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言_异类婚故事研究_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

_三言_异类婚故事研究_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
_三言_异类婚故事研究_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

“三言”异类婚故事研究

—兼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

李丽丹

一部《聊斋》,因其众多缠绵悱恻的花妖鬼狐之恋而名垂文史;《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因人与妖、人与仙、人与鬼矢志不渝的爱情而名列“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乡野村夫,都对人与异类的婚姻爱情显示出强烈的兴趣,而二十世纪初的周作人在《童话研究》1一文中提出欧洲童话的“美与兽”与中国的“蛇郎”故事都属所谓之“物婚”,包括“毛衣女”一类动植物化为人后与人的婚恋,也指未化为人的动物抢亲之类的故事等。近九十年后,年青学者黄景春博士在《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中辟专章论述“神仙与凡人的婚恋故事”,认为“所谓异类,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在现实视野中指动物、植物等,在宗教视野中则指神仙鬼怪等观念性产物”。高木立子博士在对河南民间流传的异类婚故事进行研究时,曾就“异类婚故事类型群”的定义作过一番研讨,认为异类婚故事类型群系指“以人与动物、精灵、妖怪等超自然物之间的不可思议的婚姻为主题的民间故事的总称”2。

在对异类婚故事的研究中,鲜有将民间流传的与文人创作的故事对比进行考察的,即是偶有提及,也只是一种现象描述。明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可谓古代通俗白话短篇小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杰作。《初刻拍案惊奇》序言云:“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其事之真与饰,名之实与赝,各参半。3”由此可知,“三言二拍”在材料的选取上均含有古今杂事,时闻近说,还包括宋元小说等,而这些都与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冯梦龙“三言”中的“异类婚故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民间文学的类型和母题分析的研究方法,窥视民间故事与作家对“三言”异类婚故事的贡献,探讨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双重视域中的异类婚故事,并由此来反思作86

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取“异类婚故事”舍弃了“人与动物”的婚姻故事,而专指人与能幻化为人形的动物(即俗所谓“妖”)和人的鬼魂等异类的婚恋故事,故而在“三言”一百二十篇短篇小说中,选取了十则本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篇目如下:

《喻世明言》卷三十四、卷二十四之《李公子求蛇获称心》、《杨思温燕山逢故人》;

《醒世恒言》卷三十一、卷十四之《郑节使立功神臂弓》、《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警世通言》卷八、卷十九、卷十四、卷十六、卷二十八、卷三十之《崔待诏生死冤家》《崔衙内白鹞招妖》、《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小夫人

金钱赠年少》、《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金明池吴清逢爱爱》。

一、“三言”异类婚故事的民间文学渊源

关于异类婚故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它是神话的遗留物,源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如中国的“启母石”神话讲述涂山氏(狐)与禹(大熊)结合,后涂山氏变石生启,即是中国早先的一个异类婚神话。随着人类思想的演变、文明的发展,神话蜕变为传说和故事,尤其是宗教思想中的鬼神世界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产生了人神、人妖、人鬼等之间的婚恋故事,而原始的人与动物之间直接婚配的故事反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历代文人笔记如汉魏六朝时期《洞冥记》、《博异志》、《搜神记》等,大量记录了异类婚恋故事,这些作品既有录自民间的,也有道听途说后加工润饰而成的。除此之外,历代文人一直有以异类婚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传统,尤其是在唐代,开始出现以异类婚故事为题材的传奇,如《柳毅传书》、《任氏传》。宋元明清时期也大量涌现此类作品:《艺文类聚》、《太平广记》等类书杂说、各家笔记小说,通俗小说如“三言二拍”、文言小说如《聊斋志异》、《荧窗异草》、《夜雨秋秋录》等,也有将之创作或改编为戏剧的,如《离魂记》、《白蛇传》等。

李福清院士认为:“谈到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要注意两个特点:一、民

87

间文学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作家怎么利用民间文学的作品,母题,形象,语言……”4,而“三言”中的故事多是冯梦龙从藏书中“抽其可以嘉惠耳里者”,追溯其源流,无论是从宋元话本,还是从志怪小说而来,都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影子。冯梦龙正是有技巧地利用了这些民间文学资源,才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异类婚恋小说。冯梦龙对民间文学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民间文学异类婚故事母题的运用;二是对民间异类婚故事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吸收;三是对民间故事叙事技巧的运用。以下分而述之。

1.“三言”异类婚故事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美国民间文艺学家史蒂斯?汤普森(StithThompson)认为,“母题”(motif)就是指民间故事、神话、叙事诗等叙事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最小叙事单元,“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存于传统中的成分”5。母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个民间故事有可能只有一个母题,也有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母题复合而成,如果由若干母题按相对固定的顺序组合,就成为一个“母题链”,又通常被称为“类型”。“三言”异类婚故事既有对单一母题的运用,也有对于“类型”的运用,李福清认为,民间故事内部母题在发展变化中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母题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般的形式、淡化(减弱)或强化的形式。6”这种民间文学的变化规律不仅适用于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对通俗小说运用民间故事母题的研究也有所启发。

笔者通过对“三言”异类婚故事母题的历史轨迹及其发展进行分析,并与民间异类婚故事史上的有关母题进行比较,认为民间异类婚故事母题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作为创作主体的民间文学关联母题、作为创作中介的过渡母题及作为创作链接的复合母题。

1.1母题强化:作为创作主体的民间文学关联母题

“母题强化”是指,民间故事中有着悠久历史的母题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但是在通俗小说中仍然起着关联全篇的作用,是通俗小说的“关联母题”7,小说的主要内容均围绕此母题而展开。在“三言”中,作为创作主体的民间文学关联母题出现的异类婚故事篇目有:《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崔衙内白鹞招妖》、《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和《崔待诏生死冤家》等。本文以《李公子求蛇获

88

称心》为例,兼及其他文本进行分析。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载“断蛇丘”地名的来历,即有“得报”的雏形,今本《搜神记》卷四载《商人欧明从青湖君求婢女如愿》,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中转载《山堂肆考》“挞如愿”习俗,录有《录异记》、《异记》中的“乞如愿”条,鲁迅校录的《古小说钩沉》中对《录异传》“求如愿”一则进行注解时,注明校补底本有《类林》、《初学记》、《类林杂说》、《御览》、《海录碎事》等书8。可见,“求如愿”的故事曾被广泛地记录下来,“求如愿”的民间风俗十分盛行。按民间文学的传说与故事之分,“求如愿”应是一则解释民间“求如愿”习俗的传说。现将《古小说钩沉》所校《录异记》中“如愿”一文录入如下:

昔庐陵邑子欧明者,从客过。道经彭泽湖,辄以船中所有多少投湖中,

云以为礼。积数年,后过,见湖中有大道,道上多风尘,有数吏单衣乘车

马来候,云是青洪君使要。明知是神,然不敢不往。须臾,遥见有府舍门

下吏卒,明甚怖,问吏,恐不得还。吏曰:“无可怖!青洪君以君前后有

礼,故要君;必有重送,君皆勿收,独求如愿尔!”去,果以缯帛送,明辞

之。乃求如愿。神大怪明知之,意甚惜;不得已,呼如愿使随去。如愿者,

青洪君婢也,?常?使?之?取?

