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1):感知器,激活函数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1):感知器,激活函数本文章来自于阿里云云栖社区

摘要: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1) - 感知器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2) - 线性单元和梯度下降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3) - 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4) - 卷积神经网络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5) - 循环神经网络。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6) -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无论即将到来的是大数据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亦或是传统行业使用人工智能在云上处理大数据的时代,作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1) - 感知器(原文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p/9ca2c1b07e0e?spm=5176.100239.blogcont69850.11.QPQa sR)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2) - 线性单元和梯度下降(原文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p/c9938d7a5209?spm=5176.100239.blogcont69850.12.QPQ asR)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3) - 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原文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p/5187635c7a2d?spm=5176.100239.blogcont69850.13.QPQ asR)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4) - 卷积神经网络(原文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p/722202df94fd?spm=5176.100239.blogcont69850.14.QPQa sR)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5) - 循环神经网络。(原文链接: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hanbingtao/note/541458?spm=5176.100239.blogcont69850.15.Q PQasR)

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6) - 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原文链接: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hanbingtao/note/581764?spm=5176.100239.blogcont69850.16.Q PQasR)

无论即将到来的是大数据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亦或是传统行业使用人工智能在云上处理大数据的时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程序员,不懂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这个超热的技术,会不会感觉马上就out了?现在救命稻草来了,《零基础入门深度学习》系列文章旨在帮助爱编程的你从零基础达到入门级水平。

零基础意味着你不需要太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会写程序就行了,没错,这是专门为程序员写的文章。虽然文中会有很多公式你也许看不懂,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代码,程序员的你一定能看懂的(我周围是一群狂热的Clean Code程序员,所以我写的代码也不会很差)。

1深度学习是啥

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方法叫机器学习。在机器学习这个方法里,有一类算法叫神经网络。神经网络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每个圆圈都是一个神经元,每条线表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神经元被分成了多层,层与层之间的神经元有连接,而层内之间的神经元没有连接。最左边的层叫做输入层,这层负责接收输入数据;最右边的层叫输出层,我们可以从这层获取神经网络输出数据。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的层叫做隐藏层。

隐藏层比较多(大于2)的神经网络叫做深度神经网络。而深度学习,就是使用深层架构(比如,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

那么深层网络和浅层网络相比有什么优势呢?简单来说深层网络能够表达力更强。事实上,一个仅有一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就能拟合任何一个函数,但是它需要很多很多的神经元。而深层网络用少得多的神经元就能拟合同样的函数。也就

是为了拟合一个函数,要么使用一个浅而宽的网络,要么使用一个深而窄的网络。

而后者往往更节约资源。

深层网络也有劣势,就是它不太容易训练。简单的说,你需要大量的数据,很多的技巧才能训练好一个深层网络。这是个手艺活。

2感知器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是一头雾水,那也是很正常的。为了理解神经网络,我们应该先理解神经网络的组成单元——神经元。神经元也叫做感知器。感知器算法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很流行,也成功解决了很多问题。并且,感知器算法也是非常简单的。

感知器的定义

下图是一个感知器:

可以看到,一个感知器有如下组成部分:

如果看完上面的公式一下子就晕了,不要紧,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例子:用感知器实现and函数

我们设计一个感知器,让它来实现and运算。程序员都知道,and是一个二元函数(带有两个参数和),下面是它的真值表: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用0表示false,用1表示true。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对于C语言程序员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令,而激活函数就是前面写出来的阶跃函数,这时,感知器就相当于and 函数。不明白?我们验算一下:

输入上面真值表的第一行,即,那么根据公式(1),计算输出:

也就是当X1X2都为0的时候,为0,这就是真值表的第一行。读者可以自行验证上述真值表的第二、三、四行。

例子:用感知器实现or函数

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感知器来实现or运算。仅仅需要把偏置项的值设置为-0.3就可以了。我们验算一下,下面是or运算的真值表:

我们来验算第二行,这时的输入是,带入公式(1):

也就是当时X1=0,X2=为1,即or真值表第二行。读者可以自行验证其它行。 感知器还能做什么

事实上,感知器不仅仅能实现简单的布尔运算。它可以拟合任何的线性函数,任何线性分类或线性回归问题都可以用感知器来解决。前面的布尔运算可以看作是二分类问题,即给定一个输入,输出0(属于分类0)或1(属于分类1)。如下面所示,and运算是一个线性分类问题,即可以用一条直线把分类0(false,红叉表示)和分类1(true,绿点表示)分开。

然而,感知器却不能实现异或运算,如下图所示,异或运算不是线性的,你无法用一条直线把分类0和分类1分开。

感知器的训练

现在,你可能困惑前面的权重项和偏置项的值是如何获得的呢?这就要用到感知器训练算法:将权重项和偏置项初始化为0,然后,利用下面的感知器规则迭代的修改和,直到训练完成。

其中:

Wi是与输入Xi对应的权重项,b是偏置项。y是训练样本输出的实际值,一般称之为label(期望)。而t是感知器的计算输出值,它是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是一个称为学习速率的常数,其作用是控制每一步调整权的幅度。

每次从训练数据中取出一个样本的输入向量,使用感知器计算其输出,再根据上面的规则来调整权重。每处理一个样本就调整一次权重。经过多轮迭代后(即全部的训练数据被反复处理多轮),就可以训练出感知器的权重,使之实现目标函数。

?编程实战:实现感知器

对于程序员来说,没有什么比亲自动手实现学得更快了,而且,很多时候一行代码抵得上千言万语。接下来我们就将实现一个感知器。

下面是一些说明:

?使用python语言。python在机器学习领域用的很广泛,而且,写python程序真的很轻松。

?面向对象编程。面向对象是特别好的管理复杂度的工具,应对复杂问题时,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很容易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简单问题,从而解救我们的大脑。?没有使用numpy。numpy实现了很多基础算法,对于实现机器学习算法来说是个必备的工具。但为了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下面的代码只用到了基本的python(省去您去学习numpy的时间)。

下面是感知器类的实现,非常简单。去掉注释只有27行,而且还包括为了美观(每行不超过60个字符)而增加的很多换行。

class Perceptron(object):

def __init__(self, input_num, activator):

