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遇见未知的自己》书摘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 人类所要追求的东西,不过五个字:爱、喜悦、和平。

*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得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既然快乐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

喜悦: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 有些父母的确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是很多父母却是以爱为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 我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会影响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互动。

* 我们失去了与真我的联结,但是人类还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们向外发展,认同与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和角色、身分等,而一般人所谓的小我、自我于焉产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以寻求满足。

* 任何能丢弃自己不实的身份认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所限制和阻碍的人,都能展现出真我的特质。

* 好的能量和负面能量一样,都有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

*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有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栏目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 现代的社会像个杀戮战场,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试着夺取别人的能量,像控制他人、用权利驾凌他人、获得别人的关注、认可、喜爱,或是证明自己是对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

* 因为每个人能量的振动频率都或多或少不同,和你振动频率相近的人,就是你看的比较顺眼的人啦!

* 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

* 我们的大脑每秒钟要处理四千亿位(bit)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位的信息。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间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会

自动排除掉。

*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栏目,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 性格倾向*外在环境*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 自己不那么用力地做事以后,反而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自己觉得轻松愉快,也因此更能享受事情做好之后的成果。

* 一般心理学家都说,梦是潜意识通往意识的桥梁。

* 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抽烟不好,可是阻止不了这种慢性自杀行为,这就是潜意识在操控的最好例证。

* 所有造成我们与真我隔绝的东西都像黑暗一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拿觉知之光去照亮它们。

* 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 无论它们说些什么,受到影响的只是我们的小我而已,如果能够接纳小我的缩减和被打击,最多的流言也不怕。

* 锻炼双腿肌肉是预防体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运动。健走时,你要配合缓而深的呼吸,摆动你的双臂,大跨步地快速前进,更

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老人还教我要放空我的脑袋,专心把注意力放在我的双脚上,重要就是一种不行禅的冥想。

*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的事

*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规矩、用功念书,有多少成分是掺杂了怕小孩出去丢自己的脸(怕人家说你教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为它们的小我带来光荣,甚或是将自己对未来无名未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它们的负担。

* 对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为了自己,而且还自以为有权力管对方,认为我们可以介入他人的领域、促使别人改变,这种做法不但白费力气,而且还会造成两人关系的紧张。

* 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认为对的、正确的东西和他们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设定一个预期的结果。(比方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要不然。。。。。。。)这样的话,对方比较能够接受。伴侣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强加这些观念在他身上,他的小我第一个会做的事就是反抗。

* 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为我们的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 担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母亲之所以会这么做,是由于她无法承担一丝可能会失去儿子的危险,于是把自己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

*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于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

* 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是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 老人说情绪就是一种能量啦,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的情绪的话,孩子长大后就学会了用代替品来逃

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的了。如果你去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

* 受苦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受苦,就是任随潜意识的操控而受苦,同时在抱怨、抗拒那个痛苦。这样的受苦不能让你成长。另一种是有觉知的受苦,当你感觉到撕裂般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

* 拿2个坐垫,全然地去感受你胃部的不舒服和愤怒,然后把这两个垫子当成你恨的人,你首先要做的,是尽量把怒气发泄出来。

* 臣服,不是对人臣服,是对事情臣服。对本然,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事实就是最大,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生活现在给了你一个体验和成长的契机,你能够通过这个考验吗?

*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结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而且,正因为你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因为如果你去观察你的思想时,你会发现你所想的东西,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很少是当下这一刻的关注。

*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东西,吃的、穿的、用的、还有自己的亲人、朋友…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挑剔自己脑袋里面的思想。它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

*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多面的亚。我们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胆怯的一面,因为这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

*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A (事件 )—→

B (信念、想法) —→C(结果)

* 看见、觉察之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心量去包容、接纳。这个功夫他给不了你,你得自己修炼。

* 她知道自己一直有概括心的负面思考习惯,就是把很多事情都夸大,变成糟糕之极。这些负面想法来自于她自己的“无价值”感,老觉得自己不够好。

* 我们以为我们情绪上的抗拒和反对,可以改变我们不想要的事实。当实际上,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脑袋在撞墙,真的是“徒劳无功”,而且对事情的后续发展一点帮助都没有。

*我看见并接纳,我有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进而放下对它的需要。不就是一种情绪嘛!来了就会走,不要躲避、藏匿或是压抑。只是去“允许”就可以了

* 第一个层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实,第二个层面的臣服就是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绪,不要与之抗争。凡事你抗拒的都会延续。

* 定静的功夫是最有效对治我们纷乱思想和负面情绪的利器,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建立觉知,提升你对事物以及自我的觉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时,我们身体如如不动,情绪、思想都在严密的监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暂的相聚。虽然短暂,你已经接近生命的源头了,也许不能畅饮,但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湿润

的水汽了。

* 教孩子认识他们真正是谁,教他们如何从内在吸取自己的能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认同和肯定。

* 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是命中注定该是你的,或是与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

