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出创造性论文

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出创造性论文
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出创造性论文

在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和突出创造性

摘要:国家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方针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像杜郎口教学、生本教育等等这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词慢慢涌入我们这些普通教育者们的视线,全国各地的学校在科研创新、实践积累的反复试验中,厚积薄发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我县教研室与时俱进,根据本地的实际,吸取各地课改精华,因地制宜,为我县量身定做了一套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即激趣明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小结提升。

关键词:五步式教学模式;主动性;创造性

几年来,笔者一直坚持以县教研室提出的五步教学模式为指导,坚持走教学改革的路子,努力探索五步教学模式的精髓:五步教学模式简便易学,便于操作,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不再重复演译课文,五个步骤体现于每堂新课中,环环相扣,容量较大,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这些是它的优点,但是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贯彻五步教学法,我们应该根据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决定教学方法。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科,应该具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因此,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五步教学模式的精髓与英语学科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积极自主地学习,在发展“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新课程;学生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

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是指不听命,不过分依赖他人的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宗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效的学会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安排学习生活,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尽绵薄之力。 一、让学生喜欢上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在学生大脑这部机器里,兴趣是动力部分的组成部分,它常常决定着着大脑机器工作时的转数。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越高。”是的,在学习过程中,外因只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就像一个人渴了要喝水,同样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1、导课要具趣味性。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在学习之始,就极大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我要学”的渴望。导语的设计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记人叙事的文章,一般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抽出其中引人入胜的地方,在讲课前讲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写景抒情的文章,一般语言优美,音韵为悠扬,适合朗读,教师可在课前声情并茂的朗读其中的片段,感染学生,也可欣赏图片导入新课,也可联系古诗词,历史故事、传说增加文章的意境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全方位展示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效果会更好。2、问题要有趣味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渴望发现未知的事物。这种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发才能产生。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就是一种激发学生这种渴望的媒介。教师巧设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学习 古语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觉得,首先,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或比较,或分类,或归纳,或概括,或联想,或想象,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例如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说明文,要注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第一步要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工具书,课下的注释,扫除这些文字障碍,第二步要找准说明对象,看文章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第三步要找出文章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第四步要分析文章所用的语言,看看它的语言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亦或是既平实又生动。其次,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和影响。它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与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现在的数学课堂,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多思,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究活动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

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情境,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浅析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盐城市冈中小学尹琴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一、有效性的界说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区,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就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 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于国峰 论文提要: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之一,在提倡“以人为本”,教育要直面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的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真正的“人格教育”。我认为没有,至少现在不全是。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一点个人不成熟的见解。其中心观点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高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XX与对话的教育情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从两个大方面加以论述: 一、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具体分成如下五点: 1、XX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给学生自由、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创设合作学习与平等探求真理的氛围。 4、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5、“以学定教”,将语文阅读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2、明确目标,扎实训练。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就阅读教学而言,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和发展起来的,绝不是在被动的听课状态下获得的。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题报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

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 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 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3、有利于探索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4、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综合素质,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5、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为其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要研究内容: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

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 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 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

