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_李术才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_李术才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_李术才

第32卷第5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32 No.5 2013年5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2013 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李术才,宋曙光,李利平,张乾青,王凯,周毅,张骞,王庆瀚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61)

摘要:围岩与水体的流固耦合作用对海底隧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很有必要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根

据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特点,研制可用于模拟准三维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该系统

的整体尺寸为3.4 m×3.0 m×0.8 m(宽×高×厚),由钢结构架、钢化玻璃试验箱和水压加载装置组成。其中钢结构架

由6榀可独立操作的高强度合金铸钢构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组合而成;钢化玻璃试验箱结构,既能保证试验要求

的密封性,又便于可视化观察施工过程中海底隧道围岩渗流、变形特征。同时,采用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

验系统和独立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依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开展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揭示海底隧道

施工过程中洞壁压力和围岩位移场、渗流场等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技术及结果对类似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

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工程;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相似材料

中图分类号: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3)05–0883–08 DEVELOPMENT ON SUBSEA TUNNEL MODEL TEST SYSTEM FOR SOLID-FLUID COUP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LI Shucai,SONG Shuguang,LI Liping,ZHANG Qianqing,WANG Kai,ZHOU Yi,

ZHANG Qian,WANG Qinghan

(Research Center of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61,China)

Abstract:Solid-fluid interaction between surrounding rock and water body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subsea tunnel.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olid-fluid interaction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sea tunnels using a model test.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a new type of system for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wa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quasi-3D plane stress and plane strain. The model test system was designed as 3.4 m in length,3.0 m in height and 0.8 m in width,and composed of rack body with steel structure,test chamber with toughened glass and loading devices of water pressure. The steel structure rack body consists of 6 steel structure members operated independently and connected by screw bolts with high strength. Toughened glass was used to assure leakproof of the test chamber and easily inspect the seepage and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during subsea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Furthermore,based on a new type of simulation material,the proposed new type of model test system was applied to the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for the Kiaochow Bay Subsea Tunnel. The pressure on tunnel wall,the variation of seepage and displace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can be captured using the model test.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收稿日期:2012–10–09;修回日期:2012–12–2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508201359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1139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909056)

作者简介:李术才(1965–),男,博士,1987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矿井建设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裂隙岩体断裂损伤、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与防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ishucai@https://www.360docs.net/doc/cc733880.html,。通讯作者:李利平(1981–),男,现任副教授。E-mail:yuliyangfan@https://www.360docs.net/doc/cc733880.html,

? 88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年

results will instruct similar engineering.

Key words:tunneling engineering;subsea tunnel;solid-fluid coupling;model test;simulation materials

1 引言

隧道技术在我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隧道及地下工程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地质条件和结构形式最复杂、修建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近些年来,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十大技术领域之一的江、河、海底隧道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1-2]。

海底隧道的施工涉及围岩与水体的交互作用问题——流固耦合作用。一方面,水体在围岩中的渗流作用将改变围岩中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改变围岩的原始应力状态;另一方面,围岩应力状态的改变,反过来会改变围岩本身的结构,进而改变围岩的渗透性能,从而改变水体的渗流状态[3-6]。正是由于海底隧道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流固耦合模型试验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工程现场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一些地质复杂、意义重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中,例如英法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等,模型试验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7]。国内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弓培林等[8]研制了三维固流耦合相似模拟试验台,在此基础上对煤矿采区带压开采进行了模拟;李术才等[9]研制了组合式三维流固耦合试验台架,可实现不良地质体和含水层的自动生成,并成功地对巷道涌水进行了物理模拟;刘爱华等[10]研制了深部开采承压突水机制相似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可实现深部采矿时复杂应力、水压力及采动影响等联合作用下岩体的受力、变形和破坏过程,以及水的渗流、突变等宏细观运移规律的模拟和测试;周辉等[11]设计研制了盐岩裂隙渗流–溶解耦合试验装置,进行了特定条件下的盐岩裂隙渗流–溶解耦合过程试验研究;蔚立元等[12]通过改装试验架开展了水下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王克忠和李仲奎[13]设计制作水压自动控制供水系统,离散式花管渗流生成系统,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对高渗透压下深埋引水隧洞进行施工过程的物理模拟,为引水隧洞的防渗施工技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已有试验主要针对水量有限(如围岩裂隙水等)的水体作用下的流固耦合作用开展研究,试验场所多为单一材料组成的密闭空间,试验过程中围岩的渗流、变形特征可视性差。针对海底隧道处于海水压力作用下的水体是无穷补给的特点,为解决已有模型试验系统的不足,本文研制了一种水理特性可控的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利用自主研发的大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海底隧道施工过程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试验开挖过程中围岩位移场、应力场、渗流场的时空变化规律。

2 海底隧道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台架系统主要由钢结构架、钢化玻璃试验箱和水压加载装置组成,整体尺寸为3.4 m×3.0 m×0.8 m(宽×高×厚)。

钢结构架由6榀可独立操作的高强度合金铸钢构件通过高强螺栓连接组合而成,其中正反两面的构件分别由3块长2 400 mm、宽800 mm,其上带有螺栓槽的铸钢构件并列拼接而成,构件内部钢板采用圆形与方形交错焊接,在满足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保证试验架具有足够的采光性;钢结构架两侧山墙及底板和顶板为整榀带有螺栓槽的铸钢构件。通过高强连接螺栓可将各铸钢构件在所要求的螺栓槽位固定,组成流固耦合钢结构架,如图1所示。

1—底板;2—山墙;3—顶板;4—高强螺栓;5—隧道轮廓

(a) 钢结构架设计图

(b) 钢结构架照片

图1 钢结构架

Fig.1 Steel structure rack body

单位:m

第32卷第5期李术才等: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 885 ? 钢结构架内部为钢化玻璃试验箱,为试验的基

本场所,可直观观察施工过程中海底隧道围岩渗流、变形特征及加载过程中围岩破裂过程。玻璃板尺寸与对应的铸钢构件尺寸一致,接缝处采用玻璃胶黏合,并在试验箱安装完成后内部整体贴防爆膜,使试验箱具有足够的密封性,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箱内部照片

Fig.2 Internal sketch of test chamber

水压加载装置包括压力水箱及其内部的离心式抽水泵,压力水箱通过橡胶输水管与模型架顶盖的注水阀门相连,当试验模拟海水深度超过试验台架所能提供的水头高度时,通过水压加载装置提供试验所需水力余压,水压加载装置如图3所示。组装完成后的试验台架系统如图4所示。

图3 水压加载装置

Fig.3 Hydraulic loading device

图4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照片

Fig.4 Photograph of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system 3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模型试验

本文将流固耦合模型试验台架系统应用于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籍以反映海底隧道在流固耦合作用下围岩渗流场和位移场变化规律,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3.1 工程概况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是连接青岛市主城与辅城的重要通道,南接薛家岛,北接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隧道总长6 170 m,其中跨海域段约3 950 m,是我国大陆第二条海底隧道。隧道断面为椭圆形,主隧道开挖断面高11.2~12.0 m、宽15.23~16.03 m,净空面积约120 m2。海域段主隧道埋深一般为25~35 m。

场区基岩主要以白平纪下统火山岩和燕山晚期侵入岩为主,海域段穿越4组14条断裂带,沿断裂带有岩脉侵入,断层内以压碎岩、碎裂岩、糜棱岩为主。隧道开挖部分围岩有多种岩性出现,两岸为花岗岩,中间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变质岩。隧道海底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弱风化至微风化岩体裂隙及断裂破碎带中。

3.2 模型尺寸

试验选取胶州湾海底隧道左线IV级围岩ZK7+ 053.2~080段为原型,该段无第四系覆盖层,基岩裸露,为块状微风化辉绿岩,海水深度23 m,覆盖厚度27 m。模型试验相似比尺取为35,根据相似理论换算得到海底隧道模型的试验尺寸为:长(垂直隧道轴线方向)2.4 m、高(沿高程方向)1.43 m、厚(平行隧道轴线方向)0.8 m。为模拟海底隧道在不同海水深度情况下的受力状态和位移情况,模型架高为