初始化感知器,设置输入参数的个数,以及激活函数。

激活函数的类型为double -> double

'''

self.activator = activator

# 权重向量初始化为0

self.weights = [0.0 for _ in range(input_num)]

# 偏置项初始化为0

self.bias = 0.0

def __str__(self):

'''

打印学习到的权重、偏置项

'''

return 'weights\t:%s\nbias\t:%f\n' % (self.weights, self.bias)

def predict(self, input_vec):

'''

输入向量,输出感知器的计算结果

'''

# 把input_vec[x1,x2,x3...]和weights[w1,w2,w3,...]打包在一起 # 变成[(x1,w1),(x2,w2),(x3,w3),...]

# 然后利用map函数计算[x1*w1, x2*w2, x3*w3]

# 最后利用reduce求和

returnself.activator(

reduce(lambda a, b: a + b,

map(lambda (x, w): x * w,

zip(input_vec, self.weights))

, 0.0) + self.bias)

def train(self, input_vecs, labels, iteration, rate):

'''

输入训练数据:一组向量、与每个向量对应的label;以及训练轮数、学习率

for i in range(iteration):

self._one_iteration(input_vecs, labels, rate)

def _one_iteration(self, input_vecs, labels, rate):

'''

一次迭代,把所有的训练数据过一遍

'''

# 把输入和输出打包在一起,成为样本的列表[(input_vec, label), ...] # 而每个训练样本是(input_vec, label)

samples = zip(input_vecs, labels)

# 对每个样本,按照感知器规则更新权重

for (input_vec, label) in samples:

# 计算感知器在当前权重下的输出

output = self.predict(input_vec)

# 更新权重

self._update_weights(input_vec, output, label, rate)

def _update_weights(self, input_vec, output, label, rate):

'''

按照感知器规则更新权重

'''

# 把input_vec[x1,x2,x3,...]和weights[w1,w2,w3,...]打包在一起

# 变成[(x1,w1),(x2,w2),(x3,w3),...]

# 然后利用感知器规则更新权重

delta = label - output

self.weights = map(

lambda (x, w): w + rate * delta * x,

zip(input_vec, self.weights))

# 更新bias

self.bias += rate * delta

接下来,我们利用这个感知器类去实现and函数。

def f(x):

'''

定义激活函数f

'''

return 1 if x > 0 else 0

defget_training_dataset():

'''

基于and真值表构建训练数据

'''

# 构建训练数据

# 输入向量列表

input_vecs = [[1,1], [0,0], [1,0], [0,1]]

# 期望的输出列表,注意要与输入一一对应

# [1,1] -> 1, [0,0] -> 0, [1,0] -> 0, [0,1] -> 0

labels = [1, 0, 0, 0]

returninput_vecs, labels

deftrain_and_perceptron():

'''

使用and真值表训练感知器

'''

# 创建感知器,输入参数个数为2(因为and是二元函数),激活函数为f p = Perceptron(2, f)

# 训练,迭代10轮, 学习速率为0.1

input_vecs, labels = get_training_dataset()

p.train(input_vecs, labels, 10, 0.1)

#返回训练好的感知器

return p

if __name__ == '__main__':

# 训练and感知器

and_perception = train_and_perceptron()

# 打印训练获得的权重

printand_perception

# 测试

print '1 and 1 = %d' % and_perception.predict([1, 1])

print '0 and 0 = %d' % and_perception.predict([0, 0])

print '1 and 0 = %d' % and_perception.predict([1, 0])

print '0 and 1 = %d' % and_perception.predict([0, 1])

小结

终于看(写)到小结了...,大家都累了。对于零基础的你来说,走到这里应该已经很烧脑了吧。没关系,休息一下。值得高兴的是,你终于已经走出了深度学习入门的第一步,这是巨大的进步;坏消息是,这仅仅是最简单的部分,后面还有无数艰难险阻等着你。不过,你学的困难往往意味着别人学的也困难,掌握一门高门槛的技艺,进可糊口退可装逼,是很值得的。

原文地址: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hanbingtao/note/433855

深度专注力的奥秘

深度专注力的奥秘 “作为企业管理者,当前最忧心的到底是什么?我想宏观上一定是不确定的大环境,特别在疫情的蔓延之下,全球不确定性的因素变得更多、更复杂。而在微观上,当我们自身的时间、所获取的信息,乃至于我们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思维及逻辑,都已经碎片化的时候,作为企业管理者,其实就越需要保持专注力。” 5月23日晚,《中外管理》管理百家大讲堂之共克时艰“复商”进行时(总40期)上,《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杨光在开播之时首先分享了上述观点。 那么,管理者如何运用“深度专注力”,事半功倍完成最重要的事情?被称为“鹰妈”的TCL集团副总裁、TCL大学执行校长许芳女士,首先从“鹰的视角”分享了她对“深度专注力”的精准思考。 而颠覆性时代,人才的特质发生了哪些变化?人才画像应做哪些“增补”和“删减”?未来领导者的人才识别技术如何打造?从技能到自我觉知的学习演化,又怎么解?DDI中国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朱彦昌分享了他独门的人才“人脸识别术”。 以下为许芳和朱彦昌在直播中的部分精彩观点回顾: 许芳精彩观点集萃 ◆我们活在信息时代,但是不要活在信息里,我们活在支离破碎的环境下,要尽量保持专注力。 ◆在支离破碎的环境下,一般会有三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种是Being(存在模式),一种是Doing(行动模式),一种是Distracting(杂念模式),保持专注的前提是先认知、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 ◆专注力在未来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想要保持在原位都必须加速奔跑,更何况要超过别人,那就需要拼命地奔跑。做企业同样如此,要超越竞争对手,你就要比竞争对手跑得更快。其实拼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生产力的真谛,是可以自由的追求真正的梦想。 ◆工业时代,效率至上,然而如今把赢仅仅归结为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这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了。 ◆因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发生了改变,过去的成本领先、效率领先,要让步给创新、技术,甚至是链接和生态圈,也就是大家要协同共赢,这会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 ◆如果根据激情和专注两个维度建立四象限,那么第一个象限就是渴望区,那是你既有激情,又非常精专,工作游刃有余的区域,反之对角线的就是苦差区,不精专也不想干。还有你可能是专精,但是没有激情,那就是无趣区。另外一个是你有激情做,可是并不精专,那就是干扰区。 ◆如果要提高生产力,就要知道自己最有激情和最擅长、最专业做的事情是什么。对于渴望区的事情,要加倍去做。 ◆时间是固定的,但能量是弹性的。 ◆充足的睡眠对提高效率很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睡眠,工作效率一定不高,要学会劳逸结合。 ◆停下来思考很重要,反思是我们个人取得进步的一个非常有用的加速器。 ◆每个人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要求、做所有的事情、让所有人认同你,所以要确定谁是你最需要直接关注的人,把重要、紧急的事情提前安排在日程表当中。

函数发生器实验报告.

