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陈智慧

“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陈智慧
“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陈智慧

69

第18卷 第8期 2016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8 Aug .,2016

尚未发生脑转移就应注意到脑转移的预防[23],防止

发展至脑病期,可以给肿瘤疾病的预防和分阶段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结合生理屏障完善卫气营血理论,可为临床许多脏器功能衰竭疾病、脑科疾病、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学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 ] 郭海,杨进.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 J ] .中医药信息,2007,

24 ( 1 ):3-5.[ 2 ] 靳红微,王振瑞.温病学关于“卫气营血辨证”表述中存在的

问题[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 ( 4 ):257-258.[ 3 ] 田燕,刘玮.皮肤屏障[ J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 ( 6 ):

346-348.[ 4 ] 吴晓东,施毅.气道防御屏障[ J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10 ( 3 ):301-304.[ 5 ] 孙涛,夏世金,吴俊珍,等.低氧性肺气血屏障炎症与机制[ J ] .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 ( 6 ):547-550. [ 6 ] 刘贝妮,姚树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 ( 12 ):1373-1375.[ 7 ] 罗丹,向未,肖国辉,等.胃钻膜屏障功能及其中医外治法的研

究进展[ J ] .光明中医,2014,29 ( 1 ):202-204.[ 8 ] 王丽姣,周国华.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研究进展[ J ] .医学综述,

2011,24 ( 17 ):3702-3704.[ 9 ] 王亚琴,窦骏.黏膜免疫:结核疫苗免疫的新途径[ J ] .微生物

学免疫学进展,2009,37 ( 4 ):53-56.[ 10 ] 郭海,杨洁,龚婕宁,等.从黏膜免疫防治慢性肾炎经验[ J ]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 ( 5 ):817-818.

[ 11 ] 邵淑丽,刘庆华.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及其调节的信号传导机

制[ J ] .解剖科学进展,1999,5 ( 2 ):107-110.

[ 12 ] 肖贞良,孙耕耘.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J ] .生

理科学进展,1998,29 ( 3 ):215-220.

[ 13 ] 王拥军.适应与代偿[ J ] .中国卒中杂志,2007,2 ( 7 ):

641-643.

[ 14 ] 马金柱,王化磊,郑学星,等.天然免疫屏障-血脑屏障调

节的研究进展[ J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 ( 8 ):885-888.

[ 15 ] 王世召,张立民,张云鹤,等.血脑屏障与免疫炎症反应[ J ]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 ( 7 ):439-442.

[ 16 ] 陈勇,兰风华.DNA 疫苗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J ] .医学综

述,2006 ( 8 ):500-502.

[ 17 ] 李秦,王红.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 J ] .临床和实验医

学杂志,2011,10 ( 5 ):387-388.

[ 18 ] 顾恪波,孙桂芝.卫气与免疫相关性研究进展[ J ] .江苏中医

药,2012,44 ( 10 ):75-77.

[ 19 ] 刘勇,吉亚军,刘丽,等.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M ]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9-39.

[ 20 ] 李恩.中医肾本质与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研究[ J ] .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 6 ):21.

[ 21 ] 颜勤,徐学义.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脑萎缩的体会[ J ] .中医

杂志,2005,46 ( 12 ):896-897.

[ 22 ] 王倩,刘力,范文涛.益肾活血胶囊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神

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分析[ J ] .吉林中医药,2011,31 ( 1 ):39-40.

[ 23 ] 李庆超.以系统论的观点认识肺癌脑转移的预防与治疗[ J ] .

中国医药指南,2010 ( 12 ):

203-204.“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

陈智慧1,张哲2,裴宇鹏1,杨关林1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辨证必溯源于脾胃。因而,“从脾论治”之法受到广泛重视,其临床疗效日益凸显,然其理论内涵仍有待系统阐释。该文旨在从理论基础、病因病机着手深入探讨“从脾论治”的理论内涵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从脾论治;理论内涵;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8- 0069- 03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1704)作者简介:陈智慧(1987-),女,辽宁建昌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通讯作者:杨关林(1962-),男,黑龙江肇东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Discussion of Connovative Meaning of TCM Treatment Principle——“Treatment from Spleen”CHEN Zhihui 1,ZHANG Zhe 2,PEI Yupeng 1,YANG Guanlin 1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Kinds of diseases are caused by the invard hurting of spleen”“spleen being acquired constit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y,syndrome differientiation must sources from spleen. Therefore,“treatment from spleen”is being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edical therapy and had already shown clinical efficacy. However,the connovative meaning of this priciple haven't elucidat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the connovative meaning and academic value of“treatment from spleen”will be disccused according to theory foudation,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Keywords:treatment from spleen;connovative mean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8.021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8卷

脾胃学说由来已久,发源于《内经》《难经》,发展于仲景,丰富于金元时期,系统创立于东垣老人,充实完善于明清时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辨证必溯源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证中必重视养护脾胃;脾胃居于中焦,权衡上下,协理升降,治疗上当强调调和脾胃。由此可见,脾胃的脏腑功能失职不仅限于脾胃本脏之损伤,亦能波及他脏而生病变。因而,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常常从脾胃追本溯源。

