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峡》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峡》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三峡》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主备:王娟审核: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

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中。

二、了解作者及三峡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本文选自《水经注》,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朗读

1.字音

阙﹙﹚处曦()月襄()陵

沿溯()御()风素湍()怪柏()飞漱()属()引

2、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

五、疏通课文,字词归类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重点字词解释:

曦襄溯或朝其虽以疾湍回绝巘漱荣良旦肃啸属响哀转歌六、小组合译

1.学生质疑

2.课堂反馈翻译重点字词

略无阙出

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冒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 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五、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说句子。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说句子。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2、有一个顺序吗?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横山和姑溪河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六、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三峡》导学案完美版

15. 《三峡》导学案 华三中李秀琼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 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 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 公里,自西 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叠嶂()曦()月襄()陵 沿溯()素湍()绝巘()飞漱() 长啸()属()引哀转()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 (4)清 .荣 . 峻 . 茂 . : (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 3. 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案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品味语言。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页1 第 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

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页 2 第 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三峡》教案

《三峡》学习指导 一.课文注释与翻译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注释:①自②略无③阙(): 翻译: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释:①嶂(): 翻译: ⑶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注释:①自②亭午③曦()月 翻译: ⑷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注释:①至于②襄( ): ③沿④溯()⑤绝 翻译: ⑸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②其③虽④ 奔 ⑤不以⑥疾⑦宣 翻译: ⑹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素②湍( ): ③时④则 翻译: ⑺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注释:①绝②巘( ): ③漱 ( ) ④其 ⑤清荣峻茂⑥良 翻译: ⑻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注释:①旦②肃③属 ( ) ④引 ⑤响⑥转⑦绝 翻译: ⑼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①故②三声 翻译: 二.回答问题 1.本文作者是,字,时期人,我国著名 的,

。选自。三峡 是、和的总称,在重庆 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2.翻译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②夏水襄陵 ③沿溯阻绝④乘奔御风 ⑤素湍绿潭⑥回清倒影 ⑦飞漱其间⑧林寒涧肃 ⑨属引凄异⑩哀转久绝。 3.划分层次并总结层意 第1层(⑴句—句) 第2层(句—句) 第3层(句—句) 第4层(句—句) 4.课文默写检测 ⑴从正面和侧面形象地写出山的高峻的句 子,。 ,。 ⑵形象地表现江水迅疾的句 子,。 ⑶引用渔者歌词烘托三峡凄凉气氛的句 子,。 ⑷动静结合,描写春冬之景的 ,。 ⑸总写三峡特点的句 子,。, 。 ⑹描写春冬山林涧水的名句是 ,,。 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⑻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⑼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 (1)、陆游《入蜀记》:“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峻茂”。

《三峡》复习导学案--(有答案)

