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文章中常见的文字差错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莘莘学子

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

“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

上例作者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

“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作者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

“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

此例属于误用典故。作者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诗云:“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

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

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

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有些作者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

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差强人意

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

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作者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这就是韩信的“成”与“败”。韩信被刘邦重用,是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旧剧中有《萧何月下追韩信》,说的就是这件事。韩信反叛时,刘邦的妻子吕后,也是按照萧何的计谋诱杀的韩信。这些事都见于《史记.淮阳侯列传》。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则见于元杂剧《赚蒯通》和马致远的“小令”《叹业》。它们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韩信的成功由于萧何,失败也由于萧何。由此可见,萧何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稳操主动权。在其它问题上,萧何似乎也没有明显失败过。这话常被人用来比喻某人具有驾驭事态发展的能力,或比喻某人出尔反尔,成事败事均在他。

“春江水暖鸭先知”写于何时

198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今日谈《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文写道:“有句唐诗说得好:‘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诗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号东坡居士,生活在1036年至1101年,是北宋文学家。因此,把“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成唐诗是错误的。

问鼎不等于夺魁

人民日报1993年5月31日四版《聂卫平问鼎中国电视快棋赛》中说:“三十日,聂卫平九段以三又四分之一子击败马晓春九段,夺得1993年‘CCTV杯’中国电视快棋赛冠军”。上面所说聂卫平夺取电视杯冠军与此文标题中的“问鼎”显然不是同一概念,标题应改为“夺魁”或“夺冠”。

“问鼎”一词,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后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或在体育比赛中获得决赛权等。很明显,“问鼎”即还未夺取冠军或第一名。而“夺魁”和“夺冠”即指已获得冠军或第一。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吃喝、跳舞不是不正之风

人民日报1996年8月16日三版的大样上有这样一条消息。《班长效应——记湖南省沅江市市委书记邓三龙》,文内提到:“一批害群之马被依法严惩,赌博、吃喝、跳舞等不正之风迅速得到收敛”。这句话里,将赌博、吃喝、跳舞三方面的内容罗列在一起,统统称之为不正之风,显然是不正确的。

赌博是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拿财物作注赌输赢。因为赌钱欠债能诱发人铤而走险,或偷或抢,或挪用、贪污、侵吞公款,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说赌博不仅是不正之风,更

是一种犯罪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曾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以并处罚金。”

而吃喝、跳舞则不同,吃喝、跳舞与赌博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将吃喝、跳舞与赌博相提并论是不确切的。1993年10月5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中指出:“不准用公款获取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会员资格,也不准用公款参与高消费的娱乐活动。”1994年4月28日《中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的通知》中指出:“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的食宿安排问题,多次发布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食宿不准超过当地接待标准。”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反对的是“用公款”参加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是“用公款大吃大喝”。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笼统地一概反对吃喝、跳舞。

低三十倍是多少

1991年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条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恐龙灭绝的“元凶”竟是镁元素》,文中写道:“结果发现恐龙蛋壳的微量元素镁比现代‘阴蛋’低十倍,比正常蛋壳低三十倍左右”。在其它稿件中,有时也会看到有“低”多少倍的提法。

什么比什么高多少倍,这很容易理解。高一倍便是原来的两倍。如,去年粮食产量为500万公斤,今年比去年高一倍,便是1000万公斤。

可是反过来说低多少,就不能用倍数了。因为低一倍即百分之百,已经成为零了。若粮食产量为500万公斤,低一倍,即低百分之百、低500万公斤,就什么也没有了,就是零。零比500万低一倍,显然这种讲法不科学,因而一般不能提低一倍。至于低一倍以上,低十倍,低三十倍是多少,根本无法说清楚。因此低只能少于百分之百,比如低百分之九十、低1/3,500万公斤低百分之五十,即为250万公斤。从新华社所发的消息中我们可以推测,低十倍很可能是“原来的1/10”之意,低三十倍很可能是“原来的三十分之一”之意。

