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4秦汉时期城市的发展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 时间跨度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 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公元 前146年 古罗马:罗马城修建-1453 年东罗马灭亡 特征农耕文明海洋文明 表现政治文明 (1)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 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 度的主体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3)对外关系由主动开放走向闭 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古代希腊辉煌的奴隶制 民主政治,成为近代西方代议 制的渊源 (2)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 献,也是近现代法律的源头 (3)海外扩张,航海和海外 贸易发展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的手工 业、商业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 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1)海外贸易兴盛,奴隶制 工商业发达,推动了雅典民主 政治的兴起与繁荣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 张、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罗 马法律不断演变完善 思想文明 (1)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主 流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 影响深远 (2)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科技 文化繁荣 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苏格 拉底等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 探索的主体,成为近代人文主 义思想的发源地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1)秦朝:确立____________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____________,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后来,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转变;汉代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____________的发展过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____________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历经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商周时期________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奇异的开端 1、玉器的审美特征:玉色沉稳,有何温润,美而不艳,刿而不伤,扣之其声清扬远闻,因此受到人们喜爱而产生美感。 2、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原始彩陶画,其题材有人物、动物、鸟类。表现手法:抓住形象特征,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色彩单纯明快。在已经发现的原始彩陶中,绘有抽象集合图案的占大多数,有的以水波纹为主体。 3、中国岩画功能:1、传授知识的记事图画。2、传达宗教感情的神灵崇拜图像3、寄托生活理想的生殖崇拜图画 4、宣泄娱乐情绪的舞蹈图画 中国岩画审美特征及其艺术手法:岩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艺术,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特点。 第二章夏伤西周时期美术 1、夏伤西周是青铜时代。 2、商周审美差异:殷人以瑰丽为美,器物多通身纹饰,以兽面纹为主,装饰繁缛华丽,气氛威严怪异,颇富神秘色彩。西周以朴素为美,青铜器形多趋矮平,纹饰以几何纹饰为主。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1、长沙战国楚墓出土《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第四章秦汉时期美术 1、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影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和展示,轰动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现出与西方文化不同形态。 2、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征:秦兵马俑与希腊雕刻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中国雕刻锁特有的装饰性和绘画性,所以所谓装饰性,即塑造形象时不是面面俱到地表现局部的三维空间的体面关系,而是把握大的整体效果,略去一些细节,所谓绘画性就是将体面雕刻与绘画手段相结合,个别局部用绘画表现。而这些恰是希腊雕刻所绝对避免的。 3、汉代雕刻主要以霍去病墓前石刻为代表。特征:强调大的整天效果,对原石稍加修饰,刻出所需形象大形,省去细节,近看是兽,远观是石,感染力极强。其中主题最为鲜明的“马踏匈奴”。 4、汉代美术遗物,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的是画像砖和画像石。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 1、砖造密檐式塔,今存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唯一的12边形平面的塔。 2、在敦煌石窟群中,以莫高窟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 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 4、佛教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1、大凡成功之作,均在“神”与“人”之间,所以颇具诱惑力。2、它具有独特的个性。3、佛教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所以含蓄应该是佛教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4、佛教教义的宣传是通过群体组合来完成的。 5、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妙善琴书,精于言理,所著《画山水序》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影响深远。 6、南齐肖像画家、理论家谢赫著有《画品》。《画品》序提出了“六法论”。 7、六法论解释:气韵生动,指画面形象个性鲜明,生动传神。骨法用笔,骨法是古代相面术的专门用语,即人的外表特征;用笔即用相应的笔法表现出对象特征。应物象形,指顺应物象本来特征,描绘出艺术形象。随类赋彩,指跟汇聚不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学习资料专题 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解析:选A。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解析:选B。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选C。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第一节 秦汉时期

