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书籍读书笔记

法学书籍读书笔记
法学书籍读书笔记

法学书籍读书笔记

【篇一:法律的印记读书笔记】

1. 以文明为义与法治同行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借助于不断成熟的上层建筑

的发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为

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之于多数人,浩瀚、复杂甚至艰涩成为其最初的感性认知,关

于法律的书籍则更是让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的人士望而却步。即便

是学习法律的人,在研读大量专业书籍、论文的同时,也难免会产

生“专业疲劳”的心理。为此,换一个语境,用许久不曾触动的思维

去审视事物、考虑问题,或许会给你意外的收获。甚至有些让你扼

腕兴嗟,百思不得其解的观点和见解也可能会在你跳出这个樊篱后

得以显现。

《寻找法律的印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摆脱了法律书籍说理加判

例的体例,从法律的起源和发展说起,结合事件和案例发生地的历史、地理等人文特色,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法律史上经典的,有

标志性的事例,立意新颖、生动感人。也正是这一点,吸引我坚持

把这本书读了下来,感觉正像标题所注的“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环

行地球。本书共分为六章,前五章以法律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按

照地理概念分别讲述了“地中海沿岸-法律的足印”,“古罗马废墟-法

律的沉埋”,“英格兰原野-法学的重生”,“西欧风云-法律的蒙尘”和“新大陆阳光-法治的成长”。第六章从整个法律发展史的角度讲述了

一些佚文趣事。通读这本书,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作者的观点,即法

起源于人类的行为习惯,法的本质就是公平正义。所以,一切法律

的故事都应是关于公平正义的故事,而不是关于刑法镇压、铁窗与

镣铐的故事;是关于人类的自由平等的故事,而不是人类的专制与

压迫的故事。5000年来,对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热切追求和世界

各国世代流传的所罗门、包青天、安提戈涅、苏格拉底等人为追寻

正义而不屈不挠的经典法律故事,无形中已成为了一座座记录着人

类文明足迹的里程碑。

一位法学家曾经说过:别的发明让人类学会驾驭自然,而法律的发明,则令人类学会如何驾驭自己。作为一名学习了粗浅的法律知识,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学者,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厚蕴意。法律知

识让我对社会进步、经济运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因为物质文明

进步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法律作为上层建

筑的一种,是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约束和保障着各项行为的合规化。正是这种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们的行为被合理的调节,进而使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有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我

们掌控了社会,不如说是我们掌控了自己。

有人说

,这本《寻找法律的印迹》是纯法理的,哲学化的,形而上的,因

为它讲述了太多的自由价值、公平正义。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无

论是掌管行政权力还是调整经济运行,其要旨都应当是遵循客观规律,其宗旨都应当是为人民谋福利,在这个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

自由价值和公平正义。本书中讲述的故事,不仅可以再现古老的法

治精神的魅力,我们还可以从中透视到现代文明、现代经济遵循的

基本法则,它们始终贯穿着我们前行的里程,从未湮灭。下面就让

我们用这本书的三个事例来印证这一点。

权利的观念,早在人类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形成。书中记述了

假如一个北美的印第安人在雪地上看到一只带箭的小鹿,他不会把

它扛回家据为己有,而是会守候在原地几小时甚至几天,直到真正

的猎人到来,平等的分享他应得的一块鹿肉。澳洲土著居民如果觉

得某一部落表演的歌舞、面具、头饰很好看,而他们又想模仿的话,就会给该部落送去几十头猪和一大批谷果,请求该部落允许他们表

演那些歌舞。或许,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尊重他人权利的观念,

就是“物权”、“知识产权”的起源。带箭的小鹿,因猎人的劳动而原

始取得了它的所有权;某部落对自己的歌舞,当然得拥有表演权。

然而我们要关注的不是这些权利本身形成的过程,而是相对方对上

述权利的尊重。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

保护仍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的企业是否真正懂得的了“权利”的涵义而尊重他人的所得,

又是否真正有了“用猪肉谷果换取歌舞表演”的权利意识而保护好自

己的智力成果,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相比其他部门法而言,经济领域的法律更新较快,这是由社会经济

不断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然而,无论法律如何更新,商事领域自古

以来“平等、自由、价值”等最基本的法则是延绵不断的。本书在讲

述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时

就介绍了其丰富的内容。在这部法典里,商法占了很大的比例,一

切关于销售、租赁、易货、贷款、抵押的交易按规定都要签订合同。从法典里可以看到,世界史上最早的“劳工法”也开始出现,无论以

何种形式雇工,工资都由法律规定,雇主不能少给一个钱。除此之外,法典对婚姻法、财产法、家庭法、犯罪法也都有涉及,此处不赘。3700多年前的法典已将经济合同法制化,契约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以致我们今天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大量的使用着合同,古代文明

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景仰和考证,也是实实在在的实现物质财富增长

的手段。另外一个特别令我惊叹的是“劳工法”在这部法典中的出现。众所周知,我们国家近年来越来越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关

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原来,历史早就给我们作了注解。“工资由法

律规定”既是对劳动关系最直白的描述,也是最关键的规定,直到今

天它仍然是劳资双方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环节。对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尤其是现有法律尚未

给予明确规定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现代民主社会中法的本质是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以公民权利为中心、以利益冲突的调节为主导的“权利之法”。然而,这项文明成果

的取得也是经由“义务本位”的暴力之法被不断推翻而进化发展来的。其间,“人治”与“法治”便成了文明之法发展历程上的一道分水岭。

本书给我们讲述了法国历史上一桩冤案得以平反的故事。上尉德雷

菲斯因疑证被指控出卖军事情报,并被囚禁于南美洲海面魔鬼岛的

石头牢房里,时隔三年,他人造伪证的罪行被揭穿。这让政府和军

方非常为难,如果为德雷菲斯平凡,势必会使权力方的形象和荣誉

受损。但许多民众坚持认为国家的荣誉必须以真相为基础,经过激

烈的争论,甚至是游行、暴动,总统特赦了他。用作者的话说,“公

民的权利是很脆弱的,但公民的权利又必须是至高无上的”。是人民

为国家、法律而生,还是国家、法律为人民的权利而设?对这个问

题的解答,可以很好的诠释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我们倡导的依

法治国正是在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的抉择后形成的决策,我们的制

度和法律不能因某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某一个人的看法和

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同样,我们企业的决策过程也是民主权利、

规章制度发挥作用的体现,依法治企的理念彰显了深深契入微观经

济领域的法治精神。

法治的社会,法治的精神,始终是现代文明社会孜孜不倦的追求。

从《寻找法律的印迹》这本书中,我们回望历史,感慨于古人的先知,更启迪了我们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义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

起步而衍生的,并将会在人类社会前行的历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

光芒。 2.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遗忘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我们永恒的力量。——题记

初读此书时,我不禁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深深的打动了,我感慨于他

的文笔,感慨于它的渊博的法律知识和深厚的法律素养,更感慨于

他笔下那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法律故事......合上这本书时,我长长的吁

了一口气,它的那份重量是无法衡量的,那份沉甸甸的感觉让我陷

入了沉思......

