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动物意象3

第三章中国古典诗歌

中的动物意象

一、鸿雁意象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鸿雁于飞,集于中泽”“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宋玉《九辨》:“雁而南游”

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1鸿雁意象与思乡怀人

雁的乡怀之意愈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只能囿居一地,鸿雁却可以翱翔万里。鸿雁作为候鸟的基本习性,使极为重视定居守土的古人常常由雁联想到自身,又由自身反观于雁.《刘细君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忧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魏晋后由于《汉书·苏武传》中“雁足传书”故事的传播,促使鸿雁意象思乡怀人意蕴增强。鸿雁成了传书寄简的信使,雁书、雁帛、雁素也就成了书信的美丽代称。

王实甫《西厢记》:“休要一去鱼雁无消息”。

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曹丕《杂诗》二首其一:“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曹植《杂诗》:“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蔡琰《胡笳十八拍》:“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征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忄音忄音。”

庾信《咏雁》则申明了身处北国留去两难的矛盾心理:“南思洞庭水,北想雁门关。稻梁俱可恋,飞去复飞还”《秋夜望单飞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诗人翘首北望归雁,思乡之情越发急切了。

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沥沥溪风两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韦应物《闻雁》诗:“故国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天清一雁达,海阔孤帆迟。”以雁喻友,写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意。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杨万里《初入淮河》:“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羁旅孤苦的感伤

离乡背井,对于有着浓厚安土重迁观念的古人来说,实乃人生遭际中的一大不幸,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怀乡念旧之情最为强烈。雁的秋去春来,奔波不定,劳苦凄伤,成了古人羁旅情结的对应物。古人常常以雁自喻或寄雁寓情,抒写内心的伤感情绪和人生慨叹。孤雁意象,常被用来渲染强调人的悲凉身世与孤寂心情。这种孤,不仅限于游子怀乡念旧,更表达了因事因情而形若孤雁的凄楚悲凉。梁简文帝萧纲《夜望单飞雁》:“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以夜色的凄凉来烘托孤雁的悲苦无望,借对雁的悲悯同情来阐发对人生命运多乖的无可奈何的哀叹、伤心和失望。

赵嘏的《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功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杜甫《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离群孤雁念友思亲,不饮不食,不停地呼号、哀鸣,寻找伙伴,形单影只地在高空云层里独自飞翔,不留意寒塘野鸦的鸣噪嘈杂。这不正是诗人在动乱年月思念亲人,渴望骨肉团聚的心境的写照吗?诗中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有些凄凉。

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矢曾缴,孤飞自可疑。”看似对离群孤雁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实则是托孤雁以自比,表现自己流离失所,漂泊异乡,前途暗淡的生活。对雁的担忧,其实是对自己的失望。同病相怜,才会产生殷切关注的情感,诗的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孤独没落的情绪,失群孤雁表现诗人孤凄忧虑的羁旅之儒家的传统伦理一贯推重群体纽带的维系作用,离乡失群者也愈益在孤雁意象映衬下显得凄苦悲凉,缺乏心理承受力。于是文人离乡背井时便借对孤雁的怜悯来抒写自己身如孤雁的凄楚心境和遭遇。李益《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也以雁的群飞归北的迫切,反衬自身欲归却不得如愿的羡慕与惆怅。钱起《归雁》则拟人化地写出了雁是因听到凄怨的音乐声而感发乡情,毅然告别佳境回归北方:“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一个“不胜”见出内心的怀乡情结是多么强劲.敦煌曲子词《乐世词》也有“失群孤雁独连翩,半夜高飞在月边,霜多雨湿飞难进,暂借荒田一宿眠”,这之中分明融铸了背井离乡漂泊在外者的艰辛经历体验。

元赵善庆的《水仙子·客乡秋夜》“握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集。孤雁数声,断梦三更。”4、悲伤哀怨的相思

霭理士《性心理学》认为:“在动物中间,性欲也很有‘理想化’的程度,特别是在鸟类当中;鸟类可以为了失偶的缘故,伤感到一个自我毁灭的境界,可知这其间所牵涉到的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本能,而是此种本能与其它生命要素的一个综合。”雁这种候鸟终身配对,联系历史上不少关于雁雌雄相依乃至殉情的记载,可知雁意象的情爱文化主题,确实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雁的情感与行为引起多愁善感的古人的关注与认同是可以理解的。《扬州府志》记载:“有娄生以矢曾弋为业,一日捕得双雁,闭之笼中,其雌盘空,叫声甚苦,久之自投而下,雄自笼伸月豆就之交接死。”“又江南一寺僧,网得一雁,笼置窗前,秋夜闻月中有孤雁声与笼雁相随鸣答,俄而,扑拉檐下,僧亟启视,则二雁交颈敝死笼旁矣。”这些传闻充分证实了雁用情之专一,忠贞不渝。雁飞行时发出响亮急促的鸣声,《方言·舒雁》:“舒雁前鸣后和”。言“舒雁飞成行也,雌前呼,雄后应也。”遇敌时,“雄雁击溃敌人后,发出胜利的欢呼,与之配对的雌鸟亦鸣叫以响应之。”《宁波府志》记载:“王义官骈云:龙舌朱家,畜一雌雄,家童执雁足,招雄鹅与之会,既已,雁遽狂跳,触地而死”。雁之忠守节操因此可见一斑。《定兴县志》记载:“万历初,北部有崔伯通好鸟,畜一雁逾岁,颇驯。乃有一雁群而下,交领哀鸣,如泣如诉,观者狎而不惊,饮食之不顾,相持两昼夜,竟俱毙。”又《扬州府志》记载:“有娄生以矰弋为业,一日捕得双雁,闭之笼中,其雌盘空,叫声甚苦,久之自投而下,雄自笼伸头就之交接死。”类似的传闻还很多,因而清人黄钧岸在《金壶七墨》中概括说:“禽类中雁最义,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贺铸在《夜捣衣》中写到:“收锦字,一下鸳机,净

