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翻译

语言文字

一、引言

幽默是人类语言和文化的结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凸显了幽默翻译的地位。大量的翻译理论被提出来,但是每一种理论都存在着局限性。1964年,奈达则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原则,而因难以决定源语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文及有效评价译文的读者的反映,对等仍然难以实现。1989年,严复提出最有影响力和最具争议性的翻译原则“信雅达”,而相似的原则层出不穷,如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到达完美的巅峰”,许渊冲的“意美”“英美”“形美”以及刘重德的“信、达、切”。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这些标准均受到质疑,特别是在幽默翻译领域,因其通常包括修辞手法和民族特性,而关联理论的出现则为幽默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二、关联理论在幽默翻译的应用

2.1 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

Sperber和Wilson(1995)提出的关联理论在人类的认知和沟通方面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合理解释,而Gutt(1991)最先把关联理论运于翻译,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2.1.1 明示推理交际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的符号学,都认为所有的沟通都基于码模式,即一系列规则的编码和解码信息的过程。而当这种理论应用于更复杂的人际交往,尤其是语言沟通的形式时,代码理论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Sperber和Wilson则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型,即明示和推理是沟通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沟通是一种明示的过程,即说话者产生刺激,来明示他的意图,从听者的角度来看,沟通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从说话者提供的所有刺激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明示-推理的沟通可以定义如下:“沟通产生刺激来使传播者和受众相互明示,说话者体现他的意图而听众通过假设领会说话者的意图或者是更多的意图。”(Sperber和Wilson,2001:63)。

2.1.2 语境和认知环境

传统观点而言,语境被视为给定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关联理论则认为是“心理结构,听者对世界假设的子集”,具体而言,则是“诠释话语的前提”(Sperber&Wilson,2001:15)总体而言,在听者的脑海中存储的各种信息,如关于未来的预期,科学假说,宗教信仰,零星的记忆,普遍文化假设和说话者的精神状态的信念等,都包涵在上下文的概念中。根据Sperber&Wilson,“个人认知环境是一系列个人明显的事实”(Sperber&Wilson, 2001:39)由于每个人各个方面的外部环境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人们不可能拥有完全一样的认知环境。此外,拥有同样认知环境的另个人也不能意味着他们有同样的预设,只能说明他们有这样的可能性,而共有的认知环境使得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得以完成。

2.1.3 关联的定义及最佳关联

从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关联性的概念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上的,而正是关联性让人类的信息处理变得有价值,而关联最终也有赖语境效果。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性定义为预设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他们声称:“当且仅当语境中有一些语境效果时,语境中的预设才具有关联性”(Sperber和Wilson,2001:122)。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假设可以改变听者的认知环境,或从学术角度而言,称为达成某种语境效果,那么该预设便与交际者相关联的。然而,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和处理能力。其他情况不变的话,语境效果越强,预设就越相关;而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付出的努力越少,预设则越相关。处理努力是一种消极因素,处理努力越来则相关性越小。

根据sperber与wilson的观点,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则是追求交际者和接受者双方的最佳关联。当听众能够不费力的找出信息意图且交际意图值得听众努力地去理解,或者说能够给听众带来益处时,该言语便取得了最佳关联。根据该理论,当人们决定去交际的时候,他们会自动将说表达的内容预设成最佳关联,而听众则试图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2.2 关联理论下的幽默翻译

传统的翻译研究把翻译作为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忽略了译者的重要性。关联理论用关联理论的框架为翻译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翻译被定义为语际或语内的明示 -推理解释的行为,话语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最佳关联。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翻译也受到这一个动态过程的影响,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2.2.1 幽默翻译的过程——双重明示推理交际

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根据关联理论,幽默的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双明示推理,它涉及两个传播者和两个接收者,其中译者同时扮演着沟通人和接收人的角色。第一轮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是发生在原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原作者明示自己的意图,包括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译者可以推断与理解原作者的意图。然后,在源文本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之间取得最佳关联。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可以被视为接收者。第二个轮中,译者被视为传播者而目标读者则被视为接收人。译者试图通过他对源文本理解,将源文本的意图传达给读者。在这个阶段,译者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认知环境,努力译出能让读者得到原作意图的版本,从而获得最佳交际效果。与大多数翻译类似,幽默的翻译包括这两个过程,以寻求最佳关联。在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翻译

明端硕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翻译原则与策略。作者首先回顾了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即交际则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而最佳关联是每一轮交际成功的保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也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并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传递交际行为中的最佳关联性给译文读者,其主要翻译方法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译两大类,并强调了措辞在幽默言语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联理论;幽默;最佳关联;认知语境

