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

作者姓名:周佳

论文题目: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

作者简介:周佳,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摘要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其依山而建,傍水而筑,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重庆曾为战时陪都,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及航运、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作为一座“山城”对土地利用结构难度相当大,如何在山上建住宅区,公共设施,绿化区,林地,农用地,荒地,交通纽带,以及一些其它的建筑物,怎样的合理设置,怎样分配,这是值得探讨的。因而重庆市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对其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谈论其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再追其原因,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方案以及一些措施。并对重庆市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规划进行展望,进而使重庆市的土地利用更合理,城市生态更和谐。为规划设计的功能分区及规划结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重庆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土地;利用;结构

Abstract

Chongqi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the Inland Chinese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outheastern Sichuan Basin,the hillside, rely on water built, is the largest city China. Chongqing was the wartime capital, far eastern antifascist command center.The mountain city, yu city, fog, bridge,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onal Center City, the economic center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and financial center, and shipping, culture,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 As a "mountain" on the land use structure of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how to build residential district, in the mountains of public facilities, green areas, woodland, farmland, wasteland, transport links, and other buildings, set reasonable, how to how to allocate, it is worth exploring. So Chongqing city land use structure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mainly by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of land use, and then after its reasons,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problems.Chongqing city and the future land use structure planning were discussed, and the land use of Chongqing city is more reasonable, more harmonious city ecological. To provide basis for selection of functional zoning and planning structure design, 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city culture.

Keywords: land ;use; structure

引言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的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本身的稀缺,另一方面,存在着浪费和乱用,超强度利用,低效益适用等现象。城市土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且还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场所,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编制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既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协调发展为依据,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促进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土地利用是人类采用一定的生物和技术手段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亦即将土地自然生态系统改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活动,是一个包含自然和人文活动的综合过程。城市土地利用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城市土地在未经开发建设之前只具有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肥沃程度、坡度大小、坡向、土地承压力和透水性等。因此土地结构的利用是否合理,不但会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1.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现状介绍

本文以1996年至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对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集中化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进行灰色预测,并对重庆市多年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利用改进的TOPSIS法对重庆市1996年至2008年的土地利用合理度进行计算分析。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变化情况 1996年至2002年,变化最为显著的地类是交通用地和牧草地。其中,草地变化主要源于重庆市2000年起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省市之一,短短两年间完成136万亩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任务。交通用地变化源于直辖后,重庆市交通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展开,交通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2年至2008年间,2007年开县鲤鱼塘水库和“泽渝”一期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并建成中型水库17座:2008年“泽渝”一期8座水库基本完工,使得水利设施用地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同时,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退耕还林的继续实施使得园地和林地的面积继续增加。依据2006年统计,重庆市土地总面积为8226865.01hm2,其中,农用地6941462.59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84.38%,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它农用地为主,呈现大农业为主的用地格局;建设用地577544.54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2%,主要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未利用地707857.88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8.60%,主要以荒地草地和裸岩石砾地为主。以此看来,重庆市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和荒地草地所占土地面积较小。

2. 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缺陷

(1)其交通设施还不是很完善,由于重庆为山区,在修建道路上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题,因此仍有不少区县没有通高速公路,更为困难的是仍有许多的乡村没有建设公路,从村里到集市或区县还得走上很长一段山路。无法与城市接轨,这导致了部分乡村仍然很贫穷。而重庆的山地,亦是在发生特大暴雨是产生泥石流的一主要诱因,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可利用地减少。土地利用有待提高。(2)大城市,大农村。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中幅员面积最大,直辖时间最短的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尚不高,城市实体正

在发育成长中。而且全市农业用地比重大,2005年全市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42%,农村建设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的77.62%,充分体现了大城市,大农村的土地利用特点。

(3)人均土地数量少,耕地质量较差。全市1996年总人口为3022.77万,人均土地仅为0.273公顷,为全国人均0,78公顷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0.084公顷,比全国人均0.106公顷少0.02公顷;人均林地0.1公顷,比全国人均0.187公顷少0.087公顷;人均草地0.007公顷,仅为全国人均草地的三十三分之一。主城区周边地区人均土地,耕地,林地低于全市人均水平。全市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95.3%,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48.2%,25度以上坡耕地占16.1%。在全市耕地总量中,有水源和灌溉设施的为36%,比全国平均低4个百分点。中低产田土达60%以上

