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

不知为何,古诗总是上不好,也参考了很多教案,按照教案来教,课效果就是不理想。

细细想来,是因为自己教得太细了,总觉得什么都要教给学生,抓不住重点,如此“细嚼”,课堂拖沓不说,学生也学得无趣。

譬如《所见》一诗。学生先读了几遍,我让学生读一二句,看看哪里不懂。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声振林樾?我便问林樾是什么意思。其实想想,这种较为生僻的词没必要问学生,师直接说是树林效果更好些。

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用了“振”呢?哪些时候声音是振动的?有学生说山上,我解释说那是回声,不是振动,这下课堂就冷场了。我只好自己说,比如放鞭炮,工厂里机器声,打雷的声音都是振动的,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这个“振”字,孩子们还是一知半解。

课后想想,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古诗也不一定要字字懂,关键是理解了意思后那种诗情画意能带出来就行。譬如“振“字,学生的经验不充足,也确实不好讲,那就干脆不要让学生讲了,老师一语带过:“振动”表示声音很响,诗中用“振”字便说明牧童的.歌声很响,把整个山林都振动起来了。讲解完了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牧童歌声的响亮,在朗读中去理解,这样的处理我想反而更好些。

还有“意欲”一词,我问是什么意思?这又是一个难解释的词,学生回答不上来,不如让学生观察插图,理解牧童想要干什么,再用诗句表达出来,这样自然而然就理解了。

真觉得,一年级教古诗不需要细嚼,有时需要囫囵,把握大致的意思后通过反复朗读去理解。如此“细嚼”“振”、“意欲”等词,只会嚼得无味,嚼进去的也未见得就被吸收。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

幼儿园所见教案

幼儿园所见教案 【篇一: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山行》和《枫桥夜泊》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 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 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 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个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 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 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 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 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能够吃,皮能够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附板书)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附板书) 导语:《夜书所见》是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教案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

校本教材教学阶段反思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继续开展以“经典古诗文鉴赏”为基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和鉴赏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回顾半学期的教学历程,我总结出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多么重要。吟诵古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边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远景碧空尽的情景?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学生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居多。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小班古诗《所见》 一、课题: 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 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五、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 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师:牧童啊听到了知了在唱歌,那你们觉得接下来他会怎么样? 幼儿回答,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揭晓接下来发生的事:牧童从牛背上下来,想去捉蝉,但是要轻轻地去捉(师:为什么要轻轻地捉?)因为蝉听到动静会飞走(师边说边做轻轻地动作) 师出示相关头饰,请个别幼儿扮演牧童,个别幼儿扮演蝉,师引导他们进行表演,感受快乐。 2.理解古诗内容,并学会朗诵。 1)师:古代有一位诗人叫袁枚,他看到了这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回去就写了一首古诗,老师把这首古诗藏在了四幅画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 2)分句解释,加深幼儿古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

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第一,导入、了解诗人及其背景;第二,初读,整体感知;第三,品析词句,感悟诗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 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 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产生了几点疑问: 一、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什么时候产生这个称谓的? 二、“山东兄弟”指谁? 三、“重阳”是指天还是节日?

四、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 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九九重阳这一天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关于重阳的诗歌比较多。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此诗是王维17岁时旅居长安所作。九月九日,橘红橙绿,黄菊盛开,金桂飘香,红叶流丹。正是游览的好季节。但王维写此诗时才17岁,并不是“老人”,所以唐朝应该不是叫“老人节”。宋李清照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看来宋朝同样很注重重阳节的。而毛主席词《采桑子重阳》中“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人生易老、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但“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在我们这儿,是不时新过重阳的,只有一些单位挂一两幅标语了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没有山,登高是没有的,菊花也少有人种,菊花酒没有听说过。这里是洋河酒的家乡,正流行的“蓝色经典”就盛产于此。茱萸也没有人能说清是什么。在我印象中,唯一能和重阳节沾上边的,就是我们这有个“重九诗会”,那一天,不少道中之人在一起觞咏之间,畅叙友情,写诗作词,自娱自乐。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

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容易理解,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我先向学生介绍古人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光滑,才能照出清晰的样子,最后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块磨砂玻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湖面和没有打磨的铜镜以及这个磨砂玻璃都是朦朦胧胧,这样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喻句,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强调了学习古诗,要知道作者的观察点,有学生问:“这首诗的观察点在哪儿?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对此我没有及时让学生依托文本,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课两首《少年行》、《马》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贺所作,前者通过赞美少年的力大无穷,沉重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后者通过描写马渴望上战场,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少年行》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少年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快乐的夏天”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诗词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反思李荣 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

日记教学反思

日记,想说爱你不容易 ——低年级日记指导心得 童年的世界是一个奇妙而梦幻的世界,是充满灵性的天地。 在儿童的眼里,世界每一天都是新的,样样事物都罩着神奇的色彩,山是仙山,水是灵水,星星眨着眼,月儿开口笑;在儿童眼里,小鸟鸣叫是在唱歌,花儿怒放是在冲着他笑,树枝摆动是在向他招手;在儿童眼里,小鱼可以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雪花可以有翅膀,小泡泡可以在天上自由玩耍……孩子好奇的目光把世界照耀得美妙无比。每每与孩子们相处,都有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的冲动,奈何每日忙碌的工作节奏,无暇顾及这个美好的愿望,终有一日豁然开朗,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他们成长的足迹,岂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于是经过酝酿,本期开始着手进行探索,现将点滴收获整理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兴趣引路,我手写我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学后,我要求家长协助孩子们准备一个“小本本”,规定每周让孩子们最少写两三篇日记,并告诉孩子们写自己想说的话,每篇一两句、几句都行,也可以画画、贴图,再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两句话,还可以把自己每天的经历或感兴趣的事说一说,不会写的字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的日记写作课,上课铃响之后,我满面笑容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开始上课了,我一言不发,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段话:“今天上午的语文课上,教室很安静,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发言也十分积极精彩,纪律一直很好。我心里很高兴。”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不明白老师要干什么,个个心里很纳闷儿,也充满好奇。我不动声色,接着在上方写上日期、星期几及天气,然后告诉大家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的一篇日记。然后我又写

【20秋人教部编版语文三上】4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 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