2.4 m,可模拟海水深度最大为57 m。

3.3 相似材料的选取

合理可靠的相似材料是模型试验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传统地质力学模型试验采用的材料大多以多种天然成分如铁粉、石膏、重晶石粉、石英砂等为骨料,辅以石蜡、酒精、松香、树脂等人工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14-16]。上述材料均为单一固相相似材料,遇水易发生软化或者塑性变形,无法满足流固耦合试验的要求。

本试验选用水泥作为控制材料性质的主要胶结剂,以标准砂为主要骨料,在材料中加入重晶石粉、滑石粉、硅油、凡士林作为调节成分。该材料的力学参数和渗透系数调节范围较大:抗压强度变化范

? 886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年

围为0.18~1.36 MPa,弹性模量为17~130 MPa,

渗透系数变化范围为6.58×10-8~7.39×10-4 cm/s,

能够模拟不同渗透性的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的多种岩

体材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满足模型试验强度、

弹性模量、渗透系数等相似要求的新型流固耦合相

似材料[17]。根据勘察设计阶段提供的原岩物理力学

参数,通过大量配比试验,确定了试验用的相似材

料配比如表1所示。相似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见

表2。

表1 试验相似材料配比

Table 1 Proportions of simulation materials in test

骨胶比砂土比滑晶比凡硅比砂灰比

10∶1 8∶1 1∶1.5 2∶1 15∶1

注:(1) 硅胶比中的“胶”指硅油和凡士林质量之和;(2) 砂土比

中的“土”指材料中的细骨料,是重晶石粉和滑石粉质量之和。

表2 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2 Physico-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imulation

materials

介质

密度γ/

(g?cm-3)

抗压强度

σ

c

/MPa

弹性模量

E/MPa

渗透系数k/

(cm?s-1)

泊松比

μ

原岩 2.0~2.3 15~21 1 300~1 950 5.79×10~

1.18×10-4

0.30~0.35

模型材料 2.144 0.43 47 6.39×10-60.31

3.4 模型的制作

隧道模型均采用夯实填筑法制作,其基本流程如下:(1) 筛选试验所需的各种配料,并且通过调节烘箱的温度来使得凡士林受热融化并满足试验要求;(2) 按照多次试验选定的合理材料配比,大规模地配置相似材料;(3) 将材料按顺序放入搅拌机均匀搅拌材料;(4) 在试验架内自下向上分层摊铺材料;(5) 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材料进行逐层碾压;(6) 按预定标高检测碾压后的密实度;(7) 模型关键部位分层埋设测试元件(包括光纤光栅传感器、微型压力传感器等);(8) 逐层填筑,夯实材料,直至设计高度;(9) 模型架顶盖的吊装并密封;(10) 模型架内注水至设计高程。

3.5 量测设备及布置

为实现对围岩变形、应力、渗透压力、温度、压力等变化信息的实时监测,试验采用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和XL2101G多点高速静态应变采集系统进行测量(见图5)。其中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包括光纤光栅传感元件、解调仪、计算机和数据自动采集软件,具有性能稳定、量测精度高、抗腐蚀、抗干扰的优

图5 模型分析测量系统

Fig.5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 of model

点;XL2101G系统由多点高速静态应变仪、计算机和分析软件组成,具有精度高、可靠性能好、数据采集方式多、扫描测试速度快等优点,可实现围岩压力测试的试验要求。

埋设的测试元件主要有光纤渗压传感器、光纤位移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光纤应力传感器和微型压力传感器,如图6所示。元件按照洞周密集设点、距洞壁整倍洞径处设点、沿隧道法线方向布设元件的原则分4个平行截面展开布置。光纤位移传感器布置如图7所示。监测断面的整体布置如图8所示。

(a) 光纤位移传感(b) 光纤渗压传感器

(c) 光纤应变传感器(d) 微型压力传感器

图6 测试元件

Fig.6 Grating sensors

图7 光纤位移传感器布置图

Fig.7 Arrangement diagram of optical fiber displacement sensors

3

2

1

4

5

6

7

9

8

第32卷 第5期 李术才等: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 887 ?

图8 监测断面位置示意图(单位:m)

Fig.8 Sketch of monitoring section positions(unit :m)

3.6 模型开挖与测试

模型制作完成后,对其浸泡至饱和状态,以便较真实地模拟现场隧道围岩的渗流场。模型采用人工钻凿方式掘进开挖,同时通过实时摄像系统监控开挖过程中围岩状态和渗水情况。模型体开挖长度为80 cm ,采用上、下台阶法单向开挖,上台阶高为21.7 cm ,下台阶高度为16.2 cm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的规定,按照相似比1∶35换算,开挖步长取6 cm ,台阶长度取30 cm ,每开挖完一个进尺后掘进停止,等各监测元件数据稳定后再进行下一进尺的开挖、记录,直至隧道开挖完毕。安装配套的渗水流量采集系统,采集固定时间段内渗水量并监测渗水流速变化情况。试验过程照片如图9所示,开挖步说明见表3。

(a) 摊铺材料 (b) 埋设元件

(c) 注水 (d) 模型开挖

(e) 模型贯通 (f) 涌水量采集

图9 试验过程照片 Fig.9 Photos of test process

表3 开挖步说明

Table 3 Explanation of excavation steps

开挖

步 说明 开挖 步 说明

1 初始状态

11 上台阶54~60 cm ; 下台阶24~30 cm 2 上台阶0~6 cm 12 上台阶60~66 cm ; 下台阶30~36 cm 3

上台阶6~12 cm 13 上台阶66~72 cm ; 下台阶36~42 cm 4 上台阶12~18 cm 14

上台阶72~80 cm ; 下台阶42~48 cm 5 上台阶18~24 cm

15

下台阶48~54 cm 6 上台阶24~30 cm 16 下台阶54~60 cm 7 上台阶30~36 cm ; 下台阶0~6 cm 17 下台阶60~66 cm 8 上台阶36~42 cm ; 下台阶6~12 cm 18 下台阶66~72 cm 9 上台阶42~48 cm ; 下台阶12~18 cm 19 下台阶72~80 cm

10

上台阶48~54 cm ; 下台阶18~24 cm

模型开挖完成后,均匀提高水头高度,测量不同海水深度下围岩位移、应力等多元信息。

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1 涌水速率结果分析

根据相似理论原型海水深度换算为66 cm ,试验分别选取液面高度为46,56,66,76,96和106 cm 进行研究,隧道涌水量随液面高度提升的变化情况如图10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隧道涌水量与液面高度密切相关。隧道涌水量随液面高度的增加(水压力的增加)逐渐增大。液面高度低于76 cm 时,隧道涌

水量随液面高度的增加线性增大。当液面高度进一步增加,涌水量急剧增大,从之前的每10 cm 增加0.25 L 的涌水量迅速改变至每10 cm 增加近0.75 L ,且液面高度越高,增大的趋势越明显。造成上述现

图10 隧道涌水量与液面高度关系

Fig.10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inflow and liquid level height

012345

涌水量/(L ?d -

1)

液面高度/cm

? 88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年

象的主要原因为:液面高度的多次提升使相似材料的内部发生了损伤积累,材料内部产生了渗流通道,使涌水量急剧上升,当液面高度提升到106 cm 时隧

道涌水量达到4.7 L/d 。

以不同液面高度下隧道涌水稳定后涌水速率为研究对象,研究涌水速率随液面高度的变化情况。由图11和12可知,隧道涌水速率随液面高度的增加逐渐提高。当液面高度小于76 cm 时,不同液面高度下隧道涌水速率虽有增大的趋势,但相互之间的差值变化不大。当液面高度超过76 cm 后,涌水速率近似呈现线性急剧上升趋势,且相互之间差值变化明显。说明相似材料内部产生的渗流通道增大了材料的渗透性,造成模型隧道的涌水渗流明显增大。

图11 隧道涌水稳定速率与液面高度关系 Fig.11 Relationship between liquid level height and stable

rate of tunnel gushing

图12 隧道涌水稳定速率随时间变化

Fig.12 Variation of stable rate of tunnel gushing with time

4.2 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开挖测试过程中,各关键点(布置位置见图7)位移随模型隧道开挖步变化曲线如图13所示。

