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 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有一批被征发到渔阳屯戍的闾左九百多人,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戍所。按照秦律,失期当斩,所以人人惶恐。戍卒中有两名屯长,一是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一是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们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计策,策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起兵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今河南睢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当周文进抵戏(今陕西临潼东北,离首都咸阳仅百余里),秦二世才慌忙令少府章邯将修筑秦始皇坟墓的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虽不到一年而败亡,但因此而在全国燃起反秦烈火,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赤眉、绿林起义:

赤眉绿林起义是爆发于西汉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有的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更

多的则完全被排挤出生产领域,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

由于封建统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为汉祚已尽,王莽借机篡权。王莽

为缓和社会危机,实行托古改制。

由于托古改制措施损害了贵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加

之王莽法禁烦苛,滥用刑罚,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无理用兵,结果民怨沸腾,社会危机进

一步加深。

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最后酝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公元18年,山东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东北)集合饥民

百余人起义,占据泰山,附近农民纷纷响应。不久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人徐宣、谢禄

等都率领群众参加,起义队伍猛增至数万人。他们以泰山为中心,转战山东,到处捕杀

官军,没收地主财物,严惩恶霸地主。

樊崇领导的起义队伍,都是纯朴农民。他们没有文书,没有号令,也没有旗帜和标识,领袖和普通老百姓平等相处。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被称作“三老”,其次是“从事”,

再次是“卒史”。这些都是原来对乡闾小吏的称呼。他们互相之间以“巨人”相称,表

示地位平等。他们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作为起义队伍的纪律。

这支起义军屡败王莽的地方军。王莽派太师王匡,率大军前往镇压,被打得落花流水。为了和王莽军队区别开来,他们把眉毛涂上红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赤眉军

纪律良好,当时流传的歌谣说:“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起义武装

和王莽官军的爱憎。此后赤盾军活动于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诸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声势越来越大。

在赤盾军起义的同时,全国农民起义军还有铜马、大肜、五校、高湖、檀乡、五楼、富平、获索等二十余支。其中力量最强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与王莽太师同名)、王凤领导的队伍。他们以绿林山为基地,因此被称作“绿林军”。

公元22年,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带发生了传染病。

绿林军决定分散转移,由王匡、王凤领一支人马,向北攻占南阳(今河南南阳),

号称“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领一支人马,向西攻占南郡(今湖北江陵),号称“下

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随县北)人陈牧也聚集一支队伍响应,号称“平林兵”。

正当绿林军不断发展扩大的时候,一些地主阶级分子也乘机混入。如汉朝皇族、破落地主刘玄参加“平林兵”;南阳大地主刘秀率家兵响应,号“春陵兵”。绿林军组织

成分复杂了,领导权逐渐被地主阶级分子所篡夺。

公元23年五月,绿林军已发展到10万人。他们推选刘玄为皇帝,建元更始,王匡为定国上公,设置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权。接着,王凤指挥八、九千农民军,英勇杀敌,里外夹攻,打败了王莽围攻昆阳(今河南叶县)的42万大军。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9月,绿林军攻入长安。长安城内百

姓乘机暴动,打进皇宫,处死王莽。有人把他的舌头割下,因为他说尽了骗人的谎话。“新”朝的罪恶统治结束了。

刘玄政权建立不久迁都洛阳。第二年又迁至长安。在刘玄迁都洛阳时,赤眉军领袖樊崇亲率起义军首领20多人去洛阳,表示对更始政权的信赖和支持。就在这时,刘玄这个没落贵族的地主阶级本性也开始暴露出来。他日夜在后宫饮宴,先后将农民将领申屠建、陈牧、成丹等人用计骗进宫中杀害。

樊崇为了团聚部众,离开洛阳。刘玄又派军队攻打王匡、张卬等及绿林军一些农民出身的领导人。农民军和刘玄集团矛盾尖锐起来。

与此同时,混入绿林军的另一地主阶级分子刘秀,到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于公元25年六月建立了东汉政权。

赤眉军在樊崇等率领下,分兵两路向西进发,所过之处,给封建统治势力再一次扫荡和打击。公元25年正月,进军弘农(今河南灵宝南)。这时,义军已扩大到30万人,樊崇把起义队伍进行了整顿,分万人为1营,共30营。这年六月,赤眉军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这时由更始政权中逃出来的一个地主阶级分子,向樊崇劝说立宗室。

农民军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樊崇从队伍中找出来姓刘的70多人,最后以抽签的办法,选出15岁的牧牛娃刘盆子为皇帝,年号“建世”,国号“汉”。皇帝有了,下一步

当然要设立文武百官。

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军领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职应由樊崇担任。但樊崇不识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识几个字,能读懂《易经》的徐宣作了丞相,樊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谢绿分别做了左右大司马。

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北),革命政权就这样组成了。9月,赤盾军开进长安,更始

帝刘玄投降,被农民军处死。

赤眉军进长安后,经过整顿,纪律严明,各营闭门自守,长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因避王莽之祸或躲更始政权骚扰的长安市民纷纷回来,“市里且满”。但赤眉军不知道

怎样管理夺到手的政权。长安的地主阶级看到赤眉军政权不同于更始政权,不代表他们的利益,都把粮食隐藏起来。赤眉军在长安1年多,粮食断绝,不得已撤离长安,向西北就食。当时车甲兵马“众号百万”,所过无敌。他们走到陇县西北的番须山谷中,正