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瓜时已过,惟见大雁南归,不见征夫北返,思妇还得捣衣寄远。此词妙在只说雁归,却将那人不归的正题留给读者去想,含毫不尽,味乃深长,此词比卢思道的相思意蕴更含蓄。宋代的许志仁《寄衣曲》:“江南十月雁初飞,边地才秋塞草衰。衣成妾手君宁见,寒到君边妾自知。”表现的是思妇因雁飞而引发对征夫刻骨铭心的思念。

这真有点“夫唱妇随”的态势,雁的这种自然生物属性,让人没有理由怀疑上述传闻的真实。大雁殉情让多愁善感的古人产生不尽的同情和感慨,于是他们以充满情感的笔触来记叙描绘,用诗赋来歌咏,从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期盼企望。相思与思乡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两者糅合体现于雁意象中。《诗经》中的几首诗写雁尚粗疏简明,至《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故将思乡恋土情怀固定化。曹丕《杂诗》:“孤雁独南翔”、“绵绵思故乡”,梁武帝《代苏属国妇》吟咏“或听西北雁,似从寒海湄;果街万里书,中有离土辞;唯言长别矣,不复道相思……”未脱思乡之痕,已萌相思之情。鸿雁思乡,自然是取其年年知返且能传递乡书之意,而相思之于雁看中的则是其信守不渝与忠贞节操。进入传统抒情文学中的雁意象,缘其终生配对而带有浓厚的相思情爱情结。晋陶渊明《杂诗》四首之三:“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以雁极言相思苦状。唐人沈洵的《更著宴词》:“莫打南来雁,从他向北飞。打时双打取,莫遣两分离。”与其孤独地沦为爱的失落者,莫若与心上人一起同赴黄泉,这是多么符合传统文人相思痴恋的情爱逻辑啊!人世间的相思痴恋推及到雁,对雁的关注正是出于对伉俪恩爱的深切体察。女诗人鱼玄机《闺怨》:“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写雁以表现相思之深切炽烈。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直陈相思之愁怨,成为代代传袭,为人熟知的相思歌词。贯云石[塞鸿秋]《代人作二首》之一:“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响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恹恹,刚写下两个‘相思’字。”凡此种种,皆可见出古代诗句曲赋中的雁意象都投射着文人炽烈的男女情爱,满含着男女相思的苦怨。雁易惹人生叹,百感交集。因雁殉情,元遗山作《摸鱼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由雁的痴情联想起人世间恩爱情侣的坚贞,饱含哀悯、惋惜与感叹。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元帝别昭君,以“寒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来衬托心情的凄楚哀伤,更在明妃走后,元帝梦中惊醒后闻雁鸣而生悲痛惆怅之感。离群失伴的雁叫声凄唳嘹亮,孤鸿哀鸣总令人生悲感叹。《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西风紧,北雁南飞”之景,是令人难忘的全曲之务头。及至清代洪升《长生殿》中的李隆基唱到:“无边落木响秋声,长空孤雁添悲哽。”在原本无雁意象出现的《长恨歌》、《长恨歌传》原有题材上添加雁的相思情结。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歌赋中具有相思意义的雁意象作品是不胜枚举的。雁的忠贞不渝、信守不二的生物本性是其相思情爱意蕴不断活跃于相关文学主题中的深层源动力。

五、道德伦常的载体

受传统道德观念及审美判断的影响,经由古人对雁的感知体认,作为生物个体的雁与传统伦理纲常有着物我相契的对应点。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集解》中说:“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矢曾缴,其智也。”《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鸿雁来,仲秋之月鸿雁去。”雁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传说雁南不逾衡阳,北至雁门(又叫雁门塞、雁塞,在山西代县西北,古以两山对峙,雁度其间而得名)。雁年年秋南春北,依时令而迁徙,这种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被人们认为是“信”的表现。如同知恩图报的人间君子一样。小说《施公案》第一百一十八回写鸿雁代人报案,说:“这乃信义之鸟,天差他前来鸣冤。”《倦游录》中关于宋代雁忆旧主的传闻,都是对雁之信义的印证。

