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

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
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响模型与实证研究

基于企业内外部网络视角的创新绩效多因素影

响模型与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网络经济时代,创新模式从简单线性模式、交互作用模式向网络模式演化,要求企业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式创新,网络成为当代企业创新的重要环境特征。基于外部视角,如何建立、维持和扩展外部网络,合理、有效的利用关系网络成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Ahuia,2000)。企业网络能力因其能够处理企业间关系并有效获取那些创新关键资源而被认为是发展、建立和管理外部关系网络的重要能力,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Coles et al.,2003;M ller et al.,2005;Ritter et al.,2004)。H kansson(1987)首次提出企业网络能力概念,认为企业网络能力是企业改善其网络位置和处理某些单个关系的能力。随后学者陆续对企业网络能力做了理论研究(M ller, Halinen, 1999, 2005; Ritter et al., 2004; Sivadas, Dwyer, 2000)。总体而言,企业网络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发展、管理和运用外部网络关系,获取外部网络资源,并与合作伙伴共同解决问题的外部网络能力。

然而,企业网络能力获取的资源还需要有效的内部网络吸收利用才能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大量研究从组织内部视角证实,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于企业创新同样十分重要(Tsai & Ghoshal,1998)。企业内部网络的沟通能够建立部门间信任,提供互相学习和跨部门合作的机会(Tsai,2001),促进新知识的产生(Kogut & Zander, 1992; Tsai & Ghoshal,

1998),加快与产品创新相关的信息整合(Sherman et al., 2005),节约创新成本并减少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Coles et al., 2003)。因此,本文认为内部网络能够有效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并采用内部网络效度这一概念刻画企业内部网络的有效性,从而考察内部网络是否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影响。内部网络效度是指企业内部主体间沟通交流,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的一系列行为和关系的有效性,包括部门内和跨部门间互动沟通的频率、企业愿景和文化的一致性及内部资源的共享程度。

此外,不同的合作治理方式也能有效影响企业绩效的发展(Luo, 2002; Yikuan Lee et al., 2006)。合作治理方式是指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治理类型,可分为:契约治理方式和关系治理方式(Roath, 2002; Yikuan Lee et al., 2006)。契约治理方式(Contractual-based)是一种基于市场契约的正式合作方式,它强调使用高强制性的、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协议或合同进行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治理。关系治理方式(Relational-based)是企业间基于彼此诚信和信任的非正式合作方式。多数学者认为这两种合作治理方式都能影响企业绩效(Poppo, Zenger, 2002; Yikuan Lee et al., 2006),但需指出的是这两种治理方式各有缺陷,契约治理经常受到有限理性和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代价高昂,也不利于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关系治理更多依赖于企业的诚信和道德约束,存在很大信任风险。基于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这两种方式在企业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并存的,而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

然而,通过上述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往往都只分析了企业外部网络能力或者企业内部网络的沟通交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种单一视角的研究限制了我们对于外部网络能力和企

业内部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尽管已有学者提出需要同时分析企业内外部网络互动对于创新绩效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二是尽管学者们已经认识到企业间合作关系治理方式(包括基于市场契约的正式治理和基于信任关系的非正式治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但除了这种直接的影响之外,合作关系治理方式还会对企业从外部网络获取关键资源的能力,以及能否与合作伙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它对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值得探讨和检验(Yikuan Lee et al., 2006),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研究也十分少见。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规制还不完善,创新资源并不丰富,与成熟市场经济相比,外部网络对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取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企业间的合作治理方式对于着重关系文化的中国企业更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因此,从企业内部与外部网络互动的视角以及引入合作关系治理方式来探讨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机制,对提高我国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绩效,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假设

1.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在关系发展和利用较活跃的中国,外部网络对企业创新及绩效的作用凸显,这要求企业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网络能力来对外部网络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企业网络能力是一种整体战略能力,能够提高焦点企业对整个外部网络环境的认识和理解(Holmen & Pedersen,2003),掌握外部网络的发展过程及演化趋势,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感知环境中的战略机会,在较

