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一、单选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医学汇通》是我国第一部论述中西医汇通之专著,其作者是()

A/ 方以智B/汪昂C/王宏翰D/王学权

2、《人体构造》一书开辟了以解剖和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使医学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而独立发展,其作者是()

A/培根B/ 维萨里C/ 洛克D/哈维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改变对于全身性衰老的观点有重要意义,是指()而言。

A/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B/急性虚证C/ 生理性肾虚D/急瘀证

4、舌丝状乳头缺少,菌状乳头很少,脱落细胞很多,且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并有核破裂、胞浆内空泡等现象的舌是()

A/ 淡白舌B/ 红降舌C/青紫舌D/镜面舌

5、交感神经兴奋或某些体液因素使血管壁紧张度升高时,切脉感觉指下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为()

A/ 紧脉B/ 革脉C/ 弦脉D/长脉

二、多选题(备选答案中有二个以上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西医结合研究期间的中医界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是()

A/傅连暲B/时逸人C/张锡钧D/蒲辅周E/施今墨

2、西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包括()

A/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C/环境-形神医学模式D/机械论医学模式E/生物医学模式

3、研究表明,湿邪的本质并非单纯指水湿而言,还包括在一定湿度生长繁殖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以及()等因素失调密切相关。

A/ 病毒B/ 能量代谢C/ 胃肠道紊乱D/水液代谢E/免疫

4、精神因素的致病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紊乱。

A/ 中枢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 免疫系统D/脑内环核甘酸类代谢E/热应激蛋白表达下降

5、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的常见症状有()

A/ 厌食B/ 乏力C/多汗D/口渴E/大便干硬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2、中药西用:

3、微观辨证:

4、菌毒并治:

四、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西医汇通派”形成于鸦片战争至建国之前。

2、唐宗海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探索在处方中中西药并用的医家,代表方为“石膏阿司匹林汤”。

3、研究认为生物长周期如月节律和年节律,与一月和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变化多有相似之处。

4、从胚胎角度看,肺、气管与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这可能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结构基础。

5、淡白舌多见于虚证和寒证,以阳虚证为多见。西医常见于营养不良、贫血等。

五、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西方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在客观上导致了西医学()特征,()强,更容易接受不同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促进了西医近百年来的迅猛发展。

2、西医治疗学强调()思想,中医治疗学强调()思想。

3、西医治疗技术具有明显的()特征,中医治疗技术具有明显的()特征。

4、病理认识方面西医偏重于微观()认识、中医偏重于宏观()认识。

5、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常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有PCR、()与核酸蛋白印迹技术、()与蛋白组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

六、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七、论述题(1题,共10分)

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A/B/C/D/C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BDE/ABDE/ABCDE/ABCD/A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以自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解释医学现象,把健康、疾病与自然、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观察和思考。

2、中药西用:现代理论指导,只按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来使用中药。

3、微观辨证: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旨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4、菌毒并治: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的严重感染,以抗生素杀菌,同时配合中药清除毒素。

四、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对、错、对、对、对

五、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开放、创新意识/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物化、古朴天然/局部、整体/原位杂交、基因组学

六、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

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加减论治四种。

七、论述题(1题,共10分)

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概述 专业代码:100601K[1] 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专业理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或者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临床医学各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相关考试 汕头曙光整形美容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cc8263710.html,提供