遇上天寒大雪,战士衣薄,很多人冻饿死去,只得退回长安,准备东归。这时赤眉军人人想家,军心涣散,出长安时只有20万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崤底、宜阳一带,被刘秀用重兵包围,被迫投降刘秀。

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义,旋即被镇压。

赤眉绿林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汉后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得到暂时的缓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统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这一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失败了。刘秀窃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经过10年时间,先后削平地主割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东汉封建王朝。

黄巾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里程碑

黄巾起义是爆发于东汉后期的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

他们“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拥有成千上万的奴婢和徒附。广大农民丧

失土地之后,多数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他们除了交纳高额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到地主的支配,如充当家兵等,甚至跟随主人迁徙。农民与地主阶级处于尖锐对立地位。

由于社会危机日益加重,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抗。据统计,从公元107年到184年,农民武装暴动就有近百次。当时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农民群众就是以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前仆后继,坚持着斗争。

在封建统治阶级层层控制下,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进行长期的秘密准备工作。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由张角利用“太平道”,经过

10多年的努力,才发动起来的。

张角是河北巨鹿(今河北平乡)人。他创立了“太平道”,以行医为掩护,秘密传道,组织群众,向贫苦的农民宣传“人无贵贱,皆天之所生”的平等思想,提出要建立一个财产公有的“太平”世界。因此,广大贫苦群众拥护他,尊敬地称他为“大贤良师”。10余年间,徒众达10万。

为了更广泛地发动群众,张角和他的8个弟子,分别活动在青、徐、幽、冀、兖、豫、荆、扬等八州,吸收了几十万人加入了“太平道”。张角把他们编成36方。大方1 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方都设“渠帅”为首领,统一在他领导下。176年,司徒杨

赐曾上书灵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可见太平道已引起统治阶级的严重注意。

张角在组织工作就绪后,又亲自到京师洛阳观察政局,并不断地派人秘密搜集情报,寻找最有利的起义时机。最后,他选定了“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为全国各地

同时发动起义的日期。张角又让部下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他还特别派人在京师洛阳的寺庙,以及各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两个大字,作为起义的信号和打击的目标。

184年二月,张角弟子唐周向东汉政府告密,叛变了农民革命。接着,义军首领马

元义被捕惨遭车裂,洛阳的1000多名道徒也惨遭杀害。张角与宫廷的秘密联系断绝了。东汉政府随即下令搜捕张角。在这万分紧急的形势下,起义提前爆发了,“旬日之间,

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他

们分别指挥着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每个战士头上裹着黄色的头

巾为标志,因此被人们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斗争矛头直指东汉王朝和地主阶级。他们所到之处,焚烧官府,捕杀官吏,

夺回被地主豪强霸占的土地,释放被囚的群众,开仓赈济饥民。在这支起义队伍中,也

有不少劳动妇女参加,她们和男子一样杀上战场,给东汉官军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的

革命风暴席卷长江南北和黄河两岸。在黄巾起义胜利的鼓舞下,各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来,进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黄巾起义军在对敌战争中,逐渐形成了三支主力部队:一支是张角亲自领导的队伍,活跃在河北一带;一支是由张曼成领导的,战斗在南阳地区;另一支则由波才领导的,

像一把尖刀直插东汉王朝的心脏颍川附近。他们互相配合,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东汉王朝

的首都洛阳。这时,汉灵帝慌了手脚,惊呼:“万人一心,其害甚矣!”他急忙召集群

臣商量对策,拼凑了几十万人的队伍,派皇甫嵩、朱儁、董卓率领,向起义军猛扑过来。各地方的大小官僚和地主,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联合向农民军施加压力,其中著名的

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黄巾军面对野蛮凶暴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连续打了许多胜仗。四月,波才

领导的颍川黄巾军,在围攻京师洛阳的战斗中,击败了皇甫嵩和朱儁的4万多东汉主力军。6月,南阳黄巾军攻击了宛城(今河南南阳市),赶走了新任太守秦颉。张角兄弟

亲自领导的河北黄巾军攻占了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南),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等地。八月,东汉政府被迫发出最后一张王牌,把皇甫嵩调到河北前线来,两军在广宗相持。

在这紧要关头,张角不幸病死。黄巾军由他的弟弟张宝、张梁率领,继续与敌人作战。农民军打得皇甫嵩不敢出营应战。后来,由于他们骄傲轻敌,放松了戒备,遭到了

敌人突然袭击。十一月,张梁与3万勇士战死,5万多黄巾军将士舍身投河,壮烈牺牲,许多随军家属遭到敌人惨杀。与此同时,张宝指挥的10万大军,与皇甫嵩在下曲阳决战,全部牺牲。

张角被剖棺戮尸。其他几路黄巾主力军也被敌人孤立包围,分别镇压。

黄巾军主力被镇压后,黄巾余部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仍坚持斗争,给封建割据势力

和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黄巾农民大起义以及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共持续了20 多年,像这样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有准备的起义,在中国古代农民史上是空前的。它公开宣布要推翻东汉王朝,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有显著的进步。

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沉重地打击了极端腐朽

的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在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隋末农民起义:埋葬隋王朝的汪洋大海