由图13可知,在开挖测试过程中,当上台阶开

图13 关键点位移随开挖步变化曲线

Fig.13 Displacement curves of key points with excavation

steps

挖面推进至监测断面时,光纤位移监测断面洞周拱顶竖向位移进入急剧变化期,竖向位移明显增大;与洞周拱顶沉降相比,2倍洞径拱顶位移曲线呈相同变化趋势,但最终竖向位移值小于洞周拱顶沉降,位移变化较为平缓。当上台阶开挖至距监测断面12 cm(0.5倍洞径)时,洞周边墙水平位移出现明显增长,位移增大趋势较为平缓,但2倍洞径边墙水平收敛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说明该处位移受隧道开挖

影响较小。底板隆起变化趋势与洞周处竖向位移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对于拱顶沉降而言,位移变化趋势较为平缓,说明隧道开挖对拱顶位移的影响大于拱底。

4.3 渗透压力结果分析

开挖测试过程中,各关键点(布置位置见图7)渗透压力随模型隧道开挖步的变化见图14。

图14 关键点渗透压力随开挖步变化

Fig14 Variation of seepage pressure of key points with

excavation steps

由图14可知,各关键点渗透压力随隧道开挖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自隧道上台阶开挖到渗压监测

----

位移/m m

开挖步

渗透压力/(102 k P a )

开挖步

涌水速率/(m L ?m i n -

1)

时间/min

涌水速率/(m L ?m i n -

1)

液面高度/cm

第32卷 第5期 李术才等:海底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 889 ?

断面(第6开挖步)开始,各监测点渗透压力出现明显下降,洞周边墙位置现象最为明显,渗透压力从0.48 MPa 锐减到0.13 MPa ,接近大气压力值。隧道洞周拱顶位置渗透压力值在第10开挖步后迅速下降,此时下台阶开挖通过监测断面,可见受下台阶开挖是影响边墙位置渗透压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拱顶上方2倍洞径处开挖前后渗压值降低了0.1 MPa ,与洞周拱顶位置渗压值对比可知,2倍洞径处围岩渗流受开挖影响不明显。洞周拱底处渗压值开挖前后变化不大,说明隧道开挖对拱底位置围岩渗流影响不大。

4.4 施工过程洞壁压力结果分析

图15为台阶法施工过程中洞周拱顶及拱肩压力监测点竖向压力值随开挖步的变化过程曲线。图中,竖向实线表示上台阶开挖到压力传感器监测断面,竖向虚线表示下台阶开挖到压力传感器监测断面。竖线左侧为隧道开挖到达监测断面之前,右侧为隧道开挖通过监测断面之后的压力值。

图15 监测点压力随开挖步变化

Fig.15 Variations of pressure of key points with excavation

steps

由图15可知,在上台阶掌子面距监测断面距离大于12 cm(0.5倍洞径)时,围岩压力维持在初始应力状态下的围岩静水压力值基本不变,可认为此时围岩压力尚未受到隧道开挖的影响,处于隧道开挖前的影响范围之外。随着隧道掌子面的推进,在开挖面通过监测断面的前、后各6 cm 的范围内是围岩压力急剧变化的阶段,这是由于监测点所在位置以下的岩体被开挖产生了临空面,原本作用于被开挖掉岩体上的荷载失去了作用对象,故在此阶段围岩压力急剧减小。在上台阶开挖面通过监测断面6 cm 之后,隧道的开挖对监测点的压力值不产生明显影

响。这说明拱顶及拱肩位置荷载的释放过程主要受到与其直接接触的上台阶开挖的影响,下台阶的开挖对其没有明显影响。

5 结 论

研制了国内同类型最大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系统整体尺寸达3.4 m×3.0 m×0.8 m(宽×高×厚)。该试验台架由6榀可独立操作的高强度合金铸钢构件连接组合而成,系统内部采用钢化玻璃试验箱结构,并配备自主开发的水压加载装置和涌水量收集装置。该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具有组装方便、密封性好、可视化等优点,可用于准三维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模型试验。采用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系统和独立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依托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开展了流固耦合模型试验研究,揭示了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壁压力和围岩位移场、渗压场等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 海水深度小于76 cm(即原型水深26.6 m)时,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涌水量呈现线性增长;当海水深度进一步增加,涌水量急剧增大,呈非线性增长,且不同海水深度对应的涌水量之间差值变化明显。

(2) 监测断面的竖向位移随着开挖步序的推进,经历了缓慢增长、急剧增加、趋于稳定3个阶

段,开挖影响范围约为1倍的洞径。

(3) 拱顶位置的渗透压力主要受上台阶开挖影响,下台阶的开挖主要影响边墙位置的渗透压力,而拱底位置的渗透压力受隧道开挖影响较小,开挖对围岩渗流场的影响范围约为1倍的洞径。

(4) 拱顶及拱肩位置荷载的释放过程主要受到与其直接接触的上台阶开挖的影响,下台阶的开挖对其没有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梦恕. 水下交通隧道发展现状与技术难题——兼论“台湾海峡

海底铁路隧道建设方案”[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1):2 161–2 172.(WANG Mengshu.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issues of underwater traffic tunnel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aiwan strait undersea railway tunnel[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8,27(11):2 161–2 172.(in

压力/M P a

开挖步

? 890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年

Chinese))

[2]王梦恕. 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10:1–3.(WANG Mengshu.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China[M]. 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10:1–3.(in Chinese))

[3]房倩,张顶立,黄明琦. 基于连续介质模型的海底隧道渗流问题

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2):3 776–3 784.(FANG Qian,ZHANG Dingli,HUANG Mingqi. Analysis of seepage problem induced by subsea tunnel excavation based on continuum medium model[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

26(Supp.2):3 776–3 784.(in Chinese))

[4]纪佑军,刘建军,程林松. 考虑流–固耦合的隧道开挖数值模拟[J].

岩土力学,2011,32(4):1 229–1 231.(JI Youjun,LIU Jianjun,CHENG Linso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nnel excavation considering fluid-solid coupling[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1,32(4):

1 229–1 231.(in Chinese))

[5]李地元,李夕兵,张伟,等.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的连拱隧道围岩

稳定性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5):1 056–1 064.

(LI Diyuan,LI Xibing,ZHANG Wei,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surrounding rock of multi-arch tunnel based on coupled fluid-solid theory[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7,26(5):1 056–1 064.(in Chinese))

[6]徐建聪,郭书太. 地下水封油库围岩地下水渗流量计算[J]. 岩土力

学,2010,31(4):1 295–1 302.(XU Jiancong,GUO Shutai. Seepage discharge calcul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groundwater in rock caverns sealed oil storage[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0,31(4):1 295–

1 302.(in Chinese))

[7]蔚立元. 水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及其覆盖层厚度确定[博士学位

论文][D]. 济南:山东大学,2010.(YU Liyuan. Study on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s and selection of overburden thickness for underwater tunnels[Ph. D. Thesis][D]. Jinan:Shandong University,

2010.(in Chinese))

[8]弓培林,胡耀青,赵阳升,等. 带压开采底板变形破坏规律的三维

相似模拟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3):4 386–4 402.

(GONG Peilin,HU Yaoqing,ZHAO Yangsheng,et al. Three- dimensional simulation study on law of deformation and breakage of coal floor on mining above aquifer[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5,24(23):4 386–4 402.(in Chinese)) [9]李术才,李利平,李树忱,等. 地下工程突涌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

的研制及应用[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7(3):299–304.(LI Shucai,LI Liping,LI Shuchen,et al.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imilar physical model test system for water inrush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Mining and Safety Engineering,2010,

27(3):299–304.(in Chinese))

[10]刘爱华,彭述权,李夕兵,等. 深部开采承压突水机制相似物理模

型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7):

1 335–1 341.(LIU Aihua,PENG Shuquan,LI Xibing,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imilar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 system for water inrush mechanism in deep min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7):1 335–

1 341.(in Chinese))

[11]周辉,汤艳春,胡大伟,等. 盐岩裂隙渗流–溶解耦合模型及试

验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5):946–950.(ZHOU Hui,TANG Yanchun,HU Dawei,et al. Study on coupled penetrating-dissolving model and experiment for salt rock crack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6,25(5):

946–950.(in Chinese))

[12]蔚立元,李术才,徐帮树,等. 水下隧道流固耦合模型试验与数值

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7):1 467–1 474.(YU Liyuan,LI Shucai,XU Bangshu,et al. Study of solid-fluid coupling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underwater tunnel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1,30(7):1 467–

1 474.(in Chinese))

[13]王克忠,李仲奎. 深埋长大引水隧洞三维物理模型渗透性试验

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4):725–731.(WANG Kezhong,LI Zhongkui. Study of 3D physical model test of seepage of deep-buried long and large diversion tunnel[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9,28(4):725–731.(in Chinese)) [14]李利平. 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灾变演化机制及其应用研究[博士学

位论文][D]. 济南:山东大学,2009.(LI Liping. Study on catastrop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arst water inrush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high risk karst tunnel[Ph. D. Thesis][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2009.(in Chinese))

[15]张杰,侯忠杰. 固–液耦合试验材料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报,2004,23(18):3 157–3 161.(ZHANG Jie,HOU Zhongjie.