现代医家结合中医经典、发黄古义,在临床中不断探索,提出“从脾论治”这一治疗理念,并在临证实践中广泛运用。笔者以“从脾论治”作为检索词,选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3个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2005—2015十年间文献,中国知网检出877篇,万方数据检出542篇,重庆维普检出610篇,合计2029篇文献。涵盖了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衰,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消化系统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症等多系统多疾病[1-9]。上述文献多为“从脾论治”临床疗效研究,显示了“从脾论治”多系统多种类疾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然而,有关“从脾论治”的理论内涵阐释目前仍未有见诸报端。基于此,本文从“从脾论治”之理论基础、病因病机入手挖掘和探讨其内涵、阐释其深义,更以此文为机,求教于同道。

1 涵义

“从脾论治”亦可以称“从脾辨治”“从土论治”,笔者认为“从脾论治”之“脾”应包含多层含义:①脾,包含脾脏与太阴脾经和胃腑与阳明胃经;②脾,指中焦;③脾,指元气;④脾,宗其五行,为土脏,总之,脾为功能之脾而非解剖形态之脾。因此,“从脾论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中医五脏相关理论,通过调治功能之脾而非形态之脾,解除病因,消除病理产物,平衡脏腑气血阴阳来治疗各脏疾病,而非局限于治疗脾胃病。

2 理论基础

2.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素问·灵兰秘典》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能“包容五谷”“营养四徬”,这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指出了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运化转输精微的生理功能。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人赖水谷以生身,水谷精微乃人生神旺之前提和根本,只有脾胃功能健旺才能实现水谷之安,精神之昌,这里深入的强调了脾胃健运乃人身健康之本。

明·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医宗必读·卷一·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云:“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中医以肾为先天,以脾为后天,然人身之先天禀赋受于胎元之

中,有赖于母体受孕、妊娠阶段的养护,而后天则有赖于体内摄入饮食水谷化为营养精微以濡养全身脏腑、经络、肌肉、组织、四肢百骸。因而,后天之本的养护更加持久,更加不可忽视。

明·薛己《明医杂著·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云:“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橐籥,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可见,薛己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也强调了脾胃与气血生化的关系,由此倡导“人以脾胃为本”。

2.2脾胃为元气之源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博采众家之长,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立了脾胃学说。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云:“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内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由此可见,东垣认为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其重视“补土”,不单纯指补益脾胃,而更加强调对元气的重视。还明确指出:“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现代著名中医医家赵棻教授有言:“东垣论著《脾胃》,实重元气,非徒有脾胃病而设。”[10]此论是对脾胃“后天之本”含义的进一步延伸,对脾胃“仓廪之本”含义的进一步诠释,气是人体精微物质的总称,其含义甚广,分类甚详,详参东垣之意则脾胃之气为一切气之根本,仅是“异名”而已,此论与仲景之“安谷者昌,绝谷者亡”之说皆体现了脾胃为元气之源。

2.3中焦为升降之枢纽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主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相因才能调理一身上下之气机。《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里指出脾气向上布散精气的功能,脾气布散精气之功能正常,则全身脏腑和调、阴阳和谐、身体康健。

李东垣宗《内经》之经旨,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其在重视脾胃升降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脾气升发的一面,在临床治疗方面创立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具有升发阳气作用的代表方剂。

2.4脾统四脏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

70

18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这里所强调之“脾不主时”理论是“四季脾王不受邪”的重要理论依据。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症谟》云:“脾胃有病,自宜治脾,然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这里强调了脾统四脏,灌溉四旁之理在于五脏中皆有脾气,强调了脾胃功能旺盛则饮食营养充足进而濡养四脏,此则治脾能安五脏的道理所在。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云:“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沈氏首次明确指出“脾统四脏”,其理与张介宾所指不谋而合,都强调了脾气乃是五脏安和之本。

3 病因病机探讨

3.1五脏相关性

基于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脾属土,与其他四脏相关。《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论乃“治未病”理念的反映,亦是“从脾论治”肝病的基础,肝属木,木能克土,故采用扶土抑木之法。肺属金,土生金,肺脏疾病也多有培土生金之法。肾属水,水克土,肾脏疾病多有健脾益肾之法,后天养先天之用。心属火,火生土,母子相关,心脏疾病多用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之法。

3.2气血阴阳相关性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无源,则无以营养内化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濡养和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进而协助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气虚、血虚、血瘀、出血等进而引发各系统疾病。“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也”。阴阳乃人身之根本,“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亦不离阴阳,“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由此可见阴阳之不足有余亦与脾胃密不可分,现代临床对于脾阴阳辨证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广泛,为完善“从脾论治”之机理机制提供现代生物学基础[11]。

3.3病理产物相关性

“脾为生痰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痰湿多责之于脾。“肥人多痰”,素体肥胖,多有嗜食肥甘厚味,使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常,湿困于脾土,久而化火生痰,可见,痰湿与脾胃功能相关甚密。“从脾论治”疾病也多有从痰湿病理产物入手。[12-14]