2010暑假实习报告 班级: 指导老师: 姓名: 学号: 时间:2010.6.25~2010.7.11

一 实习内容:函数发生器 一个电路同时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 要求:1 正弦波幅度不小于1V ; 三角波不小于5V ; 方波不小于14V ; 2 频率可调 范围分为三段: 10HZ —100HZ ;100HZ —1KHZ ;1KHZ —10KHZ 。 二 所用仪器设备: 万用表,稳压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烙铁,剪刀,镊子。 函数发生器设计电路图 v o1 +12V 13 12 4 R 3 20k Ω –12V 47k Ω 10k Ω R 2 2 R 1 10k Ω 1 RP 2 R 4 5.1k Ω 100k Ω 7 6 R 5 10k Ω A 1 A 2 9 4 C 1 10μF + + S C 2 1μF +12V v o2 10 + C 3 470μF RP 3 47k Ω + C 4 470μF R B1 6.8k Ω T 1 R C1 10k Ω +12V R C2 10k Ω C 6* 0.1μF C 5 + 470μF v o3 R B2 T 2 6.8k Ω 100Ω RP 4 R E2 100Ω R E3 2k Ω T 3 T 4 R E4 2k Ω R 8k Ω BG319 –12V μA747 1 2 μA747 1 2 –12V RP 1 A 1 A 2 * - + – +

测量结果记录与分析 体会:本次函数发生器是我们第九组在本次暑假实习中最成功的一次实习,我和同组的搭档马银超小心地焊接,认真的连线,积极学习74L S 191, 74L S 192, 74L S 74 芯片的内部构造以更深入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当我们完成整个焊接的工作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测试,我 电容波形 0.1u 0.01u 1u 方波 幅度 18V 幅度 19V 幅度 20V 最小频率3.5KHZ 最小频率35HZ 最小频率30HZ 最大频率8.5KHZ 最大频率1.2KHZ 最大频率1.1HZ 三角 波 幅度 3-9V 幅度5-11.5V 幅度4.5-16.5V 最小频率1.5KHZ 最小频率55HZ 最小频率16HZ 最大频率7.5KHZ 最大频率1.6KHZ 最大频率85HZ 正弦波 幅度0.2-0.98V 幅度1.3-4.5V 幅度1.5-4.1V 最小频率2.1KHZ 最小频率29HZ 最小频率17HZ 最大频率11KHZ 最大频率 0.96KHZ 最大频率81HZ

演讲深度

[语言文化]英语演讲词含意化程度和性质的控制[复制链接] 黑色礼服 大家网博士后 积分 38216 帖子 9056 精华 87 经验 28243 点 威望 0 点 金币 27993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1楼 发表于 2010-4-20 19:35:28|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摘要:结合演讲本身的特点和含意控制理论诠释如何通 过遣词造句对英语演讲词实现含意化程度和性质的控制,从 而提高英语演讲质量、英语语用能力和鉴赏能力。一、引言含 意是语言被运用时必然会呈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构成语 言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语言被运用时才会呈现出来。含意 化过程是语言运用时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它不会自然地满 足语言运用者的要求,而要语言运用者自觉去把握,对含意 化过程加以控制,就是对含意运用的控制。含意本体论的研究 表明,对含意的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控制含意化的程度、含 意化的方式和含意化的性质。[1]演讲词作为“为讲而写”的 特殊语篇,具有其独特的语体特色。本文试图结合演讲本身的 特点和含意控制理论诠释如何通过遣词造句对英语演讲词实 现含意化程度和性质的控制,从而提高英语演讲质量、英语 语用能力和鉴赏能力。二、含意化程度的控制对含意化程 度的掌握可以考虑如下因素:受话人的知识状况、有关内容在 话语中的地位和作用、说话行文的审美要求。[1] 含意化程度 的控制主要是对含意量的控制。对于演讲而言,可包括听众的 知识状况、演讲的内容和目的等。西方演讲界有句格言“听众 永远是对的”提醒演讲者:演讲者看似处于主动地位,其实听 众并非是完全的被动者。成功的演讲最基本的是善于把握听 众。语言的简洁、充实是(英语)演说词必须遵循的原则。演讲, 特别是信息性演讲,应力求话语完备、明了。演讲稿材料的搜 集,固然是“以十当一”,越多越好,但运用材料要“以一当 十”,越精越好,言简意赅,扣紧主题,使演讲词具有较高的 含意性,概括性强并有相当的表现力。例如,杨振宁教授在一 次演讲中用十二个字干净利落地讲述复杂的核子理论基石 “规范场”概念———“物理学家所追求的物质结构”。按常 规,这十二个字对于一个复杂的科学概念来讲似乎不完备,含 意性过高,难于领会,但其语言朴素晓畅,简洁之中包含极高 的智商,略有物理知识的人都会觉得浅显易懂,更不用说在场 的学者了。这十二个字还达到了杨振宁教授演讲的目的:激发 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这十二个字简洁而充实,富含意蕴, 貌似的不完备中透出完备,表现空间宽广,含意化的程度控 制适当。相反,在一些政治和社会生活演讲中,存在泡沫化的 泛情主义,过分追求华丽辞藻和形式,以为可达到鼓动、渲染 目的,反而造成话语含意性过低,没有把握好含意化程度。 语言与措辞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如何寓简洁的语言以充实之美 谈谈英语演讲词含意化程度的控制。首先,英语演讲词往往