我于黄草斜阳中寻找,于茫茫大漠黄沙中追逐,穿过地中海沿岸,

走过尼罗河畔,踏着古罗马废墟,驰过

英格兰原野,我见证了它的萌芽与成长,西欧的风云巨变,让它蒙尘,新大陆的阳光,让它重见曙光,一步一步,我见证着他的成长,为它的蒙尘而惋惜,为他的成长而欣喜,一点一滴,都收藏在我的

心底。恍惚中,听到有人在呐喊:法律既是天理与人情。这一慷慨

激昂的天问,如一把利剑,直入人心。既此之后,出现了一批又一

批追逐法律的先驱,宁死也追求公平与正义的苏格拉底,用自己的

鲜血来为全人类赎罪的耶稣,还有蒙眼闭目的正义女神,从《汉莫

拉比法典》到《摩西十诫》再到后来的《人权宣言》,无一不闪烁

着它独特的光芒,甚至,还会刺痛世俗的双眼。

尼罗河,人类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法律最早的摇篮。但这个摇篮

孕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呢?法律,即公平正义,它是用来保

障人权的,它如天之舵,地之柱,舵永远正确,柱从不崩溃。不知

你是否还记得历史上那次关于“法律正义”的演讲,其声音,虽然穿

越了数千年的时空,但依然像“润物细无声”的丝丝细雨,飘荡在人

们的心田上。

有人曾说过:樱花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尸体越多,它的

花就开的越灿烂。这样的一个说法不禁让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

发展历程,我不禁感慨,人类在学会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地驾驭自

身社会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么多的鲜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

的鲜血没有白流,这条法律之路将会越走越宽阔。阅读了世界的法律,不仅会想到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们都知道,法律应该是公正的,它不仅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统治者与

执法官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胡作非为,面对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我

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反思:什么时候,我们中国各地的法院门前,

也会矗立起一尊正义女神的雕像,或,给我们的独角神兽双目蒙上

一条毛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以德化众,以理服人的国家,并且经历

了漫长的封建岁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信

奉中庸之道,以所谓的“容忍”为美德,殊不知,在这样一个中庸之

道的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国家人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不同于道德,于是,我们的国家施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以

德来教化人民,以法来约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问:一个信奉中

庸之道的民族,能够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健全的国家吗?恐

怕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吧。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历史的悲歌,发人

深省。我们不仅要“忆往昔峥嵘岁月”,更要相信,遗忘并不能使之

沉睡,因为上帝赋予了我们永恒的力量。

3《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书评——查看此书介绍孟思 2010-9-3 12:28:25观古律之幽思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二)》有感

中国也有法的传统吗?拜读余定宇先生的《寻找法律的印迹(2):

中国卷--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的过程,我一直怀着这样的质疑和

追问。

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学者,他从自己习惯的历史角度俯瞰了中华民

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别有况味。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

历史画卷的瞬间,用游记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他从中华民族的起

源黄河出发,在汾水斜阳下,寻找獬豸神兽的依稀足印;在壶口细

雨中,聆听洛阳旧事,感慨郑国子产铸刑鼎的传奇;在齐鲁晓风里,徜徉徘徊,静观百家争鸣的雄奇壮阔;踏上八百里秦川,与秦始皇

虚拟对话,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宫,再阅汉武帝独尊儒术

的磅礴大气。

一路的追寻中,余先生为我们勾勒出中国古代法学跌宕起伏的印迹,并最终指出中国古代法学发展中的诟病,只有与时俱进才是根本出路。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世界著名的法学泰斗陈光中教授称赞余定

宇先生:一位在法学的激流中,为中国的现实和改革出力的纤夫。

我想,所谓纤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连胜景而负重前行的践

行者。

细细品味,其实春秋之前,我国古代法学与西方古典自然法学的道

路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自然法学的典型。

可是,战国以后,在《法经》所代表的以刑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动下,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中华法系。这种重刑轻民、法

德结合的法系与以民法为核心的西方大陆法系,在核心渊源、法律

结构、诉讼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径庭。

到了隋唐宋,中国古代法学可谓到达鼎盛时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

之一,也标志中华法系最终形成。此后,中华法系与大陆法系、英

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兰法系一起,并称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过,自南宋以后直至明清,当西学东渐、西法东来的历史潮流,浩

浩荡荡地席卷而过,落后的法律制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华

法系渐渐动摇。直至清朝末年,随着宣统下台,传承千年的中华法

系最终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中华法系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在法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可为何行至

清末就举步维艰了呢?清朝末年,世界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已

是车轮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统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统治。后来迫不得已变法修律,只是生硬

地东拆西补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终都没有意识到以法

律为代表的上层建筑应由经济基础决定,徒有其表的改变只会南辕

北辙。

之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第一部提出主权在民的

宪法性文献,但同样没有为车轮加上合适的链条,变成一纸空文,

很快被淹没。

掩卷而思,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印迹,指的是前人脚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来的方向。如果选择一

味传承,清末统治者墨守成规的败北,意味着历史早已将道路堵死;如果选择一味照搬,建国后硬套前苏联法学造成的寒流,已让闻者

不寒而栗。那追寻的意义何在?我想,书中给出了答案。

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虽然经过三十年建设,中国社会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国,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车轮

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滞后与不完善。只有顺应车轮前进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进步。(《寻找法律的印记》(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篇二: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读书笔记,读后感】

题目:《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读后感

摘要: 本书一共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文明和社会控制. 第二章,

什么是法律?第三章,法律的任务第四章,价值问题,然后分别从这四个

方面入手分析.从第一章的“文明和社会控制”入手,论述了文明、社

会控制和法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随着文明的发展,法律已成为

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

第2章,强调了“什么是法律”,分析了有效法律行动的局限性,得出“如果法律在今天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它就需要宗教、道德和教

育的支持”的结论。第3章“法律的任务”,论证法律的目的是正义,

它能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满足人们的利益.第4章“价值问题”,提出了法律价值的理论,强调价值问题虽是一个困难

问题,但它是法律科学所不能回避的,并对当代的三种法律价值论

进行分析评判,提出“真正合理的价值评价方法。”

关键词: 法律社会控制道德与宗教

罗斯科〃庞德:1870年,出生于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庞德在内布

拉斯加大学学习植物学,分别于1888年和1889年获得学士和硕士

学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到西北大学法

学院,在那里读完了法律学位。他返回内布拉斯加州开业当律师,

继续他的植物学研究。1898年,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了植物学

博士学位。1903年,庞德成为内布拉斯加大学法学院院长。1910年,他开始在哈佛任教,并于1916年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1948年来中国任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与教育部顾问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的作者是罗斯科〃庞德的代表作品之一,通

