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国画作品欣赏

王雪涛国画作品欣赏
王雪涛国画作品欣赏

王雪涛国画作品欣赏

《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他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花鸟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上世纪80 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花鸟画》,王雪涛别具一格的花鸟技法被重点收录其中。

在现代写意花鸟画家中,王雪涛以其60 余年不倦的艺术探索,形成了健康灵动、题材多样的一派新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其在画艺图变和画理研求中亦颇有独到之心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承者众多,画风影响颇为广泛。他的艺术成就已形成一代风范。1987 年,他的夫人徐佩蕸先生毅然将家藏的二百余件作品,捐献给济南市人民政府,同年10 月,《王雪涛纪念馆》在趵突泉公园的沧园落成。二十年来为无数观众所欣赏,为学者提供借鉴。

雪涛先生因其酷爱绘画及大自然之生灵,16 岁时便辞家赴保定求学于直隶省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这座学校是上世纪初在北方培育绘画人才上,颇具声名的师范之一。他在刻苦攻习绘画时,天就的资质与秉赋已初露端倪,毕业后,在同好资助下只身赴京,于1922 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其时,北京画坛正面临泥古危机和力图变革的复杂时代,而他是最早接受现代艺术教育的画家之一。

前此,中国学术界已受西学东渐之影响,世纪初,蔡元培又力倡美育,反对陈陈相因、泥古不化的艺坛旧习。艺专系科设置及教学方法均采其长。林风眠出任校长之前后,各名家如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萧厔泉、凌文渊、王梦白、陈半丁、黄宾虹等均在校执教。而林风眠又特聘齐白石及法籍教员柯罗多(Andre Claudot )。学生虽分入各科系,但随师听课、习课各采其长,倍加努力。雪涛恰得机遇求教于诸大家,心追手摹,广学所长,尤为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大师之喜爱,其与未来之妻徐兰贞仰慕闻一多,并从学于闻一多教授之美术史;亦受柯罗多之偏爱。这种广采、广学亦非只博取于众师长,尤应提及的是,求学时在艺专学友中还曾成立过颇具影响的《九友画会》,其成员擅画西画、国画者兼而有之,彼此切磋、砥砺互有补益。

当时,京城书肆、画铺众多。1925 年又值故宫开放,文华殿常陈列宫廷藏画,饱览、借观、借临古人画作机

会颇多,得以悉心研求前人真迹或珂罗版之精良印刷品是师之二也。

他深得诸师长厚爱,兹举故实一则或可想见当初。1923 年至1924 年间,他与《九友画会》同好徐兰贞相恋,同拜齐白石为师,白石翁即为王庭钧更名雪涛,为徐兰贞更名佩蕸。1928 年3 月,王、徐成婚,由图案系主任黄怀英主婚,婚宴在藕香榭举行,并特约闻一多及柯罗多先生赴宴。三日后,柯罗多又在私寓回请王、徐。半丁先生为其作画祝贺,而白石翁因藕香榭而为雪涛赐题斋馆名为藕华楼,并治印相赠。王雪涛自幼喜爱写生,受师长王梦白影响又长于默记(或谓默写),他将默写特长与笔底功力结合,因而其写生画稿真可谓“速写”。除大量花卉、树木写生各具形态、特征鲜明之外,且擅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形态,无论迅疾飞掠的鸜鹆喜鹊、步步机敏的雄鸡或白鹇,抑或展臂捕虫的螳螂,均可夺物精魄,无不具有灵动之生机。雪涛笔下的翎毛、草虫、花卉、鳞蚧,造型准确,特点鲜明,似乎是活生生的再现。除却积年而成的深厚功力之外,其自觉与不自觉受到西洋写实画法之影响也是确实无疑的。

他曾认真谈述花鸟画在意境创作中画情、画理、画趣之关系,他认为情和趣是画家自身的感情。“中国绘画传统是注重写意的,如同京剧艺术一样,不拘于机械地再现对象,更要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着意于创造意境以感染观者”。“一

幅画的内容是好的,但总要有情趣才能打动人心。要画得引人生情,画家要先自动情。”这一认识已将画情、画趣提高到审美范畴,“夺造化而移精神”,借物寄情、缘物写心,将主体精神寄托于画笔和笔下之形象,表达出画家无限的情思,并以此给予观赏者以艺术之美的感受。