Experimental study on simulation materials for solid-liquid coupl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4,23(18):3 157–3 161.(in Chinese))

[16]黄庆享,张文忠,侯志成. 固液耦合试验隔水层相似材料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增1):2 813–2 818.(HUANG Qingxiang,ZHANG Wenzhong,HOU Zhicheng.Study of simulation materials of aquifuge for solid-liquid coupling[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0,29(Supp.1):2 813–2 818.(in Chinese))

[17]李术才,周毅,李利平,等. 地下工程流–固耦合模型试验新型

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6):

1 128–1 137.(LI Shucai,ZHOU Yi,LI Liping,et al. Research of a

new similar material for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test and its appl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2,31(6):1 128–1 137.(in Chinese))

实验六 文件系统设计结果

实验六文件系统设计 1.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简单多用户文件系统的设计,加深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和内部实现。 2.实验内容 为DOS系统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文件系统,可以实现下列几条命令DIR 列文件目录 CREATE 创建文件 DELETE 删除文件 MODIFY 修改文件 OPEN 打开文件 CLOSE 关闭文件 列目录时要列出文件名,物理地址,保护码和文件长度。 3.实验环境 ①PC兼容机 ②Windows、DOS系统、Turbo c 2.0 ③C语言 4.实验提示 ①首先应确定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主目录、活动文件等。主目录文件的形式存放于磁盘,这样便于查找和修改。 主目录结构: Ufdname 用户名 Ufdfile 指向用户的活动文件 活动文件结构: Fpaddr 文件物理地址 Flength 文件长度 Fmode 文件属性(file mode:0-Read Only;1-Write Only;2-Read and Write(default)) Fname 文件名称 ②用户创建的文件,可以编号存储于磁盘上。如:file0,file1,file2…并

以编号作为物理地址,在目录中进行登记。

③本程序需要在c:下建一个名为osfile的目录及一个名为file的子目录,在利用程序创建了文件系统后,可以在这个文件夹下查看到相关的内容。5.实验程序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con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NAME 25 /*the largest length of mfdname,ufdname,filename*/ #define MAXCHILD 50 /*the largest child*/ #define MAX (MAXCHILD*MAXCHILD) /*the size of fpaddrno*/ typedef struct /*the structure of OSFILE*/ { int fpaddr; /*file physical address*/ int flength; /*file length*/ int fmode; /*file mode:0-Read Only;1-Write Only;2-Read and Write(default);*/ char fname[MAXNAME]; /*file name*/ } OSFILE; typedef struct /*the structure of OSUFD*/ { char ufdname[MAXNAME]; /*ufd name*/ OSFILE ufdfile[MAXCHILD]; /*ufd own file*/ }OSUFD; typedef struct /*the structure of OSUFD'LOGIN*/ { char ufdname[MAXNAME]; /*ufd name*/ char ufdpword[8]; /*ufd password*/ } OSUFD_LOGIN; typedef struct /*file open mode*/ { int ifopen; /*ifopen:0-close,1-open*/ int openmode; /*0-read only,1-write only,2-read and write,3-initial*/ }OSUFD_OPENMODE; OSUFD *ufd[MAXCHILD]; /*ufd and ufd own files*/ OSUFD_LOGIN ufd_lp;

3D模型管理系统技术设计书V2资料

3D模型管理系统技术设计书 2014年9月21日

目录 1.项目背景 (1) 2.建设目标 (1) 3.建设内容 (1) 3.1.模型库建设 (1) 3.2.三维模型管理系统建设 (1) 4.总体设计 (2) 5.数据库设计 (3) 5.1.数据库逻辑结构 (3) 5.2.FTP服务 (7) 6.功能设计 (7) 6.1.模型上传 (7) 6.2.模型文件下载 (8) 6.3.查询 (8) 6.4.统计 (8) 6.5.模型文件浏览 (8) 6.6.删除 (9)

1.项目背景 三维GIS形象真实的描述了城市三维地理空间内容,三维城市模型是三维GIS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三维模型不仅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而且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与二维GIS数据相比,三维模型的生产过程、数据内容和数据规模有很大不同,生产过程复杂很多,数据内容更加丰富,数据量成倍增加。 在城市规划中三维模型以文件形式存放,包含Max格式导出的X格式文件、skyline入库打包文件、Jpg格式效果图(含总平图)、CAD格式的总平图。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建筑更新不断加快,规划管理中的三维模型成倍增加,若仍旧采用文件方式进行管理,将面临如下困难:数据的安全性和共享性得不到保障,历史数据难以有效管理,缺乏对数据的高效查询与检索,缺乏对数据的更新维护机制。建立城市三维模型管理系统,建立三维模型文件的目录索引,对三维模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对城乡规划信息化和城乡规划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2.建设目标 基于FTP服务建立三维模型文件库,同时建立与之匹配的关系库,存储模型文件的索引、类别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支持三维模型上传、下载、查询、浏览、统计、历史数据管理的城市三维模型管理系统。 3.建设内容 3.1.模型库建设 (1)基于FTP服务建立三维模型文件库,按照模型的类型和名称对模型中包含的各个部分进行组织存储。每一个模型以唯一的文件标识作为文件夹名称进行组织,该目录下存储当前模型不同时期的模型,规定以上传时间近的版本为成果库,其余文件作为历史数据。 (2)建立与文件库对应的关系库,存储文件库中模型文件的存储路径、模型类别、文件标识信息,以支持模型文件的查询、统计。 3.2.三维模型管理系统建设

五层电梯模型试验系统的硬件设计毕业论文

五层电梯模型试验系统的硬件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概述 (2) 1.1电梯的发展概况 (2) 1.2电梯的发展趋势 (3) 1.3课题来源及意义 (4) 1.4本文主要工作 (5) 第二章电梯模型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6) 2.1系统组成 (6) 2.1.1 信号综合及显示电路 (6) 2.1.2 轿箱控制系统 (7) 2.1.3 门控电路 (7) 2.2工作原理 (8) 第三章电梯模型的电气系统硬件设计 (9) 3.1信号综合及显示电路 (9) 3.1.1 呼叫电路 (9) 3.1.2 检测电路 (10) 3.1.3 显示电路 (12) 3.2轿箱控制系统 (14) 3.1.1 主电路及保护电路设计 (14) 3.2.2 驱动电路设计 (16) 3.2.3 保护电路设计 (18)

3.2.4 控制电路设计 (20) 3.3门控电路 (27) 3.3.1 门控及驱动电路 (27) 3.3.2 门控控制电路设计 (30) 3.4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 (34) 第四章电梯模型的结构设计 (37) 4.1总体结构的设计 (37) 4.2曳引系统设计 (39) 4.3门控系统 (40) 第五章结论和展望 (41) 5.1本文工作总结 (41) 5.2展望 (42) 参考文献 (43) 附录硬件原理图 (45) A1呼叫系统电路原理图 (45) A2楼层检测电路原理图 (46) A3信息显示电路原理图 (47) A480C196KC单片机部分 (48) A5轿厢控制系统——主电路及驱动电路原理图 (49) A6门控系统控制电路原理图 (50) 谢辞 (52)