物。明将如愿归,所欲辄得之,数年大富。意渐骄盈,不复爱如愿。岁朝,鸡一鸣,呼如愿,如愿不起。明大怒,欲捶之。

如愿乃走。明逐之于粪上。粪上有昨日故岁扫除聚薪,如愿乃于此得去。

明不知,谓逃在积粪中,乃以杖捶使出。入无出者,乃知不能。因曰:

“汝但使我富,不复捶汝。”今世人岁朝鸡鸣时,转往捶粪,云使人富也。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宋刘斧《青琐高义后集》卷九“朱蛇记”载大宋李元事,元无名氏《夷坚续志前集》卷二“放龙获报”的内容与“朱蛇记”相似。明《六十家小说》中也收录了这一故事,原名为《李元吴江救朱蛇》。冯梦龙《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取材的文本可能直接来源于《青琐高义后集》与《夷坚续志前集》,这个故事吸取了民间故事中的“救蛇得报”母题。

89

“三言”龙女故事的关联母题已经形成一个早已较为固定的关联母题链,可归纳为:“救蛇—入水—得如愿—如愿助夫—失如愿”。从其本事源流的考察看,最早的“救蛇得报”母题在晋代便已出现,所得报酬为夜明珠,救蛇人为隋侯,宋代已经具备较完整的李元故事的情节。季羡林、刘守华等先生认为,中国的“龙女”故事与印度的佛经故事有关,即印度的佛经故事影响了龙女故事的形成,吕微也对此表示赞同。但无论如何,一则吸收了外来因子的“龙女”故事,本是解释民间风俗或者民间风物的传说,到了明代历经民间说话、民间杂剧等形态,最后由冯梦龙改编为通俗小说,这是“龙女报恩”这一母题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纵观“龙女”故事的发展历史,自《搜神记》中的《商人欧明从青湖君求婢女如愿》传说始,以下几个母题始终未改变,而且出现在每一个文本中:母题A“救助”;母题B“入水”;母题C“秘嘱”;母题D“得宝”;母题E“失宝”或“惩罚”。至冯文,除母题C“秘嘱”外,这些母题都出现,虽然有一些改变,但仍可视为民间传说与几代文人创作相融合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只是不可避免也打上了冯梦龙自己的烙印。

与民间风俗密切相关的民间传说是比较可靠的古代民间故事,《李公子》主要承用了“入水”、“得如愿(称心)”、“如愿能自由取物,遂使李元得功名”、“失如愿(称心)”这几个母题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构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些许改变。其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愿”名改为“称心”,“求如愿”改为“得称心”(一求一得之间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差异);龙女的身份从龙宫婢女到龙王之女(公主);龙女与男子的关系从主仆(妾)到夫妻;龙女的离去原因由男子的负心、杖责到女子在人间期限已到,不得不离开等。这些改变并没有改变情节的发展,但却改变了文本的情感倾向,后文将会对其加以分析。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以下简称《杨思温》)与《崔待诏生死冤家》(以下简称《崔待诏》)的关联母题是“女鬼复仇”。早在晋干宝《搜神记》中的“苏娥”故事中已出现女鬼报案为自己的家人报仇的故事,到宋元时期说话、戏剧也多有以此为题材的,如《王魁负桂英》讲述妓女桂英遭遇王魁负心后,相思伤心而亡,化而为鬼,最终杀死王魁。

《崔衙内白鹞招妖》(以下简称《崔衙内》)的关联母题是妖精化女诱惑青年男子。故事讲述的是兔子精化成的女子如何反复追随男子,以求欢好。这种母题早在

90

魏曹丕《列异传》中也已经出现,《列异传?鲤精》即有人与鲤精的婚姻故事,《搜神记》中的《盘瓠》、《女化蚕》等名篇也是神话思维的残存,这是早期人妖婚母题的遗留。魏晋时期的人妖婚母题,主要集中在妖怪化为美女诱惑人间男子,危及人的性命,但最终因显露原形而离去或被杀死。唐传奇对这一母题有所继承,其结局慢慢由因显现原形而遁,变为妖精被打杀,如《广异记》中的《贺兰进明》、《任氏传》等均为代表。“三言”中的这些篇目仍旧围绕这一母题展开故事。

1.2母题弱化:作为创作中介的民间文学过渡母题

母题弱化是指民间故事中的某些母题在通俗小说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关联母题,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引子或插曲出现,是作为作家创作中介的过渡母题。这一形态的代表篇目是《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以下简称《郑节使》)。

此篇由元话本《红白蜘蛛》改编而来,孙楷第在《三言二拍资料》中指出晋《搜神后记》卷十载为“红白蜘蛛”的最初形态:

吴末,临海人入山射猎,为舍住。夜中有一人长一丈,著黄衣白带,径来谓谢人曰:“我有仇家,明日当战,君可见助,当厚相报。”射人曰:“自可助君耳,何用谢为。”答曰:“明日食时,君可出溪边。知从北来,

我南往应。白带者我,黄带者彼。”射人许之。明出,果闻岸北有声,状如

风雨,草木四靡,视南亦尔。唯见二大蛇长十余丈,于溪中相遇,便相盘

绕,白蛇势弱。射人因引弩射之,黄蛇即死……

《太平广记》卷一百一十八程灵铣事,《曲洧旧闻》卷第九李冰故事等均与本文有源流关系9。这种源流关系的线索就在于帮助两个争战异类中的一个,并因此而得到报酬,今天的民间故事仍然有这样的母题,如黑龙江渔民帮助黑龙战胜黄龙的传说。在《郑节使》中这一情节为郑信帮助妻子红蜘蛛战胜白蜘蛛。文中写道:

日霞仙子教青衣去取来,不多时,把一张弓,一只箭道:“丈夫,引弓非人间所有之物,名为神臂弓,百发百中。我在空中变就神通,和那贱

人斗法,你可在下看着白的,射一箭助我一臂之力。”郑信道:“好,你但

91

放心。”说不了,月华仙子又来,两个上云中变出本相相斗。郑信在下看

时,那里见两个如花似玉的仙子?只见一个白一个红,两个蜘蛛在空中相

斗。……觑得亲,一箭射去,喝声着,把那白蜘蛛射了下了。月华仙子大

痛无声,便骂道:“郑信负心……”

全文一万多字,而着力描写郑信帮助日霞仙子(红蜘蛛精)的却只有400多字,小说的重心在于讲述郑信的下井奇遇与发迹变泰,“帮助”母题在此已经只是作为引出“神臂弓”的引子,是全文众多情节中的一个环节,是构成全文的众多母题中的一个,不再具有如同其在前代民间故事中的中心地位。“帮助”母题的出现在全文中已经被作了充分的铺垫,民间故事中提出要求帮助的情况总是直接出现,如前引文中穿着“黄衣白带”的人直接向猎人提出要求,黑龙直接向渔民提出要如何帮助自己,而《郑节使》一文中并不是红蜘蛛直接要求郑信的帮助,反而是因为郑信违禁,闯入妻子严禁他闯入的禁地,最后惹出一场争战,从而引出其发迹变泰的“神臂弓”。由此可见,“帮助”母题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已经失去了原来流传中的关联母题地位,退居其次,成为故事发展的过渡母题。

1.3母题复合:作为创作因素的民间文学复合母题

母题复合是指民间故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母题在通俗小说中出现,并且是通俗小说的关联母题,对通俗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民间故事往往是由一个或者两三个母题构成,正如程蔷所说,“情节模式的不断叠加,是民间叙事复合性的生命流程中的一种表现。10”通俗短篇小说也常常由几个故事母题共同构成,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目光,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曲折动人。如前文所提,民间故事中的母题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以强化或者弱化的形式存在,但并不是说得到强化或者被弱化的故事母题就是这一篇文本的惟一构成。相反,一个文本,虽然有作为关联母题或过渡母题出现的民间故事母题,它往往还包含了其他母题,正是多个母题的复合,增添了短篇小说情节的吸引力和张力。

