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心灵谈话:高中生人际交往指导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2819386.html, 2007年10月15日 22:01 新浪考试
心灵谈话
高中生人际交往指导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我们最早产生的、最持久的人际关系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形成这类人际关系需要两大条件——人际吸引和人际交流。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并进而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人际吸引是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交流则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实质条件,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到底人与人之间最终能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双方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和关键。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
我们生活的空间中,每天都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往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佼佼者,而享有心理健康的欢乐与喜悦。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它在双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会存留很长时间。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时,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就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
(3)光环效应。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
(4)设防心理。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一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想着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三、处世原则
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守以下四条基本的心理学原则:充分尊重对方的内心秘密或隐私;会话交谈时,目光注视对方;在听到对方的内心秘密后不要把内容泄露给他人;不在背后批评别人,保住对方的面子。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

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能够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内涵,因此他就无法体验到人际交往中的快乐。
现代社会主张个人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倾向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包括重视与职高生的情感沟通,培养职高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等。 关键词: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职高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业的需要,是职高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职高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惧症。因此,为帮助职高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分析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并设法加以排除。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倾向 孤僻自卑的心理倾向职高生多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因此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轻视,他们中有一些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害怕自己不被别人接纳,对人际交往多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一般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也很少结交朋友,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猜疑嫉妒的心理倾向有些职高生往往会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多疑和不信任,常常会无缘无故地认为别人是在讽刺和笑话他,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他们对

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做出不道德行为。这种心理倾向是导致职高生经常发生暴力行为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逆反敌视的心理倾向职高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当众批评,这导致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成绩较好的同学或者是班干部甚至是新同学产生不信任感和敌视心理。他们往往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他们热衷于自己的小团体,甚至在自己的小团体里也不互相信任,从而逃避与他人交往。 精神恐惧的心理倾向有些职高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他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感到不愉快,且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私狂妄的心理倾向现在的职高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很难理解他人。他们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常指责、轻视、鄙视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到彼此的交往。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职高生的主体性因素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当然也是同学间人际交往的主体,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主要与职高生的个人性格因素和道德品质有关。开朗乐观的性格对形成职高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性格不良的学生,往往对周围环境的刺激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害怕困难或猜疑妒忌甚至敌视别人,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品德高尚的学生,可以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善于体谅别人,不怕吃亏,从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最终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道德品质较差的学生,不能理解和宽容别人,时时处处只想到自己,因而也不会受到别人欢迎,当然也使自己的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家庭环境因素(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职高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有益的,但不当的教育方法,则会影响职高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由于初中学习成绩不好中考失败,职高生普遍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和对自己的失望,产生诸如失败感、挫折感、焦虑感、负疚感等心理。(2)家庭的收入也会影

响职高生的人际交往。现在的职高生往往爱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但有的学生来自工薪家庭,有的父母一方下岗或双双下岗,有的来自农村,他们如果受攀比心理的影响,但家庭又无力承担高额消费,就会形成诸如羞耻感、自卑感、挫折感、嫉妒等负性情感。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职高生,则可能形成自傲的心理。(3)家庭结构和教育态度对职高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有继父(母)或是收养关系的家庭、寄养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家庭,对职高生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校和社会因素职高生多是初中时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排斥和家长的白眼的一类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爱护,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有话没处说,有苦无处诉,情感交流严重受阻,于是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厌烦。他们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敬而远之,想接近别人又怕遭到拒绝和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受欢迎的人嫉妒和仇视等。有的甚至发生人际交往转移,把它转移到低级庸俗的活动上去,如迷恋网吧聊天和游戏,看黄色书刊、影视等。有的职高生在渴望获得同学的友谊受挫后,转向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朋友,以获取尊严和愉快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书刊、影视,也使一些职高生对别人产生猜疑、妒忌、甚至敌视。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决对策 教师应重视与职高生的情感沟通(1)要培养职高生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和教师应该把原来“管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增强教师和学校的服务意识,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2)要经常性地与职高生沟通。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应讲究民主和科学,经常开展“师生民主对话”,利用书信、周记、网上聊天或留言、家访等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困难。(3)要注意给予职高生引导和宽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意愿,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宽容。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学会一种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 培养职高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坦诚、自信、诚实、热情、有个性、独立性强、富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和有责任感等,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