(4)大库区,大山区。山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共淹没重庆市土地8.63万公顷,其中耕地1.56万公顷,波及全市22个区县,占全市区县总数55.00%。同时,全市山地面积占75.8%,丘陵面积占15.2%,地形起伏,地貌各样,致使农用地中林地比重大,田坎比例高;耕地零散,坡地多,旱地多,水田少建设用地可利用率低,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充分体现了大库区,大山区的特点。

(5)各类用地分布各异,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的75%,耕地的50%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林地的78%主要分布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土地分布地区差异明显。同时,中西部地区单位城镇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平均水平1.5倍和1.3倍,耕地亩产量分别为1.4倍和1.03倍,土地利用水平地区差异大。

3.完善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

(1)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业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用地正面临着极大地威胁,农用地被占用为交通用地,工厂建设,房屋住宅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重庆市正是高速发展的时候,目前已经有许多农用地被占用了。因此从此刻开始我们更应该重视农用地保护问题。严格控制耕地面积减少,努力补充耕地面积,保持建设占用与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持平。

(2)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重庆市属于山地居多,因而没有办法使用大型的种植机器,较科学先进的种植模式难以投入使用。所以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来满足当地人们对粮食,蔬菜的需求。

(3) 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重点保证交通,能源,水利建设和三峡移民迁建用地。在规划交通,能源,水利设施时应当合理的均匀的分布,以满足各区域对基本设施的需求,方便百姓生活,以及正常出行等。通过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城镇绿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各地类自身的ESV,促进重庆市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充分综合考虑地形,地貌,自然,经济,社会,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数量和空间布局,使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合理性和协调性。

(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点不论在重庆市范围内,还是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一直努力做到这一点。从退耕还林,多种植数木,爱护环境,垃圾合理处理,节能减排,土地轮种,休种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改善环境,以保障土地的可持续使用。林业用地大力发展,除保护和经营好现有林地,改造疏林地,灌木林地,加速际地更新外,大力发展林业用地。牧草地适当扩大,对现有的进行保护,改造,提高。

(5) 建设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整理耕地基本平衡。建设用地和开发复垦用地和耕地之间需要一个平衡,如,在大片居住区周围需要建设一些绿化带来使整片地区有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一个城市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于建设用地,那么这个城市的食物来源就得从其它城市购买,这种发展是不协调的。根据全市“九五”计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以及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规划期内,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约为8万公顷,平均每年为2857公顷。扣除三峡库区淹没耕地22.98万公顷后,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指标为37.02万亩,年均26443亩。

4.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展望

从2011年到2030年,将是重庆经济社会初步实现现代化的阶段。这20年,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的需要量将有较大的增加,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矛盾更趋突出,仍需要在提高耕地,用地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同时,统筹安排各业用地,继续控制更低的减少,努力开垦未利用后背土地资源,做到耕地占补平衡。按1997年到2010年减少耕地和补充耕地数量保护占补基本平衡的情况,预测2011年到2030年减少耕地和补充耕地可在40000-46667公顷作用进行平衡。预计重庆在今后将会在建设用地方面,建设区域的安排会更加合理,随着建设技术的提高,在建设方面更加的节省空间。在耕地方面,其耕地利用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耕地的农作物种植按区划分,使每块耕地的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个区县,乡镇的交通设施也会更加的完善。让农村和城市更好的接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在维护生态环境时将会增加林地,绿化带的面积。在荒地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技术飞速发展,因而以前没有开垦的荒地,也会逐步的开垦出来,转化为耕地,林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等。总之一句话,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将会转变为,建设用地会有所增加,耕地面积会有一定的减少,交通用地面积,绿化带用地面积会有明显的增加。荒草地面积会有大幅度的减少。城市将主要呈现出来繁荣昌盛,极具现代化气息,绿色生态,交通发达的繁华景象。