雁飞时排成“一”字或“人”字形,这种为其它动物飞禽罕见的有序行为,被古人关注并引申衍展,赋予雁禽生命的无意识行为以丰富的文化蕴义。晋羊祜《雁赋》:“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齐力不期而并至,同趣不要而自豪。……”对雁群伦理秩序的推重,意在强化人类群体中个体成员的伦理意识。《仪礼·士相见礼》中言:“下大夫相见以雁。”雁作为初见面时馈赠的礼物,乃是表示并维系朋友、同事的情谊,使之如兄弟相亲的信物。雁成了群体伦理意识的载体和投射物。张伯行《因学录集粹卷一》指出:“古人视兄弟为雁行,谓其行次不乱,即长幼有序之意也。今之为弟,或坐居其上,或行在兄前,腆不为怪,反鸿雁不如也。”将“雁行”作为规范人的伦理品格的参照物,表现儒家伦理之讲求“差等的爱”,一种具有等级差别的合理序列,兄弟如此,夫妇、父母等的伦理等级乃至官吏的品秩排列都有这样的伦理规范。雁因雌雄配对终生,且信守不渝而被认为是烈鸟节禽。《宁波府志》载:“王义官骈云:笼舌朱家,畜一雌雄,家童执雁足,招雄鹅强与之会,既已,雁遽狂跳,触地而死。”雁之忠守节操由此可见一斑。这一点与婚姻专一不渝的意志有了极其相似的契合点,也因此,雁成了古代婚姻必备的大礼。纳采请期的六礼中,除纳征用币外,其余五礼皆用雁为贽(见面礼),这在文学作品中是有体现的。朱熹《诗经集注》:“邕隹邕隹声之和也,雁鸟名似鹅,畏寒,秋南春北,旭日初出貌,昏礼纳采用雁,迎亲以昏而纳采,请期以旦,归妻以冰泮,而纳采请期迨冰未泮之时。孔氏曰:‘生执之以行礼,故言雁声,六礼唯纳采征用币,余皆用雁。’郑氏曰:‘用雁者取其顺阴阳往来。’程子曰:‘取其不再偶也。’……”雁因其象征意义用于婚姻习俗中,是希望婚姻的忠贞不渝,其间寄寓了人们的期盼、愿望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及至近代广东、陕北男女新婚拜天地时,还有向着大雁剪纸图案进行的习俗。雁还是非常聪慧的飞禽。《淮南子·侑务训》:“衔芦而翔,以备矢曾弋。”《代州志》亦谓:“雁门山岭高峻,鸟飞不过。唯有一缺,雁来往向此中过,号雁门。山中多鹰,雁至此皆相待,两两随行,衔芦一枝,鹰惧芦,不敢捉。”[5]这充分展示了雁飞越山关的聪明才智与雄姿壮采,如此聪慧而富有灵气的鸟的确不多见。或许,雁衔芦是因某种需要而发生的偶然行为,但民间传说却赋予其神奇的必然结论。雁在民俗心理中被赋予相当高的灵气智慧,这大概与原始思维中的鸟崇拜有关。《十三州志》曾记载:“上虞县有雁为民田春拔草根,秋啄除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有刑无赦。”古人将雁季节性地出自生物本能的捕食活动,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英雄崇拜结合起来,从而认为象雁这样聪慧的鸟禽,是在自觉主动地、有规律性地帮助人类。这是原始朴素的神话思维模式的一种外化了,雁成了人愿望的化身。雁的聪明才智还体现于“雁奴”之专职。雁群栖夜宿江湖沙渚中,有专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遇袭击,则鸣叫报警,这样的习性是雁的生物特性,是很独特的。元好问《惠崇芦雁》诗:“雁奴辛苦侯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雁群栖息,唯雁奴不眠,真可谓恪守职责。雁之聪明也表现在它的高度警惕性上。古代文人通过雁意象来表达报国献身之志,突出表现于唐宋时代的边塞诗当中。如唐代边塞诗人李益《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表现了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爱国精神。又如唐代李咸用在诗《边城听角》:“戍楼鸣一画角,寒露滴金枪。细引云成阵,高催雁着行。唤回边将梦,吹薄晓蟾光。未遂终军志,何劳思故乡。”抒发边关将士们为报效祖的雄心壮志。同时,文人们在涉及雁的作品中,倾吐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及时故国的眷恋之意。如宋代邓剡词云:“寂寞古豪华,乌衣曰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谁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诗篇以旧燕,归雁等萧瑟悲凉的景物为喻,自然融入前人的诗意,既是的诉说沦落天涯的愁苦,又是在倾吐国破家亡的悲愤。杜牧在《早雁》中也表现出爱民忧民的思想情感。《早雁》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以“早雁”比边地百姓,以其遭射而惊飞四散的场面比和平边民遭到民族侵略而出现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现实,正见出作者对国家频受外侵的忧愤,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六、雁意象与感时伤怀

感时伤怀是中国文人的常见心态,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相当的地位。在涉及雁的作品中这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大意象。本来感时伤怀和离愁别绪是有着某些相通之处的,但根据这些诗作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和前一类有明显差异,因此暂作为一意象内容。悲多于喜的人生感受,多愁善感的心态使文人刻意于悲情意蕴的意象的描写,当然,具有悲情潜质的雁意象成为文人的情感载体出现于作品中。借雁的表象特征和生活关联又引出各种各样的生命意义,其中包括审美意义,这些意义使得雁意象具有“兴、观、群、怨”的情感作用。雁作为候鸟,秋去春归,长途迁徙,在漫漫路途中常常会蒙受自然界中的鹰,狐及猎人的威胁。而处于政坛的文人由此而联想到自身的处境,常以处于危难之中的雁自比,抒发仕途的险恶,官场的黑暗。以雁自比的倾向大约肇自西汉末的扬雄。他处于王莽篡权,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时代,便从心中不由发出“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的感想。后来范晔著作《后汉书》时曾借以论述《逸民传》中的有道隐居之士。魏晋时期的何晏在《言志诗》曰:“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虽然鸿鹄能在天空自由的飞翔,而内心担忧身陷“网罗”的忧虑,正如自己位踞高官,但无法摆脱政治危机感。唐代的张九龄《感遇诗》曰:“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感叹仕途之险恶。宋代的苏轼在饱经风雨之后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中写道:“野雁见人时,未走意先改。……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 第二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寒蝉意象

一、蝉文化

蝉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豳风·七月》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先秦两汉还用蝉的美来喻称人的服饰之美蝉衫指华丽之服;汉代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纹为饰,后因用“蝉冠”作显贵的通称。古代妇女有发式称“蝉鬓”,传为魏文帝宫人莫琼树所创,望之缥缈,因蝉身黑而光润,故有此名。唐代白居易《妇女苦》诗有“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一句即为此意。在一些玉器及铜器上,古人往往雕有蝉形之饰,称“蝉纹”。道家佛家谓人之死如蝉之蜕壳,故美称其修行者死去为“蜕”。因此,古人常以蝉蜕、龙变,喻指世人弃俗登仙。《荀子.大略》说:“饮而不食者蝉也。”魏晋以降,蝉在诗人眼里,就涂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蝉成了“诗意”的蝉,折射出人性世界的灵光,成了古典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意象。生逢乱世而又不愿同流的诗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颂其品性高洁的意象。于是,将蝉拟人化,以蝉喻人。曹植在《蝉赋》中写道::“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曦峨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陆士龙《寒蝉赋序》则美誉之至,对蝉大加赞赏,称蝉具有文、清、廉、俭、信五德将蝉引为“至德之虫”。“颂蝉”一格尤为常见。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蝉意象