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虚伪自卑等。人际交往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喜欢或是讨厌、满意或是不满意等情绪反应为特征的,所以,培养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情感是培养人际交往品质的第一步。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感、信任感、忠诚感,教育学生理解人、尊重人,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与人交往、相互忠诚、彼此尊重,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培养职高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尽管职高生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但不少职高生由于对外界的观察和思考不成熟,内在的自我反省能力也没有发展起来,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一厢情愿倾向。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很弱,往往只是被动地与他人交往,有的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培养职高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引导职高生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努力改善人际交往手段,勇于交往,善于交往,让别人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主动地去了解别人。通过交往,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就能减少封闭性,有效地排除人际交往障碍,从而更坦然地走向他人,更自信地与他人交往。 |||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倾向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包括重视与职高生的情感沟通,培养职高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等。 关键词: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职高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走向职业的需要,是职高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综合体现。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职高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惧症。因此,为帮助职高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分析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并设法加以排除。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倾向 孤僻自卑的心理倾向职高生多是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较差,因此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轻视,他们中有一些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害怕自己不被别人接纳,对人际交往多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们一般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也很少结交朋友,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猜疑嫉妒的心理倾向有些职高生往往会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多疑

和不信任,常常会无缘无故地认为别人是在讽刺和笑话他,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他们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做出不道德行为。这种心理倾向是导致职高生经常发生暴力行为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逆反敌视的心理倾向职高生在初中时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当众批评,这导致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成绩较好的同学或者是班干部甚至是新同学产生不信任感和敌视心理。他们往往表现为讨厌他人,乃至仇视他人,他们热衷于自己的小团体,甚至在自己的小团体里也不互相信任,从而逃避与他人交往。 精神恐惧的心理倾向有些职高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他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公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感到不愉快,且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形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自私狂妄的心理倾向现在的职高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因此很难理解他人。他们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常指责、轻视、鄙视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到彼此的交往。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职高生的主体性因素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当然也是同学间人际交往的主体,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主要与职高生的个人性格因素和道德品质有关。开朗乐观的性格对形成职高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性格不良的学生,往往对周围环境的刺激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害怕困难或猜疑妒忌甚至敌视别人,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品德高尚的学生,可以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善于体谅别人,不怕吃亏,从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最终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道德品质较差的学生,不能理解和宽容别人,时时处处只想到自己,因而也不会受到别人欢迎,当然也使自己的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家庭环境因素(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职高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有益的,但不当的教育方法,则会影响职高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由于初中学习成绩不好中考失败,职高生普遍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和

对自己的失望,产生诸如失败感、挫折感、焦虑感、负疚感等心理。(2)家庭的收入也会影响职高生的人际交往。现在的职高生往往爱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但有的学生来自工薪家庭,有的父母一方下岗或双双下岗,有的来自农村,他们如果受攀比心理的影响,但家庭又无力承担高额消费,就会形成诸如羞耻感、自卑感、挫折感、嫉妒等负性情感。而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职高生,则可能形成自傲的心理。(3)家庭结构和教育态度对职高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不正常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有继父(母)或是收养关系的家庭、寄养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家庭,对职高生人际交往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 学校和社会因素职高生多是初中时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排斥和家长的白眼的一类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爱护,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有话没处说,有苦无处诉,情感交流严重受阻,于是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和厌烦。他们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敬而远之,想接近别人又怕遭到拒绝和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受欢迎的人嫉妒和仇视等。有的甚至发生人际交往转移,把它转移到低级庸俗的活动上去,如迷恋网吧聊天和游戏,看黄色书刊、影视等。有的职高生在渴望获得同学的友谊受挫后,转向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朋友,以获取尊严和愉快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书刊、影视,也使一些职高生对别人产生猜疑、妒忌、甚至敌视。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解决对策 教师应重视与职高生的情感沟通(1)要培养职高生的主人翁意识。学校和教师应该把原来“管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增强教师和学校的服务意识,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信心。(2)要经常性地与职高生沟通。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应讲究民主和科学,经常开展“师生民主对话”,利用书信、周记、网上聊天或留言、家访等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困难。(3)要注意给予职高生引导和宽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意愿,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宽容。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学会一种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 培养职高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乐观、聪明、坦诚、自信、诚实、热情、有个性、独立性强、富有幽默感