高程度上制定与实施创新战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企业网络能力是一种关系能力,可以利用个体和组织等多层面的关系获取外部资源,增加企业创新成功几率。一是企业网络能力能够利用“外交个体”收集潜在合作伙伴的信息,构建更广范围的外部网络,识别更多外部网络关系;二是企业网络能力利用个体层面的关系可以发现外部网络中有价值的创新机会和活动;三是企业网络能力可以通过这些“关系推动者”有效巩固和优化企业二元及多元合作关系,确保合作活动顺利进行,并在合作过程中获取合作经验和重要市场信息,促进价值资源跨企业流动和转移(Hitt, Ireland, 2002; Brass et al., 2004)。在组织层面上,企业网络能力能够增强企业组织学习能力,通过外部网络学习其他企业的创新实践经验(Biemans, 1991; Erickson & Jacoby, 2003),为提高创新绩效奠定基础;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能力寻找更好的技术源或供应与销售渠道,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Bougrain, F. & Haudeville, B., 2002);网络能力帮助企业评估不同外部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未来价值,动员和协调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能力,满足协同创新要求,达到改善创新工艺和流程的目的(Ritter T., 2000)。因此,本文提出:

H1: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2.内部网络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

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方面的文献认为创新绩效的提高不仅依赖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直接接触,还依赖于组织内部跨部门和部门内的知识转移(Cohen, Levinthal, 1990)。在企业内复杂多部门组织中,部门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连接发现新机会并获得新知识(Hansen, 1999),有效的内部网络可以为

这些信息和知识的扩散提供渠道(Tsai,2001),提高知识转移和交换速度(Nahapiet et al., 1998;Podolny, 1998),影响企业创新的产生和传播(Ghoshal et al., 1995; Powell, Ghoshal, 1996)。而且高效的内部网络利于在内部形成共同目标和利益,指明企业内部行动的总体方向,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创新行为,提高创新成功几率。此外,高的内部网络效度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内部交换和共享程度,增加单个主体的知识存量,促进已有知识的重组和新知识的产生,已有的企业知识观方面的研究表明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有利于在企业内创造新知识(Kogut & Zander,1992;Tsai,2000),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

H2:内部网络效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然而,企业通过外部网络能力获得的资源,尤其是那些与产品和过程创新相关的信息,大部分为其他企业所特有,很难与企业现有行为模式或已积累的知识很好融合(Cohen & Levinthal, 1990)。而且关键资源或技术诀窍越来越倾向于以隐性知识方式在企业内部转移传播,它的嵌入性和“粘滞性”使其难以在企业内部有效共享,降低组织内知识创新效率。这就需要有效的内部网络来对这些知识进行解码和重新编码,解释成企业可以理解和应用的知识,促进外部资源转化为企业创新资源,增强组织部门创新能力(Kogut & Zander, 1992; Tasi & Ghoshal, 1998; Tasi, 2001)。而且,高效度的内部网络可以协调不同部门的关注点,提高学习质量,增强整个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外部机会意识能力,推动企业成为外部网络中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引导更多合作创新行为。即使在资源整合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单个成员的知识创新能力,产生累积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Ritter & Gemünden(2003)强调内部沟通整合机制应该作为企业网络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内部和外部网络应该同时被视为新产品合作开发的核心因素(Coles et al., 2003),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过程,必须放在一起进行分析。Tasi(2001)认为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学习能力对部门的创新和绩效都很重要。其他一些学者也认为有效的新产品发展战略依赖于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间的良好沟通(Lisa Harris et al., 2000)。可见,组织同时建立广泛、有效的内部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可以加强组织内个体主动发现外部知识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促进外部资源的内部消化、吸收和共享。如果组织没有高的内部网络效度,即使拥有强大的外部网络能力,也难以形成对外部价值资源的一致看法,达成对创新的共识,对企业创新的扩散也会产生负面影响(Brown & Eisenhardt,1995)。由此可以看出,内部网络效度对外部资源获取及资源的吸收与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它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目前,这一效应还没有得到实证检验。因此,本文提出:

H3:内部网络效度调节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内部网络效度越高,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显著。

3.合作治理方式的调节作用

由前面对合作治理方式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认为两种治理方式对企业绩效及风险承担的影响不同,而且多数学者都承认两种治理方式均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然而Luo(2002)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虽然两

种治理方式均对绩效产生主要影响,但契约治理方式对绩效的重要性是不断下降的,而关系治理却保持对绩效线性的和显著的作用。Yikuan Lee et al.(2006)的研究也认为,关系治理方式相对于契约治理方式,对企业联盟绩效的作用更显著。