过学习这本书从让我对法律这门学科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书名上看,涉及的关键词只

有两个:法律和社会控制。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是手段,社会控制是目的。这样看来这本书似乎是很简单的,但是我们

要沿着这两个关键词去追本溯源。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什么是“法律”、什么是“社会控制”。其次,法律为什么能、怎么能成为社会控

制的手段?社会控制是法律的终极目的吗,或者社会就是要实现控

制吗?其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控制?最后,在现实中,法律是怎么

来实现的。上面的问题仅仅是一个大致的框架性质的概述下面就分

节来详细记录。

第一章:文明与社会控制

从人类文明的存在和发展的宏大角度探讨“人类对社会的控制”,作

者以其远大的历史眼光,认为“文明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并

进一步探讨了文明的概念——即他所谓的“是人类力量不断地更加完

善的发展,是人类对外在的或物质自然界和对人类目前能加以控制

的内在的或人类本性的最大限度的控制”;“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

庞德看来是三类:道德、宗教和法律,并且在他看来,道德和宗教

的作用随着“社会控制”世俗化已渐渐远离中心舞台,法律是近代世

界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而且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法律依靠的是一

种日益强大的政治组织社会的强力,且这种强力已为法律所垄断;

作者接下来引导我们来关注在强力支撑下的法律背后的“目的”——

正如庞德所言“我们一定要为法律找到一个较好的根据,一定要找出

强力背后的某种东西,强力不可能是社会控制的最终现实”,法律不

应当只是英国奥斯丁等人所说的那样是“主权者的命令”,法律不应

当只是“政府为了自己而存在、法官或行政官员为了行使权力而进行

审判”,强力究其根本来说不过是实现法律目的的手段,而并非法律

目的本身。一个没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的

法律及法律制度,恐怕只能

是权力恣意的武器和专制政府的大棒。

第二章:则接着分析和论述,“什么是法律”。作者认为什么是法律这

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于“三个完全不

同的东西都曾用着法律的名称,而人们试图以其中一个为根据来解

释所有这三者”,这三者即指法律秩序、决定争端的权威性资料、司

法和行政过程,而争议的大部分是针对第二意义上的法律的性质,

而庞德又进一步指出这种权威性资料应当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各

种法令、技术和理想。其中的法令成分是由各种规则、原则、说明

概念的法令和标准的法令组成的,当然,关于规则、原则、概念、

标准的定义作者都进行了回答。在梳理了什么是法律的这一基本问

题后,作者又抛出了其他的两个关于该问题的观点:法律乃是权力;法律应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准则。在他看来,其实法律仅仅只是对

权力的一种限制,是把权力的行使加以组织和系统化,并使权力有

效地维护和促进文明;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法律的存在和发展具有

相对独立性——即法律不仅仅代表一个时代的社会中阶级色彩鲜明

的价值判断,它应该是一个经过历史发展和维系的理性的“教导传统”,而并非简单地被当做一种特定的价值取向适用于社会生活中。

作者接下来还简要地论述了法律渊源的相关问题,以及比较系统地

分析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所能得到实现的一些实际限制。

第三章:作者进一步探讨“法律的任务”这一问题,总体上认为法律的

目的意味着“那样一种关系的调整和行为的安排,它能使生活物资和

满足人类对享有某些东西和做某些事情的各种要求的手段,能在最

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给予满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

先得承认某些利益,由司法过程和行政过

程承认和实现在某种限度内的利益,并努力保障确定限度内的利益。作者在后文中着重分析了利益的几大分类,如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特别强调利益之间的界限以及不可避免的利益间的冲突

与竞争;如何来保障这些利益?作者认为主要应通过赋予主张利益

的人以法律权利来进行保障。然而,从古至今关于权利的界说数不

胜数,作者详述了关于权利学说的演进历史,并在集众家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权利的“六意说”,并进而批驳了那种“过错说”,因为这种学说的支撑还是在于“法律是实施强力的威胁”这一观念;

如同看待法律的概念一样,作者也同样认为“重要的是法律权利的背

后的要求”,且这种要求是否在理性上得到承认和尊重。

第四章:作者无可避免地谈到了法律的价值问题,他认为在每一种场

合下人们都使各种价值准则适应当时的法学任务,并使它们符合一

定时间和地点的社会理想,而实际上已经有了三种方法来处理价值

尺度这一问题:一是从经验中寻求一种协调各种冲突利益并使这种

经验得以合理发展的方法;二是依照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文明的法律

假说来进行评价;三是依靠于一些公认传统性权威观念。最后,作

者尤其强调了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所需要的一种“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应当是与自由的个人主动精神相结合,作者反对那种或偏向

极端化的个人主义,也不赞成那种抹杀个人能动性的盲目“合作”。

最后, 通过读《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这本书,浅谈该书的现实意义

本书中,庞德对法律主的产生、任务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庞德的法

律思想在美国的立法、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曾成为美国官

方的正法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借

鉴意义,具体而言如下:

(一)关于法学研究方法。

庞德主张以法律为中心,结合其它手段来实现社会控制,把法律放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研究,主张法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相结合,拓

宽法学视野。就当今而言,法学的研究要突破现有框架,必须转换

新的视角

(二)关于法律对权力的限制。

庞德说道:“今天许多人都说法律是权力,而我们总是认为法律是权

力的一种限制。”他认为,作为高度专门形式的法律秩序,建立在政

治组织社会(也即国家)的权力或强力之上,但法律绝不是权力。

它只是把权力的行使加以组织和系统化起来,并使权力有效的维护

和促进文明的东西。“当人们被赋于权力时,他们就会专横,法律一

开始就设法压抑这种倾向。”在建设市场经济而溃乏自由主义传统与

意识的中国,对国家权力的适当限制,尤其显得重要。正如哈耶克

所言,我们要尊重“自生自发的秩序”,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维护个人的自由空间。同时,在中国官员头脑之中,有一种传统的

观念,即“法律是治理平民百姓的工具”,在法治建设中,要改变这种

观念。

(三)关于合作与自由。

本书中,庞德认为,要想达到对自然和内在本性的控制,必须承认

两个因素,一是合作的有秩序组织起来的活动,也即文明合作;二是

自由的个人主动精神。他认为,文明合作是导向文明的极其重要价

值准则,但他同时强调,不要因为合作是文明中的一个因素,就牺

牲已建立起来的个人权利制度和自由成就。合作与自由二者的比例

关系,在历史的发展之中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只有找到它们的平

衡点,才能实现个体的权利与与自由,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

现更高程度的文明。中国的今天与庞德时代的美国不同,社会的主

流观念还未完全摆脱计划

【篇三:《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

《法律与革命》的读后感

首次听说有一个叫做伯尔曼的学者花了40年的岁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与革命》,之后我是久久不能回神,深感震撼,课间

