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又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案例一:数学

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估算意识和计算能力。

3、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二:体育

1、能说出双杠运动的锻炼价值及特点

2、通过练习,能初步掌握双杠基础动作方法,学会支撑、悬挂、摆动、坐杠的动作方法,男生学会杠中单腿后摆转体1H()度成外侧坐,女生学会坐杠侧摆越成俯撑

3、学会自我保护与帮助方法,增强安全意识,获得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