.昆仑站 A.长城站 D.中山站 C.泰山站 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所以C项正确。第4题,中山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其下降风最为典型,所以D项正确。第5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晴朗的夜晚或多云的白天下降风的强度较大,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 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3.C 4.D 5.B (2017·吉林市调研)杨先生从吉林省长春乘飞机到云南省昆明参加会议。下图为机票信 息。读图,回答6~7题。 6.杨先生从昆明返航时发现因雾机场起飞时间出现延误,昆明长水机场此时大雾多发的原 因可能为( ) A.海拔高,气温低 B.谷底冷空气下沉 C.冷锋过境降温多雾 D.空气湿度大7.杨先生返程过程中发现飞机飞行时间比预定时间缩短,可能原因是( ) B.返程路程短 A.西风强劲 C.天气晴朗 D.对流较弱 解析:第6题,题干中强调返程起飞出现了雾影响能见度,从时间上来看是早晨,多雾考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配套作业(解析版,新课标)

[专题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完成1~2题。 图Z2-1 1.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 A.4月B.6月 C.7月 D.8月 2.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 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杭州某茶园从日本进口了一批大功率的茶园风扇,如下图所示,图中的曲线为某一时刻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图Z2-2 3.图示时刻多出现在( ) A.初秋午后 B.初秋清晨 C.初春午后 D.初春清晨 4.图中的电风扇在一定条件下(如图示时刻),便会自动转动起来,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其作用及其原理分别是( ) A.防鸟;风扇转动时,使空气流动,可干扰鸟群在茶园啄食而破坏茶叶

B.防冻;风扇将高处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达到增温防霜冻的目的 C.增湿;风扇转动时,使空气不稳定,从而增加了降水的几率,达到增湿的目的 D.除虫;风扇转动时,驱赶昆虫啃噬茶叶,防止害虫繁殖 下图为世界某年某月的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图Z2-3 5.此季节南亚盛行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6.图中甲地气压值可能为( ) A.1 000 B.1 005 C.1 010 D.1 015 下图是40°N亚欧大陆的1月和7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各地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图Z2-4 7.下列各地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冬季降水较夏季偏多 B.B地内河航运发达 C.C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D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8.有关D地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首都所在地 B.位于黄河流域 C.春旱、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 D.水稻是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全国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_专题检测(二)_大气运动规律_含解析

专题检测(二)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6年某季节,L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用水,向水库投放了9 600万个直径约为10 cm的黑色塑料球,使水库表面完全被黑球覆盖(如图)。完成1~2题。 1.推断L市投放黑色塑料球的季节及原因() A.春季受陆地冷高压控制,降水少,气候干旱 B.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秋季受西风影响,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 D.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水库泥沙含量多 2.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 A.水库中藻类的数量减少B.水库水质显著上升 C.水库地区的水循环活跃D.水库水温明显下降 解析:1.B 2.A第1题,从左图中可知L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投放黑色塑料球可遮蔽阳光,减少水分蒸发。第2题,水库中投放黑色塑料球后,水中藻类因失去光照而减少。水库中水质不可能显著上升,对水库地区的水循环影响不大,水温不会明显下降。 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科学家认为,一种叫做“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改变了南美洲风的正常路径。下图为大气运动受阻塞前后正常路径与大气阻塞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当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控制巴西东南部的天气系统为() A.高压系统B.低压系统

C.冷锋D.暖锋 4.关于“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以及对南美洲造成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该气流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②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③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④南美洲“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对热带地区的影响较大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3.A 4.D第3题,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形成风。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该气流不能按正常路径流向巴西东南部地区,说明东南部地区气压高,同时根据材料可知2014年,巴西圣保罗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高压控制区降水量少。故A正确。第4题,观察图中信息,该气流来自大西洋低纬海区,经亚马孙平原地区的热带雨林,性质湿热;该气流两种路径均位于低纬地区,对热带地区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出现“大气阻塞”的风动现象时,该气流不能按正常路径流向巴西东南部地区,而是沿阻塞路径影响亚马孙河上游地区,故此时巴西东南部干旱少雨;亚马孙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将大幅增加。D正确。 (2016·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 A.正西B.东南 C.正东D.西北 6.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解析:5.C 6.C第5题,读图,图中甲地南面对应的高空是高压,北面对应的高空是低压,甲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左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因此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正东。第6题,读图,图中35°S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此时为当地夏季。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是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A错。华北平原冬小麦正值冬眠,B 错。南极是极昼时期,冰川融化速度快,C对。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D错。 (2016·浙江高考)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