我无数次的幻想着此书的作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本什么样

的书,是怎样的执着与追求才会拥有这份胸襟与气魄来花费人生中

的半辈子于一本书上?我无数次的设想倘若这本书不被世人接受,

倘若作者最后实在是续写不出内容,那么一本没有结局没有未来的书,作者又该如何自处?课后我终于鼓起勇气翻阅了这本跨越了一

个学者四十年时光的书籍,虽只是阅读了冰山一角,亦是深感折服,这对于自己的原有的认识模式,认识方式,确实是一次重大的理念

革命。限于时间关系以及读者自身的阅读水平,我只是粗粗浏览了

一小部分,接下来,我将从六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治学之道

治学之道究竟是什么,伯尔曼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阐释。治学需要

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需要有执着的发现真理,追求真理,需要有耐

性毅力守护者自己的学术神殿而不被世俗的种种所阻碍,甚至毁灭。《法律与革命》一书是作者伯尔曼育40年之心血,精心锻造的一部集法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学等的宏篇经典巨著。作者渊博的学识,治学的方法与态度,缜密的思维与逻辑,对

于后世而言都是一笔无价之宝。治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昙花一

现还是流芳百世成为永恒?我想作者40年来坚持对于这本书修修改改,直至达到他心中的完满这一选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为这

个选择而阻碍了他可能的千千万万的下个选择,但是作者能够集中

于注意与它所研究的领域中的最微妙和最奥秘的现象,给自己亦给

世人留下永恒的财富以及精神支撑。

二、公正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

伯尔曼花了将近半辈子的时间于西欧的11世纪至13世纪各国的法

律体系,清晰地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西方法律传统起承转合的盛世宏图。即使只是欣赏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我的感触也是很深。在我眼中,过往的特别是一些久远的历史是那么的苍白,愚昧与残忍,不

知道对于他们的研究出了彰显现代法律的精细与柔和,还有什么意义,至于一些西方的法律,我也没有用心的去关注,我的大部分时

间都是花在了本国的现代法律体系之上。现在想想,思想确实是有

点狭隘,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治学态度。国可灭,史不可断,我很

欣赏这样的治学气度,以史为鉴,可以知新替。只有公正,客观地

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清醒的看到我国法律史的磕磕碰碰,起承转合,才能更好的发现现况,展望未来。

三、法律与革命

法律本身没有强制性,所有社会中的法律都是从他以外的某些东西

获得权威性。如果法律所依赖的这种权威性发生了剧烈变化,那么

法律的权威性基础的合法性也是不可避免的遭到动摇。记得曾经看

过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到革命的目的是以现有的制度所

不允许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制度。科学革命它是由于范式的失灵,由于危机的产生,从而使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转变。结合《法律

与革命》以及《科学革命的结构》我想法律的革命也可以表述为法

律革命的目的是以现有的制度所不允许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法律体系,是由于他现在的权威性所赖以存在的某些东西的失灵或者失事,由于危机的存在,从而使一种法律体系向另外一种法律体系转换。

伯尔曼指出法律制度的根本转变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因为法律

的基本目的是提供稳定性与连续性。当法律中大规模的变化即革命

性实际上是“不自然的”。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必须采取某些措施

防止他再次发生。必须牢固确定

新的法律,必须防止此类危机的发生,必须将进一步的变化限制于

渐变的范围之内。这些措施亦是于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这些固有

的属性所极力支持的。

四、法律与宗教

伯尔曼提出西方的法律传统孕育于宗教之中,宗教的发展促进了法

律的发展与延续。从宗教革命创立教会法这个西方近代第一个法律

体系开始, 到描述宗教促成西方世俗法的形成 , 全书无处不在浸润着

宗教在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中的基础和根源作用。

伯尔曼的这个观点对于我而言不亚于一场思维革命,对我而言各国

各派的宗教无非是两种观念:一是过于神秘遥不可及,二是过于愚昧,狭隘,浅薄。几乎是不会联想到他竟然可以成为是西方近代的

第一个法律体系, 到可以促成促成西方世俗法的形成。由此,我也回

想到法律强制力的基础究竟该是什么,法律的遵守是为了不违法而

守法,还是为了自己的内心不受谴责而守法。当犯罪盛行是严刑酷

法如杀人者死,盗者砍其一臂还是从事情的根源出发,多方面双管

齐下的解决问题。事实上,法律并非马克思所说的单纯的统治阶级

的意志,而是包括公众的良心以及他们的习俗与惯例的社会共同体

所认可的体系。对于世上的万事万物,我们应该采取辩证开阔的风

度去研究运用它,而非一味的给于肯定或者否定。我国是否也可以

借鉴西方法律对于宗教的有效利用,而非一律的无神论者。

五、法律的历史继承性与完整性

伯尔曼认为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于11世纪末至13世纪末,以教皇

革命为起点,教俗两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为基础。这可以在他的

文中得以体现,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介绍教皇的革命和教

会法;第二部分论述西方世俗法律制度的形成,即关于西方封建法、庄园法、城市法、商法和王室法的形成。作者洋洋洒洒的七十万字

的鸿篇巨著集其在中世纪早期罗马法和教会原始材料以及在知识传

播中的近五十年认真批评性的学术成就,将一个西方法律传统的历

史清晰地归纳整理出来了。

法律并不是自古就有,也不是一个静态,间断的过程。但是,可叹

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法律教科书似乎只注重于给读者展示最

新的,正确的法律,而对于之前被之取代的旧的法律体系和其相关

法律体系,以及被取代的原因却是避而不谈,甚至,给读者一种法

律从来都是如此,从来就只有现存的这一个法律的错觉。这并不是

法律发展的原貌,也不利于全面科学的了解法律发展史,更何况,

是否为新的法律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被经验资料所证实,法律并

不因某些反例的存在,而必然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是可能不

合理的法律学说学,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是这门学科当时的完整历

史的组成部分。正如我们所说的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派都有其

存在的特殊价值,法律实证主义并不因为纳粹法的存疑性而失去其

历史价值,同样的自然法学派也不因为纳粹法而获得无尚的地位。

法律教科书不应该是一个不科学,不合理的正确法律体系的重组的,加工的“科学体”。读者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不是一个失真,加以加工,改造的法律体系。

六、如何看待西方的法律文化

对于西方的法律制度,我国的学者大致分为三种观念:一种是对西

方的盲目崇拜,甚至到了漠视鄙视国内法的制度。一种是对西方法

律的反感,认为他们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荼毒了本国法律工作者,破坏了国内法律体系的完整性。还有一种折中的观念即借鉴但不完