隋末农民起义是爆发在隋末推翻隋统治者的农民起义。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他统治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100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

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

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

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

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

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

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

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便

首先在这里燃起。

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首先举旗造反,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

的农民革命队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

伏威军。

瓦岗军是三支农民起义军中较强的一支,先由翟让领导,起义在瓦岗寨(今河南滑

县南)。这支起义军“多是渔猎之手”,“善用条枪”。他们把斗争矛头指向隋朝政府

和门阀士族,规定不得侵掠百姓,因而得到当地农民的拥护。他们又联合附近小股起义军,使队伍扩大到万余人。

616年10月,隋炀帝派军队2万人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也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

阳大捷,奠定了在河南的胜利基础。617年二月,瓦岗军攻下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恣民所到,老弱襁负,道路相属”。把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农民起义军的

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接着,瓦岗军又大败越王杨侗的军队,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中原地区起义队伍的中心。不久,这支农民军又攻占了黎阳,回洛二仓,开仓济民,10天内得兵20余万人。农民军向隋朝东都洛阳进军,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瓦岗军和几十万隋军展开了激战。洛阳战役历时3个月,经过60余次战斗,打得王世充全军溃败,所剩不过数千。瓦岗军围困东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区。这时,瓦岗军发布了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揭露他罪大恶极,“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

之波,流恶难尽”。

在瓦岗军节节胜利的同时,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也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

大部分地区。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农民军,也紧密配合瓦岗军,不断地给隋王朝

以严重打击。在各地农民军的包围之下,隋朝统治者占据的少数城邑如同大海中的几个

孤岛。驻守江都的隋炀帝极度的惊慌。

他对着镜子说:“我这个好脑袋,不知道该谁来砍它。”他坐卧不安,梦中经常惊

叫有“贼”。隋炀帝杨广最终被部下杀掉,隋朝灭亡。

当瓦岗军即将到得胜利之时,李密的投降活动导致了瓦岗军的失败。李密出身大官

僚贵族家庭,参加杨玄感兵变失败后,隐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间。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岗军的队伍,用欺骗手段取得了部分领导权。同时,他又招降纳叛,扩大了自

己的势力。李密的阴谋活动引起了瓦岗军内部的斗争。翟让的“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之权”。由于翟让没能及时识破李密的真正面目,“不以为意”,

反被李密夺了权。李密自称魏公兼元帅,让翟让当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

赐宴为名,杀害了翟让,篡夺了领导权。后来李密被隋朝招降,瓦岗军最后失败了。公

元618年王世充击败李密,李密投降李渊(即唐高祖),后为李渊所杀。接着河北起义

军和江淮起义军也先后被李渊镇压下去。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末农民起义:中国农民起义的崭新阶段

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唐朝末年,农民不甘封建压迫和剥削,纷纷起来造反。762年,袁晁领导长江下游

的农民起义;859年,袭甫在浙东领导起义;868年,庞勋领导徐泗地区的戍兵在桂林起义。这些接连不断的农民起义,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财政亏空年达300万贯。这一年又逢黄河中下游遭受旱灾,夏季麦收一半,秋季颗粒不收。农民只好以野菜、树皮充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徭役,赋税仍未减轻,逼得农民无法生活。愤怒的群众在走投无

路的情况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874年,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县东北)聚集3000多人举行起义,自称“天补

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文告,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唐朝。第二年夏天,黄巢

领导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北)数千群众响应。

黄巢是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人,以贩盐为生,读过书,能骑善射。他曾组

织过武装盐帮,同唐政府缉查私盐进行过多次武装斗争。他对唐朝的黑暗统治,早有无

比的仇恨,立志要推翻唐王朝。黄巢起义后,贫苦农民纷纷加入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王仙芝率领队伍攻克濮州(今河南范县)、曹州时,和黄巢起义军会合,声势浩大。他们转战山东、河南、湖北诸地。

唐朝统治者受到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后,企图用高官厚禄来收买起义领袖,瓦

解农民革命队伍。在敌人的诱降政策面前,王仙芝产生动摇,黄巢和起义军战士坚决抵制,使他未敢公开投降。这时,黄巢率军打回山东,王仙芝留在湖北。唐朝军队前来镇压,王仙芝派人去洛阳谈判投降条件。虽然由于使者中途被唐军捕杀,谈判未成,却使

起义军陷入被动局面。878年2月,黄梅一战,5万多起义军战死,王仙芝也被唐军杀死,只有尚让率领一部分起义军突围,到亳州投奔黄巢。

此后,农民起义军一致推举黄巢为统帅,号称“冲天大将军”,建立王霸,任命官署,斗争锋芒直指以“天”为象征的地主阶级政权。从878年2月起,黄巢率领起义军横扫淮河南北各地,并乘虚南下渡过长江,攻取虚州、吉州、饶州、信州和福州。农民军

所到之处,焚官府,杀贪官、济贫农,得到人民的支持,队伍扩大到几十万人。

879年10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广州,在这里进行了短期的休整,补充了人员和武装。这时黄巢以“百万都统”的名义发表了北伐的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敛)

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灭族)”的具体政治主张。接着,他率军北上,向唐王朝的老巢