* 我们可以透过联结、臣服、定律、觉察等功夫,在那些圆圈圈破解出一条路,与我们的真我相通的。

*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 这样去观想并且去经历那种感受,让你每个细胞都充满信心地在召唤它想要的东西。。。

* 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所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当却都是徒劳无功,反而适得其反。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最新《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随笔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下面是由原上草为大家提供的读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欢。 读后感一: 在老师的要求下读了又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是一本传记,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在语文书上,学习了其中的一篇《伟大的悲剧》,这是他为失败者所写的传记,这是史上少有的。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对这本书想读的欲望。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讲了哥伦布回来后,说有一个黄金王国,于是所有的人开始向那个小岛出发,但是事实并没有像所有人想得那样美好,呆在小岛上后,再回来就很困难,一位聪明的年轻人藏在了一艘货船的箱子里,成功地离开了小岛,但他后来就要找到真正的“黄金之国”的时候,却被那些嫉妒他的人所杀害。这一部分并不是仅仅告诉了我以前所发生的事,它让我知道了如何做人。所有的人都对黄金有非常美好的幻想,都想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但是现实永远不会是我们想象地那么完美。所以做人应该少做白日梦,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即可。 但所有人发现厄难开始降临的时候,却又无法逃去,而聪明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智慧逃了出去,他选择藏在一艘货船的箱子里,等到已经不可能再返回的时候才出来。这告诉我,做人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就算是面临绝境也要想尽办法解决,不能等着

所谓的上帝或者是鬼神来“帮助”自己。虽然想要活着的念头是人类的本能,但并不似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有些人只靠蛮力是无法达到目的的,所以要靠自己的智慧才能解决所有的难题。不要任命运摆布。 当年轻人即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被命运残忍地送上了断头台。并不是因为这个年轻人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只是因为他的成功让其他的人眼红,满心的嫉妒让总督翻出了陈年老账,而执行死刑的是这个年轻人的知己兼战友。做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受别人背地里使得阴招。 读后感二: 最近读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此书又译为《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 三十多年前,曾经读过他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斯汤达、托尔斯泰等人写的传记,可惜几乎都没读过。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从外孙女的书架上看到的。说来惭愧,我小学六年,除了教科书,几乎没接触过课外书;到初中,也只读过很少几本书,如《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珍珠塔》《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之类。可外孙女刚进初中,读过的书比我进大学之前读书的总和还要多。她书架上放着的许多书,我至今也没读过,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了不起的盖茨比》《苏

教师读书笔记:正面管教

教师读书笔记:正面管教 不良行为,广泛意义上来看就是不好的行为,不被认同的行为,大家不喜欢看到的行为,违反既定规则的行为等,在《正面管教》第五章中,作者带着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看孩子的不良行为。 原始脑是什么? 原始脑,又称“爬行动物脑”,属于无意识状态下的行为,而且有一定的延续性。也就是缺乏思考、简单、暴躁等行为。不良行为是缺乏意识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孩子表现出了不良行为,也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只是他们还不知道如何做才正确;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家长们看到自己,关注到自己;也许他们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管教孩子,其实是想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对自己和孩子的行为了解更多,了解的更深入时,就会有更好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会自己选择几个不恰当的行为,进而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想法:其实就像小朋友找玩具,归属感和价值感就是玩具,只是他觉得有四种方式来获得想要的玩具。一种是家长关注到我时,才能给我玩具,努力的要求被关注被关爱;一种是只要我有权力时,不被约束时,我才能获得玩具;一种是你不给我玩具,你也别想

去干别的事情。还有一种是,玩具不是我的,我得不到,我放弃了。 在前几章讲过的几个概念中提到过: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相信: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放弃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得不到。 分别举例来看看这四种错误的目的下,孩子们一般有哪些行为吧 1、寻求过度关注。如“家长不可以干别的事情,只能跟孩子在一起,具体干什么无所谓,反正是不可以不关注他”等等,孩子通过各种令人烦恼的方式来寻求家长关注,来获得自己的存在感。 2、寻求权力。此时的孩子抱有的是只有我说了算我才有价值感的错误观念,如:做作业时,不是完成一样再去做另一样,而是反复来回换科目,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总是不专心的做一种,家长说了之后,一点也没改善,反而折腾的更勤了。“不用你管,我自己知道。”这也许是孩子长大一些后对家长说的最多的话,来显示自己、证明自己。 3、报复。报复多产生与家长惩罚孩子之后,孩子为了得到自己

静悄悄的心灵旅行:十大最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静悄悄的心灵旅行:十大最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静悄悄的心灵旅行:十大最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阳光下的电影 来!先给大爷笑一个! 不笑是吧,那你就给大爷我哭一个! 不笑也不哭是吧。。。。。。。 算了,大人不计小人过。 大多时候我是个过目就忘的人,电影和书基本上都是。而大多能够在印象或者是记忆中存留下来的一定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Top”这是一个蛋疼的词,如果用拼音打出来就是top=头皮,头皮是长在头上的,这样理解貌似就明白top10 的意思了。 人生,生活,只有你领略了99%的悲剧你才能够尝到1%的喜剧,而这1%的喜剧足够满足你的人生。推荐这些非常经典的适合一个人看的电影。 一个人走在路上和一群人走在路上是不同的,电影对于一个人和一群人同样不一样。有的电影你会觉得一群人看很过瘾;有的你会觉得两个人看很温馨很感动;而还有一些电影你会觉只需要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用一种自我的思维去欣赏,这个欣赏的过程任由思绪飘扬~~~~~~~~