他很重视笔墨技巧,对徐青藤、陈白阳、王梦白以及石涛、八大有着认真、精细的研究。从他大量墨笔册页以致大幅创作中均可见其精研之道。但他认为笔墨技巧应随学识和画艺的增长积年而成、自然生发,不主张单纯为求笔墨而习练,更不主张卖弄笔墨。故此,他虽曾追摹师长师曾、梦白、白石、半丁诸家技艺,也曾在数十年中不断临写前人墨迹,但并不囿于成法。他主张“师造化、师古人、师师长”,意在融会贯通而能得其心源。

画家个人的气质和秉赋,对画风之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雪涛对多彩的自然界生就无比心爱,他认为: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都是有“灵性”的,“非人独有也”。这一信念在其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未曾稍减,甚至达到爱恋痴迷的地步。这一由衷的信念是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感悟,是审美意趣之体现,而非常人所能领略者。可以说,他更多地发展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心灵感受。如此至诚至爱,流诸笔端,自然幻化出艺术之美和盎然之生气。他的画笔虽也摅发个人胸臆,然而却也时时不忘以画中之情趣启迪观者心扉,使人

发现未曾关注过的机趣。每见其画作,总让人强烈地意识到似乎画家与观者间在无言地进行着对话,在交流着彼此的感悟。王雪涛的这一艺术特征十分鲜明,他的画作取材十分广泛,甚至蜘蛛、蜥蜴、龟、蛇之属均可入画,随意命笔,各有生机而妙含天趣,首先与这一信念密切相关。当他年届八旬,病苦缠身之际仍然怀有童稚般的激情,似乎在他与养育万物的自然之间真的达成过默契。

王雪涛自身画风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受王云影响尽人皆知,兹不具述。今仅从白石老人为其画作的部分题识中亦可见其端绪。30 年代初的白石喜作荷塘,雪涛亦画荷塘;白石喜画不倒翁(自称“打不倒的好汉”),雪涛亦追随其作,笔法几可乱真。1931 年白石在雪涛画荷塘上题曰:“作画只能授其法,未闻有授其手者。今雪涛此幅似白石手作,余何时授也?”褒耶?谪耶?

1933 年白石翁为雪涛书画合璧册上题道:“雪涛仁弟近画大似白阳、复堂流辈,因题一绝句……吾贤下笔如人意,羡汝成名鬓未丝”。其评价寄托了多少期望!其题识显然与二年前大不相同。1935 年,白石又在雪涛摹白阳山人卷上书跋:“前朝白阳山人长于花草,一时名振后人,师之者众,皆能栩栩自许。得其笔姿秀雅者,惟吾贤”。1934 年他在雪涛杂画册上题曰:“蓝已青矣”。足见雪涛在技法上,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的迅速成长过程,同时亦可看出齐白

石对王雪涛脱胎于自己画技、别图新径的喜悦与鼓舞。白石老人寄厚望于后学,不愧为大家。齐白石毕生都十分喜爱和器重王雪涛的人品和才分。从不断为雪涛作画、题画、治印、大量书信往来,以及50 年代白石画过不少草虫册页均指明由雪涛补景的桩桩交往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从30 年代以后雪涛似乎已全然脱离了白石“画风”一事来看,可谓雪涛深深得其画理,自寻险路攀爬,而师生情谊几无间隙矣。

王雪涛从事小写意花鸟创作,取材广泛,尤其擅画草虫。近世,如称其“尚无来者”绝非过分之誉。雪涛翎毛、禽鸟画题亦灵动有致,这不但得力于王云、华新罗,而更多的是源于对自然界的深切体验,笔下之形象总能以拟人化的手法而传情脉脉。论者常谓其作为“雅俗共赏”。他设色明快响亮、形象灵动秀丽,虽雅而非孤芳自赏,虽俗而绝非俏媚。他没有步其源远流长的离象得神、离形得似的传统,而是在形似之间求其神似,或可谓似与不似间求似。这一点充分表明着他将本体的自我精神寄托于笔下形象而转达给观者,特别是他并非只偏重于自我表现,而是通过画面产生一种和众多观者共通共鸣的情思。画是曲高和寡为好,还是赢得更多方家及普普通通的观众为好,我想他胸中自有决断。在他时时不忘表达生机时总能转达人类自身的审美情趣,因而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

王雪涛博学多识、才思敏捷而又虚怀若谷,特别

是50 年代至60 年代初,在广取传统画法之长的同时,也不带偏见的汲取西方绘画的理论和实践之长,在运用于中国画画理、画论的探求中总结出独到的论点。他将中国画结构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主线、辅线、破线”相辅相生的关系,并