122

语言文字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关于“爸爸”这一“家庭称谓”的相关汉字,其数量屈指可数,但是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涵却博大精深。当然,在这些文化内涵中,有的是精华,有的为糟粕,有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有的则被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如何充分利用表示“家庭称谓”的汉字的文化内涵,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意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本论文最后所要探讨的问题。与子女对双亲男性称呼如“爸爸”、“父亲”、“爹爹”相关的汉字“爸”、“父”、“爹”等所蕴含的“生殖崇拜”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不见。但是人们对于“爸”、“父”、“爹”的这种崇拜却演化成了后来人们所尊崇的“孝道”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感念父亲教导之恩,感念父亲的养育之恩,人们把爸”、“父”、“爹”等相关称谓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上升为一种系统的伦理道德,并且在全社会大力推广,“孝敬父母”成为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所公认的美德。同时女性对后代的哺乳和男性对后代的教育,也是所有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保证每一个为人父母之人履行自己的义务。大力弘扬“孝敬父母”的家庭美德,增强“养育子女”的责任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对于这些汉字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糟粕,和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应当坚决剔除和革新。“父亲(爸爸)”是家中顶梁柱,但“父权”已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作为“人夫”、“人父”应当尊重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而“爹”字中所体现的多生多育的价值取向,也必须认识其不足,加以限制,使其与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相统一。那些封建思想的流弊,早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充分正视,给予严厉批判。只有这样,充分认识正误,才能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 唐汉.唐汉解字·汉字与人体五官[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

[3] 唐汉.唐汉解字·汉字与两性文化[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3.

[4]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 周有光.汉字和文化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张冲(1990-),男,汉族,山东桓台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幽默翻译者通过获取原幽默信息的意图来寻找最佳关联,以此唤起目标受众相似的愉乐效果。

2.2.2 幽默的翻译原则——最佳关联

根据Sperber and Wilson的观点,交际的目的则是追求最佳关联,即每个人都会自然的表达出自己认为可以达到最佳关联的预设。就翻译而言,最佳关联既是译者的追求也是目标读者的期望。译者作为交际者,通过翻译来产生最佳关联的期待。这就是说,目标读者能期待通过优化处理获得本意。源文本中所有的微妙元素巧妙的柔和在一起才能触发幽默效果,因此,译者必须重视每一个幽默线索,在不花费读者任何不必要的努力的情况下让读者得到原作幽默相当的幽默效果。由于中、英文具有不同的语言机制,完全再现目标语言中的幽默线索的难度很大,因此最佳关联性应幽默翻译中发挥作用。

2.2.3 幽默的翻译方法——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根据威尔逊和Sperber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概念,格特在自己的著作《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认知与语境》中用了两章提出翻译的方法,分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事实上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方法普遍适用于各种翻译的,而幽默的翻译也不例外。

直接翻译依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和达到翻译的相似性,它试图保留交际线索已到达原文的表达风格。翻译幽默时,译者总是倾向于直接翻译,因为直接翻译更加易于操作格特对幽默的直译方法的体现包括直译和注释。

直译和间接翻译分别与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类似,旨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和命题形式。间接翻译对原文的语言特性做过相当多的改变。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明显的不同,有些英语幽默的翻译是不可能实现阐释上的完全相似的。这时,译者只有采取间接翻译法来使得译文某些相关的方面和原文保持相像。根据关联理论传达原文的意图。间接翻译旨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和命题形式

一般来说,我们经常用五种方法翻译幽默,即直译、释义、替代,补充和意译。所有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将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最佳关联以及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基于关联理论的幽默翻译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

三、结语

鉴于关联理论,幽默言语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它包括两轮“认知——推理”的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译者作为这一认知过程的中介,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接受者,又是输出者。最佳关联是每一轮交际成功的保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也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交际行为中的最佳关联性由源语文本传给译文读者,其翻译方法总结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译两大类,并强调了措辞在幽默言语翻译中的重要性。同时,各种策略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在幽默言语翻译实践中,各种方法互为补充。译者应灵活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获得最佳关联,从而实现交际功能,达到原文的幽默效果。

参考文献:

[1]Cutt, Ernst 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Sperber,Dan & Wilson,Deirdre,Relevanc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李寅,罗选民. 关联与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5]欧阳利锋,2002,如何翻译幽默[,《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3期,49-54.页.

[6]徐庆利,王福祥. 关联理论对幽默话语及其翻译的解释力. 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

(上接第121页)

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