激发优势深度融合均衡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3908503.html, 激发优势深度融合均衡发展 作者:张道琼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7期 摘要:六安路小学教育集团在管理上做到宏观把控,在活动策划、师德建设、课程开发、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做到中观指导,在班子建设与执行层面做到微观细化落实,追求多校区深度融合、优势共享、均衡发展的集团化办学之路。集团主要从提炼理念、变革机制、优化师资、完善制度、汇聚资源优势、打造信息平台等方面实现优质教育的整体跨越。 关键词:集团化;管理;实践 所谓集团化办学,是指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为动力,科学整合、合理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和校际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教育需求,实现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 从2011年开始,六安路小学(以下简称“六小”)就开始了一校多区的集团化办学探索之旅。在集团化办学管理探索实践中,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学校制定了六小集团目标发展规划,确立了集团办学的目标体系: 立足集团建设,核心理念一元化; 立足集团发展,人力资源一体化; 立足集团管理,管理运行扁平化; 立足学生发展,校区特色多元化; 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模式多样化; 立足现代技术,运作方式数字化。 学校根据集团发展目标体系,立足集团化办学,兼顾各校区的校情、资源,使集团力求在管理上做到宏观把控,在活动策划、师德建设、课程开发、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做到中观指导,在班子建设与执行层面做到微观细化落实,追求多校区的优势共享、深度融合、均衡发展。 一、提炼核心理念,为集团长远发展打下文化根基

函数发生器实验设计报告

《函数发生器设计实验》 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黄文成 习灿 方丹 指导老师: 刘亚琪 湖北经济学院电子工程系 2012.12

摘要:函数发生器是一种多波形的信号源,它可以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甚至任意波形。当调节外部电路参数时,可以获得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和锯齿波。有的函数发生器还具有调制的功能,可以进行调幅、调频、调相、脉宽调制和VCO控制。可以用于生产测试、仪器维修和实验室,还广泛用于医学、教育、化学、通讯、地球物理学、工业控制、军事和宇航等领域。 一、方案设计与论证 方案(一) 设计一个集成电路,由运算放大器NE5532及分离元件构成,第一部实现方波――三角板产生电路,第二部分利用差分放大电路实现三角波--正弦波的变换。 方案(二) 利用单片集成芯片的函数发生器。 方案(三) 利用专用直接数字合成DDS芯片的函数发生器。 方案论证与选定 方案(一)电路的性能好,而且使用能力强,工作范围大,可以直接对其进行调频调幅,但它对焊接工艺有一定要求。方案(二)能产生多种波形,达到较高的频率,且易于调试,但这种方案要求幅度和频率都可调。方案(三)能产生任意波形并达到很高的频率,但成本较高。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由于实验室条件和成本的限制,从简单而且便于购买的前提出发我们选择方案(一)为我们最终的设计方案。

二、 电路设计 性能指示要求 输出波形 方波、三角波 、正弦波; 频率范围 1Hz~10Hz, 10Hz~100Hz; 输出电压 方波V p-p ≤24V ,三角波V p-p =8V , 正弦波V p-p >1V ; 波形特性 方波t r <1μs(1kHz ,最大输出时) 非线性失真系数:三角波γ△<2%, 正弦波γ~<5% 函数发生器组成框图 函数发生器实验电路图 采用如图所示电路,其中运算放大器A 1与A 2用一只双运放μA747,差分放大器采用本章第三节设计完成的晶体管单端输入— 单端输出差分放大器电路。因为方波的幅度接近电源电压,所以取电源电压+V CC = +12V ,–V EE = –12V 比较器 积分器 差分放大器 v o1 +12V 13 12 4 R 3 20k Ω –12V 47k Ω 10k Ω R 2 2 R 1 10k Ω 1 RP 2 R 4 5.1k Ω 100k Ω 7 6 R 5 10k Ω A 1 A 2 9 4 C 1 10μF + + S C 2 1μF +12V v o2 10 + C 3 470μF RP 3 47k Ω + C 4 470μF R B1 6.8k Ω T 1 R C1 10k Ω +12V R C2 10k Ω C 6* 0.1μF C 5 + 470μF v o3 R B2 T 2 6.8k Ω 100Ω RP 4 R E2 100Ω R E3 2k Ω T 3 T 4 R E4 2k Ω R 8k Ω BG319 –12V μA747 1 2 μA747 1 2 –12V RP 1 A 1 A 2 * - + – +

模式识别感知器算法求判别函数

感知器算法求判别函数 一、 实验目的 掌握判别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熟悉判别函数的分类方法,通过实验更深入的了解判别函数及感知器算法用于多类的情况,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模式识别打下基础。 二、 实验内容 学习判别函数及感知器算法原理,在MATLAB 平台设计一个基于感知器算法进行训练得到三类分布于二维空间的线性可分模式的样本判别函数的实验,并画出判决面,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出总结。 三、 实验原理 3.1 判别函数概念 直接用来对模式进行分类的准则函数。若分属于ω1,ω2的两类模式可用一方程d (X ) =0来划分,那么称d (X ) 为判别函数,或称判决函数、决策函数。如,一个二维的两类判别问题,模式分布如图示,这些分属于ω1,ω2两类的模式可用一直线方程 d (X )=0来划分。其中 0)(32211=++=w x w x w d X (1) 21,x x 为坐标变量。 将某一未知模式 X 代入(1)中: 若0)(>X d ,则1ω∈X 类; 若0)(3时:判别边界为一超平面[1]。 3.2 感知器算法 1958年,(美)F.Rosenblatt 提出,适于简单的模式分类问题。感知器算法是对一种分

类学习机模型的称呼,属于有关机器学习的仿生学领域中的问题,由于无法实现非线性分类而下马。但“赏罚概念( reward-punishment concept )” 得到广泛应用,感知器算法就是一种赏罚过程[2]。 两类线性可分的模式类 21,ωω,设X W X d T )(=其中,[]T 1 21,,,,+=n n w w w w ΛW ,[]T 211,,,,n x x x Λ=X 应具有性质 (2) 对样本进行规范化处理,即ω2类样本全部乘以(-1),则有: (3) 感知器算法通过对已知类别的训练样本集的学习,寻找一个满足上式的权向量。 感知器算法步骤: (1)选择N 个分属于ω1和 ω2类的模式样本构成训练样本集{ X1 ,…, XN }构成增广向量形式,并进行规范化处理。任取权向量初始值W(1),开始迭代。迭代次数k=1。 (2)用全部训练样本进行一轮迭代,计算W T (k )X i 的值,并修正权向量。 分两种情况,更新权向量的值: 1. (),若0≤T i k X W 分类器对第i 个模式做了错误分类,权向量校正为: ()()i c k k X W W +=+1 c :正的校正增量。 2. 若(),0T >i k X W 分类正确,权向量不变:()()k k W W =+1,统一写为: ???∈<∈>=21T ,0,0)(ωωX X X W X 若若d