加以引伸。在一幅墨笔牡丹画稿上曾题曰:“破墨法”,并注“泼误破”。以其

多年的绘画实践,简捷地将千年以来为人所难于辩清的古人“泼墨”一派做了肯定的释解。中国画特重气脉、韵致,气脉之开合、流转关乎整幅作品之成败。众多前人各有体验和阐发。而王雪涛则将其中国画的基本法则中章法、布局概括为“引、伸、堵、泄、回”;这看似简单的“五字决”,却都是源自中国画的基本立意之“气”而生成。他不但将五点运

用于自身的创作同时也以这五点评述大多数古人、近人和今人之作,甚至西洋画家作品。他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从不以虚饰之词和故弄玄虚的语言教育学生。他总是以平易,浅近的口语将深邃的画理平平白白地表述,简洁易懂。而要深究其理,则又变化万千。古今中外画理相通之处颇多,深加理喻,幻化为个人之长,画法则变化无穷,画风自成矣。他的这种讲论风格并不一定关系着“民间意识”,但却能使学

养深浅不一的学子均能得到启迪,而初入学门、学识尚浅薄者,切勿将其视为掌握技法之捷径而滥作阐发。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作者:风行者 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初字渔邨,后字子琛,号桃坞居士,江苏苏州人。家为吴中望族,收藏宋元古画甚富。早年从舅父学医,1917年后从李醉石、周乔年学画,并向顾鹤逸请益。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任苏州美专校董会主席。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1930年发起组织桃坞画社。1948年被聘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评奖委员。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被称为“三吴一冯”。1949年赴香港。1966年应张大千之请赴台北,任教于台湾艺术学院国画系。1972年迁居印度尼西亚。 吴氏擅画山水竹石,亦能书法。山水远宗董源,近师董其昌,布局规矩,笔墨清秀,气格纯正。竹石师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无明清文人习气。书法先习董其昌,后转攻米芾,韵致儒雅不俗。建国后,居香港,卒于印度尼西亚。作品多数流散海外。著有《客窗残影》、《吴子深山水竹石集册》等。

林阴日夕佳1942年作 《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水邨图镜片设色纸本1941年作识:拟赵沤波水邨图。辛巳冬仲为牧轩仁兄姻大人雅属,华源。 印鉴:吴华源印(白文)、子深书画(朱文) 寒岩雪霁立轴设色纸本戊子(1948年)作 款识:寒岩雪霁。拟盛子昭笔,要在笔意挺而不犷,设色淡而能厚,寒山寂寞之景不减春江花月也。戊子夏至后五

吴昌硕绘画赏析

xx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 “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搞篆刻的人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他喜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有这样的书法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

南宋画家萧照国画作品欣赏

南宋画家萧照国画作品欣赏 萧照(公元12世纪),南宋画家。字东生,濩泽(今山西阳城)人,生卒年不详。靖康间(1126-1127)金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中原人民纷起抵抗,萧照在太行山参加义兵,一日遇李唐逃乱至此,萧照素慕李唐画名,即拜李唐为师,并随之南渡至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李唐感其德,尽以所能授之,照画艺大进。绍兴(1131-1162)中,补迪功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擅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其姓名作石鼓文书款于树石间。尤长异松怪石,所作苍浪古野,“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其画笔健墨重,皴法遒劲,苍莽葱郁,气势雄伟,酷似李唐。传世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卷,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山居图》卷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秋山红树图》册页藏辽宁省博物馆;《山腰楼观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萧照《山腰楼观图》轴,绢本,水墨画,纵64.3厘米,横40.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右侧,仅画江水、浅滩、远渚、烟树。山间一条小路迂回盘旋,经前峰山腰渡口直抵后峰山巅,临近山巅处有一片楼台亭阁,一登山行人已走近。右下临水山岩上两人指看远方美景。左侧最高峰画得半壁实半壁虚,虚处乃为江上为气所迷,上升成岚,后面还添上几座淡淡峭峰,启人高远不可测的“仰止”之叹。山际径路盘曲,有两人策