很少有人能够孤独一生,而对于电影如是。某年某月的某一 天你一定干过这样的事情,或是皓月当空,或是夜黑风高,或是 孤独难耐,或是暗自窃喜,或是。。。。。。总之你会在某个夜 晚沏茶一杯静静的坐在沙发上看那些值得一个人在如此的夜晚静 静欣赏的影片。 拉下窗帘跟我一起来试着数数10部适合一个人静静的欣赏的 影片吧! 头皮10 心灵捕手 对于一个天才你束手无策,对于一个活在自己的空间的天才 你会绝望。然而当扎克面对杭汀这个清洁工数学天才的时候,他 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打开他内心的那扇窗户,用什么样的方 式来扑捉那幼小的心灵。如果你还记得扎克在公园的小湖边对杭 汀说过的这些话,我想你在看此片的时候一定会背深深的感动着。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波士顿,所以和你谈艺术,你可能会提出 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琪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政 治抱负,他和教皇的关系,他的性倾向,所有作品,对吗?但你 不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你从未站在那里抬头仰视美丽的天花板,我看过。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八成会列举你喜欢的女人的样子,也许你还上过几次床,但你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种很幸福

心灵点滴 读后感

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 ——<心灵点滴>观后感 看完了电影,我想到我们进入昆明医科大学的那一刻,庄重的宣誓: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遵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定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 影片中主人公帕奇亚当斯作为一名医者对待病人的做法是真正符合我们医学人道主义的做法。他能够真正关心病人的内心感受,让别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真正把医学的真谛融入了治疗之中,真正体现出了医者的崇高和圣洁。他不仅仅是为了治病而治病,而他更关注的是人,是为了治人而治病。 很多人往往认为帕奇亚当斯这样的做法仅仅是竹篮打水,无济于事。但是这部影片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滴水杀人的故事。中世纪的欧洲,有个名副其实的暴君,他为所欲为,惨无人道。有一次他追究一位大臣的错误下了斩首令。当大臣被押上断头台,一切准备完毕只等国王下令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鬼主意。此时,断头台上的大臣已吓得浑身打颤,眼看就要昏过去了,可国王就是不发指令,只顾与身旁的重臣谈笑,赶来看热闹的百姓等得不耐烦了,窒息般的寂静被打破,人群开始哗然,就在这时,国王突然正过脸来,尖叫一声“斩!”侩子手没有砍下大刀,而是拿出一只小水壶,象往珍贵的花盆上浇水一样稍稍歪了歪——冰凉的水滴在了犯人的脖子上。就在这一瞬间,那犯人的头猛地一下垂到了胸前,心脏完全停止了跳动。斩台上,暴君的脸上浮现出欣然的笑意。“滴水杀人”这件事听来荒诞不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却丝毫不奇怪:是国王、侩子手的开斩令、如刀刃般冰凉的水滴,使犯人产生了“死亡感觉”所致。可见,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他的肉体是脆弱的。 另外有这样的一则笑话,“一个因赶着交工程图而出车祸成为植物人的工程师,他的妻子同事为了能让他醒来,每天在他的枕边重复这样一句话:领导说图不用改了。终于有一天唤醒了这名工程师,他醒来开口第一句话便说:领导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世上的每个人都会不断的犯错误,只要他还活着。 因为我们都会犯错误,所以更有益的做法是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表明自己能力不足。当全班学生都真正理解了他们可以通过犯错误,每个学生作为个体都不会介意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课堂中常常出现的“举手”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知道问题的答案或都有自己的思考,可是他们都不愿意举手发言,很多同学都是因为害怕说错,老师从未责罚过说错的同学,但是他们会觉得在同学面前丢了脸,所以选择沉默。 当一个孩子没有做家庭作业,让你恼怒或着急,使这个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寻求过度关注。嗯,当这种行为或,这个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寻求权力,当这种行为让你感觉受到伤害或失望,是这个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报复,当这种行为让你感觉无望或无能为力时。这个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自暴自弃。面对学生同样的行为,不同的错误地,我们都知道要用鼓励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我们是常常找不到那些。激励人心的鼓励我的话语。 鼓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药。除了口头上的鼓励,行动上的鼓励更能激发学生的斗志。 关于惯例,很多学生在,会感觉自己需要反叛,但当他们能受尊重的参与,这个过程是。高兴的所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的难参与设立惯例。有早自习的时候,常常有学生会问我明天早读读什么,但其实,每次读的内容和。听写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学生能够猜出来,但是呢,没有一个仪式感的东西。让他们来设立惯例。所以他们缺少参与感,每一次都是被动的听课代表,布置什么任务,听老师布置什么任务的。对一册书或者是说对我们学习进程没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我尝试用设立惯例的五个指导原则来进行设置早读惯例。一,每次专注于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制定的是早读任务。第二,在大家都平静下来,刀口长的问题而不是冲突发生的时候,比如说早自习,有同学没有完成作业,我说早自习的时候和捣乱,那么我们就。选择其他的时间来进行讨论。第三,运用可视化的方式,比如表格和清单。那么,我们可以对整个学期需要阅读的现代文,诗歌,文言文,生字词进行一个淑女。然后来制定一个角度计划一一周一月半期期末。We单位。他精心表格和清单,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有一份自己的角度标准和清单。His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练习角色扮演主要有第一老师,第二科代表与三小组上第四学生。那么,在开始早读的时候呢,就需要有同学来扮演。清写的老师扮演群都的同学。然后扮演被听写的同学。第五。形成一个惯例就要忠实的遵循。那么对于我自己而言的话,就是要根据惯例来进行适当的变化,但是呢,要遵循同学们提供的这个惯例,而不是。不停的去提醒和唠叨。领取孩子们犯错误。如果要改变惯例,需要真的他们的允许在他们的参与下重新修改和制定。 只有通过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并控制自己的弱点而不是消除弱点。才能造就卓越。 关于关爱。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对待学生的责骂会变,在学生眼中会变成一种敌意,这就是我们和学生的情感联结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并不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当我弄清楚学生是怎样的人,鼓励他们把错误看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并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时,学生们就会知道你关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你在倾听他们对认真对待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时。以关爱他们。当你足够尊重他们的没有威胁的环境中帮助。他们理解其选择带来的后果时,他们就会知道你关爱每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会冲他们大喊大叫,批评他们,当着同学的面惩罚他们而下课后。他们也的确反馈的信息是不信任老师,或者是说觉得老师羞辱了他们,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我觉得这是以一种。关爱的不对的所以所以学会。情感连接的态度和技能,倾听并认真的对待孩子们是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当中。

