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 摘要:科技英语翻译作为翻译领域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国际交流中占重 要地位。科技英语本身所具有的准确、简洁、严谨和客观等特征使译者在翻译科 技文本时需要具有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探讨科技英语 的翻译策略。本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进行分析研究,从语义和风格两 方面提出了科技英语的翻译策略,对科技英语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一、科技英语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在科技方而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英语 材料越来越多,科技翻译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科技英语是一种信息型的文体, 其主要用途是传递信息。它具有叙述客观、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 文精炼、句式严整等特点,名词化结构因其客观、准确的特点而被频繁应用于科 技英语中。 与文学类语言相比,科技英语有其显著的语言特征,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 法特征两方面。词汇上的差别是科技英语区别于文学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 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科技领域内的工作人员都倾向于使用客观、直接、简洁的语 言和词汇来描述事物。总的来说,科技英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将普通词汇专业化形成专业技术词汇。科技英语中的很多专业术 语都是通过赋予普通英语词汇新的含义而得来的,为了熟悉专业术,功能对等视 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语,译者必须阅读大量的专业领域的科技文本,以使翻译成 品更专业准确。(二)借用其他学科词汇形成半专业技术词汇。半专业词汇是由 普通词汇转化演变而来,本身含有一般词义,但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有不同的意义。(三)广泛使用缩略词。为了表达简洁方便,科技英语中都会使用大量的缩 略语。为了体现其客观准确性,避免带有主观色彩的叙述,科技英语会较多地使 用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以及各种复合句。名词化结构有利于达到交际目的,派 生名词的使用则可以有效简化叙事层次和结构,减少从句的使用频率,使科技英 语的行文更加直接、精炼,达到较少的篇幅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文篇更简洁、浓缩和凝练。 二、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他在著作《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动态对等”的概念。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当时的翻译界产 生了很大反响。在后来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他对“动态对等”做了明确 定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一致”。尤金奈达指出所谓动态对等翻译是“在译入语里产生和源语信息最切近 的自然对等语”,其中包括三个方面,即形式、内容、读者的反应。其中内容和形式是基础,读者的反应是核心。奈达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奈达的功能对等是 相对意义上的对等,是相对程度的接近,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对等,因为每个民族 的思维方式不完全相同。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活应范围很广的翻译理论,之所以能出现科技英语名 词化结构的翻译,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功能对等理论目标是通过在译入语里产 化与原文信切近的对等语,实现原文和译文在风格和意义上的对等,这点是对所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英译 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标签: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 成语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言简意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掌握和使用好四字格成语比掌握和使用一般的汉语词句要难得多,对中国人尚且如此,对外国人就更加难了。因此四字格成语的汉译英也是一个难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而是译文读者。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为读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离不开土地,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汉英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认知能力、生活习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处,这就使汉英两个地区人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的世界达成了种种共识,并通过语言,特别是成语表现出来。于是汉英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成语。 笔者根据其对应情况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汉英相同的成语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委婉语的汉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委婉语的汉译 作者:胡翩翩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8期 内容摘要:委婉语是一种重要且承载文化的修辞手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特点。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委婉语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比英汉委婉语的异同,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上分析英文委婉语的汉译策略,旨在对今后英汉委婉语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文委婉语功能对等理论汉译 一.引言 委婉语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修辞手法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uphemismos”,其中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即“好的”,词根“pheme”的意思是“speech;saying”,即“讲话、说话”。由此可见,委婉语就是用一种好的、让人舒服的方式表达或说话。委婉语在世界上的不同语种中都广泛存在,其性质也大致相同。人们往往会在交际中使用这种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来避免一些不快或排除交际中的阻碍,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二.委婉语的分类及作用 委婉语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言语委婉语和非言语委婉语。言语委婉语主要是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委婉的含义;而非言语委婉语则是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委婉表达内心真实的意思。这两种形式的委婉语并存于人际交往中,在有的情况下,说话者会同时使用言语委婉语和非言语委婉语以便更好的传达语意。从语义学的角度,委婉语可以分成正委婉语和负委婉语。正委婉语通常会扩大词义的范围,让某个词语或表达听起来比原来的更宏大或更重要。英文中有很多和职业称谓比职业本身听起来更高大上。例如,理发师的英文是“barber/ hairdresser”,对应的委婉语为“beutician/hairstylist”; 家庭主妇的英文是“housewife”,其委婉语表达为“household executive”。负委婉语中的很大一部分都属于“传统委婉语”,此类委婉语能减弱很多禁忌语的语气强度。