4 学术价值

4.1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从脾论治”理念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强调人身机体的整体统一性,治疗上避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证中医家多强调对精、气、神的观察,诊治上强调四诊合参、全面诊察、辨证论治的思想。当然,“从脾论治”理

念亦非万全之举,在临床应用中必须强调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做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终能获效。

4.2反映中医“异病同治”理念

“从脾论治”理念是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的反映,“异病同治”思想的确立是基于中医辨证论治这一精髓的,对于不同疾病、同种证候则可以采用同样治疗原则和方法,进而取得效果。“从脾论治”理念的提出恰恰反映了“异病同治”的思想,“从脾论治”五脏疾病的前提也是不同系统疾病表现为同种证候、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要素,因此其符合辨证论治的特点,其核心在于审证论治、审因论治,反映了“异病同治”的思想。

4.3具体体现脾脏象理论应用于临床

“从脾论治”理念是脾脏象理论应用于临床的具体体现,也是研究脾脏象理论临床指导价值的合适切入点。脾胃脏腑具有完整的脏象系统,脾胃学说也在现代医家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发挥,而一切理论研究的最终落脚点都将是临床实际,而“从脾论治”理念恰恰是对脾脏象理论应用于现代临床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完善,能够为西医各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开辟了新的诊疗思路。

5 结语

中医学藏象研究一直走在发展的路上,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也在不断的走向临床,“从脾论治”各系统疾病理念的提出恰恰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使中医藏象理论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使中医藏象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际更近一步。“从脾论治”理念既是中医学界对于中医古代经典医学理论的很好继承,也是对现代中医学家在藏象理论研究中的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 1 ] 倪菲,李德新,于睿. 李德新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集萃[ J ] .

世界中医药,2014 ( 1 ):67-68.

[ 2 ] 寇晓忱,刘悦,张哲,等. 从脾虚论治冠心病中医文献评析[ J ]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 3 ):140-142.

[ 3 ] 邓筠. 从脾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J ] .江西中医药,2009 ( 1 ):18-20.

[ 4 ] 张亚利,唐志鹏,戴彦成. 马贵同教授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临证举隅[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 ( 5 ):323-324. [ 5 ] 段艳蕊,杜义斌. 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机制初探[ J ] .天津中医药,2011 ( 5 ):399-400.

[ 6 ] 戴鹏,陶枫. 近五年“从脾论治”糖尿病常用方药研究概况及对研究方向的思考[ J ] .时珍国医国药,2012 ( 3 ):733-736. [ 7 ] 田英雪,王镁. 从脾论治甲状腺疾病研究简况[ J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 ( 20 ):84-86.

[ 8 ] 汪四海,韩宁林,李雪苓,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从脾论治[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 ( 5 ):859-861.

[ 9 ] 谢宁,徐丽. 从脾论治老年痴呆[ J ] .河南中医,2012 ( 7 ):810-811.

[ 10 ] 赵向华,赵晓立.中国百年百名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赵棻 [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9.

[ 11 ] 吕凌,贾连群,马巍,等. 蛋白质组学在脾虚大鼠阴阳辨证中的应用研究[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 12 ):4002-4005. [ 12 ] 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 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 11 ):

1256-1258.

[ 13 ] 侯静,孙西庆. 从脾虚生痰论述老年呆病[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4 ( 11 ):2312-2314.

[ 14 ] 高晓宇,杨关林.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脾虚生痰”所致冠心病理论[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 ( 6 ):161-163.

71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试——真题考点难点

真题考点难点 中基 1.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2.在心主血脉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心气充沛。 3.心主神志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血液。 4.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司呼吸。 5.与肺通调水道关系最密切的是主宣发与肃降。 6.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7.肝主疏泄的基本生理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 8.对津液代谢起主宰作用的的脏是肺。 9.与气虚最密切的脏腑是肺、脾。10.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脏腑是胃。11.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三焦。12.脏腑中有主津作用的是大肠。 13.大肠者传导之官,胃者受纳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胆者中正之官。14.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元气。 15.阴、阳跷脉具有控制眼睑开合及主下肢运动的功能。16.六淫邪气中,最易伤肺的是燥。 17.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18.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19.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20.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21.瘀血内阻的临床表现是疼痛固定,刺痛,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22.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因时制宜。23.“盛则传,虚则受”,则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24.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中诊 1.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所致的疼痛性质是绞痛。 2.情志郁结不舒所致胸痛特点是胸痛走窜。 3.痰热内闭的目态是目睛微定。 4.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舌紫肿胀。 5.气血两虚的舌象是舌体淡瘦。 6.心脾积热的舌象是吐弄舌。 7.脾肾阳虚的舌象为透明苔。 8.风热表证的舌象是白干苔。 9.语言謇涩多属风痰阻络。 10.独语多属心气不足。11.咳声如犬吠可见于白喉。 12.咳声终止时如鸡鸣样见于百日咳。13.唐代以前所称的哕是指呃逆。 14.语言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者称为夺气。 15.肺气不得宣散,上逆喉间,气道窒塞,呼吸急促成为上气。 16.咳声重浊者多属风寒。 17.肾水亏损之咳嗽多表现为夜间咳甚。18.脾虚之咳嗽,多表现为天亮咳甚。19.肝胃蕴热的口味是口中泛酸。20.胃热患者口气为臭秽。21.邪盛病进时脉象是大。 22.疾脉主阳极阴竭,元阳将脱。 23.脉来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者为结脉。24.胸痹心痛者脉象多见弦。25.心烦不寐者脉象多见数。 26.暑淫证候的表现是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27.饥不欲食可见于胃阴不足。 中药方剂 1.驱虫药、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健胃药宜饭后服。 2.白芷阳明头痛,藁本巅顶头痛,苍耳子鼻渊头痛,细辛少阴头痛,吴茱萸厥阴头痛。 3.丹剂无固定剂型,有水丸、糊丸、蜡丸。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刍议会计理论判断论文.