《心灵的旅程》读后感

《心灵的旅程》读后感 最近又翻看了一下傅佩荣先生的《心灵的旅程》,我还是很认同傅先生所说的:人是“身、心、灵”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马车代表身,马车夫代表心,车主人代表灵。也可以用果树的树干代表身,开花代表心,结果代表灵。 我觉得人既然是三个层次,必然有三种需要。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种,我觉得第一种生理需要和第二种安全需要是身的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两种需要,人才能存活下来。第三种爱与归属的需要和第四种尊重的需要第五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心的需要。人是群体动物需要有归属感,人又是感情动物,需要爱与被爱。人还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还希望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以上这些都是身与心的需要。 傅佩荣先生说:“在生理及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反而会有某种无聊、倦怠、空虚、无意义感。这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开始寻求某种别的东西,也就是某种具有‘意义’的’东西。这时候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量的增加,而是一种‘质’的要求,希望生命能够有一点向上提升的机会。这种需求就是灵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马斯洛在他过世的前一年,又提出了“Z理论”:自我超越。他说:“缺乏超越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而变得残暴、空虚或无望、冷漠。”因此可知,人除了在身、心方面的需求,还要灵这方面的高层需求。

荣格说:“有些人身体健康,心智正常,但是却不快乐!”荣格是有名的心理医生,请他看病的人大都是上层社会有地位、有权力、有学问的人。经过几十年治疗病患的经验累积,他所归纳出的心得就是这句话。可见,一个人要想快乐,不能够只有身体健康、心智正常,还需要第三个条件,也就是灵。 所以我觉得人有三种大的需要,身的需要可以说是低级需要,一般的生物都需要,植物还需要阳光雨露呢!心的需要可以是中等需要,因为有些动物也需要爱、需要归属。灵的需要是高等需要,因为只有人有这种需要,也只有这种需要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生活的很优越,却会抑郁。 成长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为了幸福人生,让我们身、心、灵全面成长吧! s(“content_relate”);

散文读后感(共10篇)

散文读后感(共10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是三月八日妇女节,妇女节是妈妈们的节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妇女节的来源吗? 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个节日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三八节的由来,是在19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妇女节由来作文400字:我国妇女节的来历 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 说说余光中--《乡愁》 。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

(完整版)《正面管教》读书笔记与感想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与感想 1、正面管教是什么 一种区别于严厉和骄纵的管教方式。和严厉的教育方式直接 给孩子发号指令不同,正面管教会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和在规则以 内的自由;正面管教也和骄纵不同,不会给孩子无限的自由和无限的选择。正面管教主要旨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将孩子当做社会 人一样尊重、平等的对待,而不是粗暴的发出指令,或是满足孩 子的所有要求。 具体的方法是:废除惩罚;废除骄纵;态度和善而坚定;当心惩罚带来的负面效果;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 放弃一些荒诞的观念;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的过程中来;问启发 式的问题。 其中惩罚的长期负面效果,被称为4R:愤恨、报复、反叛和 退缩。 2、阿德勒心理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5)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6)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而是指所有人对平等和尊重