二大气运动规律作业(全国通用)含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一、单选题 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① B.③ C.④ D.⑤ 2.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 A.①减弱B.②减弱C.③增强D.⑤增强 下图为加拿大沿某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部分城市的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温尼伯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4.造成温尼伯和莱斯布里奇两个城市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下垫面B.海陆位置C.洋流D.地形 下图为某地降水量与风速月际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华北地区D.华南地区 6.该地区春季风力相对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受冷锋影响频繁B.受东南季风影响 C.气温回升导致对流运动强烈D.植被枯萎导致地面摩擦力弱

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7.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A.西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东北风 8.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一段时期内,我国东部某区域受某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多日睛好天气,该系统中心位于右图中B地。左图为摄影爱好者在该地一公园内所拍摄的景观照片。椐此完成下面 小题. 9.若受此系统持续影响,则该地区可能 A.空气质量越来越差B.风力明显增大 C.昼夜温差减小D.阴雨连绵 10.若A、C两地也在废天气系统控制之下,与C相比A地天气相对 A.湿冷B.干冷C.暖干D.暖湿 二、综合题 11.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加拿大冬季最温暖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温哥华山地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有“加拿大雨都”之称。本 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大气运动与气候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2013·江西南昌一模]读我国某年12月上旬气温距平图(气温距平值=当年气温-常年平均气温),完成1~3题。 1.关于该年12月上旬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最低处位于内蒙古东部 B.南北最大温差约为4~6℃ C.南方地区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期 D.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低2~4℃ 解析: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低2~4℃;图中只反映出该年12月上旬气温与常年平均气温的关系,所以不能判断出气温最低处是否位于内蒙古东部,也不能判断出南北最大温差;由图可知,南方部分地区气温高于常年同期。 答案:D 2.由图可知()

A.全国1月0℃等温线在长江沿线以南 B.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多是自东北向西南 C.江汉地区、江南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 D.新疆北部暴雪要少于常年同期 解析:全国1月0℃等温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的路径多是由西北向东南;由于此时是12月上旬,我国江汉地区、江南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新疆北部暴雪要少于常年同期。 答案:C 3.此季节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洛杉矶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B.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冰冻封港 C.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区正值剪羊毛期 D.南半球中纬度海域风浪最小 解析: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森林火险等级低;受暖流影响,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为终年不冻港;墨累—达令混合农业区正值小麦收割期;南半球中纬度海域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风浪最小。 答案:D [2013·石家庄质检二]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天气形势图,图中虚线为等压线(单位:百帕)。读图完成4~6题。

新课标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提升练3大气运动规律附答案

专题提升练3 大气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天津卷,8~9)读图文材料,完成第1~2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1.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图中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2.下列四幅天气图中的乙地,最可能出现图中所示浮尘天气的是( )

答案1.C 2.D 解析本组题考查气流运动示意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是下沉气流,而不是上升气流。甲地扬沙通过高层气流吹向乙地高空,并在乙地下沉形成浮尘,故选C项。第2题,乙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且风速小,说明受高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只有D图,故选D项。(2018·北京海淀二模)读表和图,完成第3~4题。 我国某地连续三日天气状况 天气现象最高气温风 27 21 29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表中信息显示( ) A.5月4日气温高,对流强烈,阴雨天气 B.5月5日西北风强劲,空气质量好 C.5月6日昼夜温差大,需预防寒潮 D.该地天气变化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 4.5月6日与5月5日相比,图中(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5月4日气温高,多云天气,不是阴雨天气,A项错误;5月5日西北风强劲,出现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差,B项错误;5月6日昼夜温差大,但最低气温较高,为12℃,未降到5℃及以下,不会出现寒潮天气,C项错误;该地天气变化5月5日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是冷锋过境造成的,D 项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即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④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能见度高,云量减少,太阳辐射①不随地球的变化而变化,①不变,A项错误;云量减少,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故②增强,B项错误;5月6日是晴朗天气,比5月5日沙尘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总大气辐射较强,5月6日最低温比较高,大气逆辐射较强,③增强,C项正确;云量减少,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④增强,D项错误。 (2016·浙江卷,9~10)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第5~6题。 5.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④至⑤ C.⑥至⑦ D.⑨至⑩ 6.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1 大气运动与气候

一、选择题 (2013·山东)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B.9时C.12时D.14时 2.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 1.B 2.B 【解析】第1题,考查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温最低时,陆上气温低于海上气温;气温最高时,

