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

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
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

【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在这里“春夜”是时间背景,字面意思是春天的夜里,但不是一般的春夜,而是撩人情思的时刻,这是对客居他乡之人而言的。

“洛城”是地点,透露出作者客居洛城。“春夜”“洛城”,已隐约透露出作者的相思之愁,但是否真正是乡愁,还要看后面的“闻笛”,看笛声是什么样的曲调,引发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下定论。因为有句诗是这样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折杨柳之曲,令边塞之人起了相思。那么李白又听到了什么,这便是他生发何种感情的关键。

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类诗歌。

【学生举例】

【教师举例】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鹧鸪天》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考点分析】

根据前例,思考思乡怀人这种情感包含哪些类别呢。

明确:羁旅愁思闺中怀人征人思乡

古人在什么时候易写诗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明确:

●触景(伤情):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古人爱

托物传情,如“月、雁、笛、柳”等,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感时(生情):

1、中秋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重阳登高: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除夕:东去长安万里馀,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岑参《玉关寄长安李主簿》)

3、伤春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日暮思归: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因梦(寄情):

1、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方干《思江南》)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歌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意象,思乡怀人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书信:如: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夕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梦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羌笛:羌笛之声常见于边塞诗中,往往勾起思乡之情。

捣衣:行为类意象,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外,烟波、云、梅花等意象都常见于此类诗歌中。

【课堂反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案】(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知愁”,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为后面写懊悔和怨情作铺垫。(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思念与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2)整首诗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实景:白雪、牧马、明月、羌笛、戍楼,虚景:梅花、关山。(2)此诗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表现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分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小结:解题方法明确

1、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熟知技巧,明确艺术特色

3、抓住意象,分析关键词句

【课后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

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分类鉴赏:思乡怀人

分类鉴赏:思乡怀人诗鉴赏复习备考方案(严婕周春波) 教学目标: 1、把握思乡怀人诗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思乡怀人诗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 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思乡怀人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思乡怀人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此类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思乡怀人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思乡怀人诗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二、思乡怀人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三、1、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团圆;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余光中《乡愁》

思乡怀人诗鉴赏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归纳特点 一)思乡(亲)缘由:内在――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 (孤寂落寞);外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 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 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怀念亲友,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1.月——思乡的代名词。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鹧鸪——羁旅乡愁 5、柳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1)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2.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3)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8.双鲤:代指书信。9.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10.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11.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语文(心得)之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语文论文之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抒写游子的思乡怀亲。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而又极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旅居在外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着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书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千百年来已成为游子思乡的佳句。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以及“落叶归根”的思想,都是中国文化凝聚力的体现,是超越时代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在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一、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一)分类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二)鉴赏示列:①思念亲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内容]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

边塞诗 思乡怀人诗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边塞诗 (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 种。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 象? 答: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 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 . (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 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 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 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小提示: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 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 战车、辕yuán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 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hàn海、凉 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 qiāng笛、胡笳jiā、琵琶,《折杨柳》、《落梅 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 盾? 为什么?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 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 的。 (2)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 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 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 乐曲《梅花落》。 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 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 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 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 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 合体”) 1

思乡怀人诗歌鉴赏

思乡怀人诗得鉴赏 【教学目标】 1.把握思乡怀人诗词得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得感情,分析诗得技巧 【教学重点】诗中所表达得情感与诗所用得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思乡怀人诗词得写法,从而学习思乡怀人诗词得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得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得评价,就就是要结合当时得时代背景与作者自身得生活处境,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抒发得思想感情。 二、思乡怀人诗语言常见标志 客愁思亲征人行人杨柳雁乡月归还梦 三、把握思乡怀人诗词得情感 (一)分类: 1、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内容]这就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得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得作者思念故乡得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得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得景色。尾联写旅途得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得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就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得惊叫,眼瞧江岸得丹枫与江中得渔火,船中得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得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得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得幽寂清冷得环境,抒发了羁旅者得孤孑清寥得感受与萦绕在心头得缕缕乡愁。 2、思亲念友 岑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内容]这就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得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得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得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得雄心与开阔豪放得胸襟.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一 思乡怀人