有同等的要求,孩子也不例外。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3、正面管教实际的应用 (1)懂得出生顺序的重要性,并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鼓励孩子。 (2)重新认识不良行为 要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所谓的不良行为,大多数时候只是 小孩子做出“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已,之所以表现出不良的 特征,无非是因为孩子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或者缺乏有效的 技能,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阴蚀王而产生的行为等。 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的错误目的。德雷 克心理学解释四个错误目的包括: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 自暴自弃。然后针对孩子的错误目的,选择适宜的鼓励方式。 (针对各种错误目的的解决方式,因为太程式化,不摘录) (3)区分好逻辑后果和被包装的惩罚。 首先要区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自然后果就是类似于不吃 饭会饿这样的,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 干预。让孩子知道这个自然后果的存在,从而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父母让孩子做什么。而逻辑后果相比于自然后果,就 是有大人干预的后果。 要防止逻辑后果滥用,或者成为被包装的惩罚,必须符合逻 辑后果的四R,相关、尊重、合理和预先告知。相关的意思是,后

以心灵的旅行为话题作文

以心灵的旅行为话题作文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不懂感恩的心在无涯的荒漠上旅行,昏黄的光暗淡着生的光彩;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不懂感恩的心在无涯的荒漠上旅行,昏黄的光暗淡着,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有关心灵的旅行为话题作文。 心灵的旅程 人生就像是一段旅程。 过去的已经过去,在过去的岁月里,有过太多值得回忆的人,值得回忆的事。也有太多的遗憾,伤痛。 最近老是回想起菁菁校园时期的往事,常常很想念那时候的同学和老师。自己也不明白,一路走来到现在,唯独那个时候的事情在脑海中是最清晰的。清晨校园外那滴着露珠的青青麦田,夕阳里路边闪着金色阳光的野菊花总是让我莫名的念念不忘。也许是怀念那个时候懵懂梦幻的青春岁月吧。可惜岁月如梭,青春远逝,只留下追忆。 人的情绪是会联想的,开心的时候很容易联想起那些开心的事情,悲伤的时候很容易联想起那些伤感的往事。 还记得第一次离开家登上南下的火车的情景。妈妈站在月台上泪眼婆娑的挥手告别,我却强忍住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很任性的告诉自己,要流泪也绝不在她面前流眼泪。当时是很怨恨妈妈的,因为妈妈并不支持我学业,当然也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可是年幼的我并不知道生活的艰辛,对妈妈并不理解。还没等到学校的通知书,我就执拗的要离开这个让我很失望的家。

后来到了异地,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幼稚,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想家,想妈妈。 走上了社会,顿觉自己只是一颗如尘埃般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女孩,工作的压力和情感的迷惑,曾经让我压抑的喘不过气来。经历过伤痛才能够体会什么叫幸福。还是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今的我,虽然没有见到所谓的‘彩虹’。但至少我已经有了淡定的心态,不再有青涩年纪的浮躁,也没有了小女孩不着边际的幻想,有的只是对平凡安静生活的适从。 人生的故事里没有完美。可我一直在追求着所谓的完美,或者也可以说在追求着生活中美丽的东西。在追求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伤痛,今时今日,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已经经历了很多,已经不会再为过去伤痛。在我过去的29年里,我要感谢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给我快乐的人,我永远的朋友们,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有你们的陪伴,一起分享我的喜怒哀乐,真好! 也要感谢那些曾经给过我伤痛的人,是你们让我坚强,让我从幼稚到成熟。毕竟,这个社会,这个生活,需要成熟应对。 人生的旅程正在继续…… 我也算是个心灵美的小女人,年纪也不小了,可还是会对未来编织很多很美好的梦想。我却很乐意这种遐想中,有梦的生活很美丽。有梦的人生支撑着心灵的期盼,传递着精神的执着。 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骑着我心爱的电动车缓慢行驶在附近寂静但风景独好的孤独马路上,就好像心灵在旅行一样。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文档-11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后感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儿童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要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 作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有吸收力的心灵》就是她的作品之一,她的作品还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等著作。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以下是我读《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之后的一点点感受。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这本书还有许多很好的观点对我都有启发,比如孩子是在行动中学习的。这其实是阐明了运动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行动中,运动中去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填压和灌输;她强调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婴儿一出生,就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和爱护,而不是当作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来看待。看了《有吸收力的心灵》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儿童的特点,同时也启发了我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运动适当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而不是盲目的进行。我觉得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不光要注意恰当的教学情景的创设,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配上对应的图画或故事,学生学习效果会比单纯教师教要好很多。以上是我看完后的一点感受,现在我将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快去看看吧!