因此,本文认为对深处关系文化的中国企业,两种治理方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在企业间关系建立初期,由于彼此不了解,合作存在较大风险,合作治理方式大都采用具有强制性意义的契约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证合作顺利进行,为资源无障碍流转和共享提供法律保障,短期内影响企业网络能力的作用发挥。但受儒家文化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关系追求和谐。随着企业间合作信任加深,企业也逐渐“随和”,许多共同行为或规范开始转变为默认的潜规则,不再以书面形式呈现,合作治理方式也逐渐从高强制性的契约方式向高柔和性的关系治理方式过渡。因此,在后期合作中,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关系治理方式,这种方式既符合中国企业处理企业间关系的思维模式,也易于被合作双方接受,利于企业合作关系的发展。因此,关系治理方式能够影响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发展,更大程度影响外部资源的获取,进而调节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发挥。而且,中国多数私营业主认为,企业间发生纠纷时,多数不是通过诉诸法律就能有效解决的,有时候需要为了和谐而和谐,采用关系治理方式维持企业间的良好关系,获取知识溢出效应,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因此,本文提出:

H4:合作治理方式影响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作用的发挥。在关系治理方式下,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综合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见图1)。

图1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与样本结构

本研究主要使用滚雪球抽样法和立意抽样法的方式,选取企业高层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数据收集。采取了以下3种途径来收集数据。一是在企业的商品展销会上集中发放和收集问卷;二是在不同地区的几所大学MBA 班中集中发放问卷;三是通过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滚雪球”的方式收集问卷。问卷调查按照相同的指导和严格的测试程序统一发放和回收,时间自2008年11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09年10月结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700多份。为了尽可能减少同源误差的影响,本文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从程序控制上,本文尽可能使用清晰的用语及反向语句进行变量测量,并使用匿名填写方式。二是我们选取了同一公司有两名人员填写的调查问卷作为样本企业,该企业的测评数据取两份问卷的简单平均值,有效样本总共242份。表1根据企业成立时间、行业分布、从业人数、2008年销售情况及地区分布等给出样本的基本结构特征。

2.变量测量

①本文在Moller & Halinen(1999)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企业网络能力的测度量表(任胜钢,孙丽苹,2010),包括网络愿景能力、网络构建能力、关系管理能力和关系组合管理能力四个维度。该问卷共包含19道题目,其中网络愿景能力4道题目,网络构建能力6道题目,关系管理能力4道题目,关系组合管理能力5道题目。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如表2所示。②内部网络效度主要借鉴Nahapiet,Ghoshal(1998)和Tsai,Ghoshal(1998)及其测度量表,将内部网络效度划分为三个维度:部门互动频率、共同愿景水平和资源共享程度。问卷共设计13个测量项目,其中部门互动有效性5个条目,共同愿景水平4个条目,资源共享程度4个条目。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如表2所示。③合作治理方式主要参考Danny Pimentel Claro et al.(2003)、Henri C. Dekker(2008)以及Yikuan Lee et al.(2006)的文献。问卷共设计4个测量条目,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如

表2所示。④创新绩效的量表是在Gemünden(1996)和Ritter(2003)成熟量表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共设计6个条目进行测量。量表的信度、效度较好,如表2所示。⑤本文共选取企业所在地区、年龄、行业和规模四个控制变量。地区根据问卷反馈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分别赋值1、2、3、4)。企业年龄根据成立时间区分,成立时间越长对应数值越大,1代表5年以下,2代表5-10年,3代表10-15年,4代表15年以上。行业分为农业、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分别赋值1、2、3、4。企业规模按照我国[2003]143号文件《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并结合所在行业,根据反馈问卷中企业从业人数和2008年销售收入来判定,将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和中小型两类,设置成哑变量,分别赋值0、1。

3.分析方法

为验证前面所提出的假设,本文采用逐步加入控制变量、自变量与调节变量、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项的层级回归分析方法。为避免加入交互项后带来多重共线性问题,按照通常做法,将主要研究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再计算交互项代入回归方程中。由于在回归检验过程中发现控制变量中的企业规模作用显著,因此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企业规模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表3给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相关系数矩阵及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数据表明,企业网络能力和内部网络效度与创新绩效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I<和(P<。

运用对整个量表进行验证性分析,各项拟合度指标如下:/Df=,GFI=,CFI=,IFI=,P=,RMSEA=。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整个量表的结构效度得到验证。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层级回归分析,步骤如表4的模型1—4所示。

表4的回归分析结果部分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网络能力和内部网络效度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β=,P<;β=,P<;内部网络效度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β,P<。因此,假设1、2和3得到验证,即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内部网络效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内部网络效度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调节表现如图2所示。

图2内部网络效度的调节作用

图2显示了企业网络能力和内部网络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具有高内部网络效度的企业拥有高水平的创新绩效,而且随着企业网络能力的增加,企业创新绩效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低内部网络效度情况下,企业拥有较低水平的创新绩效,而且随企业网络能力增加,创新绩效上升趋势明显减缓。