“三言”异类婚故事中,《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文本是多母题复合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例对多母题复合构成短篇小说的情况进行分析。

92

学界普遍认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以下简称《白娘子》)是在传奇《双鱼坠》和与西湖景物相关的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基础上的改定。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六载有孔淑芳本事,熊龙峰刊本《孔淑芳双鱼记坠传》有其传奇,

均有“女鬼游湖——

—与男子相好”这一情节,且有与女鬼别后再次相遇相好的情节。唐谷神子《博异志》中的《李琯》、《李黄》等文、宋洪迈《夷坚志》中记录的《沧洲白衣男子》、《余干民妻》、《钱炎书生》、《历阳丽人》、《衡州司户妻》、《孙知县妻》等,还有一些关于人首蛇身的神话传说,这些都是讲述与人欢好或成亲之蛇妖的故事。在此,笔者选取前人作品中的一部分,对其主要情节进行罗列,以方便与《白娘子》作对比,并将此前已出现的与“人妖”婚相关的母题和此后才出现的《白蛇传》母题相区别。

表一:

《白娘子》的主要情节如下:

许宣舟遇白娘子——

—借伞———讨伞赠银许亲———因银获罪遭发配———再遇巧言辨祸成夫妻———道人送符反遭戏———因衣再次被发配———再遇白

娘子夫妻团聚——

—入厕现形吓东家———助夫开店———金山寺见法海更疑妻———白娘子索夫不成夫妻别离———归家夫妻再团聚———姐夫见蛇形———

求助法海———钵收白蛇。奚叔用道法救

奚,镇白蛇等

三妖于西湖塔

内唐?谷神子《博异志》

宋?洪迈《夷坚志》宋元话本《李黄》

《衡州司户妻》《孙知县妻》《西湖三塔记》奚宣赞游湖

救幼女

李黄市井遇白衣女郎贤妻睡觉时舌表两歧,司户疑孙有美贤妻,但澡浴不令观与女郎三日欢爱司户窥寝,妻泣别夫而亡孙违令观浴,惊见蛇妻得女母欢爱

及祸害,两次

被幼女救

归家亡,其家人发现女郎宅为蛇出没的荒园妻父母开棺验为蛇尸孙因惧而亡,而蛇女犹在

93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冯文对前代蛇妻故事的吸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母题:会变形为美女的蛇,这条蛇偶尔会现出原形;道士能使蛇现形;蛇最后被镇压在塔下。其他情节则并未见于前代蛇女故事。这些母题,反映了人们关于蛇的一些信仰,并在历代文本中以零碎的细节反映出当时民间故事的形态,冯文则将它们复合成一个有序的故事,并以一些具体的情节叙述表现出来,同时增加了不少母题,如寻夫、金山寺斗法海、法海钵收白蛇等。正是这种母题的复合与冯梦龙新增的母题一起,形成了《白蛇传》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情节,开启了白蛇传故事改编和丰富的大门。

《金明池》与《闹樊楼》也是“三言”中具有复合性情节的两则文本。《金明池》的本事可见于《情史》卷十“情灵类”之“金明池当炉女”、“李会娘”与“西湖女子”诸故事。通过对这几个文本的情节进行比较,可以看出,《金明池》中的吴清与爱爱的初遇、再遇与《金明池当垆女》相同,但后者所载女鬼为道士剑杀与《金明池》相异,且无女鬼托梦与因女鬼而成就姻缘的两个情节,那么这两个情节主要来自何处?《情史》中有《李会娘》与《西湖女子》两则文本可以为之释疑。《李会娘》主要讲述了一男子与女共饮,男女分开,女子相思而亡,其鬼魂与男子欢好,后男子遇女子之母,始知此女实已亡故,归而诘女,女诉说其因情而死,故死后其魂来续前情。《西湖女子》中则以女子临别时教以服药之法,可见托梦告知自己的女鬼身份是《李会娘》与《西湖女子》中当面告知男子身份的一种变体,而“赠药”一节是对于《西湖女子》的一种发展,其根源来自于民间固有的阴阳五行说,即认为阴气太重则有损阳体,与女鬼交合会伤害男子的身体健康的观念。《金明池》中另一个情节是用女鬼给的灵药救了另一名病重的女子,最后得到这个女子为妻。这样的故事母题在民间流传很多: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得了很奇怪的一种难治之症,张榜求医,并承诺给予厚报或者答应救人的未婚男子可以娶女子为妻,后来一个书生/一个有特殊才能或经历的人救了这个小姐,并与她成了亲(见《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

民间故事母题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三言”追求话本的故事讲述效果,必然要以复杂的情节吸引读者,文章比一般的民间故事一次性、短时间讲述具有更大的容量,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民间

94

故事母题,民间故事作为材料来源,其母题更容易以一种复合的形态存在。

二是民间故事本身就具有变异性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变化都会在民间故事中反映出来,有的母题不再适合民众的欣赏趣味,有的母题却依然有活力,相应地也就在通俗小说中反映出来。

三是作者本人的审美趣味、创作追求和心理情感的取向。“三言”异类婚故事的本事来源主要出于三种途径:其一,前人笔记小说,如《金明池》、《闹樊楼》的主要情节在魏晋以来的文人笔记都有记载,冯梦龙在编纂《情史》时也将这些记载收录其中;其二,前人杂剧,如《郑节使》(元杂剧《红白蜘蛛》)、《小夫人》(见宋元杂剧《志诚主官鬼情案》),《李公子》(见元杂剧《祈甘雨货郎朱蛇记》),《杨思温》(见《郑玉娥燕山逢故人》);其三,旧话本、传奇或当时的传说、故事,如《崔待诏》(见《京本通俗小说》之《碾玉观音》)、《一窟鬼》(见《京本通俗小说》之《西山一窟鬼》)、《白娘子》(《西湖三塔记》)、《崔衙内》(《定州三怪》)等。“三言”的刊行时间是天启元年(1621年)至天启七年(1627年),而《情史》的成书时间在天启元年(1621年)11,所以这种材料的大量搜罗与比较,必然会对最后的再创作产生影响,影响的主要体现就是依据作者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创作追求进行取舍,导致民间故事中的母题发生了各种变化。

2.“三言”异类婚故事中的民间文化精神

冯梦龙在“三言”各部的序言中都指出,小说主要是面向通俗大众,也就是说“三言”属于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学,且冯梦龙在其通俗小说的创作理论中特别强调小说要“适俗”与“导性情”,故而其题材多迎合一般市民的欣赏趣味。近年来,有许多人研究“三言”价值取向上的市民性,认为“三言”反映了晚明社会思潮中的“好货”、“好色”的人生价值取向12和精神世界。笔者通过对“三言”十则异类婚故事的分析,认为占“三言”近10%篇幅的异类婚故事,一方面说明当时人们对于这类题材的兴趣之大,另一方面,其文本意蕴与民间文化所反映的民众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2.1民间的爱情婚姻观

瓦西列夫认为,“人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和两个人交往中纯生理的享受。它按照和谐的规律把自然冲动和意识的金线,把机体的生理规律和精神准

95

则交织在一起”13。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情感的冲动,社会性也是爱情的主要构成因素,某一时代的爱情观,与此时代的社会结构中的人之道德意识、善恶观及其他种种社会意识是紧密相联的。

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的国家,经济上主要以农业为主,至今,农业人口仍为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耕读传家”是多数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我国的民间故事也主要反映了小农的生活理想与追求,他们的爱情婚姻也主要以农民为主人公,如著名的“螺女”故事,男主人公多是种地的农民,每天外出种地,并在劳动中捡到一枚田螺,最后这枚田螺成为他的妻子;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讲述的人与仙的