1和清高相联系,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霉,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昨是借秋风。”沈德潜《唐诗别裁》:“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诗人别有会心,强调蝉声远传是因“居高”而自能致远。立身高洁之人,不需外在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2以蝉鸣来感叹流年,时光易逝,功业渺茫,人生苦短,逝者如斯。刘禹锡《答白刑部咏新禅》:“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3“悲蝉”“哀蝉”的丰厚底蕴。雍裕之《早蝉》“一声清褥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法然。”吟咏志士之悲;雍陶《蝉》“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吟咏怀人之愁。项斯《闻蝉“尘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吟咏思归之切。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俊。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落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吟咏羁绊之伤。第二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寒蝉意象

一、蝉文化与蝉意象的生成

蝉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豳风·七月》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先秦两汉还用蝉的美来喻称人的服饰之美蝉衫指华丽之服;汉代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纹为饰,后因用“蝉冠”

作显贵的通称,取居高食洁之意。古代妇女有发式称“蝉鬓”,传为魏文帝宫人莫琼树所创,望之缥缈,因蝉身黑而光润,故有此名。唐代白居易《妇女苦》诗有“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一句即为此意。在一些玉器及铜器上,古人往往雕有蝉形之饰,称“蝉纹”。道家佛家谓人之死如蝉之蜕壳,故美称其修行者死去为“蜕”。因此,古人常以蝉蜕、龙变,喻指世人弃俗登仙。《荀子.大略》说:“饮而不食者蝉也;不饮不食者,浮蝣也。”认为蝉栖息在高枝上,只吸生气和露水,颇为高洁。《荀子·致士》:“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魏晋以降,蝉在诗人眼里,就涂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蝉成了“诗意”的蝉,折射出人性世界的灵光,成了古典诗歌中一个永恒的意象。生逢乱世而又不愿同流的诗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颂其品性高洁的意象。于是,将蝉拟人化,以蝉喻人。曹植在《蝉赋》中写道::

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炎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曦峨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赖朝露之清流。隐柔桑之稠叶兮,快闲居而遁暑。

苦黄雀之作害兮,患螗螂之劲斧。冀飘翔而远托兮,毒蜘蛛之网罟。欲降身而卑窜兮,惧草虫之袭予。免众难而弗获兮,遥迁集乎宫宇。依名果之茂阴兮,托修干以静处。

有翩翩之狡童兮,步容与于园圃。体离朱之聪视兮,姿才捷于猿猴。条罔叶而不挽兮,树无干而不绿。翳轻躯而奋进兮,跪侧足以自闲。恐余身之惊骇兮,精曾睨而目连。持柔竿之冉冉兮,运微粘而我缠。欲翻飞而愈滞兮,知性命之长捐。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秋霜纷以宵下,晨风烈其过庭。气憯怛而薄躯,足攀木而失茎。吟嘶哑以沮败,状枯槁以丧形。辞曰:《诗》叹鸣蜩声嘒嘒兮,盛阳则来大阴逝兮。皎皎贞素俟夷节兮,帝

臣是戴尚其洁兮。

陆士龙《寒蝉赋序》则美誉之至,对蝉大加赞赏,称蝉具有文、清、廉、俭、信五德将蝉引为“至德之虫”。“颂蝉”一格尤为常见。

寒蝉赋(并序)

昔人称鸡有五德,而作者赋焉。至于寒蝉,才齐其美,独未之思,而莫斯述。

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且攀木寒鸣,贫士所叹,余昔侨处,切有感焉,兴赋云尔。

伊寒蝉之感运,迓嘉时以游征。含二仪之和气,禀乾元之清灵。体贞粹之淑质,吐争营之哀声。希庆云以优游,遁太阴以自宁。

于是灵丘幽峻,长林参差。爰蝉集止,轻羽涉池。清澈微激,德音孔嘉。承南风以轩景,附高松之二华。黍稷惟馨而匪享,竦身希阳乎灵和。唳乎其音,翩乎其翔。容丽蜩螗,声美宫商。飘如飞焱之遗惊风,眇如轻云之丽太阳。华灵凤之羽仪,睹皇都乎上京。跨天路于万里,岂苍蝇之寻常?

尔乃振修以表首,舒轻翅以迅翰。挹朝华之坠露,含烟熅以夕飧。望北林以鸾飞,集樛木而龙蟠。彰渊信于严时,禀清诚乎自然。翩眇微妙,绵蛮其形。翔林附木,一枝不盈。岂黄鸟之敢希?唯鸿毛其犹轻。凭绿叶之馀光,哀秋华之方零。思凤居以翘竦,仰伫立而哀鸣。若夫岁聿云暮,上天其凉。感运悲声,贫士含伤。或歌我行永久,或哀之子无裳。原思叹于蓬室,孤竹吟于首阳。不衔草以秽身,不勤身以营巢。志高于鸣鸠,节妙乎鸱鸮。附枯枝以永处,倚峻林之迥条。惟雨雪之霏霏,哀北风之飘飚。既乃雕以金采,图我嘉容。珍景曜烂,暐晔华丰。奇侔黼黻,艳比衮龙。清和明洁,群动希踪。

尔乃缀以玄冕,增成首饰。缨蕤翩纷,九流容翼。映华虫于朱衮,表馨香乎明德。于是公侯

常伯,乃身披紫黻,手执龙渊。俯鸣佩玉,仰抚貂蝉。于黄庐之多士,光帝皇之待人。腾仪像于云闼,望景曜乎通天。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聊振思于翰藻,阐令问以长存。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云暮,临河徘徊。感北门之忧殷,叹卒岁之无衣。望泰清之巍峨,思希光而无阶。简嘉踪于皇心,冠神景乎紫微。咏清风以慷慨,发哀歌以慰怀。