全照搬。我们应该将西方的法律史看成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工具,而

不应该将其视为金科玉律,视为禁锢我国法律制度正确健康发展的

枷锁,刻意的,不加考查地将西方法律制度塞进我国现有的法律体

系之中,扭曲我国法律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法律制度

并不是一门法律制度的终结,而是一门制度研究的新的开始与素材。.法律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阔体系,是集过去,现在,将来

的法治理念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法律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不断扬弃的过程。没有一种法律制度可以完美的解释一切现象,必

然有局限性,而且法律本身亦是有着固有的局限性,这需要不断的

涌现出新的理论来化解矛盾,完善法律制度,以更好的调整社会关系。

结论

《法律与革命》作者伯尔曼给读者勾画出一种大异奇趣的西方法律

传统史,,一种可以从法律体系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沉浮的法制史。伯尔曼在寻求西方古老的法律传统对我们现代文明的永恒贡献的同时,也体现了这门个阶段当时的完整历史,同时也给读者上了很好

的一课,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切入点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态度。由此,

我对于宗教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不在是那么神秘与遥不可及或者愚昧与野蛮,而是一种有着自己独特个性与历史的存在体。对与法律的发展史我也是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学习的包袱与累赘。此后我会愈加的尊重历史,尊重真实,沉稳踏实的进行学习研究

本文试图从学者的治学之道,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法律与革命的关系,法律的历史继承性,以及如何看待西方的法律体系六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水平有限,而《法律与革命》书对我而言实在是博大精神难以消化,且时间也有限,只粗粗浏览了小部分,本文对于《法律与革命》一书的读后感很是浅显,还不够深入,很多的观点还不够成熟,有待以后学习的继续思考,研究。

学习《刑法》的读书心得体会

学习《刑法》的读书心得体会法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所谓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系统的知识,研究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及现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法律具有社会性、规范性、概念性、目的性、正义性、实用性: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它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表现在:1、不可计量、不可检验、不可实验,而自然科学则是可以计量、可以检验、可以实验的。虽然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不等于实验,实践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实践而不是做实验,如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现在我们才认识到新人口论是一种真理,又如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经过一百多年时间最后证明了单一公有制经济行不通。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可分,研究者的教育水平、生活背景等与研究对象密不可分。而自然科学,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其研究对象较少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影响,而法律的研究结果则较多的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许多的观点,不同的学科认识都有道理,不同的学者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不受他人影响,要自己思考,自己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讲到独立判断时有一个很

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判断标准。如公平、诚信等皆为生活经验,就是说当法学上的不同意见都有道理时该怎么办呢?除用基本原理外,更重要是要用社会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标准。所以对于法律理论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可以用社会生活经验来作为判断标准。只有符合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规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如经济学讲的是效率问题,是效益最大化,而法学家讲的是合法不合法,规范不规范的问题。因为法律的规范性,每一法律条文都可以分解为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力。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构成要件、适用范围、法律效果,那么我们对这个法律条文也就掌握了。 法学特别强调的是规范性、逻辑性、体系性。规范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可操作性。如我们将要制定民法典,是要制定一种松散性的呢?还是制成规范性、逻辑性的呢?江平教授说要制定一种开放性的民法典体系。民法典如何开放呢?我认为一定要有逻辑性和规范性。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我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除此之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

书籍与我读书笔记

书籍与我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书籍与我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爱看许多课外书、作文书。每看到一篇文章,我会想学习课文一样去学习、分析这篇文章的特点,在这以后,我的`作文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学习也在进步。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你的一位朋友,也是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一位老师,也是一处心灵的港湾。“失败后,要诚实地对待自己,这是最关键的。只有坦率地处理好为什么失败这个问题,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看到这条名言,我会停下来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了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经历的运动会,前几次运动会我们班输了,同学们一个个垂头丧气,一脸的窘相,要么说人家跑慢了,要么就说人家太笨了,我想同学们并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平时练得不多是不是技术掌握的不好后来,在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团结、配合不好、怕的速度不快……找到了原因,运动员们努力训练终于在今年的运动会中获胜了,看到同学们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的笑脸,让我明白了快乐是从艰苦中得来的,只有经过劳作、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快乐给你享受。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印证了这句名言是正理。这让我更加信奉书籍,更爱看书了。在这本《名人名言——哲人的智慧》中使我感悟很深的句子有很多很多如: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辉。——泰戈尔知识能改变命运——爱默生鸟美在羽翼,人美在学识——高尔基行动是知识最好的果实——福勤好学的人必成大器——林肯不读尽天下之书,不能相天下之士——汤显

祖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达于真——李大钊败莫大于不自知——吕不韦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这些名言像指路灯指引着我走对自己的人生路。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册书,带我们领悟人间的真谛。即使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人类史伟大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阅读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的结晶。一条精彩、有道理的名言,往往会影响千百万的人行为,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我会将这些名人警句刻在我的脑中,我会带着他们,带着这些人的智慧勇往直前,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读励志书心得体会600字作文怎么写

读励志书心得体会600字作文怎么写 篇一:读励志书心得体会600字作文怎么写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是最令我喟叹的一篇,看过后很久都不能释怀。子君给了我相当深刻的印象,她的温顺、柔和和悲哀的死亡令人不胜感慨。涓生和子君本性上都是善良的人,为什么子君会在这个小圈子中一步步走向灭亡呢?究竟是什么害死了子君呢?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表达上还略嫌生涩的话曾令涓生非常兴奋,他从中看到了子君的独立和坚强。然而,事实上子君是没有学会独立的。所谓“独立”应该是自己主宰自己,而这一点又建立在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可是子君不行,她首先没有维持生计的本领,所以她刚从家庭中脱离出来,又把自己全权交给了另一个人来主宰。表面上看来私奔是一种了不起的举动,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一次权力的转手罢了。她拒绝做一个封建家庭的乖女儿,却心甘情愿地做了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主妇。 倘若子君目光远大,投奔一个成熟的,有经济能力的人,也尚不致落到如此田地。可惜涓生也不过只是一个思想尚还幼稚,却又自以为进步的青年。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进步思想,但又喜欢将生活理想化;另一方面他又很贫寒,经济上十分拮据,还没考虑清楚面包和爱情的关系,就不负责任地接子君一起生活。他将子君理想化了,他以为她是坚强、独立、富有进步气息的新女性,他不知子君的勇敢完全是出于对他的信任和依靠。一旦子君见了他的无力,见他也必须为生计奔波,她也不得不为他变成一个家庭主妇。涓生和子君其实都厌