例如,在英文当中对上帝都会避讳直呼其名,如此而衍生出了“Gosh”、“My Godness”等委婉表达。除此以外,与一些粗俗事物如性、排泄等相关的委婉语属于这一范畴,如“大小便(pee/poo)”可以用to pass water;to go to stool;to see the stars等表达替代。 委婉语在交际中如同“润滑剂”,其主要作用有替代禁忌语、缓和气氛以及制造幽默效果。首先,委婉语的起源和禁忌语的出现与应用有很大关系,因此其最初始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替代禁忌语。很多与宗教、死亡、性、战争、贫穷、身体器官的禁忌词或禁忌表达都给人粗俗和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一、引言 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熟悉科技术语和领域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功能对等理论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源语言文本的功能产生相应的目的语言文本的功能。本报告 旨在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 1.源语言文本:This software is designed for data analysis and can generate detailed reports. 目的语言文本:这个软件是为数据处理而设计的,可以生成详细的报告。 在这个案例中,源语言文本中的“data analysis”被翻译成了“数 据处理”,这是由于在中文中,“数据处理”更加贴合科技领域的实际情况,而“数据分析”更偏向于一种推测的依据。因此,在功能对等理论的 指导下,译者根据中文读者的习惯和实际需求,将功能从源语言文本转化 为了目的语言文本。 2.源语言文本:The research team used state-of-the-art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目的语言文本:研究团队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源语言文本的“state-of-the-art technology”被 翻译成了“最先进的技术”,这是由于中文读者在科技领域中习惯使用 “最先进的”来表达技术的高级程度。通过将翻译目的与中文读者的阅读

习惯相结合,译者将源语言文本的功能转化为了适合中文读者的目的语言文本。 三、案例总结 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进行功能转化,以及根据目的语言的语言特点进行翻译。在进行功能转化时,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文读者的习惯和实际需求,将源语言文本的功能转化为适合目的语言读者的功能。例如,在第一个案例中,根据中文读者对数据处理的实际需求,译者将“data analysis”翻译为“数据处理”。在第二个案例中,根据中文读者对技术描述的习惯,译者将“state-of-the-art technology”翻译为“最先进的技术”。 另外,译者还需要根据目的语言的语言特点进行翻译。比如,在目的语言文本中,译者通常会使用更加贴切和易于理解的说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结果。通过对语言特点的把握,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功能对等,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思。 四、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英汉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科技英语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进行功能转化,并根据目的语言的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实现功能对等,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思。未来,在进行科技英语翻译时,译者可以进一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以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社会实践又告一段落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收获不是一 星半点的,一起好好总结一下这段经历的收获和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实践报告呢,下面 为大家收集的翻译实践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二的下学,我的职责是俄语翻译,翻译一些资料。实习的目的是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迅速将翻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加强使用计算机和翻译工具的能力。 译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总结了4种必不可少的译者工具:一是鬼神格斯译者工具,里面可以加装通俗易懂俄汉词典、新俄汉词典、小俄汉词典、俄汉新颖工业技术词典;二 就是百度搜寻工具;三就是google搜寻工具;四就是яндех搜寻工具——专业的俄 文搜寻工具。译者的具体步骤可以如下:首先可以现在灵格斯里查阅稀奇古怪的单词或词组,找寻最合乎原文的表述。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作法,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科技词典, 在灵格斯往往就是查阅不下所需的单词或语义。于是,迁怒于google和яндех则就 是很存有必要的。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实行同时在google和яндех搜寻的作法,并对同种搜寻工具搜寻结果展开比较。它们有著各自的优缺点。google的优点就是关上俄文页面的同时可以同时关上另外一个译者页面,即google可以自动把页面从来源语 俄语翻译成汉语,而缺点就是经常出现译者错误,译者的可信度就是50%。яндех的 优点就是用俄语词组和句子表述俄语词汇,意义更精确,更切合原文,而缺点就是有时用 作释义的词汇过分深奥,过分专业,相等于用更专业的词汇表述专业词汇,即为难上加难。所以我指出最后就须要使用百度工具了。融合google和яндех的参照译者,用百度 搜寻译者过的专业词汇,查阅与否存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用语,之后才确认出来最精确的 译法。 自己校对,虚心地向本专业的老师和材料学院的老师请教。首先进行的自己去校对。 原以为会限于“当局者迷”之说而不懂查看、修改自己的译文。但认真看完一遍译文之后 才知道自己的眼睛还算是锐利的,检查出不少错误。比如最明显的一处是有一个句子翻译 得不通顺,如果是一个没看过原文的人肯定是看不懂得。还有专业术语的译错。但错的最 离谱的是编辑排版上的错误。于是我反复对照原文和译文之后,及时把发现的错误都改了 过来。之后我找到了材料学院的一个同学,她的专业能力一直都是优异,她无疑是能够帮 我校对的好帮手。我让她帮我看我的译文,查找出不符合材料专业方面的词汇或句子,并 提出相关问题和相应地译法建议,之后我根据她的意见参照原文,采用了其中可取的建议。最后我就需要找本专业老师的对我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了。我把之前摘录在本子上的疑点。 难点句一一请教老师,比如应该怎样正确分析句子的结构,何种情况下采用拆分语义翻译,何时应该直译。老师讲得很详细很耐心,似乎想把自身积累下来的翻译经验全部都传授给 我了。此行确实受益匪浅,越来越明白到做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不容易,要想做一个优 秀的翻译工作者则是更难了,必须同时具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 经过几天的译者工作,心里感触良多,斩获也颇多,仔细观察剖析了第一次真正的译 者生涯,总结出来了几点体会。