—耕牛的帮助的农民;“龙女”故事中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也是得到工作伙伴——

主人公也多是种地的、砍柴的、捕鱼的等具有农民身份的人。从民间异类婚故事的情节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对于婚姻的要求是:女子能操持家务(螺女、龙女、女鬼等均会做出可口的饭菜),甚至能给男子带来财富,如“螺女”故事中常常讲述因为螺女的勤劳使男子家境转好,“龙女”故事中龙女可以在瞬间变出高楼大厦、金银珠宝,更有希望女子能为男子生儿育女,如“鬼母育儿”故事类型。

总的说来,民间故事包含了农民传统的幸福人生观:妻贤子孝。而民间异类婚故事的悲剧结局,有着多重因素,多是因为外力的干预与自身不平等的感觉。如以女鬼为妻的故事中往往是有一个道士发现男子面色不对,指出他家有鬼妻,男子便带道士捉鬼,终于致使夫妻分离;“螺女”故事中往往是由于孩子唱出由父亲编造的指明“螺女”异类身份的歌谣,至使螺女感受到男子的歧视,从而伤心地一去不回;“虎妻”故事中往往是男子说出藏虎皮的地方,虎妻便穿上皮变形为虎,永远离开,有的甚至还吃掉孩子……

“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同样反映了这些婚姻期待和要求。《白娘子》中的许宣因白娘子给的银两解决了无力婚娶的难题遂答应了婚事,后来虽几次因白娘子来历不明的财物受到官司之累,终因白娘子能带给他丰衣足食的生活,又能助他开店营生而一再接纳她为妻。《李公子》中的李元所得龙女称心能神奇地偷出考试试题,帮助李元高中,还能预测他的将来并警告其为官期限。《小夫人》中的小夫人一再地送给张胜衣物及银两,在死后,还以珠宝为诱,方才使张胜收留她。《崔待诏》中的秀秀要求与崔宁提前成婚时手中也拿着一大包从府中偷出的金银珠宝,完全可以96

让二人没有经济上的困难。《一窟鬼》中的李乐娘来嫁时也带来了丰厚的妆奁……正是这些能在物质上满足男子经济需要的女性,才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她们的婚姻与爱情。

而以悲剧结尾为主的“三言”异类婚故事,其爱情与婚姻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外界的干扰与不平等的身份。《白娘子》、《金明池》、《小夫人》、《崔待诏》、《一窟鬼》、《崔衙内》等的悲剧结局都是因为和尚和道士的介入,方使男子产生恐惧,要驱走或灭绝自己的妻子或爱人。《李公子》与《郑节使》中分离的结局,一则是因为期限已到,另一则是因为男子要求取功名,实则仍然是夫妻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导致的结局。

以上所述,无论是从爱情与婚姻发生的前提来看,还是从爱情与婚姻终结的原因来看,民间异类婚故事与“三言”异类婚故事都反映了相同的爱情理想和婚姻追求,其结局往往也因此而呈悲剧色彩。虽然“三言”异类婚故事的男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民间异类婚故事中的身份不尽相同,但反映的爱情婚姻观却是相似的,是同样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产物。

2.2市民的财色欲望观

马克思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正是人的社会性形成了人们行动的内驱力,

—食与色,即生存本能与生理需要的本即“食色性也”。这种内驱力的生物性本能——

能,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反映出来的是主人公的财色思想:他们的财色思想主宰了自己与异类的爱情与婚姻,并最终决定其行动和结局。在通俗小说与民间文学中,这种财色欲望观也是相似的。

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是一个“夫权”为重的男权社会,男子是一切事件的中心,他们是历史的塑造者,家国的构建者,对外担负着社会责任,对内担负着家庭责任,相应地他们也拥有了决定性的话语权,作为情感表达和渲泄方式的文学(无论是口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男性话语权的传声筒。上文已经分析过,“三言”异类婚故事往往以分离告终,爱情与婚姻不能统一起来,这种必然性的结局,其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财色与性命的无法统一。责任感与生物的本能与欲望存在着矛盾,爱情往往易出于“一见钟情”的爱色本能,婚姻却要考虑责任问题,理想的爱情对象不具备婚姻的基本条件,而具备婚姻条件的又不是理想

97

的爱情对象。两者之前还有一个很基本的前提:可贵的生命。生命的存在是凌驾于一切其他需求之上的14,因此,才演变了种种关于异类婚恋的悲喜剧。所以,在“三言”异类婚故事群中,与异类女子的爱情发生自由而放纵,如《金明池》、《闹樊楼》、《崔衙内》等,甚至到了有欲无爱的地步,这极大地满足了男性那种追求性爱自由的幻想。存在婚姻关系的,如《李公子》、《郑节使》、《白娘子》、《一窟鬼》等文本中,妻子都从经济上给丈夫带来了实惠,可以说婚姻的存在是符合男子对于婚姻责任感的理想要求的:他们并不需要为了家庭而作过多努力,就可以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婚姻对于多数处于社会下层的男性来说无疑是极为“经济”且梦寐以求的。但爱情与婚姻多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多数在于妻子的异类身份给男子带来的生命之忧,也许妻子们并未对丈夫造成任何实质的肉体伤害(如白娘子、秀秀等),仅仅因为固有的妖鬼害人思想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惧,就足以扼杀夫妻间的感情,而且这种扼杀丝毫不见犹豫,完全不顾夫妻的情份。

在十则异类婚故事文本中,有六则是以小市民为主人公的(《郑节使》、《白娘子》、《闹樊楼》、《崔待诏》、《一窟鬼》、《小夫人》)。这些文本中,男子基于现实的物质利益而与女子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郑信与红蜘蛛、范二郎与周胜仙、崔待诏与秀秀、吴洪与李乐娘、张胜与小夫人等。男子都从异类女子那里得到物质上的帮助,但最终多以分离而告终,一为追求爱情忠贞的秀秀杀死不敢承担责任的丈夫,一为追求功名的郑信离开妻子回到人间,一为帮助范二郎脱离牢狱之灾的周胜仙成仙,其他三则,均是为了保全生命的男子找来法师镇压妻子。这种求财求色的“功利”思想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毫不掩饰,与民间异类婚故事重视异类的“实用价值”有着相同的实质:要么能帮助男性成家立业并生儿育女(“鬼母育儿”型、“螺女”故事等),要么能满足男性的一时欢爱。无论何种情况,一旦异类身份被暴露,对男性生命和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她们就不能见容于男性的世界。

2.3复杂的民间信仰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文化与民间俗信历来是杂揉不分的,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以鬼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尤以道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重。刘守华先生在谈到中国民间文学作品与道教的关系时指出:“在中国民间叙事体裁中,只要出现鬼神精灵形象,涉足神秘境界,就有道教影响渗透进来,其中既有宗教性的传

98

说故事流入世俗,也有原本出自民间口头的叙事文学后来染上了道教色彩,市民文化与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的融合。15”在“三言”异类婚故事群中同样体现了民间复杂的信仰观。

首先是一种重视现世生命的思想。道教历来视生命最为贵重,道家修行的目的就是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这种贵生的思想渗透了人们的潜意识,所以一旦有了任何生命之忧,其他的任何需求都可以退居次位。民间故事中常有妻子的鬼/妖身份被道士揭穿后,丈夫刚开始不肯相信,一旦在法术的帮助下见到妻子的原形(有时是妻子能将自己的头拿下来放到水中清洗,有时是妻子是一条蛇或狐狸、水獭等),便毫不留情地将妻子交给道士处理。“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同样如此,爱爱、白娘子、小夫人的结局便是情人(妻子)的真实面貌出现后,被男子毫不留情地打杀。