一思乡怀人: 思乡,指客居在外的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怀人,指怀念异地的亲朋好友,这是古典诗词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思乡怀人诗”一般与以下几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旅客、、贬谪异地的官员、常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女子 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燕子、月亮、柳树 触发游子思乡情怀的原因:眼前的景物(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声响(妇女的捣衣声、笛声)唤起游子的乡思;时令气候的变化让游子感慨时间流逝之快,漂泊流浪之久。。 常见鉴赏答案: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特点、事件、人物身份; 渲染气氛、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 | 想象; 虚实结合。 1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1)隔,隔断、阻隔之意(1分)。一语双关(1),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1分)同时,也是诗人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 (2)上片:实写诗人身在江边,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1分);虚写梦中回到江东(1分)。虚实结合(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 ~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1分),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1分)虚实结合(1分),表达对江东的留恋不舍和现实中无法归去的无奈。(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裙多忆敞轺裘。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1)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1)上阕描写了一个长期漂泊 ....的游子形象。 ....、思念家乡 ....而惆怅凄凉 > 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静说明此地荒凉,离家遥远。草色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孤宿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学案通用优质教案.pdf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学案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 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一常见的思想内容归纳 问题:阅读下面六首诗,思考思乡怀人类诗歌描写的内容有哪些?常见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状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问题:阅读下列诗词,思考人们在诗中常借助哪些景象表达思乡之情?这类诗从抒情方式 上常借助哪些手法表达思乡之情? 1、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陈均《九江闻雁》 烟波渺渺梦悠悠,夹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球。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谢枋得《春日闻杜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之知。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5徐再思《双调水仙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6方干《思江南》 昨日草苦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7杜牧《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8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就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9高适《除夜作》

思乡怀人诗鉴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一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 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归纳特点 一)思乡(亲)缘由:内在一一战乱频仍,久戍不归,宦游失意,仕途坎坷,友遭不幸 (孤寂落寞);外在一一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暮春残秋,日暮鸟归, 子规夜啼,杨柳青青,花开花落(感时触景)。 二)情感类型 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客处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厌倦战争,思念家乡, 怀念亲友,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三)常见意象的特定内涵 1月一一思乡的代名词。 2?杜鹃鸟(子归)一一凄凉哀伤的象征 3?鸿雁一一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鹧鸪——羁旅乡愁 5、柳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 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 永对恋人的怀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6.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经常出现在古 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 其它物类所能及。1)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2?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3)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等。“船” 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12。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思乡怀人诗鉴赏技巧(精品)资料.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思乡怀人诗词的写法,从而学习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一、导入课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二、点击概念 古代文人可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及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三、考点解读 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漂泊之苦与羁旅之思催生了“思乡怀人诗”这朵绚丽的奇葩。高考试题也多从这类诗歌中选材,如:2004年安徽卷张籍的《秋思》、浙江卷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广西卷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2005年湖南卷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湖南卷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等。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处境,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思乡怀人诗常见思想情感 ①思亲念友——亲情挚爱之深。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思乡怀人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思乡怀人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感情分析: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 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 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 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五律,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 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 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2.思亲念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 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 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 之心。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3.边关思乡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思乡怀人类诗歌公开课教学案(苏教版高三) 教 案教学设计 【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在这里“春夜”是时间背景,字面意思是春天的夜里,但不是一般的春夜,而是撩人情思的时刻,这是对客居他乡之人而言的。 “洛城”是地点,透露出作者客居洛城。“春夜”“洛城”,已隐约透露出作者的相思之愁,但是否真正是乡愁,还

要看后面的“闻笛”,看笛声是什么样的曲调,引发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才能下定论。因为有句诗是这样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折杨柳之曲,令边塞之人起了相思。那么李白又听到了什么,这便是他生发何种感情的关键。 导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类诗歌。 【学生举例】 【教师举例】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魏初《鹧鸪天》

思乡怀人诗歌鉴赏

思乡怀人诗的鉴赏 【教学目标】 1.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特点,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体会诗的感情,分析诗的技巧 【教学重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设想】从分析情感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思乡怀人诗词的写法,从而学习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处境,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思乡怀人诗语言常见标志 客愁思亲征人行人杨柳雁乡月归还梦 三、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 (一)分类:

1、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2、思亲念友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专题课 诗歌鉴赏2——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专题课诗歌鉴赏2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思想类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回顾 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5、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6、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归纳: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处境,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梳理 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2008年上海卷)。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对写法)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2002年全国卷)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2003年全国春招卷)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边关将士思乡诗中,孤城、塞鸿、胡笳、羌笛等意象常与月亮、黄昏结合在一起,通过视听双重感受抒写幽怨乡愁,意境雄浑深远,情感深沉含蓄,如耿讳的《塞上曲》中“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二、思想情感 (一)分类 1、羁旅愁思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2、思亲念友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

高三语文怀古、思乡怀人诗词鉴赏例说

高三语文怀古、思乡怀人诗词鉴赏例说 关键词:诗词鉴赏怀古诗思乡怀人诗 2005年高考大纲对文学鉴赏考点的能力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是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中刻画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的意象。鉴赏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分析作品主题的社会原因,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求实事求是,贴切中肯,既不贬低也不能拔高。 3)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还可能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因此,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全面。 该考点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均设题,所占分值6分。估计2006年高考将继续对本考点出题。 本文将重点阐述文学作品鉴赏考点中古诗词内容的鉴赏。 一、从总体上把握鉴赏对象,把握写谁、怎么写的、用什么办法写、要表达什么,作者的思想情感及读者的所得。简言之,即为: 形象——写谁 语言——用什么写内容观点态度 技巧——用什么办法写 再简缩成为十个字即:形象语言内容技巧 诗歌鉴赏者阅读第一遍,就应总体上把握这十个字、五个方面,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确定某一方面内容更为突出,则这方面就是本诗的重点阐述内容。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诗歌分类能力,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性的内容及答题技巧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总结多年的教学,常见到的古诗词大致可分为怀古诗(咏史诗)、哲理诗、思乡怀人诗、爱情诗、讽刺诗、送别诗、记行诗、边塞诗、咏物诗及咏怀诗等类。 (一)怀古诗词鉴赏运用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 (1)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或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周瑜: 一辈子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挣扎却是仕途平坦,少年得意 孤独、寂寞英雄美人 恐有满腹经纶,却苦无报国门路颇得赏识,承担重任 早生华发少年有成创立大业 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板之思乡怀人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板之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例】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 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 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 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例】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五律, 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 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 但是通 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 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2.思亲念友 【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7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 遇到佳节良辰, 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 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 少游子离人之心。 【例】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 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 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3.边关思乡 【例】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 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4.闺中怀人 【例】 闺 怨 王昌龄
2/7

2018届思乡怀人类诗词鉴赏

2018届思乡怀人类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复习:思乡怀人类诗词鉴赏 概念阐释:思乡怀人诗是指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的诗歌。 思乡(亲)缘由: 1、战乱频仍,久戍不归(边塞诗);社会动荡,亲人离散。 2、官场失意,仕途坎坷。 3、朋友遭遇不幸(孤寂落寞) 4、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渴望团圆。 5、滞留旅途,孤单寂寞。 6、景似故乡,触景生情。 常见主题 悲情类 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表达 写自己旅途中孤单寂寞的愁苦,内心的凄凉,和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渴望与亲人团聚。 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心。 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豪情类:诗歌虽写思乡思亲之情,但并不十分的伤感,而是显得乐观旷达,甚至表现豪迈的情怀。(这类诗歌常与诗人乐观的性格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有关系)塞上听笛(高适) 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思乡怀人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思乡怀人诗的主题非常容易理解,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在于诗歌的表达技巧。所以一定要重视这项内容。 细节描写;虚实结合:诗人常常从自身写起,写眼前凄凉的景象,写自己内心的孤单寂寞,又通过想象或联想,写家人或朋友的情景。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一二句,诗人用抱膝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三四句,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思乡怀人之情化作具体的物象,生动而感人。 例如: 武昌阻风方泽

3古代诗歌分类鉴赏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二、赠友别离诗三、思乡怀人诗 四、咏物感怀诗五、边塞军旅诗六、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 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类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羁旅行役类诗歌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近几年有许多试题属于这一类型。《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2.情感方面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征人怨》。 常见思想情感: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2.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3.手法方面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