功能对等理论下对鲁迅《一件小事》汉英翻译对比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下对鲁迅《一件小事》汉英翻译对比赏析 Lu Xun's One Little Thing Lu Xun's "One Little Thing" is one of his famous works of short fiction. In this story, Lu Xun tells of a peasant farmer who, upon finding out that his son had been accepted into the government civil service, decides to make a special flag in celebration. The flag is then flown from the family's home in the village and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a government official who had come to inspect the village. The story is a subtle satire on the haughty attitude of a corrupt government official who could not bring himself to believe that a poor peasant could be capable of creat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elegant as a flag. In the end, the corrupt official is humbled by the flag, symbolizing the rise of the peasant class, although he never acknowledges it. The Chinese original is rich in symbolism whil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action of the story in a straightforward manner. For example, in the Chinese original, the flag is referred to as a "hongyi," which literally translates to "red-seal," but has a much deeper meaning. To the Chinese, red symbolizes energy and vitality while the seal is used as an official symbol in many government documents. By referring to the flag as "hongyi", the author is implying that the power of the peasant class is being recognized by the establishment. In comparis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imply refers to the flag as a “banner.” While still conveying the idea of the peasant class rising up against a corrupt governmen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does not capture the full symbolic importance of the flag. Overall, Lu Xun's "One Little Thing"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short story that packs a powerful message within its few words. The symbolism and powerful imagery contained within the Chinese original make the story better tha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ion still manages to keep the essence of the story. For those who can read Chinese, the symbolism contained within this work makes it a must-read.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俗语汉英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俗语汉英翻译 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俗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精华,包含并表 达着文化的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当代学 者需要寻找一些更合适的俗语翻译策略。在本研究中,将从翻译对等的角度分析 一些俗语案例,以期为俗语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俗语;翻译对等;文化传播 一、背景介绍 俗语是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因其生动形象,读起来 朗朗上口,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得到广泛运用。俗语不仅具有广泛的民众 基础,还经历过时间的淘洗,是民族语言的瑰宝。研究俗语外译具有一定价值。 对等概念一直是东西方翻译界十分重要且持久争论的概念,郭建中在其文章 中指出“西方翻译理论从三个方面探索了翻译中求得“对等”的途径,即1.语言 学方面;2.交际学方面;3.翻译学方面。”(郭建中,1986:2)但是随着翻译 理论的逐渐发展,其探索途径在之前的基础上也随之增加,即“语言学途径、交 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方法途径和文艺学途径。”(张雪芳,2008:392) 在同一时期,除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卡特福德也提出过对等概念,即形 式对应和文本等值,“形式对应是指译文在语言范畴(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与原文的语言范畴对应;文本等值是指译文全文或部分跟原文全文或部分等值。”(张美芳、钱宏,2007:12)从卡特福德和奈达对于对等概念的阐述可知,前者更倾向于文本本身的对等,而奈达将目的语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纳入考虑范畴。因此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具有解释性。虽然俗语因其自身的民族特色而难 以翻译,但也因此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已经十分成熟,所 以可以用来研究俗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语术语翻译-最新文档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语术语翻译 一、引言 英语里的习语非常丰富,每个习语都有深刻地寓意,所能表达出的意向更是千变万化。Nida(1993)曾说过:文化对词语、习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没有认真地研究背景,就难以透彻地理解习语的深刻含义。因此,认真研究英语习语的来源和出处,了解英语习语的形成的背景,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正确理解英语习语,准确而灵活的使用英语习语有很大帮助的。本文在借鉴前人对英语习语翻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吸取其中所存在的疏漏的 基础上,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切入点,以体育英语术语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 二、体育英语习语 (一)习语的定义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具有鲜明的形象,常用来比喻事物,带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色彩。它是人民生活经验的结晶,是语言文化财富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背景。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idioms)、比喻性词组(metaphorical phrase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俗语(colloquialisms )、谚语(proverbs)等。

(二)习语的特点 英语习语有两个显著特点: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固定性。习语语义的整体性是指习语的意义是一个整体,不能分拆开来理解。即习语语义必须通过词的固定组合来体现。然而这种体现并不是组合中各词字面意义的简单总和,其语义有时要通过形象比喻,有时又背离逻辑而无可理喻,结果往往与原词义大相径庭,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要理解英语习语,切忌从表层的词义获得其语义。望文生义或逐字对译难免会产生一些误会和语言理解的障碍,甚至闹出笑话。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些习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相对的寓意。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变化往往受语言环境的制约,离开具体语境的语言,其语义往往是空泛的,也不能为人们所理解。习语结构的固定性指习语一般不能增减字,不能以同义成分替换,也不能改变顺序,任何一点变动都会使它不再具有原来的意义。体育英语中的习语也具有以上所述习语的一般特点。 (三)体育英语习语 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英语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欧美国家,由于体育运动的普及和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使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体育英语习语取材于竞技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邃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或激发联想,或深化主题,或创设意境,或强化语势,文化信 息异常丰富,而且大多属言外之意和话外之音。下面分类列举一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陋室铭》英译文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陋室铭》英译文-汉语言文学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陋室铭》英译文 张怡云葛畅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利用自然恰当的译语再现源语的风格和意义,力求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能获得相似或相同的阅读感受。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应确保源语和译语在内容、风格、韵律和形式等方面的对等,使译本读者能从中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蕴,也可以体验到诗歌形式美和韵律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大有益处。本文试图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将《陋室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能让译本读者了解原诗意蕴且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体验的译本。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功能对等理论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自诞生之初就受到了翻译界的高度认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实践的指导思想。功能对等理论强调首先关注原文意义,减少原文表达方式对翻译实践的限制。本研究对《陋室铭》三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哪一个译本更加符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则。 一、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国古诗英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1914~2011)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Oklahoma),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符号学、信息论、传播学和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基础之上。”①奈达基于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曾对翻译进行过描述性研究,并且深入思考翻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不断修正和发展他的翻译理论观点,其翻译理论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是指“译语读者和译本之间的关系一般应等同于源语读者和原文的关系”②,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实现词汇、句法、篇章以及文体四方面的动态对等。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③。功能对等理论适用于英汉语的互译,肯定翻译的相对性和灵活性,但也为译者制定了合理的目标:强调先忠实于原文,再以功能对等提高译语和源语的契合程度,扩大了原文的可译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科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他把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主要标准。奈达认为,“翻译就是交际”④。在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代替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⑤,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动态对等”会让一些人误认为只强调译文效果,而忽视形式对等;二是因为使用“功能对等”可以突出内容和形式的对等,避免概念误解。 (二)中国古诗的英译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吸引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人来学习交流。西方人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绕不开中国古典诗歌,大量古诗古籍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承载着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历史使命。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在措辞、句法、韵律、形式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国古典散文和现代诗歌。一般情况下,英译者首先要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译成英文。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与文明程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术语翻译-2019年文档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科技术语翻译 :Functional equivalency theory covers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 Nida offered more effective theory ,which neutralizes the debating of “ lit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 and “ untranslatability ”,and explores a different way in translation at the maximum level. Keywords:functional equivalency ,formal equivalency ,relative equivalency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术语翻译受到了人们越来越 多的关注和研究。1988 年,中国制定了《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 与方法》和《术语标准编写规定》等国家标准,在这些标准基础 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 委”)科学有效地规范着越来越庞大的科技术语规范体系,其功能和实效已在各个领域凸显。但科技术语的翻译和规范是一项科 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近年来,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 理论在科技术语翻译中有着引领作用。他认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1] 。人们虽不能把不同语言的翻译像列方程式一样都对等起来,但借助于近似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借助于科技发明成果服务于人类 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词汇上的对等和功能上的对 等,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奈达主张的功能对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译中的词汇对等所占比例尤其庞大。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词汇概念上的对等,就有了在各语言文化环境中传播运用的可 能。 1.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没有词汇,就没有句法,没有篇章和文体,对等便无从谈起。在人们的想象当中,词汇对等应该是简单易行的事――引进一个 英语单词,找个汉语单词对应上不就行了吗?其实并非仅仅如 此,在包罗万象的科技领域中,发现真正对等的翻译词汇,不但 包含着对两种语言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精通,还需要有社会文化等多种领域知识的铺垫。 比如,航空母舰( aircraft carrier )作为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可以依靠其在海上起落飞机进行作战。最初有人把其称作“海上航空基地”,苏联称之为“舰载巡洋舰”,英国