5.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探讨,对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最后再对重庆市将来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展望,在写这篇文章中遇到一些难题,如数据的查找,由于是在各文献中调用的,而且数据的统计也是时段不一的。所以数据来源比较混乱,而且数据的精确性也有待考察,所以在数据这一块做得不是很好,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本文中主要是对整个大重庆的大体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讨论。忽略了各地区不同的地貌特征,土地背景情况。因此如何以更全面的研究方法,来对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作出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的评价,如何从不同层面上来考虑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对重庆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展望,使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为实际工作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是以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次写这篇文章也是加深了对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了解。也认识到重庆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本就很少的耕地,将会随着重庆市的快速发展,逐渐减少。而建筑用地将会大大的增加,这将会使其生态环境面临一次大考验。交通用地,也需要逐步完善,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乡镇地区。在林地和牧草地方面也需要加强保护力度,防止乱砍乱伐,过度放牧,除此之外,仍需一定的人工种植树木,花草。以确保林地和牧草地在全市所占面积的稳定性。荒地还有待开发,复垦。使其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利用。对于其它类型的用地由于在本文中没有探讨,所以这也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岳巧丽.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2011)

【2】何淑勤,郑子成,陈华峰.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F301.24.2009年03期

【3】齐梅,林秀梅,王燕.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序变化及推动力研究F301.2(2719)[A]1009-4210(2009)03-064-05

【4】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5】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6】岳巧丽.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分析

【7】倪九派,魏朝富,谢德体。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分异及其动态变化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6(6):718-722

【8】刘筱非,周宝同,杨庆媛等.信息熵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9(6):1062-1065.

【9】王春晓.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以重庆市为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摘要: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分布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己成为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重大瓶颈。鉴于目前普遍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状况,首先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实证研究,从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一方面得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最优方案,另一方面寻求湖北省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措施,并对未来一段时间内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湖北省结构分析 1.绪论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它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用地,特别是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土地利用是人文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协调人地关系、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作用。除地理学以外,经济科学、农业科学、城市科学等学科也以不同方式研究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所有影响土地利用各种因素中,确定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1]自此,土地利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凤凰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一节规划修改目的 (2) 第二节规划任务 (2) 第三节规划修改依据 (2) 第四节规划范围及期限 (3) 第二章规划修改背景 (4) 第一节区域概况 (4)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 (5) 第三节土地利用形势 (7)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规划调控目标 (9) 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9)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9) 第三节规划调控目标 (11)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一节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 (13) 第二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14)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5) 第五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 (16) 第一节农用地布局调整 (16) 第二节建设用地布局调整 (16) 第三节其他土地布局调整 (18)

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 (21) 第七章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 (24) 第一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24)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24) 第三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和利用措施 (25) 第八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与节约集约利用 (27) 第一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管制规则 (27) 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29) 第三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目标 (31) 第四节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措施 (31)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33) 第一节重点建设项目的确定 (33)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的安排 (33) 第十章土地生态建设及地灾评估 (35) 第一节生态环境分区 (35) 第二节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36) 第三节中心城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7) 第四节中心城区压覆矿产查询与评估 (38) 第十一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 (39) 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目标调控 (39) 第二节建制镇土地利用规划 (39)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3)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题 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姓 名蒋乐学 号2008306202472 专 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单玉红职 称 中国·武汉 二○一一年九月

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 武汉市概况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下面将结合1996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状况对2008年武汉是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数量的分析 通过统计与调查,可以得到1996年和2008年武汉市各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数量,如下表: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滨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一)自然条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湾、东邻东营、南连淄博、西南与济南市交界、西接德州、西北隔漳卫新河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相望,是山东的北大门。