长安方向进军。

消息传到朝廷,皇帝大为震惊,急忙调兵阻截。宰相王铎亲自出马,充当荆南节度使、南在行营招讨都统驻守江陵,并保举“将门后代”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率军5万驻守潭州,又调高骈为淮南节度使驻屯扬州,防守长江天险。

农民起义军英勇进军,毫不畏惧。同年11月大军在桂州(今桂林)集中后,沿湘江向北经永州、衡州,直取潭州,消灭唐军5万。起义军乘胜顺长江东下攻克鄂州,到安徽、浙江等地流动作战。880年,起义军突破长江防线,又突破淮河防线,直取洛阳。

唐朝政府企图坚守潼关,垂死挣扎,除守将齐克让率领1万名士卒驻守外,又拼凑2800名“神策军”协同守关。黄巢率大军至潼关城下,亲临前线,并以先锋尚让绕潼关

背后两面夹攻。当地群众1000多人自动赶来挖土填壕,支援农民军。黄巢起义军仅用6 天时间就攻下潼关,打开了长安的大门。起义军迅速向长安城挺进。

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同日傍晚,农民军占领长安城。十六日,农民起义军在长安建立了新政权,黄巢做

了皇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唐朝三品以上大官一律罢免,四品以下留任。

革命政权建立后,黄巢没有乘胜追击,也没有消灭关中附近的禁军,而是陶醉在胜

利之中,这就使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站稳了脚,并集结了残余势力,联络各地军阀武装,

向农民军反扑过来。在起义高潮中一些暂时投降的节度使,也乘机起兵。农民军没有根

据地,很快陷入唐军包围之中。在艰苦的条件下,起义军首领朱温叛变。883年,唐朝

统治者又勾结沙陀族和党项族的贵族武装力量向农民军进攻。由于寡不敌众,农民军退

出长安,在河南坚持斗争。884年6月,农民军又退到山东。在莱芜以北狼虎谷一战中农民军多数阵亡,黄巢自杀。农民起义失败。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

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

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

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这支农民军以“冲天”

的革命思想,第一次提出“均平”的战斗口号,建立了革命政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给后世的农民斗争以重大的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掀起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高潮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

连年发生灾荒,终于引起农民起义的爆发。

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北巡抚得报后,因怕受到朝廷怪罪,充耳不闻,起义队伍乘机迅速扩大。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李自成,1606年出生在陕西米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

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

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21岁那年,他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

在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1635年,明朝派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

山东,两面夹攻起义军。斗争的实践教育了起义军,他们深深感到,只有联合作战才有

力量。1635年,各路起义军会师于河南荥阳,共13家,72营,在一起共商对敌之策。

杰出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出击的方案,受到大家的支持。

高迎祥是明末农民战争早期的一位杰出领袖。1636年,他不幸被俘,英勇就义。起义军把“闯王”这个英雄称号推让给屡建战功、声望很高的李自成。从此,李自成作了“闯王”。李自成领导着起义军继续和明朝作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

领袖。

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英勇善战,南征北讨,声威大震,使腐朽的明统治阶级闻风

丧胆。他们每到一处,都是砸官府,开粮仓,对官僚、地主坚决镇压,把粮食和财物分

给劳动人民。他常向群众宣传:“我们杀掉欺压穷人的贵族地主,就是要解除你们的心

头之恨。”因此,李自成很受群众欢迎。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歌谣:“盼闯王,

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

管叫大小都欢悦”。

“闯王”领导的起义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1637年,李自成起义中了敌人埋

伏,队伍被打散。李自成、刘宗敏等十几个人被迫隐伏在商洛山中。但他并不灰心,同将士们白天耕田练武,晚上读书思考,吸取历史上各次农民起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研究斗争策略,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

1639年,他率众出山,又受挫折,被困于巴西鱼腹山中。后来,李自成只率50骑人马突围,闯入河南。这时,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争相参加起义军者数万人,一个更大的革命高潮出现了。起义军获得迅速发展,人数达到50万以上。

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均田就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免粮就是取消封建的赋税剥削,把农民从封建压迫下解放出来。

李自成还特别注意农民军的自身纪律约束。他规定:战士不准收藏白金;缴获物品归公;行军不住民房,自带帐篷宿营;损坏庄稼,严厉处罚;“公平交易”,“平买平卖”,不滥杀人,不奸淫妇女。他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妇如淫我母”的口号。

李自成本人作风民主,上下平等,大的决策都和部下讨论决定。平日生活简朴,粗茶淡饭,食无兼味,每天早晨只喝小米粥,与战士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这些正符合被剥削、被压迫劳苦大众的愿望,对部下是极大的鼓舞。

1643年,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改

襄阳为襄京。这年10月,攻下西北陕、甘、宁地区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到西安,“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书,铸造“永

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地主豪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

政权。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是雄兵百万了,开始向明王朝发动了总攻击。

起义军取得了节节胜利,消灭了大量的明朝官军,迅速攻下太原、大同、宣化、居庸关、昌平。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统治集团的老巢——北京。19日,李自成军队胜利地开进了北京。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地主老爷,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一个个狼狈逃窜。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下。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农民革命推翻了。