后汉曹大家蝉赋曰:伊玄虫之微陋,亦摄生於天壤,当三秋之盛暑,陵高木之流响,融风被而来游,商焱厉而化往。

蔡邕《蝉赋》:“白露凄其夜降,秋风肃以晨兴。声嘶嗌以沮败,体枯燥以冰凝。虽期运之固然,独潜类乎太阴。要明年之中夏,复长鸣而扬音”借蝉抒写功名富贵的哀叹和人生无常。隋卢思道听鸣蝉曰: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蝉独见知,[句有衍文。]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流乱罢还续,酸伤更合离,蹔听别人心即断,才闻客子泪先垂,故乡已迢忽,空庭正芜没,一夕复一朝,坐见凉秋月,河流带地从来崄,峭路干天不可越,红尘早弊陆生衣,明镜空悲潘掾发,长安城里帝王州,鸣锺列鼎自相求,西望渐台临太液,东瞻甲观拒龙楼,说客恒持小冠出,越使常怀宝剑游,学仙未成便尚主,寻源不见已封侯,富贵功名本多豫,繁华轻薄尽无忧,讵念漂姚嗟木梗,谁忆阑单倦土牛,归去来,青山下,秋菊离离日堪把,独焚枯宴林野,终成独校子云书,何如还驱少游马。

晋温峤蝉赋曰:饥吸晨风,渴饮朝露。

晋傅咸黏蝉赋曰:樱桃为树则多阴,为果则先熟,有蝉鸣焉,聊命黏取,退惟当蝉之得意於斯树,不知黏之将至,亦犹人之得於富贵,而不虞祸之将来也,有嘉果之珍树,蔚弘覆於我庭,在赫赫之隆暑,独肃肃而自清,遂寓目以周览,见鸣蜩於纤枝,翳翠叶以长吟,信厥乐之在斯,苟得意於所欢,曾黏往之莫知,匪尔命之遵薄,坐偷安而忘危,嗟悠悠之躭宠,请兹览以自规。

又鸣蜩赋曰:有嘒嘒之鸣蜩,于台府之高槐,物处阴而自惨,奚厥声之可哀,秋日凄凄兮,感时逝之若颓,曷时逝之是感兮,感年岁之我催,孰知命之不忧,咏梁木之有摧,生世忽兮如寓,求福贵於不回,且明明以在公,唯忠谠之是与,佚履道之坦坦,登高衢以自栖。

晋明帝蝉赋曰:寻长枝以凌高,静无为以自宁,邈焉独处,弗累于情,在运任时,不虑不营。晋孙楚蝉赋曰:惟大化之广御,何品数之多名,当仲夏而始出,据长条而悲鸣,翼如罗缠,形如枯槁,终日不衔一粒,激哀响之烦扰。

宋颜延之寒蝉赋曰:始萧瑟以攒吟,终婵媛而孤引,越客发度障之歌,代马怀首燕之信,不假蕤於范冠,岂镂体於人爵,折清飚而下沦,团高木以飘落。

晋郭璞蝉赞曰:虫之精絜,可贵惟蝉,潜蜕弃岁,饮露恒鲜,万物皆化,人胡不然。

梁昭明太子蝉赞曰:兹虫清絜,惟露是餐,寂寞秋序,咽哳夏阑,定伊不美,曜彼华冠。诗歌:梁代禇云的《赋得蝉》:“避雀乔枝里,飞空华殿曲。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繁吟如故尽,长韵还相续。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写了蝉避害藏身,鸣声悲幽,餐风饮露,不作清高,易知满足的境界。萧子范的《后堂听蝉》:“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流音绕丛藿,余响切高轩。借问边城客,伤情宁可言?”借蝉写了客居边城的艰辛与伤情。陈张正见【赋新题得寒树晚蝉疏诗】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叶迥飞难住。枝残影共空。声疏饮露後。唱绝断弦中。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赋得秋蝉喝】〖《诗纪》云。一作咽。〗柳应衡阳王教诗秋雁写遥天。园柳集惊蝉。竞噪长枝里。争飞落木前。风高知响急。树近觉声连。长杨流喝尽。讵识蔡邕弦。

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载体,在先秦汉魏六朝文学中,蝉已经完成了由物向情的转变,以蝉来寄托自己的理想,或者以蝉来隐喻自己的坎坷身世。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蝉意象

1和清高相联系,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写出了蝉的高洁,并以此自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及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沈德潜《唐诗别裁》:“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写蝉是为了寄托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以蝉自喻,直抒胸臆,感情真挚。“高难饱”,意为蝉居高饮露难饱,“恨费声”,可叹辛苦呜叫,表露自己虽高洁而困顿,如蝉一般不住表白而得不到理解与支援。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的同情。后半首抒写自己闻蝉以自警,他乡薄宦,四处飘零,故园荒芜,胡不归去:“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这三首诗被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落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2以蝉鸣来感叹流年,时光易逝,功业渺茫,人生苦短,逝者如斯。刘禹锡《答白刑部咏新禅》:“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雍裕之《早蝉》“一声清褥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法然。”元稹《始闻夏蝉》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响悲遇衰齿,节谢属离群。还忆郊园日,偶向涧中闻。清代冯煦的《剑州闻蝉》则以一波三折的笔调抒发自己的情怀:“列柏西台寂不鸣,九天风露特凄清。剑南雨过延新爽,始得疏林第一声。”对封建末世人杰遭抑、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发出了苍凉而深沉的慨叹,对野无其贤、士得其用的美好境界,作出了热切的期待与呼唤。