读书随记 心灵旅行 ——《心灵七游戏》读后感

腊月二十八,在放飞自我一周之后,终于想起来夜读。好在选的这本书具有吸引力,很有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确实给人心灵的慰藉。初来人世的我们,一如清晨的朝露,清透而又晶莹。心灵在阳光下一览无遗。可是从何时起,我们不愿再敞开心扉,不愿再吐露心事,宁愿活在自己的城堡,就算是孤独的,也还是一如既往。我们渐渐长大,人生也不再是一张白纸,生活让我们背上一个又一个的包袱,有些是我们不得不背负的,有些确是我们可以放弃却不愿放弃的。于是我们步履维艰,脚步不再轻快,人生的色彩或许依然多彩,但我们却无心再欣赏。我们更多的执着于未来的理想,更多的纠结于对现实的不满,忽略了太多不应错过的风景。 看完毕淑敏的《心灵游戏》,心灵好似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旅行。从回忆过去,到思考现在,再到冥想未来,白纸宛如一方明镜,将我的内心一一展现,我接受也好,抗拒也罢,那一个我已一目了然。书中的七个游戏,都直指人生重大问题,深入浅出、梳理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人生非游戏,游戏却可以改变人生。书中的7个游戏并没有标准答案,答案需要你自己寻找,而寻找答案的同时,也许就是改变人生的开始。 在毕淑敏的带领下,走进这几个小游戏,也就是走进自己的内心,“像从蚌壳中剜出珍珠,使其焕发出更灼目的光彩和更充沛的润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阅读这本书,确切地说,是在做。做完了第一个游戏,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你会觉得,它只属于自己,因为其中会留下生命的秘密。 书中介绍了七个游戏: 游戏一,“我的五样”。拿出一张白纸,在纸上写下“XXX的五样”几个字,这个XXX当然就是你自己的名字。作者特别强调书写这个过程,因为她觉得当你全神贯注一笔一划地书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在感受一个独特的自我。然后一口气写下浮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可以是具体的,比如人,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一种关系,或者感情什么的,总之是当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先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东西。把这几样东西用大的字体清楚地写出来,不用考虑他们的顺序。但是,人生总会充满各种意外,你不能总能拥有你想珍惜的东西,因此你不得不放弃。接下来就是一个比较痛苦的放弃的过程。你一个一个将它们从白纸上抹去,要抹得干干净净,不留一点能辨认的痕迹,不是轻轻的画个叉,或是盖住,而是用笔用力的将其涂抹掉,仿佛是自己亲手葬送的,最后只剩下一样东西。这样东西就是你最重要的东西。正如作者所言:“你要学会放弃、的确,我没有这个权力,但生活有这个权力。”尤其是当你舍弃到不想再舍弃的时候,真的感觉如同在抉择一般,这种充满痛苦

正能量读后感10篇完美版

《正能量读后感》 正能量读后感(1): 《正能量》读后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正能量这一词汇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时尚热词,掀起了一股正能量的热潮。怀着好奇、激动的情绪,我抓紧时刻在工作之余拜读完这本世界级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的著作《正能量》,心中感慨无限,这不愧为是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 阅读这本书,是从好奇和心中无限的期盼中开始的,一看书名,我不禁遐想,什么是正能量?怎样获得正能量?随着阅读的一点点深入,我的思维跟随作者的文字,内心变得逐渐光明。 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期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透过种种实验和数据,理查德怀斯曼严谨又趣味十足地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表现原理,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能够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能量来激励自己。地税工作,辛苦是自然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我们完成了工作时,内心却是满足的。有压力时,我们深感身上职责重大,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容不得一丝丝差错。只有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只有把工作的压力和挫折,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转换一个角度,凝聚更多的正能量,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激励自己用更昂扬的斗志,更饱满的激情去迎接下一个挑战,不断积聚正能量来激励自己更好地工作。 生活中,我们亦需要正能量。用正能量的传染力向外辐射出用心和乐观的处世态度。不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终持续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应对人生。用心、乐观、豁达、善良、宽容、简单这些都是生命的正能量。用昂扬用心的姿态迎接初升的太阳,用自己的洒脱和热情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用正能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联,用自己的正能量塑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构成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 当正能量不断被激发时,人的幸福感也会慢慢增加。在工作中,总是用用心地心态调整自己,摒弃负面的思想,远离消极,坚持正向能量,持之以恒,还有什么困难会困扰我们呢?每一天给人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传递的便是乐观和用心,促使社会风气向着用心健康的方向前行。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学会坚持正能量、充满正能量,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正能量。不管怎样,从这天开始做出一些用心的改变,哪怕从一个小小的微笑开始。也许,你的生活将会更加完美。