渗流的流固耦合问题及应用

第18卷 第5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8(5):497~502 1999年10月Ch inese J ou rna l of R ock M echan ics and E ng ineering O ct.,1999 渗流的流固耦合问题及应用 徐曾和 (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 沈阳 110006)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渗流过程中的孔隙改变,既影响流体质量,又会引起介质渗透率的变化,导致非线性流固耦合作用。因此研究应力与孔隙压力共同作用下孔隙改变的机制是重要的。首先考察了经典渗流力学的基本假定,说明忽略总应力对孔隙改变的作用是经典渗流力学及其他非耦合理论不能研究流固耦合作用的基本原因。 饱和多孔介质是不溶混的混合物,内部孔隙结构对多孔介质整体和孔隙改变的响应方程有影响。导出了多孔介质的响应方程及有效应力系数Α1、孔隙改变的响应方程和有效应力系数Α2以及孔隙压缩模量K p。证明有效应力系数Α1和Α2小于1,K p小于固体基质的相应模量。它们都取决于组成多孔介质的固体基质的力学性质和孔隙结构。还证明了对于孔隙的变形,总应力比孔隙压力更重要。任何排除总应力影响的理论,其出发点均不尽合理。 研究了流固耦合机制。在渗流过程中,介质整体变形和孔隙变化是应力和孔隙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孔隙改变会影响两相物质之间的扩散力和流体的质量守恒方程;扩散力和孔隙压力对两相物质的动量守恒有影响。这是一些主要的耦合机制。在混合物理论的基本框架内建立了渗流耦合问题的基本方程,考虑了流体与固体之间的多种耦合作用,如线性耦合、非线性耦合、非牛顿流体渗流的耦合作用、饱和多孔介质的动力响应等;由于渗流定律是孔隙流体动量守恒方程的特殊情况,应用混合物理论可以从实验得到的非线性一维渗流定律导出非线性渗流的三维定律;从上述研究还容易看出,B i o t的三维固结理论只考虑了多孔介质整体压缩(膨胀)对流体动量守恒方程的影响,反映了流体与固体之间最简单的、线性的相互作用。 对某一边界上正应力和孔隙压力为常量的渗流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解耦方法,并得到了平面应变和广义平面应力状态下,含圆孔的饱和多孔地层中定量抽放和定压抽放问题的解析解。通过这些解答可以看出,对于稳定渗流,线性耦合理论(B i o t 理论)与非耦合理论没有差别;对非稳定渗流,线性耦合理论与经典渗流力学有明显的量的差别,但没有性质的变化。与弹性:若不考虑渗透率的变化,可压缩流体渗流引起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以一个高阶小量体现出来,因此与近似的非耦合分析的结果相差不远。 研究了稳定渗流和非稳定渗流情况下非线性流固耦合问题的特点,并求出了含单一圆孔的问题和单向渗流问题的解答。从中可以看出,非线性耦合问题与不耦合的经典渗流力学和弹性力学,不仅在量值上有明显差别,性质也有不同;并指出,非稳定渗流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当渗流达到最终的稳定状态时,某些因素,如原岩应力强度对渗流的影响消失。并研究了初始应力对渗流的影响。 证明了可变形多孔介质一维稳定渗流时,小试件内的孔隙压力梯度在流动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仍然沿用经典渗流力学的方法测试渗透系数,将导出流体质量不守恒的不合理推论。由此提出了可变形多孔介质渗透系数的新的测试方法。结合渗流的实验研究和微分方程反问题的数学方法,可得到可变形多孔介质的渗透系数。对粒状多孔介质进行的试验表明,按不同的试验方法得到的渗透系数相差较大。 关键词 渗流,多孔介质,饱和,孔隙变化,混合物,解耦方法,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可压缩流体,渗透系数,测试方法,反问题 FL U I D-S OL I D INTERACT I ON OF SEEPAGE AND ITS APPL I CAT I ON Xu Zenghe (Cen ter f or R ockbu rst and Ind uced S eis m icity R esea rch,N ortheastern U n iversity, S heny ang 110006 Ch ina) 1999年7月11日收到来稿。 作者徐曾和简介:男,1958年生,1998年在东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是徐小荷教授;现在东北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岩石失稳破裂与渗流耦合问题的研究。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cc733880.html,

操作系统简单文件系统设计及实现

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一、实验目的: 1、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模拟文件管理的工作过程。从而对各种文件操作命令的实质内容和执行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要求设计一个 n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次用户可保存m个文件,用户在一次运行中只能打开一个文件,对文件必须设置保护措施,且至少有Create、delete、open、close、read、write等命令。 二、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10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次用户可保存10个文件,一次运行用户可以打开5个文件。 2、程序采用二级文件目录(即设置主目录[MFD])和用户文件目录(UED)。另外,为打开文件设置了运行文件目录(AFD)。 3、为了便于实现,对文件的读写作了简化,在执行读写命令时,只需改读写指针,并不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 4、算法与框图 ?因系统小,文件目录的检索使用了简单的线性搜索。 ?文件保护简单使用了三位保护码:允许读写执行、对应位为 1,对应位为0,则表示不允许读写、执行。 ?程序中使用的主要设计结构如下:主文件目录和用户文件目录( MFD、UFD); 打开文件目录( AFD)(即运行文件目录) 文件系统算法的流程图如下

三、工具/准备工作: 在开始本实验之前,请回顾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并做以下准备: 1) 一台运行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或Windows 2000 Server的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2) 计算机中需安装Visual C++ 6.0专业版或企业版 四、实验要求: (1)按照学校关于实验报告格式的要求,编写实验报告(含流程图); (2)实验时按两人一组进行分组,将本组认为效果较好的程序提交检查。

流固耦合应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1-3559(2004)02-0123-04 收稿日期:2003-12-03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资助项目(012050107);山 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 2002F19) 作者简介:郭术义(1971-),男,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机械工 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流固耦合应用研究进展 郭术义,陈举华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摘 要:流固耦合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学科的典型应用进展情况,总结了各种研究中的典型方程、数值解法,展望了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关键词: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展望中图分类号:O35112;O34717 文献标识码:A 流固耦合力学是一门比较新的力学边缘分支, 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二者相互交叉而生成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变形或运动对流场的影响。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固体在流体动载荷作用下产生变形或运动,而固体的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到流场,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总体上,流固耦合问题按耦合机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的特征是流固耦合作用仅仅发生在流、固两相交界面上,在方程上耦合是由两相耦合面的平衡及协调关系引入的;另一类的特征是流、固两相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耦合效用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来实现。本文就流固耦合问题的两大分类中三种基本情况进行了讨论。 1 流固耦合典型应用 流固耦合作用的研究在航空、航天、水利、建筑、石油、化工、海洋以及生物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液体晃动对火箭飞行稳定性的影响,大型贮液管在地震激励作用下产生的流固耦合作用,液体湍振对输液管道的影响。本文就如下三个大方面进行了总结。1.1 输流管道流固耦合 流体引起输流管道振动的研究最初来源于横跨 阿拉伯输油管道振动的分析[1]。管道在众多的工业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作用极其重要。但是,在管道 内流体流动状态的微弱变化往往引起在工作过程中的湍振现象,诱发流体、管道之间的耦合振动,动力学行为相当复杂。这使得人们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Paidoussis M P [2]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输流管道的振动问题之所以能引起学者的兴趣,除因为该问题的广泛工业背景和现实意义之外,还因为输流管道虽然是最简单的流固耦合系统,但它却涉及了流固耦合的大多数问题,并且它的物理模型简单,系统比较容易实现,因而便于理论与试验的相互协同。 考虑因素侧重面的不同,输液管道非线性运动方程有几种类型[3-5],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它们的基本假设都是:流体无粘且不可压;管道作为梁模型来处理;管道只是在平面内振动。尽管输流管道的非线性动力问题受到50多年极为广泛的研究,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模型。文[6]建立的4个独立变量(轴向位移、横向位移、流速和压力)的全耦合模型(耦合形式包含摩擦耦合、P oiss on 耦合、结合部耦合以及管道轴向和横向运动的耦合)在众多的非线性分析模型中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模型。 m ¨u +m f [ υf (1+u ′)+2υf u ′+υ2 f u ″+ ωυ′f ]+ P (υf + u )/c 2F -[(1-2υ)P (1+u ′)]′+4f ρf ρ′?υ2f /DK -gm f (1-2υ)(1+u ′)ω′-EI (7ω″ω +ω′ ω )-E A p (2u ″+6u ′u ″+2ω′ω″ )/2=0(1)m ¨ω+m f [ υf (1+ω′)+2υf ω′+υ2f u ″+ω″υ2 f ]+ P (υf + ω)/c 2F -[(1-2υ)P ω′]′-gm +EI ω″″-EI (u ′ω′+6u ″ω +4u ′ω ′)-E A p (u ″ω′+u ′ω″ )=0(2) P /c 2F +m f [(1-2υ)( u +υf )u ″- u ′+υ′f ]-m f (1-2υ)( u ′+u ′ u ′+ω′ ω′ )=0(3)P ′+m f (¨u + υf )+m f ¨ωω′+gm f ω′+Df ρf υ2 f /2=0 (4)随着对输流管道问题研究的深入,各种不同的 分析计算方法也相继被提出。其中有限元法(FE M ) 第18卷第2期2004年6月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 L OF J I NAN UNI VERSITY (Sci.&T ech 1) V ol.18 N o.2 Jun.2004