倦这种生活,但他们都无力改变,当现实和理想产生了太大的落差,子君便逆来顺受了,然而涓生却不能忍受,他认为子君违反了他的理想,于是归咎于她。再加上子君非常的软弱、善良,他赶她,她就走了。其实他们合筑一个家时子君也卖掉了自己的金首饰,她完全有留下的权利。但子君压根儿没想到这些,她归根到底太幼稚,太单纯了,她过于浪漫,看爱情重过一切,所以当涓生说不再爱她时,她便心如死灰,什么都不想争取了。 究其根本,子君和涓生都是太幼稚的人,只是子君要更浅一些。她似是而非地学到一些新鲜的思想,造就了一种浪漫的氛围,这种对爱情的向往使她敢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然而她只知依靠涓生,以他为一切的出发点。说明她还未摆脱封建夫权思想的束缚,她适应不了社会,看不透生活,最终便被生活所吞噬了。 篇二:读励志书心得体会600字作文怎么写 我读过一本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一个贫困的工人冉阿让为了偷一块面包坐了十九年的牢。出狱后,他到处遭他人白眼,于是,他仇视社会,但被一个主教感化,做一个好人。冉阿让化名马德兰,做了市长,他答应临死的芳仃抚养她的女儿珂赛特。警察沙威正追捕失踪多年的苦役犯冉阿让,其他警察误抓一个贫苦工人,准备把他送进监狱,为了救这个无辜的工人,冉阿让承认了身份,他又送进了监狱。去监狱的路上,他又逃跑了。冉阿让马上找到珂赛特,带她躲在一个偏僻的修道院里,多年过去,珂赛特;与马吕斯相爱。之后,发生一系列生活变故,沙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3篇

音乐教育的书籍一般可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读了一些关于音乐教育的书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想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一) 通过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这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响音乐这种在音乐艺术中具有较高品味的高雅音乐种类。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今依然具有极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认可的艺术形式。 《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将整个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像是一部音乐编年史。本书介绍了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段以及不同民族风格下的交响音乐。 通过读书,我明确了交响音乐的发展脉络;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交响音乐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了解了交响音乐在其整个发展时期,不同音乐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通过读书,我学习到了交响音乐欣赏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交响音乐的常见体裁,交响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如何欣赏交响乐。 在《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的引领下,我回到了交响音乐产生之初的巴洛克时期。见识了巴赫、亨德尔这些巴洛克时期的大音乐家,作为交响音乐的奠

基人所作出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响音乐迎来的快速发展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音乐巨匠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他们所作的优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时期的欧洲,音乐界更是空前的繁荣。不胜枚举的音乐家百家争鸣。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威尔第、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圣桑等。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已然成熟兴盛,体裁多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交响音乐,更重要的是书中对音乐家的细致介绍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现在人看来,这些音乐家如同伟人一般被人们敬仰,可是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封建年代,这些音乐家大都出身贫寒,处于阶级社会的底层。可是这些音乐家,尤其是到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越来越不安于屈服。他们崇尚自由民主,用音乐作为武器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逆境使人进步,看这些音乐家大都是从逆境中成长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穷困。贝多芬更是耳聋失聪。但是命运的没有打到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们丰富了生活的阅历,练就了顽强的性格。并将心中的一切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当然,音乐家的勤奋好学也是成就他们艺术造诣的基础。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篇一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一)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二)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

法律书籍心得体会

法律《社会契约论》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艺体组吴富禹 在《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里,卢梭得出过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专制的政府要成为合法的政府,就必须让每一代年轻人都可以自由地决定是接受它还是拒绝它;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政府就不再是专制的政府了。 我在想我在决定接受我们的执政党时有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我都从来没有奢望过会有,也就无所谓了。但据说我有选举的权利,我又在回忆我的选举权行使的历史。 从小时开始选什么优秀、三好、干部,这些班级内的选举时,我是有表决举手的权利的,但选的对象多为老师时常在班里表扬的好学生,我也因此得到过实惠:没做过什么事,但老师常表扬文章写得好、字很漂亮,也就得过什么优秀的,但我自认为自己真不怎么优秀来着。印象很深的一次选举班长,原任班长是个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关心他人的女生,全班对些很有非议,于是选举的结果是该女生下课了。但班主任在选举后进行了长时间的演讲,表述该女生的成绩和与众不同,看着年迈老师的期盼,放学时间已到,没有任何事能与家里的饭菜香和此时的饥饿感相比,在老师要求下全班又重新投票,女生继续当着班长,一波才算了了。 没有人去怀疑老师的权威,也不可能有人去质疑第一次选举的有效和第二次选举的拉要票作弊,学生的民-意在此可见无力。 再说宪法给的选举权吧。在高中时,有同学到了18岁,参加过选举了,据说投了票的还给点钱什么的,以车费还是以什么名义给,我记不清了,但学生有

总比没有好。问那些被选举的人他认识不,都不认识,也不了解,反正有多种原因可以决定选择其中之一:名字好听一点的,或者性别为男的,或者听说过的,或者住在同一小区的,或者一个学校毕业的,或者……总之,有一个条件正好对上眼感觉舒服就成,至于是不是符合真正的被选举的条件,道德、知识水平如何,都无关紧要,政府或者有关组织(想象中的公正机构)会帮我们把关的。后来才知道,一切制度的制定时,都要把当政者当成贼来防,而我们忘记了这一点,以为人性本善,漏洞大开,贼也纷入。以至于贼会骂,我不是生来是贼的,还不是体制提供的机会,我只是牺牲品。 说远了,不过直到现在,我也没真正按我的意愿行使过选举权,都是别人画好的馍让我点,馍的口味如何,没有人知道。刑罚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是不能参政议政,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剥夺与否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于他们而言这根本不算处罚。

励志读书心得800字3篇

励志读书心得800字3篇 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励志读书心得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读书心得800字范文1 《平凡的世界》800字读书心得体会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象主人公孙少平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喧嚣浮躁,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也都怀揣着梦想追求着自己的快

乐生活,而快乐与否往往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人应该活得乐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用更广阔的眼界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才能不至于将自己囚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人生才是更加充实的。这样对人生才能更有独特的理解,也才能豁出自己的个性来。也许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琐碎的事,不公平的事,可是只要我们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会选择与放弃,学会善待自己,那么我们就会从中体会到快乐,所谓日升日落,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为何不欢欢喜喜地去面对每一天呢! 希望我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能让大家以一种愉快地心情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即使有苦难来临,我们也要支撑起自己弱小的双臂去迎接,即使跌倒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毕竟这就是人生,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都在期盼一个美好的明天。 励志读书心得800字范文2 《把信送给加西亚》800字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说:“钱可以创造财富。”有人说:“困难能造就成功。”而当我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后,我却想说:“信念可以创造奇迹。” 这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时,安德鲁。罗文接到任务:与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联络,并将信送到他手中。罗文没多问一句话,立即无条件执行,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历尽艰险,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凭着这封信,美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教育书籍读后感