浅析基础埋置深度计算

浅析基础埋置深度计算 摘要:在基坑开挖前,受土体自重应力的作用,土样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基坑开挖和土样采集过程中,土体受到扰动,改变了其实际的受力状态,为弥补土工试验及现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与土样实际受力情况的差异,应考虑基础埋置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基础埋深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地基础稳定和变形,区分不同情况下的基础埋深,正确的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关键词:基础基础埋深房屋高度独立基础筏板基础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基础 桩基础 地基基础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结构设计基本数据的正确选取。对各类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进行施工,地基与基础是根本,施工不好将会导致严重问题,比如:构建筑物下沉、倾斜甚至倒塌等。 从结构设计出发,不仅要考虑建筑地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同时还应考虑是否发生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在确保地基稳定性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建筑物实际所以承受的变形能力,此时的承载力称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规范》第5.2.4条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值,应按下式修正: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勘察报告提供;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取值; - 基础埋置深度(m),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 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由上式可知基础埋置深度的取值决定了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准确性,也决定了基础设计是否正确。基础埋置深度的计算问题,其本质是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提高问题。对填方整平地区基础埋深的计算,规范依据填土的时机确定填方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影响,先期填土(在结构施工前完成)对地基土承载力有一定的压密提高作用(长期压密对地基土承载力的提高,与填土年限及地基土类别有关),而后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则不考虑其对地基土承载力的压密提高作用,仅作为地面超载考虑。

深度教学

数学课堂深度教学引领深度学习 前天,期末成绩一出来,张艺曦妈妈立刻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汪老师,张艺曦成绩为什么总是90分左右,老是提不上呀?我立即回复:他基础知识掌握不错,可是学的不够深入,不会活学活用。和她妈妈聊过以后,我也意识到,我班就有一部分学生,感觉他们基础知识学习不错,可是,稍有变化和拓展,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抱怨“老师没讲过”“我没见过”等等。其实学生以前也学习过类似的一些知识,但是就没有人愿意去思索,去挖掘。同时我也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太多浮于表面的东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挖掘课本当中深层次内容,相关知识无法得到拓展,使得数学学习效率相对低。再说,咱学校数学一周7节课,有的更少。课堂上又有新知,又要有拓展,还想有深度,这样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数学老师真的不容易。所以我们只有让课堂教学有深度,让学生深度学习,提高40分钟的效率。

我今天说的深度教学并不是要加深教学知识的深度与难度,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充分调动大脑思考,透彻掌握知识并能活学活用。 我们五年级的数学课堂进行深度教学,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一、深度解读,抓住数学学科知识本质 读透教材,把握学科本质是深度教学的根本,教师只有读懂读透教材才能抓住学科知识本质进行教学。否则教师课堂教学没有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只停留在肤浅的表层进行教学。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仓促上阵,哪能不败呢?所以,在上课之前,必须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读懂读透教材。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做到心中有底,上课才会从容,才会忙而不乱,这是课堂上进行深度教学的重要保障。 如教学方程这一单元时,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可是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

高频实验函数信号发生器设计报告

目录一.设计 1.设计指标 2.设计目的 二.总电路及原理三.各部分组成及原理1.原理框图 2.方波发生电路 3.三角波产生电路 4. 正弦波电路 四.实物图 五.原件清单 六.心得体会

一.设计 设计指标 1)可产生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并测试、调试、组装。 2)方波幅值<=24V且频率可调在10hz-10khz,三角波幅值可调为8V,正弦波幅值可调为2V 3)使用741芯片完成此电路 4)电路焊接美观大方,走线布局合理 设计目的 1).掌握电子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2).掌握模拟IC器件的应用 3).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4).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 5).熟悉常用仪表,了解电路调试的基本方法 二.总电路及原理 由RC构成振荡电路,反相滞回比较器产生矩形波,两者构成方波发生电路,方波经积分器产生三角波,三角波由滤波器产生正弦波,两级滤波产生更好的正弦波。

三.各部分组成及原理原理框图 1.方波发生电路 方波发生电路三角波正弦波

电路简介 方波发生电路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1.反相输入滞回比较器 2.RC振荡电路 若开始滞回比较器输出电压为U1,此时运放同相输入端电压为UP=U1*R3/(R3+R4)同时U1通过R2对电容充电,当电容电压达到同相端的电压时输出电压变为-U1,同时同相端电压变为-UP,由于电容电压大于输出端电压所以电容通过R1放电,当电容电压等于-UP时输出电压又变为U1,同相端电压变为UP,此时输出电压通过R1对电容进行充电,整个过程不断重复形成自激振荡,由于电容充电时间与放电时间相同,故占空比为50%,形成方波。 利用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列方程求得振荡周期为 T=2R1C5in(1+2R3/R4) 运放采用双电源+12V、-12V,输出正弦波幅值为14V左右 注意事项 电路中的稳压管可以起到调节电压幅值并稳定电压的作用,经运放输出端接的R2可以起到稳定波形的作用,但不宜过大,此电路中应不超过500?。另外由于运放为741芯片,故波的频率不会很高,此电路应为一个低频电路。 调节R4/R3的比值,C5,R1的阻值均可以调节电路的频率,但要调节幅值的同时不改变波的频率就只能通过稳压管调节,此为电路的缺陷之一

实验1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及使用(实验报告之实验数据表)