3离别忧伤和怀人之情。白居易《答梦得闻蝉见寄》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人貌非昨日,蝉声似去年。槐花新雨地,柳影欲秋天。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十分敏感,虽蝉声依旧,但容颜已衰。可友情永驻,相思之情永存。雍陶《蝉》“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陆游《秋日闻蝉》:“断角斜阳触处愁,长亭搔首晚悠悠。世间最是蝉堪恨,送尽行人又送秋。”

4思归羁旅之情。吟咏怀人之愁。项斯《闻蝉》“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一棹三湘浪,单车二蜀尘。伤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俊。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落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白居易《早蝉》:“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5蝉和快乐闲适的情感。杨万里的《初秋行圃》云:“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呜。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清代袁枚的诗《所见》这样写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白居易《六月三日夜闻蝉》则更富有生活情趣。“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风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诗人写自己闲居的心境:新月初上听到第一声新蝉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已经离开繁华之地,怏怏不乐。但此时诗人似乎又进入了另一种境界:轻轻拨动小舟,到大自然中去消解一切人生痛苦和不幸吧。

第三节其他动物意象

一、燕子

1婚爱的见证燕子意象的这种意蕴既有着生殖崇拜文化的遗迹。《诗经·商颂·玄鸟》开篇就有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与此相类,秦族的祖先大业也是其母吞食燕卵所孕育。鸟象征着远古先民对生殖繁衍能力的崇拜。这种意蕴还与它择檐而居、双宿双飞的生活习性有关。它们这种常年相处、双双栖息、栖则交颈、行则相随的生活特点是人类婚姻生活的理想化象征。牛峤《梦江南》:“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见双燕戏柳,独倚朱阑的闺中人怎能不艳羡?新月升起,风吹罗衣,落花满地,怎不令人顿起红颜易老之悲?薛昭蕴《谒金门》:“春满院,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晶帘未卷,帘前双语燕。”满院春色惹来满怀怅恨与慵倦,水晶帘儿也无心卷起,更可恼的是那对燕儿,在帘前翻飞着,亲昵着,呢喃着,把身影双双印上珠帘,仿佛在炫耀它们的成双成对,嘲笑她的形单影只。欧阳修《临江仙》:“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尽日倚阑,行人未归,她只得怅怅的、恹恹的独自回到闺房,垂下珠帘,怕的是那双飞燕窥见她的孤单寂寞。毛文锡《更漏子》:“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欧阳炯《三字令》:“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在这些闺中怀人的词中,都采用“燕双飞”来反衬“人独立”,匠心独运,余味无穷。最有名的是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双飞燕除了惹来对家小的思念外,还凭添了一份羁旅漂泊之感。张炎《朝中措》:“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清明时节,燕飞莺舞。然而,离乡客游,家在何处?处处无家处处家,触目皆是家国愁绪。又《清平乐》:“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尽管春色撩人,但心中完全没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惬意,只有旅居他乡孤独无依的痛楚与彷徨。吴文英《唐多令》“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恋人已如燕之辞归,而自己仍然孤身作客他乡。对此,词人突发奇想,把这一切无可奈何的憾事归咎于眼前的垂柳,为何不系住伊人的裙带,偏偏系住欲归而不得归的自己的行舟?

3燕子,是一种典型的候鸟,秋去春来,因此也被看作是春天的信使。这一意蕴,使它在描绘春景的诗词中往往传达一种或快乐祥和,或欣欣向荣,或静谧惬意的意境。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

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苏轼《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4历史兴亡的见证。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周邦彦《西河·金陵》:“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王谰《念奴娇》:“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邓剡《唐多令》:“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二、杜鹃

明代张潮在其《幽梦影》:“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如柳。”郭沫若曾认为:杜鹃在文学上的地位,恐怕是任何鸟都比不上的,它一直作为悲壮、怀乡、哀婉、纯洁、至诚感情的象征,而且,这种“爱的象征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大国都受到了感染。”杜鹃的抒情形象与其历史演化密切相关。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杜宇,教民务农,号曰望帝,遇有水灾,其相开明凿玉垒山除水患,望帝因其有功,让他管理政事,并禅位于他,自己去西山隐居。又《成都记》:“杜宇死,其魂化为鸟,名杜鹃,亦日子规。”《寰宇记》说:“蜀王杜宇,号称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又因其化鸟后不忘蜀土,日夜思归,悲鸣不止,于是才有历代诗人的吟咏,杜鹃也就成了眷念故国,思念乡关的代名词,因而也就成了心态愁苦的诗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意象。

1杜鹃与爱情。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群玉《黄陵庙》:“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深山哭杜鹃。”宋朱敦儒《临江仙》:“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三首诗词,借杜宇化魂,思念家园,日夜啼唤不愿离去的抒情内涵,来抒发相思的炽烈和爱的缠绵;魂为杜鹃,犹托春心,其情可感,其意可见。

2杜鹃与乡国之思。《本草纲目》说杜鹃这种鸟“其鸣若云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唐张枯《送人归蜀》:“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潇潇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唐雍陶《闻杜鹃二首》:“蜀国春城闻蜀鸟,思归声引来归人。”宋晃补之《临江仙·倍州作》:“青山无限好,犹通不如归。”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王澜的《念奴娇·避地溢江》“镇日思归归来,孤负殷情杜鹃”。与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所抒发的身世之感,就显得格外感动人心了。前者抒发的是眷念故国,“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高尚情怀,“孤负殷情杜鹃”的酸楚,真让人感而生叹,泪零涕下。后者抒发的却又是一个民族英雄的最为慷慨的豪迈之情。

3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年春季它都要从南洋飞入我国,生性胆怯,性情孤独,因而我们在古诗词中见到的杜鹃,就常常和春季、月夜联系在一起。古代诗人在春愁中见杜鹃,与见杜鹃而生春愁,构成了中国古代诗人特有的生命情调与艺术意境,使得感情具有缠绵徘侧的一面,诗境又具有超旷灵秀的一面。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杜甫《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丝。”苏轼《西江月》:“解鞍攲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晚。”

