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摘要当今时代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来团结教育民众,坚定社会理想信念,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对过去的经验教训总结思考,为我们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考

邓小平曾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我们遭遇了诸多挫折,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误入本本主义的迷雾之中。尽管如此,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又一起点,过去挫折、教训仍然对我们受益无穷,特别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今天,更是引发我们无限的思考。

一、要始终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经过革命战争的实践,形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第一次结合”,然而,进入和平时期,作为实现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先行者,毛泽东的探索在良好的开局之后逐渐陷入了“左”的误区。

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他曾说:“这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

李秋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加强基层党建2010-08-30 16:20来源:人民网共0条评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是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让基层党组织书记成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基层党组织书记在基层工作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其是否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决定了一个地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水平。为此,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努力做到三个第一:要把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第一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要把落实管党责任作为第一职责。不断增强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改进管党方法,提升以党的建设总揽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要把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第一准则。带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阳光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让普通党员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先锋。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者,只有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先锋,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主流。要用真情温暖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向信仰的转变。坚持从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让广大党员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转化为自身的世界观和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要用责任约束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观念向行为的转变。围绕党员职责,提出履责目标,抓好督促落实,让每个党员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要用典型激励党员,实现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向示范的升华。大力推荐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用他们的闪光事迹引领广大党员更加积极地践行马克思主义。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沿阵地。要健全组织体系,拓宽马克思主义覆盖面。注重在“两新”组织中健全党的组织,完善党小组等基层组织体系,解决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覆盖难的问题。要规范党建工作,突出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做到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创新活动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注重新兴载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让马克思主义走出传统课堂;丰富表达形式,采取文艺创作、示范展示、情景体验等多种手段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基层党建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辅相成,共同途径在于实践,共同目的在于推动科学发展。把握好这一内在联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必定能够全面普及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改革发展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潮。 (作者系常德市鼎城区委书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心得

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 心得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信仰,成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一重大任务落实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

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把对广大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XX 设计学 设计中的生态文明——绿色设计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现今全球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在工业社会对资源的大度消耗下,资源问题也逐步困扰了全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关键的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所学的工业设计和设计学中,也有紧密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相联系的绿色设计这个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岁月中的发展行为,绿色设计理念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是一个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绿色设计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体系,而我的论文目的是为了让合理的理论体系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理论融入实践,达到理论的实际目的。 正文 选题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有绿色设计在促进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学习设计的我们,更需要了解绿色设计以及学习怎么样将这个理论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是理论融入实践形成真正的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在近些年来也成为热门话题,有关绿色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绿色设计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我搜集的文献中,已有将绿色设计理论阐述的很清楚的,在重新将这些文献资料分类整理以及理解后,我也找到了一些这些研究中的问题:对理论阐述得再清晰,却无法应用要实际中,也无法对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作用。 绿色设计的定义 绿色设计(GD, 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 ED(Ecological Design)或环境意识设计(EC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 Design)。其基本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因素并将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思想之中,将保护环境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le、Reuse,即减少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各部分组件实现可回收或重新利用化。[1]绿色设计要面向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绿色设计的起源[2] 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为减少人类消费行为对于环境产生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绿色设计成为一种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设计师道德及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 (Victor Papa Nek)出版了一本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此书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对于他的观点,当时能理解的人并不多。但是,自从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在一该次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如何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第一次从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统一起来的角度提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动作为一个当代的科学术语明确提出并给予系统地阐述。1981年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出了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件:《保护地球》,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绿色设计概念最早是由 Avril Fox和Robin Murrell于1979年在他们的 (Green Design)一书中提出的。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制定了自己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首脑会议”,大会针对过去10年来被忽视和未得到解决的一些最紧迫的环境生态问题设立了可行的时间表。生态环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自己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后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大学里面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我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1.对我生活的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自觉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思想上我自觉的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断进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也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更是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树立科学的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如下: 摘要: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 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变成物质力量。 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 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 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 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 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 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 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让群众对科学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是运用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想取 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需要借助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