杖而上,而楼观却深深埋藏在山坳幽谷中。近山浓重,远山清淡,又形成虚实对比。此图无论从山石林木之笔法造型,尤以运用秃笔重墨及小青绿设色技巧来看,在在皆显示出萧氏亦步亦趋地追随李唐,并细谨地诠证李氏技法。也或因在笔墨表现上无法超越前人,萧则在章法上寻求突破,改变北宋主峰鼎立中央位置的固定法式,尝试描绘山峰的侧面。幅中劲峭雄峙的主峰已然旁移,占满全幅右半,山势蜿蜒直上,楼观、瀑泉、山径、树石之布列皆集于右半边,此为画家所表现之“实”处,而山巅由右往左方横向延展则愈远渐虚澹,以烘染代替勾皴,演为远山,另隔岸河坌及烟雾中隐现的丛树和水等,则为画中之“虚”。设色画长山复岭,路径萦回,林木蒙密,山顶屋宇在隐显之间,下方沙滩渔艇,石壁飞泉,布置得宜,各具臻妙。前景巨树三株,多欹曲之势,双钩夹叶树填染青绿色,山石之斧劈皴法以重笔浓墨勾画,通幅之笔墨设色与李唐之《万壑松风》、《江山小景》有逼似之处。名款“萧照”二字楷书于幅中央之树石间,则与《西湖志余》所载相同。另旧亦谓其颇知书,并“以姓名作石鼓文书”。幅内除清宫鉴藏印外,亦有收传印二,一为明内府“司印”半印,一“慧辩知贤印章”则不知为何人所钤,待考。 江边,一座大山耸然而立,石块的质地如此坚硬,营造出几千几万吨的重量感,因为如此的稳固,彷佛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静立于此,看尽了人间的世代交替。这一天,二位相交

国画精品教案

第一课国画工具材料与笔墨介绍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对民族绘画的感情。 2认识干湿浓淡墨色。认识中国画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认识中国画特点。 2,墨分五色的认识。 三、准备:毛笔、墨汁、调色板、旧报纸、宣纸、抹布。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国画。 (二)新授: 1、介绍中国画: 中国画是我过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称国画。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介绍工具: a)笔:羊毫笔、狼毫笔、白云笔。b)墨:有松烟、油烟。c)纸:宣纸--生、熟。d)砚:砚用的是石头。e)色:可用水彩颜料代替。 3、各种工具的保管方法。 分类: 1,题材:人物、山水、花鸟。2,方法:工笔、写意。 墨分五色: 焦、浓、重、淡、清。 笔法:中锋,侧锋。 分辨: 浓淡墨。中侧锋。干湿画法。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三)小结:讲评。

第二课墨与彩的韵味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三、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与王一亭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路15号,寸土寸金,大厦林立。一栋古旧老宅,局促其中,却独有一番韵味。一百年前,陆家嘴还叫烂泥渡路,吴昌硕租下这几间破屋子,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他的十三个徒弟,齐白石、张大千···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齐名。弟子齐白石,60岁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师吴昌硕,得名更晚。40岁的时候,吴昌硕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而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无顶戴红缨帽,一身葵黄色官袍。他刚刚交官回来,袍服未去,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副穷酸相,被任伯年碰个正着,画家大笔一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潜行仕途多年,他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倒是在纸笔刀石间,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对于

刻印,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家境清贫,村前小溪的石头,破旧的方砖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废铁破钉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划破了手指,伤口很深。乡间缺医少药,烂了很久,左手无名指竟少了一截。 钝刀刻印极需功夫。吴昌硕十几年修炼,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为其日后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吴昌硕没学过不敢画,在老师执意下随意几笔,竟落笔非凡,用墨浑厚。任伯年只说:“你已经在我之上了。为官不达,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却从不酸寒。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讥笑他,他不理会,越发随心去画,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红画花卉。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古拙、腴润。他的梅花,冷艳、浑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历经宦海沉浮,家仇国恨,走过兵荒马乱的吴昌硕是个文人,他的画却不似旧代士大夫那般纤弱。他的画饱满向上,苍茫有力,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68岁,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国画欣赏

国画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上述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清方熏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

国画教案.doc

国画《枇杷》教案 国画教学:枇杷图 活动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 活动准备: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