实验1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及使用 【实验目的】 1. 了解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工作原理。 2. 学习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波形及正确设置参数的方法。 3. 学习用示波器观察测量信号波形的电压参数和时间参数。 4. 通过李萨如图形学习用示波器观察两个信号之间的关系。 【实验仪器】 1. 示波器DS5042型,1台。 2. 函数信号发生器DG1022型,1台。 3. 电缆线(BNC 型插头),2条。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利用示波器观测信号的电压和频率 (1)参照“实验1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及使用(实验指导书)”相关内容,产生如图1-1所示的正余弦波形,显示在示波屏上。 图1-1 函数信号发生器生成的正、余弦信号的波形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上课时间 第 周 节

(2)用示波器对图1-1中所示的正余弦波形进行测量并填写下表 表1-1 正余弦信号的电压和时间参数的测量 电压参数(V)时间参数 峰峰值最大值最小值频率(Hz)周期(ms)正弦信号 3sin(200πt) 余弦信号 3cos(200πt) 2. 用示波器观测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余弦信号的李萨如图形 (1)参照“实验1 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及使用(实验指导书)”相关内容,产生如图1-2所示的正余弦波形的李萨如图形,调节并正确显示在示波屏上。 图1-2 正弦信号3sin(200πt)和余弦信号3cos(200πt)的李萨如图形 3. 观测相同幅值、相同频率、不同相位差条件下的两正弦信号的李萨如图形 (1)在函数信号发生器CH1通道产生的正弦信号3sin(200πt)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CH2通道产生正弦信号3sin(200πt+45o),观测并记录两正弦信号的李萨如图形于图1-3中。 (2)在函数信号发生器CH1通道产生的正弦信号3sin(200πt)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CH2通道产生正弦信号3sin(200πt+135o),观测并记录两正弦信号的李萨如图形于图1-3中。

多角度发力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多角度发力,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导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是其具有数学创造精神的重要前提。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是其具有数学创造精神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认知其重要性的基础上,一要在问题情境创设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扩展,二要在思维方式养成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扩展,三要在引导探索空间上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放预设,四要在习题开发上也不忘其挑战性。 关键词:数学思维广度深度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下单设一目来论述有关“数学思考”的目标描述,如“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等,并在与小学相关之各学段对其各具体目标做了详细的描述。这充分说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有的思维品质,如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学创造精神的重要前提。对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对其培养策略与方法作简要的论述。 一、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作为一种“立体”思维方式,思维的广度主要体现为思维主体善于根据整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对问题进行思考;换言之,思维在关注事物的质的同时也会对事物的量(具体细节)进行思考。思维的深度则与之相对,抛开表象,直指问题的核心;即是说,思维主体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的本质部分着手,逐渐由表及里,层层对问题进行剥离,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与解决的。表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是有差异的。为了学生的数学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这也是数学课标的要求,教师将在承认学生思维差异的基础上对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进行培养。即便单从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狭隘角度出发,这样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否则,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形成与掌握相关技能。“学而不思则罔”是《论语》中的名句,意为“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很好地诠释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教与学之间深入思考,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来活跃学生思维,关注其思维品质的提高,也要引导与帮助学生认识到提升自身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必要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二、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策略 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培养贯穿并弥散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问题的解决、情感与态度的养成之中。这主要是因为“数学思考”是贯穿于

函数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书

函数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的使用实验报告书 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实验时间: 实验目的 1、学会数字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常用功能的设置、使用; 2、会从函数信号发生器胡频率计上读出信号频率; 3、在了解数字双踪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工作原理基础上,观察 并测量以下信号:(见下表)学会数字示波器的基本操作与 读书; 实验仪器 F40函数信号发生器、UTD2102CE数字示波器、探头。 实验原理 1、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原理

该仪器采用直接数字合成技术,可以输出函数信号、调频、调幅、FSK、PSK、猝发、频率扫描等信号,还具有测频、计数、任意波形发生器功能。 2、示波器显示波形原理 如果在示波器CH1或CH2端口加上正弦波,在示波器的X 偏转板加上示波器内部的锯齿波,当锯齿波电压的变化周期与 正弦波电压相等时,则显示完整的周期的正弦波形,若在示波 器CH1和YCH2同时加上正弦波,在示波器的X偏转板上加上 示波器的锯齿波,则在荧光屏上将的到两个正弦波。 实验内容 1、做好准备工作,连接实验仪器电路,设置好函数信号发生 器、示波器; (1)、把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函数输出”输出端与示波器的 X CH1信号输入端连接,两台仪器的接通220V交流电源。 (2)、启动函数信号发生器,开机后仪器不需要设置,短暂 时间后,即输出10K Hz的正弦波形。 (3)、需要信号源的其他信号,到时在进行相关的数据设定 (如正弦波2的波形、频率、点频输出、信号幅度)等。 2、用示波器观察上表中序号1的信号波形(10KHz);过程如下: (1)、打开示波器的电源开关,将数字存储示波器探头连接到CH1输入端,按下“AUTO”按键,示波器将自动设置垂直偏转系数、扫描时基以及触发方式;按下CH1按键。

感知器准则函数的matlab程序

clear %产生第一类和第二类原始数据,分别赋值给w1和w2变量 w1=[0.1 6.8 -3.5 2.0 4.1 3.1 -0.8 0.9 5.0 3.9; 1.1 7.1 -4.1 2.7 2.8 5.0 -1.3 1.2 6.4 4.0]; w2=[-3.0 0.5 2.9 -0.1 -4.0 -1.3 -3.4 -4.1 -5.1 1.9; -2.9 8.7 8 5.2 2.2 3.7 6.2 3.4 1.6 5.1]; %分别产生第一类和第二类增广样本向量集ww1、ww2 ww1=[ones(1,size(w1,2));w1]; ww2=[ones(1,size(w2,2));w2]; %产生第一类和第二类样本向量的规范化增广样本向量集w12 w12=[ww1,-ww2]; y=zeros(1,size(w12,2)); % 产生1x20的行向量,赋给y,初值全为0 a=[1;1;1]; %给权向量a赋初值 k=0; %k为迭代次数,a(0)=[1;1;1] while any(y<=0) for i=1:size(y,2) y(i)=a'*w12(:,i); end a=a+(sum((w12(:,find(y<=0)))'))'; k=k+1; end a %显示最终求得的权向量a的值 k %迭代次数值 figure(1) plot(w1(1,:),w1(2,:),'r+') hold on plot(w2(1,:),w2(2,:),'*') xmin=min(min(w1(1,:)),min(w2(1,:))); xmax=max(max(w1(1,:)),max(w2(1,:))); ymin=min(min(w1(2,:)),min(w2(2,:))); ymax=max(max(w1(2,:)),max(w2(2,:))); xindex=xmin-1:(xmax-xmin)/100:xmax+1; yindex=-a(2)*xindex/a(3)-a(1)/a(3); plot(xindex,yindex)