合作治理方式对两者的调节作用不显著(β=,P>,故假设4没有得到实证支持。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法律和制度建设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合作伙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基于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风险,企业更倾向于同具有人际信任关系的企业合作,这使得正式契约的市场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然而,基于关系的柔和治理方式虽然对提高创新绩效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中国社会的信任度还较低,企业间诚信机制普遍缺失,因此基于信任的合作方式还没能发挥应有的长期和灵活效应,这种方式还不能有效促进企业对外部网络资源的吸收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

回归检验结果还显示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β=,P<。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大型企业拥有高水平的企业网络能力但内部网络效度相对较低;而中小型企业倾向于拥有较高的内部网络效度但企业网络能力明显低于大型企业。表明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的显著影响来源于网络能力和内部网络效度的差异,大型企业拥有高水平的网络能力,能够快速获取外部资源,虽然内部网络效度偏低,但与中小型企业相比,由于网

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明显大于内部网络效度(见表4,β=;β=,仍能显著提高创新绩效;中小型企业拥有较高的内部网络效度,但从外部获取的资源有限。

五、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

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能力、内部网络效度均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直接影响,内部网络效度对企业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证结果没有证实合作治理方式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这说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间社会的信任度还较低,诚信机制也有待完善,这种高柔性的关系治理方式还没有发挥出它在隐性知识、技术诀窍转移与共享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对企业通过外部知识和资源的获取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不具有正面的调节效应。这表明,我国目前还需要大力加强市场机制和诚信机制的共同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契约在合作中的监督作用;二是重视基于信任的关系治理方式在合作中的长期效应,发挥其扩展企业外部关系网络、跨企业间知识转移和学习复杂和缄默技术诀窍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

单因素方差分析证明企业规模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该影响来源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在网络能力与内部网络效度方面的差异,这也为企业规模对创新影响的悖论给出另一角度的解释。企业规模对企业内、外部网络的作用不同,大型企业拥有较强的企业网络能力,能够快速获取外部价值资源,发展外部关系网络,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然而,大型企业的内部网络效度不高,不能有效消化、吸收从外部获得的资源,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创新起了反向作用。中小型企业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网络限制,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大,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层级不多,部门设置不复杂,企业内部网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比较容易,因此,内部网络效度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外部网络能力弱势。因此,不同

规模的企业由于拥有不对称水平的外部网络能力和内部网络效度,使得企业规模对创新的作用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

2.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1)本文的理论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更深层次的挖掘了网络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内部网络效度的调节效应检验更系统地解释了为什么内外网络的互动对促进企业创新具有关键作用。二是从合作治理方式探讨了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发现了它的作用机理在目前的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有助于启发东西方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我国制度文化的变革如何塑造外部创新环境和合作机制来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绩效。三是引入了企业规模的控制变量来验证多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对控制变量搅动作用忽视,并发现了企业规模对网络能力、内部网络效度影响上的显著差异性,从新的视角解释了企业规模对创新影响的悖论。

(2)本文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是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网络资源的获取成为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来源,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和拓展网络关系以提高资源获取能力,并将网络能力作为企业今后高度重视和大力建设的重点。二是网络能力的提高、外部资源的获取能否有效促进企业的创新还依赖于企业自身内部网络的建设,这需要企业一方面重视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正式与非正式交流互动,增加互动频率、提高互动有效性,例如:促进员工非正式的聚会活动,培养员工间及部门间相互信任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或规范,推动企业内部共同目标和责任的形成,让组织内部在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形成共同愿景,解

除知识分享的心理防范,创建和谐的沟通交流环境。外部的网络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内部网络,才能更好地将隐性知识、技术诀窍转移到企业内部,最终被企业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创新绩效。三是不同规模的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外部网络能力较弱,因此可以通过中小企业集群的方式,扩展外部联系主体和网络规模,提升获取网络资源的能力,促进创新。而大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复杂,内部网络效度相对较低,因此应该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网络建设,有效协调不同业务部门间的关系和行为,充分实现资源的内部共享。从政府的视角而言,我国在转型经济的发展期间,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信用制度的缺失都是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我们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经营机制,为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本文采取了一些方法来避免同源误差,但仍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测量工具大多都是在西方组织背景中发展得来的(除了网络能力),更佳的选择应是选用本土测量工具,使之更加贴近中国本土实际。二是本文是运用单时间获得的数据进行因果关系分析,而企业内、外部网络均具有动态性,今后的研究还可通过时间序列设计进一步验证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三是本文由于样本的数量限制,没有对控制变量(行业类型等)进行深入细分,也没有探究行业特征对网络能力、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这也制约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有待今后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