农民军进了北京城,内部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将领犯了严重错误。有的将领被胜利冲昏头脑,产生骄傲自满、麻痹轻敌的思想,忽视了地主阶级猖狂反扑的危险。有的进城后开始蜕化,不能抵制金钱酒色的侵蚀,逐渐消失原来的革命意志。也有些士兵,以为革命已到尽头,盼望回家务农。特别是混进革命队伍的地主阶级分子牛金星乘机破坏,胜利果实被满族贵族和汉族地主官僚篡夺了。1644年5月,原明朝三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继续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4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地方察看地形,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以后农民军又继续战斗了十几年。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失败了,但他的伟大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高度集中的发展,使得农民对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起义中提出的“均田”口号,是唐宋以来农民战争的一个新发展,它直接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第一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末农民起义,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格模板

精心整理 中国各朝代王朝世系表 夏世系表(约公元前21—16世纪,姒姓)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发-桀(履癸) 商世系表(约公元前16—11世纪,子姓) 大乙(汤)—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 中宗)—中丁—外壬—河禀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 辛(纣) 西周世系表武王(发)燮)—孝王东周世系表平王(宜臼)王(壬臣)东周世系表元王(仁)威烈王(午)嵬)—桓公(惠公(秦世系表(始皇帝(政)西汉世系表高帝(太祖,彻)—昭帝()—孺子(东汉世系表光武帝(恭宗,祜)王,辩)三国世系表(一)魏国(祖,睿)—齐王(芳)—高贵乡公—陈留王(奂,禅于司马炎) (二)蜀国(公元221---263年,刘姓)昭烈帝(备)---后主(禅,为魏所灭) (三)吴国(公元222---280年,孙姓)大帝(权)—会稽王(亮)—景帝(休)—末 帝(皓,为西晋所灭) 西晋世系表(公元265---316年,司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怀帝(炽,为匈奴族所俘)—吴王(晏)—愍帝(邺,为 匈奴族所灭) 东晋世系表(公元317---420年,司马姓) 东晋十六国简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肃宗,绍)—成帝(显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 —哀帝(丕)—废帝(海西公,奕)—简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

—恭帝(德文,禅于刘裕) 南朝世系表(公元420---589年) (一)宋(公元420---479年,刘姓)武帝(高祖,裕)—少帝(义符)—文帝(太祖, 义隆)—孝武帝(世祖,骏)—前废帝(子业)—明帝(太宗)—后废帝(昱)—顺帝(禅 于萧道成) (二)齐(公元479---520年,萧姓)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赜)—昭业 —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鸾)—东昏侯(宝卷)—和帝(宝融,禅于萧衍) (三)梁(公元502---557年,萧姓)武帝(高祖,衍)—简文帝(太宗,纲)—元帝( 世祖,绎)—敬帝(方智,禅于陈霸先) (四)陈(公元557---589年,陈姓)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废帝(伯宗 )—宣帝(高宗,顼)—后主(叔宝,灭于隋) 北魏世系表(公元386---534年,鲜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时改本姓拓跋为元) 世祖,焘) 元宏) )—安定王( 五代世系表 十国简表 后梁(公元 灭) 后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养子)-闵帝(从厚)-末帝(从珂,李嗣源养子,为后晋所灭) 后晋(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高祖(敬瑭)-出帝(重贵,石敬瑭养子,为契丹所灭) 后汉(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刘姓)高祖(知远)-隐帝(承佑,为后周所灭) 后周(公元950--960年)太祖(郭威)-世宗(柴荣,郭威养子)-恭帝(柴宗训,禅于赵匡胤) 辽世系表(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 太祖(阿保机)-太宗(德光)-义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贤)-圣宗(隆绪)-兴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为金所灭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世系表 中华黄帝王朝纪元前2698年建立 第一代首任黄帝姬轩辕首都有熊(河南新郑) 第二代长子姬玄嚣生子蟜极次子姬昌意帝子第2任姬己挚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姬蟜极第3任玄帝姬颛顼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姬穷蝉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挚BC2367—BC2358年第6任尧帝姬伊放勋 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桥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华BC2255—BC2208年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国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黄帝姬轩辕的后裔第2任姒启 第3任姒太康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相第6任后羿(妻嫦娥)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杼 第10任姒槐 第11任姒芒 第12任姒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扃 第15任姒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皋 第18任姒发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国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第3任子仲壬第4任伊尹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阳甲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廪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国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2任成王姬诵(周公姬旦摄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钊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满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吕侯制定,史学家称"吕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一)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 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 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 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 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 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 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 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 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 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 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 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 B.吏部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

朝代--建立至灭亡----初代君王 夏朝公元前2070-1600 禹 商朝公元前1600-1046 汤 ???????? 西周公元前1046-771 周文王姬发 东周公元前770-256 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分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476 战国公元前475-221 春秋五国 齐国公元前1122-221 吕尚(姜子牙) 晋国公元前1033-403 唐叔虞 楚国公元前1042-223 熊绎(芈姓熊氏) 吴国公元前12世纪-473 泰伯 越国公元前2032-222 少康庶子无余 宋国公元前1114-286 微子启 秦国公元前768-207 秦非子 战国七国 齐国公元前1122-221 吕尚(姜子牙) 楚国公元前1042-223 熊绎(芈姓熊氏) 秦国公元前768-207 秦非子 魏国公元前403-225 魏文侯魏斯 韩国公元前403-230 韩景侯韩虔 赵国公元前403-222 赵烈侯 燕国公元前1044-222 召公奭 ???????? 秦朝公元前221-206 始皇帝嬴政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 新朝8-23 王莽 东汉25-220 汉光武帝刘秀 ???????? 三国魏220-265 魏文帝曹丕 蜀221-263 汉昭烈帝刘备 吴229-280 吴大帝孙权西晋265-316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晋元帝司马睿 五胡十六国317-420 前赵(匈奴)304-329 光文皇帝刘渊 后赵(羯)319-351 明帝石勒 前燕(鲜卑)337-370 鲜卑族首领慕容皝 前凉(汉)301-376 汉人张轨 前秦(氐)350-394 氐族苻健 后秦(羌)384-417 纳西族先民羌人(姚苌)后燕(鲜卑)384-407 鲜卑族慕容垂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2