《三峡》复习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及课文内容填空: 1、《三峡》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家。 2、《水经》是一部记载______________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记述____________的专书。 3、《水经注》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著。 4、三峡是指______________峡、______________峡、______________峡。 二、解释加点的字词字义 1.自三峡: 2、略无:3、阙处:4、曦月: 5.襄陵 6、沿:7、溯:8、阻绝:9、或王命:10、急宣:11、朝发白帝:12、虽:13、不以: 14、素湍:15、绿潭:16、绝巘:17、巘:18、乘奔御风19、漱:20、良多趣味:21、旦:22、寒肃:23、属:24、引:25、空谷传响:26、哀转久绝:27、故渔者:28.重岩叠嶂 29.清荣峻茂 三、翻译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理解默写 1.《三峡》中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山势的句子是:_____ __, ____ ___。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___ ____,____ ___。 2.用对偶修辞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__ _ _ __,____ ___。 用夸张修辞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___ _ ___,____ ___。 3.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___ _ __,____ ___。 4.总括春冬景物特点及给予作者的感受的句子:___ _ __,____ ___。 5.写三峡秋季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___ _ ___,____ ___。 6.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___ _ ___,____ ___。 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___ __,____ ___。”一句相照应 8.请你再写出两句与三峡有关的诗句:___ _ __ ___ ___。 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中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一:______,原句:__ _____。 理由二:_______,原句:___ _____。 五.简答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3.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4.结尾引用于各的作用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阙.处重峦叠嶂. 曦.月襄.陵沿溯. 乘奔御.风绝献.素湍.绿潭 飞漱.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2)略无:阙: (3) 嶂(zhàng):(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6)曦(xī): (7)襄(xiāng) 陵,(8)沿:溯(sù): (9)或:王命:宣:(10)朝: (11)江陵:(12)虽:奔:御:(13)不以:疾:(14)素湍:素:绿潭:(15)回清倒影:(16)绝巘(yǎn):绝:巘(17)悬泉:飞漱:漱(18)清荣峻茂: (19) 良:(20) 晴初:霜旦:(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á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15.《三峡》导学案 郦道元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学习课时:两课时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文章以三峡为标题,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洁、明快,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 2、走近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着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3、相关资料: ⑴《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着名的一篇。 ⑵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长江三峡为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一)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 )月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长啸( ) 属( )引哀转( ) (二)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都是活用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2)虽乘奔.御风:(3)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 ....: (5)每至晴初霜.旦:(6)素湍绿潭: 3.下面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请指出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1)自 . 非亭午夜分:(2)或 . 王命急宣:(3)良 . 多趣味:(4)至于 .. 夏水襄陵:(5)虽.乘奔御风: 4、一词多义 【绝】 (1)绝.巘多生怪柏:(2)哀转久绝.: (3)沿溯阻绝.: 【故】 (1)故.渔者歌曰:(2)温故.而知新: 【以】 (1)不以.疾也:(2)何不试之以.足 【自】 (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三)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课文导学)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并概括其特点。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6、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7.拓展延伸 (1)描绘四季风光 《三峡》一文抓住了三峡特征,描绘了四季景色,请你就本地特色,从春、夏、秋、冬中选择一季,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一下家乡的自然风光。 我的描绘:我写的是 (2)《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课后练习】

《三峡》教案(两课时)

《三峡》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资料,开阔视野。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师: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 略无阙处:quē ,通缺。 ⑵ 沿溯阻绝:sù 逆流而上 ⑶ 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 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 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 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 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 绝谳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 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 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 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 沿溯阻绝:yǎn ,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德州市第十中学宋彦琳/执教 师:上课! 师: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 生:三峡。 师:好,先请同学们欣赏三峡的壮美风光。请大家看屏幕。(CAI显示三峡风光) 师: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师:下面老师先了解一下同学们已掌握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洪亮,字音、停顿掌握得也不错。请大家看屏幕,来做两个题。哪位同学来说说下面几句话的含义?(CAI显示练习) 师:对他们的答案,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吗? 师:看来大家对语句含义理解得不错。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步。好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内容。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生:先写三峡的山,然后写三峡夏、春冬和秋季的景色。 师:既然写四季的景色,那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生: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色,所以先写。春冬的水相似,所以一起写。秋天的水很凄凉,所以最后写。 师:的确,郦道元写文章正是为了突出三峡的特点。那这篇文章到底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三峡的山非常高。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到正午看不见太阳,不到午夜看不到月亮,说明山非常高。 生:三峡的山多,而且连绵。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夏天的水湍急,流速快。从“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秋天十分凄凉。从“猿鸣三声泪沾裳”可以看出来。 生:三峡的春冬水是清澈的,树是茂盛的,山是险峻的。 师:郦道元抓住特征,仅仅用155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这篇《三峡》被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先导,被誉为千古美文!今天我们就要反复朗读,来品味它的美,最后要有感情地背诵它。(板书:美读) 师:要想品味文字之美,就必须学会运用想象,领略文中美景。做到“目中有景”。(板书:目中有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色,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生读,老师巡视) 师:三峡美景无限,老师先来说两句。三峡的水美。三峡的秋色美。哪位同学来说说?生:三峡的山美。 生:三峡的春冬美。 生:三峡的瀑布美。 生:三峡的树美,花美,高山美,歌声美。 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点模糊的影象了,怎么让这影象更清楚一些呢?我们接着刚才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26.《三峡》导学案 福建省龙海市第五中学洪井松 教师寄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能力。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一、【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2.走近作者 3.相关资料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阙.(quē)曦.(xī)襄.(xiàng)溯.(sù)御.(yù)湍.(tuān)巘.(yǎn ) 漱.(shù)涧.(jiàn)猿.(yuán)啸.(xiào)属.(zhǔ)嶂.(zhàng)寝.(qǐn)荇.(xìng)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朝.发白帝(早晨)(2)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3)良.多趣味(真,实在)(4)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早晨)(寂静)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口 4. 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5、《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_善长_,_北魏(朝代)__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综合性地理_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6、文章抓住三峡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水迅猛,船只阻绝;春冬景美,良多趣味;秋天,林寒涧肃,凌清哀绝。作者用笔匠心,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7、《三峡》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 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三、【合作探究】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优秀教案