刍议会计理论判断论文 2019-05-18 摘要:在会计界,学者对会计理论一直存在着争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受到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对会计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这种因素是不能由人自身能左右并且改变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会计理论判断的理解程度以及判断方法的使用不同,从而对会计理论产生种种认识。这项因素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是可以提高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理论判断的概念、特征、方法等要素的分析探讨,使读者对其有所深入了解。 关键词:判断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判断 由于受到主观条件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主观认识。那么,我们如何去辨别这些认识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形成的认识做出判断。会计界也是如此,当人们对一个会计理论有新的认识、看法,人们便会分析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就需要对会计理论进行判断。 一、会计理论判断的界定 (一)会计理论判断的概念 会计理论判断作为一个复合词,是由会计理论和判断所组成,所以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判断。 1.判断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定义判断:“真假的问题依事物的对象的是否联合或分离而定,若对象相合者认为相合,相离者认为相离就得其真实;反之,以相离者为合,以相合者为离,那就弄错了。”传统逻辑学对判断下了定义:“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任何思维对象都具有一定的性质,并与其他事物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思维对象的性质与关系即为属性。所谓断定,就是指明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 2.会计理论判断的概念 通过对判断的清楚认识,再结合会计理论的认识,笔者认为会计理论判断是指对会计理论的性质以及两个或者更多的会计理论概念或者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二)会计理论判断的特征 为了更加深刻认识会计理论判断,需要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会计理论判断的'特征主要有: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xx临床观察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相对少见的一型,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及汽车等普及,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已达到7%~10%,并趋向年轻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许多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表现相似,笔者以“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结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为 2005年5月至 2008年7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27例,年龄22~53岁,平均 36.5岁,病程 0.1~ 3.0年,平均13个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的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疾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中医郁证分型特点进行如下分型和论治,同时配合常规治疗,如颈椎牵引、推拿、针灸或热敷等外治及心理疏导方法。①肝气郁结: 颈肩酸胀疼痛,伴见精神不振、抑郁不乐、善太息、胸满胁痛、不思饮食、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治拟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川芎各10g,陈皮、香附、枳壳、炙甘草各6g,葛根30g,芍药 20g,细辛3g。②痰湿郁滞:

颈肩重坠、酸痛,伴有胸闷气促、起卧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眩晕、首如裹、少食多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 3g,葛根30g。③气郁化火: 颈肩胀痛,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口苦口干、胸闷、烦躁、易怒、神志亢奋、失眠、胃嘈杂似饥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拟清肝泄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炙甘草、薄荷、生姜各6g,葛根30g,芍药20g。④忧郁伤神: 颈肩局部隐痛,常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哈欠连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型更年期女性多见。治拟养心安神,方药用甘麦大枣加味,处方: 小麦、大枣、芍药各20g,葛根30g,细辛3g,川芎10g,炙甘草6g。⑤心脾两虚兼肝郁: 颈肩隐痛不适,伴有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健忘失眠、面色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白术、茯神、酸枣仁、党参、川芎、当归、远志、大枣各10g,木香、炙甘草、生姜各6g,龙眼肉、芍药各20g。⑥阴虚火旺兼肝郁: 颈肩拘紧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盗汗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治拟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用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山茱萸、山药、川芎、丹皮、泽泻、柴胡、酸枣仁、栀子、茯苓、归身各10g,葛根30g。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古代没有抑郁症之名,但从历代文献中可以见到许多与本病临床表现近似的描述,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及其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相关内容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证的记载之中。当代医家则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实践。 一、当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疏肝解郁法气郁为诸郁之始,治郁先治气,调气先疏肝。多数学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本方法,从肝论治抑郁症,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二)理气化痰开郁法用于痰浊郁闭,清窍蒙蔽之老年人抑郁症。涤痰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涤痰开窍;常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热证用温胆汤。 (三)补肾疏肝法乙癸同源,肝肾互生。肾虚肝郁证,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以标本兼治,常用方剂如滋水清肝饮。 (四)宣阳开郁法阳气不达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指出对抑郁症的治疗当以调和营卫、宣阳开郁为基本方法,同时配伍和营、调神之法,使营卫调和、阳气宣达从而诸证或可愈。治疗抑郁症应重视温通阳气和温补阳气,肝脾之阳气虚弱,其功能渐衰,因阳气虚衰,肝用不强,气不摄血,肝血失调,肝阳虚弱,肝气的激发动力不足,疏泄无力,不能条达气机,抑郁诸症势必加重,此时非温通、温补不能宣达。 (五)调气和中法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失调,升降失司,运化无力,从而产生气郁、痰阻等病理因素以及气血不足的病机变化;此外,土壅木郁,肝气不舒,治疗应当调气和中,畅利中焦气机,振奋阳气,用《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加减。 (六)利肺治肝法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季是抑郁症好发或加重的时间。肺合皮毛,肝主疏泄,五脏以肺应秋,肺属金,金能制木,有学者介绍临床用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汤加减调治肝气郁结所致抑郁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指出解表宽中法适用于由外邪而致的气机郁闭,情志郁结病。 简而言之,当代医家大多将抑郁症等同于郁证,因而,将抑郁症的基本病机归于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发生肝气乘脾、肝损及肾,气滞痰凝、血瘀,因实致虚等病机变化;治疗则以疏肝解郁为中心。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小柴胡汤以及甘麦大枣汤等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方剂。 二、关于抑郁症的治疗 (一)宣阳开郁是抑郁症证治关键“阳郁神颓”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神形兼病,神病为主,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抑郁症临床表现虽然复杂,不出神形兼病之范围,并且主要表现为功能活动呈现出抑制性的变化,其中神机颓废是其特征性的改变。而阳气郁痹,生发异常是抑郁症之病机核心。阳气郁痹,则生发之机抑遏,表现为功能活动减弱。功能活动减弱的特征是昼不能精,且至夜则不能寐。进而提出畅达阳气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方法,通过畅达阳气以求达到舒畅气机,鼓舞脏腑气化,振奋神机,宁神定志之目的。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藏神明,又为人身精神心理活动之总司。因此,通阳可以治心,治心可以调神。 (二)抑郁症证治以《内经》阳气理论为指导,应用经方治疗抑郁症。在《内经》阳气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抑郁症发病原理,创立宣阳开郁,振奋神机之证治大法,形成抑郁症证治的基本思路。 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纳呆少寐,脘闷嗳气,

“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陈智慧

69 第18卷 第8期 2016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8 Aug .,2016 尚未发生脑转移就应注意到脑转移的预防[23],防止 发展至脑病期,可以给肿瘤疾病的预防和分阶段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总之,结合生理屏障完善卫气营血理论,可为临床许多脏器功能衰竭疾病、脑科疾病、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学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 参考文献[ 1 ] 郭海,杨进.对卫气营血理论的思考[ J ] .中医药信息,2007, 24 ( 1 ):3-5.[ 2 ] 靳红微,王振瑞.温病学关于“卫气营血辨证”表述中存在的 问题[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 ( 4 ):257-258.[ 3 ] 田燕,刘玮.皮肤屏障[ J ]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 ( 6 ): 346-348.[ 4 ] 吴晓东,施毅.气道防御屏障[ J ]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1,10 ( 3 ):301-304.[ 5 ] 孙涛,夏世金,吴俊珍,等.低氧性肺气血屏障炎症与机制[ J ] .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6 ( 6 ):547-550. [ 6 ] 刘贝妮,姚树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 ( 12 ):1373-1375.[ 7 ] 罗丹,向未,肖国辉,等.胃钻膜屏障功能及其中医外治法的研 究进展[ J ] .光明中医,2014,29 ( 1 ):202-204.[ 8 ] 王丽姣,周国华.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研究进展[ J ] .医学综述, 2011,24 ( 17 ):3702-3704.[ 9 ] 王亚琴,窦骏.黏膜免疫:结核疫苗免疫的新途径[ J ] .微生物 学免疫学进展,2009,37 ( 4 ):53-56.[ 10 ] 郭海,杨洁,龚婕宁,等.从黏膜免疫防治慢性肾炎经验[ J ]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 ( 5 ):817-818. [ 11 ] 邵淑丽,刘庆华.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及其调节的信号传导机 制[ J ] .解剖科学进展,1999,5 ( 2 ):107-110. [ 12 ] 肖贞良,孙耕耘.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调节的研究进展[ J ] .生 理科学进展,1998,29 ( 3 ):215-220. [ 13 ] 王拥军.适应与代偿[ J ] .中国卒中杂志,2007,2 ( 7 ): 641-643. [ 14 ] 马金柱,王化磊,郑学星,等.天然免疫屏障-血脑屏障调 节的研究进展[ J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29 ( 8 ):885-888. [ 15 ] 王世召,张立民,张云鹤,等.血脑屏障与免疫炎症反应[ J ] .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0 ( 7 ):439-442. [ 16 ] 陈勇,兰风华.DNA 疫苗黏膜免疫的研究进展[ J ] .医学综 述,2006 ( 8 ):500-502. [ 17 ] 李秦,王红.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研究[ J ] .临床和实验医 学杂志,2011,10 ( 5 ):387-388. [ 18 ] 顾恪波,孙桂芝.卫气与免疫相关性研究进展[ J ] .江苏中医 药,2012,44 ( 10 ):75-77. [ 19 ] 刘勇,吉亚军,刘丽,等.临床常见肿瘤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M ] .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9-39. [ 20 ] 李恩.中医肾本质与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研究[ J ] .现 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 6 ):21. [ 21 ] 颜勤,徐学义.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脑萎缩的体会[ J ] .中医 杂志,2005,46 ( 12 ):896-897. [ 22 ] 王倩,刘力,范文涛.益肾活血胶囊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神 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分析[ J ] .吉林中医药,2011,31 ( 1 ):39-40. [ 23 ] 李庆超.以系统论的观点认识肺癌脑转移的预防与治疗[ J ] . 中国医药指南,2010 ( 12 ): 203-204.“从脾论治”理论内涵刍议 陈智慧1,张哲2,裴宇鹏1,杨关林1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摘 要: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辨证必溯源于脾胃。因而,“从脾论治”之法受到广泛重视,其临床疗效日益凸显,然其理论内涵仍有待系统阐释。该文旨在从理论基础、病因病机着手深入探讨“从脾论治”的理论内涵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从脾论治;理论内涵;中医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8- 0069- 03收稿日期:2016-01-10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531704)作者简介:陈智慧(1987-),女,辽宁建昌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通讯作者:杨关林(1962-),男,黑龙江肇东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Discussion of Connovative Meaning of TCM Treatment Principle——“Treatment from Spleen”CHEN Zhihui 1,ZHANG Zhe 2,PEI Yupeng 1,YANG Guanlin 1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Kinds of diseases are caused by the invard hurting of spleen”“spleen being acquired constitu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y,syndrome differientiation must sources from spleen. Therefore,“treatment from spleen”is being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edical therapy and had already shown clinical efficacy. However,the connovative meaning of this priciple haven't elucidat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the connovative meaning and academic value of“treatment from spleen”will be disccused according to theory foudation,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Keywords:treatment from spleen;connovative mean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8.021