伯乐与伯牙

198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知音”可贵》一文中说:“刘少奇同志说:‘同志之间应该团结,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的友谊。’”这里所说“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有误,伯乐应为伯牙。

在历史上,伯牙有两人,一是宋代人;另一是春秋时人,精于琴艺。传说他曾学琴于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彭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抚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杨注:“伯牙,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高诱注:“伯,姓;牙,名,或作雅。”唐钱起《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

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以善相马著称。

从上面分析,“要像伯乐和钟子期一样知音”,应为“要像伯牙和钟子期一样知音”。

另外,文中所说的“刘少奇同志说”,我们翻阅了刘少奇的一些著作,没有查到文中所引用的刘少奇的话,很可能文中所引刘少奇的话也有误。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用的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消除报刊政治性差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2年第0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2期) Total No .302 收稿日期:2011—10—13 作者简介:李亚东(1973—),男,吉林公主岭人,吉林日报社,主任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学。 消除报刊政治性差错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亚东 (吉林日报社,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党报编辑要尽量避免政治性差错,所以要注意几个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努力掌握好政策界限;用全面的观点来处理稿件, 防止片面性;防止过度描述消极的东西而造成不良影响;注意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报编辑们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站在政治家办报的高度,挖“地雷”,拔“钉子”,举一反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政治性;差错;消除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25—02 坚持政治家办报,说明了办报的政治意义。对 于党报来说,意义尤为重大。而对于一名党报编辑来说, 除妥善安排好各类稿件外,就是要保证稿件的见报质量,不要出现或尽量少出差错,尤其是政治性差错永远也不要出。政治性差错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陈述出来的,二是通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要消除稿件中的这类差错,不仅要 认识错误的不同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形形色色差错的实质, 能够将错误与正确区别开来。为此,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努力掌握好政策界限 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它的质的规定性。正是这种质的规定性把这 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区别开来, 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 采取相应态度。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就是建筑在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的。对待不同条件下的不 同事物有不同的政策。因此,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不分情况, 一概而论。来稿中常见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对事物进行具 体分析,模糊了事物的性质,不注意两个事物间的区别,因而在评论这一事物时,采取了错误的、不恰当 的态度, 背离了党的政策。例如,2006年6月,《吉林日报》曾查堵住这样 一条分类广告 :“某某企业台独京字??号营业执照及公章丢失”,这则广告中提到了“台独”二字,十 分敏感,且提法有误,应叫“企独”,明显违背了我国历来关于台湾的宣传政策, 一旦刊出,定会造成重大政治性差错。 有些稿件所以会混淆政策的界限,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事物不讲分寸,任意上纲,胡乱联想。比如,把学术上的不同观点说成是政治立场的不同,把工作上的分歧说成是两人的不团结,在立“山头” ;爱打扮说成是精神污染;表扬现任领导班子就把所有成绩都说成是现任取得的,把前任说得一无是处, 如此等等。二、用全面的观点来处理稿件,防止片面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事 物间相互联系, 又相互制约。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一个全面、完整的统一体。报纸在报道实际工 作的时候,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要全面,防止片面性。避免歪曲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要影 响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来稿中片面性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报道某一 事物时,不适当地突出矛盾的一方,或者为了强调矛盾的一方,就否定或忽略矛盾的另一方。比如,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略思想教育;片面强调民主,忽略集中;片面强调个人功绩,忽略群众的作用和集体的智慧,或者反过来。这就把矛盾的一方推向绝对化,使另一方失去存在的条件,在实际上也否定了矛盾 5 21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 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 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什么是渲染?什么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我认为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同类相比”是什么?请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比较”的解释:“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务辨别异同或高下。” 原来如此!