1、你信仰马克思主义吗? 其中有57%的研究生表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22%的学生表示不信仰,而2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 2、你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吗? 其中只有28%的研究生表示知道,3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34%的学生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 3、你知道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只有49%的研究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内容,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发展观。 4、你关注近期召开的“两会”的焦点问题吗? 其中有65%的研究生表示关注,17%的学生表示不关注,还有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5、你平时阅读《求是》《人民日报》《半月谈》《参考消息》等党报书刊吗? 其中有10%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21%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69%的学生表示偶尔读。 6、你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传记吗? 其中有11%的研究生表示读过,有1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读,有77%的学生表示读过一部分。 7、你平时关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网站吗? 其中只有10%的研究生表示关注,而62%的研究生表示不关注,还有2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关注。 8、你会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吗? 其中有5%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有46%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49%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9、你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文章和书籍吗? 其中有7%的研究生表示经常读,35%的研究生表示从来不读,有58%的研究生表示偶尔读。 10、你对研究生阶段学校安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类必修科目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其中有30%的研究生表示感兴趣,16%的研究生表示不感兴趣,有54%的研究生则认为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共产党宣言》以尚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欧州为写作的社会舞台,早期的资本主义既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创造力,也相当程度地暴露了它令人恐惧的破坏力。所以,《共产党宣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采取的并不是简单否定的态度,而是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赞誉之词,使得资产阶级自己对自身的辩护都显得苍白无力。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还在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遭到挫折,比如2008年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往前走,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社会主义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原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但是这个代替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于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二者同时存在。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这两个制度并存的现实不会改变。在这个并存的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既要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又要正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说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的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资本主义在经营这个过程当中的确累积了许多经验,这个经验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是可以借鉴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打这样那样的交道是必要的、正常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二者是相互学习的。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谈及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由于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的丰富,人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普遍极大的提高,旧的分工模式将被淘汰,强迫的分工将变成人们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表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中很多人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还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要有新的理论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内涵, 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有学者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术定位,认为要解决中国化中的问题与分歧,需要有个宏观视野上的转变,需要获得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现代化,而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化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还有的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别。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和一种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中国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改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有的研究者将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上的观点归结为“结合论”“实质论”“过程论”三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期,多数学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但划分的标准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学习意义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不得不说马克思主义是非常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从中学到大学我们一直 没有停止过学习马克思主义, 记得刚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还是很懵懂, 虽然很多的理论知识都了解了, 但是却不是非常明白其中的深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以及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开始愈加深刻起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更加严肃认真起来。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基本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 19 世纪 40 年代由马克 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 放的学说。它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也是工人阶级政党 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 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三个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由于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 条件和马克思、 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关 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最终出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可 以说它是 19 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即人的解放学。 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是无产阶 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1840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 生。这个世界由此开始走向全新的光明的道路。 蕴含深刻的道理。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 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但是,同时,唯物史观并不是一种封闭的、主观思辨的逻辑体系, 它没有穷尽真理, 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宽广的道路。它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换言之,就是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时代的、 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同样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传统, 是一种真理相传、 真理积累和真理探索的传统。 一方面,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基本理解: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如何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内容、形式到方法都以人民群众为主体,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就是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是以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创造出新的内容,得到新的发展,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主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的头脑,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为理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衡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标准。 3.2坚持多样性、可选择性的原则,使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主选择是提升人们接受外部事物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人是社会的主体,既表现为人的主体实践构成了完整的社会实践,也表现为人在社会中的任何思想和行为活动归根到底都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强调选择性,就是要给人民群众以多种接受科学理论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把选择性原则运用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大众化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存在方式具有多样性。一是科学理论内容阐释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以经典著作的形式,也以通俗读物的形式、文艺作品的形式、艺术展示的形式等等来表达,任由人们自主地选择。二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载体和传播渠道多样性,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传播,又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思想理论传播提供的新的手段,发挥网络的功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和手段。三是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不仅存在组织系统和教育机构的显性教育,而且存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这一隐性教育渠道。在开发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品中,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到全体人民当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把系统科学的理论用朴素、简练、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普及的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问题,高屋建瓴,意蕴深刻。把这一理论传播到群众当中就要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一是实现理论的朴素化,还马克思主义来自于群众的朴素感情和朴素生活之本来面目,切忌把鲜活的理论搞成群众无法接受的玄妙、生硬、西方式的理论说教。二是实现理论的简练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简洁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短明快、层次清晰的理论梳理,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群众生活的自觉行动。三是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把反映一般规律、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理论同具体的事实相结合,使理论与群众生活相关联,贴近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一,对马克主义价值观的初认识 在中学阶段我们就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那时主要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论述。我们主要弄清楚了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程度作出判断。价值选择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选择。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其次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哪些?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最后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一是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我们在中学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重点掌握的部分,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限,到了大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我们对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再认识。 在大学阶段,我们对马克思价值观的学习上主要是讨论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该部分内容。 1,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的现象的本质概括。当客体能够满足主题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样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优质简介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2,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的功能书上给予了很详细的说明。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首先,价值评价是不断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的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是实践活动的发展的导向因素,他制约着实践活动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行态的本质体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地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有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