XX历代皇帝世系表(XX 清) 一、xx 历史朝代歌 夏后XXXX东周,XXXX收。XX东汉XX,西晋东晋兼XX。匈奴羯氏XXXX,XX 代北后称雄。XXXX是南朝,北魏XX称北朝。北周灭齐传于XX,XX又灭XX再统一。随灭XX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 XX 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XX。 五代XX汉周,宋朝XXXX桥头。 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XX北宋消。南宋偏安在XX,XX 兴起国号元。 灭XXXX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XX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XX。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党。 二、历代皇帝世系表 秦(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历三帝,共统治建 15年 都: XX (今XXXX 市XX)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 221年——公元前 210 年)在位十二年 秦二世胡亥(公园前 209年——公元前 207 年)在位三年 秦末世子婴(立之即废) 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8年)历十三帝,共统治 214年 建都: XX (今 xxxx ) xx 挟汉少帝称制)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 179年——公元前 157 年)在位二十三年 年号: 、/. I —[ 前元、后元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56年——公元前 141 年)在位十六年 年号: 前元、中元、后元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40年——公元前 87 年)在位五十四年 年号: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 86 年——公元前 74年)在位十三年 年号: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 汉高后吕雉(公元前 (注: 206 年——公元前 194 年——公元前 187 年——公元前 195 年)在位十二年 188 年)在位七年 180 年)在位八年

中国历代王朝表

中国历代王朝表 皇帝、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周)、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 黄帝王朝BC2698-BC2208 【共7帝立国491年】 第一代黄帝姬轩辕第九代舜帝姬姚重华 大夏王朝BC23世纪—BC18世纪首都安邑(山西夏县)【共19王立国440年】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商王朝BC18世纪—BC12世纪首都亳邑(河南商丘)【共31王立国662年】 第1任成汤帝子天乙 第11任子仲丁一迁嚣邑(河南荥阳)第13任子河亶甲二迁相邑(河南内黄)10年 第14任子祖乙三迁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迁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20任子盘庚五迁殷邑(河南安阳)204年(此时商朝也称殷朝) 第28任子武乙六迁朝歌(河南淇县)行都77年第31任纣帝子受辛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纪—BC771年首都镐京(陕西西安)【共37王立国879年】 第1任天王姬发(武王) 第12任幽王姬宫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结束。 大周王朝之东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阳)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春秋时代开始】 第26任敬王姬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春秋时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战国时代开始】 第31任考王姬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迁都洛阳西,失去天子国地位成为小国】 第37任赧王姬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阳(陕西西安) 共2帝3传立国15年 第1任秦始皇帝嬴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第一次统一全国,称始皇帝.】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婴BC207年在位数月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苏铜山) 【共1王立国5年】 第1任西楚霸王项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共15帝立国215年】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共1帝立国15年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官制 秦: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汉:郡国并行制 中外朝制度 州郡县三级制 尚书台制度 唐;道州县 三省六部制 宋:路州县 二府三司制 元:行省制度 一省二院制 明:三司制 废丞相设内阁 清:废三司设行省 军机处 基本内容:(先中央后地方) 秦 ①中央:三公九卿制【结构】 【特点】特点:①皇权中心; ②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②地方:郡县制度【内容】:①36郡,中央直辖,郡下设县; ②郡守县令,皇帝任命 【特点】:垂直管理、服从中央、无独立性 作用: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汉 ①中央:中外朝制度(西汉)【结构】 【内容】汉武帝时期重用侍从,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国事,削弱相权 ②中央:尚书台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制”(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③地方:郡国并行制度(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到推恩令(汉景帝) ↓ ↓ 削弱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 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制度 唐 ①中央:三省六部制【结构】 【特点】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三省相互牵制监督 【作用/影响】①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中央行政制度创新,历朝沿用 【注】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②地方:道州县三级制、设节度使(名朝廷藩镇*军事)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1.丞相(行政)“百官之首”→统率诸卿 2.御史大夫(监察) 3.太尉(军事*虚设) 相互牵制 尚书令侍中 (中朝*决策) 皇帝 三公九卿 (外朝*执行) 中书省(草拟/决策)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具体部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夏: (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姒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 1、夏禹45年 2、帝启2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28年--(羿-寒浞) 6、少康21年 7、帝杼17年;

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 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 皋l1年; 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商: 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 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 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 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 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 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西周:

(通史版通用)新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

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对应学生用书第291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 映明朝废丞相后( )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 A[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 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这在材料中却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 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 )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B[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 素,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3.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此后,元、明、清各朝 因之。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 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 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 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 A[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此,宋朝采取的