其次是对于异类(妖、鬼)既想亲近但是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理。“三言”异类婚的大多数人异婚恋,对于异类都抱有敌意,但在身份揭穿之前,却又是十分亲近的,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白娘子》就是这种心理最真切的体现,他们渴望女性带来经济与生理的实用,又惧怕这种实用的背后有着什么阴谋,或者会给自己带来任何伤害。这与中国传统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相背离,却与中国历来对于鬼神(包括祖先的鬼魂)采取的诱惑与威胁相济,使之为自己服务的手段有着相同的本质。艺术世界中男人的大胆冒险,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的好奇本能不能得到实现而求诸于艺术世界,从而得到满足的愿望。

最后是对道家法术盲目信仰与怀疑相并行的态度。异类婚中既有能除掉妖邪的(如《崔衙内》)法师,又有不能除怪,狼狈而逃的道长,如《白娘子》、《金明池》中败北的道教法师。而爱爱与周胜仙最后离开自己的爱人,并不是因为法师的力量,而是因为对男子的爱。在这里,对于爱情的信任比对法术的信任更实在。

总之,复杂的民间宗教思想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同样以矛盾的态度反映出来,与民间故事中亦正亦非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3.“三言”异类婚故事中的民间叙事策略

无论是通俗文学还是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故事,都是通过言语来表达的。美国

99

著名叙事学家希利斯?米勒指出:“叙述就是回顾已经发生的一串真实事件或者虚构出来的事件。16”无论是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故事,都是虚构的。“三言”异类婚故事在叙事技巧上与民间文学也有着相通之处,本节即从叙述学的角度,对“三言”异类婚故事的叙事技巧与民间文学的叙事技巧从三个层次进行比较研究:叙事理念与情节模式、叙述节奏与叙述技巧,叙事模式与寓言叙事。通过对这三方面的比较,在“三言”与民间文学的异类婚故事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更深入地探讨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互动规律。

3.1叙事理念与情节模式

“三言”作为中国古代白话通俗短篇小说的起点和高潮,其结构的完整性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并固定了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与民间异类婚故事的多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的风气日盛,加上宋元说话的发展,婚恋题材的话本、戏剧和小说呈现多彩的趋势,明末至清,戏剧、小说中涌现了一大批以异类婚为题材的戏剧和古典小说,如《长生殿》、《牡丹亭》、《聊斋志异》等。从“三言”以后的异类婚故事情节与结局而观,这些异类婚故事的叙述模式比较单一,即或是悲

—喜”对立的两种模式:

剧式的或是喜剧式的,基本形成了“悲——

—女鬼复生,与男子结夫妻

男子与女鬼/女妖两情相悦——

—女性异类因受到打击而与男子分离

——

冯梦龙在编纂《情史》时对“情”作了分类,异类婚恋或涉及异类婚恋的,主要集中在卷九“情幻”类,有“离魂”、“附魂”、“招魂”、“画魂”等细目;卷十“情灵”类,有“再生”、“死后偿愿”、“死后践约”、“死后寻欢”、“再世偿愿”等细目;卷二十“情鬼”类,有“宫闱名鬼”、“才鬼”、“幽婚”诸细目;卷二十一“情妖”类,有“狐精”、“猪精”等条。这些大体上反映了“三言”成书之前,民间和文人中间流传的人与异类之间的婚恋纠葛故事,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笔记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魏晋南北朝时期,异类婚恋故事总是不得善终,最常见的就是妖或鬼被发现形迹后黯然离去,多数以男子害怕而告终,也有干宝《搜神记》100

中载吴王夫差的女儿紫玉死后能给情郎韩重带来财富,但人与异类仍旧不能成为夫妻。这反映了此前民间根深蒂固的思想:人与异类不能成为夫妻,虽然异类中也有美好的(如有的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繁衍后代),但终归是“人妖/鬼殊途”。

然而在“三言”中,其模式处于一种过渡状态:一方面仍然呈现出这种“人妖/鬼殊途”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给人妖/鬼的结合带来了转换的契机,使异类婚恋故事的模式趋于多样化。下面以图表将其模式进行解析:

表二:

小说男子身份

女子身份结局郑节使立功神臂功凡人:有奇特

蜘蛛精二人成仙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书生

龙女二人分离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小市民

蛇妖女妖被镇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小市民

女鬼女鬼离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书生

女鬼女鬼离开崔衙内白鹞招妖书生

兔妖妖被收服一窟鬼癞道人除怪小市民

女鬼鬼被收服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小市民

女鬼鬼被驱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官人

女鬼鬼杀死丈夫崔待诏生死冤家

小市民女鬼鬼杀死丈夫上表反映的模式可归纳如下:

A迷惑男子的女妖/女鬼与男子交好(形同夫妻)———女子形迹败露,被迫离开、被杀害或被镇压(共四则:崔衙内、小夫人、一窟鬼、白娘子)。

B妻子因夫而死,化为鬼魂——

—男子对爱情不忠贞———鬼妻复仇杀死丈夫,惩罚帮凶(共两则:杨思温、崔待诏)。

C相互倾心的未婚男女不能相好,女子死后变鬼———女鬼与男子交好———帮助男子脱厄/得妻,并离开了他(两则:闹樊楼、金明池)。

D因为某种机缘而成夫妻的男女——

—异类身份为丈夫带来好运或鸿图———异类因外在原因离开或终成仙(两则:郑节使、李公子)。

101

以上几个类型的结局对于女性而言,多为悲剧,而男子中除了B型以死亡结局外,都均以无恙而告终,甚至出现D型的得福结局:因异界的夫/妻而自己得以成仙或仕途荣耀。

根据近代现仍在流传的民间异类婚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分析,民间故事中的异类婚故事的主要情节模式如下17:

喜剧型(一)人妖/鬼相爱,通过再生或复生等其他方式结为夫妻。

(二)人与妖相恋,得以成仙。

悲剧型(一)与人相爱的女鬼/女妖遭到镇压,或者死亡。

(二)与人相爱的女神/鬼/妖因为某个原因不得不离开,有时妖/鬼会留下或带走孩子。

以上模式的代表性文本有:《白蛇传》(喜剧型,这一类型有结为夫妻或双双成仙等多种版本,也有遭到镇压的版本);《张打鹌鹑李钓鱼》(喜剧型,人与龙女幸福生活);《田螺姑娘》(悲剧型,田螺姑娘受到歧视而离开);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112?与精怪的关系”(悲剧型,精怪被杀死或烧死)18;《十八岁的的儿子十七岁的妈》(悲剧型,相爱的女鬼育子后不得不离开,后投胎重做夫妻)19。

以“三言”异类婚故事为界,“三言”之前,异类婚故事在民间故事与作家文学中多属于“人妖/鬼殊途”的悲剧,至“三言”中的异类婚故事四种模式中的D型尚不明显,而到近现代民间故事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已发展出四种模式。“三言”正处于异类婚恋故事模式多样化的转折时期,体现了通俗小说与民间故事模式互渗的一种状态。

3.2叙事节奏与叙事程式

从以上所分析的情节模式的特征看来,“异类婚故事”在民间故事与作家文学中都有一定的叙述程式,即叙述学所称的叙述模式,对叙事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在看似相同的外壳下,有着更深层的叙事节奏,正如音乐的旋律往往有种一唱三叹的反复回环之美,这种叙事节奏主要体现在“三言”与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故事都重视对于情节的重复,而且重复次数往往是“三”。这种对于“三次”的喜