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经济学人》中的习语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身体,规训与自我意识——《可以吃的女人》之福柯式解读 3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4 英语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5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 6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7 文本分类理论与广告翻译 8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9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10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 11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12 TPR教学法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 13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14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1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16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 17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 18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19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 20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21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觉醒》中爱德娜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 22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23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24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25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 26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27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28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2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 30 英语教学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1 A Study of Hawthorne’s Criticism on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32 An Exploration to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33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34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3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36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37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38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 39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 40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41 浅谈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地方特色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 (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二、功能对等与汉、英习语翻译 习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习惯用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定性的词组或句子,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习语的整体意义并非是其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 加,而是一种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所以富含有的文化含义。这 种文化含义往往与一个民族生活其中的生态有关,也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出自文学的、宗教的典故有关。由于生态、地理环境、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作为文化浓缩的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异。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翻译要实现源语读者与接受语读者在反应上的对等。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只有充分地考虑并准确处理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功能对等要实现的目标。 一)社会文化差异和汉英习语翻译 汉语习语“木已成舟”若直译为“ Wood has been madeinto ships ”,英语读者就不知道其意。所以此翻译不可接受。要使英语读者和中国读者对此习语的反应基本对等,就必须将其的核心意思译出来。它的意思是比喻做成的事已经无法改变了。因此,把它译为“ 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 ”,英语读者就能够很准确地明白其意了。再比如,汉语用“蟾宫折桂”比喻考试考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直译为“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 一、引言 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 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 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2、部分对等

浅析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且是文化的最特殊的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而习语则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的民族形式和多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更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大量的习语,而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时,英、汉习语却往往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在英汉习语互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这些文化差异有深入的了解,并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做到翻译对等。 一、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翻译“等值”或“对等”(equ 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把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过详尽的论述。