中国5千年历史朝代表大全

(夏前21世纪)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前16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晋文公(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楚庄王(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宋襄公(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秦穆公(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 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齐、楚、燕、韩、赵、魏、秦) 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齐国国君世系表

次序谥号名世系在位时间 年 数 备注 1 齐太公尚炎帝后裔前1046年—前 1015年 32 即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姜子 牙 2 齐丁公伋尚子前1014年—前 976年 39 3 齐乙公得伋子前975年—前932 年 44 4 齐癸公慈 母 得子 前931年—前880 年 52 5 齐哀公不 辰 慈母子 前879年—前868 年 12 其名一作不臣 6 齐胡公静慈母子,不 辰弟 前867年—前860 年 8 7 齐献公山慈母子,静 弟 前859年—前851 年 9 8 齐武公寿山子前850年—前825 年 26 9 齐厉公无 忌 寿子 前824年—前816 年 9 10 齐文公赤无忌子前815年—前804 年 12 11 齐成公脱赤子前803年—前795 年 9 其名一作说 12 齐前庄 公 购脱子 前794年—前731 年 64 13 齐釐公禄 甫 购子 前730年—前698 年 33 一作齐僖公 14 齐襄公诸 儿 禄甫子 前697年—前686 年 12 15 齐前废 公 无 知 购孙,年子前686年 1 父夷仲年(夷为字,仲为排行, 年为名) 16 齐桓公小 白 禄甫子,诸 儿弟 前685年—前643 年 43 春秋五霸之一 17 齐中废 公 无 诡 小白子前643年 1 一名无亏 18 齐孝公昭小白子,无 诡弟 前642年—前633 年 10 19 齐昭公潘小白子,昭 弟 前632年—前613 年 20 20 齐后废 公 舍潘子前613年 1

21 齐懿公商 人 小白子,潘 弟 前612年—前609 年 4 22 齐惠公元小白子,商 人弟 前608年—前599 年 10 23 齐顷公无 野 元子 前598年—前582 年 17 24 齐灵公环无野子前581年—前554 年 28 25 齐后庄 公 光环子 前553年—前548 年 6 26 齐景公杵 臼 环子,光弟 前547年—前490 年 58 27 齐晏孺 子 荼 杵臼子,阳 生弟 前489年 1 28 齐悼公阳 生 杵臼子 前488年—前485 年 4 29 齐简公壬阳生子前484年—前481 年 4 30 齐平公骜阳生子,壬 弟 前480年—前456 年 25 31 齐宣公积骜子前455年—前405 年 51 32 齐康公贷积子前404年—前379 年 26 前391年,被田和放逐于临海 的海岛 2、作为诸侯的田齐 次 序 谥号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 1 齐太公和前404年—前384年21 前386年,被周安王列为诸侯 2 齐侯剡剡前383年—前375年9 3 齐桓公午前374年—前357年18 4 齐威王因 齐 前356年—前320年37 前334年,称王 5 齐宣王辟 疆 前319年—前301年19 6 齐湣王地前300年—前284年1 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7 齐襄王法 章 前283年—前265年19 8 齐王建建前264年—前221年44 前221年,秦灭齐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 (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1(1)

中国历代帝王世系表 (上古——周) 上古时代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 夏朝(约公元前2146-1675年)共统治466年 建都:安(今山西雯县) 夏始于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 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 制社会。夏朝姒姓。 宗神夏禹姒文命(黄帝的玄孙)在位45年 夏启姒启在位29年 太康在位29年 仲康在位13年 相在位28年 寒浞(亲信,篡权)在位40年 少康在位21年 杼在位17年 槐在位44年 芒在位18年

泄在位21年 不降在位59年 扃在位21年 胤甲(又名廑)在位21年 孔甲在位31年 皋在位11年 发在位11年 夏桀姒履癸在位52年 商朝(约公元前1674—公元前1117年)共统治557年,历三十帝。 建都:朝歌,又名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庙号/谥号年号姓名在位 商太祖汤子天乙 30年 商代王太乙子以跌 1年 商哀王外丙子胜 2年 商懿王仲壬子庸 4年 商太宗太甲子至 12年 商昭王沃丁子绚 29年 商宣王太庚子辩 25年 商元王雍已子密 13年 商中宗太戊子伷 75年 商孝成王仲丁子庄 11年 商思王外壬子发 15年 商前平王河亶甲子整 9年 商穆王祖乙子藤 19年 商桓王祖辛子旦 16年 商僖王沃甲子逾 5年 商庄王祖丁子新 9年 商顷王南庚子更 6年 商悼王阳甲子和 7年 商世祖盘庚子旬 42年 商章王小辛子颂 3年 商惠王小乙子敛 10年 商高宗武丁子昭 59年 商后平王祖庚子跃 11年 商世宗祖甲子载 33年 商甲宗廪辛子先 4年 商康祖庚丁子嚣 8年 商武祖武乙子瞿 35年 商匡王文丁子托 13年 商德王帝乙子羡 21年 商纣王帝辛子寿 30年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演变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1) 含义: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 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2)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新发展→明空前强化→清到顶峰。 ⑶两对矛盾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对矛盾展开, 即: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 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掌握。一方面,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 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相权、宦官专权、 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最能体现国家机器特征的是两种机构:官吏和军队。官吏任免权和军权是国家权力中最基本的,这两 个权力能否集中到中央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键。 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 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 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 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 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 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 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 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 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 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 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 (5)历史评价: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B、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C、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D、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E、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制度愈来愈加强,并且逐渐趋于反 动,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新中国朝代顺序表