玫瑰,教育的理想之园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不管何时何地,谁收到玫瑰花都会怦然心动。你看,一朵有一朵的吉义。比如,“1朵”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18朵”是“真诚与坦白”;“99朵”是“天长地久”。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 ——摘自《玫瑰与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常常为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动、灵性、激情、思想……而苦恼、烦忧、惭愧、自责。或许这就是我不断买书读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是的,我自知自幼农村长大,没有书香的熏染,师范里自己倾心于玩耍,而对图书馆比较陌生,工作以后,才知道什么叫浅薄,“唯有读书”才能让自己长“高”啊! 教师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不断翻阅书籍,行走于学生中间以及文字之间的生命过程吧! 羡慕过李吉林童话般优美的文字,倾心过于永正幽默而活泼的课堂,感叹过支玉恒的四两拨千斤,震撼于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现在,面前放的是一本《玫瑰与教育》。 吸引我的,首先是书名。这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通过眼睛,我们有了想了解她内心的愿望,更多的是疑惑:被说三道四、世人表面热心其实漠然的教育怎么和这么美的字眼、这么美的形象“玫瑰”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在她高雅的“清谈”中感受其深深的“忧患”,随她走进“听说读写的背后”,聆听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伴着她的行踪,“管窥”一下“日本”的教育状况,“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领略一道道文化风景…… 窈然回首,“玫瑰”与“教育”的含义及关系已渐清晰。原来是因为有了激情的阳光和思想的空气,玫瑰才长久地灿烂在教育的四季里——芬芳四溢。 一个女性,能做到除工作之外,全部时间几乎都在看书和写作上,这是怎样的一个女性? 《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爱。 按我的阅读心习惯,看完一个人的一本书,我是要尽量找他的全部著作的。一朵玫瑰将我引向整个玫瑰园。于是,又得以欣赏一簇“玫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激情与思想》、《创造生命的课堂》,接着又在线观看了她的一些课堂录像和演讲实录,这是怎样的一片让人怦然心动、心潮澎湃的园子啊!这是我们理想教育的园子呀! 玫瑰堪称大家,因为她有大心境,大气魄。 “玫瑰”是窦桂梅的网名,其实是窦桂梅的化身——外表美丽而内在芬芳。或者,在她的眼里,教育本身就是开不败的玫瑰花。 《玫瑰与教育》一书最后一页,窦桂梅引用狄金森的一句诗:“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因为她的《玫瑰与教育》,我想把这句诗改写一下: 跳着舞过平凡的日子,让我走进玫瑰的理想教育之园。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教师的20项修炼》为三篇“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本书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没有艰涩的专业名词,而是用和风细雨般的的细节,润物细无声式的魅力,令人感动,触动我们久已死水一滩的心灵,引领我们去追逐、去领会、去反思、去品悟。 一、和煦的笑容。 教师的微笑如春风化雨,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增加师生间的凝聚力,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于是,我努力地微笑着走进教室,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微笑着鼓励学生探究知识,大胆提问,学生遇到难题,我微笑地对他说:“别着急,再想想,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在耐心的等待中,学生终于解决了难题。教师应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微笑着等待孩子的成长。可见,微笑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应带着微笑走进教室,给自己一份好心情,给学生一份好印象。 二、积极的反思 “经验+反思=成长”是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平时工作中,养成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后再指导实践。读了郭教授的文章,我感到自己的反思,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今后我还应将教学反思深入到教育领域的价值观和教师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因为教师的反思是新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三、无声的宽容 宽容是无声的教育,但决不是纵容,教师的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教育修养;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真心地关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多一点理解和包容,多一点微笑效果会好一些。小学生的观念习惯理解能力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失误也不足为奇,孩子犯了错,愿意改正,我们就应该宽容他们,给他改正的机会。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学生是活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怎样靠近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把知识传递给他们,这需要教育的艺术,需要老师的教育技巧,深入钻研和思考,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阶梯上,自信地向上前进。 《教师的20项修炼》的一篇篇精妙论述,让我的内心一次次受到触动,引导我不断地修炼自己。今后每天问自己一句:“今天修炼了吗? 《教师的20项修炼》读后感 本学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们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又发了两本书给大家学习,就我个人而言感觉很好,这样通过教学之余时间学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对增强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裨益。 在学习《教师的20项修炼》时看到教师的反思一章节时,感触很多。“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旨在引领老师们“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分析问题与困惑、成功与失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反思促发展,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成为教师。事实上,教学反思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毋需刻意追逐。 一、运用现代课程观,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现在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等多重角色。这一转变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而言,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角色。 为了适应这种多重角色,教师备课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授上,不应以自己所理解的重点难点去把握教材,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教学目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在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手段,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一切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策划、组织、启发、引导、点拨、答疑、做好总结工作上来,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的“收获与发展”为标准,而非教师“教给了什么”。本学期我教的《电子技术项目课程》就是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的教学。 二、运用教育民主思想,反思自己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实行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实行教学民主,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到一个平等的人的位置来对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的尊严与情感,真诚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伙伴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把学生当人看。其次,始终记住学生是思想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不完美的人和需要教化之人,学校是他们走向成年、走向完美、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教师是他们的引路人,来自教师的鼓励、宽容或讽刺、批评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教师要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待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要多宽容,少责备;多激励,少批评,绝不能讽刺挖苦,要

学习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的读后随笔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 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书.这就是<<爱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从与朋友们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安利柯,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 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周一次的精神 讲话,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国土上的小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启迪孩 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 育方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体分为三大类:老师, 同学,父母.这些人无一不体现出书的主题"爱".这些中,有朋友之间 的爱,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爱......很多很多.且这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爱恐怕早已成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 待他们;有一些人,见到以前的朋友老师,理都不理.这难倒就是所谓的"爱"吗?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了。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因为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班级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们。新学期的资料费都是我帮他们交的;个别谈话,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讨为人处事,关爱他人;买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笔等为进步的礼物给他,让他们感觉浓浓的爱包围他们,让他们有事干而不总想着做坏事。期待爱能创造出奇迹——当他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一位老师曾经给他们以关爱,以爱的教育,爱的感化。

关于管理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管理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直接指导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管理类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公司于20xx年9月对财务与审计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汇总,对切实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实加强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努力做好会计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是今后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1、依法建账,遵守记账规则设置会计账册是记录经济业务情况,明确经济责任,考核经济效果等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单位从设立就应当依法设置会计账册,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核算的有序进行。遵守记账规则,则是依法建账的重要保证。在全面加强会计工作的同时,不断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并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 2、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

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单位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紧迫性,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业务的程序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在机制上、制度上规范行为,切实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3、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在依法做好会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以《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为准绳,认真做好会计工作。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并按照规定办理会计事务,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 4、加强会计监督,规范会计秩序 《会计法》在赋予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职责的同时,明确财政部门作为执法主体,赋予了财政部门相应的行政处罚权,财政部门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责,监督各单位依法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监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持证上岗,促进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对做假账,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维护《会计法》的权威。 诺基亚:"危机是改进的机遇"