中西医导论

中西医结合内涵: 中西医结合内涵: 内涵 1 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 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 临床实际问题。 2 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 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 理论不一样, 内容不一样。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 综合运用中、 综合运用中 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 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理论、 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互补关系 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 (包括诊断) ,是该层次的概括。 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 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 或单用中医, 或单用西医, 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 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 这个层次中西医之 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 第二层次:中级阶段, (2)第二层次:中级阶段,互渗关系 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 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 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 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第三层次:高级阶段, (3)第三层次:高级阶段,融合关系 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 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 学。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2.临床治疗需要 2.临床治疗需要 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 “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西医能否结合? 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 2. 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 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 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 (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 合点。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2020年青岛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生物化学多选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青岛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生物化学多选题精编 1.属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组分的是__________。 A. B.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C. D.丙酮酸脱氢酶 E. 【答案】BCDE 【解析】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3个酶蛋白和5个辅助因子,分别是丙酮酸脱氢酶(辅酶为硫胺素焦磷酸),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辅酶是硫辛酸和辅酶A),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辅基为 FAD,还需)。需要注意的是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的辅基是,而不是,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 2.下列分子结构中,含有咲喃环结构的是__________。 A.乳糖 B.糖原 C.蔗糖 D.DNA E.辅酶A 【答案】CDE 3.DNA与RNA碱基组成的区别是__________ A.A B.C C.G D.T E.U 【答案】DE 4.关于未结合胆红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水溶性较好 B.不易经肾脏排泄 C.又称游离胆红素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论文

月经失调中西医治疗现代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月经不调的中西医认识情况,探究对于月经不调的中医西医不同疗法与疗效,认识两者的实际作用可靠性,中医调节全身气机,能够达到梳理和治本的目的,西医治标速度快,由此认识到中医与西医从理论到临床的有机结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月经不调、中医、西医 21世纪生物医药倍受人们亲睐,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凸显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开辟成为必由之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医学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我国中西医结合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应该通过对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取得的骄人成绩的了解与学习,探求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与理论精髓。 基本症状 1、经期提前月经提前指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而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属于排卵型功血基础体温双相,卵泡期短,仅7~8天,或黄体期短于10天,或体温上升不足0.5℃。 2、经期延迟月经错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有排卵者,基础体温双相,但卵泡期长,高温相偏低;无排卵者,基础体温单相。 3、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2周方净。有炎症者平时小腹疼痛,经期加重,平时白带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稠、有味。黄体萎缩不全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多;子宫内膜修复延长者在正常月经期后,仍有少量持续性阴道出血。 4、月经失调还有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提前或延迟,周期或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

医学导论作业

医学导论讨论题 生物工程一班刘欢 一.浅谈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

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 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当今中医、西医、中西医是三个独立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西医都已有明确的含义,中西医却是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 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 启示及深远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都选择病情危急是用西医诊治,而在病情稳定以后选择用中医诊治。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也算是中西医结合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也在飞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岀了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医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使得西医需要从传统中医中获得补救。而中医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注重实体器官 组织的规律治疗见效慢。这就要求了两者的结合,相互渗透和吸收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 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 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 果。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我们就会归纳岀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了西医的辨病 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 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 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但由于中医西医的着眼点和依据等各不相同,所以在疾病分型中中 医和西医的证型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祝世讷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提到: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在于,不是把’证’与’病’一一对应得合并起来,而是要科学的阐述各自特定的内容与特点,客观的把他们放在恰当的位置,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交 叉的就是交叉的,想关的就是相关的,无关的就是无关的;进一步还应理清’证’、’病’与现在尚未认识清楚的、将来会认识清楚的那些新病的关系;把所有这些都融合到新的疾病概念和疾 病谱系中,走向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统一。 中西医医学结合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有某个人单独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逐渐的完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 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辩证分型的方法分析疾病,并开展研究,已经岀现了一批 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八十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 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 层次。总之,中西医结合 40多年的进展是重大的,成就是显著的,无论是在中国医学史还是世界医学史,都开拓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显示岀巨大的发展潜力。现有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理论价值可能仍是有限的,但其学术意义、历史意义却是深远的,在许多方面可能超出了我们今天已经看到的那些价值。 作为一名中西医临床的医学生。我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作为一种 新生事物,其明显的幼稚性伴随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一起显露岀来。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实现 比设想的要难得多,我们现在所达到的,仅仅是长途道路的一个站点,与目的地的距离很远而且 前方的道路仍不平坦,在新世纪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加严峻,新的发展需要从研究和解决这 些问题着手。在我看来中西医结合进程应该由中医主导。人们经常指责中医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