、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和有责任感等,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虚伪自卑等。人际交往在心理上总是以彼此喜欢或是讨厌、满意或是不满意等情绪反应为特征的,所以,培养职高生的人际交往情感是培养人际交往品质的第一步。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感、信任感、忠诚感,教育学生理解人、尊重人,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信心,鼓励学生积极与人交往、相互忠诚、彼此尊重,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培养职高生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尽管职高生每天都处在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但不少职高生由于对外界的观察和思考不成熟,内在的自我反省能力也没有发展起来,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一厢情愿倾向。他们的人际交往意识很弱,往往只是被动地与他人交往,有的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培养职高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引导职高生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努力改善人际交往手段,勇于交往,善于交往,让别人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主动地去了解别人。通过交往,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就能减少封闭性,有效地排除人际交往障碍,从而更坦然地走向他人,更自信地与他人交往。 ||| 培养职高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1)教师要引导职高生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学会赞美他人、鼓励他人、理解他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以使对方的内心充满阳光,从而也使对方愉快地接纳自己。(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倾听可使自己从他人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有的放矢。许多时候,冷静的倾听可以化解许多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危机。(3)教师要引导职高生真诚地批评他人、鞭策别人。批评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批评的难度比赞扬大得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究批评艺术,要有正确的批评动机,注意场合,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别人,要设身处地地为被批评者着想。(4)教师要引导职高生选择正确的交往对象。一般来说,选择那些品性好、上进心强的同龄人作朋友,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性格与自己相对的做朋友。比如某个学生纪律性不强,做事又冲动,可以教育他选择一些平时做事踏实、守纪、头脑冷静的人作朋友。再有职高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可以适当选择自己的父母、老师或自己熟悉、了解的年龄比

自己大的人作朋友。教育学生在与人(特别是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要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等等。 培养职高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心理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就是彼此认知、情感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培养职高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有助于排除职高生的人际交往障碍。(1)培养职高生良好的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人际交往是从彼此的认知开始,因此第一印象鲜明、强烈、影响深远,第一印象在以后的交往中起到心理定势的作用。人际交往还需要情感的交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对方的优点,从而增进彼此间的好感与吸引力,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教师要教育学生即使面对最亲密的朋友,也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2)教师要引导职高生善于理解他人。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3)教师要指导职高生学会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是人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应关心他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他人感兴趣,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和成就感,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乐趣。(4)教师要指导职高生学会宽容待人。当他们发现朋友的缺点而产生矛盾心理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缺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还应让他们懂得友情的可贵,使他们珍惜已培养起来的友情,在不违反做人原则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缺点,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对方改掉缺点。 参考文献: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余胜华.当代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郭波.略论中学生情感的调控[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郭庆科,周晶.论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作者简介: 李晓红(1972—),女,浙江省金华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 职高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李晓红
(二)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 抽象思维辩证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意接受约束与限制。
2. 情感容易激动

,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 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4. 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5. 理想逐步趋向概括性、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并把他们综合成一个概括的形象。
6. 有性行为冲动,对感情控制力较差。
7. 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有个人人性特点。表1:对某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多项选择)
对表1调查结果分析:
学习焦虑:存在学习焦虑的学生占41.5%。适度的学习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会促进学习。这里所统计的数据是指那些学习焦虑过强的学生,他们害怕考试、害怕学校、害怕老师、甚至讨厌学习。学习焦虑在开始时,是因为怕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被同学瞧不起。如果真的学习成绩不好,受到了斥责、批评和歧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过强的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中考、高考压力等也是产生学习焦虑的原因。
对人焦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3.1%。对人焦虑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害怕与人交往、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和退缩、拘谨老实、不敢讲话等特点。对人焦虑大多是经验不足造成的,或因家长娇惯而让子女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玩,或是受到过大孩子的欺负,或是缺少伙伴。家长过于严厉的管教也是学生对人焦虑的原因。
孤独倾向: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3.5%。他们感到自己孤单,没有朋友,平时很少与同学来往,总爱一个人呆着。调查中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学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如身材矮小、长相不美、身体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视清高的学生有孤独感。
自责倾向:有自责倾向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9.25%。这些人自我评价过低,经常自我轻视自己或责备自己,其行为受悲哀和忧郁情绪的支配,背后可能掩盖着敌意和攻击。自责倾向的形成与家长的严厉惩罚、教师的歧视和同学的嘲笑等有关。
过敏倾向:有过敏倾向的学生占2.81%。他们有点“神经质”,主要表现为爱哭、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身体症状:由于焦虑而引起生理反应的占8.75%。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在这