模电函数发生器课程设计报告分解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名称:《模拟电子技术》 系部:三系 学生姓名:张梦瑶 班级:11通信 学号:20110306111 成绩: 指导教师:袁静 开课时间:2012-2013 学年 1 学期

目录 1 函数发生器的总方案及原理框图 (2) 1.1 电路设计原理框图 (2) 1.2 电路设计方案设计 (2) 2设计的目的及任务 (4) 2.1 课程设计的目的 (4) 2.2 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4) 2.3 课程设计的技术指标 (4) 3 各部分电路设计 (5) 3.1 方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 (5) 3.2 方波---三角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5) 3.3 三角波---正弦波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8) 3.4电路的参数选择及计算 (10) 3.5 总电路图 (11) 4 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12) 4.1 方波---三角波发生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12) 4.2 三角波---正弦波转换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12) 4.3 总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13) 4.4 电路安装与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解决方法 (13) 5电路的实验结果 (15) 5.1单刀双掷开关接47μF电容时电路的实验结果 (15) 5.2单刀双掷开关接470μF电容时电路的实验结果 (16) 5.3 实验结果分析 (17) 6 实验总结 (18) 7仪器仪表明细清单 (20) 8 参考文献 (21)

1.函数发生器总方案及原理框图 1.1 原理框图 图1 原理框图 1.2 函数发生器的总方案 函数发生器一般是指能自动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及锯齿波、阶梯波等电压波形的电路或仪器。根据用途不同,有产生三种或多种波形的函数发生器,使用的器件可以是分立器件 (如低频信号函数发生器S101全部采用晶体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如单片函数发生器模块8038)。为进一步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及实验调试技术,本课题采用由集成运算放大器与晶体管差分放大器共同组成的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方案有多种,如首先产生正弦波,然后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变换成方波,再由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成三角波;也可以首先产生三角波—方波,再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或将方波变成正弦波等等。本课题采用先产生方波—三角波,再将三角波变换成正弦波的电路设计方法,本课题中函数发生器电路组成框图如下所示: 由比较器和积分器组成方波—三角波产生电路,比较器输出的方波经积分器得到三角波,三角波到正弦波的变换电路主要由差分放大器来完成。差分放大器具有工作点稳定,输入阻抗高,抗干扰能力较强等优点。特别是作为直流

函数发生器的设计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设计目的 函数发生器作为电子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在很多的实验中都要用到它,它可以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和锯齿波,通过对它的学习和制作,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掌握它的内部构造和基本原理,同时本次课程设计还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掌握电子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 (2)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的能力; (3)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测试; (4)熟悉常用仪表并且了解电路调试的基本办法。 (5)通过焊接实物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物调试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课程设计的要求及技术指标 (1)设计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信号发生器 (2)频率范围三段:10~100Hz,100 Hz~1KHz,1 KHz~10 KHz; (3)正弦波Uopp≈3V,三角波Uopp≈5V,方波Uopp≈14V; (4)输出电压幅度连续可调,线性失真小; (5)设计、组装、调试函数发生器; (6)焊接实物; (7)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2 总体电路方案设计与选择 函数发生器的组成 函数发生器一般是指能自动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及锯齿波、阶梯波等电压波形的电路或仪器。根据用途不同,有产生三种或多种波形的函数发生器,使用的器件可以是分立器件(如低频信号函数发生器S101全部采用晶体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如单片函数发生器模块8038)。 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的方案有多种,如首先产生正弦波,然后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变换成方波,再由积分电路将方波变成三角波;也可以首先产生三角波—方波,再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或将方波变成正弦波等等。下面对不同的方案做一个对比。

matlab 感知准则函数分类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模式识别 实验名称 感知准则函数 班级信科 四 班 姓名 刘磊 学号 08083603 实验日期 2011.6.14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 2.实验内容 3.实验原理 4.关键代码 5.运行结果 6.实验体会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和掌握关于感知准则函数的知识; 2. 应用感知准则函数求解判决面,解决模式识别的分类问题; 二、实验内容 利用感知准则函数用感知准则函数的方法求解以下数据的判决面,学习率为 1.0)(=k η,画出每次迭代法向量的变化轨迹,并画出最终的判决曲线。 样本 1ω 2ω 1x 2x 1x 2x 1 0.1 1.1 -3.0 -2.9 2 6.8 7.1 0.5 8.7 3 -3.5 -4.1 2.9 2.1 4 2.0 2.7 -0.1 5.2 5 4.1 2.8 -4.0 2.2 6 3.1 5.0 -1.3 3. 7 7 -0. 8 -1.3 -3.4 6.2 8 0. 9 1.2 -4.1 3.4 9 5.0 6.4 -5.1 1.6 10 3.9 4.0 1.9 5.1 三、实验原理 决策面方程: 1. 线性可分性 如果对一个样本集N ,总能找到一个增广权向量 a , 对该样本集所有样本实现正确分类,则这种 情况称为具有线性可分性。 2. 样本的规范化 结论:规范化后合适的a 能使所有的Y'满足a T Y' >0 。 3. 解向量和解区 解向量:在线性可分的前提下,满足a T Y n >0,n=1,2,…,N 的权向量称为解向量。 解区:N 个样本所对应的解向量a 所在区域之交迭空间。在解区内的任一向量a 能使所有样本得到正确划分。 00T w X w +=0 T a Y =012d w w a w w ?????? ?? =???? ?? ?? 121d x Y x x ???????? =????????