4和悲愁孤怨联系在一起。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崔涂《春日旅怀》:“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诗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在此,不是春风送我回故乡,而是我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怎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引发的思乡之情,笼盖全篇,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颈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然而,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悲伤,真如李白诗句所谓“ 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楚、愁惨的气氛,令人触景伤情。读着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这一联以景传情,下一联则直接诉说思乡之苦。“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颔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连家信也是长年断绝,音讯杳然,他怎能不望眼欲穿,忧心如焚呢!这句中的一个“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叹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表达出来了。“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 华发春唯满镜生”。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将何以解脱?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尾联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做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徬徨的心理。陈亮《水龙吟》:“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三、蝴蝶

蝴蝶意象开始在魏晋六朝大量出现。张协《杂诗》之八:“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闽蛇越衣文,胡马愿度燕。土风安所归,由来有固然。”梁武帝“”

1蝴蝶和男女相思爱情结合。李白《长干行》吟道:“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为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诗人用“感此”来点明“伤妾心”的就是双飞蝶,取像精当而感情流露亦显得自然真切。

第四章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物意

第一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水意象

一、春雨意象:欣喜与生机的意蕴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

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写出了雨后“群物”尤其是“草”的旺盛生命力。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作者听到浙浙沥沥的“春雨”声,便很自然地联想到杏花在雨中绽放,联想到“明朝”的“深巷”中将会出现叫卖杏花的声音。

也有例外。“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绵绵的春夜之雨,没有给诗人带来丝毫的喜悦,相反却使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现实和梦境的距离,从而哀叹故国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沉痛哀婉,十分凄凉。不言忧而忧见,不言怨而怨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秋雨意象:表达悲哀、忧伤、怅惘心境。

《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远离京都客居巴蜀,妻子来信询问归期却归期无定,眼前只有一夜秋雨涨满池塘,牵惹起一怀羁情归思,而弛想他日夫妻重逢剪烛夜话的缠绵温馨,反衬出的正是今夜巴山夜雨的孤苦凄冷,表现出作者旅居无归、相思无奈的情况。

张孝祥的《满江红·听雨》:“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入耳。”

雨意象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李端《荆门歌送兄赴夔州》:“曾为江客念江行,肠断秋荷雨打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写雨打荷叶。万侠咏《长相思》:“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这是写雨打芭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撰,点滴霖霍,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三、禅雅之雨。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荡涤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趣的味道。

苏轼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宋人方岳的《听雨》也颇具意味,“竹斋眠听雨,梦星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

第二节中国古典诗歌其他自然意象(略)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2014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2014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高考研究 2014-01-07 0939 2014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 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归类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归类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 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特殊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默认分类2010-04-02 16:19:33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学过的诗歌,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就叫意象。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3.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4.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 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宋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 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8.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 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9.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 与深切同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李清照词云“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等。 14、水:因为水的绵软,剪不断的特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DOC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着深深的中国的情结,他的《等你,在雨中》这样写到“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 神的悠悠天地,接近心灵和智慧,让夜雪山深明烛秋音,黄昏细雨娓娓道出强烈的美感与悲怆,让我们用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的耳朵去感悟倾听从河洲水湄就唱响的心音。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那是我们的先民的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历经500年岁月的淘洗,洗尽了铅华,洗尽了岁月的风沙,它拥有诗的清雅,有经的深邃,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 有着千年的美丽,千年的忧伤,千年的沧桑,千年的雄奇。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

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讲究“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究“含蓄凝练”,“朦胧蕴藉”,“风流婉约”,“妩媚宛转”,讲究“言有尽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化广运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 而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

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 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