9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 的优美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

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二、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着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着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着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着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着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4)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绝:消失)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清/荣/峻/茂(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版

《三峡》教学案例 一堂热情洋溢的古文教学课 一、背景 在中学语文古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跟组内老师交谈起来,大家的感觉是一致的。所以,古文的教学一直是我们很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教学古文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紧密结合历史知识,提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给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改革的平台,我一直在琢磨,一定得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状态,但一直苦于没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我想教师和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东西可能就是最恰当的突破口。今天我选择了《三峡》这一课来实验。《三峡》是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选文,地理学专著《水经注》中的名篇,这篇文章语言生动,而且三峡美景自古闻名,如今三峡工程、三峡旅游业都已成为热点。但是,学生没有去过三峡,理解想象起来较困难,所以我打算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再辅以古代写三峡的其它诗篇,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枯燥的文言文学习中体会美和认识美。 二、描述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方法作了新的尝试,在之前的一节课上我宣布《三峡》这一课采用自学加老师点拨的学法,男女生分为两组进行自学对抗赛。然后将平时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进行分解。这一课要达成的目标是识记字词句,弄懂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写景的艺术,体会语言中流露出的意境美,进而饱览三峡的优美风光。 上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播放制作好的“江山如此多娇”的电影和音乐《六月船歌》的教学软件,同时教师朗诵这样一段文字:“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共同感受三峡的秀丽风光。”这样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山河之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兴趣。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的含义,为研读课文做准备,同时打出生字及读音,目的是既订正读音又加深记忆,这样做既能使学生很快地融入课文,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这些完成后我宣布“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现在开始。”一语落地,学生群情激越,纷纷举手要上台讲解头一天分配的问题。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抢答: 1、“沿溯阻绝”,“清荣峻茂”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三峡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三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水经》、《水经注》、郦道元等文学常识。 (2)掌握“曦”、“襄”等生字,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3)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认识到祖国伟大的山河的壮美。前几天,我刚游览过三峡。在祖国的壮美山川里,滚滚东逝的长江像是一条闪光的腰带横贯东西,而三峡就是腰带上那一颗最美最亮的宝石。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校正》里的《三峡》,跟着郦道元,跟着老师,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用多媒体或其他展示三峡的风光的视频,视频配上三峡的诗词。 (二)了解并积累郦道元、《水经》、《水经注》等文学常识 刚才我们说是郦道元地是最早游览三峡的游客,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他有什么成就呢? 幻灯片展示作者作品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水经》(古代的地理书),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此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请学生默看以上文字。将加粗的字朗读一遍,并在书下注释里勾画、补充。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能读准每个字的音吗?我们试一下。哪位同学来读读以下生字? 幻灯片展示生字: 阙(quē)叠嶂(zhànɡ)曦(xī)月襄(xiānɡ)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请生评价、纠错,生齐读两遍。 花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有的同学会边念边记,有的会边写边记,有的会反复朗读记忆,有的会同别的字比较记忆)。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朗读,师听音,师生共同纠正后再读。 (四)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慢慢读,一段一段地读,要求: (1)边读边译 (2)对重点词句的翻译要勾画、笔记补充(重点词句可参考老师的幻灯展示)。 (3)如果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请在文字旁用“?”标示,等会儿提问。

《三峡》导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26.三峡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一、文学常识 1.《三峡》选自《水经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长江三峡驰名中外,古代这里航道曲折狭窄,布满暗礁险滩,水流湍急紊乱航行障碍重重。古诗“巴蜀雪消春涨发,何人敢放东吴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正是对当时三峡航行的写照。 二、作者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三、朗读课文 四、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一读错的字词并注音 五、串讲课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六、质疑 七、完成基础检测

一、抽查背诵及默写 二、【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例:三峡的山是高峻的……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例:三峡的水是清澈的……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三、【合作探究】 1、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3、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4、《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刘备、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