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恐怖倾向:有恐怖倾向者占1.25%。恐怖倾向多表现为胆小,其中怕黑暗地方者居多。恐怖倾向与早期教育有关,娇生惯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中学生的恐怖倾向往往与对失败、失望和惩罚的不安混杂在一起。
冲动倾向:有冲动倾向者占10.25%。他们坐立不安,小动作过多,好发脾气,严重者还会骂人、打架。他们当中有些人是遗传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则是属于生活习惯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综合情况:综合情况是指总分在65分(含65分)以上,这是全量表总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明显的不适应行为,需要进一步做心理诊断。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焦虑症,或恐怖症,或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这部分人占学生总数的8.57%不可否认,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有其客观环境因素,如现实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影响、大学生集体生活特殊性的制约等,但更重要的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人格、能力等。这些才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的根本原因。
第一,认知。这里所说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三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的认知,都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成功与否,正确的认知会促进人际交往,而错误的认知则会阻碍人际交往。
第二,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反应应该是适度的,与引起情绪反应的原因及情景相吻合,并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反应过分强烈,会给人一种轻浮不实的感觉;情绪反应过分冷漠,会让人感到难以相处;而情绪变化太快,则会有感情用事之嫌。
第三,人格。研究表明,人格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人们都不愿意同那些具有不良人格特征的人交往。因为,不良的人格容易给人以不良的评价、不愉快的感受,甚至会使对方产生一种危险感。
第四,能力。要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就要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就难以与人交往,更不要说成功地与人交往了。

二、主动交往,千万不要自卑退缩。

即使是生活在集体中的最孤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与人交往,他们不去主动交往往往是因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过挫折,现在不敢贸然主动与人交往,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便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好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小角落里

,独自忍受孤独的折磨。

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

任何人都不能期待着友谊找上门来,不管任何事情你不去争取,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友谊也是如此。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他觉得这些人或庸俗或虚伪,进而孤芳自赏,认为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知己。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够客观准确的思考并分析问题,从而陷入到孤独的境地。就心理原因而言 人际之间 往活动常受到以下因素 影响:
一、认知偏差 影响按认知心理学 观战所为认知即认识 人生活 社会中 会产生对自我、对 人及对种种意义关系 认知 人际接触中 如果没有正确 认知偏差 那么就会影响人际之间 正常 往 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 偏差和对 人认知 偏差
对自我认知的两种偏差 一是过高评价自己 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轻自贱 对自我的 两种不正确认识都会影响人际 往 一般的说 人们大都不满足自己的财富 却很容易欣赏自己的聪明 孤芳自赏者正是过高评价自己 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才傲物 对不如己者不屑一顾 恶语相向 以已之长量人之短 以已之聪明衬人之笨拙 或者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和喜好漠然置之 不屑与之 流 如此待人 谁会与你 往?人们只会避而远之 你虽处人群却倍感孤单 高估自己会影响 际 自我贬低亦如此 看不到自我的价值 自轻自残 与人 往畏畏葸葸 认为自己 也不好;那也不行 没有主见 看别人眼色行事 见到上级点头哈腰 与同事 往 怕别人笑话 碰着邻里总赔着小心 与朋友相聚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截 其实是自卑心理作祟 自卑则无自信 无自信则轻视自己 轻视自己则行为畏畏缩缩 神情暗淡 一脸小心 言词唯唯诺诺 类自轻自残者 其实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取人们的同情 可事与愿违 人们却认为你太贱而不愿与你 往
对 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 二是以成见待人 三是从众 缺乏主见 人云亦云 没有 特色 几种认知偏差 人际 往中有不同表现 以貌取人常表现为第一印象 两 素不相识的人首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即为第一印象 种印象主要是来自对方表情、姿态、身材、以表、年龄 服装等方面的印象 它 对人认识中有决定 作用 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 人们对初次印象更容易重视 对后来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大注意或易忽视 第一印象好对以后的信息就会起到掩饰作用 产生正向优先效应 认为此人样样好 是喜欢、信任 并与之接近;反之

不好的第一印象 以后的认知中就会更多地注意其缺点 甚至把优点也当作缺点 产生负向优先效应 对 人则样样看不顾限 是排斥、疏远、嫌弃 种只看表面不着实质的认知倾向容易造成对人认识的失误 从而影响人际 往 生活中常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