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 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 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植物的象征意义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杨花:离散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悲伤 木叶: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高洁,不屈不挠,傲雪坚强 兰花:高洁,高雅,美好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竹:正直向上,有气节,虚心 竹林:闲趣,隐逸 牡丹:富贵,美好 丁香:愁思或爱恋情结 枯藤:萧瑟,荒凉 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花落:表现失意、惜春之情,感伤凋零人生、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青春人生的灿烂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草: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表现荒凉、偏僻,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生命力强,离恨 松柏:高洁,坚贞,富有生命力,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借指以诗传情 禾黍: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桃花:象征美人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有飘零之意。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纯净洁白,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动物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1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或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3、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鸟:象征自由(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兰花其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逸。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竹子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德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①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②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说得满通俗但也更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重要组成/ 元件0, 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诗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意象创造的规律进行诗歌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意象包括/ 意0和/ 象0两部分, 是诗人独特的内在情思与生活中典型的外在物象艺术的统一, 是诗人将意融入客观物象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以表意的具象。意象是中国独具民族特色的基本美学范畴, 前人早就对它进行过论述。从现在所看到的资料分析, 关于意象理论的阐述, 其渊源最早可上溯到5易传#系辞上6: /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0。意思包含: / 象0来自自然又超脱自然, 是诗人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表现,自然物象创造为诗歌意象后可以帮助/ 尽意0; 另一方面, 取象本身并非目的, / 立象0 是为了达/ 意0[ 1] ( P. 49) 。当然,5易传6所云/ 意0、/ 象0与后来诗歌理论中的/ 意象0还有相当距离, 但提出/ 立象以尽意, 系言以明象0 的主张, 为后人把/ 意象0作为诗歌美学的基本范畴奠定了基础。意象概念在六朝刘勰5文心雕龙6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 刘勰在5文心雕龙6里明确提出意象概念, 并认为/ 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 诗篇之大端。0刘勰把/ 意象0 的作用提高到/ 驭文0、/ 诗篇0 之/ 首术0、/ 大端0的位置。意象内涵在唐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皎然就说: / 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万象之中, 义类同者,尽入比兴,5关雎6 即其义也。0[ 2] ( P. 164) 皎然已经精辟地指出了意象创造的方法, 并认识到/ 禽鱼草木人物名数0均可入象达意的规律, 关于意象内涵的认识深化了。意象理论在明清时期已渐趋成熟,李东阳曰: / 意象俱足, 始为难得。0[ 3] ( P. 514) 何景明曰: / 意象应曰合, 意象乖曰离。0[ 4] ( P. 246) 王廷相曰: / 夫诗贵意象透莹, 不喜事实粘着。古谓水中之月, 镜中之影可以目睹, 难以实求也。,,言征实则寡余味也, 情直致而难动物也, 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 感而契之, 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0[ 5] ( P. 126) 他们强调意象创造的艰难、象和意有机结合的要求等, 至此, 意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形象创造的根本范畴, 具有审美本体的意味。 古代诗歌意象理论指导着诗歌创作的实践,产生了难以胜数的丰硕成果, 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瑰丽多姿、绚烂多彩的意象世界。她们像夜晚满天的星斗, 交相辉映, 各放异彩; 又像百花园圃里盛开的鲜花, 品种繁多, 姿态万千。为了认识这些意象, 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人们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意象类型的研究工作, 或从形式的角度,或从结构的角度, 或从手段的角度等等, 产生了不少成果。笔者认为, 如从意象创造的目的性角度切入, 可以高屋建瓴,很清晰地把握意象的类型。因为诗人创造意象的目的不外乎描摹物象、抒发胸臆两种情况, 所以, 我们把古典诗歌意象的类型分为两类, 即再现性意象和表现性意象, 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再现性意象 所谓再现性意象是指诗人以个性化的诗歌语言再现生活物象, 以达到描摹物象、表达情思目的的那么一种意象。从意象形式的角度研究意象类型的研究者称之为/ 描述性意象0[ 6] ( P. 364) 。再现性意象是一种侧重描述物象的意象, 由于这类意象创造的目的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物象, 它的特点是诗人忠实于客观自然事物的原生状态, 一般不作曲折、深奥的寄托性的主观/ 附着0, 诗人遵循客观存在和创作的规律, 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 用诗歌语言来描绘和渲染自然万物。我国许多古典诗诗歌就以再现性意象的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如晋人傅玄5天行歌6: / 天时泰兮昭以阳, 清风起兮景云翔。仰观兮辰象, 日月兮运周。俯视兮河海, 百川兮东流。0通过对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些物象的描述,歌颂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及其运转不息的精神, 全诗气势磅礴, 境界雄阔, 完全忠实于自然原生状态。再如杜甫5绝句6: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0诗歌展现的自然物象选择之精当、声音表现之婉转、色彩搭配之和谐、空间转换之灵动, 逼真、谐和地再现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原生印象, 透露着原生态自然的动人气息, 洋溢着欢快激越的情绪。全诗格调清新, 摄像开阔生动, 确如东坡所云: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 花草类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海浪:人生的起伏 东风:春天、美好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子规:悲惨、凄惨 鱼:自由、惬意 鸿鹄:理想、追求 猿猴:哀伤、凄厉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飘零、伤感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 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 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 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利国利民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破晓:初现希望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深夜:愁思怀旧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和意境

古典诗歌中的问句与意境 课程目标及简介:意境是古典诗歌的核心范畴,问句是古典诗歌的常见表达形式。从问句中的奇问角度,对意境进行分析,以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而从这种分析中,又能看出中国人诗心深处永恒的焦虑。本课程从古典诗词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 期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导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除了反问和设问之外,另外有种奇问句,它对古诗意境有很奇特的艺术表现力。本文从古典诗歌中的奇问出发,以意境为大背景,具体分析奇问对诗歌意境的独特表现力。借助这种分析,展示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境,折射出现代审美心理学的理性之光。一、典诗歌中无疑而问的问句 无疑而问的问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根据问话者的本意是否在问句之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其中,一类不在其中。 1、问话者的本意在问句中的,是反问句。列如: (1)、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生年不满百》) (2)、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曹丕《杂诗》) 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高适《燕歌行》)

⑷、我几时离这绣罗帷?没来由劝我道不如归!狂客江南正着迷,这声儿好去对 着俺那人儿啼。(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中闻杜鹃》) 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确定内容的修辞方式。”①或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达否定的意,或者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义。采用问句的形式,主要在于使诗歌的语言更富于变化,避免直露,同时加强或强调说写者的本意。 2、问话者的本意不在问句中,有两种,即设问和奇问。 1)、设问 (1)人生到处应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卖炭所得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張可久《中 吕山羊坡闺思》) (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身如飘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症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 月半明时。(徐再思《又调摘桂令春情》) 设问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即“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做出回答”。②提出问题,是为了引起读者积极思考。在读者看到问句,思维展开之后,马上又给出答案,让思维集中到答案上,从而达到强调作者本意的目的。设问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引起思考之后,更进一步强调本意,让情感更有力地打动人心。 注释:①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

2015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2015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高三 2015-01-10 11:15 2015年高考: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汇编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 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资料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 类整理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分类整理 送别 一、送别类 1.杨柳 原因、含义: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亡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神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恩。 例句:《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 原因、含义: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代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例句:《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 原因、含义: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例句: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 原因、含义: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例句: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芳草 原因、含义:喻离恨、离愁。 例句:汉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恩远道。

6.鹧鸪 原因、含义: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句: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江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吹笛、吹箫、吹笙 原因、含义: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例句: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思乡类 1. 月亮 原因、含义: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鸿雁 原因、含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例句: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 双鲤 原因、含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例句:晏几道《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 捣衣 原因、含义: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例句: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