常用写作手法电子教案

常用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只有5种) 二、表现手法: 对比、类比、象征、衬托、烘托、反衬、比喻、幽默、讽刺、联想、想像、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设悬念、侧面描写、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象征、托物言志的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三、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加强语气。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华版) 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2.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3.2.动词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阳逻一中徐金舟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 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别字 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49,罗(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 说到写作手法,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小编来归纳下常用写作手法有哪几种。一起来看看。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归纳及说明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十种常用写作手法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常见文字差错合集(全文)

常见文字差错合集(全文) 大家平时容易写错、用错的字词,以供参考。 A 唉声叹气易误作“哀声叹气”。 挨过寒冬“挨”指困难地度过,常有人误写为“捱”。“捱”是已被淘汰的异体字。 按部就班易误作“按步就班”。 按捺不住易误作“按耐不住”。 安详易误作“安祥”。 B 飙车、飙升、发飙“飙”常被误写成“飚”。“飚”是已被淘汰的异体字。 博弈易误作“搏弈”或“博奕”。 博取欢心易误作“搏取欢心”。 舶来品易误作“泊来品”。 不省人事易误作“不醒人事”。 不假思索、假以时日“假”易误作“加”。 不尽如人意是成语“尽如人意”的否定用法,不能写作“不尽人意”。 C 察言观色指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心意。易误作“察颜观色”。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常被误当成“不如人意”来用。 惨无人道易误作“残无人道”。

曾几何时指时间没过多久。常被误解为“曾经有一段时期”来使用。 沉湎易误作“沉缅”。 村主任村民委员会主任的简称,不能称“村长”。目前我国农村没有“村长”一职。 床笫床铺,多指闺房或夫妇之间。易误作“床第”。 扯淡指闲扯、胡扯。易被误写为“扯蛋”。 唇枪舌剑易误为“唇枪舌战”。 出其不意易误为“出奇不意”。 D 大有作为不能写作“大有做为”。 大巴、中巴、小巴“巴”是巴士(英文bus)的简称,指公共汽车。“大巴车、中巴车、小巴车”是画蛇添足的错误用法。 戴上金箍常有人误写成“戴上紧箍咒”。紧箍咒是指《西游记》里唐僧用来制伏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缩紧,使他头疼。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登录网站易误作“登陆网站”。 灯火阑珊表示灯火将尽。常有人误以为是灯火辉煌之意。 钓鱼竿易误为“钓鱼杆”。 顶级最高级别的,水平最高的。常有广告错写为“鼎级”。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年纪称为豆蔻年华。常有人误用于女子十七八岁或二十几岁。 渡过难关不能写作“度过难关”。 度假、度汛、度荒“度”不能写作“渡”。 独当一面易误作“独挡一面”。 丢三落四易误作“丢三拉四”。

表现手法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 语文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报刊中常见成语俗语使用错误(精品)

报刊中常见成语俗语使用错误(转) 成语俗语 0825 1520 报刊中常见成语俗语使用错误(转) 【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 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

散文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散文阅读第六课时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学习目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说明 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因为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样,在实际答题过程中学生往往拿不准,易丢分。因此,准确掌握这些手法至关重要。 知识卡片: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二、真题探究 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天目山张抗抗听课记录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 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 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 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 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 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 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 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 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 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 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 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 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 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 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 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 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 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 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 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 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 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篇一: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1、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例:《紫藤萝瀑布》紫藤花语: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对你执着,最幸福的时刻! 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名篇《春》,衬托手法是其一大特点。做到了写景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 在春草图中,作者在描绘春草柔软的特点时,就用了衬托手法。 作者宕开一笔,不去写春草,而是写人们在春草上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作者就这样通过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衬托了春草的柔软,写出了人们无比欢快的心情,还能调动读者已有的对春草的美的感受。 同时,这幅春草图中,因为有了人们的活动,更加有了活力和生气。在春花图中,作者在介绍春天繁华的花事后,又宕开一笔,写蜜蜂与蝴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里描绘“蜜蜂的闹”,为的是以声衬静,描绘“蝴蝶的飞”,为的是以动衬静,不但衬托出春花的芬芳与甜美,还衬托出画面的热闹和富有动感。真令人心醉神迷的呢!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济南的冬天》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今把各种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罗列到下面。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作用也附到后面,供大家参考。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常用的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2018年报刊常见文字错误解析-文档资料