读书笔记正面管教

读书笔记正面管教 最近好读书,既充实丰富了业余时间,又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普通的望子成龙的家长,我常常困扰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不十分明晰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圆满有效。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我学着作一名合格家长的过程。我通过与优秀孩子的家长、老师的探讨,不断地自我反省并改进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也读了大家公认的育儿方面的一些好书。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刚读完两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国外著作,心灵被触动,深有感慨。这里摘录一段与大家共享: “鲁道夫.德雷克斯把对待孩子时和善与坚定并行的重要性教 给了我们。“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专断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娇纵的方式则缺少坚定。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对孩子的管教,我们作为家长或者老师,都应该避免两种极端情形。孩子的要求和行为不论对错全盘服从,过于溺爱与娇惯的结果最终很可能培养一个寄生虫;无论何种情形都由家长主观臆断,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无原则服从、过度控制的结果也只可能造就一个毫无创新力的应声虫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在尊重孩子、尊重自己的基础上,找到一些易于被接受的处理方式,既让孩子体会到爱与关怀(和善),又让他们自觉遵从一些必须的准则(坚定)。相互的理解与尊重,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讲究技巧的。

希望通过我们家长和老师的不断自我完善与正面管教方式的实施,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集阳光、向上、富有责任感等诸多美德于一身之人。 重庆九龙坡区初一:yirancqcq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 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还是居住在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富有的家庭。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回头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继母的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道路。 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就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作家。卡耐基接受了继母的礼物和期望,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纸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

[感悟人生]让心灵去旅行

[感悟人生]让心灵去旅行 让心灵去旅行 感悟精选(1): 让心灵去旅行 让心灵去旅行,你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畅游礼貌古国,你能够想像自己正跟苏轼一道在醉里挑灯看剑,和文天祥一道在零丁洋里叹零丁,你还能够让自己的心灵登上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或是比萨斜塔,领略异国风情。 让心灵去旅行,你能够欣赏一幅画轴,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品大漠的孤烟,长河落日,沐浴渭城朝雨,倾听拍岸涛声,赏鱼翔潜底,锦鳞游泳,领略红日初升的磅礴,体验“猿啼三声泪沾裳”的悲痛。你会让纤夫肩上的绳索勒住你的肩膀,用心灵看到暴风骤雨后的美丽彩虹。你能够让自己在月亮上荡起秋千,潇洒地看牛郎织女牵手在天街自由穿行。 心灵终日里被人们携带着也在忙忙碌碌中颠沛流漓,被折腾得遍体鳞伤,不堪重负,这就难怪我们时常会感到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我们的心灵常常需要慰籍,需要安抚。当烦恼和忧愁悄悄地向我们袭来,我们不妨给心灵一个假期,让心灵去旅行,好好地让自己的情绪得到些许的放松,这样幸福和快乐才会与你结伴而行。 如果在辛苦劳作之后懂得休闲,在伤痛过后懂得疗救;在跌倒之后明白爬起,你才能加倍珍惜并延长你的生命。 不妨让你的心灵去旅行。你能够给心灵一点空间,一点时间,让自己品读一本好书,或吟几首小诗,让自己走进书中的苍海桑田,徜徉在诗中的名胜老城,你能够和作者一齐游览祖国的完美河山,大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抑或是乘一叶小舟欣赏绚丽多姿的风景,还能够骑让踽踽而行的牛背,借一支牛背牧童的短笛,吹一曲悠扬动听的旋律,或是乘一匹千里良驹,让自己的心灵在坦荡如坻的大草原纵横驰骋。你能够想像自己是个诗人,在山林或田野中诗兴大发,淋漓抒情,也能够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雄鹰,在白云和蓝天上迎击长空,你甚至能够想象自己是一泓甘泉,汩汩流淌在人们的心中。 心灵的旅行,是自我意识中的放飞。也许有人会说那但是是空想家画饼充饥的南柯一梦。其实给自己的想象插上美丽的翅膀总胜过给自己的心灵画一座阴森的牢狱。让心灵去旅行不是让自己躲进虚拟的梦幻世界,不敢应对困难不敢正视人生,也不是自暴自弃,一味逃避职责与义务,相反,它是灵魂的超度,是灵魂自我解脱,它为我们沉闷压抑的心房撬开了一个小孔,透进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让我们阴雨霏霏的心灵多了一分恬淡、明静和从容我想,心灵旅行归来,你会拥有一份晶莹透明的心境!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情绪。 朋友,经常让心灵去旅行,你才会永远拥有美丽的心境。 感悟精选(2): 让心灵去类旅行 有人说,经常走夜路的人,不会迷路也不会害怕。我想,经常迷失方向的人,不会孤单,才懂得追逐。因为他会思考,他会去辨明究竟何去何从?迷失了自己并非什么了不起。空空的天空,寥廓、孤寂,仿佛仅容一个孑遗的心固执前行。悠长的汽笛唤不回游子的心,沙漠的驼铃读不懂独涉者的一片深情,只因有梦。 追逐、彷徨、失望已以及忧伤,会让行途者惧怕和失落。一颗心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归宿。可能他不知山的尽头还是山,水的那边还有水,还更美。我们能够穿行在痞子菜为我们种植的《孔雀森林》里,游荡于韩寒营造的《一座城池》内。在水天交接的地带你会深思,你会微笑。你欣赏到一路风景,体悟到一身的疲惫,领会到美意,懂得追寻的刺激以及闯入迷宫的快意。 独涉砂礓,你能体谅沙场战士的凄凉;漫步云端,你能感受圣贤的闲适轻扬。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1 闲暇之时我认真阅读了《好习惯的力量》一书,令我收获颇丰。它让我深深认识到一种好的习惯它的作用和力量是无穷的,它将会带来积极和丰富的人生。 在这本书里面提到,“好的习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坏的习惯则会摧残你的心灵”。仔细认真想想,的确是这样。试想,好的习惯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坏的习惯有悖于事理的自然法则,那么,好的习惯将会带来积极进取的人生,而坏的习惯则会让自己消极甚至是一事无成。英国着名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人们的思想大半取决于他们的倾向,他们的言谈话语取决于他们的学识和所吸收的见解,但是他们的行动遵循平日的习惯。”这句话告诉我们,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行动往往取决于我们的日常习惯,并且习以为常,尽管有很多的学识和思想理念,但往往取决定影响的是我们的习惯。正如有句谚语说的那样,“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或者是“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总之是,好的习惯将会带来精彩的人生,而坏的习惯将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培养。因为好习惯的作用