最新的中国朝代顺序表 2010年03月28日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

中国历代世系——十六国

中国历代世系——十六国世系介绍 ●304年——439年,始匈奴贵族刘渊建汉止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共一百三十多年间。此阶段内迁各族统治者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格局中纷纷建立政权。以383年秦晋淝水之战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十六国各国世系。【皆为在位时间】 【一】汉【匈奴】【306-318】 ①光武帝刘渊【306-316】——②昭武帝刘聪 【316-318】——③灵帝刘架【318】 【二】前赵【匈奴】【318-329】 ①秦王刘曜【318-329】 【三】成汉

①武帝李雄【314-320】——②幽公李期 [334-338]——③昭文帝李寿【338-343】——④归义侯李势【343-347】 【四】前凉 ①昭公张室【314-320】——②成公张茂【320-324】——③文公张俊【324-345】——④桓公张重华【346-353】——⑤威公张作 【354-355】——⑥充公张玄靓【348-359】——⑦归义侯张无锡【363-376】 【五】后赵【羯】

①高祖石勒【319-333】——②海阳王石宏【333-334】 【唯一自知之明的禅位皇帝】——③太祖石虎【334-349】——④彭城王石遵【349】——⑤义阳王石鉴【349】——⑥新兴王石袛【350-351】 ——⑦武悼天王冉闵【350-352】【冉魏】 【六】前燕【鲜卑族】 ①文明帝慕容皝【333-348】——②景昭帝慕容俊 【348-360】——③【360-370】幽帝慕容暐 【七】前秦【氐族】

①惠武帝符洪【350】——②明帝符建【350-355】——③ 厉王苻生【355-357】【暴君独眼龙】——④宣昭帝苻坚 【357-385】——⑤哀平帝苻丕【385】 ——⑥高帝苻登【386-394】——⑦后主符崇【394】【八】后秦【羌族】

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拥有最大的,一般来说无上的权力。大多数独裁的君主是世袭的,少数是选举出来的(比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有时,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不仅是世俗的首领,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领。 与一般流行观点相反,中国从秦朝至清朝的皇帝们并不是独裁君主。虽然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子,有为全国祭天地,祈五谷的义务,但是从秦代以来,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官僚体系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虽然明清以来皇权不断扩张,但是仍然同西欧的“绝对君主制”不同。认为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来被建构而成的。 1912年满清王朝灭亡,同时君主专制制度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君主专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商鞅变法以来到清朝灭亡,君主专制度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禁要问,它是怎样产生的?它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下面笔者就对君主专制制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从根本上来说君主专制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过了四百年之久的混战以后,人民迫切需要一个统一国家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各国无不进行变法,其中尤以商鞅变法为著,而他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君主专制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除了客观规律外,有没有主观因素呢,显而易见是有的。至少有两点,一是,地主阶级的产生和兴起;二是,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周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地主阶级产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他们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们迫切希望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从而获得对对土地的所有权。而此时法家思想方兴未艾,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法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然而它得最终母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说的准确点就是为君主一人服务的。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叫君主如何来“驾驭群臣”的,可谓“南面之术”,实际上是君主的教材。 君主专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反映了君主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支配。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1介绍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立”。 2制度特点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1、经济基础稳固:经济基础主要在于两点:国有土地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家庭为单位分配耕地,以户籍制、连坐法将农村人口固定在土地上耕作并便于收税,以郡县制建立遍及全国的等级官僚管理系统,如此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宋朝外,各朝均以此土地制度为基本国策。经济制度是古代各朝的生存根基,各王朝后期均发生经济制度动摇,导致流民增加,各级官僚脱离上级控制,进而瓦解君主专制。普遍认为其瓦解原因一般为:人口增加、农户土地被官僚兼并,税收高于农户生活成本,大天灾。 2、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同时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3、皇帝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官僚制度的趋向是皇帝任用亲信随从以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相信的是身边的仆从,而不是正常的决策行政系统。针对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办事机构,常采取两种方法以制约其行政职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权。因此,秦汉时代建立的丞相三公九卿制度,魏晋时代就被尚书取代;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元代的中书省制度;明代的内阁、清代的军机处,同样是内朝挑战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决策制度,有朝议制度、谏议制度,而这些在内朝决策中荡然无存。 4、中央对人身控制严密:(1)最早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如“什伍组织”,把百姓编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为一什,以5家为一伍,什有会长,伍有伍长,对基层进行控制,有上报制度、惩罚制度);再如商鞅“连坐法”,把伍、什通过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一般来说,郡县长官为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之下有乡(10亭为一乡)、亭(10里为一亭)、里(25家为一里)、什、伍等组织,它们管理人民、土地和赋税,使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动的可能。 3定义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政体。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君主专制是中国封建王朝的产物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君主专制政体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君主(常称皇帝或国王,女性称女皇或女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序告诉君主如何行使权力,虽然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在君主独裁制中,君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