励志书籍读后感

励志书籍读后感 读励志书籍,做有目标有理想之人。那么,来看看精心为你整理励志书籍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冬夜,灯下,品一杯茶;;暖暖的冒着热气的红茶,看一本书;;能使人感动的书,这是我的喜欢。记得开始看《平凡的世界》也是在一个冬夜…好书难求,就像知音难觅,《平凡的世界》就是我认为的一本好书,它写得很真,值得细细品味。这本书使我感动的是书中人物的情与爱,为里面敢爱的年轻人而感动。书中主要描写的是这样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三人,大哥孙少安是村里生产队长,在读高中的弟弟孙少平,在读初中的妹妹孙兰香,父母亲都是淳朴老实的农民,还有年老卧床的祖母…贫穷时时困扰着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家庭,但他们的内心也有情有爱,还有“穷则思变”的努力向上的精神。书中的几段情与爱的描写很细腻,也蛮感人。孙少平与郝红梅,两个处于相同贫穷境遇的年轻人,同样有年轻而敏感的心,因同样酷爱读书而相知,继而有了似是而非的青涩初恋。他俩朦胧的情似乎注定会无疾而终,有些无奈的感觉,但我想我们大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吧… 田润叶对孙少安勇敢告白少女爱慕之心也很感人。但是孙少安为了挑起贫困大家庭的生活重担,不想拖累她,始终将这段情深埋并且在她告白之后匆匆结婚以期让她另觅佳偶。但是痴情的润叶却终不能

忘情。或许有人会因此而痛骂逃避的少安,但我想他那份期望心爱的人得到幸福的心是很真,很灼热的。还有使我感动的是高干子女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他们因晓霞的表姐润叶和少安的哥哥孙少平的缘故认识,同校不同班的他俩因一起排练节目进而更加深友谊,或许爱的种子也在此时以埋下。成为记者后的晓霞勇敢的向孙少平表白了自己的爱,并且相约两年后古塔下的再一次相聚,然而晓霞就在约定的前几天却因采访遇难。可以想见,当少平得到相爱的人遇难的讯息,会是怎样的撕心裂肺啊!可能有人看后会觉得,他俩的爱似乎毫无来由,但我要说,年青人的爱有时就是毫无来由,年轻人就是要敢爱敢恨,活着,有爱才好。 当然,光有爱的生活只可能是幻象,书中的哥哥孙少安为了弟弟妹妹能继续学业从13岁起就回家务农,一步步克服困难成为出色的生产队长。为了摆脱贫困,开起砖场…都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努力向上的精神;弟弟孙少平为了改变贫困家庭面貌,能给能砌上几孔砖窑,外出玩命工作…“穷则思变”他们的努力也使我敬佩。 励志书籍读后感篇二无意间在朋友哪里拿来一本书;;《枕边励志书》,书的内容不多,但里面好几篇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希望是生命的加油站,机遇要把握不要等待,机遇属于有勇气的人,表面的勇气不等于真的勇气,生活需要勇气,灵活的思维让努力事半功倍,抉择靠自己,路在脚下等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读后受益匪浅。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46533.html,)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法律帝国》读书心得

《法律帝国》读书心得 杭天宇 在法学基础这堂课上,我简单地读了一下罗纳德·德沃金出版的《法律帝国》一书,限于时间仓促,所以读得较为简单,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不过还是觉得受益颇多在德沃金看来:法律是一种阐释性的概念,“我们的法律存在于我们的整个法律时间的最佳论证之中,存在于对法律实践做出尽可能最佳论证之中。”这里的“阐释”即“解释”,不是对字面进行简单解释,也不是通常意义的司法、行政解释中所说的“解释”,而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是“对法律实践的最佳论证”,是存在于“最妥善的叙述之中”,这就是德沃金的方法论,主张法律价值的理论。因为法律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法律的帝国是由态度界定的”。德沃金主张政治道德责任是法律解释的前提。 德沃金将法律定义为“整体性的法律”,认为法律不仅包括规则,而且还包括规则性原则。道德原则虽然不依赖于法律,但它们也不在法律之外,它们是构成法律整体的一部分。法官进行判决、解释法律时,应从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诸原则中,找出最好的论证,作为整个政治制度的政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那种解释。他把这称为解释法律时的道德要求。德沃金认为,法律不只是规则,它是规则、原则、政策的结合。作为法律规则的这些原则,不是源于立法,也不是来源于法院的特定决定,而是来源于相当长时间的职业和公众正当意识中。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一些标准,这些权利义务是政府至少在原则上有责任通过法院和警察等为人熟知的制度去确认和实施的。”他将法律概念称为“整体性的法律”,强调法律不是重复大家一致的意见,也不是为实现社会目标提供有效的手段,而是根据政治道德的要求,基于原则公平一致的方式对待社会中所有成员。法律在两方面与政治道德有关:一方面是方法原则,它要求立法机关判定出在道德上前后一致、自我一体的法律;另一方面,它要求司法机关在解释、适用法律时也要从这一角度看待法律。由此得出法律是阐释性概念的结论。 德沃金认为:有三种对法律解释的观点:一是惯例主义,即法官依靠法规和先例来解决争端,即使这些法律和先例对于他们所受理的特别争端来说未必很适合。二是实用主义,即法官着眼于改善社会的未来作出判决,而不去考虑是否与过去一致。这两种观点都是德沃金反对的。他主张道德完整性,即要与过去的政治决定有一致性,但不像惯例主义那样仅仅是为了预测性和程序上的公正,而是为了保证公民间的平等,使社会更加纯真,并改善行使政治权力的道德根据。 法律解释要通过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个阶段,法官必须搞清楚,他要提出的法律解释是否“适合”其他法官过去的判决,是否在总体上符合法律、宪法和法律实践。第二阶段是是否能证明裁决是对法律的最佳解释,在这一阶段,法官对法律的解释要借助政治道德。法官不是不能行使自由裁量权,而是必须谨慎,必须既考虑到当前的政策需要,也要考虑到以往的政治道德原则,不能听任法官任意专横,危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法官对法律解释必须尊重立法机关的立法意图,不能作出与立法本义相悖的解释,通过对法律的正确、恰当的解释,体现法律应当体现的整体性。此“整体性”要求尽可能把社会标准的制定和理解看做是正确叙述一个正义和公平的体系,而体现政治美德、政治理想,才是最高的法律原则。; 联系实际,虽然这本书出版很早,确也可以和我们社会的现状有所关系。目前,我国正处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有待逐步完善。因此吸收、借鉴国外有利的法学观点,有助于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德沃金的一些法学观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我国的刑事、民商事、行政等司法活动,特别是在民商法律的审判实践中,法官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在行使审判职权时,既要考虑当事人的正当利益,又要依照法律原则处理案件,以达到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法官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应自觉维护法律的一致性、公正性。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尊严,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从而维护执法机关的公正形象,真正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