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 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 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国画《寿桃》教案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寿桃的知识,学习写意国画的知识,用写意国画表现寿桃。 2、感受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中国画表现寿桃的写意画法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寿桃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欣赏樱桃 三、交流 1、寿桃的生物性。 2、寿桃造型特点。 3、寿桃色彩特点。 四、探究画法 1、学生读画,交流画法,总结写意国画的特点。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小学生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方式 第一节现阶段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由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加,课外活动日益增多,与学前阶段相比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审美意识虽然没有完全形成,但也已经出现萌芽,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在色彩方面他们大多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在欣赏美术作品方面,学生对美术作品中形象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轮廓上,却很少考虑作品的结构和意境。小学中年级学生处在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渡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作品的欣赏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够准确把握。并且他们由于难以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使得其对画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 第二节探究体验作品内涵已掌握欣赏方法 一、恰当提出问题引发心境共鸣 创新性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智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紧紧把握机会探讨问题,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生通过国画欣赏课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品位和创造,是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国画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对作品无休止的讲解,而对于欣赏方法却涉及的相对较少,就使得学生在欣赏某一幅作品时非常的盲目,不知道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去进行欣赏和学习,审美能力得不到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国画欣赏与多种学科的整合、选择、有机组合优秀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性学习策略,使小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小学中国画欣赏课教学。 二、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手段掌握欣赏方法

艺术欣赏:欣赏中国画从哪几方面入手

艺术欣赏:欣赏中国画从哪几方面入手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 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 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 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 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 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 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 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 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 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点、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 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 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 像仅仅仅仅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像与不像 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来说,看画一般是看画面 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 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 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 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

小学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作品赏析 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答:(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 答:(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

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3、《游春图》 答:《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擅长画车马,所作山水画“咫尺千里之趣”(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游春图》表现了阳光和煦的春天效原,远岫葱翠、水波荡漾,人们或在堤上策马纵游,或漫步林间,或泛舟碧波情景。在画法上勾线甚细,随以色晕,是青绿山水的先驱。 4、泼墨仙人图 答:《泼墨仙人图》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 梁楷是一位富有个性勇于创新的画家,画中 表现的是一位高僧的形象,在技法上以阔笔、 酣墨泼洒出仙人的醉态,仅用细笔传神地勾 了仙人的五官,寥寥几下把紧凑一堆的眉眼

写得极其闲逸自在的样子,醉后潇洒的神情自然而生动。坦胸露腹,蹒跚中见稳实的动态刻划得恰如其份。梁楷用大块面的泼墨捕捉住仙人的整体感,仿佛是一尊雕塑,梁楷的泼墨大写意人物画给后世画家得到启迪。 5、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答:(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3)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 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6、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答:(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 隐遁山林。(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 景象。(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 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 人隐逸的主题。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

中国画赏析知识讲解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讲究写实写意,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是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传统中国画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它源自远古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经过青铜器的铸就,发展到战国的壁画、帛画时已趋成熟。受过秦砖汉瓦的熏陶,与中国特有的书法同源,有盛唐的青绿丹青,有着篆、隶、楷、草、行的线条之美,有五代、北宋的工笔花鸟之妙,有宋、元的山水之神韵,有明、清文人之笔墨胸襟,有中国与域外交流碰撞的艺术火花,有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更有着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陶冶之魂,现在,又在经历着新时代文明的洗礼。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既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长河,又是一条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时俱进的东方之龙。它的生命之树长青。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中国的笔墨纸砚还存在,只要中国的炎黄子孙还存在,只要中国人的审美情节还存在,中国画就会永远存在、发展下去。传统的中国绘画,在新的世纪

中仍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画狭义地说是用毛笔、墨、颜料画在宣纸或绢(帛、壁)上的,广义地说包括漆画、木刻版画、民间年画等不同绘画形式。题材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各有蹊径,自有特色。人物画从晚周至两汉、魏晋、唐、五代、两宋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种。五代、两宋期间,中国画流派繁多,成为高度发展的阶段。元代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兴盛。明、清和近代,重视笔墨,大体承袭前规。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少革新创造的画家。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超的表现力,并与诗、书法和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它还有独特的装裱形式(卷轴画、册页、扇面)。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就是用笔和用墨的问题。宋以后,“笔墨”的含义已经不是单纯的笔或墨的名称,笔墨之中反映画者的思想情趣,因而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这是符合中国绘画传统的发展和特征的。丰富而优秀的绘画遗产可以证明传统的形式技法主要是一个笔墨问题。 所谓“笔”是指线、点、面,而线条是主要的;所谓“墨”是指浓淡深浅(包括色彩),而水墨是主要的。线条和色彩(墨分五色)原是构成中国绘画的主要因素。 怎样描画线条,即是怎样用笔;怎样掌握水墨(色彩),即