第一节秦汉时期 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自称“始皇帝”。“皇”与“帝”是对最尊贵的天神和祖先的称呼,秦王将二字集于一身,意在强调权力无限和中央集权的威严。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营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筑,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秦始皇陵(骊山陵),至今犹存。 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上,汉把秦的郡县制封建社会与统一的局势更加巩固。军事上,汉武帝对干扰国家、妨碍中西交通匈奴给予严重打击。对外交流上,打通了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西汉末东汉初,佛教及其艺术的传入,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大影响 二、建筑概况 秦汉400余年,是我国建筑茁壮成长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期。 秦代建筑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宫殿、长城和陵墓。 汉承秦制,建筑又有新发展。汉武帝继续修长城,使其向东、西延伸。现新疆、甘肃还能看到汉长城遗址。汉建都邑,以西汉长安与后汉洛阳王城最宏大。长安城,周长22.5km,西有桂宫,东有长乐宫和未央宫,城西之外有上林苑和建章宫。汉代住宅实物很少,只能从画像石、画像砖和明器中了解情况。寺庙建筑中以洛阳白马寺、扬州广陵寺为代表。陵墓则以陕西兴平汉武帝之茂陵最为著名。 纵观秦汉建筑有以下成就及特点: 1 类型丰富,除都城、宫殿、陵墓、园林、住宅外,尚有佛教建筑、官署、祠堂、粮仓及阙(古代皇宫两边供了望的楼,也指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亭、谢等。 2 建筑技术发展,充分掌握了夯土技术,木结构体系已渐成熟,楼阁建筑增多。 3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图方式基本确立,“三段式”的主体造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4 群体布局更受重视,讲究对称、疏朗的格局,重视与自然的关系 5 重视色彩与装修,建筑与绘画、雕刻工艺相结合,各显出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三、空间组织 秦汉建筑无论宫殿、住宅大都采用矩形平面。许多其它平面,如L形、U形、十字形和H形等,也是由矩形平面组织演化而来。矩形平面利于使用,便于建造,能够组成多种形式的群体,是我国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在宫殿、住宅等不同性质和不同功能的建筑中,可同样采用矩形平面。建筑的特点则主要靠体量大小和装饰繁简来体现。住宅方面,秦代住宅资料很少,汉代住宅可从文字资料及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了解大概。“一堂二内”,一“堂”在前,二“内”在后,“堂”的面积为二“内”之和。“一堂二内”的三开间布局,像今天多见于北方的“一明两暗”式房屋。 “一明两暗”3开间房屋具有许多其他形态没有的长处:一是面积利用较为充分; 二是能够满足基本的分室要求,将公开与私密空间划分开; 三是容易获取良好的通风和日照; 四是可以向两侧延伸,很好的组织院落; 五是最适合我国的木结构体系。 因此这种空间形态成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并深深影响了后世建筑。“ 以3开间形态为基础,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组合,包括二进深和2层、3层的。以湖北云梦出土的一件明器为例,该住宅为二列2层。其前列横分为数室,应是居住房间;后列东部由厕所和猪圈组成小院;中部为通高的厨房;西部为望楼,高出整个屋面;楼梯位于走廊上。可见,此时的住宅,房间组成更丰富,公共分区更合理,更重要的是空间组合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的。秦汉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所有建筑都将门窗开向院落。其空间性质是封闭、内向、具有向心力。从内外空间关系看,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伸与补充,实用性强。如大型宅第和某些宫室的组合。 第二种是主要建筑位于院落中心,周围要素尺度小而气势弱,可称“内实外虚”式。在这种空间中,主要建筑的气势向周围扩散,空旷的院落则有烘托主体建筑的作用。秦汉的礼制建筑大都采用这样的组合。礼制建筑是用于祭祀的,如明堂辟雍。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

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相和歌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所谓“辞”,就是歌词,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就是“辞”。 “声”,指歌中有声音无意义,只起补占音节作用的字,即今天所谓“衬词”,如“咿儿哟,呀儿哟”之类。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妃呼豨”等都是“声”。 “艳”是大曲中的引子或序曲,可以用乐器演奏,也可以歌唱。 “趋”和“乱”是结束性乐段,也是可唱可奏的。 最完整的大曲曲式,是一种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艳”,它一般在最前面,但也有在中间的,往往是一段优美抒情的乐段。 第二段是歌曲主体。它往往有好几段歌曲。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2018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交相辉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 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 (1)王位世袭制:夏朝时确立,“____________”的制度由此开始。 (2)分封制:以________为主体,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3)宗法制:以血缘为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2.秦汉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 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 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来源:examda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 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 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 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 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 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来源:examda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 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 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 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 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1

10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科技成就; 3、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特点; 4、佛教传入的时间和道教兴起的时间、主要经典; 5、《史记》和《汉书》; 6、汉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7、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秦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1、历史地位:① ② 2、特点:① 统一性:A、 B、 多样性: ② 原因: 表现: ③——科技领先世界 A、 B、 C、 ④,表现出 背景: 表现:A、 B、 C、 二、先进的科学技术 1、天文历法:①西汉:A、 B、 ②东汉:张衡:A、对作了 B、发明测定方位的,比欧洲早 2、数学:《九章算术》:①成书时间: ②历史地位:A、 B、 3、医学:①《黄帝内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A、 B、 ②《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 历史地位:

③名医华佗:时间: 成就:A、擅长,被誉为 B、发明,比西方早 ④名医张仲景:时间: 成就: 评价: 4、造纸术:①发明过程:A、西汉前期——表现:出土的纸是目 前 B、105年造纸术,造出植物纤维纸,人称 ②向外传播:A、 B、 C、 ③发明意义:A、 B、 C、 三、哲学的发展 1、西汉:对儒学的发展 ①思想:A、 B、 C、 ②核心: 2、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 ①著作: ②思想:A、 B、 C、 四、宗教:形成新格局 1、佛教的传入:①,佛教经传入中国内地。 ②派使臣到求佛法,请来两为高僧并为他们建造了 2、道教的兴起:①兴起时间: ②形成途径: ③主要经典: ④主要学说: 五: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史记》:①作者: ②体例: ③内容:

2、《汉书》:①时间: ②作者: ③体例: ④内容: 六、文学的新成就 1、汉赋:①特点: ②缺点: ③西汉:A、特点: B、代表作: ④东汉:A、特点: B、代表作: 2、乐府诗: 七、雕塑与绘画 1、雕塑:① ② ③ 2、绘画:① ② ①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文化。 ②秦汉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 先进: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影响: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桶、《史记》等。 ①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日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1700多年。 :东汉著,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擅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药,早西方1600多年。 。 8世纪传中亚,并经阿拉伯传至非洲和欧洲。 统一前提下 风格多样 东汉

第3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考点一“百家争鸣”及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1)经济:铁犁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3)阶级关系:“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思想解放运动。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空前解放,各种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等人奠定了后世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 之间的斗争。 图解历史“百家争鸣” 1 / 22

2 / 22 教材补遗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 “百家争鸣”运动的核心特征是自由,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评、自由流动。“百 家争鸣”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春秋战国后,“百家争鸣”式的自由是历史夹缝中的自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重视复兴诸子时代的自由精神,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社会,而不是修补束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纲常伦理和等级秩序。 二、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③ 仁 ”;强调统治者“以 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孟子 (1)政治: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④ 民贵君 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 大宗 荀子 (1)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⑤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3)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道家思想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与城市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中国建筑,这个时期是相当于罗马帝国的时代,也就是说,在世界的范围内,欧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影响了这个区域的发展。 罗马大角斗场 在东方的秦汉帝国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城市 秦的咸阳的规划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周代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它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法天象地”,它模仿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等级制度,或管子的那种因地制宜、考虑环境。它要放到更宏观的、更宏大的场景中去规划和想象它的城市,就是天和地。 汉代的城市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所谓“汉家自有制度”,它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可以说汲取了春秋以来城市发展的很多经验,又表现了原来从来没有过的统一的大帝国的宏大志向,在城市当中都体现出来。当然,宫殿仍然是这个时期城市的一个核心的内容,还有市场。汉帝国和周边地区,特别是和中亚、西亚地区的频繁的贸易往来,导致它的商业活动极其繁荣,市场在城市当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咸阳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有文献说它“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它向东可以制约战国时期的七雄五霸,是诸侯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后头又占据了关中平原这样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特别是通过蜀道和后面的四川成都平原联系在一起“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这是司马迁讲的。因为这样的一种条件,秦占据了这个城市,它变得强大,最后统一中国。当时,无论是秦朝的官员,还是秦始皇本人,对于他自己建立了这样一个统一伟业都有极高的评价。他们不知道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表现这种伟业,名字上要用皇帝的方式称始皇帝。 那么建筑上、城市上怎么办?在文献当中,在考古学中发现,秦朝的宫殿极其分散,找不到规律。在咸阳周边地区到处都有宫殿的遗址发现,而且相互之间距离很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原因?它有没有一种规划的思想。通过查文献反推,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所谓“法天象地”。

习题: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精练含解析2

第3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武昌模拟)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 ) 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 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是看其言行是否符合礼乐文明,说明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故选B项。当时华夷观念依然存在,故排除A项;C项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不能体现D项。 2.(2018湖南长沙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 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材料中的“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合则留,不合则去”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地位提高,并可以灵活流动,这有利于学术思想的活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性,A项错误;士阶层的兴起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迁,C项错误;官僚政治形成于秦代,D项错误。 3.“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强调以德服人,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因此C项符合题意。“王”字在甲骨文中象征着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第2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衡水金卷)“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说明汉初实行的“黄老之学”之前已经存在,故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A项错误;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是与汉代社会初期的社会状况有关,不是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史记》有记载,并不是受司马迁的影响,故C项错误。 2.(2019·宜宾诊断)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解析:选A。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 3.(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解析:选A。据材料“《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古代帝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统一文字 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为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严禁私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严禁私学,并采取了“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3.吏师制度 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这种凭借法令进行的社会教育,在实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政治要求方面有重大的社会效果。 二、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1.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汉初流行“黄老之学”。依托传说中的黄帝,而本于老子,实质上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各家的学说。随着政治思想的转变,汉初文教政策也与秦朝截然不同。汉朝的文教政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汉初几位皇帝对知识分子都比较重视,汉文帝尤为突出。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了,在政治上也有了施展宏图的机会。 (2)允许开办私学 在汉初,私人讲学活动不仅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干预,相反,朝廷对其中一些著名学者的礼遇,加上皇帝接连不断颁发的求贤诏书,实际上是对私学的一种无声鼓励,私学因此蓬勃地发展起来。 (3)废除“挟书律” 汉朝统治者废除了秦朝的“挟书律”,允许人们自由收藏、携带、讨论《诗》、《书》。“挟书律”的解除,热情的学者开始传写、抄录书籍。政府也采用给予献书者一定奖赏的办法鼓励私人将图书献给国家或借给官府抄录。一系列措施使社会拥有的图书量渐增。 2.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