实验四 文件系统实验

实验四文件系统实验 一 . 目的要求 1、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模拟文件管理的工作过程。从而对各种文件操作命令的实质内容和执行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要求设计一个 n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次用户可保存m个文件,用户在一次运行中只能打开一个文件,对文件必须设置保护措施,且至少有Create、delete、open、close、read、write等命令。 二 . 例题: 1、设计一个10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次用户可保存10个文件,一次运行用户可以打开5个文件。 2、程序采用二级文件目录(即设置主目录[MFD])和用户文件目录(UED)。另外,为打开文件设置了运行文件目录(AFD)。 3、为了便于实现,对文件的读写作了简化,在执行读写命令时,只需改读写指针,并不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 4、算法与框图: ①因系统小,文件目录的检索使用了简单的线性搜索。 ②文件保护简单使用了三位保护码:允许读写执行、对应位为 1,对应位为0,则表示不允许读写、执行。 ③程序中使用的主要设计结构如下: 主文件目录和用户文件目录( MFD、UFD) 打开文件目录( AFD)(即运行文件目录)

文件系统算法的流程图如下: 三 . 实验题: 1、增加 2~3个文件操作命令,并加以实现。(如移动读写指针,改变文件属 性,更换文件名,改变文件保护级别)。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getpch(type) (type*)malloc(sizeof(type)) int userNum=0; struct mdf {

模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题目:模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 学院: 班级: 指导教师: 2010年1 月8 日

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计07-_3班__ 学生姓名:武宝全 _ 学号: 200710210023 指导教师:董志学王晓荣邢红梅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设计实现一个简单8位模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用可编程器件实现的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存储器,简单输入/输出接口和设备,时序和启停控制等电路。通过自己定义的一套指令系统,主要实现算术A加B,A+/B运算,逻辑A·B,置B运算,输入指令,输出指令和存储器存数指令。由微程序控制器按照微指令格式给出下地址,并将结果存入存储器。用Protel电路设计软件画出所设计的模型机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包括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存储器、简单输入/输出设备、时序和启停等电路。用可编程器件EPM7123实现运算器,并借助MAXPLUSII软件实现其功能。在QDKJ-CMH-CPLD试验平台上调试并进行验证。 关键字:微程序、控制器、存储器、

引言 通过俩周的组成与结构设计,设计一个8位模型计算机系统,包括用可编程器件实现的运算器,微程序控制器,存储器,简单输入/输出接口和设备,时序和启停控制等电路。设计工作是在之前的验证实验基础之上完成的,通过自己的思维,实现微程序机的一些基本的逻辑运算。根据现有的二进制指令系统,条件为模型计算机系统为8位模型机,运算器为8位运算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都为8位,输入设备为8位开关,输出设备为8位发光二级管指示灯。在现有的芯片内烧制自行设计的微指令,达到在输入一个数据后自加,减一,实现自行跳转。 在设计完成后,再输入数据04后得出07的结果,并实现跳转。

模型试验方案

[例7-1] 杭州钱江三桥静力模型试验 钱江三桥是一座特大型城市桥梁,主桥由两座相同布置而又相互独立的六孔一联的独塔预应力混凝土单索面斜拉桥和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粱组成。其跨径布置:(72+so+168x2+80+72)x 2:1 280m,单箱五室等高度断面,桥面全宽29.5m。结构的立面和断面如图7-1。 本模型静力试验主要试图解决两个问题:①恒载(结构自重)作用下控制断面正应力分布受剪力滞影响后的变化规律;②纯扭转荷载作用下控制断面(由约束扭转或截面畸变引起)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布情况。 1.模型没计 模型选用有机玻璃板材制作,设计主要考虑: 1)与原形结构基本相似。模型与原型的静应变比值(虎克数)cq=1,这样,在几何缩尺确定之后,其他力学参数须按相似关系确定。

2)几何缩尺的确定原则。①为尽可能缩小模型的制作误差和测量误差,应把模型做得大些;②因有机玻璃模型将放在恒温室内进行测试,故它的尺寸上限受恒温室大小的制约。 3)控制断面问题。斜拉桥塔根附近断面是计算剪力滞变化最大的,其他如斜拉桥跨中、协作跨支座附近等断面的受力特点也需要搞清楚。 最后确定取斜拉桥的半联和连续梁的一跨为原型,几何缩尺定为1/70。 设计模型的基本参数如表7—1所列(表中括弧内为原型值)。 第133页 按上述原则和比例常数等设计的有机玻璃模型全长362cm,宽42.1cm。具体尺寸如 图7-2。 2.加载试验 1)测点布置和测试方式 选斜拉桥塔根附近、跨中和连续梁内支座附近、跨中等4个断面为应力测试断面;还选上述两个跨中断面为位移测试断面。 按剪力滞测试要求,在4个测试断面上各布置18个单向(正应力方向)应变测点;按截面扭转应力测试要求,在(除斜拉桥跨中以外)3个断面上各布置10组(应变花)平面应变测点。 最后综合考虑断面相同、测点位置重复等因素,实际共布置了60组平面应变测点和32个单向应变测点。 在斜拉桥和连续梁两个跨中断面上各布置两个竖向位移测点,以测定模型的竖向变位。在连续梁内、外两个支座上各布置两个力传感器,以测定模型支座的反力。 顺便指出,布置位移和支座测点的目的,只是为了控制模型试验的加载、变位等整体状态,与本模型的主要测试项目投有直接关系。 2)荷载及其施加方式 ①恒载 有机玻璃模型本身的自重略去不计(测量前可利用仪器凋零方法去除),只考虑原型按缩 比算得的那部分自重荷载。按表列值算得模型的线均布荷载集度Qm=5.1N/cm,全部模拟恒 载为模型全长乘qm,约为1830N。 实际施加模拟自重荷载时,把印刷厂废铅字装入40emx lOcm的布袋,沿模型长度方向布满整个桥面。 ②扭矩

FAT文件系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之三 设计任务:模拟OS文件系统 在任一OS(Window或者Dos;也可以是在Linux下,但要求能将结果演示给老 师看)下,建立一个大文件,把它假象成一张盘,在其中实现一个简单的模拟OS 字 ,第 ⑤、每个目录实际能放下文件或子目录30项。 ⑸、文件系统空间分配: ①、第0个盘块(1k)存放磁盘信息(可以设定为格式说明“FAT32”、盘块大小,盘块数等 内容) ②、第1个盘块起,至125盘块,共125个盘块(125k)存放FAT内容 ③、第126、127(2个)盘块,存放位示图

④、从第128盘块至10000盘块,皆为数据(区)盘块,其逻辑编号从0开始,至 9872号数据盘块,即第0数据盘块为128号盘块,第1数据盘块为129号盘块,… ⑤、第0数据盘块(即128号盘块),存放根目录(同样只用一个盘块作根目录), 由于第0、1目录项为“.”(本目录), “..”(父目录),因此根目录下同样只能存放30个文件或目录,并且从第2个目录项开始。 ⑥、文件或子目录数据,放在第1数据盘块及以后的数据盘块中,由用户按需要使 用。 内容 ⑺、删除文件 #DelFile 文件名.扩展名,在文件所在的目录项中,将第一个字节变为0xE5,并同时修改FAT内容和位示图内容;如果文件不存在,给出出错信息 ⑻、文件拷贝 #CopyFile 老文件,新文件,为新文件创建一个目录项,并将老文件内容复制到新文件中,并同时修改FAT内容和位示图内容 ⑼、显示位示图内容