吴昌硕的北京,齐白石的上海

吴昌硕的北京,齐白石的上海 2011年12月19日出版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刊登有《大师不了情》一文,文章作者对吴昌硕和齐白石二人一段所谓的佳话应是杜撰。文章说,1921年秋天,齐白石慕名到上海专访吴昌硕,本来要拜师的,吴昌硕不许,谦虚的吴昌硕为之写了《齐白石润格》。并且,二人合作了一幅《竹石双寿》图。 齐白石比吴昌硕小20余岁,其大写意花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民国年间就有“南吴北齐”之盛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又逐渐固定成“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的美术史范式。因为齐白石多次在诗文里提到吴昌硕,敬佩有加,颇有五体投地的味道,并且,当年刚刚定居北京的齐白石,的确是通过“染仓室”主人陈师曾的指点和帮助,认识和学习吴画开始“衰年变法”而成功的,所以,好事者不少下工夫考证和钩稽二人的关系。可是,过去许多资料琐碎而不清楚,尽管曾有人捕风捉影,但是,湖南省政协编辑的《齐白石研究大全》,关于画家与他同时代的人列出不少单篇,而独没有《齐白石与吴昌硕》的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诚然,《齐白石研究大全》的 —1—

主纂者头脑是清醒的。因为,老辈胡佩衡、王森然,与齐白石交往最多,对他的人际关系即人脉,着力梳理最用功。而胡佩衡先生明确说过齐白石,“对他影响最大的画友是陈师曾,使他最崇拜而没有见过面的画家是吴昌硕。”(《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作为海派宗师,吴昌硕去过北京吗?去过,他至少去过两次。 先生文孙吴长邺所著《我的祖父吴昌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年谱简编”中记载:1894年,51岁的吴昌硕,二月在北京,以诗及印谱手赠相国翁同龢。三月,治“迟云仙馆”印一方,边跋曰“甲午三月,薄游京师,下榻倩寓斋,临别刻此。昌硕”。当年中日战争爆发,他随吴大澂督师北上辽东。 第二次是1910年夏天,67岁的吴昌硕由寓居地苏州辗转到武汉,再走京汉铁路过郑州黄河铁桥去北京,诗以记之,“抵京后,下榻友人张弁群(查客)家,遍游名胜古迹,极诗酒之雅、诙谐之乐……又为期仲跋毛公鼎拓本。” 夫子再去北京还有个插曲。《陈半丁年表》说,原来在上海随吴昌硕学画的陈半丁,40岁后应金北楼之邀赴京,先寄食于显贵之家。他为肃王府主人画像后,开始京师鬻画生涯。万事开头难,陈半丁在场肆之间颇艰难,吴昌硕这次到北京,就是来亲自为弟子“把场”的。他在琉璃厂当众为陈半丁书写 —2—

国画的内容涵义及欣赏

国画的内容涵义及欣赏 欣赏中国画要抓住绘画的常理与绳纲。何为绳纲呢?笔者认为,谢赫提出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张彦远“载其容,备其象”;荆浩“六要”原则;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等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以谢赫的“六法”为基础,提出欣赏解读中国画要注重作品的气韵、笔墨、构图和形式,掌握方法后,才能真正读懂作品的底蕴和内涵。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一、欣赏作品要看气韵 早在1500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 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原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呆板矣。”清方薰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由于历代艺术家的分析、总结,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宗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二、欣赏作品要看笔墨 “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

【国画】名家绘画:古典人物作品欣赏(竹林七贤)

【国画】名家绘画:古典人物作品欣赏(竹林七贤) 李晓白1958年生,广东新会人。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白云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青年美协常务理事,岭南美术专修学院教授。 张惠斌,山东济南人,1942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 郭有河,1963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和北京画院高级研修班。1993年《太行山情》获北京市第一届国际绘画艺术大展优秀奖。 冯远,中国画家、教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司和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

沈道鸿,1948年出生于成都。现为成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广州、成都深圳举办过十一次个人画展。 萧和,1948年11月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扬州,现居南京市。自幼师从著名画家亚明,擅长中国人物画,兼擅书法、鉴定。画风清新洒脱,富书卷气。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程大利,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韩敏,浙江杭州人.1929年出生。幼承庭训,耽心翰墨。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专事连环画、年画创作,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上海书画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文史馆馆员。王明明,山东蓬莱县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