—富有节奏,愈唱愈高,在重复中无形中加强对于爱,是一种叙述方式的音乐美——

故事的感觉,最后达到高潮。丹麦民俗学家阿克塞尔?奥尔里克认为民间叙事作品的102

叙事规律被叙事结构的一般规律所左右,他在《民间故事的叙事规律》一文中说道:“我们发现,民间叙事文学形式上的规律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起始律与结束律、重复律、数字‘3’的规律,一个场面中有两个人物的规律、对照律、成双律、最后位置的重要性、单线索规律、戏剧场面的运用、情节的统一性和主人公的集中性……”20。而米勒也在《新叙事学》中指出:“传统上认为叙事线条的组合,依据的是有关开头、中部和结尾的一体化概念,以及内在的根据、情理或者真理。21”“三言”异类婚故事的这种叙事规律与民间文学叙事规律的单线索、重复性相一致。

运用“三次”受难、“三次”追随是“三言”异类婚故事推进故事发展,形成叙事节奏和高潮的常用手法,如《金明池》、《小夫人》、《崔待诏》、《一窟鬼》、《崔衙内》、《白娘子》等均有此叙述节奏。下面以《白娘子》一文为例进行分析。

冯梦龙对“白蛇传”的主要功劳在于他将“蛇女”故事在民间文学中的凶恶形象转为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初次写定了《白蛇传》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增加了许多前代蛇女故事所没有的情节。冯文以白娘子为小说的中心人物,以白娘子的行动为主线,三次追随被发配的许宣,与许宣团聚,这样的情节叙写方式与民间故事中常用的三叠式的手法不谋而合。但这种三叠式手法除了在形式上与《西湖三塔记》中蛇妖多次要吃奚宣赞的“三次”追随有相似之处,与前代的白蛇故事有很大的差异,白娘子几次追随许宣不是为了要吃他,而是要与他过正常的夫妻家庭生活。“三”这个数字在民间故事中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以“三”来隐指次数之多,而“三次”则突出了白娘子要与许宣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决心。“三叠式”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叙事手法,如“问活佛求好运”型故事中总是以三个问题为限,在“孔雀公主”型故事中,寻找妻子的丈夫总是要遇到三道难关,异类婚故事中常常出现女妖/鬼在追随男子回到家乡的途中要与自己的父亲或者道士斗三次法,还有许多其他故事类型中总是出现“三”这样的叙述程式。冯梦龙改编创作通俗小说运用了此手法,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样运用这种手法的,还有《小夫人》中小夫人多次送财物给张胜,又尾随张胜并与之同住;《崔待诏》中秀秀与崔宁的三次逃走,两次被抓;《崔衙内》三次被兔子精跟随最终得于同居等。这种程式能够较容易地在读者的阅读中制造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悬念,一如音乐中不断回旋的音律,一波高于一波,让读者在阅读

103

时始终处于一种紧张而刺激的状态,从而达到了一种抑扬回旋的效果,加强了故事情节的节奏感,进而产生美感。

3.3叙事技巧与寓言结构

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22”与民间故事相比,精英小说主要追求认识教育功能,通俗小说主要追求娱乐消遣功能,而传统的民间故事更有其特殊的实用功能23。因此又可以说,所有的民间故事都是寓言,虽然民间寓言被定义为“由社会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24”民间故事传授知识、经验和教训,而“三言”中的异类婚故事从其叙事结构来看,其以训诫、教化为目的的叙事结构,与民间寓言有着直接的师承关系。

—“三言”是冯梦龙模拟话本进行的改编与创作,有着固定的模式:篇首诗/词———正文——

—篇尾的收束。篇首诗/词又称“言语”,诗词有的引用古人,入话与头回——

有的自撰,一般由一个话题引出同类作品形成“诗串”,再婉转引出故事中的人物,或者引出某种体验,或者径直引出故事主旨。王昕分析篇首诗的使用情况时指出,其使用情况之一就是对叙事有直接帮助,“或概述大意、寓示主题、烘托气氛;或引出地点或人物,表明说书人的劝戒和评判”25。入话与头回在“三言”异类婚故事中并不多,只有《金明池》与《李公子》两篇,由于“头回”具有故事性,又很短小,其故事性的劝诫主题与“正文”一般是一致的,如《金明池》中关于崔护的故事、《李公子》中除害得报的故事等。但“三言”的“篇尾”却无一例外全部采用的是“以诗为证”。胡士莹先生认为“本事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本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话本的煞尾却是附加的,往往缀以诗词或题目,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连接在情节结局以后,直接由说话人(或作者)自己出场,总结全篇大旨,或对听众加以劝戒。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及现实斗争作出评定,含有明确的目的性。26”试看几则文本的诗评,可以发现,道德说教意味十分浓厚。如《崔待诏生死冤家》中的篇尾诗评:

咸安王捺不下烈火性,郭排军禁不住闲磕牙。

104

璩秀娘舍不得生眷属,崔待诏撇不脱鬼冤家。

表达了作者创作的主旨:劝世人不要性急火大,更不要无事生非,多管闲事瞎饶舌,而真正的夫妻感情生死都是无法相隔的,不要以为死去即是结束。又如《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更是以佛家的偈语表示作者的创作主旨:

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

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这种对于女色的贬低与劝戒,是明显的道德说教。“三言”每一则异类婚故事都具有这种奉劝世人小心女色之类的寓意,与寓言的结构相似。

寓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奇葩,篇幅短小,但表现手法多样,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符合中国理性的要求——

—微言大义,且符合中国儒家文化对于文学的要—“文以载道”,文字构成的一切,都必须是有道德意义的。中国寓言的源头在求——

先秦,之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先秦时的寓言属“哲理类”,如《韩非子》、《庄子》等百家散文中的寓言;唐宋时的寓言为“讽刺类”,如《艾子杂说》;元明清寓言大体属“诙谐类”。寓言以极强的生命力渗透到各种文学体裁中,如诗歌(以俄国寓言为代表)、故事(故事寓言)、小说(如清末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这种渗透的基础在于寓言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结构的简约性。寓言以多样的表现手法如隐喻、象征、影射等充实简约的结构,据吴秋林分析,单一的“伊索式”寓言,指在故事结束后,接着就是一段教训话语点明题意的寓言。而我国先秦寓言的三种形式如以《守株待兔》这样的典型的寓言主人公结局型为先秦A式,《狗猛酒酸》解释结局型的先秦B式,《买椟还珠》的评语(议论)结局型的先秦C式。这三式中C式与“伊索式”是相近的,而冯梦龙“三言”中便是先讲述一段故事,然后在结尾以一段议论或一首诗、偈语进行道德的训诫结束,是中国式的“伊索式”寓言故事。