西学中中医基础学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 一、单选题 1分)下列脏腑中与二便的排泄均有密切关系的是() A)膀胱B)胆C)肺D)肾参考答案: D 2.过逸与瘀血停滞均可出现的病理变化是() A)气机不畅B)阳气不振C)神气衰弱D)变幻多端参考答案: A 3.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 A)肾失气化B)肝失疏泄C)肺失肃降D) 脾失健运参考答案: C 4脏与脏之间主要表现为阴阳水火互济互制关系的是() A)心与肺B)心与肾C)肾与肝D)脾与肾参考答案: B 5.下列哪项属于奇恒之腑() A)胃B)小肠C)三焦D)胆参考答案: D 6.下列何项归属于五行之“土”() A)目B)舌C)口D)鼻参考答案: C 7.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吸引参考答案: A 8.水谷之精的大量丢失,主要是由于() A)肾气虚衰B)脾气虚衰C)元气不足D)心气虚衰参考答案: B 9.脾主运化是指() A)运化水湿B)运化水液C)运化食物和水液D)运化食物参考答案: C 10.《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辨证 论治参考答案: B 11.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参考答案: A 12.肺主治节是指() A)肺主气的调节作用B)肺主宣发和肃降的调节作用C)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D)肺协助心调节全身血脉作用参考答案: C 13.逸出脉外的血称为() A)瘀血B)离经之血C)坏血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 B 14.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 A)排出体内浊气B)输布卫气于体表C)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D)使全身的血 液会聚于肺参考答案: D 15.由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称之为() 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肾精D)生殖之精参考答案: A 16.足、手阴经交接于()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三章藏象