#ShowBitMP,将位示图内容(已有信息部分),显示在屏幕上(按十六进制)⑽、显示FAT内容 #ShowFAT,将FAT内容(已有信息部分),显示在屏幕上(按十六进制) 4、程序的总体流程为: ⑴、输出提示符#,等待接受命令,分析键入的命令; ⑵、对合法的命令,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否则输出错误信息,继续等待新命令 关于对FAT表和MAP表的用法 1.当要用到数据块是,查询MAP表(因为只做比较查询即可),查询到的未用位置 置1,然后在FAT表上进行相应记录,在本程序做出的规定是,当文件夹FAT 表做-1,若是文件则按照FAT做对应的顺序记录,最后一块同样是-1结束,2.回收的时候,是按照FAT表的首项,做顺序置0,然后MAP也在相应位置置0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设计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设计 发表时间:2015-11-09T11:24:49.470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7月供稿作者:张清林耿冬青 [导读]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内的建筑高度越来越大,基坑也越来越深。 张清林耿冬青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地下工程研究所,北京,顺义区,101300) 【摘要】为了观察水在土中的渗透过程,模拟工程降水、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渗透破坏,设计了一套能进行多种渗透情况的演示和模拟实验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介绍了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它所能进行的模型试验。可为工程降水及边坡工程稳定等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基础参数。 【关键词】渗透;模型试验;传感器 1 前言 目前,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内的建筑高度越来越大,基坑也越来越深,在开挖较深、地表有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基坑时,通常会采取坑内降水、坑外止水的措施,这样在坑内外就形成了一个水头差,当水头差达到一定程度且止水结构失效时,就会发生土体的渗透破坏。造成基坑失稳、堤坝塌方等工程事故 [1~5]。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有甚者会造成人员伤亡。如何评价基坑及边坡发生渗透破坏的稳定性问题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基坑工程中,由于常采用帷幕来降低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井点降水过程中坑底水位不断下降,以及水源补给条件的多样性,都会造成基坑工程中渗流场的分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本文提出的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能对基坑土体在降水、回灌,以及不同工况下的边坡工程进行渗流模拟,通过压力传感器测得孔隙水压力,计算压力水头,分析其渗流场,评价其稳定性。为基坑工程降水及边坡工程的渗透稳定等研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基础参数。 2 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组成 整个设备由主要渗流装置、供水系统、排水系统、降雨模拟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共五大系统及角钢支座组成。 主要渗流装置是完成各种模型试验的主要设备,由有机玻璃水槽做成,厚1.5cm ,玻璃水槽尺寸为L×B×H=2.6m×1.4m×1.2m,长边方向两端面布置直径2cm的小孔,作为渗流时补给水源及排水用;隔板用来区分不同的功能区:槽首供水区,尺寸 L×B×H=0.3m×1.4m×1.2m;槽中渗流区,尺寸L×B×H=2.0m×1.4m×1.2m;槽尾排水区,尺寸L×B×H=0.3m×1.4m×1.2m。 供水区与渗流区之间,以及渗流区与排水区之间加透水活动传力柱顶托,以防装样后渗流区两端变形;传力柱布局及结构见图1。传力柱在实验后可以拆卸。传力柱外侧直径8cm,壁厚5mm,长29.9cm;侧壁开口宽度为1cm。材质为有机玻璃。监测井包括抽水井和回灌井,监测井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自由设计其结构和安放位置,采用PVC管制成;内径2cm,外径2.5cm,管壁厚2.5mm,井长度120cm,网眼密度:3眼/cm2,网眼直径:3mm,在使用时需用纱网将监测井包裹防止砂粒进入监测井,以防止发生堵塞。 供水系统是补给土体进行渗透试验用水的设备,其通过可以调节高度的支架及设置在储水箱的排水孔来保证进行渗透试验所需的水源。供水箱可在带螺纹的升降杆作用下上下移动,用以调节渗流槽内的压力水头,供水箱下方有与渗流槽相连的软管,中间用阀门控制供水量大小。 图2 主要渗流装置图 排水系统是各种地下水相关试验过程中进行排水的装置,包括排水管,阀门等。 降雨模拟系统是用来模拟工程场地受降水影响时的淋雨装置,由喷淋器、供水管路、供水泵组成。淋喷器用硬塑料管做成,均布着直径为3mm的小孔,通过供水泵和阀门来调节降水量的大小。 计算机监控系统是本实验装置的数据采集系统,其通过设置在不同位置处的传感器和百分表,来测量土体在渗流作用下的侧向压应力的变化、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土体表面的沉降。 角钢支座能防止因水土压力导致玻璃水槽发生变形,起固定的作用。从槽底部向上,分别在高度为30cm、60cm、90cm处,加水平角钢围栏固定槽体周边四个侧壁。槽体底部的托底角钢从渗流区一端开始布设,相邻两个角钢横梁相距40cm。角钢厚度为5mm,宽度5cm。角钢强度须要能够承载槽中的荷载,确保渗流装置不发生明显变形而影响实验精度。 3 渗流模型实验系统功能设计 本地下水渗流模型实验系统可通过不同设计完成如下实验功能: 3.1 模拟降水及回灌引起的土体沉降 本渗流模型实验系统能够模拟工程场地受施工降水及自然降水影响地基土体的沉降,模拟工程场地土体由于回灌作用产生的变形回弹

实验六 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五 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原理知识,设计并实现较为完整的计算机。 二、实验设备 Dais-CMX16+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实验用导线若干。 三、数据格式及指令系统 1. 数据格式 8 其中第7位为符号位,数值表示范围是:≤<。2. 指令格式 模型机设计四大类指令共16条,其中包括算术逻辑指令、I/O 指令、访问及转移指令和停机指令。 ⑴ 算术逻辑指令 设计9条算术逻辑指令并用单字节表示,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其格式如下: 其中,OP-CODE 为操作码,Rs 为源寄存器, Rd 为目的寄存器,并规定: 其中9条算术逻辑指令的名称、功能和具体格式见表5-1。 ⑵ 访问指令及转移指令 模型机设计2条访问指令,即存数(STA )、取数(LDA ),2条转移指令,即无条件转移(JMP )、 结果为零或有进 位转移指令(BZC ),指令格式为: 其中“0 0 M ”为源码段,2OP-CODE 为目的码段(LDA 、STA 指令使用)。D 为十六位地址段(低八在前,高八随后),M ⑶ I/O 指令

输入(IN)和输出(OUT ⑷停机指令 指令格式如下: HALT指令,用于实现停机操作。 3.指令系统 本模型机共有16条基本指令,其中算术逻辑指令9条,访问内存指令和程序控制指令4条,输入输出指令2条,其它指令1条。下表列出了各条指令的格式、汇编符号、指令功能。 图5-1复杂模型机微程序流程图 按照系统建议的微指令格式,参照微指令流程图,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译成二进制代码,并将二进制代码表转换成十六进制格式文件。 源编码目的编码

流固耦合

流固耦合定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将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形形色色的流固耦合现象。 (一)流固耦合动力学:求解方法与基本理论---张阿漫,戴绍仕 ●有限元法 ●边界元法 ●SPH法与谱单元法 ●瞬态载荷作用下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小尺度物体的流固耦合振动 ●水下气泡与边界的耦合效应 按耦合机理分两大类: 1 耦合作用只发生在两相交界面---界面耦合(场间不相互重叠与渗透),耦合作用通过界面力(包括多相流的相间作用力等)起作用。它的计算只要满足耦合界面力平衡,界面相容就可以了(其耦合效应是通过在方程中引入两相耦合面边界条件的平衡及协调关系来实现的)。如气动弹性,水动弹性等。 按照两相间相对运动的大小及相互作用分为三类: (1)流体和固体结构之间有大的相对运动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飞机机翼颤振和 悬索桥振荡中存在的气固相互作用问题,一般习惯称为气动弹性力学问题" (2)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短期问题"这类问题由引起位形变化的流体中的爆炸或 冲击引起"其特点是:我们极其关心的相互作用是在瞬间完成的,总位移是有限的,但 流体的压缩性是十分重要的" (3)具有流体有限位移的长期问题"如近海结构对波或地震的响应!噪声振动的 响应!充液容器的液固耦合振动!船水响应等都是这类问题的典型例子"对这类问题, 主要关心的是耦合系统对外加动力荷载的动态响应" 2 两域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难以明显的分开,使描述物理现象的方程,特别是本构方程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其耦合效应应通过建立与不同单相介质的本构方程等微分方程来体现。 按耦合求解方法分两大类: 1 直接耦合求解:直接耦合是在一个求解器中同时求解不同物理场的所有变量,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本构方程,其耦合效应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来体现。 2 间接耦合求解:而间接耦合不需要重写本构方程,仅只利用当前比较成熟的单物理场求解器求解各自相域,并实现不同的物理场之间的信息交换。 范例(一个经典的间接耦合求解范例步骤):利用CFX 进行全三维非定常粘性数值模拟,利用ANSYS 进行结构瞬态动力分析,其耦合面数据交换以MFX-ANSYS/CFX为平台,在每个物理时间步上进行耦合迭代,各自收敛后再瞬态向前推进,结构变形引起的流场网格位移由CFX内部的动网格技术来处理,整个耦合过程充分考虑了流场的三维非定常性和结构响应的瞬态变化。https://www.360docs.net/doc/cc733880.html,/s/blog_6817db3a0100ju4s.html) 迭代求解,也就是在流场,结构上分别求解,在各个时间步之间耦合迭代,收敛后再向前推进.好