测绘学院资源09 24号马淑敬滨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快捷。距济南空港只需1小时车程,1个半小时直达黄骅港,3小时抵达青岛,当日往返京津塘地区。205、220国道与滨博高速、津汕高速、荣乌高速融合贯通,在建的黄大铁路和即将运营的滨港铁路纵横境内,三座大桥飞架黄河南北,是华北、华东各省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 (二)自然资源和历史沿革 滨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土地94.5万公顷,其中已开发的耕地46.7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3公顷。黄河贯穿东西,淡水资源充足。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已开发15种。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采区。海岸线长240公里,是山东省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 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是惠民县人士,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堪称惊世之作。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王薄,在邹平县雕窝峪首举义旗,成了隋王朝的掘墓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唐赛儿,滨州市人,她揭竿而起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汉孝子董永的故乡就是位于小清河畔的博兴县。宋朝的范仲淹,就学苦读的醴泉寺就在邹平的长白山中。传统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著名的山东吕剧就发源于博兴县支脉河畔刘官村一带,起源于元朝的胡集灯节书会,泥塑、木版画及具有七百年历史的滨州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独具艺术风格,久负盛名。 (三) 人口 2001年至2007年人口统计如下: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人口数(万人) 死亡人口数(万人) 自然增长人口数(万人) 人口总数(万人) 2001 10.73 6.05 4.68 3.88 2.20 1.68 362.95 2002 10.86 6.20 4.66 3.95 2.26 1.69 364.79 2003 10.18 6.58 3.61 3.72 2.40 1.32 366.15 2004 12.45 6.21 6.24 4.58 2.28 2.30 368.90 2005 12.83 6.77 6.48 4.60 2.43 2.17 371.25 2006 9.94 6.00 3.94 3.70 2.23 1.47 373.16 2007 9.82 6.54 3.28 3.67 2.44 1.23 374.4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234567年份人口总数(万人) (四) 城镇化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年度全市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报告 南通市国土资源局 (年月日) 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形势趋稳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我市土地开发利用延续去年的发展态势,在土地供给侧方面,其用地规模、计划使用矛盾有所缓和,相对应的在需求侧方面,则表现出年度新增项目用地明显减少,用地需求有所减弱。年,在计划使用、用地报批、土地供应等主要指标上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和市场预期。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争取与使用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土地供应结构与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用地、重大产业项目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比率(预估值)有所下降;全市耕地保有总量得到有效管控,陆海统筹发展试点成效开始显现。虽然全市土地利用形势总体趋于平稳,但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不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计划指标争取情况 年,我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亩,其中农用地亩、未利用地亩。新增建设用地比上年(亩)相比下降亩,农用地比去年(亩)相比下降亩。(详见表一) 一是年初下达国家计划较上年有一定下降。年国家下达给江苏省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大幅减少(约下降),省厅分配给

南通的指标也相应做了调减(重点减少了其中的未利用地指标)。 二是同一乡镇试点实施全省领先。年,我市组织海安、城东等个乡镇开展第二批同一乡镇试点,落实试点规模亩,与上年(个乡镇,亩)相比,乡镇数量、试点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三是独立选址项目用地下降较多。主要是由于年独立选址项目指标总量为亩,而年我市争取的独立选址项目规模较小,总量仅为亩。 表一:南通市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计表 单位:亩 二、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年全市报批建设用地总面积亩,其中:城镇批次建设用地报批亩,单独选址项目报批亩,国有未利用地转建设用地报批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报批亩(详见表二)。年与年报批面积亩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淮安市作为江苏北部地区重要的发展地区,同样面临着土地利用的诸多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土地利用非常关注。淮安市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2005年为基期年,提出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调查,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1、前言 土地是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其可持续利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要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土地资源不可替代性及其稀缺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向持续、高效利用发展。 2、自然条件概况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43′— 34°06′,东经118°12′-119°36′之间,东与盐城接壤,西与安微省毗邻,南与扬州隔高邮湖相望,北分别与宿迁、连云港两市相连,辖区总面积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 市域地势低平、平原广阔,仅西南地区盱眙县辖区内有低丘分布。地貌可划分为黄淮冲积平原区、江淮湖洼平原、低山丘岗三大类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一般地面高程在9-13m(以古黄河口零点为准)。淮安市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季风气候典型,年平均降水量885-1015cm。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包括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干流、废黄河等9条流域性河流。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以及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 淮安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有盱眙凹凸棒石粘土、玄武岩、白云岩,金湖、洪泽和盱眙的石油与天然气,楚州、清浦、淮阴区、洪泽的岩盐、芒硝等,这些矿产储量很可观,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其中尤以石盐储量最丰富,已探明的储量达111亿吨。 3、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淮安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994997.2公顷(1492.50万亩),人均土地面积0.19公顷(2.85亩)(以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 682797.1公顷(1024.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8.62%;建设用地135524.1公顷(20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62%;其他土地176676.1公顷(265.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76%。如下图表所示: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一.研究地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概况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0C。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