1、【多选】A.以通为用 B.藏而不泻 C.以降为和 D.形多中空 奇恒之腑的特点有:B.藏而不泻、D.形多中空(按:藏精气似脏,形中空似腑) 2、★【单选】A.心者,生之本 B.心主身之血脉 C.心主神志 D.心藏脉,脉舍神 E.心者,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由于:C.心主神志 (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3、【多选】A.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B.心血荣于舌 C.心气通于舌 D.舌为心之外候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是:A.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B.心血荣于舌、C.心气通于舌4、★★★【单选】A.心气 B.宗气 C.心阴 D.心神 E.心阳 与《素问·调经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相关的是:D.心神 改变题目:与《灵枢·本神》所说“实则笑不休”、“虚则悲”相关的是?A.心气(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5、★【选择】A.脾 B.肾 C.心 D.肺 被称为“生之本”的是:C.心 被称为“胃之关”的是:B.肾 6、【单选】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 E.肺输津于皮毛 肺通调水道的功能依赖于:C.肺主宣发肃降 7、★【单选】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对血液运行具有促进和制约调节作用的是:B.肺 8、【单选】A.脑为髓海 B.肺为气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诸海”中错误的是:B.肺为气海 9、★【多选】A.肝主疏泄 B.肾主气化 C.脾主运化 D.腠理开合 对肺通调水道具有调节作用的生理功能是:A、B、C、D(按:A肝疏泄有利肺肃降) 10、★【单选】A.调节呼吸运动 B.调节全身气机 C.调节血液运行 D.调节津液输布 E.调节脾胃升降 功能与肺主治节无关的是:E.调节脾胃升降 11、【单选】A.主一身之气 B.输精于皮毛 C.主宣发肃降 D.朝百脉主治节 助心推动和调控血行的肺功能是:D.朝百脉主治节 12、★【多选】A.胃气之和降 B.肾气之蒸化 C.脾气之运化 D.三焦之气化 协助肺通调水道的是:B.肾气之蒸化、C.脾气之运化、D.三焦之气化 (按:胃气之和降是传导水谷及糟粕,与通调水道无关) 13、【单选】A.推动气血运行 B.呼出体内浊气 C.生成宗气,调节气机 D.宣发卫气 “肺主一身之气”的含义是:C.生成宗气,调节气机 14、【单选】A.脾之阳气主升 B.脾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运化水液,转输周身 脾主升清主要是指: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15、★【单选】A.腐熟水谷 B.游溢精气 C.输布精微 D.升清降浊 E.喜燥恶润 属于脾的运化功能的有:C.输布精微 16、★【多选】A.肝的疏泄功能 B.肺的宣发功能 C.肾的蒸化功能 D.脾的升清功能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B.肺的宣发功能、D.脾的升清功能 17、【多选】 A.脾的阳气上升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维持脏器位置的恒定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_师林

胰岛素抵抗(IR )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1]。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者日益增多,而降糖西药的使用,则使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越来越不典型,甚至无证可辨,传统中医糖尿病阴虚燥热理论已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目前糖尿病治法研究多集中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从脾虚痰湿角度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脾虚痰湿角度探索2型糖尿病IR 的研究思路。 1脾虚痰湿论治2型糖尿病IR 的理论基础 中医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名。根据糖尿病IR 的临床表现,可将2型糖尿病IR 归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消渴的论述颇多。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分为“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消中”即后人所称中消,其与“脾瘅”属同一类。“脾瘅”出自《素问·奇病论》“有病口干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被后人称作“脾消”[2]。关于消渴产生的原因,《景岳全书》说: “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 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饮食不节可致消渴。从消渴产生的病机来看,虽然消渴与五脏虚损皆有关系,但脾虚在消渴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灵枢· 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赵献可《医贯· 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另外,肥胖之人更易罹患消渴。肥人多痰湿,脾胃虚衰,痰湿内生,故痰湿也是消渴产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可知,消渴可涉及肺、胃、肾,但与中焦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张锡钝所言:“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 尽管阴虚燥热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从糖尿病中医证候统计的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中以脾肺气虚型为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胃燥阴伤型[3]。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以脾虚痰湿型居多。如唐咸玉等[4]对 2005~2013年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脾虚痰湿型占30%,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各占5.7%和4.3%。另外,南方潮湿环境也对糖 尿病中医证型产生影响,致使脾虚痰湿证型患者明显增加。如李伟华认为[5],广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虚湿盛症状,同时伴有阴虚内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 师林1, 柯斌2, 罗晓莉 3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 510282;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 3.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脾虚痰湿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脾虚痰湿论治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渊源和现代医学研究依据,符合中医传统“消渴”理论和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的认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应从脾虚痰湿证实质入手,选择能够揭示脾虚致消的现代指标,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采用以方测证进行动态研究。从脾虚痰湿角度入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对丰富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证候客观化,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湿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15)02-0336-03 D OI :10.13359/j.cnki.gzxbtcm.2015.02.033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师林(1983-),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E-mail :shilin293@qq.com 通讯作者:柯斌(1983-),男,主治医师;E-mail :jackhorn@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02877) ·理论与思路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3月第32卷第2期March 2015,Vol.32,No.2 336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drome)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 由葡萄糖、脂类等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组病症, 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血脂异常、高黏血症、高凝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微量蛋白尿等, 涉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多种疾病,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代谢综合征为本虚标实之证, 从致病病因 上多有“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治疗须“治病求本”。近年笔者依照中医理论对其病机和治疗进 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得到一些启示, 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1.1各医家认识李东晓[1]认为痰浊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方永奇等[2]认为痰浊引起神经 内分泌异常, 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 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翁维良[3]认 为瘀血居多,糖尿病人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胰岛素抵抗应该以活血化瘀论治。 1.2 笔者认识代谢综合征是痰浊、瘀血为标, 病本在脾。脾虚是为其根本。 1.2.1 饮食不节, 运动不足膏粱厚味, 运动量少, 身体阴盛阳虚, 湿邪内郁, 中国人过去以五谷杂 粮为食, 现在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垃圾食品长期摄入, 脾胃受损, 脾失运化, 水湿聚而为痰, 痰性黏滞, 阻络成瘀。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素问·奇病》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其为 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之病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正如清代医家张睿在《医学阶梯》中所讲的“富贵之人养尊处优,宜静而恶动,经风则寒,经 日则热,又好啖炙煿, 爱贪酒色,以致脏腑日伤,精神日耗,病往往乘虚而入,虽属外因, 乃由内损。 是以贵家多病内伤,参、苓之品有所不免”。 1.2.2 脾为生痰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可见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劳役过 度等,导致脾胃受伤, 脾虚则聚湿为痰、从而为瘀、化热,所以,脾胃气虚也就成了此类疾患的基 本的病理了。 1.3 中西医诊断、定义及治疗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了统一定义,其中,中心性肥胖是必备条件:从中医学角度讲,“肥人多痰湿”,并且现代研究也证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浊”特有的生化指标和物质基础, 因此痰湿是肥 胖的重要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多为隐性起病, 无自觉症状,常依据实验室或一系列 客观指标进行诊断。现代医学中常提示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脂肪的堆积、血管壁内膜的改变、内脏细小血管的瘀阻或不全变性、末梢循环差等与血瘀有关。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 病机, 久病气虚既可聚饮生痰,又可聚血成瘀,使痰与瘀相兼为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 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为痰、为瘀,现代中医中药治疗, 多以治标为主,所以对活血化 瘀中药研究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笔者认为治标固然应不忘治本,《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 理脾胃,非其治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血论》曰:“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擅 长活血化瘀的大家王清任,深谙此道,有人对其《医林改错》所载33方87味药进行初步统计, 发现全书列举气虚证60多种,用黄芪的处方11首。另外,代谢综合征多为中老年发病,近代名 医颜芝磬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人身气血,皆赖胃中水谷生化而来,胃气有权,则脏虚可恢复,高年脾胃衰弱,久病元气受伤, 均足导致运化无力,药饵进口不能传送,无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衣以饮食及轻剂调养,务求其胃强能食,使中气能运,切勿过饥过饱, 庶可祛病延年。” 2 典型病案