陆上气温高于海上气温。在日出后的升温阶段,陆地升温快,因此在某一时刻陆上气温会达到与海上气温相等的情况,该时刻过后,陆上气温高于海上气温。图中海陆间等温线平直,说明此刻同纬度海陆温度相同。6时大致是气温最低的时刻,14时气温最高,12时为正午,气温接近最高,因此图示等温线分布状况出现的时刻最可能是9时。第2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该区域位于北半球,某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说明是太阳直射丙地所在纬线20°N。比较甲乙日落时刻的早晚,可参考下图:甲丁同纬,乙丁同经。此时越往北昼越长,因此丁日落晚于乙。同纬度的甲处,日落晚于丁,因此日落时刻甲晚于乙。因此A错误,B正确。甲位于21°N,乙位于19°N,甲乙分居直射纬线20°N两侧对称位置,因此甲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D错误。 (2013·北京)下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化。读图,回答3~4题。

大气运动与气候试题

大气运动与气候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 读两组同纬度地区等降水量线图,回答1~3题。 1.A图和B图所示地区降水差异大的缘故是 ①B图地区受台风阻碍②A图地区深处内陆③B图受到湿润的夏季风阻碍④A图地区太阳辐射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C图所示地区 ①降水沿河谷方向递减,讲明湿润气流从河流上游吹来②该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③降水分布受地形阻碍小④该区局部地点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降水量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关于ABCD图变化规律的讲法正确的是 ①从B图到A图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②从C图到D图体现从沿海向内陆分异③从B图到D图体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④C图和B 图的自然景观相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读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当日最高气和气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候 A.大气辐射达最强和最弱 B.是每天的14时和6时 C.近地面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D.地面辐射呈现最高值和最低值 5.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刻段是 A.20时至改日5时 B.8时至10时 C.10时至15时 D.15时至20时 6.引起空气质量较差的缘故是 ①该地地势高峻、冷空气容易下沉堆积②有一股冷空气流入本地 ③该地有锋面活动,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之上④空气流淌较差,阻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聚的扩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下图中横线为20°纬线,A处以东为海洋,B、C之间和D、E之间为陆地,其余为海洋。则A、C、E三地气候形成的要紧缘故 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操纵 B.受信风阻碍炎热干燥 C.受寒流阻碍降水少 D.受暖流的阻碍降水多 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图中②③④均为省级中心都市)。回答8~9题。 8.“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能形象写照 图中

大气运动与天气汇总

专题二大气运动与天气 一、【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 高考重点: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在历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占有一定比重。 命题趋势: 1、从考查内容来看,①侧重于考查大气成分变化与环境保护、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近地面大气特点。②侧重于考查对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纬度分布及移动特点对气候特点及原因分析等主干知识。③侧重于考查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等主干知识。 2、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从命题形式上看,本专题的考查选择题、综合题的形式均会出现,以选择题为主,而且往往与大气环境知识联系密切的知识点结合在一直进行考查。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往往以某一区域或等压线、等温线图、降水量等图表形式考查。 三、【主干知识和易错知识梳理】 1、主干知识梳理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从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近地面上受热处形成低气压、冷却处形成高气压;在受热处高空上形成了高气压、冷却处高空上形成了低气压),进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的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方向是从高压向低压),从而形成了环流。 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海陆风(因为白天温度陆地高——热源、海洋低——冷源吹海风,夜晚温度海洋高——热源、陆地低——冷源吹陆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吹山风——山顶吹向山谷)、城市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②纬度30°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③纬度60°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也形成了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可以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看成整体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大致在10°左右,没有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大。) 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使得海洋比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进而出现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的温度在夏季是陆地高海洋低,陆地形成热低压;在冬季是海洋高陆地低,陆地形成冷高压。 ②季风的形成原因: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季风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夏季风是因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之间形成的东南季风。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的夏季风——西南季风包括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改为向右偏转而成的。 (3)常见天气系统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学案.docx

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价值引领备考定向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典型例题剖析指导 (2020全国卷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试题情景试题以我国甘肃某绿洲、沙漠、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具体考查地图的判读、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因素。 学科素养区域认知:通过该题,理解我国甘肃某地的气候及该地区绿洲与沙漠的地表温度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均是绿洲低于沙漠。 综合思维: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和热力环流的因素。 思路引导第一步,读图文材料,明设问。 (1)材料分析:材料中提及“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地表 温度越高,地面长波辐射越强。 (2)图表分析: 第二步,调知识,求答案: 知识整合技能提升 1.大气受热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举例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3)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仅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的积累等。