文件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二文件系统实验报告

一.实验简介 本实验要求在假设的I/O 系统之上开发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这样做既能让实验者对文件系统有整体了解,又避免了涉及过多细节。用户通过create, open, read 等命令与文件系统交互。文件系统把磁盘视为顺序编号的逻辑块序列,逻辑块的编号为0 至L-1。I/O 系统利用内存中的数组模拟磁盘。 实际物理磁盘的结构是多维的:有柱面、磁道、扇区等概念。I/O 系统的任务是隐藏磁盘的结构细节,把磁盘以逻辑块的面目呈现给文件系统。逻辑块顺序编号,编号取值范围为0 至L .. 1,其中L 表示磁盘的存储块总数。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字符数组ldisk[L][B] 构建磁盘模型,其中 B 表示每个存储块的长度。I/O 系统从文件系统接收命令,根据命令指定的逻辑块号把磁盘块的内容读入命令指定的内存区域,或者把命令指定的内存区域内容写入磁盘块。 我设计的文件系统拥有三个用户。 二.具体说明 1.文件系统的组织:磁盘的前k 个块是保留区,其中包含如下信息:位图和文件描述符。位图用来描述磁盘块的分配情况。位图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逻辑块。创建或者删除文件,以及文件的长度发生变化时,文件系统都需要进行位图操作。前k 个块的剩余部分包含一组文件描述符。每个文件描述符包含如下信息: ?文件长度,单位字节 ?文件分配到的磁盘块号数组。该数组的长度是一个系统参数。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它设置为一个比较小的数,例如3。 2.目录:我们的文件系统中仅设置一个目录,该目录包含文件系统中的所有文件。除了不需要显示地创建和删除之外,目录在很多方面和普通文件相像。目录对应0 号文件描述符。初始状态下,目录中没有文件,所有,目录对应的描述符中记录的长度应为0,而且也没有分配磁盘块。每创建一个文件,目录文件的长度便增加一分。目录文件的内容由一系列的目录项组成,其中每个目录项由如下内容组成: ?文件名 ?文件描述符序号 3.对文件的操作: 文件系统需提供如下函数;create, destroy, open, read, write。 ?create(filename): 根据指定的文件名创建新文件。 ?destroy(filename): 删除指定文件。 ?open(filename): 打开文件。该函数返回的索引号可用于后续的read, write, lseek, 或close 操作。 ?close(index): 关闭制定文件。 ?read(index, mem_area, count): 从指定文件顺序读入count 个字节mem_area 指定的内存位

流固耦合概述及应用研究进展

流固耦合概述及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 流固耦合力学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交叉而生成的一门力学分支。顾名思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交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交互作用(fluid.solid interaction):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而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场,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总体上 , 流固耦合问题按耦合机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的特征是流固耦合作用仅仅发生在流、固两相交界面上 ,在方程上耦合是由两相耦合面的平衡及协调关系引入的;另一类的特征是流、固两相部分或全部重叠在一起 ,耦合效用通过描述问题的微分方程来实现。 1 流固耦合概述 1.1引言 历史上,人们对流固耦合现象的早期认识源于飞机工程中的气动弹性问题。Wright兄弟和其它航空先驱者都曾遇到过气动弹性问题。直到1939年二战前夕,由于飞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出现的飞机气动弹性问题的需要,有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这一问题的研究。从而,气动弹性力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力学分支。如果将与飞机颤振密切相关的气动弹性研究作为流固耦合的第一次高潮的话,则与风激振动及化工容器密切相关的研究可作为流固耦合研究的第二次高潮。 事实上,从美国ASME应用力学部召开的历次流固耦合研讨会上可以看出,流固耦合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空中爆炸及响应,噪声相互作用问题,气动弹性,水弹性问题,充液结构内的爆炸分析,管道中的水锤效应,充液容器的晃动及毛细流中血细胞的变形,沉浸结构的瞬态运动,流固相互冲击,板的颤振及流体引起的振动,圆柱由于热交换引起支持附件松动的非线性流固耦合系统,声音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涡流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机械工程中的机械气动弹性问题等等。 1.2流固耦合力学定义和特点 流固耦合力学是流体力学与固体力学交叉而生成的--I'l力学分支。顾名思义,它是研究变形固体在流场作用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固体位形对流场影响这二者交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流固耦合力学的重要特征是两相介质之间的交互作用(fluid-solid interaction).变形固体在流体载荷作用下会产生变形或运动,而变形或运动又反过来影响流场,从而改变流体载荷的分布和大小。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将在不同条件下产生形形色色的流固耦合现象。流固耦合问题可由其耦合方程来定义,这组方程的定义域同时有流体域与固体域,而未知变量含有描述流体现象的变量及描述固体现象的变量,一般而言,具有以下两点特征: a)流体域或固体域均不可能单独地求解; b)无法显式地消去描述流体运动的独立变量或描述固体运动的独立变量。 1.3流固耦合力学涉及领域及分类 流固耦合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工程实际中所涉及到的流固耦合问题,

操作系统实验-文件系统设计

文件系统设计 1.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简单多用户文件系统的设计,加深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和内部实现。 实验要求: ①在系统中用一个文件来模拟一个磁盘; ②此系统至少有:Create、delete、open、close、read、write等和部分文件属性的功能。 ③实现这个文件系统。 ④能实际演示这个文件系统。基本上是进入一个界面(此界面就是该文件系统的界面)后,可以实现设计的操作要求。 2.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10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次用户可保存10个文件,一次运行用户可以打开5个文件。 2)程序采用二级文件目录(即设置主目录MFD)和用户文件目录(UFD)。另外,为打开文件设置了运行文件目录(AFD)。 3)为了便于实现,对文件的读写作了简化,在执行读写命令时,只需改读写指针,并不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 4)因系统小,文件目录的检索使用了简单的线性搜索。 5)文件保护简单使用了三位保护码:允许读写执行、对应位为1,对应位为0,则表示不允许读写、执行。 6)程序中使用的主要设计结构如下:主文件目录和用户文件目录(MFD、UFD),打开文件目录(AFD)即运行文件目录。 3.实验环境 VC 6.0 4.实验提示 1) format 格式化

只写打开模拟文件,初始化超级快,初始化dinode 位图 block 位图,初始化主目录,初始化etc 目录,初始化管理员admin 目录,初始化用户xiao 目录,初始化 用户passwd 文件,写入模拟硬盘文件。 2 )install 安装 读写打开模拟文件,读取dinode 位图 block 位图,读取主目录,读取etc 目录,读取管理员admin 目录,读取用户xiao 目录,读取 用户passwd 文件。 3 )login 登陆 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在passwd 文件中查找是否有此用户,核对密码。正确则登陆成功,当前目录设定到当前用户文件夹下。 Login 登录 结束是,登录成功 输入用户名 查找是否有改 用户名 输入密码是 否 密码是否正确 否 4 )ialloc 申请inode 空间 先检测inode 位图是否加锁,是则退出。加锁,检测inode 空间是否还有已满,是则退出。在inode 位图中顺序查找空闲的inode ,找到则返回inode 地址,block 解锁。函数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