最多。无霜期230天。冰冻期82天左右。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 5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春季3, 4, 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最早入梅在5月底,最迟出梅可至7月底。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 7, 8三个月自南向北占全年降水量的35-45%。 3.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全市行政辖区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积的5.2%。占全国领土的0.07%. 合肥是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第一线内陆城市,是长江经济开发带上一座重要城市,具有突出的经济战略地位。合肥还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1992年,合肥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新兴工业城市合肥,已初步形成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共4大支柱产业。合肥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新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4个。美菱冰箱、荣事达冼衣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所属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精养鱼、瘦肉型猪、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 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合肥市总面积为10544225平方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8193554.2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77.7%,建筑用地面积为1751698.9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16.6%,未利用土地面积为598973.1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7%。具体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所示。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第26卷第9期农业工程学报V ol.26No.9 2010年9月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Sep.2010321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 马世发1,何建华1,2※,俞艳3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2.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3.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包括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针对传统的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多目标、灰色系统和景观生态等不能实现土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在研究现有智能优化模型如元胞自动机、遗传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近年来新兴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其空间飞行搜索特性和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利用粒子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能在多目标控制下进行全局优化处理,实现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土地利用,智能体,GIS,粒子群优化,空间优化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0.09.053 中图分类号:S15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819(2010)-09-0321-06 马世发,何建华,俞艳.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9):321-326. Ma Shifa,He Jianhua,Yu Yan.Model of urban land-use spati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0,26(9):321-32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引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长期以来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线性规划、多目标优化和多准则优化决策、系统动力学、景观生态学、逻辑回归、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模型[1-4]。然而,传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大多偏向于对土地数量结构进行优化,不能做到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如何有效地把土地利用目标匹配到具体的用地单元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地资源利用决策过程中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而土地利用优化往往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传统的数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的高性能优化计算,空间信息学的智能化发展为空间决策支持提供了重要支撑[5],因而将智能优化算法和GIS功能相结合,构建智能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以实现土地资源数量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成为了相关人员的研究热点,推动了土地资源结构优化研究的发展。如黄波等人用逻辑回归模型[6];刘艳芳、董品杰等人用遗传算法优化土地空间结构[7-8];邱炳文等人的多目标元胞自动机混合模型[9];徐昔宝用元胞自动机研究城市空间扩展等等[10-12]。遗传算 收稿日期:2009-07-24修订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01143,40701145);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基金. 作者简介:马世发(1985-),男,湖北宜昌人,主要从事智能优化决策、空间数据挖掘及GIS技术应用等。武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Email:whuma@https://www.360docs.net/doc/cc18188068.html,. ※通信作者:何建华(1974-),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等。武汉武汉大学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430079。Email:hjianh@https://www.360docs.net/doc/cc18188068.html,.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全局优化能力,但是涉及到复杂的图斑编码,程序实现较为困难,且空间搜索关联性不强;多目标控制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是在多目标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用元胞自动机进行时序模拟,但是元胞自动机受邻域束缚,不能实现跨空间搜索。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是一种进化算法,源于对鸟群捕食行为的研究,能对多维非连续决策空间进行并行处理分析,目前已有学者把粒子群引入空间优化领域,如Sylverin Kemmoé等人的粒子群优化模型[13];杜国明等人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的空间优化决策选址研究[14],验证了PSO进行空间优化决策的可行性。在研究现有土地空间优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粒子群算法的空间搜索特性,利用粒子群的群体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根据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分类的相关法规,将模型优化地类单元按照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优化到二级地类图斑,本文据此使用粒子群算法构建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模型,并以县域中心城区城镇土地扩张为研究区进行实例研究,验证了PSO 在统一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性。 1PSO土地空间优化模型 1.1模型总体设计思路 粒子群算法原理要求在解空间随机布点(粒子),粒子通过历史最优值p b和全局最优值p g在权重的控制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位置和速度来搜寻最优解。在应用PSO进行土地空间优化时,核心思想是利用粒子的空间分布模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即每个土地利用图斑用其代表点如重心抽象为1个粒子,每个粒子有自己的地类(k)和位置(x,y),同一个地类(如建设用地)的粒子构成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