如 何 把 数 学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平罗县宝丰小学:马静 跟着名师工作室学习的确受益匪浅。看了这些优秀文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在我们每节课当中如何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性呢?新课程改革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今日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在为新课程改革取得许多成效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存在一种担忧,那就是:不少老师依然“霸道”地“把持”着课堂,严重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点,新课改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会结出什么样的果,令人难以预料。 一、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减少了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有人曾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的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现在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总共有1000多门,每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哈佛大学有一门选修课叫“中国的现代化”,而在我国1000多所大学里还没有这门选修课,可哈佛就有人关注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这么一门选修课让学生选择。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张应龙 【关键词】主体性;课堂教学;数学;学生 【正文】今年起,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而所有改革的焦点,不外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各项改革措施中所强调的又不外乎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个性化的教育。然而,这一项项改革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有学者指出“多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但成效并不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统治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 其实,只要我们翻开几千年的中外教育史,便不难发现,所有这些改革建议只能说是旧话重提,实在不是什么新东西。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的昆体良所倡导的修辞学方法,则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学方法,则提倡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在快乐中轻松地学习,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注意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到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我国,古代便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早在汉代的王充,便极力反对“信师是古”,他批判死记硬背的教学为“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主张“极问”,以“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到了魏晋时期,以嵇康为代表,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我国近现代的教育家更加重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陶行知,晏阳初,蔡元培……都围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出过深刻的见解。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教学基本原则。 1、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原则是指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不是停 留在表层上的,而是进入深层次的.在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搞成形式上轰轰烈烈的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提问,要立足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并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同时加以正确的引导;(2)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更要鼓励他们积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在数学教学中应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参与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这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性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性摘要:[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全面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并通过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论文主要针对探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及找到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师学生课堂主体性新基础教育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1.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就是通过建构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语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每一个学生不是带着空白的脑子走进课堂的,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之上进行启发和迁移。 2.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和应用才能内化,转化自己的东西。[2]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更新、改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操作能力。 3.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鼓励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创新思维,在学生的自由交流和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生成超越课前预设。而缺乏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课堂是呆板的,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我在上《普罗米修斯》时,整堂课看似很顺畅,各个环节也都显得很完整,但上完课后发现,这样的课无法给学生和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究其原因,这堂课缺少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预设范围之内,没有出彩的地方,每个环节和课堂思路都是由老师“牵”下来的,学生成了配合课堂配合老师设计的配角,没有主动创新、探究创造的余地。 二、造成问题的原因 1.课堂教学内容过多,担心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某老师在上四年级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时,从文成公公主进藏前,进藏途中,进藏后三个部分都进行

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提升学生主体性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31T17:21:50.940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4期作者:谢菡[导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也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关键就在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探讨昭觉县东方红小学校谢菡四川凉山 616150【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也得到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关键就在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本文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参与性;教学质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欲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所在,如果一位老师关心、热爱学生,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以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即使的给以赞扬,正视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给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同的展现机会和发展平台。这样的老师必然是学生喜爱的老师,进而学生对这位老师的认可度也会明显增强,这就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打下了基础。因为,学生喜爱,所以对于这一门课程他们也就会相应加以重视,甚至于自发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是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进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开始自主探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问题设置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只有让学生对数学这一门课程产生兴趣,他们才会在兴趣的推动下开始自主探寻一些数学问题,并逐步学会和尝试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提高思想认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过于单一僵化,这样教学似然能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效进行,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情感也不能得以体现,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更多的时候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权威之下的被动学习,这无论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出发点就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观,有意识的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可以和自己平等对话交往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交流。其次,教师也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理论上、实践中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起到积极地作用。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真诚去唤醒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教师是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从而树立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信心,进而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并且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寻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问题,再通过合作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引导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良好的课堂氛围还需要教师精心的营造,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都比较强,通常情况下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被教师看作是什么样的,他们逐渐也就会变成那样,这也就是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下,甚至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应该对学生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渐走上自我学习、自主探索,不断发展的道路,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最重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能够不断学习,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比如说,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又比如依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组,让不同学生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还可以设计不同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难度的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获得自主提高、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 五、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陶行知的教育观点中,他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最根本的也就是服务于个人。在他的观点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才是教育的主人。首先,教师要树立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意义上的主人。为此,学生学习状态就需要这个组织者的时刻关注,进而时刻调整引导的方向,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小主人”都能找到理想的掌握知识的途径。其次,教师还要改变自己是知识的权威的观念,树立知识无止境,坚持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可以拓宽自己和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2019-01-10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才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直以来我们的学习课堂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教育上采取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发展上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学课堂逐渐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现学生主导课堂、积极参加课堂活动,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进步。但要实现学生主导课堂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班级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 一、班级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班级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班级里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课本中的知识可以让他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好的班级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目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黑板上写着一些另底下同学晕头转向的字符,老师就像在自言自语一样,和底下的同学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开放式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沟通。老师主要起到辅导帮助提供更多的思路的作用,而不再单单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而已。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学生普遍意识不到自己在其中里发挥的作用,个别学生不愿意融入集体,不愿意参加课堂活动,但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学生们的思想都很活跃,创造能力很强,新想法很多,但是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支持,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班级管理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一)让学生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老师是帮助学生们学习和培养各种那个能力的辅导者。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的这些能力,是孩子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学习文化知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要由学生掌握。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重知识的传授,轻方法、思想的渗透,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不到提高。随着教改的大流,数学课“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少了,但是“满堂练”的课多了,新课的教学几乎成了习题课。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这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以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关键词]课堂数学教学主动学习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关注“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教师应该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样,学生才会“动”来,数学课堂才能“活”起来,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重视预习,形成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数学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不能简单的背诵,要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反复咀嚼准确理解,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我在教学中,提倡课前预习,指定学生阅读书本上相应的内容,要求初步掌握基本概念、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上,老师要检测自学、交流、点评的自学成果,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书本例题或难度适当的习题,然后班内交流、板演,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在交流完成后,老师全班点评:讲知识,讲方法,讲易错易混易漏的地方,讲解题的规范(书写、表达)。 这样学生就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数学阅读能力和数学自学能力。 二、多种形式,激活课堂 (一)创设情境,唤起参与。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种数学教学旨在逐渐建立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促进教学目标的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 生的主体地位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 教学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课改实验谈 点浅见。 一、创造条件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在讲好题的训练中判断题是最有效的训练题型之一。让学生讲,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判断题的训练来达到此目的。例如:让学生判断“2是最小的自然数”,学生会说:“错,0是最小的自然数,2不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这样说:“因为最小的自然数是0不是2,所

