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测量方案

建筑施工测量方案
建筑施工测量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

三、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 (1)

四、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2)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3)

六、竣工测量与变形观测 (4)

七、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改 (5)

八、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6)

九、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7)

十、测量管理制度 (7)

施工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拟建的中鼎花园住宅小区—6#楼工程,位于市文化路以西、银河路以南、小铺路以东。

设计建筑总高度为35.80m,标准层层高为2.8m,总建筑面积为9536.32m2。其中住宅建筑面

2积8819.26 m2,地下室建筑面积717.06 m2,建筑基底面积728.68 m2。建筑场地面积1761m , 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室外高差1200mm, 土0.000相当于绝对高程93.25m。

本建筑主要功能为住宅楼,本工程为地上11 层,地下 1 层的剪力墙结构,地下室一层为储藏室,局部一层为电梯机房和水箱间。桩基以上基础形式为承台基础。抗震设防烈度7 度, 抗震等级为三级。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 年。

二、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 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四周离建筑物在10m以上,故对布设控制点无影响。南北

向控制点集中布设在北侧原有混凝土地面上,南侧只布设远向复核控制点,施工场地不受影响,东西向控制点布设在西侧,东侧设复核控点。

2. 布设的控制点均引向四周,且要求通视,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投测轴线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围之。

3. 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

4.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对楼层进行网状控制,兼顾土0.000以上施工,设置控制轴线①、困轴,南北向、东西向为控制轴。

5. 根据测绘院提供的高程控制点数据(具体数据详见测绘成果资料)向建筑物四周引测固定高程控制点,东侧一个,西侧一个。

6. 控制点放样采用极坐标法,为便于复测,控制点的布置均成直线型。

7. 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8. 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并且每月复核一次,使用前必须进行校核。

三、轴线及各控制线的放样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2〃级电子经纬仪进行复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各工艺施测程序见第四项(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基础施工轴线控制,直接采用基槽外控制桩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础承台投测轴线(采

用三点成一线及转直角复测),再按投测控制线引放其他细部施工控制线,且每次控制轴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1. 基础施工(即± 0.000以下)用水准仪将标高导入护坡桩上,且基坑四周不低于四点

(每一个方向不低于一点),校核无误后方可引测其他控制标高点,必须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

点标高差在规定围之。

2. ±0.000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

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每层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人误差必须符合规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每层均采用首层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不得逐层向上丈量,且层层校核,因± 0.000以上结构采用竖向与横向一次性混凝土浇筑施工,在固定的竖向钢筋上抄测结构

+0.5 m控制点,以供结构施工标高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

3. 各层平面放出的细部轴线,特别是柱、剪力墙的控制线必须校核无误,以便检查结构浇筑

质量和以后的进一步施工。

4. 二次结构施工以原有控制轴线为准,引放其他墙体、门窗洞口尺寸。外窗洞口,采用

经纬仪投测,以贯通控制线于外立面上,窗洞口标高的各层+ 0. 5m线控制且外立面水平弹出

贯通控制线,周圈闭合,保证窗口位置正确,上下垂直,左右对称一致。

5. 室装饰面施工时,平面控制仍以结构施工控制线为依据,标高控制引测建筑+ 0. 5m 标高

线,要求交圈闭合,误差在限差围。

6. 外墙四大角以控制轴线为准,保证四大角垂直方正,经纬仪投测上下贯通,竖向垂直线供

贴砖控制校核。

7. 外墙壁饰面施工时,以放样图为依据,以外门窗洞口、四大角上下贯通控制线为准,弹出

方格网控制线(方格网大小以饰面石材尺寸而定)。

四、轴线及高程点放样程序

1. 基础工程

2. 地下结构工程

3. 地上结构施工

各层在竖向柱模板拆除后立即抄测建筑+ 0.5m水平控制线标高并报验,以便检查浇筑后质量及下一步施工。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 为保证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各种控制测量必须按《城市测量规》(CJJ8— 89)执行,操

4.二次结构及装修工程

作按规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1 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

> 20m 1/7000 (相对误差);

< 20m ± 3对于轴线小于土3mm

1.2 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w±3mm

1.3 标高小于士5mm。

1.4 垂直度层高成8mm全高1/1000且不大于3mm

2. 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2.1 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2 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2.3 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土3mm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2.4 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垂球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垂球时,可将垂球置于水桶。

3. 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3.1 用于细部测量的控制点或线必须经过检验。

3.2 细部测量坚持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3.3 有方格网的必须校正对角线。

3.4 方向控制尽量使用距离较长的点。

3.5 所有结构控制线必须清楚明确。

六、竣工测量与变形观测

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观测

1 .应设计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观测,要求在整个施工期间至沉降基本稳定止进行观测。

(1) 沉降观测的目的:

1) 检查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的影响;

2) 检查工程设计、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3) 为有关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合理、经济等反馈信息。

(2) 沉降观测的基本容:

1) 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观测;

2) 地基回弹观测;

3)地基分层与邻近地面的沉降观测;

4)建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

2. 本建筑物施工时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如表2-1所示。

表2-1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3. 沉降观测点设置:

沉降观测点设置于八轴相交于② ?(20(35轴线处;沉降观测点设置于② 轴相交于② ② ② ② 轴线处;沉降观测点设置于②轴相交于②②轴线处。

4. 当浇筑基础垫层混凝土时,在垫层平面位置埋设临时观测点,待稳固后及时进行观测。5?

待基础结构施工完工后将原临时观测点移至该底板上埋设,并及时进行观测。

6. 直到土0.000时按平面布置位置埋设永久性观测点,每施工一层,附测一次,直至竣

工。

7. 沉降观测操作要点、工程竣工后观测次数沉降观测的操作要求,是三固定” a?仪

器固定,包括三脚架、水准尺;b ?人员固定,尤其是主要观测人员; c ?观测的线路固定,

包括镜位、观测次序。

8. 工程竣工后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以后每年1次,直至下沉稳定(由

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一般为五年。

9. 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并与土建专业技术人员一同分析成果。

具体详见《沉降观测施工》

七、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改

1. 控制测量的复核措施按二、三的叙述中进行。

2. 细部放样采用不同人员、不同仪器或钢尺进行,条件不允许的可独立施测两次。

3. 夕卜业记录采用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回到业及时整理并填写有关表格,并由不同人员将原始记录及有关表格进行复核,对于特殊测量要有技术总结和相关说明

4. 有高差作业或重大项目的要报请相关部门或上级单位复核并认可。

5. 对各层放样轴线间距离等采用红外测距仪校核,达到准确无误。

6. 施工测量记录按《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要求编制、编号,根据资料容和数量多少组成一册或若干册装订。

7. 施工测量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1) 市规划委员会红线桩坐标及水准点通知单;

(2) 交接桩记录表;

(3) 工程定位图(总平面、首层建筑平面、基础平面、建筑场地原始地形图);

(4) 设计变更文件及图纸;

(5) 现场平面控制网与水准点成果表及验收单;

(6)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中施工测量记录;

(7) 必要的测量原始记录;

(8) 竣工验收资料、竣工图;

(9) 沉降变形观测资料。

八、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 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