已众所周知,养成好习惯需要下定决心,它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就像我们的青银厚德理念,需要从点滴做起,认真践行一样,认认真真从内心深出化作于心,认真实施,养成良好品德,良好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会让人终身受益。好的习惯将会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习惯,通过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会让人从中体会到良好习惯所带来的好处和益处。比如所说的读书的习惯,养成一种读书的好习惯会让人体会到读书所带来的乐趣,会懂得多,并且开拓视野。好的工作习惯,会让人工作有目标,有计划,会将日常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好的生活习惯,会让人时刻感悟生活的美好,用一颗感恩的心认真面对美好的人生。 如今,在青银厚德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通过点点滴滴认真践行青银厚德文化,形成良好的习惯,深刻体悟“立德、忠诚、敬业、奉献、感恩、包容”的文化精髓,从中会让人获益良多,懂得真善美,懂得奉献社会,实现自己价值。 好习惯所带来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用心去做,认真面对,相信我们的人生是精彩的! 习惯的力量读后感2 暑假期间,我读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作者是美国人查尔斯﹒都希格。书中介绍了“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等关于习惯养成的’方法。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习惯真的很重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企业的前景,甚至是一个社会的安定。 书中通过简单的例子介绍了什么是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叫胡里奥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以下是“《正面管教》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

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奇妙的心灵旅程,探索内心世界

奇妙的心灵旅程,探索内心世界 ------个人成长体验活动感受 裴香淑6月21日,牛力华老师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心灵成长的旅行中,引领着我们一起探索我们的内心世界。在第一次培训之后我就被这种学习氛围和牛老师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住了,下定决心要好好珍惜本次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午的案例督导中刘娟老师讲诉了自己的案例,通过她讲诉的案例牛老师让我们训练识别和处理咨访关系中出现的移情和反移情,明确咨询关系和咨询设置。下午的时间中,让我们体验了oh卡牌。在这次分享中,对同一张牌大家会有不同的解释,每次翻牌的时候我试着跟自己联系起来,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寻找自己的旅程。通过这上下午的体验培训,我感觉我汲取了不同层级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直指自己的内心,并且不断增强与放大,产生越来越大的效力。当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诸多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同时觉得每次活动也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过程,在很多时候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态度,但培训中我深深感觉到,一个没有内在肯定和自我认同的人是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去发展朝外的进取与奋斗,一个只关注外界从不自省内心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在案例督导和个人成长体验活动中我尝试着用心灵体验当时的情绪和感受,学会分享自己的体会,聆听其他人的抚慰与启迪,这都将有助我的个人成长,从而变得更加独立思考,更会喜欢自我,悦纳自我,让真实的自我从心湖深处升起,也能更放得开。 通过体验式培训,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变得充实和快乐,有幸福感。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其时是一种资源。感谢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奇妙的旅程,自2006年刚接触到心理这门学科给我带来的好奇心以来,这是第二次,再次感受到了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学科,但这次不仅是好奇带来的兴奋,而是更多的是追求学习的信念。新的旅程充满着好奇的同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未知的事情,但我相信我能迎面这些困难,我坚信我有这个潜力,我要从现在开始学会多肯定自己,多给自己正能量、学会用微笑面对世界、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教育需要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婴儿天生具有一颗吸收知识的心灵,有独自学习的能力。父母的作用是帮助婴儿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下面一起看看《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吧!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一一、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 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

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二、决定一生的教育 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恰恰相反,没有儿童就没有成年人,没有儿童就没有人类。婴儿的语言不是来自于母亲,而来自于婴儿自觉的学习,就像他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各种习惯和传统一样。父母一旦能够说服自己从这一过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来,甘当这一成长过程的配角,他们的职责就会履行得更好。 儿童也是一个劳动者,他们劳动的目的是长大成人。父母要给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成长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它虽完全不同于以后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保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