105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这是民间文学的概念。由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的两端,相悖而又相通。 创作民间文学的是劳动人民群体,他们或许不识字,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丰富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情感也可以用民谣、童话、传说等方式保留下来。或许在文字的使用上,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但是也正因为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民间文学才更能让人理解。 而真正的作家文学,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作家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天马行空写下来的作品。真正的作家文学,是要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创作出来的能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口耳相传的作品。 也就是说,作家文学要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为基础,这一个法则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可以印证这一法则的最早的作品,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整理出来的《诗经》是人民大众心声最好的反应,能够供统治者查明得失,整饬吏治,这便实现了《诗经》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满足。 《诗经》中有一篇名篇广为传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样一首民间传唱出来的歌谣,在后代文人的创作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比如南朝宋时的鲍照曾经写过:“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明代的赵振元曾经写过:“关东之军丁朝衣败叶,暮餐寒沙,则督理粮储,永消硕鼠之奸。”清代的黄遵宪诗歌之中的义愤更是摄人心魄:“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这些都是在当时社会评价很高的诗歌,被百姓认为是他们心声的反应,这样的作家文学,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是真正成功的作家文学。 再说唐朝,唐朝有两位诗人,即使在唐朝诗坛荟萃的情况下,也一直花开不败,那便是白居易和李贺。这两位著名诗人如何写出那样经典的作品,也是有典故的。白居易写诗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写完了会念给村子里面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们能够听懂他诗歌里面的意思那就算完成,若是老婆婆们不能理解,那便要推翻了重新创作,他的作品中更是吸收了很多百姓在劳动之时说出来的话,哼唱出来的曲调,比如白居易作品中有一首《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 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文学的名称 “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前不久, 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在汉语中如此英 语中同样如此。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 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 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 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文学”既然 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 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Namoo)讨Na帆了C。即。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CoCnPe台of 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 228 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 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 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 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在韦勒 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 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 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 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①不 仅如此,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观由于专注于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就非常重视文 献、来源、声誉和传记材料等的研究,这就落入了韦勒克所谓的文学“外部研究`’ 的案臼。韦勒克从他的文学本体论来看,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部 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所以,法国学派的文学研究只是十九世纪文学研究中 的“实证主义”。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说:“文学之间的比较,如果与总的 民族文学相脱节,就会趋向于把`比较’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威望和声誉等一些 外部问题上。这类研究不允许我们分析和判断个别的文艺作品,甚至还不允许我 们考虑其整个复杂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引起的反 响,如翻译及模仿,而这些仿作又往往出自二流作家之手,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 作产生前的历史及其主题和形式的演变和传播。”②也就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 究”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审美“结构”研究之外,只涉及文学作品的外 部事实,而这些研究根本无法解决作品的优劣、意义和特征等问题,也就不是对 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判。就象索绪尔所打的比方,法国学派所研究的只不过是国 际象棋从法国流传到英国这样的、与国际象棋内部规则和特性无关的外部事实, 只不过是一种外部研究。这样,韦勒克把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反驳逐渐引导到 自己对比较文学实质的阐述上来。 卜 韦勒克在反驳了几种对比较文学的错误认识后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观。现 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韦勒克比较文学观的两大特点。一是把比较文学与

经典神话故事

经典神话故事——中国 [目录] 年的传说民间故事(中) 木兰从军民间故事(中) 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中) 田螺姑娘民间故事(中) 十二生肖的故事民间故事(中) 狼外婆民间故事(中)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 三个和尚民间故事(中) 宝莲灯神话故事(中) 九色鹿神话故事(中) 哪吒神话故事(中) [正文] 年的传说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 “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 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 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 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 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 “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 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1《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大司命》中描写到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示对大司命的怀念。其中的忧愁怨恨跃然纸上,令人伤感。,《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

向神巫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他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这不仅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所以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中的神话和民俗风情对其影响深远。 2屈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 3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等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产生及其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当时楚地乐曲的影响。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 “”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承袭和取鉴了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孺子歌》、《徐人歌》等楚地民歌的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都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歌 “”“诗的密切联系。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并且还举些、只、 ”“” 羌、谇、謇、纷、侘、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离 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关键词:传奇孟姜女哭长城爱情历史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故事发展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

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内容也将受到限制”。两方面研究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学术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3、佛经汉译在中印两国文学互相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却尚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应当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在内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正宗轨道。5、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多个学派中,季先生说“我赞成比较文学直接影响的一派”,因为它讲的是实打实的东西,是用艰苦搜寻所得的资料来说服读者。但他并不反对平行研究,“我只是想说,搞平行研究,必须深入搜索,细致分析,瞻前顾后,明确因果,然后从中抽绎出结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可靠的,我是拥护的。”季先生在这里虽然坦率地承认这是他个人的偏好,而他着力倡导的要实打实,要作细致深入的分析等要求,却是对所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完全适用的优良学风。 正是以上几点激励和启迪着我从事比较故事学研究长达20余年。我先后承担的四项有关民间故事的教育部和国家课题,从《比较故事学》到《中国民间故事史》,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到《汉译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大体上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学科范围之内。我愿以做好这项研究的实打实业绩,来实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期待,并以此祝愿季老健康长寿。 注解【Notes】 ①季羡林:《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本文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书。 ②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52。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陈富瑞) 杰克?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孙丰蕊 内容提要: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关于伦敦的研究成果众多,观点驳杂。为理清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把握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关键词:杰克?伦敦 研究 述评 作者简介:孙丰蕊,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T itle: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Jack London Abstract:Jack London is the fa mous American writer in19th century,the research f or hi m is very early fr om he lived.London is al w ays a hot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ld literature.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e2 search vie ws.W e should analy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and gras p the directi on of future study better. Key words:Jack London research commentary Author:Sun Fengru i is a master maj or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acade my of Guangxi Nor mal College.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s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sunfengrui126@https://www.360docs.net/doc/cd13520854.html,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这位作家的作品不但在当时的美国十分畅

东北民间故事_经典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_经典东北民间故事 东北虽然是祖国边界,但是民间故事也很多!下面是本人 给大家整理的东北民间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东北民间故事:小凤仙在沈阳最后的爱与哀愁 1949年,她隐居沈阳。成为4个孩子的继母。1954年,她在沈阳离世。 1998年,孩子们才知道,继母“张洗非”原来就是 小凤仙。 在沈阳的大东区和皇姑区两地,找到了陪伴过小凤仙度过最后岁月的三位老人———李有才夫妇和李桂兰。 小凤仙是李有才和李桂兰的继母,李桂兰和小凤仙共同生活了5年。三位年龄加起来已有200多岁的老人回忆着尘封了50多年的往事…… 李桂兰认为,小凤仙嫁给自己父亲的原因是,“早在建国前,我父亲李振海就是大帅府的工作人员,小凤仙总去看望赵四小姐,我父亲完全有可能那时候就认识了小凤仙。两个人有个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特别爱听评书。” 1949年,丧妻的李振海娶回了小凤仙。刚进门的小 凤仙立刻成了4个孩子的母亲。 这个新过门的母亲与周围的女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吃穿坐行就透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李桂兰的哥哥李有才回忆说。那时候李有才20多岁,“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很少回家,和继母接触最多的就是妹妹李桂兰。” “爱美,整洁,不爱干活。”是李桂兰总结小凤仙的最大特点,“刚建国的时候,大家都穿得很土气,可是她特别爱穿旗袍,而且在旗袍一侧别着一个小手帕。”

看着与众不同的继母,李桂兰忍不住好奇:“你为什么要把手帕别在旗袍旁边呢?”对于类似的问题,小凤仙只是 浅浅一笑,从不作答。 可是,总有小凤仙欲言又止的答案。“继母特别喜欢一张照片,她总是拿出那张照片静静地看,看照片时也从不忌讳我们,那是她和一个年轻将军的照片。”70多岁的李桂兰 回忆,“照片里的男人很英武,肩上有着很大的章,衣服上还有很多金黄色的穗。我就问她,‘这是谁啊’,她还是淡淡地一笑回答,‘这是一个朋友’。” 李桂兰家里的生活来源完全靠父亲在支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小凤仙依然过着悠然的生活。 “她干得最多的活就是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做饭,但是生活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自己出去遛弯的时候,都会在外面吃过早饭。”对于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继母,李桂兰从不敢心生埋怨,“因为无论从哪看,她都是一个不一般的人。” 小凤仙和梅兰芳见面,证实了李桂兰的猜测。1951 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剧团去朝鲜慰问赴朝参战的志愿军,途经沈阳演出,下榻于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交际处的招待所。小凤仙和梅兰芳联系之后,得以见面。 “第一次还是我带继母去的,因为那时我在政府工作,可惜第一次没有见到梅先生。第二次,继母带着妹妹李桂兰去看望梅先生。即使那次,我们也还不知道,继母就是小凤仙。不过看到梅先生对她的客气,隐约猜到,继母决不是普通人。”李有才回忆说。 那次见面后,梅兰芳托人解决小凤仙的工作问题,小凤仙被安排在省政府幼儿园里工作。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大 众 文 艺 183 《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 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郭少勤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群文论坛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文字版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文字版 【石崇斗富】 在晋朝,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举,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就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