论中医郁证理论-方跃坤,李悦伟,董玉山,等

166 第16卷 第6期 2014?年?6?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6 Jun .,2014 郁证不是单一的一种或是一类疾病,而是在疾 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脏腑气血紊乱、抑遏不出的症状。广义上,郁证泛指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脏腑气机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之证。狭义上,仅指因情志因素而导致的气机阻滞,情志失常。本文总结各医家对郁证的认识,进一步对其病理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及治法进行分析综述。 1 郁证的理论基础 言郁同“鬱”,本义为“香气浓烈”“繁茂”之意,在此引申为“忧愁”。而观其郁字,有积滞、蕴结不得透发之义。其滞而不能发越之态,其象应在人体,表现出脏腑瘀滞、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或是情志所伤,皆可用“郁证”概括。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表明了天地五气运化失常,生长化收藏不行其令,而发作逆乱。郁之太过或不及,“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素问·血气形志》中也谈及了情志抑郁对疾病的影响,“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此后一些医家在继承《内经》郁证理论的基础上,将郁证归纳为脏腑气机阻滞,引起气血不和,而 致痰、湿、气、火、食等郁结于体内而产生的病证。汉 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证候;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综合七情六淫等内外病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气、 血、火、食、湿、痰”致郁的六郁之说[1] ;张景岳扩充了郁证的范围,把郁证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大类,提出了: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 得谓之郁证[2] 。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阐述了“郁不离乎七情”的观点;后清代《张氏医通》卷三言: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郁证的理论研究,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外生诸邪,如外感六淫,寒热交替的变化,引起内外失和而积聚于体内;或是厚食肥甘,当化不化,停滞不通,久而成火、痰、湿等,则生郁证。 二是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指出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痰、湿等滞留于体内是郁结的根本所在。 三是认为情志抑郁是郁证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如宋陈无择言:“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现于肢体,为内所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及:“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性易情”。[3] 但无论是情志之郁,还是因脏腑内伤,致气血 论中医郁证理论 方跃坤,李悦伟,董玉山,曹颖,徐丁洁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 郁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之郁是指人体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等内外因素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抑遏不得发越的证候。狭义之郁是指因情志抑郁所致气机升降失司。该文基于《内经》和朱丹溪等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础上,整理概括了郁证的理论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和治法大要。 关键词:郁证;理论研究;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2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6- 0166- 03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35757199)作者简介:方跃坤(1991-),男,浙江温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学。通讯作者:徐丁洁(1984-),女,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证候基础。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f Depression FANG Yuekun,LI Yuewei,DONG Yushan,CAO Ying,XU Dingji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Hebei,China)Abstract:Depression syndrome has narrow and broad senses. Broad sens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refers to the syndrome of human body with suppression containment of organs' dysfunction and systems' disorders caus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xogenous six evils,emotional injuries. Narrow sens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refers to air-lift company syndrome by emotional depress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listed and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depression syndrome based on understandings of Neijing ,ZHU Danxi and other physicians of depression syndrome. Key words:depression syndrome;theoretical study;academic research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6.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