谈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谈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惠阳区平潭镇房坑小学陶忠强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活动和交流中,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是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一些有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教师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动手实践,让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的乐趣。因此,我在教学上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谈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让学生多动脑筋是学生爱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效率的关键所在。以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总想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教师又担心学生学不会,这就造成目前教学现状的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

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积极、定向的思考,使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力。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2页的例6 :小红家买来一袋大米,吃了85,剩下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要想求买来大米多少千克,必须先找准什么?②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吗?学生们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定向思考,然后回答说:“这里是把一袋大米的重量看作单位“1”,等量关系式是:大米重量-吃去大米的重量=剩下的大米的重量。”这时我趁热打铁地问道:“该怎么样解答呢?”学生们回答说:“这道题把一袋大米重量看作单位“1”,是未知量,可以用X 代替。”然后叫个别学生说出算式:X -85X =15。我这样启发提问学生,“如果把8 5后面加上千克,还能解吗?”让学生们议论后,个别学生回答说:“能”。我叫了一位学生说出算式:15+85。最后我问学生:“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呢”?一位学生说;“例题的85是指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而85加上重量单位后指具体的重量。”我当时表扬了他,“你真棒”。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尽量给予学生多动脑筋的机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做”中培养学生多说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场所,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和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能主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很多教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体系。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以下结合自己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乐学的境地,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设置了情景,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才会乐于学习知识。 2.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电视和多媒体等,能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二、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 1.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把知识的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没能让学生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记得我一次去听一位教师的课,她采用多媒体上课,几乎整节课都是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和不停地演示,很少提出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气氛很沉闷,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都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毫无兴趣。对此,我们必须将教学变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去参与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研究者,去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豪感。 2.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要通过讨论问题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探索。探究可以采用学生分组学习,组间讨论并互相评价,组间质疑并解答的方式进行。 3.变重知识掌握为重能力的提高。教学要发展学生潜能,使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此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学是互动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文化知识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一定的组织教材和教学的能力、较好的教学科研和教改的素质等,也只有经过教育思想革命和自身素质再塑造的教师,才能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提供根本保证。 2.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指导下的主体。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