中西医结合导论

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 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 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次上辨证。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入证候诊断标准。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司外揣内法 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常见“减毒增效”模式、“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 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察、类比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 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 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 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 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 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 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 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 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 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 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 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 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 物上的方法 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 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 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 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 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 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 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 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 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 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 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 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 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 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 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 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 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 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 次上辨证。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 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 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 入证候诊断标准。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 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 司外揣内法 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常见“减毒增效”模式、 “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 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 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 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 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 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 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 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 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 察、类比 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 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 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 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 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 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 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 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 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 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 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 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 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 物上的方法 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 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 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 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 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 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 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 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 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 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 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 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 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 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 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 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 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 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 次上辨证。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 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 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 入证候诊断标准。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 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 司外揣内法 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常见“减毒增效”模式、 “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 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 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 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 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 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 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 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 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 察、类比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投稿须知 信息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作者:发布时间:2016-03-26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来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创新或实际意义。要求资料真实、可靠,论点明确,数据无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层次清楚,引用资料应给出文献依据。 1.2 当稿件内容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1.3 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2 0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1.4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明确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项。 1.5 来稿请投E-mail:zxyjhjjzz@https://www.360docs.net/doc/cc8263710.html,,收到稿件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将以邮件或邮寄的形式通知您。为了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投稿时务必提供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最好为手机号码),收稿后的一切处理结果首先以邮件形式通知。 1.6 来稿首页请标明以下内容: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最高学历及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信作者姓名及其详细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等)。 1.7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附基金证

医学导论全书各重点总结

1、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学代表人物,西方医学之父。(临床医学之父:西登哈姆) 2、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观。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特点:医学分科专门化(纵向、横向分化)、医学发展国际化、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4、中医四大名著:《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5、中医框架:中医基础、诊断学、内科、外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药物学、方剂学。 6、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7、医学课程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综合性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8、影响学习的要素:学习者的个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辅助工具、学习环境、学习发生的时间。 9、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全面性、学习的专业性、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实践性、学习的探究性。 10、医学学习的特点:在学习的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在学习的内容上更加注重拓宽知识面和训练实践技能、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对经验的积累、在学习的对象上主要以有生命的动物和人为主。 11、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部分与整体结合的原则、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12、卫生人员的分类:按工作性质:①卫生技术人员;②卫生管理人员;③卫生工勤人员按工作场所:①医院内的卫生人员;②医院外的卫生人员。按从事中西医:①中医(药)卫生人员;②西医(药)卫生人员 13、卫生人员的准入:各类医师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进行执业注册才能行医;药师必须依照《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才能在医药行业工作;护士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通过卫生部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方可从事护理工作。 14、临床医生的职责:在全部临床医疗工作中,无条件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每一件事来治疗病人疾病,增进病人的健康。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职责,增进公共的健康。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增进公共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发展。即:医生应当承担对病人的职责(积极为病人治疗的职责、解除病人痛苦的义务、像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的义务、为病人保密的义务)、承担发展医学科学的职责、承担开展预防卫生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

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扶其坐下后,稍加安慰哭泣渐止,自述1年多来心情烦躁,心中时感压抑难耐喜哭,难以入眠且早醒,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食欲减退,常与老伴争吵。(叙述中呜咽不止),后坐诊医生观其舌象淡暗无光,边有齿痕;脉弦而滞。而后让患者经行心理CT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病人为西医诊断: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脾气虚。西药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右旋佐匹克隆治疗患者失眠;中药给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方药。结合上课所讲内容,中医根据望闻问切后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行调节,并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详细问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西医对症治疗,在对病人进行疏肝健脾的调解过程中,利用西药对病人的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经行改善。从诊断到治疗,到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 住院病人中,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一个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女性,53岁,入院时距发病已将近8个月,病人及家属一再强调:住院旨在恢复四肢的功能。入院见:病人坐轮椅推入病房,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肌力3级,可缓慢行走但持续时间不长,双上肢肌力体格检查3级,双手不能进行精细活动,并呈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