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说:如果品德、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但物质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朱元璋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大全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阅读-民间故事大全 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并且流传到现在的文学作品。你听过哪些民间故事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故事1乾隆皇帝游江南,其实并不是真心游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个游山玩水的名义,到江南来探听消息,察看虚实。那时,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这和尚不讲究诵经打坐,专喜欢议论天下大事。要讲便讲,要骂便骂,毫无顾忌。只因他讲得有理,骂得有趣,所以老百姓都喜欢亲近他。乾隆皇帝到了杭州,听说有这么个和尚,他眉头就打起个疙瘩,心想:这老和尚取这么个怪名号,必定是个隐迹山林的明朝遗老,不守本份的人。我倒要去听听他到底毁些什么。于是,他便换上一身蓝衫,拿把描金折扇,扮成秀才模样,一摇一摆地去游净慈寺,指名要会会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从寺里出来,乾隆皇帝见了他,便问道:“老师父就是诋毁和尚吗?”诋毁和尚回答说:“不错,我就是诋毁和尚,诋毁和尚便是我。”乾隆皇帝又问:“老师父是从小出家的呢,还是半路出家的呢?”诋毁和尚说:“我吗,是半路出家的。秀才你问我这些做啥?”乾隆皇帝没得话讲了,眼光一扫,看见和尚身上那件千补百衲的破袈裟,便说:“听说老师父是个有德行的高僧,为啥穿这丝瓜筋一般的破衣衫呀?”诋毁和尚笑道:“我年轻的时候,也穿过锦绣的衣衫哩!后来那锦绣衣衫被野狗撕碎了,我就做了和尚,穿起这破麻皮的袈裟来啦!不过我穿的虽然破烂,心术可是正的。不比那些着官服的老爷,看起来富丽堂皇,暗地里男盗女娼。”乾隆皇帝当头挨了一闷棍,又发作不出来,心里恨恨地想:这诋毁和尚,果然名不虚传!总得找个岔子,好狠狠地办他的罪。他肚皮里打着恶算盘,面孔上堆起假笑,叫诋毁和尚领他进寺去耍子。他们进了净慈寺山门,见旁边的人在劈毛竹做香篮。乾隆皇帝眼珠一转,随手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把青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问道:“老师父,这个你们叫什么呀?”诋毁和尚说:“这个叫竹皮。”乾隆皇帝把毛竹片掉转个面,将白的一面朝着诋毁和尚,又问:“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呢?”诋毁和尚道:“这个吗,我们叫它竹肉。”乾隆皇帝皱起眉头苦笑道:“好个新鲜的名称哪!”诋毁和尚打个哈哈说:“老客人呀,如今这世道变啦,名称也得跟着变哩!”乾隆皇帝吃瘪了,只好闷声不响。原来当时正在大兴文字狱,专门找岔子杀人。如果诋毁和尚照着老称呼,把毛竹片青的一面叫篾青,把白的一面叫篾黄,就会被乾隆皇帝抓住小辫子,诬他要“灭清”、“灭皇”,杀他的头。乾隆皇帝拿毛竹片问诋毁和尚,就是想找他一个岔子的。乾隆皇帝进大雄宝殿去拜过如来,又到罗汉堂看了佛像。最后,他们来到香积厨。香积厨就是寺院里的伙房。乾隆皇帝东张西望,见灶下歇着一担豆芽菜。偏巧这时窜过来一条小狗,扯起后腿在豆芽菜上撒了一泡尿。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就问:“老师父,这豆芽菜算不算干净的东西?”诋毁和尚说:“豆芽菜水中生,水中长,当然是最干净的东西啦!”乾隆皇帝鼻吼里哼了一声,说:“有狗尿浇在上面,怎么还说它是干净的呢?”诋毁和尚呵呵大笑:“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真。你看见只当不看见,岂不就干净了吗?这点小事,何必如此认真呢!譬如有的人,日日夜夜挨天下百姓咒骂,但他却装作没听见,还厚着脸皮自吹自擂,说自己是圣人哩!”乾隆皇帝听了这话语,气得火冒三丈,但怕泄露身份,不好发作。心想再找个岔子,一时却想不出题目。正在为难,猛听得厨房后门外有个小贩在高声叫卖:“茶叶蛋要喔?茶叶蛋罗!”他灵机一动,说肚子饿了,就借买茶叶蛋的机会,灰溜溜地从后门溜走了。民间故事2孟姜女千里寻夫,寻到万里长城,听说丈夫万喜良死在长城脚下,哭得天昏地黑,哭声震倒长城,露出一堆一堆白骨。原来造长城死去的成千上万劳工,统统葬在长城里。孟姜女一边哭,一边找寻丈夫的尸骨。白骨如山,那一根是喜良的骨头呢?她东挖西挖,手指都流出血来,血滴在白骨上,滑到泥土里,孟姜女忍着痛不停挖,挖着挖着,挖到一堆骨头时,血凝在骨头上象结了红梅花,孟姜女想:夫妻连心,一定是我丈夫。她把骨头一根根拣拢拼凑,正好是一副人骨路。孟姜女用包袱将骨头包好,抱在胸前说:“喜良!喜良!夫妻总算团圆,跟我回家去吧!”眼泪滴滴嗒嗒落在包袱上,包袱里骨头悉悉瑟瑟也象在哭泣。孟姜女抱着包袱一路走一路哭,只觉得包袱越来越重。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txt台湾一日不收复,我一日不过4级!如果太阳不出来了,我就不去上班了;如果出来了,我就继续睡觉! 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七绝三首) 女娲补天 苍穹罅漏万民灾,忍教慈亲不自哀。 彩石补将天一角,九州从此笑声来。 夸父逐日 傲气由来不服天,踏云追日试争先。 此身何惧成灰烬,化作青山到永年。 精卫填海 发鸠有鸟唤其名,衔尽西山欲海平。 休道精灵微薄力,总缘水滴石穿成。 1、神话的产生与神话的本质特征。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在她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科学地了解自然规律与生产中的矛盾与变化,如宇宙的起源、日月的运行、火山的爆发、洪水猛兽的危害、暴风骤雨的袭击等,都让人们感到惊奇、恐惧与神秘,因而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于神的意志与权力,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被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指挥着、控制着。在她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她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她们又依据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英雄人物,通过新奇奔放的幻想而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人们的口头广为流传。这就就是神话的起源。 2、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及代表作品。 对神话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分类: (1)按历史形态:可以把神话分为原始社会神话(即原始神话)、奴隶制社会神话(即帝王天命神话)与封建社会神话; (2)按功能:可以把神话分为祭祀礼仪神话、解释性神话、巫术神话与物占神话; (3)按性质:可以把神话分为原生态神话、次生态神话与再生态神话; (4)按内容:可以把神话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 中国上古神话按内容分为以下七类:创世神话、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民族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英雄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十日)、部族战争神话与自然神话等。这七类神话虽不能说把中国上古神话包容净尽、毫无遗漏,但说它概括了其主要内容却就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就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就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就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清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浊的气往下沉,就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