王雪涛国画作品欣赏

王雪涛国画作品欣赏 《王雪涛,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王雪涛是现代中国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他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花鸟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上世纪80 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花鸟画》,王雪涛别具一格的花鸟技法被重点收录其中。 在现代写意花鸟画家中,王雪涛以其60 余年不倦的艺术探索,形成了健康灵动、题材多样的一派新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其在画艺图变和画理研求中亦颇有独到之心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承者众多,画风影响颇为广泛。他的艺术成就已形成一代风范。1987 年,他的夫人徐佩蕸先生毅然将家藏的二百余件作品,捐献给济南市人民政府,同年10 月,《王雪涛纪念馆》在趵突泉公园的沧园落成。二十年来为无数观众所欣赏,为学者提供借鉴。

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5651378.html, 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画 作者:黄磊 来源:《新一代》2010年第03期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学生应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艺术有所了解,能够欣赏。面对一幅中国画作品,要如何来欣赏?如何来评价?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欣赏时不会言之无物?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笔墨;衡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74-01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较之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并且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做为一个中国人,做为学校美育的一方面,学生们如果对中国画一窍不通,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所以做为一名美术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中国画。 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欣赏一幅国画作品并不是容易的事。面对一幅作品,学生要么无语可说:“这幅画我不会欣赏”。要么说:“画得很好”。“挺鲜艳的”。“挺像的”。只会用有限的几个词语来表达心中各种复杂的感受。国画作品在学生眼里真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而一幅中国画作品应该如何来欣赏?如何来评价?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接触的东西有限;阅历、经验有限;艺术修养有限;要学会欣赏中国画真是不容易。 因此做为教师,教学生进行中国画的欣赏时,首先要让学生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一、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特有的绘画工具:毛笔、水、墨、矿物质颜料、绢帛、宣纸等。并对这些工具的特点做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明白,正是这些特殊的工具和材料,使“笔墨”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二、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中国画的形式风格多样,不但 有人物、山水、花鸟之分,而且有工笔、写意、重彩、金璧之别,还包括有书法篆刻等,是融汇性很强的画种。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把西画的写实技巧引入中国,更是大大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的能力,使中国画进一步发展。三、最后再把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和西洋画做个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西方的绘画传统是写实的,它强调准确的再现物体,因此容易看懂些。而中国的绘画传统是写意的,受中国哲学、美学观点的影响,不要求象照像那样非常逼真,而是借景借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气韵生动”,讲究“神似”。西方绘画是大自然的再现,而中国画却是对大自然的一种融入了自我的再创作。不特别看重形象的视觉真实,不执着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如比例、透视、结构、光影等。而是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因此,当人们在清代八大山人和现代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中看到那些似鸟非鸟、似花非花、似虾非虾,笔墨酣畅的艺术形象时,能被艺术形象强烈的个性所感染。

《国画经典》特别推荐——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一)

《国画经典》特别推荐 ——陈振江山水画作品赏析 (一) 1956年生于北京房山区,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承于张仁芝,赵树松、王超、黄润华、李行简、焦可群、陈谋、王镛等著名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览并被有关单位收藏。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空中草原》入选《跨世纪——中国著名画家作品展览》,荣获最佳作品奖。作品《万水千山》入选《伟大丰碑——全国书画艺术展》。作品《象日谷之秋》入选山东美协主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展览。作品《东边日出西边雨》入选《新世纪第一春——全国企业界书画大展》,作品入编画集并被经济日报社收藏。作品《秋韵》入选《首届中国书画之星精品大展》展览,荣获铜奖,作品被中华慈善总会收藏。作品《秋韵》入展山东美协主办的《名士杯——全国书画大展》,荣获最佳作品奖;。作品《燕岭岚装》入选中国书画报主办的“盛世国风”中国书画年展,获提名奖。作品《燕山秋雨》入展中国石化在《历史性的跨越——前进中的中国石化》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铜奖。《太行远途》68cm x 68cm 《燕岭春晖》320cm x 125cm 《山水》100cm x 45cm

《山水》68cm x 68cm 《山水》240cm x 120cm 《山水》68cm x 45cm 《山水》136cm x 68cm 《山水》68cm x 68cm 《山水》68cm x 45cm 《山水》240cm x 120cm 注:1、如果您喜欢微信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2、如果您喜欢《国画经典》,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帐号,关注《国画经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将为您呈现更多精彩。出品人:孙静公众微信:guohua_sunjing官方杂志:《国画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