函数信号发生器实验报告

函数发生器设计(1) 一、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 1、可调频率范围为10Hz~100Hz 。 2、可输出三角波、方波、正弦波。 3、三角波、方波、正弦波信号输出的峰-峰值0~5V 可调。 4、三角波、方波、正弦波信号输出的直流电平-3V~3V 可调。 5、输出阻抗约600Ω。 二、电路构成及元件参数的选择 1、振荡器 由于指标要求的振荡频率不高,对波形非线性无特殊要求。采用图1所示的电路。同时产生三角波和方波。 图1 振荡电路 根据输出口的信号幅度要求,可得最大的信号幅度输出为: V M =5/2+3=5.5V 采用对称双电源工作(±V CC ),电源电压选择为: V CC ≥V M +2V=7.5V 取V CC =9V 选取3.3V 的稳压二极管,工作电流取5mA ,则: V Z =V DZ +V D =3.3+0.7=4V 为方波输出的峰值电压。 OM Z CC Z 3Z Z V -V V -1.5V-V 9-1.5-4 R ==700ΩI I 5≈=()

取680Ω。 取8.2K Ω。 R 1=R 2/3=8.2/1.5=5.47(K Ω) 取5.1K Ω。 三角波输出的电压峰值为: V OSM =V Z R 1/R 2=4×5.1/8.2=2.489(V ) R 4=R 1∥R 2=3.14 K Ω 取3K Ω。 Z Z V 4 RW=8K 0.1~0.2I 0.15 ==Ω?() () 取10K Ω。 R 6=RW/9=10/9=1.11(K Ω) 取1K Ω。 积分时间常数: 取C=0.1uF ,则: R5=4.019/0.1=40.19K Ω 取39K Ω。 取R 7=R 5= 39K Ω。 转换速率 Z 1max OSM max 24V R f 44 5.1100 SR 4V f =0.995mS R 8.2 ???≥= =(V/) 一般的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都能满足要求。兼顾波形转换电路集成电路的使用。集成电路 选用四运放LM324。LM324内含四个相同的运算放大器,其中两个用于振荡器,两个用于波形变换。 三、振荡电路工作原理 利用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也可实现产生方波和三角波的信号发生器,电路主要由比较器和积分器构成。电路中,有源积分器由运算放大器2A 及其外围电路积分电容C 和电阻R 5、R 7组成。有源积分器的输出通过R 1接至比较器1A 的正输入端,积分器的输入电压由电位器分压取出,设R W 与R 6形成的分压系数为a w ,则积分器的输入电压为V i =±a w Vz 。分压系数a w 为: Z 2Z V 4R 8K 0.1I 0.15≥==Ω?() 251MAX R 8.2 R C= 4.019mS 4R f 4 5.1100 ==??()

基础埋置深度

5.5.3基础埋置深度 1.基础埋置深度的定义 基础埋置深度(简称埋深)一般是指室外天然地面标高至基础底面的距离。确定基础埋深,就是选择较理想的土层作为持力层,基础埋置深,基底两侧的超载大,地基承载力高,稳定性好;基础埋置浅,工程造价低,施工工期短。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等条件的前提下,基础应尽量浅埋,以节省工程量且便于施工。 2.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主要因素有:建筑物的用途类型及荷载大小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当地冻结深度、建筑场地的环境条件等方面,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其中工程地质条件对基础设计方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把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为了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的要求,应当选择压缩性小、承载力高的坚实土层作为地基持力层,由此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地质剖面图,分析各土层的深度、层厚、地基承载力大小与压缩性高低,结合上部结构情况进行技术与经济比较,确定最佳的基础埋深方案。 3.基础埋置深度的计算 “基础埋置深度”在规范中经常出现,但有时又有区别: 1)《地基规范》-5.2.4条计算修正以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此时采用的埋深主要考虑基础破坏时周围的土体是否能够发挥有利的作用,故区分不同的情况: (1)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2)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 (3)对于地下室,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其确定方法如下: (1)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如图5.5.3-1:①外墙基础的埋置深度:2 21d d d +=②内墙基础的埋置深度:新近沉积土及人工填土1 d 图5.5.3-1独立柱基、条基埋深计算 (2)对主楼和裙楼一体的结构,如图5.5.3-2: 当B B B 221≥+时,主楼基础的埋深计算时可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作为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并将其折算成等效埋深,然后取实际埋深和等效埋深的最小值。

实验六 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

六.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 一、实验目的 函数信号发生器是一种可以同时产生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信号电压波形的电路,调节外部电路参数,还可以获得占空比可调的锯齿波、阶梯波等信号的电压波形。本实验主要是掌握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 二、设计任务要求 频率范围:100~1000Hz,1000~10000Hz 输出电压: 方波V pp≤24V 三角波V pp=6V 正弦波V pp=1V 波形特征: 方波t r<100μs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方波-三角波-正弦波的设计电路如下图所示: 由比较器、积分器和反馈网络组成振荡器,比较器所产生的方波通过积分器变成三角波,最后利用差分放大器传输特性曲线,将三角波转换成正弦波。 具体的电路设计如下图所示,三角波-方波产生电路是把比较器与积分器首尾相连,而三角波-正弦波的变换电路采用的是单端输入-单端输出差动放大电路输入输出方式。下面将仔细分析两个子电路。

①方波-三角波产生器 方波-三角波产生器有很多种,此次试验是采用把比较器和积分器首尾相连构成方波-三角波产生器 的方式,具体分析电路如下所示: 集成运放A2的输出信号三角波V O2为A1的输入信号V1,又因为A1的反相端接地,可得三角波输出V O2的峰值V O2m为

V O2m = Z P V R R R 132+ 式中的V Z 为方波的峰值电压。 因积分电路输出电压从0上升到V 1m 所需时间为1/4T,故 RC T V dt R V C V R R R V Z T Z Z P M O 41401322==+=? 其中 R=R 4+R P2 ()C R R R R R T p p 1 32424++= 从上述分析关系可得,调节R P2和电容C 的大小可改变振荡频率,改变R 2/(R P1+R 3)的比值可调节三角波的峰值。 ② 三角波-正弦波产生电路 三角波-正弦波产生电路的设计简图如下所示: 在电路两边对称的理想条件下,流过理想的恒流源R E 的电流I O 不会随差模输入电压而变化,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它的集电极电流近似为: T B E V V S E C e I I I 1111=≈α T B E V V S E C e I I I 2222=≈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