大气运动与气候试题doc 7页

大气运动与气候试题(doc 7页)

大气运动与气候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 读两组同纬度地区等降水量线图,回答1~3题。 1.A图和B图所示地区降水差异大的原因是 ①B图地区受台风影响②A图地区深处内陆③B图受到湿润的夏季风影响④A图地区太阳辐射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C图所示地区 ①降水沿河谷方向递减,说明湿润气流从河流上游吹来②该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③降水分布受地形影响小④该区局部地点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降水量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关于ABCD图变化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从B图到A图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②从C 图到D图体现从沿海向内陆分异③从B图到D图体现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④C图和B图的自然景观相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读某地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候 A.大气辐射达最强和最弱 B.是每天的14时和6时 C.近地面大气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D.地面辐射呈现最高值和最低值 5.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段是 A.20时至明天5时 B.8时至10时 C.10时至15时 D.15时至20时 6.引起空气质量较差的原因是 ①该地地势高峻、冷空气容易下沉堆积②有一股冷空气流入本地③该地有锋面活动,暖空气爬到冷空气之上④空气流动较差,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的扩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下图中横线为20°纬线,A处以东为海洋,B、C之间和D、E之间为陆地,其余为海洋。则A、C、E三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受信风影响炎热干燥 C.受寒流影响降水少 D.受暖流的影响降水多

2018届高三 地理 二轮复习 专题达标检测(二) 大气运动规律

专题达标检测(二)大气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枸杞、蔬菜、羊”是格尔木的三大主导产业。如图是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格尔木日较差最大的月份及原因是() A.1月份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 B.3月份气温回升快,大气逆辐射弱 C.7月份白天气温高,夜晚降温幅度大 D.10月份太阳高度变小,冷空气势力加强 2.导致格尔木日均温差大的根本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地形 C.天气D.植被 3.关于气温对格尔木三大主导产业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多雨,利于蔬菜生长 B.年均气温高,利于牧草生长 C.气温日较差小,枸杞品质优良 D.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 解析:1.B 2.A 3.D第1题,从格尔木各月日均最高气温和日均最低气温分布图可知,3月份气温日较差最大,超过15 ℃;3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格尔木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白昼逐渐变长,气温回升快;同时格尔木春季干旱少雨,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第2题,格尔木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大陆性强,因此气温日较差大。第3题,格尔木夏季高温少雨;地势较高,年均温较低,适宜高寒牧草生长,有利于高寒牧业的发展;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作物品质优良;冬季气温低,羊毛品质优良。 如图为北京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华北平原农村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图,该地区住宅的建设有“朝阳”和“朝阴”的说法。“朝阳”是指房屋朝向东南方向。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区房屋“朝阳”的原因是() ①方便日常出行②可避冬季寒冷的西北风③光照较好 ④可增加用地面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D.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解析:4.B 5.C第4题,我国华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朝阳”即朝向东南,可以减少冬季风侵袭;冬季北方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朝阳”光照较好。第5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可充分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室内气温比房间乙高,气压比房间乙低,因而暖气流上升从通风口1进入房间乙,房间乙中的冷气流下沉从通风口2进入房间甲。 图a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沿甲乙线出现冷锋B.沿甲乙线出现暖锋 C.沿丙丁线出现冷锋D.沿丙丁线出现暖锋 7.未来几天,乙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A.天气转晴,气压升高B.连续阴雨,气温升高 C.风和日丽,湿度降低D.狂风暴雨,气温降低 解析:6.D7.B第6题,据图示区域气压分布可知,甲、乙气压相等且中间气压低,从丙到丁气压升高,由此判断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丙丁线为由低压中心(丙附近)向外延伸出来的低压槽。结合锋面气旋的相关知识,槽线沿西北—东南向延伸,其位置处在低压

大气运动与气候

大气运动与气候 专题三大气运动与气侯 考纲要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大气的运动(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三圈环境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3)大气降水(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国降水量的分布。)(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及其利用。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5)中国气候(气温分布和雨带移动、特殊天气) (6)世界气候(各洲气候特点和特殊情况) 主干知识分析

一、对流层大气特征和逆温现象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从而产生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2、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愈接近地表,降温愈快,于是产生逆温现象。 3、在锋面附近,由于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大,暖空气爬到冷空气的上面,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实际上,大气中出现的逆温现象常常是由几种原因共同形成的。 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大气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