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两个主要原则,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奈达在书中明确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其“动态对等”理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传入国内,在国内译界掀起一股“奈达风”,译者在论述自己的翻译或进行翻译实践时必以奈达的翻译理论为基础。 奈达于1986年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这两种说法的内涵实际上是一致的。他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使译文的接受者理解译文的程度能够基本对等于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的程度。功能对等作为衡量翻译的一般标准,当然也适用于英汉习语的互译。 二、文化差异在英汉习语中的体现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 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动物习语,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动物引起相同的或不同的联想,而有时为表达同一联想或喻义,会采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中应根据英汉习语的对应情况,尽可能保留原语形象。 标签:动物形象;英汉习语;功能对等 1动物形象的联想意义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会产生相同的或不同的联想,也会由不同的动物产生相同的联想。所谓联想意义,就是由动物形象的字面意义所引申的或附加的深层意义或修辞意义。这一联想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对于操本族语的人来说,习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固定化的:即某一形象肯定而且只能引起某一种联想意义。 英汉习语中根据动物形象与联想意义的对应情况,大致分为三类对应情况: (1)基本对应: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设喻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意象效果,进而使人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深层喻义。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对同一种动物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联想。(2)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众所同知,词本无义,义随境生,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是因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背景系统不同。英汉语言存在两种部分对应的情况:形象相同,联想不同;不同的形象引起相同的联想。(3)完全不对应(无对应):这一情况指动物习语在字面上,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与汉语都没有相同之处。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从联想,甚至毫无意义。例如“The stork visited the Howard Johansson’s yesterday,”霍华德家昨天添了一个小孩。“A visit by the stork”意味着“thebirth of a child”。 2影响动物联想意义的因素 由于英汉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导致英汉带有动物形象习语联想的差异。这些文化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以“牛”和“马”为例:由于英国是岛国,渔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他们对马比较熟悉,经常用马来比拟生活中的事物,如“as strong as a horse,Trojan horse。而中国属于内陆的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农业国家,自古用牛耕作,因而多用牛来象征某种感情或意义:如“壮得像头牛,对牛弹琴等”。总之。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一个民族只会按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某一动物形象的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 3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动物形象习语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作者:罗馨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 【摘要】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习语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给习语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准确地翻译英汉习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西语言文化交流。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习语翻译 一、引言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同语言所包含的习语,则体现出其特有的语言文化特色。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以及英语中的俚语和汉语中的歇后语等,具有简洁凝炼却又寓意丰富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习语让语言变得鲜活生动,形象具体。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习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们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特质,反映了其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文化因子。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体系上的差异,致使英汉习语在意义与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习语的翻译中,既要体现原语语言和文化上的特点,又要符合目的语语言的习惯和特点。这就成为习语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在本文中作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一定的实例,来讨论英汉习语的一些翻译方法。 二、习语的概念及特点 “习语被定义为有固定用法的一组词或句子,其含义往往不能由构成词组或句子的个体的词来推断。” 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了成语,谚语,箴言,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简洁凝炼,寓意丰富是习语的典型特征。首先从语言上来讲,习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汉语中的:火上浇油,隔墙有耳,如履薄冰,以及英语中的“No pains,no gains”,“once bitten,twice shy.” 这些习语被用来比喻说明事物,生动达意。其次,习语具有搭配的稳定性,这里说的稳定性,就是指构成习语的词语或者语句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改变或者变换顺序。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等这些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之中的习语,我们就不能随意把“芝麻”更改为“豆子”,“王婆”也不能改为“张妈”。同样英语中的习语“nothing brave,nothing have.”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不能颠倒词序改为“nothing have. nothing brave”。习语具有音韵的和谐性。习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具有易懂好记,生动活泼,琅琅上口的特点,这些都是通过语言的押韵来完成,比如汉语中的“秀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