报刊常见文字错误解析 1、凯旋而归 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加“而归”成了蛇足。 2、始作俑者 “‘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见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 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也有人反用于自身

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3、诞辰和诞生 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4、首当其冲 “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见2018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

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归类

常见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归类 (2012-03-19 23:22:00) 转载▼ 标签: 分类:教学之路 教育 常见的写作方法有: 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古诗词常见,现在不多要求用了) 反问、引用、对比、反复、顶针、比拟、回环、通感、双关、借代、反复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2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 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摹状貌

报刊杂志常见错别字

报刊杂志、学生作文中常见错别字200例 决对服从(绝)金榜提名(题)精神可佳(嘉)混身是宝(浑)市场扫瞄(描)肢离破碎(支)同仇敌慨(忾)惮精竭虑(殚)风声鹤厉(戾)通货膨涨(胀)真知卓见(灼)沾污清白(玷)寒喧客套(暄)原气大伤(元)众口烁金(铄)语言简炼(练)反应意见(映)谋取暴利(牟)煞废苦心(费)兴高彩烈(采)协从不问(胁)巧夺天功(工)九洲方圆(州)共渡良霄(度)浮想联篇(翩)鞠躬尽粹(瘁)盛气临人(凌)摘取贵冠(桂)惹事生非(是)令人辛酸(心)精神焕散(涣)厉精图治(励)防害他人(妨)资询活动(咨)自抱自弃(暴)满不再乎(在)仔细寻问(询)行将末落(没)一口同声(异)竭泽而鱼(渔)贪脏枉法(赃)各行其事(是)既往不究(咎)形势严竣(峻)项目再建(在)互相推委(诿)欢心鼓舞(欣)毁家抒难(纾)纷至踏来(沓)飞声遐迩(蜚)功亏一匮(篑)甘之如贻(饴)字迹了草(潦)滥芋充数(竽)虚无缥渺(缈)义无返顾(反)戒骄戒燥(躁)针贬时事(砭)乔妆打扮(装)名门旺族(望)始终不逾(渝)哀声叹气(唉)莫不关心(漠)不径而走(胫)鬼斧神功(工)推崇倍至(备)记忆尤新(犹)斥之以鼻(嗤)反躬自醒(省)战略布署(部)克敌致胜(制)题纲挈领(提)闻过饰非(文)过尤不及(犹)眼花撩乱(缭)深符众望(孚)叫苦不叠(迭)随便流览(浏)迭床架屋(叠)养成僻好(癖)渡假胜地(度)重山峻岭(崇)形迹可疑(行)浅移默化(潜)负出代价(付)轻歌漫舞(曼)名符其实(副)天翻地复(覆)再接再励(厉)大才小用(材)光采照人(彩)伸述理由(申)歪门斜道(邪)变换莫测(幻)现金付迄(讫)家庭成份(分)统盘考虑(通)山青水秀(清)璀灿夺目(璨)跌落陷井(阱)面黄饥瘦(肌)举止安祥(详)旅客需知(须)招领启示(事)插科打浑(诨)掩旗息鼓(偃)严加防犯(范)一泄千里(泻)宏扬文化(弘)霄小之徒(宵)义气相投(意)慢不经心(漫)查颜观色(察)不醒人事(省)遗笑大方(贻)不记其数(计)报怨别人(抱)开源截流(节)立杆见影(竿)一笔钩销(勾)一付手套(副)天崖海角(涯)以身作责(则)虎踞龙盘(踞)指高气扬(趾)风尘扑扑(仆)老奸剧猾(巨)风糜一时(靡)磋跎岁月(蹉)声色俱利(厉)生灵途炭(涂)火势漫延(蔓)白壁微瑕(璧)烟没无闻(湮)循私舞弊(徇)众目癸癸(睽)赋与使命(予)横加抵毁(诋)辨护人(辩)翻两翻(番)

中考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中考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以下几种大家应该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高中阶段应了解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悬念,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创设意境、用典、、讽刺、类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

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什么是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